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883700000011

第11章 课程的本质和内容结构及课程建设(11)

赛泽曾说过,“好学校总是显现出有组织性,并总是处于建设性的和理智的运行状态。”那么,现实生活中的学校到底情况如何?可以说公众对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要求和压力是年复一年,经久不衰,甚至逐渐呈上升趋势。因为至少一个世纪以来,大众传媒就一直在批评学校,认为造就的学生在语言、历史、数学、科学等方面水平低下,家长们则抱怨由于不当的中小学教育使孩子缺少升学能力。90年代以后,学校更成为业主、雇主的攻击对象,他们纷纷指责学校未能培养年轻人具有足够的与工作相关的社会技能,如制定小组计划、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等等。21世纪不断壮大的信息工业对年轻人在快速变动工作环境和信息化社会适应各种未知挑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道怎样学习新东西、创设新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新的环境中与他人合作工作变得比学习专门的术语、技术更重要。也许,公众很快就会与赛泽产生共鸣,希望学校成为“有组织性,并总是处于建设性的和理智的运行状态”的场所。

学校要处于建设性的和理智的运行状态,就需要学校管理者、家长、学生、教师齐心协力来改革课堂,使学会学习、发展创造力、有效地与人合作成为教学的常规。学校要保持有组织的发展,就需要每一个人,尤其是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持之以恒地思考、研究:(1)为什么要做现在正在做的事;(2)他们所做的哪些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的;(3)在课堂上他们意欲何为;(4)怎样才能达到既定的课程目标。这些皆需要反思性实践,需要进行课程行动研究。用施穆克的话说就是“反思性实践和行动研究应成为有组织的学校的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麦克尼夫(J·Mcniff)曾耐人寻味地指出:“行动研究的行动意味着人们生活的改变,也因此意味着其所生活于其中的制度的改变。”

课程行动研究意味着教师应该独立或合作开展课程研究工作,探讨教育的方向、学生的成就、教学的内容,积累研究资料,评价教学过程。他们应该围绕行动研究的行动,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并寻求自己的生活及学校生活的持续改善。

(2)课程行动研究的对象

课程行动研究的对象是课程实践。这里的实践既不是当作“现象”(phenomena)(如与物理现象相类似,好像是独立于实践者而存在),也不是当作“处理方法”(treatment)(如与技术革新或农业研究相类似,其价值仅表现为达到已知的或期望的目的而采取的或多或少是有效的方法),更不是当作实践者意图、观点的传达(如与诠释性研究相类似,好像只有参考实践者的观点,其意义才能得到理解)。

课程行动研究者的实践是理智的、负责的行动:反思行为。反思行为的本质是实践者承担义务,在实际情境中采取明智而谨慎的行动。行动一方面受实践理论的指导,另一方面也通过行动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理论。但我们不能把实践仅仅理解为行动,实践应该是针对当前的、直接的问题的行动背景所采取的策略性行动。实际行动总是需要冒险,所以在实践中还要求实践者始终作出明达的判断。实践的问题说到底就是做什么的问题,其解决方法当然也就只有在做中寻找——行动。行动既是对承担义务的检验,也是实践者赖于判定其理解及所出现的实践情境恰当与否的手段。既然只有实践者才有可能承担这种义务和把握指导实践的实践理论,那么也只有实践者最有资格研究实践。因此,行动研究作为一种对实践的研究就必然是研究自己的实践。行动研究者需要有策略地制定行动路线,监控行动的过程、环境和结果,以对特定背景下行动的诠释作为建构进一步行动的基础。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知识一方面丰富和提炼了为所研究的实践制定的专门计划,另一方面也充实了实践者的实践理论。另外,其他参与者对实践情境的观点、诠释对行动研究和实践者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它们可能会为实践者提供关于实际行动之社会结果的信息,或者作为行动研究合作参与者的观点为进行合作式的重新建构提供参考,或者成为研究共同实践活动的实践者群体的话语。

(3)教师的目的

课程行动研究背后隐含的观点是让学校成为研究中心,让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学质量的改善归根结底取决于学校特别是教师是否具有开放的、调查的、探究的态度。课程教学的革新、学校面貌的改变与教师的研究呈正相关。

