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针的针刺方法袁具有很高的技术要求和严格的操作规程袁医生必须熟练掌握从进针到出针等一系列基础针刺方法的全过程。本章主要介绍进、出针袁针刺方向尧角度和深度袁治神与得气等基础针刺方法内容。
持针法持针法
袁又称“捏针法”尧“拿针法”是指捏拿毫针的方法。毫针操作时袁一般将医生持针的右手称为刺手,按压腧穴局部的左手称为押穴压雪手。刺手的主要作用是掌握毫针,进针时将臂、腕、指之力集于刺手,使针尖快速透入皮肤,然后行针。押手的主要作用是固定腧穴皮肤,使针能准确地刺中腧穴袁并使长针针身有所依靠袁不致摇晃和弯曲。进针时,刺手与押手配合得当,动作协调,可以减轻痛感,行针顺利,且能调整和加强针刺的感应,以提高治疗效果。
临床施术时,刺手和押手常配合使用。进针时一边按压,一边刺入,使针尖透入皮肤,然后依照需要采用各种手法,进行操作。《标幽赋》中说:“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入,不痛之因”。说明针刺时左右手协作的重要性。
常用的持针方法有以下几种。
1、二指持针法即用右手拇指、食指二指指腹夹持针柄,针身与拇指呈90毅角一般用于操持短毫针。
2.三指持针法即用右手拇指、食指、中指三指指腹夹持针柄,针身与拇指呈90。角。一般用于操持较长毫针。
3.四指持针法即用右手拇指、食指、中指三指指腹夹持针柄,并以无名指指腹抵住针身,针身与拇指呈90。小指指尖可抵于针旁皮肤,支持针身垂直。一般用于操持长毫针,可以防止长毫针弯曲。
4.持柄压尾法即用右手拇指、中指二指指腹夹持针柄,食指抬起顶压针尾,三指配合刺入,针身与拇指呈90。一般用于短毫针速刺。
5.夹持针身法即用右手拇指、食指二指指腹夹持针身近针尖部分,或二指捏一棉球裹针身近针尖部分,对准腧穴,用力迅速刺入皮肤,针身与拇指呈90。角一般用于毫针速刺。
6.双手持针法即用右手拇指、食指、中指二指指腹夹持针柄,左手拇指、食指二指指腹夹持针尖,或左手二指捏一棉球夹持针尖。用于操持长毫针、芒针,可以防止长毫针弯曲,减少疼痛。
进针法
进针法,又称“刺针法”“下针法”“入针法”、“内针法”,是指将毫针刺入腧穴的方法。操作时,在刺手和押手的密切配合下,运用各种手法将毫针刺入腧穴皮下,要求刺入部位准确,做到无痛或微痛进针。毫针的进针法很多,常用的进针法列举如下。
一、以进针速度分
1.速刺法即将针尖抵于腧穴皮肤时,运用指力,快速刺透表皮,使针入皮下的手法。此法适用于四肢腧穴和耳穴。
2.缓刺法即将针尖抵于腧穴皮肤时,运用指力,缓缓刺透表皮,使针入皮下的手法。此法适用于躯干腧穴和头穴。
二、以刺入术式分
1.插入法即将针尖抵于腧穴皮肤时,运用指力,不加捻转或其他术式,直接针入皮下的手法。
2.捻入法即将针尖抵于腧穴皮肤时,运用指力,稍加捻转,针入皮下的手法。
3.飞入法即将针尖抵于腧穴皮肤时,运用指力,拇、食二指捻动针柄,且拇指后退,瞬即将针刺入皮下,同时五指放开如飞鸟状的手法。
4.弹入法即将针尖抵于腧穴皮肤时,运用指力,并以中指弹动针柄,瞬即将针刺入皮下的手法。
三、以刺押手势分
1.单手进针法即用右手拇、食二指夹持针柄,中指指端紧靠腧穴,中指指腹抵住针身下段,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亦可先用中指指端在应针腧穴之上,反复揣摩片刻,发挥如同左手的作用,使患者先有麻胀之感,再如前法刺入。此法多用于较短的毫针进针。
2.双手进针法即刺手与押手配合,协同进针。主要有以下几种。
(1)爪切进针法又称指切进针法。即以左手拇指或食指之指甲掐切固定在腧穴上,右手持针将针尖紧靠左手指甲缘刺入皮下的手法。此法临床最为常用。
