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116700000036

第36章 长恨歌之长恨悲歌(三)范阳起兵

画外音:

安禄山凭借着杰出的军事才能和表演天分很快受到了唐玄宗的重用,但是表面上忠顺有加的他并不满足于做朝廷重臣。他也想当皇帝,唐玄宗无原则的信任和纵容丰满了他羽翼,宰相杨国忠不知轻重的刺激又激怒了他的野心,虽然在表面上大唐王朝风平浪静。但是,一场风暴已经迫在眉睫,那么这场风暴究竟会何时爆发呢?

蒙曼:

天宝十四载的八月份之后,安禄山手下的士兵就开始莫名其妙地老改善生活。隔不了两天就吃一顿肉,喝一顿酒。那士兵一边吃,一边心里也犯嘀咕了,最近也没怎么打仗,怎么老犒劳我们。吃得都不踏实,到天宝十四载十一月份,这个谜底终于揭开了。有一天呢,安禄山就把手底下的将军都召集起来了。跟他们面前拿出一封所谓的敕书来,然后说“有密旨,令禄山将兵入朝,讨杨国忠,诸君宜即从军”。我奉到密旨,皇帝让我到朝廷里去讨伐杨国忠去,你们都得跟我去。那这些将军一听,面面相觑,怎么着皇帝让我们将军去打宰相,这怎么回事啊?可是也不敢说什么?这样又经过了几天准备。到了十一月的九日,安禄山就率领着自己手下的士兵还有他俘虏的那些奚、契丹等等少数民族的归顺兵一共15万人,号称20万,打着讨伐杨国忠清君侧的旗号,从范阳起兵,造反了。影响大唐乃至整个中国历史的“安史之乱”就此爆发。那么面对着这种突如其来的变局,唐玄宗君臣会做出怎样的反应呢?咱们先看唐玄宗,唐玄宗什么反应啊?一开始,唐玄宗根本就不相信,要知道这么多年来,一次又一次别人跟他说安禄山造反,最后不都是虚惊一场吗。这一次唐玄宗幻想着,没准还是谁在那儿谎报军情,谎报军情不用理啊,他当时不是在华清宫吗?马照跑,汤照泡,舞照跳,不管它。可是接下来的几天,安禄山攻城陷地的消息就逐渐密集起来了。到11月15日那天,唐玄宗终于明白了。这一次不是别人造谣,是安禄山真反了。那这一天呢,距离安禄山起兵其实已经过去了一个星期了。皇帝才刚刚相信,这叫什么啊?这叫迟钝。那皇帝反应迟钝了,宰相杨国忠又怎么样呢?说起来令人难以置信,杨国忠的第一个反应居然是得意。你看我说安禄山反,我说了这么多年了,这次他果然反了吧,这证明我非常地聪明,按《资治通鉴》的说法叫“扬扬有得色”,很得意的样子。那你想国难当头,杨国忠作为一个一个宰相居然幸灾乐祸,这是非常“雷人”的一件事。不过更“雷人”的还是后头呢。

