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426800000038

第38章 Y(1)

哑子吃黄连

指吃了苦头又难以对人明言。

这条成语起源甚早。北宋末《续传灯录》卷十二有:“问:如何是默默相应底事?师曰:痖(同“哑”)子吃苦瓜。”宋人话本《错斩崔宁》中有:“哑子谩尝黄蘖苦,难将苦口对人言。”黄蘖(bo),也是一种苦味的药。又,明代学者王阳明的学生刘观时有一天问王阳明道:“一个人的感情,在将发未发时,是什么气象?”王阳明回答说:“哑子吃苦瓜,与你说不得,你要知苦时,还是你自吃。”

后来,人们觉得瓜的滋味有甜有苦,而黄连则肯定是一味苦药,于是,便把“哑子吃苦瓜”改成“哑子吃黄连”。明《醒世恒言·汪大尹火焚宝莲寺》:“那妇女中识廉耻的,好似哑子吃黄连,苦在心头,不敢告诉丈夫。”

现口语使用时多作“哑巴吃黄连”。

眼不见心不烦

指眼睛没看见,就好像没有这事,也就不为此事操心。此语是由俗语“眼不见为净”转化而来。

据宋人赵希鹄《调燮类编·虫鱼》篇载:“凡贩卖虾米及甘蔗者,每用人尿洒之,则鲜美可爱,所谓眼不见为净也。”“眼不见为净”原指食品制作不卫生,但以眼不见为由,以不洁为洁而自欺。这句话后来逐渐扩大了使用范围,含有不以为然又无能为力,只好听之任之的意思。由于“眼不见为净”至今仍用于食品制作不卫生,为区别它在社会生活中的引申意义,人们则以“眼不见心不烦”替之。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九回:“几时我闭了眼,断了这口气,任凭你们两个冤家闹上天去,我‘眼不见,心不烦’,也就罢了。”

后来,有些人对某一事物本已了解且持反感态度,但因无力扭转只好听之任之,绕着问题走,假装看不见。持这种消极态度的人,嘴上常挂着“眼不见心不烦”这句俗语。

眼泪往肚里咽

心里难过,嘴里又不好说出来。此语大约源于南宋。

据宋人叶绍翁《四朝闻见录》载:“宪圣对高宗曰:‘大姐姐远在北方,臣妾短于定省。每遇天日请美,侍上宴乐,方一思之,肚里泪下。’”这段话意思是说,南宋绍兴时,孟皇后对高宗赵构说:“大姐姐(指邢皇后,赵构为康王时所聘,封嘉国夫人。后于靖康二年同徽、钦二帝一起被金人掳北。赵构即位后,遥册为皇后)远在北方,臣妾不能一早一晚去请安。每逢侍奉皇上宴乐,一想起来大姐姐不在,眼泪就往肚里咽。”这段故事中孟皇后话中“肚里泪下”,便是“眼泪往肚里咽”语意之源。

眼中钉

比喻心中最痛恨、最讨厌的人。语出《新五代史·赵在礼传》。

后唐明宗时,赵在礼在宋州(今河南商丘)任节度使,此人贪婪昏庸,剥削无度,当他调离时,“宋人喜而相谓曰:‘眼中拔钉,岂不乐哉!’”这件事《云仙杂记·拔钉钱》也有记载:“赵在礼在宋州,所为不法,百姓苦之。一日制下,移镇永兴,百姓相贺曰:‘眼中拔却钉矣,可不快哉。’”这两处记载基本一致,显见“眼中钉”源于此事无疑。宋代时,“眼中钉”一语已相当流行,宋真宗时,丁谓擅权,贬黜寇准,时人作歌谣讽之。宋代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有:“丁谓潜贬寇公,天下谣曰:‘欲得天下宁,须拔眼中丁;欲得天下好,无如召寇老。’”“丁”为古“钉”字,又谐音,在此一字双关。