早在70年代初,贝斯特(E·E·Best)就主张教师应重新成为实验家、研究者。他认为,“通过仔细阅读别人的研究成果,同时在自己的班级进行系统的小规模的实验,教师就能成为一个技术高超的真正的专业人员。”利斯(J·Lesse)、弗拉苏尔(R·Frasure)、约翰逊(M·Johnson)均认为教师应成为课程研究者和教学大纲的实验者。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专业化程度往往取决于其对待研究准则和研究过程的探究态度。施瓦布在《实践:课程的语言》一文中提出:“学校是行动的场所,教学是主要的行动”。不过教学行动可能会很好,也可能会很糟,行动有可能是深思熟虑的,也有可能是草草了之的。能否想得好、教得好取决于是否具有反思性探究精神,这也是建构赋有成效的教学行动的首要环节。教师只有认真思考,深入研究其特定教学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努力尝试最好的教学行动,才能真正实现反思性教学。教师在思考其实践情境时,如有必要还需通过小规模的实验来支持自己的反思行动,如特定背景下的教学设计、课程决策。这里的实验,目的不是要产生新知识,而是支持反思、帮助决策,并直接指向自己教学实践的改进。

(十二)校本课程开发:背景、进展观点和理念

校本课程开发是1973年由两位学者在一次国际课程研讨会上提出的新概念。这一概念得到了诸多国家的学者、教育实践工作者乃至教育行政官员的积极响应。由于各国在政治制度与教育传统上的差异,人们对校本课程开的理解和表述以及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形式和内容上也各不相同。

1·背景“校本课程开发”

一词是1973年由菲吕马克(Furumark·A·M)和麦克来伦(Mcmullen·I)两位学者在爱尔兰阿尔斯特大学召开的国际课程研讨会上提出的。其英文表述是“School-basedCurriculumDevelopment”或“Site-basedCurriculumDevelopment”,其缩写词为“SBCD”。

校本课程开发是个新概念。然而,由于各国教育制度与文化传统的差异,新概念支持下的校本课程开发运动在各国兴起的具体时间和背景并不一致。概略地说,时间大致是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历史背景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

(1)自上而下的全国规模的课程

改革运动的失败美、苏竞争使得美国于20世纪50年代末发起了一场旨在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增强国防力量的全国性的课程改革运动。联邦政府直接拨款资助,并组织各个领域的专家制订了一套全新的课程计划和教材体系,但未到5年的时间便宣告失败。他们发现,学校没有发生任何实质性的变化,教师们虽然手里拿的是新编的教材,但在观念和教法上“依然故我”。

继美国课程改革之后,其它许多国家也发动了全国性的课程改革运动,但是效果同样不尽人意。这种由政府发布、学校执行的自上而下的大规模课程改革的失败,深深刺激了课程改革的发起者、研究者和参与者,他们开始怀疑这种自上而下的改革模式的可行性和实效性。他们认识到,自下而上的“草根式”的课程改革模式才能够真正地改进学校及整个国家的教育。

(2)全球民主化运动的高涨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各国经历了十多年的稳定、繁荣、发展时期。富足的物质生活和丰富的现代信息使得人们更加注重个体的自我价值并反叛工业社会的文化价值和政治制度。

60年代中后期,发生了以法国和美国为代表的席卷全球的学潮风暴,70年代又兴起了一股强大的女权运动,民主运动一时高涨。进入80、90年代,不论是集权制国家还是分权制国家都出现了一股强劲的“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思潮(即反对权力集中、呼吁权力下放的民主思潮)。民众希望能够参与公共生活,愿意对公众事务发出自己的声音。这种强调个体价值的“草根式”的民主运动对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学校呼唤自主的管理权限,教育的所有纳税人都希望参与教育的决策过程。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回应了这种民主的呼声。

(3)教师专业自主的需要

课程改革把教师摆到了显着的位置。教师的专业精神和专业技能是任何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这一点引起了诸多研究者的注意。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教育工作应被视为专门职业(profession)。这种职业是一种形态的公众服务,它需要教师的专业知识及特殊技能。而且,这些知识和技能需要经过持续的努力与研究才能获得并维持。”这实际上是在正式认定: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一个专业工作者。成为专业工作者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要拥有专业自主权,即能够对自己专业内的事务有充分的决定权。校本课程开发正回应了教师对这种自主权的需求。

2·进展

由于各国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教育传统,校本课程开发在各国的发展路径不尽相同。总体上,由于分权制国家(如英国、美国)的课程管理制度比集权制国家(如法国、奥地利)宽松,因此,实施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也相对较为优越。但是,这并非必然地意味着校本课程开发只适合在分权制国家实施。其实,校本课程开发如今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课程改革运动,不仅在分权制国家得到了有效的实施,在集权制国家照样也不乏成功的案例。

