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970000000048

第48章 传统手艺杂项(4)

端砚是我国的四大名砚之一,故有此名。端砚以石质坚实、润滑、细腻、娇嫩而驰名于世。用端砚研墨不滞,发墨快,研出之墨汁细滑,书写流畅不损毫,字迹颜色经久不变。好的端砚,无论是酷暑,或是严冬,用手按其砚心,砚心湛蓝墨绿,水气久久不干,因此古人有“哈气研墨”之说。因其产于广东肇庆市,肇庆古称端州,

一、历史渊源

端砚的起源据清朝计楠《石隐砚谈》记载:“东坡云,端溪石,始于唐武德之世。”武德为唐高祖年号,武德元年是公元618年。根据此说,端砚问世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

唐朝初期的端砚,砚面上一般无纹饰,砚的形制也比较简单,式样不多,但到了唐朝中期之后,端砚也和其他艺术品一样不断演变和发展,具体反映在砚形、砚式的不断增加,使端砚开始从纯文房用品演变为实用与欣赏价值两者并重了。

端砚发展到了宋代,一些文人墨客除了用端砚研墨,还喜爱鉴赏端砚、馈赠端砚、收藏以及研究端砚。宋代的端砚形制比唐代要丰富很多。端砚已从纯文房四品发展为实用与欣赏相结合的工艺品了。当然,绝大多数的端砚是以实用为主,不管砚石质多好,雕刻多么精美,如不能作研墨之用就不成为端砚了。

宋代端砚十分重视端砚的雕工(包括题材、立意、构图、雕刻),构图非常简炼,围绕实用,突出主题。其主体部分一般采取深九雕刻,适当穿插浅刀,必要时加以细刻点缀。刻工浑厚,显得大方、古朴、雅致。

明代端砚由于社会上藏砚之风盛行,砚工们为了迎合文人雅士的品味,也由于端石经过历年的开采,砚材日渐缺乏,于是在设计、形制乃至雕刻方面都要求有所突破。纵观明代端砚,无论从设计的独具匠心、造形的古雅大方,还是从雕刻的精致细腻来看,其工艺确实远远超过了前代。

明代由于端溪名坑砚石的开采比较齐全,特别是老坑(水岩)洞已挖进至东南侧大西洞、东北侧水归洞,不少优质水岩砚石被开采出来,故有“佳石工精”之说,因而在雕刻方面也非常讲究,当时一般以浅刀雕刻(即低浮雕)为主,以细刻、线刻甚至微刻(主要表现鸟兽之毛羽)配合,并适当穿插深刀(高浮雕)。所雕刻的物象生动有趣、形神兼备、线条简练、活泼流畅、浑厚而又富于变化。总之,明代端砚古雅精致、朴实大方、美观而又别具一格。

到了清初,端砚也和其他工艺美术品一样,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在端砚砚材的种类、名坑砚石的选择、砚石的形制雕刻技艺、石品花纹的品评等方面,都有许多新的创造。清代制砚不仅精雕细刻,而且所制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端砚精心雕制之后不少还附以名人题识,或摹刻古器物铭文以作装饰,使端砚身价更高。

在嘉庆、道光之后,端溪砚石的开采逐渐减少,一些名坑因塌方而停采。后至道光八年又重新开坑采石。咸丰以后因一些砚坑枯竭或塌方而停采,故端溪砚石产量不多。也使当时刻砚艺人以工取胜,那时的端砚日益地失去了实用价值而成为单纯的文玩之物,成为摆设文房(书斋)中的欣赏品或珍藏品。

清末至民国期间,由于社会动乱不堪,人们颠沛流离,及其他种种原因,端砚名坑大都荒废停采,砚石奇缺。加上外患内乱、战火连年,制砚艺人不少沦落他乡或转业务农,使端砚制作业一落千丈,就连肇庆——端砚的故乡也只剩下几间刻制手工艺(和收购)端砚兼营刀石、碑石的小店。一直到50年代后期人民政府开始有计划地组织端砚艺人归队,才逐渐恢复端砚生产。在政府支持下,1962年重新开采麻子坑。1972年冬,端溪砚石中最为名贵、质量最好、最有代表性的老坑(水岩)重新开坑采石,继续在大西洞、水归洞进行采凿,不少佳石面世。继老坑之后于1978年又重新开采历史悠久、在宋代治平年间开坑采石的坑仔岩砚石。至此,端砚名坑砚石基本全部复开,名坑砚石基本齐全。

