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12000000027

第27章 走马兰台(2)

再而是主观上对世俗的拒绝。佛教在这一点上明显优于伊斯兰教,甚至基督教。“避世”的最终成功不能只依靠距离的远近,更重要的还是修行者的主观意识。佛家有严格的戒律,这就大大纯洁了修行的队伍。除了图谋不轨的野心家,没有几个俗人会甘愿承受如此密实的清规戒律的包裹,凡是愿意来修佛的人应该都是经过了一番慎重的思量,主观上已经把“佛”之外的其他东西排除出了日常生活的范畴。我曾询问五台山的大法师,究竟有多少僧尼在出家后选择还俗。答案出乎我的意料。法师告诉我:“还俗的是绝少的,一旦修佛就把自己的一切交给了佛,佛不让走,自己当然就走不成。”按照常理,青灯黄卷的人生是枯燥乏味的,但我们无法忽视这一切所带来的精神上的充实。一旦修佛,就会马上建立起强烈的主观意识,尽管戒律近乎苛刻,但在佛法世界中,人却是无差别的精神上的富翁。这点伊斯兰教徒就无法做到。他们更加热心于宗教理论的无休止的争端,以至于被人利用世世代代卷入政治的漩涡中。佛教所教给人的第一要义不是宗教理论,而是宗教智慧。老师父在收小和尚的时候也不考经念的怎么样,关键是看他有没有“慧根”。这就在主观上形成了一种强势——佛教是代表智慧的宗教,所有的修行都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智慧。

古人贵“朝闻夕死”,中国人是一个崇尚智慧的群体,这一点只有古希腊人和康德之后的德意志民族可以望其项背。而我们为了获得智慧所做出的艰辛的努力却是世界上的任何民族所无法追赶的。佛教所以会在中国兴盛下去,不只是因为佛教的教义符合中国人的道德逻辑,更重要的是它的云深雾罩和月白风清让我们找到了寻求智慧的努力方向。于是千百年来,长明灯昼夜不息;世世代代,梵音萦绕山梁。我们不会像西方人人手一本《圣经》或《可兰经》那样把佛经送到千家万户,但佛教所传递的智慧的讯息却是中国人心中永恒的默契。

时值中秋,五台山的天空宁静而高远,遍山的草树已不尽然是傻傻的绿色。那里面还有金黄、朱红、蓝紫、靛青……夜幕降下来,只要躲开路灯,便可见漫天繁星;而天地已无死角,到处流动着从月色上揩下的水银。

这便是一方神圣的天地,而举头仰望,却可见这一切早已被宇宙有序地纳入襟怀;低头小思,宇宙的襟怀岂不就在我的胸中?

2008年9月17日

寂静一院深

北京不能算是安静的城市,它的历史太悠久,国际地位太重要,道路太宽,生活节奏太快。也正因为如此,北京实在难以找到一个安静的院落避开拥挤的人流和喧闹的车马。几年之前,似乎随便往胡同里一躲就一下子倒回了好些个年代,但随着人们对胡同游的日益热衷,袅娜炊烟渐渐幻化为俗丽的灯红酒绿,一时间年代的痕迹被打扫的一干二净。我在之后的许多日子里一直在有意无意地寻找,寻找一座寂静的院落,可以让我听听毛笔在笔洗里的从容搅动和岁月在光影中的缱绻穿梭。

在某个黄昏,我找到了我向往的院落,并且有幸走了进去。而我察觉到的却不只有年代的厚味,还有这一缕厚味掩映下的整个民族的沉思。时令正值小雪,天色依旧爽朗,某个黄昏,我走进了寂静的圆明园。

我在三年前到过这里一次,时值盛夏,泛舟“福海”,并未觉得这里与别的着名景点有什么两样,单是看到了一片倔强的废墟才教我的心颤了一下。我很难说清我对这里有什么清晰的认识,甚至今天我也不能声称自己真正明白了这座园子多少。我总觉得这里的一切似乎并不只是承载了一派哑然无声的辉煌,废墟的倔强应该有它更核心的意义,而我们所能体会并应该去主动理解的便是这一层意义。至于它究竟是什么?我在第二次来到这里之后才约略有些浅释。

