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244300000001

第1章 悟法传衣(1)

1.认识生命的智慧

【原文】

时,大师至宝林,韶州韦刺史名璩与官僚入山,请师于大梵寺讲堂,为众开缘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师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学士三十余人,僧尼道俗一千余人,同时作礼,愿闻法要。

大师告曰:善知识!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

大师良久复告众曰: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释讲】

“时”,经文一开始就讲到时间,这个作者很厉害,不多讲,只讲“那个时候”。“大师至宝林”,大师就是六祖,他来到宝林。刺史韦璩跟一些官员上山来到宝林,“请师于大梵寺讲堂,为众开缘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这是说明一个因缘。这韦刺史来请法,请六祖讲大般若、大智度的法,那是一个缘。“师升座次”,“次”就是坐毕,也就是惠能上座以后。官员三十几个,学者也有三十几个,僧尼道俗乃修行人,僧尼是出家众,道俗是在家众,用我们的话来讲,则是“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千余人等”,这样应该较文雅一点。“同时作礼,愿闻法要”,他们都准备要听法了。

这篇文章写得好,既简要又口语化、中国化,不像一般佛经那么拗口。我们的佛经是第三种文化,怎么说呢?三种文化指印度文化、中国文化、中国佛教文化,而我称佛经为第三种的中国佛教文化,乃因其文法不太像中国文法。譬如《妙法莲华经》或《华严经》根本不是使用中国文法,有些印度倒装句仍掺杂其中,但我们看久也习惯了,蛮能接受的,但是注意看它的思想,那个意境就是印度的意境,虽然文字是中国字,内容却是印度的。所以我说它是第三种文化、第三种语言,既非中国的,也非印度的。而这部《六祖坛经》例外,这是中国的语言,同时也是中国的文法。

“大师告曰”,这里敬称为大师。顺便一提,佛法中被称为大师的“三师”,是哪三师呢?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那是在戒坛上面,戒师有三大师七小师,三大七小一共为十师,即“三师七证”,“七证”即是小师。有大师,相对的就有小师。现代人都爱帮自己打广告,所以人人皆可自称大师,这尚属小事,甚至还喜欢变上人。广告总是愈往上推似乎愈好,结果往往恭维得太过分了。

“大师良久复告众曰: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惠能告诉我们“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后,就停住不讲了。“良久”,过了很久,我想最少十分钟以上。各位试试看,在尚未进入修定功夫时,静静坐下来十分钟,一定会觉得十分钟怎么那么久?这就是“良久”了,因为没有静下来,否则眼睛一眨,十分钟就到了,因为心停止了。但在此处,众人还有热恼,思想一直浮现,所以会觉得很久。当然,我们不必在意有多久,总之,惠能要大家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过了一段时间以后,他才开示。

这也是一个修法,讲此部经之前,即开经偈以后,大家静坐一下,再进入那种状况。所以我常常提醒诸位,在家做功课之前,先静下来,然后提起惠能老师这句话:“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五分钟、十分钟过后再做功课。不但如此,做完功课以后再用五到十分钟,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让自己静下来,如此日积月累,功夫就坚定了。一年没境界,两年一定会有收获。然而,若是做一天功课,休息一个礼拜的话,你生生世世都要再来一次!这是做功课的要领。这个修行一定要体会总体的部分,细节的部分就靠个人发展了。

惠能说:“善知识!”这是称赞各位,就像我们常说“各位道友”一样。“菩提自性,本来清净”,这八字俨然已成佛家名言,受惊吓时就念这一句,非常有效,可作避邪之用,至少也会得到六祖惠能大师的加持。常念便会有悟入、悟处,即使不懂这句话,也要明其殊胜,而后常常念诵,常提起这个念头。“菩提”是觉悟,觉悟的自性是本来清净的。换句话说,觉悟的这个自性,是我们内在本来就存在且不受污染的,但因无明的作用,所以忘失了。现在要揭去无明,可不是拿起刀枪对付,你只要提起正念——菩提自性,本来清净。总有一天,锅子里的热气,一定会冲破这个无明锅盖,一定会出来!