(2)夹持进针法即左手拇、食二指用消毒干棉球捏住针身下段,露出针尖,右手拇、食指夹持针柄,将针尖对准腧穴,当贴近皮肤时,双手配合动作,用插人法或捻人法将针刺入皮下,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此法多用(3)舒张进针法即左手五指平伸,食、中二指分开置于腧穴上,右手持针,针尖从左手食、中二指间刺入皮下。行针时,左手食、中二指还可夹持针身,以防弯针,此法适于长毫针深刺。对于皮肤松弛或有皱纹的部位,可用拇、食二指向两侧用力绷紧,以利于进针。此法多用于腹部的腧穴进针。
(源)提捏进针法即左手拇、食二指将腧穴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部的上端刺入。此法多用于皮肉浅薄的部位,特别是面部腧穴的进针。
四、以进针器具分
1.管针进针法即将平柄针或管柄针先插入有机玻璃、金属、塑料等制成的比针短三分左右的小针管内,针的尾端露于管的上口,针管下口置于腧穴上,左手压紧针管,右手食指对准针尾拍打将针尖刺入皮下,然后将针管去掉,再将针刺入腧穴内。此法进针不痛,多用于儿童、惧针患者。
2.进针器进针法即用特制的安装弹簧的进针器,将长短合适的平柄针或管柄针,装入进针器内,下口置于腧穴皮肤上,用手指拉扣弹簧,使针尖迅速弹入皮下,然后将进针器抽出,再将针刺人腧穴内。此法进针同样不痛。
以上各种进针法,在临床应用时,需要根据腧穴所在部位的解剖特点尧针刺深度尧手法要求、患者对象等具体情况,以便于进针、易于得气、避免痛感为目的,灵活选用相应的进针法。
角度法
角度法,即“针刺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所构成的夹角。其角度的大小,主要根据腧穴所在部位、病性病位、患者形体胖痩、手法操作要求等特点而定。一般分为直刺、斜刺和横刺三类。
1.直刺即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角,垂直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全身大多数腧穴,尤其是肌肉丰厚的腧穴。
2.斜刺即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角,倾斜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皮肤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直刺深刺,或关节骨骼边缘的腧穴。在施用某种行气、调气手法时,亦常用此法。
3.横刺又称平刺、沿皮刺、卧针,即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耀30。角,沿皮横向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头面、胸背、腹部及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透穴法中的沿皮透刺法和头皮针、腕踝针,都用此法。
方向法
方向法,又称“针向法”,即针刺方向,是指进针时和进针后针尖所朝的方向。掌握正确的针刺方向,是增强针感,提高疗效,使气至病所,或达到补泻作用的重要环节。临证操作时,要以能否得气为准则,不得气时要调整方向,使气速至,得气后,则应固定针向,以守气调气。一般根据经脉循行的方向、腧穴分布的部位和所要求达到的组织结构等情况而定。有时为了使针感至IJ达病所,也可将针尖朝向病痛部位。
1.与针刺角度相关如头面部腧穴多用横刺,颈项、咽喉部腧穴多用斜刺,胸部正中线腧穴多用横刺,侧胸部腧穴多用斜刺,腹部腧穴多用直刺,腰背部腧穴多用斜刺或直刺,四肢部腧穴多用直刺。
2.与病变部位相关如颊车穴,若治疗颔痛、颊痛、口噤不开等症时,针尖朝向颞部斜刺,使针感放射至整个颊部;当治疗面瘫、口眼斜时,针尖向口吻横刺;当治疗痄腮时,针尖向腮腺部斜刺曰治疗牙痛时,则宜直刺。