这已是寒冷的冬天。圆明园中草树枯槁,人影稀疏,偶尔会看到几只冻得发抖的流浪猫。整座园子的规模非常宏大,但到处都是打碎成乱石的前朝砖瓦和雕刻,空旷之处浮荡着悠悠的沧桑。我从建筑物遗留下的平整的基座上踏过,那上面铺了厚厚一层落叶,踩上去总会听到簌簌的响声。眼前的一切真不敢相信已静静陈设在这里一百三十八年,仿佛刀枪和炮火还在耳边咆哮,劫掠和屠杀还在眼前上演。穿过满园安详的静寂,我并未获得感官上的真正舒适,我的心灵在一段模糊的胶片上瑟瑟发抖,良知在依旧鲜明的情节中隐隐作痛。

当我来到着名的大水法遗址,心中的悲凉一如寒风的刺骨。几根雕琢华丽然而破败不堪的大柱撑起了漫天的夕阳,它们彼此傲立,又无时无刻不在互相递送着敬畏的眼神。仿佛这里便是天地之极,便是历史长河的彼岸。

历史在上面的深刻印记究竟应该被哪些人铭记?当我们身处废墟之前,又该怎样面对心中的悲哀与迷乱?废墟的真正倔强究竟源自哪里,又应当在哪里得到升华?解开这些问号,或许能描出圆明园真正的历史轮廓,又或许只是在本已浩繁的卷帙上平添几句无益的诘责。

我们眼见的一切究竟应该被哪些人铭记?

我认为凡是生活在这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应当认真地看上一眼这个伤痕累累的角落。我们所谓“和平”绝不能只是“不打”,战争就像一把冷酷然而锋利的手术刀,治疗着社会的疥癣之疾和各种内创。中国这片古老的国土从未间断过战火的洗礼和考验,按道理我们并不畏惧战争,也不畏惧失败。但一百多年前的这场民族灾难则让圆明园废墟前的我突然觉得我们的民族在那一时期并不只是灰头土脸的战败者,而简直算得上是孤苦无靠的历史的弃儿——因为我们牺牲掉的并不只有国家利益,还有一件件文明精粹和它们昭示出的最后尊严。

人类的伟大理智并不书写在羊皮卷或是竹简上,恰恰是一片杂秽丛生的废墟充当了后世子孙最好的教材。战争尽管在客观上推动了历史的前进,但也同时在考验着人类的容忍底线。今天想想:“火烧圆明园”对“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有什么无法取代的裨益吗?我们虽然不能指望咆哮的战车会绅士地避开这一人类共有的伟大宝库,但策划战争的大脑不会不知道他们的炮口瞄准的并不只是可以倾销商品和输出资本的庞大市场,还是一个拥有着悠久文明的伟大古国。我相信强盗们的巢穴中不只有一个敢于控诉这种无知行径的雨果,但相信又有什么用?人类也毕竟只有一座圆明园。

我们今天所要铭记的就是人类已经步入文明社会却依旧无法洗刷的“无知”和“荒蛮”。利益之间的冲突或许有一部分应该交给战争去评定,尽管我们很难把“战争”与“正义”挂上钩,因为正义和战争向来都是自私的,又都无一例外地披着大义凛然的外衣。但文明之间的交流无疑应当通过友好和睦的“丝绸之路”去实现,而非强盗们的劫掠和销赃。我们今天所鼓吹的“和平发展”并不应当只是国际公约上的礼节性辞令,一百三十八年前的冲天大火替人类赋予了这一概念更深刻的意义,它应当而且必须是人类矢志不渝的奋斗理想。

难以抑制的还有心底的迷乱与悲哀,那又如何去面对如此复杂的情感呢?

这就牵扯到究竟应该把情感宣泄在哪里的问题。我认为首先应当宣泄在笔头上,因为进入太平盛世,关注国家兴亡的笔墨实在少的可怜。我们写文章的意义是什么?不只是换取稿酬和取悦大众,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记录极易被别人忽视和遗忘的东西。当今中国在经受着“市场”的摔打和历练,作家们无疑也在随着风浪颠簸着。我们不求把“爱国主义”谱成歌曲,天天充斥着大街小巷,但我们一定得时刻谨记着手中这杆笔它千斤的重量——我们不是时代大舞台上的红男绿女,而是雕琢和斧正时代的伟大工匠。当我们不知如何处置这一腔迷乱与悲哀的时候,那就摸摸贴身的口袋,看看自己是否带着纸笔和良心。所谓文章,正时代之气,响历史之音!留在圆明园的废墟前的密密麻麻的足迹正等着被编织成激情荡漾的诗行。