二、制造工艺

(一)端砚种类

端溪石砚花色品种繁多,形状色泽雅致,独具风格。主要品种有:

1.青花

青花是端砚中最名贵的石品之一。青花之细,如波面微尘,瞅之无形,沉入水中,方清晰可见。细润如玉、叩磨无声、硬度较高,是研墨的最佳选择。

青花在端砚石中也是比较少见的,一般在水岩、麻子坑以及坑子岩砚石中才有。当然,在这三个砚石中有青花的砚石也是少数。

2.火捺

顾名思义,即是烧热的物品在皮肤上按捺,皮肤被烫伤后反映出来的程度深浅不一的痕迹。火捺有老、嫩之分,老者紫中带微黑,嫩者紫中带微赤。火捺以浅红色水灵灵状、若胭脂红晕者为佳,有深色渐而浅色,亦很像水墨那样的浓淡相化。

火捺在宋坑砚石中比较多,老坑、麻子坑、坑仔岩、石塔岩的砚石中也有。

3.蕉叶白

砚石上带有的一堆堆、一团团,状如蕉叶初展,含露欲滴,一片娇嫩的形象。

蕉叶白色娇嫩,于砚石的整体色调,显得莹润、洁净可爱、浑然一体,净嫩如柔肌、如凝脂。

4.鱼脑冻

呈半圆形、圆形或椭圆形,其色白如青天浮云,若聚若散,白里透黄。带鱼脑冻的水岩端石,石质细腻、滋润、坚实,淡白色若受冻鱼脑,水汪汪的,带有灵动感。

5.天青

在端砚的石质中,纯洁无瑕疵者叫天青,名贵而少见。天青的砚石,仅出自水岩(水归洞、大西洞)、麻子坑、坑仔岩以及古塔岩。

6.石眼

端石中的石眼名贵而罕见。所谓石眼,顾名思义,是天然长在岩石上像眼睛一样的“石核”。石眼生长在天青或青紫色的砚石上,呈青绿和翠绿略带微黄的色泽,瞳子碧黑,深浅相同,形体圆正或尖长。端砚石眼的质地高洁、细润、晶莹有光,故长有石眼的端砚十分宝贵,价值十分高昂。

其实石眼对于砚并没有直接的价值,仅仅起到装饰、欣赏的作用。因此历来被文人视为珍宝,并以此作为鉴别端石品质的标准。

7.冰纹

端石中的冰线又叫冰纹,为蜘蛛状、游丝状的白晕纹,有痕而无迹,多产于水岩中的大西洞。在砚石中的冰纹像峭壁上的瀑布,一泻千丈。另外还有冰纹冻,其纹如水花飞溅,四周云雾弥漫,似水非水,似线非线,非常难得,有古朴素雅的感觉。

8.翠斑(青脉)

端石中的翠斑是石纹中绿色如翠的斑纹,但又不成圈砚,古人称之为“青脉”。

《端溪砚谱》中说:青脉者必有眼。当地矿区的人称青脉为眼筋。所以翠斑通常伴有石眼。

9.金线、银线

金银线,是水岩砚石中独有的一种石品,像线条一样横斜或竖立在砚石中,黄纹者叫金线,白纹者叫银线。它与砚石本身的硬度相同,在砚石中起到装饰作用。经化验证明,金线是黄花铁矿脉经过长期作用而形成的,银线是石英矿脉形成的。

10.金星点

金星点,是宋坑砚石中特有的石晶。如天上的星星布满太空一般,洒满了砚石的表面,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犹如黑夜青空中的星斗,故称“金星点”。金星点是沙质的变质物,有金星点的砚石易于发墨,美观实用,只是稍粗而已。

(二)端砚制作

端砚之所以名贵,除了石质特别幼嫩、纯净、细腻、滋润、坚实、严密,制成的端砚具有呵气可研墨、发墨不损毫、冬天不结冰的特色外,还与其开采、制作的艰辛有关。一方端砚的问世,要经过探测、开凿、运输、选料、整璞、设计、雕刻、打磨、洗涤、配装等十多种艰辛而精细的工序。采砚石无法用机械化操作,只能以手工为主。历代采石工人都是按石脉走向,顺其自然向深层采掘,从接缝处下凿。采出来的砚石如能有三四成可用,已属难得。坑道向下倾斜、曲折蜿蜒,工人进出要下蹲弯腰,有些地段仅能容一人匍匐爬行才能通过。