3.与针刺手法相关如迎随补泻法,针刺得气后将针尖顺着经脉走行施行手法者,有补益经气的作用,称为“随”;反之,针刺得气后将针尖逆着经脉走行施行手法者,有疏泻病气的作用,称为“迎”。故此法又称“针向补泻法”。
深浅法
深浅法,即针刺深度,是指针身刺入腧穴内的深浅度。掌握针刺深度,应以既要有针下气至感觉,又不伤及组织器官为原则。每个腧穴的针刺深度标准在《腧穴学》教材中已作了具体规定,但在临床应用时,还必须结合患者的年齿令、体质、腧穴部位、经脉循行深浅、季节时令、医生针法经验和得气的需要等诸多因素,综合考虑,灵活掌握。
1.年龄老年体弱、气血衰弱及小儿娇嫩、稚阴稚阳之体,均不宜深刺曰年轻力壮,气血旺盛者可适当深刺。如叶灵枢·逆顺肥痩》指出:
“婴儿、痩人,浅而疾之;壮士肥人,深而留之。”
2.体质形痩体弱、肌肉脆薄者,宜相应浅刺曰形盛体强、肌肉发达者,可适当深刺。
3.部位头面、颈项及胸背部腧穴针刺宜浅,四肢及臀腹部腧穴可适当深刺。
4.经络经络在人体的循行分布和属性是有深有浅、属阴属阳之不同。一般经脉较深,刺经可深,络脉较浅,刺络宜浅;阳经属表宜浅刺,阴经属里宜深刺。如《灵枢·阴阳清浊》指出院“刺阴者,深而留之曰刺阳者,浅而疾之。”另外,大凡循行于肘臂、腿膝部位的经脉较深,故刺之宜深;循行于腕踝、指跖部位的经脉较浅,故刺之宜浅。
5.病情一般来说,阳证、表证、热证、虚证、新病宜浅刺曰阴证、里证、寒证、实证、久病宜深刺。
6.时令由于人体与时令息息相关,针刺必须因时而异。一般认为春夏宜浅刺,秋冬宜深刺。
7.手法有的补泻手法要求,先浅后深,或先深后浅曰有的补泻手法,从卫取气宜轻浅而针为补,从荣置气,宜重深而刺为泻。此时,应根据补泻要求来定针刺深浅。
8.针感施针时,针下酸麻胀重感强、出现快的,以及精神紧张、惧针的患者,针刺应当浅些;感应迟钝或感应弱的患者,针刺应当深些。
9.得气针刺后浅部不得气,宜深刺以催气,如插法曰针刺后深而不得气,宜浅刺以引气,如提法。
角度法、方向法和深浅法,此三者为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针刺操作中,正确掌握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是获得针刺感应、提高疗效、防止意外事故发生的重要环节。一般而言,深刺多用直刺,浅刺多用斜刺或横刺。对延髓、眼、胸腹、背腰等部位的腧穴,由于腧穴所在处有重要脏器,更要严格掌握好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以防针刺意外事故发生。
透穴法
透穴法,又称“透针法”、“透刺法”,是用卧针沿皮刺或直立深刺,让毫针从一穴刺入,使针尖到达另一穴的部位,发挥一针二穴或一针多穴等作用的方法。由于一针二穴或一针多穴,扩大了针刺主治范围,增强了针感,使针感易于扩散传导,直达病所,因而提高了针刺疗效。常用的透皮法有以下两种。
1.沿皮透刺法操作时,先刺入一穴,然后将针尖对准邻近的另一穴,沿皮刺入,使一针刺二穴或三穴,如地仓透颊车、攒竹透鱼腰、丝竹空透率谷、脾俞透胃俞、中脘透建里至下脘等,主要适用于头面、背部、腹部的腧穴,一般不穿透皮肤。
2.沿间隙透刺法操作时,由一侧腧穴刺入后,沿组织间隙透刺到另一侧相对应的腧穴,如阴陵泉透阳陵泉、间使透支沟、外关透内关、合谷透劳宫等。主要适用于四肢腧穴,此法亦可透穿皮肤。
治神法
治神法,又称“守神法”“本神法”“调神法”,是通过医生集中精神意识和调治患者的心理状态,使针下易于得神取气的方法。《素问·
宝命全形论》说凡刺之真,必先治神。”《灵枢·
本神》篇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叶灵枢·九针十二原》院野粗守形,上守神。”《灵枢·官能》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