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367600000002

第2章 你为什么听不到男孩的心里话(1)

很多父母教育孩子,不是为了孩子成长,而是为了孩子成型。他们从来不会考虑孩子的感受,只是以过来人的身份不断对孩子进行训诫、劝告,试图给孩子建立一种规则。而对于男孩的塑型,往往比对女孩的更严苛,因为男孩更不符合父母心中既定的规则。但是男孩的成长更需要尝试的空间,更需要进行自我的释放。双方之间的这种矛盾致使教育和成长形成一种对立局面。这种情况下,父母当然听不到孩子的心里话。

沟通的路在哪里被堵?

与孩子沟通的路,从哪里堵死,就得从哪里疏通!

男孩的语言能力发育虽然比女孩晚,但会使用语言后,也会一直跟在父母的屁股后面喋喋不休,不停地向父母表达自己对这个世界稚嫩的看法。作为父母,你不要不胜其烦,要知道,当这个可爱的小家伙再长大了一点之后,对世界的了解更深一步之后,你再想听他的心里话就很难了。

一对沙发,两个人,四只眼睛,相对无言。

父亲和儿子,平时一个忙着工作,一个忙着学习,好不容易坐在了一起,可是却没有什么话可讲。

儿子低头看短信,眉飞色舞;抬头看父亲,冷若冰霜。

父亲想儿子谈话,儿子却忙着发短信,父亲呵斥,儿子不屑。

这是一副什么样的场景呢?

天下不知道有多少父母因为和儿子沟通不畅而痛苦。很多男孩,面对朋友时,上下五千年,口若悬河,纵横全世界,滔滔不绝;可是一转头看到父母,就冰封喉舌,沉默到底。你还不能问他为什么不和自己沟通,问了他也不会告诉你,你只能凭借直觉知道:儿子和父母之间,没有共同语言。

这是外向一点的孩子,如果你的儿子是个内向的小男生,那么你要听到他的心里话就更难了。他宁肯选择和陌生人网聊,也不会向你敞开心扉。这样,你对孩子进行管理和教育也就更难了。

你一定急于看到孩子的内心世界。其实,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你首先得弄明白为什么你听不到儿子的心里话。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涉及的层面很多,可能与亲子关系有关,可能与孩子过去的遭遇有关,还可能与孩子的性格有关。但不管是哪种情况,父母的教育方式都与之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错误的教育方式导致父母与儿子之间无法进行顺畅沟通。

大致说来,会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性别差异让母亲无法了解儿子的成长。

男性大脑的结构和发育与女性的有所不同,视觉角度和思维模式也与女性有着本质的区别,即使成年之后也不尽相同。但是教育男孩的任务大多都落在母亲的肩上,而母亲的教育方式又有着明显的女性特征,很多事情几乎无法与儿子产生同感,交流很难顺畅。

第二,父亲会沿袭父辈对自己的“统治”教育方式。

父亲和儿子有着相同的成长过程,是不是更容易和儿子交流呢?也不尽然。我们这一代父母,接受的大多是传统式教育: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属品,认为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在传统教育思想中,父母都会自觉不自觉地为孩子设定一种成长模式,铺就一条看似安稳的成长之路,当这些都做好后,才认为自己的教育成功了。

1.父亲在教育儿子的时候,总是会严肃地告诫儿子:“你要做个男子汉,凡事要学会自己扛。”教会男孩独立非常重要,但是一定要掌握好火候,时间地点事件都必须要拿捏把握好,不能把事情直接推给孩子:“自己去做吧,成功了就享受成功,失败了就要经受挫折。”这不是教育,是在推卸责任。在这样的教育下,孩子很容易产生挫败感。即使是男孩,他毕竟还是孩子,如果他感觉不到父母在背后支持他,那就容易产生与父母之间的疏离感,同时对自己也会极端否定。孩子变得落落寡欢,在父母面前,不敢随心所欲,沟通也就很难顺利进行。

2.男性思维使得父亲总是想要掌控儿子的人生。很多父亲甚至不避讳对儿子的控制行为。他们振振有词地说:“我是过来人,我所有的行为都是为了你好。”当然,很少有害孩子的父母,你的做法也许都是对的,但是你的“绝对权力”会让男孩有一种反抗的冲动。