§§§第十节 歙砚:文人墨客案头藏

歙砚以优越的质地、优美的构图和精美的雕饰名垂青史。歙砚砚石产于特殊的地理环境,砚坑分布在风景秀丽的黄山与天目山之间。歙砚品种繁多,据历史记载不下数百种,具有石质坚韧、细如肌肤、发墨如油、纹理清淅、不损笔锋等特点。

一、历史渊源

歙砚因产于歙州而得名。唐五代时,歙州辖歙、休宁、祁门、黟、婺源等地,而以婺源所出为优。

歙砚驰名于唐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据宋人洪景伯《歙砚谱》记载:唐代开元年间,歙州猎户叶氏逐兽至长城里(地名),见到山溪里,叠石如城,莹洁可爱,携归成砚,由此歙砚始闻天下。唐代元和年间,著名书法家柳公权在《论砚》—文中已把端砚、歙砚、洮砚、澄泥砚列为全国四大名砚。

南唐(937—975年)时期,后主李煜称歙砚为“天下之冠”,第一次在歙州设置了“砚务”,擢砚工李小微为“砚务官”,派石工周全之专门搜集佳石为宫中造砚。由于一国之主的重视,歙州一带的制砚业更为兴旺,歙砚的身价从此扶摇直上。这是歙砚最辉煌的时代,也是中国砚史上最辉煌的一页。南唐败亡后,歙石开采停产五十年。

到了宋代,歙砚进入大发展时期。宋代景佑年间(1034—1038年),歙州太守钱先芝,查访到南唐李少微开过的歙砚产坑已被河水淹没,汇成大溪,便采取措施,把大溪移还故道,这样歙石才重新开采出来。这次开采,由县令曹平主持进行,规模很大。以后,歙州太守王君玉继续开采歙石。嘉佑年间(1056—1063年),刁廖为县尉,又开采了一次。这几次较大规模的开采,使歙砚精品不断涌现,影响不断扩大。当时的著名文人、学士、书画家,对歙砚无不赞美,歙砚石色之多、质地之细,为诸砚之冠。

元代至元年间,婺源县令汪月山,为了满足达官显贵的贪欲,曾经“发数都之大力”去挖掘歙石,结果“石尽山颓,压死数人乃己”。旧坑淹没后,又转往紧足坑挖掘,经年累月,愈挖愈空,到了1339年,紧足坑又宣告塌陷。歙石遭此厄运,便长期无人开采。不仅整个明代,甚至到清代康熙、雍正年间也都没有开采过。歙砚虽遭大难,但当地砚工仍不断在坑口、溪边、山脚、河滩觅取佳石,制出一方方石砚,携至外售,以维护歙砚的声誉。

清代乾隆年期,歙石究竟开采了几次,尚未有资料考证。但最后一次正规开采,应该是在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清歙县著名学者程瑶在《纪砚》—文中说:“乾隆丁酉夏五月,余从京师归于歙,时方采龙尾石琢砚,以供方物之贡。”既然是为了“进贡”而采石,看来规模不会太小。这是清代乾隆时歙石正规开采的唯一有记载的一次。

民国初期,歙砚生产濒临绝境。歙县剩下的一家砚店汪义兴(斋名翰宝室),只是从江西玉山购进石料,生产一些低档砚台,徒有歙砚之名,却已失去歙砚之实。到抗日战争期间汪义兴砚店倒闭,砚雕艺人纷纷改行换当、背井离乡。解放后,1963年在周总理和当地人民政府的亲切关怀下,才恢复了歙砚的开采和生产。

二,制作工艺

歙砚历史久远,经历了历代砚雕名家的辛勤耕耘取得了很大发展。尤其是近几十年来涌现出诸多名家高手,并形成了多种流派。雕刻技法和设计一改传统面目,弃俗气和匠气,求清新典雅,达到了一定的艺术性,使这传统工艺更具收藏意义。