“菩提自性,本来清净”,这是“本体”,就本体而言,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此即是菩提自性的作用。换言之,“菩提自性,本来清净”是本觉,“但用此心”是始觉,“直了成佛”是圆觉。始觉即开始觉悟之意,直了成佛即是圆觉,圆满究竟的觉悟。由此可见,我们本来具足的佛性是本来清净的,但我们不知道,你必须去发掘它,故曰发心。初发心称始觉,觉悟到有这个东西,那么要成就、成佛就快了;相反的,若无法觉悟到此点,就不能成佛。佛性确实是本来具足的!

【活学活用】

“般若”是谈智慧,为佛门的中心思想。假如有人问:“佛法或佛学的中心思想为何?”答“般若”二字大概没错,进一步是广、狭定义的问题了。“般若”二字是梵音,即印度语音,不直接翻成中文,若勉强翻成中文的意思,可说是一种“智慧”,但这与一般所指的“聪明”不同。

一般所言“聪明”,是指懂很多,知道得很详细、很透彻之类的。我们在社会上也常听人说:“这人很有智慧。”然而,佛门中所说的“般若”,不管将它翻译成“智慧”也好、“聪明”也好,绝对与一般所指的不同。那么平常大家所说的聪明、世间人所称的智慧,跟我们这里所要讲的,也就是佛法中所指的智慧,到底有何不同?它们究竟该如何区分呢?

其实,佛法中所讲的智慧,可勉强称之“妙智慧”,也就是很妙的智慧。而“妙智慧”与“智慧”,或者“智慧”与“聪明”之间究竟有何差异呢?何谓智慧?一个人必须具备什么条件,才叫有智慧?

社会上所谓的智慧或聪明,是指于世间的有限知识范围里所能了解通达的。例如你的记忆力很好,可能将辞典、百科全书或四库全书都背起来,世间人就称你有智慧,但佛法指的不是这个,因为这种人在佛门中可能尚属“愚痴”之辈。佛门中所讲的智慧,是指对生命的认识及感觉,因此重点在于能否了解到生命本体、本质或生命的存在,而非对于事情了解的多寡。你问一位真具有智慧的人,果汁和开水有何不同?咖啡与茶有什么不一样?他恐怕也分不清楚,甚至连报纸杂志都没看过。你不必觉得莫名其妙,因为佛法所言之智慧,系指对生命体验及认知的深浅,而非对世间万物了解的多寡。

你在世间活了这么多年,有没有感受、掌握到自己生命的存在,并将它表达出来?这才是真正的智慧。若无这层认识,套句俗话,活在这世间宛如行尸走肉、如机器人般,一个指令,一个动作,毫无自主性,像物理反射作用,全依外在的影响而进行反射动作。这样的人绝对愚痴,一辈子做了很多事,根本不晓得自己在做什么,可能全都是为别人而做。

有些人一辈子忙忙碌碌,事业有成,但仔细思量,其事业往往是为别人而做,并非为了自己。社会常常标榜一些感人故事:某某人,从小乖巧,认真侍奉长年卧病在床的父母,长大后,又回过头拼命工作以照顾年幼的弟妹,等年纪再大一些,又变成养子女,乃至孙子女。他一辈子辛勤,都为了亲人,没有真正为自己活过。这样并非不好,但生活却仿佛悬空,丧失了本质。他只是受外力胁迫,朝着某个趋势在活动,只是活动而已,像毛毛虫一般,不管丢到哪里,都只会往前移动,因为这是它生命本能的基本反应,不做不行,只好不断往前,但并未认识到本身的生命意义。因此,佛法中所讲的智慧,就是自己要觉醒过来,了解生命的本质、存在及意义。

这样的说法或许很抽象,却是个大原则。假如把这个智慧具体化,其内容是什么呢?首先要了解,它不是知识,世间法才是知识。知识就如电脑磁碟般储存很多资料,可能像辞典、百科全书记载很多材料,也像中央图书馆一样,拥有众多收藏,但是呢?它没有生命,虽然脑袋里装了很多知识,却没有真正的智慧与生命。智慧不是知识,只是消极的除外责任,在这个前提下,“智慧”需具备下列几个条件:

