登陆注册
2372000000027

第27章 在俄罗斯醒来(2)

都说写旋律和写诗一样,纯粹靠天分。但我们聆听柴可夫斯基的交响曲,从柴一听到柴四,发现“旋律大师”其实并非三两天摇身而变的。柴一、二、三显然在认真临摹德奥交响乐,将短小动机展开得一丝不苟,甚至有些机械。到柴四已经不同了,曲调有了清晰的廓形,乐器法有了层次。这是老柴走向世界的第一曲。其中曲调的善感,似乎来自他的舞剧的成功经验。柴六继承了越来越明晰的个性,除了主题旋律无与伦比的精彩,连所有的连接句、展开句都是可圈可点,异常明晰。

去年十一国庆节的时候,捷杰耶夫率领他的马林斯基交响乐团,来北京的国家大剧院上演全套的柴可夫斯基六部交响曲。姐夫又发动了他们俄罗斯人的蛮劲。以一位作曲家搞专场,这样的音乐会曲目表恐怕全球罕见。但柴可夫斯基不同,姐夫说,那是刻入他们骨头的声音。

是的,柴可夫斯基是不同的。于我们何尝不是。几代中国人在他的音乐中成长、沉默与哀恸,如果没有他,我们的苦难如何发出声音?在我心里他不是什么全世界最受欢迎的古典音乐家,或旋律之王。这些俗气的头衔。我不知道音乐学家和心理学家们是否研究得出,为什么柴可夫斯基的曲调总是叫你心头一紧,忽然间,孤独、梦境、童年的无助接踵而来。旋律是什么,来自遥远的不可知处,又像自心深深处。他是谁,一个100年前的俄罗斯人,如何会了解你的过去,你的成长故事,你梦中的底色?

乡愁

拉赫玛尼诺夫与柴可夫斯基一样,也是旋律天才。

如今已经不大能听到拉赫玛尼诺夫的《f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了,那是他在音乐学院读书时期的习作。音乐细节处流露柴可夫斯基的影子,很快他就被看成了柴可夫斯基的接班人。那时候,拉赫玛尼诺夫的作曲热情高涨,一个暑假写了一堆幻想曲,并邀请柴可夫斯基来参加他的首演。柴可夫斯基开玩笑说,小伙子你可真高产啊,我一个夏季只写了一首(就是举世闻名的“悲怆”交响曲)。只可惜没等到他首演,大师就过世了。两人素未谋面,但风格相近,一见如故,柴可夫斯基一直很器重年轻的拉赫玛尼诺夫。听闻大师的死讯,拉赫痛失知音,写下一首《哀歌三重奏》纪念他。叫人想起柴可夫斯基也曾写过一首悼念好友鲁宾斯坦的钢琴三重奏。两曲一脉相承,知音世代难逢。

这首室内乐如今广为流传,即使风格不一的独奏家们也时常聚在一起合奏,对他们来说,这像聊天,玩儿,友谊之歌。天才之间有没有真正的友谊?如果有,也主要体现在合奏或竞争的时刻。像郎朗这样的商业巨星,与两位来自俄罗斯的弦乐家,小提琴家列宾和大提琴家麦斯基,合奏得有模有样。好像跟着他们来看看乡土,不经意间天真流露。

天才之间真的没有友情么?杜普蕾与当时还是一头卷毛的年轻的巴伦博依姆也曾留下《悲歌》的录音。天才之间的爱情,其实也有惺惺相惜的友情的成分。《悲歌》非常适合杜普蕾,她本身就是一把悲剧之火,像烟花一样灿烂熄灭。杜普蕾是不同的,并不是她的激情比人多,而是她的激情饱满的揉弦与旋律幽微的隐现,让她的曲调情深意浓,笑中含泪。根据杜普蕾的故事改编的电影招来一片骂声。记得剧中杜普蕾与巴伦波伊姆有一段对话:“如果我从此不会拉琴,你还会爱我吗?”“不会拉琴,那就不会是你了”。巴伦博伊姆答非所问,听来绝情,其实他太了解她了,她的爱情一直都属于大提琴。