对于安禄山起兵反叛,杨国忠是怎么判断的?他说,“今反者独禄山耳,将士皆不欲也,不过旬日,必传首诣行在”。什么意思呢?就我判断这个事情不用怕,如今想要造反的只是安禄山一个人,他手底下的将士都不会跟着他造反的,不过十天半个月,他们保证内部造反把安禄山的脑袋给我们拿到面前来。大家说这是什么话,人家安禄山打算造反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就在天宝十四载的年初,不是还把一批汉人将领换成胡人将领吗?可想而知,内部早调整得铁板一块了,你怎么就敢说将士都不愿意跟他造反呢?所谓十天半个月他脑袋就拿下,那不是痴人说梦吗?那皇帝迟钝,宰相轻松,武将怎么想啊?当时正好有一个安西节度使名字叫做封常清入朝。唐玄宗可算把他给抓住了,问他你说这个事情怎么样呢?那么封常清作为一个久经沙场的老将,他怎么判断呢?封常清讲,“今太平积久,故人望风惮贼,然事有逆顺,势有奇变,臣请走马诣东京,开府库,募骁勇,挑马棰渡河。计日取逆胡之首献阙下”。什么意思呢?封常清说的也是相当轻松,他说现在因为太平了很久了,所以人们不习惯战争,一开始有点失利是可想而知的,但是事情总有顺有逆,逆总是胜不过顺,而且形势也往往会出现出其不意的变化。所以陛下不要怕,只要您派我到东京洛阳,让我去打开府库,招募勇士,我有信心跃马跨过黄河,您就数着日子吧,过不了多久,我就可以把安禄山首级给您拿到眼前来。这番话讲的得怎么样?讲得真是太豪迈了,千载之下我们听起来还觉得是豪气干云,那一听封常清这么说,唐玄宗心里是真有底了。看来啊,问题不大,那这样一来呢?整个朝廷里头就弥漫着一种乐观情绪。那既然上上下下都很乐观,就打吧,唐玄宗从华清宫回到长安就开始进行战略部署了。怎么部署的呢?封常清不是说他可以即日取逆胡之首吗?唐玄宗就任命他担任范阳、平卢节度使,到东都洛阳招募士兵抵抗安禄山,那可能有人要说了,这个范阳、平卢节度使不是安禄山的吗?怎么又任命给封常清了?这说起来也很简单,这是激励封常清呢?现在它是一个虚的头衔,但是你要是把安禄山打败了,它就立马变成实职了,希望你能够打到那儿去。那封常清接受这个任命之后,立刻就上路了,到洛阳去准备向东迎击安禄山,那封常清就算是唐玄宗派出的先遣部队,那有封常清的先遣部队还不够,还得有主力部队。封常清走了之后,唐玄宗又任命了自己的儿子,荣王李琬为元帅,右金吾卫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元帅,率军东征。

那他们率领的这支军队是从哪儿来的?说实在的为了凑这支军队,唐玄宗真是把家底都端出来了,这支军队里有皇帝的禁军,还有临时从各个节度使藩镇跑来的勤王的那些边军,另外还有在长安开府库招募的一些市井子弟,一共凑了5万多人。这也是中央当时能拿得出来的全部兵力了。这5万人说是由荣王李琬担任元帅,但实际上是由高仙芝实际指挥的,高仙芝率领着这支军队就驻扎到陕郡去了,陕郡就是现在河南三门峡市的西边,一方面呢,这是准备随时增援封常清,另外一方面,也是想万一封常清有失利的话,这还可以算是阻挡安禄山的第二道防线。这是主力部队,那么大家觉得唐玄宗这个战略部署是否合理,这个战略部署应该说还是不错的。特别是这两个人选,选得实在是太好了,高仙芝和封常清可都是赫赫有名的西北名将,百战余威。两个人都是久经沙场,可以说当时是大唐最有实力的两个将军了。派他们两个去一点错都没有。另外呢,这两个人长期合作,相知甚深,让他们两个配合作战,效果也应该是不错的。事实上呢?唐玄宗对这两个将军也确实寄予厚望,那高仙芝后来出发的时候,唐玄宗亲自送行,那么他们两个是不是像唐玄宗希望的那样能够把安禄山给消灭掉呢?

封常清一到洛阳就明白了,不可能。为什么啊?第一,他的兵太少,我们要知道,封常清可是光杆一个人到了洛阳,就靠在洛阳募兵,那他到洛阳是按照自己的设想把府库打开了,可是有钱也招不来人,没有那么多人应募,过了半个月才招到6万人,那安禄山的军队是多少人啊?我们刚刚讲过,15万啊,6万对15万,这不是寡不敌众吗?第一点,人少。人少也罢了,更重要的是第二点,他的兵素质太差。招上来的兵全是市井子弟,打球可以,打仗不行。那么人少素质差还可以,只要给他足够多的时间也可以继续招募,加强训练,可是要命的是,封常清还面临着第三个困难,什么呢?就是安禄山推进速度太快太快啊。