第一,必须深信且了解因果,否则智慧零分。不信因果的人,基本上可以否认祖先,否认过去有“我”的存在,甚至于否认未来,不管子女以后如何,反正,人死一了百了,所以他否认因果。第二,必须了解因缘法。何谓因缘法呢?世间万事万物,大至山河大地,小至一张桌子,乃至我们聚在一起听经闻法的这一会,都是种种因缘和合而成。应了解这个因缘法,无主无作,没有创造的主人,乃众缘和合而生。这是两个基本的部分,若能够了解因缘法,能够深信因果,又能将此二者与他人分享,劝说别人也能接受这个观念,那才是真正的智慧。光自己知道没用,自己很有智慧,但别人还在受苦啊!你不可以推说不清楚,因为这属于因缘法中因果律的部分,所以,你必须教导别人也认知这个因果律,明白因缘法。因此,第三个条件,即不仅自己知道就好,还要告诉别人,那才是智慧。

智慧,最少应具备上述三项条件。佛法所指的智慧,绝对和世间法天差地别。世间法的智慧,是指反应快、懂得多、会处事,但他还是饱受烦恼之苦,而真正有智慧之人,不仅懂因果律、因缘法,又会将此真理告诉别人,他是没有烦恼的。一旦遇到任何挫折或不幸,只要心中抱持着“此皆因缘所生法,何必烦恼它呢?”转眼便放下了!懂得告诉别人,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智慧,所谓辩才无碍即是得到“根本智”后所得的“后得智”。“般若”的内容了解后,你就知道般若经典里所谈的完全是“生命本质的体验”这一类。

体验生命本质后所展现出来的,对于外物就不会执著。现代人对于现实生活产生执著,但他自己并不知道,例如他会清楚记得自己何时出生、结婚,甚至爸妈的生日、结婚纪念日或者忌日。为什么?因为就这辈子而言,父母、先生、妻儿、房车、事业、财产都是大事,这是不容否认的具体存在之事实,但这只是就这辈子来看。现在出国旅游已是稀松平常的事,不像十年前到美国玩一趟就是人生大事了。然而不管它在这辈子中是属何等大事,都仅是这辈子,因为你的思想观念只限于从出生到死亡这个阶段,所以会认为这些都是大事。

假如把观念转一下,不再局限于这辈子的生命,明白出生之时即死亡的开始,死亡之时即下辈子的开始,如此一来,你的思想观念就不再是片段式的,而是循环、圆圈式的生命观,那是无尽的啊!你有好多辈子啊!而且每一辈子都有父母、先生、妻儿、房子、事业,假如每辈子都记录下来,不就像小孩子写日记一样:早上起床,刷牙洗脸,上厕所,吃早餐、午餐、晚餐,然后睡觉……每天都记载的事,一定是世间法,都是没有意义的事嘛!

以无尽式、无穷的思维模式来看,那些所谓的大事,都将变成知识、累赘,好比孩子的日记写不出重点般,你读起来会觉得奇怪:“怎么每天都一样?”一旦我们身陷片段式的思维模式,便产生这种现象了。然而站在宏观无尽式的立场来看这一生,这个片段要记的是什么?你若能记下前辈子没有、下辈子也不会有的事,那你是不是一位挺有智慧的人?这就是般若!整个佛法就讲这点。

有限的生命,究竟是被什么局限住、框住了?你能否突破?是突破而不是出离喔!这就是般若经典所讲的部分。因为在无穷尽的时间洪流里,我们这个有限生命体里所谓的大事,都是空的。

孩子说:“我早上真的有刷牙,不信我刷给你看!”他真的有刷牙,可是整个生命洪流里,它却是空啊!“我明明有结婚、生日,也有事业、房子、财产啊!”没错,但那些都是空的。“我被骂了,好气!”这些不如意、不顺利也都是空的。“空”从哪里来?从无尽的生命观里去认识,会非常有踏实感,一点都不虚无缥缈,关键在于脑筋能否能转得过来。若是转不过来,佛法对你而言永远都很深奥,尤其讲到般若经典时,便摇摇头叹息:“跟《金刚经》始终无缘!还是《阿弥陀经》好。”因为,终究还有个极乐世界可以去啊!

