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647500000035

第35章 曾国藩官场成功的揉权大法(6)

于是,他打算自己率部北援,“拜表即行”。但是,这段时间常到他营中晤谈的张芾却力加劝阻,说:“专为统兵大臣则可拜表人卫,兼为两江总督,则有守土之责,又值皖南败坏之际,未可弃此而他行。”曾国藩听了,认为“其言有至理”。但是他又不愿遵令派鲍超北上,使这位“骁勇之将”成为胜保部下的一员,因此,他在九月初六日(10月19日)的复奏中说:鲍超部自徽州至京,“五千余里,步队趱程,须三个月乃可赶到,而逆夷去都城仅数十里,”“殊恐缓不济急,”又说,鲍超“究非致远之才,兵勇未必乐从,邻饷尤难应手”,把一道‘圣旨”挡回去了。然而,这位“抱道君子”,对待“勤王”这样的封建主义的大是大非,终究不敢等闲视之。他在给弟弟国荃的信中振振有词地说了一大篇:“分兵北援以应诏,此乃臣子必尽之分。吾辈所以忝窃虚名,为众所附者,全凭‘忠义’二字。不忘君,谓之忠;不失信于友,谓之义。令銮舆播迁,而臣于付之不闻不问,可谓忠乎?万一京城或有疏失,热河本无银米,从驾之兵难保其不哗溃。根本倘拔,则南服如江西、两湖三省又岂能支持不败?庶民岂肯完粮?商旅岂肯抽厘?州县将士岂敢听号令?与其不入缓而同归于尽,先后不过数月之间,孰若入援而以正纲常,以笃忠义?纵使百无一成,而死后不自悔于九泉,不诒讥于百世。”这个自候,他想的是,他的湘军、他的江西、两湖基地、他的粮饷厘金、他本人以及他曾氏一家的命运;与清朝廷这个“根本”的命运何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何等不可分割。”

面对这种情况,曾国藩于九月初六日提出一个办法:奏请皇帝于他自己与胡林翼二人中,派一人带兵北上,在得批复后再行起程。这个很有心计的“主意系希庵所定”,而与曾国藩的“初计相符”、当时,李续宜带勇四营自江北赴援徽州,在祁门住了十多天。曾国藩欣然接受李续宜定出的这个主意,是因为他计算得很清楚:“夷氛去京二十余里,安危之机当在八九月内”,也就是说,在八月或九月间,京城的安危问题早就有了眉目,解决了;而清廷对他们请求勤王的奏折的态度,根据当时驿站的速度,“计十月初七八可奉谕旨”,届时,谕旨便是个马后炮了。因此,他和胡林翼既可博得“勤王”之名,而又无需“勤王”之实。

当然,他们也估计到了另外一种情况,即英法联军与清军在京畿处于胶着状态,战争旷日持久,用曾国藩自己的话说,叫“犹豫相持”,那就很可能朝廷会真的叫他或胡林翼带兵北上,故他在上奏的当天,就在信中提醒胡林翼说:“惟如此入奏,谕旨派出之后,即不可少有濡滞。”曾国藩自己确也做好了这方面的准备,他与胡林翼及其他湘军大员反复商量,对他们中一人走后的安徽战场作了详细的部署,甚至对军事统帅人员的调动也作好了安排,并写成了《七援八议》。

曾国藩北援的直接目的,主要不是去抗击英法侵略者。他“神魂震越,中夜涕零”的是,咸丰帝逃到了热河,他在日记中写道:“念唐皇幸蜀、金宗迁蔡之事,不幸身亲见之。身为大臣,愧愤不能自已。”他之所以定计亲自北援,是认为“君父之难,义无反顾”。虽然勤王”与抗击侵略者是一件事,或者说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但是,曾国藩当时考虑的侧重点绝不是要“制夷”,他一再强调,“此次北行,专言君臣之大义”,“北援专以明臣子之义”,“主辱臣死,理所当然耳”。又说:“入援本难,若但明奔问官守之义,不求补救全局之策,则尚不甚难”,所以,他明知“此行不过明臣子之义,毫不裨于时局”,但仍认为,“若不赴君父之难,则既治治后日之悔,复惧没世之几,成败利钝,不敢计也”。当他从思秋舫的信中知道和议已成侵略者已退出北京,咸丰帝已可以回到京都时,立即表示“差可汴慰”。至于京都大遭劫洗,他轻描淡写地说:“圆明国虽被焚毁,京城尚未大伤”。对于新的辱国丧权的《北京条约》,这年十一月他始见到,“阅之,不觉呜咽,比之五夷乱华,气象更加难堪。”这才表示对侵略者的不满与对国家的忧虑。