回到俄罗斯。回到最后一位浪漫主义者的故事。

拉赫玛尼诺夫成名于世纪之交,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在纽约安家之后声誉日隆。当时乐坛已盛行现代音乐,斯特拉文斯基的野蛮主义、勋伯格的新维也纳乐派、欣德米特的新古典主义等等,新派盛放,玲琅满目,音乐家们跃跃欲试,不知如何挑选。只有拉赫玛尼诺夫还在写传统音乐。他是老派的俄罗斯贵族,有精英情结,有自己的原则与审美标准,不肯哗众或随流。

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钢琴协奏曲》是如今上演频率最高的钢琴协奏曲,没有之一。其实他的《第二交响曲》同样经典。他没有经历柴可夫斯基那样在欧式交响曲中寻找自我的过程,他一上来就接过老柴的战斗机,在俄罗斯大地上飞翔、漫游、怀旧。相比欧洲的大师们,拉赫玛尼诺夫的曲子被认为太具体直白,甚至肉感,交响性不足。但曲中饱满的情感打动了所有人。如今这首曲子被四处引用,风靡各种电影与怀旧音乐会,可见音乐首先是情感的艺术。拉赫玛尼诺夫让我们再次听见了情感的力量。

拉赫玛尼诺夫生前主要是作为一位非常成功的钢琴家亮相,相当于鲁宾斯坦那个级别。人们普遍认为钢琴家和指挥家才是最成功的音乐家,台前风光无限,作曲家都是些蓬头垢面神经兮兮的怪物。拉赫玛尼诺夫却秉持圣徒的价值观,觉得作曲家才是真正的音乐家,唯有伟大的音乐可永垂不朽。他的作品不多,总是三年停笔十年暌违的,一辈子都在纠结自己还能不能作曲这件事。即使作为著名钢琴家全美巡演,屡上头条,挣得名车豪宅,他也一直为没有时间作曲而郁郁寡欢。这种清高气质倒令他备受追捧。

现在看来,拉赫玛尼诺夫是最后一位活得真实的艺术家。他自我,挥霍,脆弱,不管大众明星那一套,也从不扮演强者。这位音乐学院的高材生,19岁就写了第一部歌剧《阿列科》,一举成名。之后便飞上了天,过得像个纨绔子弟,开豪车,穿定制西装,花天酒地。正当他踌躇满志开展作曲家事业的时候,《第一交响曲》首演失败。一个打击就可以将他打回原形,之后三四年不得翻身。其实失败是再正常不过的。谁会认真演奏一个初出茅庐的毛头小伙的交响乐?况且剧院之间的竞争、城市之间争夺乐坛地位等等各种利益纷争都会反映在评论中。这个小伙子终于被自己的天真惩罚,直到后来看了心理医生才恢复自信。

流亡美国时期,拉赫玛尼诺夫作为钢琴家广受欢迎,但那不是他的世界。在他身后,美国人忙忙碌碌,竞争、复制、流水线作业,更多更快,及时行乐,一切讲效率。那是商业,没有艺术与情感。拉赫玛尼诺夫留下最后一个天才故事,叫人想起《海上钢琴师》,旧世界已沉没,又无法在新世界靠岸。他去留无着,孤守自己的一块小天地,而这天地也渐渐虚化成梦境。他夜夜梦回家乡,飞奔在伊万诺夫卡庄园的紫丁香树林。那里有亲人、白桦林、感伤的歌谣和眼睛深邃的女人。“伊万诺夫卡庄园种着望不到边的小麦,黑麦和燕麦。人们往往对海边的空气赞赏不已,可是你吸一口原野的空气试试吧,那泥土的气息夹杂着植物的清脆,花草的芳香……”这段描述叫人想起他的《第二钢琴协奏曲》中的第二乐章,钢琴声中传来悠扬的单簧管旋律,仿佛风里闻见丝丝熟悉的香味。他的自然粗糙中不乏这样的细节流露。如今,扬松斯指挥的拉二,浑然的质朴与细腻。同为俄罗斯人,他了解作曲家的乡土情结。

《第三钢琴协奏曲》是从一支鸟鸣般轻快的民谣开始的,拉赫玛尼诺夫曲中的俄罗斯总是鸟语花香,他从旋律、味道中认识故乡。在俄罗斯这个冰天雪地的国家里,人们对春天来临充满了感激。斯特拉文斯基曾写过《春之祭》,拉赫玛尼诺夫也写过一首叫做《春》的康塔塔,歌中有这样一则故事:妻子红杏出墙,丈夫愤怒地想杀死她,可是春天的曙光让他动了恻隐之心。幸福、成败、生死在乎一念之间。春天来临,万物复苏,一切都可以重来。在俄罗斯,春天几乎象征了重生。