仅就四个主要英语国家而言,校本课程开发在澳大利亚和英国比在美国和加拿大更为普遍。而且在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式与侧重点上也有所不同。

在澳大利亚,州教育局对教育负有主要责任。校本课程开发从一开始就得到了许多州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例如,1967年维多利亚州成立了一个课程咨询委员会,建议并敦促各学校开发自己的地方性课程。为了鼓励学校的课程开发,该委员会特许学校有专门的“课程日”,这天教师不用上课,大家聚集在一起讨论和规划。

70和80年代,联邦政府对校本课程开发也产生了兴趣。1973-1981年间,有几千个校本课程开发项目得到了联邦政府的资助,1977年在悉尼举行了一次校本课程开发全国研讨会。此外,还专门设立了一个重要机构:课程发展中心(CDC)。该中心的第一任主任斯基尔贝克(Skilbeck·M)就是推动澳大利亚各项校本课程开发计划的中心人物。他也因此而成为一名享有国际声誉的课程学者。

在英国,传统上学校教师享有较高的专业自主权,教什么的问题主要由教师决定。因此可以说,英国(尤其是英格兰和威尔士)一直就有着校本课程开发的传统。

然而,60、70年代,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兴起一股国家课程开发的势力,他们确立了一系列的国家课程开发项目,试图控制地方和学校过多的自主权。于是在70、80年代,英国政府内部出现了两股势力的较量,政府中一部分机构如皇家督学团(HMT)、教育和科学部(DES),试图对教育实行更多的控制,他们致力于为5-16岁学生开发统一的国家课程;另一部分,如地方教育协会(LEA)、高等教育机构、教师协会等,则通过建立课程研究协会(ASC)和课堂行动研究网络(CARN)等非官方的组织来支持校本课程开发。

虽然没有最高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但是由于长期形成的校本开发的传统,英国的校本课程开发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十分丰富、多样。从已出版的有关校本课程开发的教育文献中可以看出,报道得最多的是英国的案例。

另据埃格尔斯顿(Eggleston·J,1979)总结,英国的校本课程开发有两种主要的形式。一种形式是外部驱动的校本课程开发,即起因来自于国家的要求、任务或规定,但学校以自己所独有的方式来接受、完成校外的任务;另一种形式是内部驱动的校本课程开发,即校本课程开发完全是由于学校内部发动的,而且是学校自身所独有的。每一种形式又有着不同的变式。

1在国家课程计划框架

内“做自己的事情”。2突破、改编和超越国家课程计划框架以适应学校的特定需要。3接管国家的课程开发项目,使其演变为完全的校本课程开发。学校驱动的校本课程开发1服务于学校自身的明确的课程和教学目标的长期、整体的课程创新。

2应对即时的教学

需求的短期、局部的课程创新。资料来源:OECD:1979,School-BasedCurriculumDevelopment,pp·88-102·得注意的是,在英国民间组织支持之下开展的校本课程开发通常被标示为“行动研究”,其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便是着名的课程论者斯藤豪斯(Stenhouse·L)。

在美国,地方学区具有特别大的教育自主权。自19世纪地方学形成之时起,政府一直强调社区参与课程开发。因此,在美国的校本课程开发,更强调包括学校成员、外部专家、社区代表在内的,参与式的集体审议和决策。

另外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美国的教育文献中,提得更多的是“儿童中心”、“课程改革”、“学校改进”、“学校效率”这样一些术语,而不是“校本课程开发”。

7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兴起了一股强劲的“学校改进”运动,这使得学校一级的教育团体纷纷卷入校本课程开发。但是,这时的“校本课程开发”更多的是被纳入“校本管理”的范畴之内,许多教育文献中所报道的校本课程开发的案例同时也被视为“校本管理”的案例。在加拿大,各个省的教育局掌握着教育的立法大权,但校本课程开发并没有得到法律上的支持而成为加拿大教育实践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不过也有些省,确实试图从改变其制定的课程指南的指令性质入手来支持和鼓励校本课程开发。

同类推荐
  • 中国人的性格

    中国人的性格

    本书作者通过列举不同的中国人的性格特征,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我们民族传统性格。作者在中国生活了22年的经验为基础,诚实而仔细地分析了中国人性格的多个侧面。
  • 教师教学的十大误区

    教师教学的十大误区

    由于学识、经验、能力、性格、思维等诸方面的限制,教师由于认识和行动上产生了偏差,在教学过程中走入误区在所难免。本书列举了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常出现的一些问题甚至错误,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及这些问题在教学中的呈现形式,提出解决的方案,引导教师避免或者走出误区,通过"行动—反思—再行动—再反思",引导教师做一个反思型教师。促进教师在专业化的道路上更快的成长和进步。
  • 校长依法治校必备工具书-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指南