在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同时并存的时候,曾国藩始终坚持把矛头指向太平军。他在给朋僚的书信中一再提出:不可因北援而“掣动南北两岸之全局”,“南服两湖、三江战守各事,仍不可不竭力支持”,“安应决计不撤围,江西决计宜保守”。他说:“大抵天下有理有势。北援,理也;保江西、两湖三省,势也。吾辈但就目前之职位,求不违乎势,而亦不甚悖于理。”他口里说的是“理”,而内心大力在谋画的却是“势”,即保住自己的这点军事力量,保住自己的这块地盘,保住自己的来之不易的顶戴。十月初四日,曾国藩听说和议已成,立即兴高采烈地说:“九月初六日请派带兵入卫一疏,殆必不准,从此可一意图东南之事!”同一天的日记,更接捺不住轻松的心情,写道:“旬日,寸心扰扰无定,因恐须带兵北上入卫,又须进规皖吴,兵力难分也。今接奉此旨[指鲍超不必北上之旨],可专心南服之事矣”

据载,拒绝鲍超军北上“勤工”,是李鸿章的主意。曾国藩一时举棋不定,因为北援事关“勤王”,无可推诿,但又想用鲍超所部对抗太平军。他召集文武参佐讨论对策,要求每人提出一种方案,结果多数人主张派兵入卫,只有李鸿章力排众议。说:“气氛已迫,入卫实属空言。三国连衡,不过金帛议和,断无他变”,“而楚军关天下安危,举措得失,切宜慎重”,主张“按兵请旨,且无稍动。”李鸿章认为英法联军业已逼近北京,“入卫实属空言“,英法联军势必将以”金帛议和“而告终。危及大清社稷的不是英法联军而是造反的太平军。湘军“关天下安危”,应把刀锋对准太平军。至于北援,应“按兵请旨”,静待时局之变。曾国藩深受启发,一面冠冕堂皇地表示:“鲍超人地生疏,断不能至,请于胡(林翼)、(曾国藩)二人酌派一人进京护卫根本”;一面在实际行动上采取拖延观变战求。结果不出所料,十月便接到“和议”已成、毋庸北上的廷寄。而同时接率勇北上谕旨的河南、陕西等省巡抚闻命即去结果却空跑一趟,劳民伤财。相比之下,则显出曾胡二人的嵩明,而他们二人之所以明,则由于接受了当时正在曾国藩幕中充当幕僚的李鸿章的意见。

还有一件就是曾国藩裁湘留淮的决议。同治三年(1864)天京攻破,红旗报捷,他让官文列于捷疏之首,即有谦让之意,尤其是裁撤湘军,留存湘军,意义极为明显。不裁湘军,恐权高震主,危及身家,如裁湘军,手中不操锋刃,则任人宰割,因此他叫李鸿章按淮平不动,从自己处开刀。

曾国藩到达天京以后,七月初四日“定议裁撤湘勇”,在七月初七的奏折中,向清廷表示,“臣统军太多,即拨裁撤三四万人,以节靡费。”从当时的材料来看,曾国藩裁撤湘军的表面原因是湘军已成“强弩之末,锐气全销”,而时人却认为这完全是借口,实则为避锋芒。时人王定安就说过:“国藩素廉退,以大功不易居,力言湘军暮气不可复用,主用淮军。以后倚淮军以平捻。然国藩之言,以避权势,保令名。其后左宗棠、刘锦棠平定关外回寇,威西域,席宝田征苗定黔中,王德榜与法朗西(法壮西)战越南,皆用湘军,暮气之说,庸足为定论乎?吾日,国藩之方暮气,谦也。”