在第三钢琴协奏曲中,春潮翻涌。复杂的技巧与激情让这首乐曲超级难弹,钢琴家们笑称弹这曲就像“铲十吨煤”。乐队的烘托中,过去的苦难,如今的思乡,未来的憧憬全搅和一起,如一场迷梦,狂热而困惑。第一乐章,自由的奏鸣曲,浓稠的音响逐渐舒展,钢琴与乐队呼应。第二乐章间奏曲,混合了变奏曲式与三部曲式,苦涩迟缓的句子直接冲击狂热的激情,在此激情几乎如情感发泄,最后钢琴以铿锵的和弦敲击让音乐转至明亮。第三乐章的奏鸣曲终曲,钢琴重新振作,精神抖擞迎接命运挑战。这一部协奏曲,旋律依旧优美惆怅,钢琴写作更富经验,琴音玲珑浮现于管弦乐队之上,始终不曾被乐队的浪头淹没。记得在电影《闪耀》中,年轻的钢琴家为弹奏拉三而发了疯,这样狂热的激情并不是年轻男孩能够承受。但始终,乐队沉沉拖住,低低地,如心底的歌,固执低回,凝结成一种叫做“乡愁”的情感。贴近泥土的清风,拨动心跳的歌谣,俄罗斯是生产乡愁的地方,像柴可夫斯基的悲怆,列维坦一大片绿色“深渊”,都像挥之不去的怀乡梦。在那里,人与家乡有一种神秘的血脉相连。拉赫玛尼诺夫的篇章也一样,从头至尾,从浪漫曲到交响曲,通篇都在诉说着乡愁。如今我们这些全球化时代的城市动物已失去故乡,已不识乡愁,那就去听听俄罗斯音乐吧。乡愁不仅关于你的故乡,还有你,你从何而来?是什么塑造了现在的你?这都是我们的乡愁。无论那是一首歌、一阙诗、一个男人,一个作家、一个童年的铁盒、一座反复入梦的花园。

相比如今满世界奏响的拉二、拉三,拉赫玛尼诺夫最杰出的乐曲之一,交响诗《死之岛》,如今正渐渐被忘记。这里却有他最深邃的情感,他最终超越了自我,超越了乡愁与俄罗斯式感伤。这首交响诗的灵感来自瑞典象征主义画家阿诺尔德·伯克林的同名画作,描绘了一个古希腊神话:人死之后,渡神夏隆带着死者的亡灵渡过冥河,前往死之岛。在画中,死之岛孤独伫立。在船行的舒缓节奏中,此生此岸渐渐远去,天海阴郁,无从悲喜。剧痛慌乱的回忆纷纷远去,阴云背后藏着一只巨大的命运的手。音乐在重复与起承转合中积蓄了强韧张力,晦暗的题材与结构完美融合,最浓重的乐声里透出平静。它叫人相信,在广阔的风格与情感的积累中,俄罗斯的音乐终将可抵达了灵魂的内在思想。

拉赫玛尼诺夫的唱片推荐:

美国钢琴家拜伦·贾尼斯(ByronJanis1928-)被誉为拉赫玛尼诺夫和普罗柯菲耶夫钢琴作品的演奏专家。他的弹奏内涵丰富,有炫技,有沉淀,琴音中有一种金属色泽的共鸣。贾尼斯15岁开始职业演奏,后被霍洛维茨看中收为弟子,30岁时手指患严重关节炎,十多年后经部分截指手术后重返舞台。

同类推荐
  • 世界戏剧学

    世界戏剧学

    本书为余秋雨戏剧著作《戏剧理论史稿》的首次修订版,作为中国大陆首部完整阐释世界各国自远古到现代的文化发展和戏剧思想的史论著作,出版后即获北京全国首届戏剧理论著作奖,曾经被很多大学作为教材使用,其中包括台湾、香港、新加坡的一些大学。在使用十年之后,1992年又获得国家文化部颁的“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
  • 设计造型基础(二)

    设计造型基础(二)