后来人们在使用“眼中钉”时,还常与“肉中刺”连起来,以强调憎恨之板。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鸿鹄:天鹅。燕子与麻雀怎能知道天鹅的志向。语出《史记·陈涉世家》。

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年轻的时候,在富豪家当雇工。有一次,他和几个雇工在农田里干活。休息时,大伙你一言,我一语,发泄对贫困生活的不满。陈胜对这些人说:“如果我们中间,将来有谁荣华富贵了,不要忘记我们这些穷伙伴啊!”有个雇工听后,笑着说:“你这个给人家做工的,哪里会富贵呢!”陈胜听了,长叹一口气说:“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后来,陈胜领导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建立了农民革命政权。在群众的拥戴下,他做了陈王,实现了他要做一番大事业的雄心壮志。

根据这个故事,后人将“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作为谚语使用,比喻胸无大志的人,是不会了解英雄豪杰的志向和胸怀的。

阳春白雪 下里巴人

“阳春白雪”指较高级的文艺作品,“下里巴人”指通俗的文艺作品,此语源于战国时期。

当时楚国文学家宋玉(相传是屈原的学生)因楚襄王时,贵族把持朝政,对当时的社会有一些批评,受到贵族势力的排挤。楚襄王听信谗言,有一天责问宋玉说:“你的行为有不检点的地方吗?为什么有些人对你不满意?”宋玉回答说:“确实有这样的事,从前有一个人在郢都唱歌,起初唱的是《下里巴人》,能跟着他唱的有好几千人;后来唱《阳春白雪》,跟着他唱的就只有数十人了……这是因为歌曲越高深,会唱的人就越少。因此,那些平凡的人,怎么能够了解我的所作所为呢!”

从此“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就成了高级和初级的代名词了。

养兵千日 用兵一时

长期供养、训练军队,以备一旦用兵打仗。此语源于南北朝时期。

当时文臣中有个名叫陈暄的人。此人颇有几分文才,作诗、写文章都很出色,只是行为放荡、举止轻浮。他最大的嗜好是饮酒,一天到晚喝得醉醺醺的,有时醉得跌下马来,有时醉卧在街道上。陈暄的侄子陈秀对此非常反感,但作为晚辈不好直接批评劝说,就写信给陈暄的好友何胥,让他出面劝陈暄不要酗酒。

不料,陈暄非但不听何胥的话,还写信给陈秀,为自己的行为辩解。他在信中列举了历史上有不少名人都爱饮酒的例子,说明饮酒有得有失。他说:“我常把酒比作水,它可以渡舟,也可以覆舟。有人这样说:‘酒犹兵也,兵可千日而不用,不可一日而不备。酒可千日而不饮,不可一饮而不醉。’”

后来“兵可千日而不用,不可一日而不备”两句话演变成“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这句谚语,用以比喻平时做好准备,以便在必要时使用。

腰缠万贯

旧时大约一千枚铜钱穿为一贯。腰缠万贯,形容拥有巨额财富的富翁。语出宋·王楙《野客丛书》卷十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天下美事,安有兼得之理。”

腰缠十万贯,是说发财致富,成为富翁,骑鹤上扬州,是说成仙得道,羽化飞升。这两桩美事是互相矛盾、难以两全的。但有的人却贪心不足,希望天下美事为自己一人所独占。

此书讲到两个古人的事:一是夏侯嘉。他一方面每天炼丹,同时又一心想当官。他常对人说:“使我得水银半两(古人以为服食水银能长生不老),知制诰三日(当三天‘知制诰’的官),平生足矣。”结果是两样目的都未达到就死了。二是白居易。他晚年放弃官职回家炼丹,丹药没有炼成。新的任命书又下来了,于是不得已又去做官。丹药终究没有炼成,白乐天也未能长生不老。

明·陶宗仪《说郛·商芸小说》:“有客相从,各言所志:或愿为扬州刺史,或愿多资财,或愿骑鹤上升,其一人曰:‘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欲兼三者。”