当时曾国藩所统湘军约计12万余人,但左系湘军进入浙江以后,已成独立状态,早在攻陷天京以前,江忠义、席保田两军1万人已调至江西,归沈葆桢统辖,鲍超,周宽世两军2万余人赴援江西以后,随即也成为沈葆帧的麾下人马,剩下的便只有曾国查统率的5万人,而这些人也正是清政府最为担心的。于是,曾国藩便从这5万人开始进行裁撤。

曾国藩留张诗日等1万余人防守江宁,15万人由刘连捷、朱洪章、朱南桂率领,至皖南、北作为巡防军队,裁撤了助攻天京的萧庆衍部(李续宜旧部)近万人和韦俊的2000余人。但实际上,曾国荃的嫡系部队基本被保留下来。同治四年正月(1865年2月),又裁撤了八营。五月,曾国藩奉命北上山东剿捻,当时江宁未撤防军还有十六营8000人,但只有张诗日一营愿随曾国藩北上,其余都不愿北上,于是曾国藩又裁撤了其余的7500人。之后,又陆续裁撤了刘连捷、朱洪章、朱南桂三军。此时,曾国藩能够调动的部队争剩下张诗日一营和刘松山老湘营6000人。

在裁撤湘军的同时,他还奏请曾国荃因病开缺,回籍调养。此时,曾国荃在攻陷天京的所作所为,一时间成为众矢之的。同时,清政府对他也最为担心,唯恐他登高一呼,从者云集,所以既想让他早离军营而又不让其赴浙江巡抚任。无奈,曾国藩只好以其病情严重,开浙江巡抚缺,回乡调理。很快清政府便批准了曾国藩所奏,并赏给曾国荃人参六两,以示慰藉。而曾国荃却大惑不解,愤愤不平溢于言表,甚而在众人面前大放厥词以发泄其不平,致使曾国藩十分难堪。曾国藩回忆说;

三年秋,吾进此城行署之日,会弟甫解浙江任,不平见于辞色。时会者盈庭,吾直无地置面目。

所以,曾国藩只好劝慰他,以开其心窍:

弟何必郁郁!从古有大劳者,不过本身一爵耳。吾弟于国事家事,可谓有志必成,有谋必就,何郁郁之有?

在曾国荃四十一岁生日那天,曾国藩还特意为他创作了七绝十二首以示祝寿。

曾国藩的至诚话语,感动得曾国荃热泪盈眶,据说当读至“刮骨箭瘢天鉴否,可怜叔于独贤劳”时,竟然放声恸哭,以宣泄心中的抑郁之气。随后,曾国荃返回家乡,但怨气难消,以致大病一场。从此,辞谢一切所任,直至同治五年春,清政府命其任湖北巡抚,他才前往上任。

军在裁湘军之前,曾国藩就写信给李鸿章说:

惟湘勇强弩之末,锐气全消,力不足以制捻,将来戡定两淮,必须贵部淮勇任之。国藩早持此议,幸阁下为证成此言。兵端未息,自须培养朝气,涤除暮气。淮勇气方强盛,必不宜裁,而湖勇则宜多裁速裁。

曾国藩书中之意极深,只有李鸿章才能理解他的苦衷:朝迁疑忌握兵权的湘淮将领,舆论推波助澜,欲杀之而后快,如湘淮并裁,断无还手之力,若留淮裁湘,则对清廷可能采取的功高震主者杀起到强大的牵制作用。李鸿章既窥见到清廷的用心,又理解了曾国藩的真实意图,因而决定投双方之所好,坐收渔人之利。他深知在专制制度下“兵制尤关天下大计”,淮军兴衰关乎个人宦海浮沉。他致函曾国藩表示支持裁湘留淮的决策,说“吾师暨鸿章当与兵事相终始”,淮军“改隶别部,难收速效”,“惟师门若有征调,威信足以依恃,敬俟卓裁。”由于曾、李达成默契,所以裁湘籍淮便成定局。

曾国藩在官场中的精明还表现在他的激流勇退。

晚年的曾国藩心情十分矛盾,他不想做官,可又不能不做;他想上疏请辞,可语气又不能太硬,可语气不硬,又怎么获得恩准;即使获得思准,万一战事又起,他不也还是被征召吗?前后不能,进退两难,怎么办呢?