    设计造型基础这一课程在各门专业设计学习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基础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将来的专业学习。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各专业的交流、发展变化越来越快,这也给基础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当然,也是触动基础教学进步的机遇和动力。本文就是编者对国内几所院校设计造型基础的一个比较及编者多年来在这一课程的教学中的一些思考和体会。
  • 中西视界融合中的电影审美时空

    中西视界融合中的电影审美时空

    本书结合西方现代美学和中国古典美学,在辩证吸收苏联蒙太奇理论、巴赞长镜头理论和电影符号学基础上,从电影审美时空角度切入,对电影的生命内核、审美境界的构建、审美体验机制、审美品质等方面进行系统深入的阐释,创造性地建构电影美学新理论。上篇围绕审美时空对中国古典美学、中国禅宗美学、欧洲生命美学、马利坦神学美学、海德格尔美进行细致解读提炼,提出审美四维空间的概念。下篇在批评传统电影美学的基础上,围绕电影审美时空建立电影审美四维时空的概念,对电影审美四维空间的形成、结构、存在机制、品质、各类等进行系统阐述。在中西视界融合中开创电影美学新境。
  • 课外雅致生活-明清绘画艺术鉴赏

    课外雅致生活-明清绘画艺术鉴赏

    雅致,谓高雅的意趣;美观而不落俗套。生活是指人类生存过程中的各项活动的总和,范畴较广,一般指为幸福的意义而存在。生活实际上是对人生的一种诠释。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价值的体现,实现我们的梦想,带着我们走进先进科学社会,懂得生活的乐趣。
  • 看名画的眼睛

    看名画的眼睛

    本书的作者是日本著名的美术史论家高阶秀尔先生,他曾留学巴黎大学附属美术研究所,主要从事日本和西方美术研究。曾任东京大学美术史研究室教授、国立西洋美术馆馆长,现任日本西洋美术财团理事长。出版有《日本近代美术史论》《日本近代的美意识》《西欧艺术的精神》《19-20世纪的美术:东西方的相遇》等著作和译作近百部。译者范钟鸣1984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艺术系,1986年赴日,1989年受美国亚洲文化协会邀请赴美从事艺术创作交流。现为职业艺术家、艺术评论家。译著有《日本美术尚未诞生》等作品。
热门推荐
  • 我以封刀

    我以封刀

    这是一个在修仙世界最底层被刻有奴隶标记的少年,因一把刀,一本基础刀决和心中对刀的执着,一步步崛起的故事!残酷的凡界,神秘的天界!
  • 双生佳人

    双生佳人

    原名:《双面佳人》为什么死的不是我?为什么死的是我?谁的青春不包含一点心动最后被伤的遍体鳞伤
  • 都市骇客

    都市骇客

    虚拟的网络,网络大战不时发生,黑夜,这是属于午夜幽灵一族的舞台!不服?没事,午夜轰杀你,轰到你崩溃!想看黑客界的神秘史实记载吗,想看未来科技的某种预言吗,来都市骇客吧!
  • 青春在去

    青春在去

    祭奠那些消逝的青春梦!!
  • 女王进化论

    女王进化论

    女王是怎么炼成的?普通女生要经历懵懂初开——少女梦幻——惨遭欺骗——自欺欺人——恍然大悟——发愤图强——自我升华直到最后到达终点,期间省略坎坷辛酸一万万字。感情,今天是虚幻的人间,明天是地狱,后天可能会是天堂,但是大部分人死在明天。什么?你问我怎么才能到达天堂?眉毛挑一挑,很简单啊,变成女王就可以。
  • 身为炮灰的自觉

    身为炮灰的自觉

    嗯?这是什么情况?偶然传进书里的程筱一脸懵逼,这都已经按照小说剧情到了大结局,男女主结成道侣双双f飞升到达仙界,可为什么还会有她这个一开始就挂了的炮灰的存在,后来她知道了自己进入的不止一本书,虽然每本书的主角不同,但是自己身为炮灰的事是每本书里不可改变的事,程筱深深的叹了口气,开始了自己的炮灰之路。
  • 轮回系秩序神

    轮回系秩序神

    生死轮回,掌阴阳之道。来自异界的流浪者,因意外陨落的轮回道主灵魂,将会演义怎样的传奇。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地底密码

    地底密码

    一张三国时期的方絮,却记载了一座明朝的墓,循着线索抽丝剥茧,一个中国历史上的惊天秘密开始渐渐浮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