歙砚的制作由选石、构思、定型、图案设计、雕刻、打磨、配制砚盒等多道工序构成,其中以雕刻艺术为中心。砚雕分徽、粤、苏三大流派,而歙砚所属的徽派素以精细见长,所雕瓜果、鱼龙、殿阁、人物,无不神态入微。歙砚的雕琢,有浓厚的地方风格。一般以浮雕浅刻为主,不采用立体的镂空雕,但由于受到砖雕的影响,之间也会出现深刀雕刻。歙砚利用深刀所琢的殿阁、人物等,手法比较细腻,层次分明。歙砚砚边多采用古器物之螭纹、云雷纹,间有流云纹、几何纹、缠枝花纹和各种变异纹饰,整个造型格调典雅、雍容大方,砚背还经常雕刻一些人物及牛、羊、象等动物。黝黑的石色、淳朴的雕刻、天然典雅的花纹,形成了歙砚独特的艺术风格。

按其石材纹理,歙砚又分为罗纹、眉纹、金星、金晕、鱼子五大类一百多个品种。总体看来,歙砚的石材纹理都兼具“坚”、“润”之质,被艺术家们誉为“石冠群山”、“砚国名珠”。色彩上以黑色为主,且有青、绿、灰、紫、黄等。

§§§第十一节 洮砚:雅丽细腻天然趣

洮砚是我国四大名砚之一,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因石材产于洮河岸边的水泉崖、喇嘛崖及崖底深水处,故又名洮河绿石砚、洮河绿漪石砚,简称洮砚。现在的产地为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洮砚乡。洮砚以其石色雅丽、碧绿诱人、石纹清晰、自然美妙等特点,成为历代皇宫珍品,备受文人、书画家青睐。

一、历史渊源

洮砚,又称洮河绿石砚,洮砚的生产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洮砚以其石色碧绿、雅丽珍奇、质坚而细、莹润如玉、扣之无声、呵之可出水珠、发墨快而不损毫、储墨久而不干涸的特点享誉海内外,历来是宫庭雅室的珍品、文人墨客的瑰宝、馈赠亲友的佳礼、古玩库存中的奇葩。

洮砚的雕刻以何时为始?砚工的始祖又是谁?雕琢技艺是怎样传下来的?既无史书文献记载,又无碑刻留世,已无法细考其源。但民间对此却有一段美妙的传说,是人们祖祖辈辈口传心授流传至今的。

在宋朝王将军(即王陬)翻越露骨山,平定洮、岷、河、湟诸州之后,在各地设关立卡,分派兵丁驻扎镇守。在九甸峡口的守城中,有一个姓卢的山西人,自幼喜爱雕刻技艺,时常雕刻一些木、石、玉工艺品,或售价度日,或馈赠他人。虽身在军旅,却练就了一身出类拔萃的雕刻手艺。有一天,他在洮河边巡逻,感到口渴,就用手掬水解渴,突然发现水中有一片翠绿晶莹的石头,绿质黄章,绚丽异常。抽出兵刃试了试,非但能磨砥刀锋且柔韧随和。遂带回营中琢磨,按其形态雕成了一幅喇嘛佛像。逐日打磨把玩,使石面光滑如玉,当石表被汗水浸湿时,石中竟能透出缕缕神奇的纹理和点点金星,才知道这是块宝石,就决定外出寻宝。他判断:石料的矿头一定临近洮水。于是沿洮河东岸溯流而上,一路攀悬崖、涉洮水,直寻至一座似喇嘛帽形的峻峰脚下,才发现了石料的矿床。他欣喜若狂,饿了吃干粮,渴了喝洮水,辛苦数日,才用兵刃采掘了一皮袋石料,兴致勃勃地返回兵营。他用上好的石料雕刻了几块砚台奉献给主帅,主帅不仅免去其擅离职守的罪责,还命他在军中授徒刻砚,以供其仕途所用。久而久之,军中大小将官,时常向他索要石刻制品。如果拿不出,便会受到军官的欺负,这位卢姓兵丁一怒之下,离开军营,在石料矿地北边山坡上修了一座小寺出家,做了真正的喇嘛。根据宋代法律,不论身犯何罪,一旦出家即弃之不问。卢喇嘛在诵经修身之余,也刻几方砚台馈赠布施粮米的施主。久而久之,他刻制的砚台慢慢流传各地,成了稀世珍品。他还收了许多僧俗徒弟,既传经卷教义,又传授刻砚技艺。他圆寂后,这些僧俗徒弟们大部分定居于此,专以刻砚诵经,兼以牧耕为生。据说今天洮砚石矿附近的喀日山、纳儿、上达窝、卡古、丁尕等村落就是由当年的徒弟们繁衍的。这些村落中的卢姓就是徒承师姓的结果。