曾国藩为什么不愿做官,他有三条理由:一是“督抚不易做,近则多事之秋,必须筹兵筹饷。筹兵则恐以攻挫致谤,筹饷则恐以搜刮而致怨。二者皆易坏名声。”二是自己“用事太久,恐中外疑我后权太重,利权太大,不能不缩手以释群疑。”三是他认为“凡做大官,处安荣之境,即时时有可危可辱之道,古人所谓富贵常蹈危机也。……平世辞荣避位,即为安身良策。乱世辞荣避位,尚非良策也。”

于是他上疏告病请求退休,李鸿章听说后写信告诉老师:“奏章的语气不可太坚决,这样除了让人觉得痕迹太重没别的用处,而且未必马上就能退休,即使退休一二年,其他地方若发生战争,仍然免不了被皇上征召,到那时就更加进退两难了。”曾国藩觉得他学生的这些话都切中事理,这使他陷入思考之中。他想到了这样一个办法,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决计今后不再做官,也不打算回老家享清福,只求在军营中照料杂事,维系军心。不居高位,不享大名,这样或许可以避免大祸大谤。如果遇上小小的凶咎,我也只将听之任之。”

在给弟弟曾国荃的信中,他还陈述了不能逃避的看法:“我们兄弟蒙受国家厚恩,享有赫赫六名,终究不能退藏避事,也只好像以前所说的那样,将祸福毁誉置之度外,坦坦荡荡,行法俟命而已。”曾国藩只求能将自己闲置起来,不进不退,不露不退,这样既可以消除心腹们的后顾之优(李鸿章之所以不愿曾国藩退体,不就是怕失去他老师这一靠山吗?),也可以避免其他同僚的闲言碎语;既不至于让皇上为难,也不至于让自己处于被动之中;既可以保持自己晚节和清誉,又可增加自己的体恤皇上的名声。真是一箭数雕!

同类推荐
  • 戴尔·卡耐基全传

    戴尔·卡耐基全传

    他生于贫苦农家,却积极乐观向上;他经常遭人嘲笑,却勇于挑战自我;他初涉职场举步维艰,却能得到老板的赏识重用;他曾腼腆自卑,却成享誉世界的演讲人。他是谁?他就是20世纪最伟大的成功学大师,美国现代成人教育之父戴尔·卡耐基!读透卡耐基这个人,学习他的演讲、推销、为人处世艺术!本书讲述了从草根少年到享誉世界的成功学大师、美国现代成人教育之父戴尔·卡耐基传奇的一生。
  • 真希望我20几岁就知道的职场哲学

    真希望我20几岁就知道的职场哲学

    刚刚步入工作岗位,为什么就被工作压得喘不过气了呢?为什么这么努力地工作,可上级还是不满意?工作时间长了,对一切都渐渐地感到麻木了,该怎么办呢?初涉职场的年轻人,经验和阅历都很有限,如何让自己在职场中游刃有余、不断获得提升呢?当人已步入中年,回首往昔,会不会幡然醒悟,如果能在20几岁时懂得这些道理,现在该有怎样的成绩?《真希望我20几岁就知道的职场哲学》提供了最经典的案例,最实用的生存法则以及最具针对性的职场策略,让年轻的职场中人从中领悟最值得铭记的职场真理,指引自己不断前进。
  • 女人提高身价的第1本书

    女人提高身价的第1本书

    本书是一部最诚实、最坦率的职场指南,指导女性读者挖掘自己的潜力,了解自己的特质,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领域,合理投资自己,开创在职场上的成功机会!
  • 读历史悟人生

    读历史悟人生

    历史是生活的一面镜子。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群星闪耀,博大精深,其中每一个时代无不闪烁着智慧的灵光,从中我们可以领悟到许多生活的真谛,为我们的生活指明航向。本书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历史典籍中选取了一些对我们现代人仍有指导作用的鲜活史例。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好的东西,古人如此,今人可亦然;但对于那些不成功的东西,我们则应静下心来细加分析,从中总结深思,以免重蹈覆辙!书中的历史是非、人物纵横都已经过去,但我增在不能背叛过去的同时,更应该去总结历史嬗谈兴替的内在规律,而得出人生的真谛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今天的我们想要明是非,领悟昨天的精髓,就必须以史为鉴,以人为本。
  • 处世规则(一)