第三,父母按照成人的思维模式来看待儿子的行为。

成人的生活方式已经进入一种程式化,秩序是主要基调,面对孩子的“捣乱行为”,总是有一种纠正的冲动。男孩偏偏是“捣乱行为”的发起者,所以,父母会呵斥和阻止孩子,小一点的男孩会不知所措,甚至会否定自己。稍微大一点的男孩,又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反抗。

当然,因为人和人性格的差异,还可能有其他情况,但不管是什么,孩子不愿意和你说心里话,都是因为你无法在感受上与他达成一致,与他的内心产生共鸣,和一个不能理解自己的人,和一个不想理解自己的人,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作为父母,不但要看到问题,还要看到产生问题的根源。不要只针对现象进行改制,想当然的做法只能是错上加错。与孩子沟通不畅有多种原因,只有顺藤摸瓜,找到根本,才能对症下药。如果你找不到缘由,那么就把孩子当成和你关系最密切的那位朋友,用你对待朋友的方式对待你的孩子,总有一天,他会向你敞开心扉。

请先低头进入男孩的世界

笨拙的父母,才会有全能的孩子

父母是孩子成长的引路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在父母身边成长的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爱,形成了一定的安全感,在安定的环境下,他们能够把精力都投入到对世界的探索中去,这有利于他们潜能的挖掘,同时,由于他逐渐深入认识了世界,对自己也就越发肯定,有利于形成健康而积极的心理。

可是,这只是一种理想状态。现实情况是:很多父母太拿“父母”这个词当回事了,孩子不听话,就会甩出一句“我是你妈(你爹),我会害你吗”,或者“我是你妈(你爹),你居然敢不听我的话”,又或者“我是你妈(你爹),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都多,你听我的肯定错不了”……

这时候父母成了什么?显而易见,独裁者!

“我说的话,你必须听,没有理由!为什么?因为我是你妈(你爹)!”

当母亲的怎么想我们暂且不论,那些父亲们,看着儿子留下委屈的泪水,有没有回想起自己当年的心情?被父母强迫着做某件事时,那种压抑、无奈、彷徨甚至仇恨急欲反抗的心情?有很多父亲,永远忘不了青春年少时的委屈,可是成年之后,他们还是无法控制自己,下意识地按照“老爷子”当年的训诫方式,来训诫自己的儿子。这是一个多么糟糕的恶性循环。

孩子上学之后,会接触更多的新鲜事物,社会化进程加速。男孩由于语言发展相对女孩比较缓慢,所以当他们产生好奇心后,会用手去触摸、感受这个世界本来的模样。可是在父母的眼中,他们的行为简直就是一种破坏,于是会对他予以训教。

男孩的探索行为受到压抑后,感到迷茫、彷徨,弱小的他们有一种取悦父母的本能想法和做法,可是父母的行为让他们不知所措,他们不知道怎样向父母表达自己的心情。受到父母强制行为的暗示,他们也会采用父母的强制方式,没有理由地反抗。当然,这种反抗在年龄小的时候,只是一种弱弱的哭泣或顶撞,比如不吃饭,或者不按照父母说的方式去做。可是到了青春期后,男孩的逆反性爆发,他们开始顶嘴,一些喜欢动手的父母还可能会受到男孩的反击。一些懦弱一点的孩子,会采取远离父母的形式,不愿意和父母说话,甚至不愿意和父母见面。

当然,也有一些父母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可是他们会想:“我是当妈的(当爹的),我怎么能向孩子低头认错呢?”于是他们错过了最佳时机,并看着自己的错误在不断延伸下去,直到无法收拾。

很多父母到了这个时候开始一筹莫展,他们觉得自己的儿子变了一个人,不再受自己的控制。他们觉得委屈、难过,自己一片好心,却适得其反,再怎么样,“我是你妈(你爸),你得听听我的解释”。没机会了,那些男孩们,早就封闭了他们的心门。

有一些父母,特别是孩子进入青春期的父母会说:“我也想当儿子的朋友,可是他似乎有自己的一套,根本就不愿意搭理我。”没错,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一套,你这时候才想起做孩子的朋友?