其实前面所说的观念一旦通达,你就会喜欢《金刚经》,一读便转过来了。般若之所说,也不过如此。玄奘大师翻译的六百卷《大般若经》只讲这一件事情而已,假如转不过来,你会搞不懂它在谈什么。“一切有为法都是空”,铁槌往你头上敲下去,那时候就不空了。观念有问题嘛!不懂法理,光从字面来看,只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解释:“因为大家讲一切皆有,太低俗了,讲一切皆空,好像比较清高一点,所以就跟着空了。”你只是空空(闽南语,笨笨之意)啦!不是真的空。佛法所说的绝不含糊,你不能在这边打迷糊仗。所谓“空”的意义,要从这里踏实地去认识。

“般若”是菩萨的智慧,若能了解刚才谈及的部分,你就是菩萨了。当然,这个般若还不是究竟的,不过它是成佛的基础,若无此一基础,只凭着世间的聪明才智,难以成佛。

佛的智慧和菩萨的智慧有何不同?菩萨的智慧是个基础结构,而佛的智慧是究竟圆满,故称菩萨智慧为“般若”,称佛智慧为“萨婆若海”。其实,佛智慧原唤作“萨婆若”,但后面通常会加上一个中国字——“海”。至于“萨婆若”,在印度语音里与“般若”相近,又有大的意思,故其意思是“大般若”,即究竟圆满的般若,这是我们首先应有的认识。所以我们研究“般若”不研究“萨婆若”,因为当你般若成就圆满以后,萨婆若就得到了;萨婆若属于果地,而我们现在谈的是因地的部分,先将这部分弄清楚。

【智慧金言】

我们了解,般若经典所谈的关键点,就是讲“性空”,而性空在整个佛教当中,有两种区别:第一,有人把性空当作目的、最终的目标,一旦目标达成,便也结束了。他大喊着:“我证得性空,开悟了!”自诩成佛了,然后坐着等人来拜,这是把证得性空当目的。第二个则是把性空当作基础,也就是说,证得性空仅是基础,之后。在这个基础上起种种妙用。

2.心无所住放弃执着

【原文】

善知识!且听惠能行由、得法事意。

能严父,本贯范阳,左降流于岭南,作新州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遗,移来南海。艰辛贫乏,于市卖柴。

时,有一客买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能得钱,却出门外,见一客诵经。能一闻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即开悟。遂问客诵何经?客曰:《金刚经》。

【释讲】

展开经文之前,惠能先讲一些因缘让我们认识。他说,现在大家暂且把这个严肃的课题放一边,“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这个功夫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累,大家先听听我得法的经过,看我是如伺“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又是如何“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他以自己为例,让大家明白。

“能严父,本贯范阳,左降流于岭南,作新州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遗,移来南海。艰辛贫乏,于市卖柴。”“能”,指惠能自己。惠能的父亲,本籍范阳,在该地做官,后来不知哪里犯错了,被贬到岭南来做百姓。惠能的父亲大概被贬之后,怀才不遇,抑郁以终,很早便过世了。父亲早亡,老母亲便带着他来到南海。“南海”不见得是海南岛,应该是指到南边靠海的地方居住。他们生活很艰苦、物资缺乏,所以母子俩便到山上捡木头到城里的市场卖。

同类推荐
  • 每天学点职场学大全集

    每天学点职场学大全集

    本书分为33个章节,从职场沟通、相处法则、识相学、人脉学、圈子学、潜伏术、作秀学等各个方面入手,通过案例总结出职场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问题,献上职场攻心技巧和方法。
  • 人性的优点

    人性的优点

    《我读财富励志:人性的优点》是教人摆脱困境的一本书。作者从人生困然难题——忧虑入手,通过众多普通人的事例,发现负面情绪的原因,探索克服困扰的方法。该书是卡耐基成人教育班的三种主要教材之一,一经面试便深受欢迎,一直畅销不衰,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成功学著作。
  • 给孩子讲点中华句典

    给孩子讲点中华句典

    本书收录了上起先秦、下迄清末,包括诸子百家、正史笔记、诗词歌赋、散文小说、戏曲杂著等各类题材作品的名言佳句两千余条。
  • 文人墨客智慧谋略

    文人墨客智慧谋略

    本书分“乐施好善篇”、“以德为本篇”、“博古通今篇”等十部分。内容有:曾国藩祁门脱险、苏东波为秦少游解难、梁启超自愿当枪手等。
  • 发展的潜力(现代人生成功方案丛书)

    发展的潜力(现代人生成功方案丛书)

    怎样面对人生不可避免的缺憾,而不感到缺憾呢?既然躲是一定躲不过去的,那么就勇敢地去面对它吧。孤单不一定不快乐,失去不一定不再有,转身不一定不再回头——勇敢地去面对它,你也许就会发现缺憾的本来面目,你也许就会发现世界的本来面目。人生的旅途并非处处鲜花,而要常常跟不如意结伴而行。疾病缠身、情场失意等缺憾,常常会使人忿忿不平,叹息不止。失去平缓的心态,心理容易发生心理扭曲、变形,不但影响工作情绪和生活质量,而且有害于身心健康。这时,我们就要学会自我安慰。
热门推荐
  • 梦宇仙途