除了文章,我们还应当如何面对内心的真实情感呢?我认为是诚恳的对往昔的追忆。我们努力去回忆,回忆的过程就是梳理情感的过程。不要以为圆明园被作家们写进作品中就没我们普通人什么事了,我们力所能及的就是在废墟前静静地闭上眼睛,让心底浮荡起的沉重的情绪散开在渐渐展开的历史的画卷中,把我们自己也同时变成事件的亲历者和见证者。现在到处都在说什么“主人翁意识”,面对国耻家仇,天下匹夫都不是配角和旁观者。我看到一些游客以废墟为背景摆出各种自认为美丽妖娆的造型。他们一定觉得圆明园的今天就一定不会和我们这个苦难深重的国家的明天有什么关系,这满园的残垣断壁不复历史的印证和民族的伤疤,而只是时代翻覆、岁月推迭所留下的些许遗存。他们自认为自己不过是“游客”,却忽略了这里真的不是普通的景点。我们必须忠于自己的记忆,只有每个人都这样才能激荡起民族的志气。圆明园当然可以进入千家万户的影集,但我总希望废墟并不只是一个背景,至少我们留在这里的表情不是千篇一律的傻笑。我注意到一个普通的老人认真地捡起游客丢弃在废墟间的各种垃圾,并用颤抖的手把每一块散落在树丛和草地上的大石抚遍,他塌陷的眼眶注满了民族复兴的希望,佝偻的脊骨是中华伟岸的背影。

我忍不住再次仰望几根大柱的顶端,上面是黄昏里沉静的天光云影。废墟的倔强究竟源自哪里?

一对母子从我身边经过,两人的步子越来越慢,终于在离废墟更近的位置停下。母亲弯下腰非常郑重地给孩子讲述着圆明园的过往,孩子一脸天真的表情,但我相信他的心扉在此刻已经向这座不平凡的园子敞开。废墟的倔强源自“圆明园情结”的薪火相传。

我曾经在大戈壁见过古长城的废墟,坍圮的墙垣只等着风沙的销蚀,遍身是年代的印记和历史的沧桑。圆明园的几根大柱却时刻透着一股威武不屈的坚毅气节,仿佛中华民族最硬最直的傲骨。它传递的更多的不是仇恨的炽热,相反却是永不泯灭的希望的光辉。炎黄子孙把圆明园的故事写进了民族精神的最高章程,作为传家宝一代一代读给子孙们听。只要精神不灭,大柱就永不倒下;大柱一天不倒下,精神就有它稳固的载体。

这股倔强在每次我们跌倒后都会进入我们的肌肉和骨骼,催促我们赶快站起来。它在之后的无数次民族灾祸中得到了无数次的完美印证,今天我们非常清楚——圆明园传递给我们的做人的态度已经成为自强不息的中国人不言自明的默契。正是这种默契的形成,使废墟的倔强升华为历久弥坚的废墟的品格!圆明园甚至在这一层面上都不能再被看做是一片前朝瓦砾——它是一段传奇、一面镜子、一首战歌!

当我走出这座寂静的院落,回首一望——正瞧见跪倒的膝盖从这片熟悉的大地上起来……

2008年11月23日

幸遇偶得

佳人倚东廊,

倾城照红妆。

云见垂头泣,

月想思断肠。

断鸿声声里,

清宵细细长。

帘动风惊处,

萤荧入苍茫。

2008年12月2日

中国人的老底

如果有人问:“中国人的老底是什么?”我会毫不迟疑地告诉他:“是‘国学’。”如果他继续追问道:“中国人的老底在哪里?”我便只得学着外国朋友的形状无奈地耸耸肩。为什么说国学是中国人的老底?首先,什么是老底?对于一个人而言,“老底”就是他根本的生存本领和他创造社会价值的最稳定手段,这就好比锄犁之于农夫,笔墨之于文人,强调的不仅仅是使用某种工具的熟练度,更有他作为一个社会人而乐于扮演其社会角色的能动性。对于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老底”是他为本国或本民族文化打下的共同烙印,以及他打下这个烙印所使用的相似的手段。好比古埃及修筑神庙和金字塔,使他们留下的所有的文明遗迹都蕴藏着恢弘的气韵,我们就可以约略把建筑学看做是古埃及文明的老底,失去建筑学,古埃及的文明规制无疑会小气许多。