我们前面讲过,安禄山不光是三镇节度使,同时他还是河北道采访处置使,也就是说他掌握着河北整个一道所有官员的升迁任免,这些官都是他任命的,所以他从范阳一路往南打经过河北的时候,基本上就没有遇到过什么抵抗。按照《资治通鉴》的说法是“所过州县,望风瓦解,守令或开门出迎,或弃城窜匿,或为所擒戮,无敢拒之者”。他一路打过来,那些郡守、县令,或者就是开门迎敌,或者就是弃城逃跑,没来得及跑的就被他砍了脑袋了。反正没有人真正进行什么抵抗,那经过河北境内就一路平趟过来了,到了河南了,这不是他的管辖区了,应该有抵抗了吧?是有抵抗,但是这个抵抗力度又太小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我们说过,府兵制解体之后,中原已经无兵无武备了。所以现在临时凑起军队来想拿武器抵抗,打开军械库一看,那些军械都腐朽了,那枪一戳就折了。所以没有办法,战士们只能拿着棍子作战,棍子能有什么杀伤力?武器不行,兵也不行,这兵不行什么程度?举一个例子,安禄山打荥阳的时候,这个荥阳守军确实抵抗了,都登上城墙在那儿作战,可是这些士兵他没有见过战争,一听见安禄山那边战鼓雷得震天响,吓得就纷纷从墙上掉下来了,吓破胆了。按照《资治通鉴》的说法呢,是“自坠如雨”。自己掉下去就像雨点一样,那这样的士兵他怎么能够挡住安禄山的铁蹄呢?所以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安禄山已经就快打到洛阳了。这是什么速度?正常走路,不打仗也得一个月,打仗了,还是一个月,说明什么?没遇到有效的抵抗,那这样呢?安禄山很快出现在眼前了,封常清哪有训练的时间?所以仗还没有打,他就已经明白了,这个仗打不赢。

画外音:

明知仗打不赢,但封常清还是要打,因为,他的身后就是大唐帝国的东都洛阳。那么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是否有助于封常清打好这一仗呢?他能够取胜吗?

蒙曼:

怎么打呢?封常清知道,洛阳以东100多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关口,叫虎牢关,唐朝为了避讳他们祖先李虎改名叫武牢关,这是一个很险峻的关口。封常清就在这儿安营扎寨,打算依托关口保护洛阳。那么他刚刚在这儿驻好军,安禄山的兵就已经下来了。那么我们也知道,安禄山的兵是以骑兵为主的,这么多年训练得相当精锐,而封常清带的都是刚刚拼凑起来的步兵,他哪里能够禁得起骑兵的冲击?所以几乎是一触即溃,连连败退,马上就败退到洛阳城边上。那我们也知道虽然说,封常清的招募的是一群市井子弟,但是毕竟就是在洛阳本乡本土招募的,现在保卫家乡,这些市井子弟也算是拼命了。可是关键是两军实力相差太悬殊,他们再怎么拼命也打不过,就没有一仗是打赢的,我们看《资治通鉴》对这段的记载就能知道唐朝当时军队的这种惨相了。《资治通鉴》是这样说的,“战于葵园,又败,战上东门内,又败,战于都亭驿,又败,退守宣仁门,又败。”什么意思啊?一句话到处巷战,但是屡战屡败,到天宝十四载12月12日那天,安禄山的兵已经从四个方面,东西南北四个方面突入洛阳城了。那这个时候,如果再去拼命的话,好不容易聚集起来的几万人也就要拼光了,怎么办呢?不能拼了。封常清就带着他手里这些剩下的士兵,把洛阳城的西边的城门推倒,从那边跑出去了。向西撤退,那封常清这儿撤退了,放弃洛阳,也就意味着洛阳失陷了。安禄山在洛阳,纵容士兵大肆烧杀抢掠,正好赶上那天洛阳下大雪,皑皑白雪之上到处是一滩又一滩殷红的血迹,当时大诗人李白正在庐山隐居呢,李白听说洛阳失陷,就写了一手《古风》,后四句是这样说的,“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想想当年李白写“云想衣裳花想容”的时候,大唐是何等的风流富贵啊,现在居然成了这个样子,谁能不痛心?