    处世规则(一)

    本书内容包括:做人的规则、做事的规则、交往的规则、成败的规则、得失的规则、处事的规则、平衡的规则。
热门推荐
  • 豪门纨绔大小姐

    豪门纨绔大小姐

    一场蓄势已久的阴谋,狸猫换太子,她被养成废物,豪门里大名鼎鼎的纨绔大小姐,一朝身死,浴火归来!再次回归,她依旧是豪门纨绔,来来来,姐陪你们玩玩,看看到底是谁死谁灭!护短好基友,强大贤内助,某女表示人生太美妙了!来来来,虐渣走起!
  • 狂命逃生之冷血杀手

    狂命逃生之冷血杀手

    他是杀手,他的手上沾满了无数人临终前绝望的血,一次背叛,让他进入监狱,不久之后,他出来发生的事情,改变了他,改变了他对这个世界的看法。
  • 霸气帅哥恋上我:豪门不敢惹

    霸气帅哥恋上我:豪门不敢惹

    她是父母双亡的“美人鱼”,他是豪门冷少,一不小心,她就被这个恶魔缠住了,原本已经相爱,却没想到对方是自己的仇人,是他让她的父母从那时离开了自己,却不想,当初爱惨了他,现在也恨得入骨……“女人,你跟有胆量啊!”对面的男人恶狠狠的盯着她,但她的眼神却异常的坚定。“冷豪风!你敢过来我就跳下去!”带着球的景妍冷冷的笑了,“反正又不是我第一次自杀,我死了也不会有人来关心我的!”“不要!景妍你下来!”他原本富有震慑力的眼神中似乎多了些紧张,“直升机呢!我亲自上去!如果妍儿你敢跳,我会把景家夷为平地!包括刘晨羽!”
  • 你de影子

    你de影子

    如果你离开了,是否连光也照不出你的样子....
  • 顾总,本宫又上头条了!

    顾总,本宫又上头条了!

    叱咤风云的叶皇后一朝穿越到了现代适应后,迅速定下人生目标一是以武服人当武替,二是挣钱养家养儿子。只是武替当着当着,成了影后。儿子养着养着,成了别人的崽?!叶皇后摩拳擦掌,“敢和我抢儿子,不要命了?!”某总裁:“我惜命,但更想要你。”大胖团子在沙发上淡定吃瓜:今天依旧是拔拔麻麻花样虐狗的一天!--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帝国风华

    帝国风华

    穿越北宋,力挽狂澜,拯救天下沁园春天命天朝坤舆,江河行地,日月经天。开恒古盛世,河清海晏,文治武功,宇宙新篇;横绝四海,七洲花园。飘渺仙界落凡间。羽觞流,邀星月同醉,天地共弦!当年靖康天倾,任血流漂杵绝人烟。恰穿越少年,壮志于肩,挥斥方遒,指点江山,金戈铁马,珠峰之巅,宏图霸业笑谈间。天命者,越三皇五帝,陆地神仙。
  • 无格者

    无格者

    名为夜的男子,因为兼职而穿梭于各种VR游戏当作,通过攻略游戏获得稀有物品进行贩卖以获得报酬。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毛泽东与东周列国志

    毛泽东与东周列国志

    毛泽东熟悉历史,其中有一段是东周列国,也就是从周平王迁都洛阳到秦始皇这段悠久的故事。六经皆史。他从小就读古书,有如《论语》、《孟子》、《庄子》等;凡先秦诸家著作,无所不读。
  • 惹暴冷影帝

    惹暴冷影帝

    外公说如果不是我爸抛弃了我妈,我妈就不会死。唐悠悠为了弄清真相,转到了父母念书的那所学院。为躲弊被外公找到,乔装成一个有点丑的女生。她遇上了人称冷影帝的司徒灏并和他做了同桌,又成了他的助理。"给我到杯水来""悠悠,你是想让我感冒""悠悠,你是想烫死我""司徒灏,你们这些人总是自以为是,你考虑过别人的感受吗""谁要考虑你的感受,丑人国公主吗"且看他们如何斗智斗勇,收获真挚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