再而,当然需要界定国学的范畴。曾文正公把“经世之学”,例如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甚至兵学都都统统纳入“大国学”的体系,非要成全“大中华”之“大”不可。而真正称得上中国人老底的学问却并没有那么多。一般观点看来,“国学”是围绕着传统文艺和哲学的焦点,徐徐扩开的一个椭圆,两端遥可触及考据之学,扁平的圆弧上则端端正正地码放着“义理之学”和“辞章之学”。是的,作为中国人老底的国学正是狭义上的国学,广义上的国学当然有他存在的道理,但把如此之多的学问统统归为一个民族的老底实在太不谦虚,又委实显得奢侈。

做了以上的铺垫,终于可以放心地回归正题。究竟为什么任凭我说“国学是中国人的老底”?最为直观的:中国的传统文化统统楔着国学的印记,离开国学,甚至辨不出中国文化的形状。今天我们动不动就拿出京剧脸谱去装点唐人街上中国餐厅的门面,走进餐厅,映入眼帘的一定就是一面雕镂着“福”字的大理石屏风,往里面走,大堂的后墙上八成是那幅享誉全球的万里长城的放大照片或图画。这样的餐厅才有底气在异国他乡冠以“国”姓,为什么?就因为国学的框子把有关中国的话题和记忆结结实实地揽到了一起。有人马上会说:挂个屏风,贴张图片算什么国学!义理呢?辞章呢?“福”字源于中国民间,本意就是对伦常和秩序的向往,研究“福”字,是在叩开传统的伦理学和社会学的偏门;长城呢?既是华夏农耕文明安详自在的屏障,又历来为凄厉的兵荒反复侵扰,饱经沧桑一如中华民族,铁弓一般的脊梁上刻满了赞诗和赌咒。这是最为直观的国学,无需争辩,当深处异乡的我们远远地瞥见街角上的红灯笼或是偶尔传进耳朵几句久违的国语,我们的内心由衷地感到温暖。正是国学将中国文化的符号烙进这个世界的角角落落,正是这些符号的存在和有机互动形成了今天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本能的默契。离开国学会怎样呢?常常在电视上瞧见某些华裔的影星,虽然生着黄皮肤和黑眼睛,却活脱一种鲜活的西方人的感觉,打听旁人才知道他们自小在异域生长,甚至连一句中文都不会说;而像丁肇中先生这样常年旅居海外的大学者,纵使可以游刃有余地使用外文进行艰深的科学研究,但一望便知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就因为他身上蕴含的一种周而不比的君子气和偶尔影现在举手投足间的孔孟老庄。

同类推荐
  • 中国传奇

    中国传奇

    《中国传奇》是林语堂向西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力作,书中收录中国古代短篇小说杰作20篇,按照小说内容的属性分成神秘与冒险、爱情、鬼怪、讽刺、幻想与幽默、童话六大类。这些短篇小说的主旨在于描写人性,一针见血,或加深读者对人生的了解,或唤起恻隐之心,而给予读者愉快之感。
  • 重建中文之美书系立场

    重建中文之美书系立场

    精选近几年《百花洲》杂志“领衔”“立场”“虚构”“叙事”“重建”“前世”栏目中刊发的短篇小说作品,汇编成册,总结了近几年中国各类文体的文学创作成就与风貌。在浩如烟海的文学创作中,编者们从作品的价值上反复斟酌,碰撞,判断,从而披沙炼金,把或感人肺腑或引人深思的,现实中受到普遍好评、具有广泛影响的,具有经得住时间考验、富有艺术魅力特质的好作品,评选编辑出来,以不负时代和读者的重托与期望,恪尽对中国当代文学事业的责任。
  • 国际名人看中国:中国的战歌