还有一些父母,当无法控制儿子的行为时,会来个大逆转,他们不再强迫,而是听之任之,结果让孩子变成了真正的“破坏王”,不愿意接受任何约束,无法无天,横行霸道。做父母的看着儿子,哀叹道:“那是他的本性,我用鞭子抽过,用棒子打过,都没用,现在更管不了。”你或许不知道,你原来的强迫和关键时刻的无限放纵,是孩子蜕变的直接原因。

现实的复杂性使父母的教育变得更加艰难,但找到病根,教育就不会无章可循。教育专家阿黛尔·法布认为:“做父母的,总是昂着头,他们做孩子的指挥者、引导者、殉教者,却不愿意低下头来,看看孩子,听听孩子的心声,感受孩子的感受。”也就是说,做父母,你要能够低下你的头。

以前,人们总是提倡要蹲下来做教育。因为蹲下来,和孩子一般高,你才能看到儿子的视界。这里提倡人们低下头,不在孩子面前当权威,不在孩子面前充能手,不强迫孩子的行为,不否认自己在孩子面前所出现的错误。

向孩子低下头,让孩子来教育你。这听起来很荒唐,但实际上有很多玄机。

第一,父母低下头,孩子才能昂起头。

中国有句古老的谚语:笨拙的父母,才会有全能的孩子。现在教育界也有一句话:父母越全能,孩子越无能。把这两句话联系起来,也许你就能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了。

十几岁的男孩,自认为对世界已经认识了很多,有了某方面的控制方式,他们急欲表现自己的能力,这是他们的雄性基因所致。父母如果能够低下头来,听听孩子说的,看看孩子做的,给予孩子适当的鼓励,那么就会激发他们的潜能,让他们在自认为还不错的那个方面表现得更好。

第二,父母表现得“低能”一点,孩子才有机会自己思考。

在生活中,父母通常会对孩子的话嗤之以鼻,或者对孩子做错的事情进行批评教育,如果方法不当,就会给孩子造成很大伤害。其实,一般程度上的说法和做法错误没有关系,何况还有结果作为对他错误的警示。再加上十几岁的孩子已经具备一定的判断力,即使他在某个时刻没有意识到,但是随着不断的尝试,他会发现自己的错误。所以无论如何,你得给他发挥自己思考能力的机会,还要能允许孩子自己尝试,这样,他才能够迅速成熟起来,而不是简单地成长。

第三,父母要低下头,承认自己的不足和错误。

很多父母放不下面子,怎么能在孩子面前承认自己错误呢?这接下来的教育怎么做?

你大可不必有这样的忧虑,一个敢于承认自己错误和不足的父母,反而更容易受到孩子的尊重和爱戴。而那些用权威来压制孩子对自己不满的父母,常常会受到更多的反抗。父母低下头,儿子不一定就不尊重父母,相反,他们会更加尊重父母,认为父母是是值得信赖的。

当然,这里所说的低头,并不是无法控制后的懦弱,不是没有原则的忍让。父母永远有教育的责任,当孩子走上了错误的道路,父母必须提醒他,告诫他,引导他。只是你的方式要委婉一些,效果才会更好一些。

当孩子不想听的时候,你就少说,但是一定要说,而且要一句话说到问题的关键点上,让他受到震撼,至少在他以后回忆起来会说:“当初爸妈曾这样告诫过我。”这样,你的低头只是一种方式,是一种受儿子尊敬的方式,受你的暗示,他会自然学会谦虚,自然学会在适当的时候高调,在适当的时候低调。

十几岁的男孩,情感发育正处于关键期,他们逐渐有了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虽然还不成型,但是他们却在慢慢地建立自我的王国,父母的责任就是给他尝试的机会,给他发展的自由。有时候,你有必要低下头来,做孩子的学生,做孩子的孩子,让孩子来“引导”你,你会发现更多的教育机会,也能更好地挖掘孩子的潜能。

你的男孩不是你的麻烦

如果你把儿子当成你的麻烦,那么你的麻烦真大了。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给妈妈惹了很多麻烦,不过我觉得她也乐在其中。”