那我们再来看这个封常清,他不是从东都洛阳向西撤退了吗?他撤到哪儿去了呢?他撤到陕郡去了,高仙芝在那儿驻军,他是去跟高仙芝会合了,本来按照封常清的想法,是想在那儿依托大部队,然后再战一场,可是一看见高仙芝手底下那些兵封常清是彻底失望了,那些兵跟他自己的兵一样都是杂牌军,临时拼凑起来的,而且一共才5万人,这仗还怎么打啊。就在陕郡左思右想之中,封常清就给高仙芝出了一个主意,他说,“常清连日血战,贼锋不可当,且潼关无兵,若贼豕突入关,则长安危矣。陕不可守,不如引兵先据潼关以拒之”。这什么意思呢?他提出了三层意思,非常重要。第一,他说安禄山兵锋太盛,我们在这儿硬拼不是办法。第二,他说陕郡无险可守,以我们现在这点兵力也守不住,只是徒然消耗有生力量。第三,最重要的,他说陕郡是有兵无险,而西面潼关倒是有险无兵。它是一个险关,可是现在没人把手,潼关可是我们的首都长安惟一的一道屏障了。万一敌军突破我们或者绕过我们抢先占据潼关的话,那么长安的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啊,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如放弃陕郡,利用现在的兵力直接去防守潼关。封常清给高仙芝提了这么一个建议,那封常清提出了,撤军防守潼关的建议,高仙芝怎么想?我们刚才说得很清楚,高仙芝和封常清可是老搭档了,相知甚深,他是了解封常清的为人,也信服封常清的判断。他知道,听封常清的没有错,那既然朝廷只有他们两个手中这一点兵力,那只能是用在刀刃上。想了这些之后,高仙芝就决定,不打了。直接撤军,撤到潼关去,放弃陕郡。那这样两个人就赶紧组织兵力,就撤到潼关去了,在潼关那儿修缮守备,准备死守,那么他们两个决策对不对呢?这个决策太对太及时了,因为就在高仙芝和封常清率军在潼关站稳了脚跟之后,马上安禄山的前锋就已经到潼关了,如果不是高仙芝和封常清抢先占据的话,那时候安禄山就已经率兵入关了,长安当即就要完了,所以真是好险的事情。可是呢,虽然潼关守住了,这时候,战局发展的形势,可是和当初朝廷的设想相去甚远了,那当初封常清说什么?他说要“调马棰渡河,计日取逆胡之首献阙下”,我能打过黄河去,我能把安禄山的首级拿来,可是现在呢,不仅没有能打到安禄山的老家去,反倒把自己的东都洛阳给丢了。那高仙芝更是不行,高仙芝这儿一仗没打呢,自己先撤军好几百里,这和当时的设想相差是非常远。那么唐朝这边不行,相反,安禄山那边倒是一路凯歌行进,我们刚才不是讲,在天宝十四载的12月12日,叛军安禄山就突破了洛阳,到天宝十五载的正月初一,安禄山就在洛阳举行了盛大的仪式,登基称帝了,建国号为大燕。

画外音:

这个时候长安和洛阳可就各有一个皇帝了,一个是统治了四十多年的大唐皇帝唐玄宗,另一个是新登基称帝的安禄山,唐玄宗这边是兵败如山倒,而安禄山那边则是凯歌高唱、捷报频传,那么大唐王朝是不是气数将尽了呢?

蒙曼:

其实呢,也不尽然,这时候别看安禄山的气势很盛,但是,其实唐朝已经出现一些利好的迹象了,怎么叫利好的迹象呢?第一点,无论如何这时候潼关是守住了,安禄山要想再往西推进的话是有一定难度的。第二点,安禄山的后方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了一些不稳定因素,这怎么回事呢?我们其实也说了,安史之乱,它是在唐朝全盛时期发生的一场叛乱,它跟我们讲的一般的官逼民反,老百姓民不聊生,一定要造反,是不一样的。所以,这场叛乱发生的时候呢,老百姓并不恨唐朝,事实上还是颇为留恋唐朝的。所以虽然一开始,慑于安禄山的淫威,纷纷投降了。但是没过多久啊,老百姓又开始怀念唐朝了。而且呢,就开始纷纷组织抵抗运动。从河北到河南,安禄山征服过那些地区当时到处都有人起兵反抗。其中最著名的是谁啊?最著名的就是我们大家非常熟悉的大书法家颜真卿啊。颜真卿别看是一个文人,但是绝对是钢肠铁骨,最早就拉起了抵抗安禄山的大旗。本来当初唐玄宗听说河北二十四郡都跟着安禄山跑的时候其实是挺伤心的,还说过一句,河北“二十四郡,竟无一人义士邪?”没有一个忠义之人吗,后来听说颜真卿拉起大旗造反了,唐玄宗还非常地感慨,没想到,书生可以报国啊。那就在颜真卿的组织领导之下,河北二十四郡本来都已经归顺安禄山了,但是逐渐发展到有十七个郡又脱离安禄山的控制,而且抵抗的义军发展到二十多万人,这些人推颜真卿山为盟主,用各种各样的方式骚扰安禄山的军队,这就使得安禄山的后方非常的不稳。那你看在这种情况下,安禄山向西进的话,有潼关在这儿挡着呢,那后方又不太稳定,实际上封常清当年所说的“事有顺逆,事有奇变”,没准就可以发生,没准真的就可以激发安禄山内部的叛乱。

画外音:

这个初步利好的局面可以说是来之不易,安禄山精心准备的谋反也许就要在潼关受阻,但是这个来之不易的好局面,最终却毁在了唐玄宗派到前线的一个宦官手里,这是怎么回事呢?