    国际名人看中国:中国的战歌

    本书稿是艾格尼丝·史沫特莱的带有自传性质的战地报告文学著作的中文译本。全书按照时间顺序展开,共分为10个部分,它报道了中国人民奋起反抗日军侵略、争取民族解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史沫特莱以对中国的深情、忠于革命理想的原则立场,以写普通人民、士兵和知识分子,写为了从一切形式的压迫下解放出来而奋斗的人为切入点,着力于人物性格特征的刻画和精神世界的揭露,客观地叙述了自己在中国的12年里的见闻和经历。
  • 冰晶龙宫: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建成

    冰晶龙宫: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建成

    自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新中国已走过了60年的风雨历程。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可以从多视角、多侧面对其进行解读。然而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科技、社会、民生等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华民族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 人间四月(林徽因精选文集)

    人间四月(林徽因精选文集)

    本书收录了林徽因的散文、小说和诗歌等经典文学作品。众所周知,林徽因是民国才女中少有的全才,她在建筑、诗歌、散文、戏剧等反面均卓有建树。她的散文清丽隽永,多充溢着社会关怀,展现出她的博大胸襟;她的小说有情有致,塑造的人物性格丰满,描绘出别样的社会画卷;她的诗歌数量颇多,融入了中国古典诗歌和西方唯美派的一些表现手法,感情细腻、风格婉丽,颇富音乐美。相信一代才女优美清新、温婉淡雅的文字,定会给广大读者带来美好的阅读体验、并进一步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热门推荐
  • 星海丛林斗

    星海丛林斗

    末世后人类崛起,从弱小到强大,直到能与宇宙万族争锋,这是一个人的奋斗史,也是一个种族的奋斗史。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穿越之救死扶伤

    穿越之救死扶伤

    穿越到了古代,死党耿泽成了我嫁的人,你们瞧不起我,我要刷新你们的认知
  • 神秘继承人:吸血鬼校草,别挡道

    神秘继承人:吸血鬼校草,别挡道

    世人在那一次后皆知薰衣草是法师族的继承人,但是却不知薰衣草真正的家族是什么?当任务完成,刚刚庆幸走出了一个阴谋的薰衣草,不知道自己已经踏入了大人们的另一个阴谋。魔法世家,一个名门望族。以出神入化的魔术赢得了大家的赞可。家族所有人皆是优秀的魔术师。薰衣草隐藏身份到圣玛利亚学院究竟有什么目的?在圣玛利亚学院的生活中,却遇到了暗夜家族的继承人,不知道大人们的阴谋的薰衣草,会与暗夜擦除什么样的火花?(此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小紫的读者群:165361585,敲门砖,任意一种花的名字。
  • 星凡传说

    星凡传说

    玛什特尔星系反叛活动突然爆发,瑞沃亚索星局势失控,高大上会议紧急征召所有轮换期内休假的返客之翼全体成员于瓦伦哈玛星集结。赵睿的父母也收到了征召信息,于是赵睿“光荣”的成了一名留守儿童。离开父母,在机器人的监护下,赵睿开启了成长历程。梦境、食物、机器人、伙伴、导师……各种意想不到的经历总是出人意外,这些危机咄咄逼人、虎视眈眈,但也促成了赵睿精彩的人生:“仰望星空,我本平凡,奈何造化弄人,无奈中只能开启《星凡传说》!”
  • 不一样的我,一样的烟火

    不一样的我,一样的烟火

    作为一个有着人类身份的吸血鬼,平凡的生活,掺杂了太多不平凡的经历。虽然没有时间的束缚,却开始不愿挣脱生活的枷锁。我不想成为刻板、冷血的吸血鬼,我要做活生生的吸血鬼,有像烟花般灿烂的人生!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乾坤秘史

    乾坤秘史

    乾坤,是什么?这是中国对天地的理解但是,乾坤秘史?不是你所想象的那样。让我们进入这个奇妙的世界,文笔不好,多多包涵。感谢。
  • 周易正义

    周易正义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路德维德与衔尾蛇

    路德维德与衔尾蛇

    故事发生于伊凡莱斯的东大陆,在三十年前,奥隆发动起义推翻旧王统治,之后自己登上王位。三十年后,靠近边塞的一个小村庄的巡逻队在巡逻时撞见了只是存在于人们口头传说中的黑骑士,这个消息被巡逻队拼死带回。与此同时,东部游牧民族匈族再次大举入侵,边塞的守望之墙戍卫部队陷入困境。王国在经历了短暂的和平之后,再次陷入混乱的漩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