男孩的顽皮的确是个麻烦,一个七岁的男孩,永远不会让世界有片刻安宁;一个十三岁的男孩,就是一颗重磅炸弹,你根本不知道下一秒他会在哪里炸响。在男孩成长过程中,父母的确会有提心吊胆的感觉,可是有时候,父母又不得不佩服,男孩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超乎成人的想象。

小男孩乔治很淘气。他的美国爸爸不喜欢管束孩子,认为给孩子自由才是让孩子成长;他的中国妈妈对此不以为然,她认为只有给孩子规则,孩子才能更好地表达自由。父母的两种观点经常发生冲突,聪明的小乔治很快就发现了端倪。于是,当他想要搞破坏的时候,就会拉上爸爸做“垫背”,而他的爸爸也很喜欢这种游戏。因此,十几年来,妈妈都没能给乔治建立规则。

直到乔治13岁的时候,他的妈妈还是会经常听到老师这样告诉她:

“乔治可能算不上欺负人,但是经常会影响其他人的正常活动。”

“乔治今天发动学生不参加学校会议,因为他认为这违反了人权。”

“乔治喜欢一个女孩,就在班级中宣布了自己的恋爱通告。那个女孩被气哭了。”

“乔治自发组织了一个乐队,一放学,他就带着自己的乐队到学校南门去演唱,还像个乞丐一样在地上摆上一个纸盒,一些家长提出了反对意见,认为这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还有一位老教师更是干脆,她直接告诉乔治的妈妈:“这是在中国,如果你喜欢美国那一套松垮的教育,那么最好不要送你的孩子来学校。他就是一个麻烦的制造者。动不动就和老师讲人权,要么就拿学生的尊严说事。老师们根本就没法管教他。”

这样的麻烦真是不胜枚举,乔治的妈妈穷于应付,有时为了管教,不得不实行棍棒教育。可是乔治的爸爸却认为:孩子制造麻烦恰恰说明孩子在成长,使用棍棒教育只能说明父母无能。

乔治的妈妈感觉非常无助,不知道接下来怎么教育孩子,是该说服自己的丈夫,还是要接受丈夫的观点,任由孩子放任下去。

小乔治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可是就目前的状态来看,你很难判断他的这种聪明会不会被聪明误。因为他在制造麻烦,而且是故意的。

关于男孩制造麻烦,一直以来都有两种矛盾的观点,一者就像乔治的妈妈一样,要严加管束;一者就像乔治的爸爸一样,认为应该给孩子破坏的权利。那么到底哪一种观点正确呢?如果一直强加约束,孩子的确会变成“闷葫芦”,对你封闭自己的心,可是不加约束,孩子就会对你敞开心扉吗?也不尽然。

同类推荐
  • 与爸爸一起成长

    与爸爸一起成长

    本书中从爸爸与孩子一起成长的角度出发,生动而有趣地讲述了父教的重要意义与方法:指出了“爸爸”的职责和使命,点拨爸爸成功教育的方法与途径。内容着重孩子的心理、品格、交往、性格、修养、习惯、智力、潜能、素质、学习等方面,全方位综述当代家教的科学成果。涉及了当代新爸爸们常见的教育误区及亲子关系,如何做孩子的心理医生、纠正不良习惯,以及挫折教育、能力培养等,从而提升孩子的综合能力。
  • 男孩就要上清华

    男孩就要上清华

    成长是一门艺术,18年里,您能给予孩子什么。是家长应该思考的问题,在这里,您将找到最完美的答案、最有效的访求。清华。不再是一个遥远的名字。而是触手可及的舞伴。《男孩就要上清华》讲述的是男孩得以优异成长的瑰宝。它能够让您的儿子拥有独立人格,不输给任何人;让他的潜力与品质完美结合:让他的成绩与帅气齐头并进;让他成为考场上的铮铮英雄。在本书的引导下,将帮您铸就一个传说中的清华男孩!
  • 食育:从摄取营养到重视饮食行为

    食育:从摄取营养到重视饮食行为

    本书介绍了日本时下最为流行的婴幼儿饮食新理念——“食育”。让孩子“吃什么”、“吃多少”,强调的只是摄取营养,而“食育”专注的是“怎么吃”,怎么让孩子有吃的欲求:既爱吃的东西,又爱吃的过程。
  • 蔡礼旭家庭教育演讲录