蒙曼:

我们都知道,唐朝有让宦官监军的传统,高仙芝出发的时候,皇帝去送他,顺手也就奉送给他一个监军,这个监军是个宦官,名字叫做边令诚,这边令诚可不是什么好人,眼看前线那么吃紧,他还每天跟高仙芝索要各种各样的贿赂,提各种各样的无礼要求,高仙芝在打仗,他哪有心思管他,所以就没有怎么搭理他,那这一下子可就把边令诚给惹恼了,我们知道监军是负责向皇帝汇报将领工作情况的,那么到了潼关之后呢,这个边令诚就回去到长安去汇报工作去了。见到唐玄宗边令诚就说,“常清以贼摇众,而仙芝麻弃陕地数百里,又盗减军士粮赐”。什么意思呢?他说您让我监视这两个将军,这两个将军可都不行。封常清是夸大贼兵的势力,动摇军心,高仙芝就更不得了,他一仗没打,主动就放弃了几百里地的大好河山,而且更要不得的是,他还盗用军粮。就对两个将军进行了大肆的诬蔑。那大家说,唐玄宗听见这个汇报他应该是什么反应,他是进一步去调查研究,还是怎么样啊?唐玄宗没有调查研究,他当即勃然大怒,根本也不管什么是非曲直,马上就让边令诚带着他的敕书去到军中,干什么呢?斩首高仙芝和封常清,那拿了皇帝的这道敕书,边令诚得意洋洋,你大将敌不过我宦官,到潼关前线来了,这时候呢,高仙芝出去视察部队了,那就先拿封常清开刀吧,召见封常清,向他宣读皇帝的敕命,封常清听完,败军之将,甘心受死。但是我请求使者替我递交一份遗表给皇帝,这样我死了也甘心。写了一份遗书,这遗书怎么写的呢?他讲“臣所将之兵,皆是乌合之徒,素未训习,率周南市人之众,当渔阳突骑之师,尚犹杀敌塞路,血流满野。臣欲挺身刃下,死节军前,恐长逆胡之威,以挫王师之势,是以驰御就日,将命归天。臣死之后,望陛下不轻此贼,无忘臣言,则冀社稷复安,逆胡败覆,臣之所愿毕矣,仰天饮鸩,向日封章,即为尸谏之臣,死作圣朝之鬼”。这一封遗表相当的感人啊,什么意思呢?他讲了四层意思,第一个,我之所以战败,不是我不想打,不是我不好好打,实在是势力相差太悬殊了。第二层,那我打败了,为什么我没有在阵前殉国呢?是因为我害怕让敌人觉得大将都战死了,更长了他们的威风,灭了我们自己的志气,所以我宁可回来让陛下杀了我。第三层,如今呢,我是死不足惜,但是陛下一定要吸取我轻敌的教训,不要再轻视安禄山了,只有不轻敌,才有望今后取胜。第四层,我生是大唐人,死是大唐鬼。无论死生,志节不变。把这一封遗表交上去之后,封常清是引颈受戮,从容赴死。那么封常清死后,尸体就被边令诚放在一张苇席上了,过了一会儿,高仙芝从外面回来了,一看见高仙芝,边令诚马上带着一百名陌刀手,就是长刀手,就跟上去了,说高将军,皇帝对你也有恩命,高仙芝一听,皇帝有命令来了。赶紧从节度使的大堂上退下去,然后来到了封常清刚才受死的那个地方,那么这个时候,边令诚就宣读敕书,他说陛下说你不战而退,还盗用军粮,所以判处你死刑,让我立即来执行来了。那高仙芝一听真是觉得太冤枉了。他就讲,我撤退你可以说这是我的罪过,可以处死我,但是现在头顶是天,脚下是地,中间是我们的士兵,你要说我盗用军粮,那可就太冤枉了,正好这时候呢,他新招募的那些士兵还都在门外呢,这时候高仙芝就打开大门对军士喊话,他就说,我在京师招募你们的时候,虽然得了一些东西,但是买基本的装备都不够用,我是希望能够带领你们杀死安禄山,再从朝廷取赏,可是现在朝廷说我盗用军粮,你们都是我的战士,如果我真的盗用了,那我无话可说,可是如果你们认为我没有盗用的话,就请替我喊一声冤枉吧,那么这些将士们是怎么面对这件事的呢?外面的士兵是大声呼喊,将军冤枉,声震天地,不管皇帝承认不承认,反正将士其实是承认高仙芝的。那么这时候呢,高仙芝又看了看死去的封常清,说封二啊,你从寒微到显赫,我都是见证人,没想到我今天会看见你死在面前,我更没有想到咱们俩会一块儿去死,说完之后呢,也是引颈受戮,两位将军就这样同时殒命。