到了金、元时代,由于此地连年兵灾不息,居民迁徙无常,加之此地土民中的砚工对祖传刻砚技艺非常保守,传承方式也极怪——只传子孙,不传外姓。致使能操刀刻砚者愈来愈少。每年仅有数十近百方砚台出售。

同类推荐
  • 算命:清影记录中国2009

    算命:清影记录中国2009

    目前国内最大规模的独立纪录片导演访谈。受访对象风采各异,访谈的内容核心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点:一、导演对纪录片的认识;二、导演对当代中国的认识;三、导演对自我的认识。
  • 大匠天工:中华能工巧匠(农家书屋)

    大匠天工:中华能工巧匠(农家书屋)

    提起中国的能工巧匠,人们自然会想到有一系列工具发明并被土木工匠奉为“祖师爷”的鲁班。的确,鲁班是中国能工巧匠的光辉代表,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名有姓的能工巧匠。但是,中华文明几千年,仅靠一两个工匠是绝对支撑不起来的,里面还包含着大批匠人的工艺继承和创新贡献。由于历代封建王朝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大多轻视甚至鄙视劳动和劳动人民,就连“圣人”孔夫子他老人家都鄙视前来请教种粮种菜经验的学生樊须,甚至生气地说“真是个小人”,也难怪有那么多的封建官僚士大夫们视民间工艺和技术创新为雕虫小技、“奇技淫巧”。封建时代的正史资料对承继传统和开拓创新做出过重要贡献的能工巧匠几乎都保持沉默,所以,很多“手艺高人”只是历史上默默无闻的小人物,而且关于他们的故事也只在某个区域的民间流传,即使是见诸专门收集民间奇闻异事的野史资料,那也多半是道听途说,难以令人信服。当然,封建时代也并不缺乏位居高官的士大夫能工巧匠,甚至有人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投入到设计创新活动中去,并且以多方面的优异成绩丰富了传统文化宝库,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 我生命的乐章

    我生命的乐章

    祖宾-梅塔,国人最熟悉的世界顶级指挥大师,扬名国际乐坛五十余载,4次执棒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获得尼基什指环、维也纳爱乐乐团名誉指环、特拉维夫市名誉市民、在好莱坞星光大道接受授星仪式以及印度、意大利、法国颁授的勋衔等无数殊荣,与张艺谋合作世纪之作紫禁城版《图兰朵》,最先促成了三大男高音的合唱,对中国青年钢琴家郎朗的提携……他,年过七十高旬仍频繁活跃在国际乐坛的艺术大师首次披露他的人生哲学,音乐世界,个人感情,他和巴伦博伊姆及伊扎克.帕尔曼之间的真挚友谊,他对以色列承诺背后的故事。一个世界级的指挥家,一个和平的文化使者首次向公众揭幕他精彩人生背后的秘密,并特别为传记的中文版撰写了“我的中国情”篇章献给热爱他的广大中国乐迷们。传述自己精彩的人生经历和他面对的种种挑战,如同开启一扇通往艺术真谛的大门,为爱好音乐和向往艺术的人们提供出大师无穷的奥秘。
  • 快乐学习丛书——如何成为小钢琴家

    快乐学习丛书——如何成为小钢琴家

    什么是快乐?快乐是社会的认可,是心灵的满足,是成功的愉悦。让学生在追求成功中享受学习,享受快乐。因为有了快乐,才会产生更大的兴趣,兴趣是成功的老师,如果学习成为学生的兴趣,学习无疑是成功的、有效的和快乐的。要让学习快乐起来,让教育鲜活起来,《快乐学习(套装共20册)》将使我们的学生在“快乐学习”中享受学习的快乐!
  • 建筑艺术与绘画

    建筑艺术与绘画

    一提起埃及,也许在你的脑海里会立即浮现出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形象吧。是的,耸立在尼罗河畔的古老而庄重的金字塔,已成为世界文化之瑰宝,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热门推荐
  • 三国贵公子