    梦宇仙途

    无数万年前,盘龙域界如浩瀚的宇宙无数域界一样存在着许多生灵星球,地球也只是其中之一……。无数万年后,华夏土地上仅有的炼气士、武林世家仍旧搅动着风云!唐龙从山村出发,历经生死磨砺,一路探索着宇宙沿途的精彩,探索你我源头!眼观宇宙中无数生灵星球千万种族之路途。探寻漫漫仙途之路……!终点在何方?不知!只知道已然出发回头之路已断,只能一路向前……!梦回生从诛仙起始许多年来一路拜读无数大神精彩作品,心中梦想有自己的一本书!期待道友们的关注,与梦回生一起走进我梦中的仙旅之途!梦想已起航……再难会走下去!
  • 剑耀八荒

    剑耀八荒

    什么是仙道?什么是侠义?即使你的梦想追求再怎么高远,也要面对眼前残酷的现实。当面临失落、无力、沮丧时,该何去何从?本故事以历史为截点,以仙侠为背景,为你展开一个不一样的画卷,一个虚幻的真实世界。主人公以唐朝初年,太子李建成的次子李承道为主角,虚构他在玄武门之变中幸存下来。历经人性的阴暗,和世事的磨难之后,走上了一条登上世界顶峰的强者之路。
  • 邪妃鬼音师

    邪妃鬼音师

    30世纪的天才音师,竟然遭到同门的嫉妒,追杀她,将她逼人绝境。不过,因为命大没有死成,反而来到了一个陌生的世界,成了一名爹不疼娘不爱的人。但是,这有什么关系,不靠别人靠自己,重新闯出一个自己的世界。可是!为什么她还没有将自己的世界闯出来,就先有人闯进了她的心?!他是大哪儿冒出来的?自己居然就怎么沦陷了!?不过,这感觉还不赖!
  • 相依三十五载

    相依三十五载

    讲述一个普通家庭夫妻感情生活工作,相濡以沫三十五年以来的点点滴滴
  • 盛开的七番花

    盛开的七番花

    她本是平凡不过的花铺老板娘的女儿,却因一次意外的发生遇见了身为豪门少爷的他傅若深:"沈见,你本不该如此的。""那又何妨,总比被你禁锢的好......”、七番花原本是这世上最美好的事物,可惜在对的时间遇到错的人,美好的事物也会布满尘埃,错过了一生的光景……可当她重生归来,结局,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 快穿炮灰指南

    快穿炮灰指南

    顾佳,一睁眼就进入了系统空间,为了寻找记忆进入了一个个小世界完成任务。
  • 星武神尊

    星武神尊

    大周皇朝,江湖势力,厮杀不断,叶满在乱世中崛起,带领叶家走上一条天上人间路。红尘有你不寂寞,江湖纷争莫忘心!
  • 诡象

    诡象

    现实中的诡异现象,无人知晓,光对常人造不成伤害,而他却在光的慢慢侵蚀下消失了,妻子的惧怕,究竟是心虚还是惊吓,结局由你们来领会。
  • 异世贤者

    异世贤者

    在这片由女神创造的大陆上,贤者,是一种特殊的职业,他们没有战士和骑士们威力惊人的斗气,没有法师们神奇奥妙的魔法,没有牧师和祭司们救死扶伤的神术......但是,他们,有智慧。贤者们用自己的智慧和知识为人们解答着各种生活中和心灵上迷惑不解的问题,促进着大陆的进步、维护着社会的秩序和公正......以及,驱除着人类心头的迷茫与黑暗。于是,一个读过《孙子兵法》、《道德经》、《论语》、《孟子》、《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各种书籍的天朝穿越者艾布纳.费力克斯来了。——神是伟大,神是至高,神是唯一。光明女神的信徒们如是说。——扯淡!贤者之王,艾布纳.费力克斯不屑的反驳道。PS:星座的第二本书,求推荐,求收藏。
  • 星露谷故事

    星露谷故事

    我对星露谷这个家的怀念以及对其中人物的美好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