那我们一般人都知道,临阵杀将,那可是兵家之大忌,唐玄宗为什么这时候一定要杀他们呢?那很多人就说了,这是受了宦官的蛊惑,是不是呢?在一定程度上是的,但是这绝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是什么?关键,第一个,唐玄宗这时候太急于求成了。他是当了四十多年的太平天子了,他万万不会想到,自己晚年会出这么大的问题,也正因为他想不到,他才特别想要迅速地把这场祸乱平定下去,维护自己这么多年形成的威望。在这种心态之下呢,他承受不了失败。你看当初,封常清跟他说我可以即日取安禄山之首级的时候,他会那么盲目地相信,而到后来这个承诺不能兑现的时候,他又会是那么气急败坏,不计后果,他的心态有问题,太急躁了,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其实还是他心态的问题,什么问题呢?经过安禄山造反这么一激,唐玄宗对武将的情绪变了,安禄山没造反的时候,他是一味地觉得没有问题,一味地信任,可是现在呢,急转直下,一下自又变成了一味地不信任,武将如果和宦官的这个观点发生冲突,或者产生矛盾的话,他宁可相信宦官,也正因为如此,他才会信任边令诚的一面之词,就轻率地做出杀人的决定。这样看来,不是宦官杀了两个将军,那是唐玄宗的急躁、轻信和专横杀了这两个将军,人是杀了,那杀人有用吗?杀人没有用啊,恰恰相反,杀高仙芝和封常清是安史之乱开始以来唐玄宗的第一个重大失误,失在哪儿呢?第一个,他损失实力了,高仙芝和封常清都是百战余威,唐朝不可多得的将军,更重要的是,他们两个都跟安禄山交过手,掌握安禄山实力,有道是知彼知己,百战百胜。现在呢,平白无故就把这样两个有实力的将军给杀害了,那对于唐军来讲是一个很大的损失;第二个,更重要的他损失人心了,别看高仙芝和封常清两个将军战败了,但是他们可是一直心系国家的,从来没有想过个人私利的,当初主动请缨如此,后来退守潼关也还是如此,可是这时候朝廷只看结果,不问原由,就杀死了他们两个人,那未免会叫以后的将军寒心啊。这两点问题,以后都还会反映出来,不过,当时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最重要的问题是潼关关还在,守军的将领没有了,那唐朝下一个会任命谁当这个将领呢?这个将领又会面临着怎样的结局呢?请看下集。

同类推荐
  • 战国策全鉴

    战国策全鉴

    是一部汇编而成的国别体史学名著,由西汉末年的刘向编校、整理成书。全书共分为十二策,三十三卷,约十二万字,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纵横家为其所辅之国所提的政治主张和外交策略,展示了战国时期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本书精选了《战国策》中的名篇,对文章中的生僻字词加以注释,并用现代白话文翻译,以利于读者朋友们更好地学习和理解这一经典著作。
  • 帝将书

    帝将书

    这个世界本就是一个舞台,你方唱罢我登台是这里的游戏规则,虽无雄厚的背景但只要坚定自己的信念终有一天定会登上巅峰拥有改天换地之能。本书没有移星换斗,天崩地裂的异能,有的只是“忠,孝,,仁,义”和各种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既然世界就是舞台那便没有绝对的主角,相信自己的能力我们就是主宰。
  • 如果这是历史