    蔡礼旭家庭教育演讲录

    父慈子孝是超越时空的自然法则。而子欲养亲不待,则是人生最大的苦痛与遗憾。《蔡礼旭家庭教育演讲录》告诉我们:孝顺与行善,不能等待来日,须速从当下。所谓“人不学,不知道”,故《礼记·学记》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而教学首重德行的教育,本书便是在新时代落实中华传统德行教育,教人成圣成贤的好教材。
  • 高素质孩子的88个学习好习惯

    高素质孩子的88个学习好习惯

    本书从孩子的快乐学习习惯的培养、自我完善学习习惯的培养、课堂学习习惯的培养、阅读写作学习习惯的培养、良好思维学习习惯的培养等八个方面对如何更快更好地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进行了阐释。
热门推荐
  • 期许一个她

    期许一个她

    十七岁的许翊自嘲:“宋颜可,我在你心里到底算什么?”“你不在。”二十七岁的许翊摸着宋颜可的脑袋说:“小东西还挺难忘。”
  • 穿越的师姐话很多

    穿越的师姐话很多

    自称活过三次的师姐、重生在少年时代的主角以及此方三千世界的碰撞,明明是无敌的开端,但是为什么师姐你都被封印了话还那么多?!
  • 在混乱中生活的天使

    在混乱中生活的天使

    你是手指不沾阳春水的学生。身在污浊不想糟蹋你,但你是我的。
  • 穿越后捡到一只男主

    穿越后捡到一只男主

    明曦穿越玄幻大陆,成为平平无奇的修炼者--啊,拿错剧本了!是个换了初级副本后,明曦捡到男主江又岚,养徒防老(不),养成后纯情少年反攻的故事。
  • 梦旅证道

    梦旅证道

    一梦一界,一战一道。力破九天,神武三千界。九黎太上虚,鸿蒙幽冥域,万载回首,叹,沉浮红尘千万年,遥遥故土难再行。李唯,畅销小说作家,可没人知道,他能够写出那奇妙莫测的文来,其实是因为..
  • 龙武帝尊之征途开始

    龙武帝尊之征途开始

    弱肉强食的世界,无处不在的战争,强者无敌弱者淘汰。生死由我不由天的世界,强者长生弱者死亡,从古至今都是如此,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天地初开,一条巨龙化为宇宙世界就此诞生。经历几十万年的演变,人开始了探索世界宇宙,也开始了修行之路。修行之路坚难但要与天争,生存下去。历经几千年的探索修行,世界迎来了修行繁华期,也面临者资源不足期……
  • 日初当空

    日初当空

    她是一个孤儿,渴望亲情,渴望家庭。好不容易她拥有了这一切,却要她付出一定的代价。这个皇帝虽然长的很不错,但是千不该万不该,不该拿她珍视的亲人来威胁她,所以她决定,讨厌他。哼!等她完成了任务一定要离他远远的......
  • EXO和tfboys之樱花漫漫

    EXO和tfboys之樱花漫漫

    “我喜欢你!”“我长大后的新娘一定是你!”8岁那年樱花树下的甜蜜告白。“真的要走吗?你不是说你长大后会娶我吗?”“对不起,我...要走了!”11岁那年樱花树下的残酷分别。8岁那年的约定你还记得吗?在樱花漫漫的季节,一场完美的虐恋开始了......
  • 九霄仙人

    九霄仙人

    一念成佛,一念成魔,世若无魔何德修佛。仙人不敢忘修行,世人心中皆有魔。浊气混沌的天地,人心浮动,爱恨离别,不死不休。一辈辈的后人们,在纷乱的天地间寻找着生的意义,寻找着属于自己的幸福,他们努力的改写着属于自己的天地。
  • 红颜枯骨玉面郎

    红颜枯骨玉面郎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杨贵妃马嵬坡死后,穿越到北宋,成为杨家将第六代传人杨文广之女,取名杨怀玉,从此誓死不再入宫闱,不爱红妆爱戎装,人人称颂玉面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