钱财为何要“缠腰”呢?原来,在宋代以前的商贾游人出远门,都把银两或背在身上,或肩扛手提,既不便,又招人耳目,且容易被窃贼盯上,所以到了宋代便出现了把银子打成腰带然后缠在腰里的新发明。

当时富豪商人出门,根据用途需要,把银子打成长短不等的腰带,短的至少绕一圈,长的几圈甚至十几圈,缠在腰里后,外面再用布帛或丝绸条幅束住。使用时,从腰里掐一段下来过秤,然后进行买卖交易,颇为方便。

一不作 二不休

除非不干,要干就干到底,不要中途停顿。语出唐·赵元一《奉天录》卷四。

唐代张光晟随朱沘反叛。后来,朱沘兵败被困,张光晟杀了朱沘后而投降,结果仍未免自己被杀的下场。“光晟临死而言曰:‘传语后人:第一莫作,第二莫休。’”指事情既已开始做,就索性做到底。

此语的定型始见于北宋惟白禅师《续传灯录》卷十八:“一不作,二不休,捩转鼻孔,捺下云头。”

一寸光阴一寸金

谓时光可贵,必须珍惜。

时间用“寸”来计算,源于古人用日表或日晷(也称日规)来观测日影的移动以定时刻。由于日影可以计算长度,“一寸光阴”就是日影移动一寸的时间。光阴的“阴”,即太阳光线造成的阴影。由此古人就用表示长度单位的“寸”、“分”等来计量光阴即时问的长短,这样就出现了“寸阴”和“分阴”等词汇,用以形容极短的时间。

“寸阴”一词始见于汉代赵晔的《吴越春秋》之七《勾践人臣外传》:“夫君子争寸阴而弃珠玉。”刘安《淮南子》中也有类似的话:“故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这两句话都是说,有识之士把“寸阴”,也就是很短暂的时间,看作比珠玉尺璧还要贵重,其原因是“难得而易失”。这种对时间宝贵的认识,理所当然被后人所接受。

“一寸光阴一寸金”一语最早见于唐末王贞白《白鹿洞二首》之一:

读书不觉已春深,

一寸光阴一寸金。

不是道人来引笑,

周情孔思正追寻。

诗中记述自己正专心读书而被人引笑的经历,说明了时间宝贵以及应该深刻探讨,学习古人优秀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品格的道理(周情,周公的道德情操;孔思:孔子的思想学问)。后来,人们为强调“寸阴”的宝贵,使用时还常在“一寸光阴一寸金”后加上一句“寸金难买寸光阴”。现人们常用此语来形容时间极其宝贵。

一竿子到底

原是坚持到底、中途不改变主意的意思。最早见于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三十五《徐老仆义愤成家》:“天啊!只道与你一竿子到底白头相守,那里说起半路上就抛撇了?”

现在多指从上面直接贯彻到下面,一个原则坚持到底,使政策和措施落实到基层。

一个女婿半拉儿

意为一个女婿能起半个儿子的作用。这一俗谚源于唐朝。

唐朝前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大唐帝国经济文化的繁荣,为边疆各族人民所倾慕。开明的唐太宗又实行正确的民族政策,被全国各族人民拥戴为“天可汗”。当时,少数民族酋长都以娶唐朝公主为荣;唐太宗也以许配公主作为亲密民族关系的纽带。安史之乱后,唐朝开始走下坡路了,但亲密民族关系的纽带还维持着。788年,唐德宗以咸安公主嫁回纥可汗,回纥可汗恭敬地回信说:“昔为兄弟,今婿半也。陛下若患西戎,子请以兵除之。”婿称“半子”说法一出,立刻被人们接受。不久,刘禹锡作文引用说:“乃命长嗣,为君半子。”