    如果这是历史

    以史为鉴,可知古今。史是现代的借鉴,不是风花雪月,不是请客吃饭,不是绣花作文章,没有温良恭俭让,是赤裸裸的现实,是血淋淋的刀光剑影。从这里我们不看生死厮杀,我们不论道德仁义,一切都看卑微的人如何在现实中顽强活着,又如何褪变、成长。这里有对人性的剖析,和社会制度的借鉴。
  • 乱世门口的风流董卓

    乱世门口的风流董卓

    三国的乱世从谁开始?董卓站在乱世的门口,左边是寒门,右边是世族,退一步是待宰的羔羊,进一步是跋扈的军阀,穿越当董卓的骆威发现,原来缔造乱世的不是魏蜀吴,不是那白脸的曹操,长耳的刘备,闭眼的孙仲谋,而是隐匿在帷幕之下的世家,一伸手把他们一一拔出,累了,如推积木般建立自己的商业帝国,背后一个个美女接踵而至,本书本着风流但不下流的原则,唱一曲三国乱世的写意风流。
  • 强汉从传道开始

    强汉从传道开始

    二流土木工程大学生王允总想着自己某一天穿越到三国时期脚踢董卓拳打世家光复大汉。做个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顺带开疆拓土,做个秦始皇那种不想学外语便灭了他国的丰功伟绩自己好名垂青史。谁知道这个某一天还真的来了,不过他来到的是西汉。作为对西汉懵懵懂懂的中二大学生,除了经常感叹“老天爷,我太难了。”之外王允最常做的就是仰天长笑曰:“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热门推荐
  • 塔罗战记之命运之战

    塔罗战记之命运之战

    “你的命运有如那命运之轮在塔罗牌中不停地转动,时而好时而坏,是一种公平的循环"——乔治从此踏上了奇幻以旅程……
  • 安好晚

    安好晚

    回忆捕捉时间的漏网之鱼,剩下的都是绝无仅有,溜走的都在推着你往前走。
  • 星忆录

    星忆录

    写给自己的一本忆录。。。。。。。。。。。
  • 梦醒无发年

    梦醒无发年

    我不知这是梦还是现实,只知道这里有你。我的李发年。因为你我愿贪恋其中。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高手的崛起

    高手的崛起

    曾记否?江湖梦,仗剑走天涯。应记得,一身神功,荡尽天下不平事。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江湖,每一个江湖里都有一个自己喜爱的角色。高手的崛起,就将带你进入我的江湖世界。在我的江湖里,有那么一个我最喜爱的角色。且看他如何在我的江湖里翻云覆雨,搅动天下。
  • 万道争流

    万道争流

    天骄汇聚,万道争锋,这是一个恢弘的时代,不朽的时代,他们战斗在一片片界域,在诸天万界留下属于他们的传说。
  • 九转传奇之狼神

    九转传奇之狼神

    一个17岁的少年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参加了A市的一次远古文物展览会,机遇巧合下得到了一块暗淡无光的远古怪石,开启了他一生的传奇故事。穿越异界?那就主宰万物。又回来了?那就扮猪吃老虎。纵意花丛却只爱一人。狼啸九天震异界,纵横大地霸世间。梦回世间苦情人,笑傲天地九转现。
  • 雪中长枪行

    雪中长枪行

    自北凉那位姓徐的年轻藩王深居简出,常年一袭白衣加身声明大噪于春秋之际的兵圣生死不知,为人随意任性的桃花剑神隐没行踪,昔日的北莽军神重伤苟活于世,小半甲子在江湖的风轻云淡中转眼即逝。北凉仍在,并不悲凉。参差百万户,家家有绿蚁。只是如今,十二年过去,北莽作古,离阳腐朽,而边陲之地亦暗潮汹涌。风平浪静数十年的江湖与庙堂已然如同被搅浑一般,看不透摸不清,深陷其中而不自知。世事浮沉,不求万古留芳,只争朝夕。且与少年龙蛇起舞。
  • 少年瑾之

    少年瑾之

    人生不过是如梦一场,是美梦还是噩梦……穆清的人生就是一场噩梦,哥哥为救她尸骨无存,父母亲人也在她面前惨死,就连她自己也不过是惨死异乡的结局。如果能重来,一切会不会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