    三国贵公子

    穿越在三国乱世,拥有系统可以纵横天下。为啥我也穿越了,我也有系统,却是个鸡肋系统?君生我为生,我生君已老。为啥我生在了一个美女如云的时代却喜欢了一个不该自己喜欢的人呢。
  • 华凰倾仙

    华凰倾仙

    “听说你是大唐亲王?还是大唐军魂?听起来好嚣张的样子,不知本尊今晚压倒你,那群腐儒朝官会是什么表情?”某人一脸豪迈,在信纸上落笔写到。“听闻你是杀手之王?而且听说你放出大话,想要压倒本王?”某人斜倚在软榻上,淡淡道,下方一人冷汗津津在信纸上抄录。“白痴,天下无知蝼蚁与我何干,今日居然妄想本尊来救他们,真是世间第一大笑话。”某女看着信纸上的字迹,冷笑道。“即便她当真是降世妖女,本王便是倾尽这万里河山,也要护她周全!”某人看着手上的情报,眉宇间满是杀气。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他说,天亮了

    他说,天亮了

    一个隐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各种事情接踵而来,为兄弟,为女人,最终结局又是如何呢……
  • 凉州记

    凉州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死神之二世为人

    死神之二世为人

    殘月从火影世界中意外魂穿死神世界的故事。
  • 我的特殊使命

    我的特殊使命

    从神秘的基地回归都市,我是来执行任务,回到都市,回到家中,回到校园,碰见那些的爱的人和爱我的人我该怎么半。
  • 剑灵异志录

    剑灵异志录

    比鬼神,比妖魔更可怕的是什么?是欲望,是人心最深处的欲望。十把凡尘剑,离奇的石山僵尸,神秘的封门村,诡异的水底沉船,变异的吸血鬼,昆仑山的地狱入口,云南的阴兵借道……一桩桩离奇的事,一个个未解的迷,看似都和十把神剑剑灵有关,但是终究怎样去拨开迷雾看清楚事实的真相!
  • 快穿:反派男神来互相伤害

    快穿:反派男神来互相伤害

    镜鸢终于如愿身死,却被某看似呆萌实则小心眼的兔子系统带走,自此开启了happy的时空之旅···呸,是莫名的与反派互相攻略,明明自己已经够病态了,冰冷无情,有点人格分裂,可这些更有病的反派是什么情况,动不动就自闭、抑郁,可怕的是就算正常了,居然把才智都用来追我了。。。“宿主姐姐,你为啥辣么热衷于跳楼跳崖,动不动就要死给别人看呢?”“因为,要虐那个笨蛋,让他心疼跟我相爱相杀啊。”一边享受女主小姐姐们的青睐,一边戏弄“他”,生活果然如此多娇,引得本病娇“女王”尽折腰。(此文有个略显病态的女主,男主就是一个人,皆身心干净,绝对爽文,虐的话,也是女主虐男主,有耐心等更新最好哦,不喜勿入)
  • 唐朝原来是这样

    唐朝原来是这样

    《历史中国》(白金升级版),中国断代史畅销读本,百科全书式的通俗历史读物,王觉仁、醉罢君山、金满楼、姜狼、张程……当今历史写作界诸多名家大神经典力作!精彩丰厚的内容,别样的叙事视角,意想不到的真相,演绎真实的人性。今天所发生的一切,历史上都曾发生!当人们谈起唐朝,总和一个词联系在一起“盛世”。的确,这个朝代的文采风流、赫赫武功、万国来朝的气象让整个世界折服,唐朝人的尚武、豁达、开明的风气,让后代中国人倾慕不已。但这并非历史的全部,盛世的背影之下藏着阴霾和血腥,极盛之后是战乱和凋敝。本书还原了唐朝289年经历的风雨飘摇,从我们所熟知的史实和人物身上开挖,试图从历史演进和人物的命运线索中,弄清大唐盛衰成败的秘密,把握住大唐根本的王朝气质。作者王觉仁的《血腥的盛唐》系列曾长期位居同类书畅销榜首,而本书正是作者多年来唐史研究的精华集成之作。作者善于从表面的史料中透视历史真实的灰暗底色,比如李世民篡改史书,真正想掩盖的是什么;残忍霸道的武则天,为何在临终前选择宽恕……给大家带来通透过瘾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