由此看来,“一个女婿半拉儿”俗谚的产生还是历史上民族团结的产物。

一亩三分地

原指皇帝亲耕的土地数量。源于封建社会的“帝籍”和“亲耕”。

“帝籍”是皇帝直接占有的土地,“亲耕”是皇帝亲自耕种土地的一种仪式。我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国,上古帝王的舜、禹曾躬耕于历山之下,但那时并没有明确的帝籍。到周代,天子帝籍面积为1000亩,周天子每年都要举行一次亲耕仪式。据《左传》、《史记》等书记载:亲耕于每年正月择吉日进行,皇帝率王公大臣乘车来到帝籍之内,先由皇帝扶犁耕三个来回,称为“三推”。之后王公诸侯、卿大夫、士大夫分别各耕五、七、九个来回,最后由籍田令(负责帝籍管理的官员)带领部属耕完全部田地。以后,这种“三推”仪式世代相沿,遂成定制。

封建社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所以帝籍的数量并不固定,亲耕仪式也屡有变化。东汉明帝东巡时曾耕于下邳(今江苏宿迁),章帝北巡时曾耕于怀县(今河南武陟)。到了清代,皇帝亲耕仪式虽在先农坛举行,但其帝籍却在中南海内的丰泽园。由于丰泽园这块地的面积恰好为一亩三分,又是皇帝专用的“样板田”,所以后人就借此将个人的“小天地”或势力范围称为“一亩三分地”。

一脑袋糨子

形容人糊涂,人们常以俗语“一脑袋糨子”称之。“一脑袋糨子”是从古时俗语“一锅面”演变来的。

据宋人周密《癸辛杂识·真西山入朝诗》载,南宋理宗时民生艰苦,物价昂贵。当时有人制造舆论,若是真德秀负责政事,便可扭转局面。于是民间传出歌谣:“若欲百物贱,直待真书院。”意思是真德秀上了台后,就可以有好日子了。谁知后来真德秀被召入京任参知政事(宰相副职)后,却无所作为,终日只高谈朱熹理学,要大家真心诚意尊崇道学为第一义。人们大失所望,认为其所言所为不切时务,就在上述民谚后又续了两句:“吃了西湖水,打成一锅面。”据《宋史·真德秀传》载,真在回朝廷前,曾于泉州、福州两地为官,减少税收,平抑物价,颇有政声。“吃了西湖水,打成一锅面。”是说他到京城杭州反而糊涂了。于是,后来称人糊涂为“一锅面”。

年深日久,人们在使用“一锅面”一语时,大多不知其由来。遂觉“一锅面”不如“一脑袋糨子”形象确切,便逐渐演变为“一脑袋糨子”了。

一去不复返

原作“一去不复还”,是战国时期荆轲临去刺杀秦王前所唱歌词的一句,在《战国策·燕策三》和《史记·刺客列传》中均有记载。以“返”易“还”,最早见于唐·崔颢《黄鹤楼》诗:“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战国末年,秦国日益强盛,秦王赢政决心依靠武力消灭其他六国,进而统一全中国。公元前230年,秦灭韩,公元前228年,秦军又俘虏了赵王迁,直逼燕国南部边境,形势非常危急。燕太子丹感到自己国小兵弱,无力抵抗秦军,因此,便筹划派荆轲前去刺杀秦王。

公元前227年,燕太子丹假借割地求和前往献地图来实现刺杀计划。荆轲去秦国无论刺杀成功与否,都不可能再返回。出发那天,太子丹和许多宾客都身穿白衣,头戴白帽到易水河边来送行。荆轲的朋友高渐离拿着筑(古代的一种乐器),奏着悲哀的歌,荆轲和着筑的节拍,悲壮地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意思是说:北风呼呼地吹啊易水多么寒冷,壮士这次去了啊不再回来!荆轲唱罢就登上车子,头也不回地出发了。结果,刺杀没有成功,荆轲被秦王手下的人杀死了。