    校长依法治校必备工具书-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指南

    校长是学校最高行政负责人,校长全面负责学校的工作,对外代表学校,对内主持校务。校长是学校工作的领导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校长是学校的“校魂”,一所学校办得如何,是否有很高的社会效益和良好的形象,在某种意义上说,取决于校长的正确领导。常言道: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
  • 舒口水:新闻深呼吸

    舒口水:新闻深呼吸

    本书撷取的主要是新闻评论节目《新闻深呼吸》栏目的部分精彩篇章,《新闻深呼吸》由浙江经视评论员舒中胜就社会热点话题发表独特看法。
  •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概要-明礼篇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概要-明礼篇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全党全社会必须共同承担的重大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切实担负起政治责任,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领导。要把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胡锦涛
热门推荐
  • 盛世血缘

    盛世血缘

    他,倾尽一生为她复仇;她,为她付尽一世繁华;最后,他与她……
  • 问道混沌

    问道混沌

    何为正?何为邪?何为仙?何为魔?危难之际,误打误撞,开辟了一条,前无古人的修真大道。
  • 种田修仙的幸福日子

    种田修仙的幸福日子

    【前方高能,不喜慎入!!!】齐清涟估计是最倒霉的修士了......花了一千年的时光好不容易修到了渡劫飞升的境界,挨过了九重天雷,正要飞升仙界,开启那高大上的神仙日子时候!尼玛倒霉催地被从天而降的火球给砸进了空间隧道,落到这个鸟不拉屎的莽荒大陆。一身修为归零不说,还被强制性地绑定了一个辣鸡地不能再辣鸡的鬼系统......硬逼着娇滴滴,一身修为全废的她去帮助这个未开化的兽世进入文明时代,要不然就会被抹杀。好吧,不就是教化一群未开化的野兽么?姑奶奶她忍了!只是身边一大群围绕着她,要她生崽的美男是个什么鬼?哎,那个遛鸟的美兽男,麻烦你穿上衣服好不啦!
  • 极道仙君

    极道仙君

    太初元年,妖魔横行,人族内乱不断,导致大好山河不断沦陷。东方神洲第一任大帝凭借铁血手段镇压内乱,集合各方诸国与妖魔抗争。各地狼烟四起,血流成河。终于,经过多年的征战,人和妖之间签订了互不相犯的条约。此后,东方神洲渐渐有成为天下第一大国的趋势。万国来朝,各方献贡,百姓安居乐业,国富民强。朝廷,千年世家,妖族,蛮族,各方神魔,万年大宗,上古巫教,隐世仙道,万千势力相互交汇之时,何尝又不是一种大乱?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魔门小兵

    魔门小兵

    无尽岁月前,一场大战席卷整个蛮荒大地,无数道门,百万魔徒,亿万妖兽,尽皆卷入其中。惨烈大战,令蛮荒大陆碎裂成无数大小世界。遗忘之地,贫瘠荒凉。罗封,一个在遗忘之地苦苦挣扎的魔门小兵,费尽心力,冲出牢笼,步入浩瀚世界,身负九死魔功,一步一印,踏上巅峰。九死不灭,吾当为帝!
  • 修魔成神

    修魔成神

    异世圣皇在与黑暗的对决中身陨,却机缘巧合之下转生地球。带着先天的缺陷和前世被封印的记忆,他该何去何从?魔法元素的洗礼让他踏上了寻求天道之路,凭借着卓绝的天资和惊人的运气,且看他如何纵横寰宇,驰骋天地。
  • 法相天尊

    法相天尊

    孔雀明王历劫重生于废柴之身,两人合二为一,将创造何等奇迹?筋脉尽断怕什么?我有易筋洗髓!没有功法怕什么?我有至尊秘籍!司徒云咸鱼翻身变成天才,门派征战中崭露头角,天骄比拼傲视群雄。修法相,铸金身,得大道,再踏仙途!
  • 爱在花间错开

    爱在花间错开

    爱情中最美的承若是天长地久只有身在其中的人当真愿意为它披荆斩棘弄得伤痕累累最后却发现那是轻易破碎的爱情信仰不存在与天地中而需要永久存在人的心中
  • 快穿之这个宿主有点不一样

    快穿之这个宿主有点不一样

    木子浮刚穿越,被渣男拒婚,妹妹嘲讽,但不慌,手有系统,从此一路打脸啪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