后来,人们便用“一去不复返”来形容去了以后再也回不来了,或者形容事物已成陈迹,不能重现。

一人得道 鸡犬升天

一个人成了仙,家中的鸡犬都跟着升入天堂。喻指一人做官,惠及全家。此语源于一个神话故事。

据《神仙传·刘安》载:淮南王刘安喜神仙术,一心想得道成仙,共拜了八个老道为师,整日炼丹修道。不久,有人向汉武帝告发,说刘安想谋反。刘安得知后,惶惶不安地去找那八个老道请教。老道们说:“你的仙丹已炼成,服用后便可成仙,白日飞升。”刘安万分高兴,立即从炼丹炉中取出仙丹。因他所犯的罪在当时是要满门抄斩的,于是他叫来了妻子儿女和亲朋好友,一同分食仙丹。待汉武帝派人来捉拿刘安时,他和家人已升天成仙。不仅如此,当刘安一家升天后,他家的鸡和狗弄翻了院里的炼丹炉,把剩下的丹药吃个一干二净,也腾空而起。捉拿刘安的官兵进入刘家搜捕,只见他家庭院上空众人飞舞,鸡鸣狗叫,热闹非凡。这个故事后来被人概括为“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用来讽刺某人得势升了官,他的亲朋故友都跟着飞黄腾达。

据《史记》、《汉书》记载,刘安是被人告发谋反,由于机密泄露而畏罪自杀的,“升天”一说不过是附会演绎而已。但由刘安之死,倒给文坛添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一形象、有趣的成语。

一日被蛇咬 十年怕井绳

意思是吃过一次亏以后,往往事事处处心存疑虑。最早见于北宋《续传灯录》卷二十九:“一度著蛇咬,怕见断井索。”

亦作“一年被蛇咬,三年怕草索”。明代《初刻拍案惊奇》第一卷:“一年被蛇咬,三年怕草索。说到货物,我就没胆气了。只是带了这些银钱回去罢。”

同类推荐
  • 安全与自救

    安全与自救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的理念,进行功能性扫盲,努力使扫盲教育与当地经济发展、文化建设以及个人发展相结合,力求满足学习者的实际需求,为学习者提供生存、生活及发展所必需的知识,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他们现代生产与生活的新观念、创业求发展的实践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基本能力。
  • 隐痛与希望:解读中国西部农村教育

    隐痛与希望:解读中国西部农村教育

    今天这个会,最没有发言权的是我,因为我对西部农村教育了解得很少,与农村教师更是几乎没有接触。
  • 媒介空间论:媒介的空间想象力与城市景观

    媒介空间论:媒介的空间想象力与城市景观

    城市不仅是一个地理样本,也是文化样本,其中的种种景观充满了空间的隐喻。基于对受到媒介日益深远影响的城市的关注,作者从媒介空间论的视角,对城市与媒介所组成的多样空间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与研究。媒介在城市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是一种极为重要的表现途径。本研究并不回避媒介与观察者的主观性,相反,借助媒介的空间想象力,呈现了城市中各种地理要素及社会文化所组成的复杂面貌。《21世纪媒介理论丛书·媒介空间论:媒介的空间想象方式与城市景观》对城市的中心与边缘、政治图景与性别空间、城市的全球化与地方感等内容也进行了充分的阐释。
  • 媒介与民生:电视民生新闻的理论与实践

    媒介与民生:电视民生新闻的理论与实践

    我国当代民生新闻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广受社会大众喜爱,也是目前学界与业界共同关注与讨论的热点话题。电视民生新闻的兴起,既是政治民主化、媒介市场化与传播平民化的产物,又是中国新闻媒介“新闻本位”、“受众本位”观念的革新与强化。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民生新闻”成为新闻媒介与社会环境形成良性互动的一种传播范式。平民化的传播理念与传播方式使民生新闻与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喜怒哀乐紧密联系在一起,体现了“以人为本”、“三贴近”的社会政治话语与新闻媒介人文关怀、社会责任的价值认同。
  • 农村新课程

    农村新课程

    本书为针对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用书,全书共分七章,它从新课程及其在农村实施、农村基础教育及其农村学校教师、校长、学生、新课程资源、氛围等方面,对新一轮农村教改做了全面的阐述。
热门推荐
  • 我的老爸是仙帝

    我的老爸是仙帝

    一直以为自己是最厉害的,直到那一天,我翻盘醒悟,原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 鬼卿大人可忆细雨相遇

    鬼卿大人可忆细雨相遇

    还记得那天细雨连绵,他故意递给了她一个“危险物品”。“啊喂!你递给我的到底是刀还是伞啊?”她一脸懵逼,这人谁啊?再次相遇,确认是学长无疑。学长好!大佬好!学长再见!大佬再见!最后兜兜转转,我去~是谁一直帮你瞒着我的?我要把ta拖出来砍了,你不要拦我。他笑着说:“我不拦你,我给大佬递刀。”众手下:“你还有没有骨气了,撒狗粮也不要真的屠狗啊喂!”下属们方了,话不多说赶紧溜了溜了。不好了,老大给大佬递刀了!
  • 瓜藤约定

    瓜藤约定

    幼时,两小无猜的“小西瓜”与“瓜藤哥”约定好,再次重逢时两人要一起吃西瓜。看来约定可以实现了,真好。
  • 如果你知道的

    如果你知道的

    一篇男女主互相救赎的小说,很现实的言情。裴明媛如果没有遇到陆远,也不会发现自己的生活可以精彩。陆远如果没有认识裴明媛,更不会明白什么是喜欢。人生缓踹,光阴晃荡,我想带你去流浪从北到南,从安生到腐烂。
  • 精灵世界的探险家

    精灵世界的探险家

    【滴!本系统是个正经的系统!】“是吗?”林羽看了一眼系统名称,“正经的探险家系统”又看了看系统花里胡哨的功能。正经系统会起这名字?…………………………【滴!请宿主及时完成探险任务!】这……林羽看了一眼面前沉睡的班吉拉,咽了口唾沫:“系统!你想让我死,就直说啊!”标签:口袋妖怪、宠物小精灵、神奇宝贝、精灵宝可梦。注:有什么大家觉得不好的地方,请提醒一下作者,作者好及时更改。
  • 都市按摩师

    都市按摩师

    这是一部都市按摩师的奇异旅程!!!轻轻松松进入主人公的世界,忘记一切!感受不一样的生活!
  • 浪子与传奇

    浪子与传奇

    吴浪在要死亡的这一刻!静静的躺在病床上!看着透过窗户的一抹阳光,回想他从一个纨绔子弟到流浪街头的混世魔王最后回到现在的退役兵神!这传奇的一生……阳光照在脸上,嘴角微微上扬,他带着他这一生独有的痞笑闭上了眼睛——一个传奇陨落了——
  • 进化细胞

    进化细胞

    人类为什么能够在短短几百万年间成为地球霸主?人类为什么能够用短短几百万年的时间赶在其他生物之前获得智慧?想拥有更高的智慧吗?想拥有更强的身体吗?想拥有更长的寿命吗?只有进化!
  • 鬼吹灯外传2:云梦迷泽

    鬼吹灯外传2:云梦迷泽

    风冷情和水灵依照字条指示,来到杀机四伏的云梦泽,寻到了劫持水天波的黑衣人。沿着黑衣人的足迹,风冷情等人夜探大司拜陵,昼入雾林瀚海,勇斗深潭烛龙,强过剧毒血河……最终进到云梦阁,见到了貌美无双的云梦妃子,然而水天波却身中剧毒,命丧云梦阁。究竟谁是杀害水天波的凶手?传说之中的古墓宝藏所在何方?那神龙一现的人骨项链又奖昭示着什么?
  • 真灵锻造师

    真灵锻造师

    边荒之外,诡兽肆虐,苍穹倒转,唯有武者逆天而行。他出生时天降异象,被称为绝世天才,然而十岁之时,他却忽然自废武道,另辟蹊径,展现种种神奇手段。战边荒、平至尊国度、封灾厄八界,成就真灵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