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615200000066

第66章 四朝元老辅国重臣(1)

杨荣

杨荣(1371-1440年),初名子荣,字勉仁,建安(今福建建瓯)人,明建文二年(1400年)进士。与杨士奇、杨溥并称“三杨”,是明朝前期的台阁重臣,曾辅弼明成祖、仁宗、宣宗、英宗四朝,故有“四朝元老”之称。

当朱棣率“靖难”之师进入南京时,杨荣请先谒太祖陵,然后登基,由此得到赏识。成祖即位后,入文渊阁参与国家军机要务,更名为“荣”。曾五次随朱棣出师北伐,参与决定军机大事。仁宗即位,官至太常寺卿,不久,加封太子少傅。仁宗宣德元年(1426年),汉王高煦起兵造反,随驾亲征,平叛而还。英宗正统三年(1438年),加封少师。

杨荣有文名,曾重修《太祖实录》。其诗风格独具,他与其他台阁大臣交游唱和,形成一种雍容典丽、平整醇实的风格。上层士大夫竞相模仿,以至于形成流派,被称作“台阁体”。

杨荣于正统五年(1440年)返乡途中病逝,时年七十岁,被追封为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谥号“文敏”。

建文朝进士及第

明代的福建,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历朝历代的才俊之士,多出于此,杨荣的祖上就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据说他的祖宗三代都是划渡舟的船夫,直到杨荣这一代,才读书做官。

福建地处江南,山川河网相间,不少地区很富饶。元朝后期,荒淫的统治者只顾聚敛钱财,不顾百姓死活,江河的堤坝也是年久失修,每到夏季,常常河水泛滥,夺取人们的生命,冲走人们的财产。每当这个时候,很多摆渡的船夫借机捞取财物,不管落水的人们。可是杨荣的曾祖父和祖父,总是以救人为先,面对满河漂流的财物,丝毫不为所动。这些被救上来的大多是穷苦人家,洪水冲走仅有的财产以后,更是一贫如洗,即使有心报答,也没有能拿得出手的。所以,周围的人都嘲笑他们,说他们傻,见了财产也不知道要。

到了杨荣父亲这一带,已经是明朝朱元璋统治时期,国家安定,人们的生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杨荣的父亲靠着勤劳的双手,使家境渐渐地宽裕起来。有一天,一位道人路过杨家的门口,对杨荣的父亲说:“你的祖上积下了功德,该你这一代有转机,你把祖坟迁到县城西北,将来你的家里定会出一名贵人,可以在朝位列三公。”杨父听了道人的话,把祖坟迁到他所说的方位,就是今天的白兔坟。后来杨荣出生了,他积极进取,入朝为官,果然作到了太傅。这当然是一个迷信的传说,不过,杨荣祖上贫困,出身有德之家,是可以肯定的。

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杨荣出生了,勤劳憨厚的父亲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他的身上,盼望他将来能够求取功名,换来荣华富贵,因此取名叫“子荣”。为了让他继承祖上的“仁德”,又起了个字,叫做“勉仁”。他们从小给孩子讲“仁、孝”的道理,将他自己仅有的一点知识传给孩子。在孩子六岁的时候,父母为了让孩子尽早成才,就把他送到私塾里,跟随一位博学的老先生读书。

一开始,先生觉得孩子太小,不愿意收,等到一见到这孩子,师傅就乐了。这孩子太漂亮了,牙如碎玉,面似敷粉,长相像一个女孩子一样,说起话来,又响又脆。老师问:“在家都学过什么呀?”父母忙说:“我们也没有多深的文化,就教孩子背个《三字经》、《百家姓》什么的。”老师说:“孩子,你能把《三字经》背下来,我就收下你。”没想到这孩子一口气背了下来。老师高兴地说:“好,太好了,我就收下你这个小学生。”就这样,杨荣从小跟随老师读书,打下了坚实的功底。

杨荣从小不仅聪明而且机智。有一天,他和同学们在学堂读书,外面下起了大雨,靠窗的地方不时地有雨吹进来。杨荣的外面是一个富家子弟名叫贾贵,比杨荣大两岁,看到天下雨了,就把杨荣拉到外面靠窗的座位。杨荣一看他欺负自己,就和他争吵了起来。老师见了说:“你们先不要争,我有一个上联,谁要是能对得出来,谁就坐到里面去,好不好?”杨荣一听,高兴地说:“好啊,谁对不出来就是大笨蛋。”老师说出上联:“细雨肩头滴”,正在贾贵挠头的时候,小杨荣脱口而出:“青云足下生”。老师对贾贵说:“人要有志气,要知道读书,不要在意环境的好坏。本来你应该回到你的座位上去,不用让你们对对子比高低。之所以这样,是要让你明白:人有学识才是最重要的。”放学回家以后,贾贵说起了这件事,他的哥哥贾富是乡里的秀才,对弟弟说:“你放心,我替你教训那个小孩子,看他有什么本领。”贾富在杨荣放学的时候,拦在面前,盛气凌人地冲着杨荣说:“谁谓犬能欺得虎”,杨荣随口说道:“焉知鱼不化为龙”。贾富非常震惊,正在想词,很多同学们鼓掌叫好,贾富红着脸灰溜溜地走了。

杨荣回家以后,把这件事告诉了父亲。父亲高兴地说:“好,焉知鱼不化为龙,我儿子将来必成大器。”从此以后,他们对孩子的培养更加尽心,再苦再累也感觉到生活是甜美的。

杨荣的童年是在老师的教导下、父母的关怀下走过的,以至于杨荣身为高官之后,还念念不忘父母的养育和老师的教诲之恩。他曾经写过一首诗给父母,诗中透露出父母已去世,自己再也不能报答养育之恩的悲伤:

莫报春晖德,翻成隔九原。

音容嗟已逝,梦寐想犹存。

蒿里秋霜冷,萱闱夜月昏。

凄凉千古恨,挥涕不堪论。

他也写过一首诗给他的师傅,表达了对他的师傅的怀念之情:

夙昔承先训,孜孜重义方。

音容长若睹,梦寐讵能忘。

时光飞逝,一转眼就是二十多年过去了,杨荣的诗赋策论无一不精。建文元年(1399年),杨荣参加了乡试,取得了全福建第一名。父母听了这个好消息,在家里烧香拜佛,求神佛保佑,保佑自己的孩子连连高中。果然,第二年,好消息频频传来。杨荣在礼部会试中,中第三名。后来在殿试中,中二甲第二,被御赐为进士出身。不久,授予翰林编修。从此,杨荣就踏上了他的辅政报国之路。

成祖朝入阁参政

朱棣攻人南京,建文朝的主要官员几乎被诛杀殆尽。当时的杨荣只是个翰林编修,没有参与政治,因而幸免于难。

朱棣的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开进南京,向皇宫进发。这时,有一个人身穿朝服拦住朱棣的去路,声称要见燕王。朱棣吩咐把来人带到自己的面前,一看是一名官员,就大声喝问:“你是什么人,因何拦住我的去路?”来人向上叩头,从容答道:“臣是翰林院的编修官,名叫杨子荣,现在有一事,想提醒燕王千岁。”燕王一听,疑惑地说:“有什么事,请讲。”杨荣深施一礼,继续说道:“我看您是在向皇宫进发,请问殿下,您觉得是应该先拜谒太祖的陵墓呢,还是先登基呢?”朱棣一听,恍然大悟。这次进兵南京,虽然自己觉得理直气壮,但毕竟有谋逆之嫌。如果不拜太祖陵,直奔皇宫,给天下人的印象就是为了夺帝位而丧。现在先拜太祖陵,就加强了自己的正统地位。于是,他对杨荣说了声“多谢先生”,就命令军队掉头直奔太祖的皇陵。

朱棣登上帝位以后,设法巩固自己的统治。他开始把大权尽量地揽在自己手中,他不设宰相,国家大事他一个人说了算。但是,那么大一个国家,千头万绪,总得有人帮他办事呀,于是就想成立内阁。关于内阁成员,必须忠于皇上本人,还要灵活干练。想来想去,他就想到了杨荣,进京那一天,杨荣给他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也许这个人是个人才,于是召杨荣问话。在谈话中,成祖发现杨荣对于国家大事,有一套自己的见解,尤其对于军事,谈得更是头头是道,不得不让朱棣暗自钦佩。他自己打仗几十年,是这方面的行家里手,对杨荣的见解很是认同,于是决定把他调入内阁。

杨荣是年龄最小的一个。虽然他年龄最小,却是最机敏的一个。一天晚上,宁夏传来军情急报,说是宁夏城被敌军围困。成祖赶忙找内阁的七名阁员商议,恰巧其他六个人有事出去了,只剩下杨荣一个人。成祖就把他召过来,把上奏的奏折给他看,忧心忡忡地说:“我向来不放心的就是北方的元朝余孽,屡屡进犯我们大明国土。你看,现在又围攻宁夏城,真让我担心啊。先生可有退敌的计策吗?”杨荣看了以后说:“陛下不必担心,宁夏城池坚固,易守难攻,况且守城将士都久经沙场,现在离上奏的时间已经有十来天了,敌人攻不下来,自然撤退,想必现在早已解围了。”到了半夜,宁夏传来战报,已经解围。第二天,成祖见了杨荣,一边大笑一边握住杨荣的手说:“先生怎么料事如神,说得这么准呢,真是诸葛亮在世,刘伯温复出啊!”从此,杨荣开始受到器重。

杨荣进入内阁以后,主要帮成祖处理军国大事。成祖是武将出身,平时很威严,百官都很怕他,跟大臣商议事情有争议的时候,成祖有时拍案大怒,别人就全不说话了。杨荣一来,成祖往往怒气消解,转为笑脸,事情也就随之解决了。

当时,朱棣虽然作了皇帝,但四年的战争使国家实力锐减,北方的蒙古贵族又开始蠢蠢欲动了。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元顺帝妥欢帖木儿的孙子脱吉思帖木儿战败以后,被他的部下杀害,北元的内部分裂,分为三个主要势力,在中国北方,自东向西依次是:兀良哈部、鞑靼部、瓦剌部。在这三个部中,鞑靼部势力最大,以蒙古大汗的正统自居。脱吉思帖木儿死后,又传两世到坤帖木尔。坤帖木尔被鞑靼别部首领鬼力赤所杀,不再称“元”这一国号,自称鞑靼可汗。鬼力赤又被阿鲁台所杀,立坤帖木尔的弟弟本雅失里为可汗。再说瓦剌,在鞑靼西部,今甘肃北部。元朝灭亡以后,猛可铁木儿带领着一部分人分裂出来,他死后,瓦剌分裂为三部分:分别由马哈木、太平、把秃孛罗执掌军政大权。兀良哈在今东北一带,和明朝政府关系最好。

明永乐年间,鞑靼部和瓦刺部经常骚扰北部边境,所以,明成祖朱棣从永乐八年到永乐二十二年,先后动用五十万大军,五次出征塞外,严厉打击了蒙古贵族势力。

甘肃北部是瓦刺分裂后的残部,经常骚扰明朝边地居民。成祖特别重视,由于边患严重,杨荣又通晓边防事务,所以在永乐五年(1407年),被派往甘肃规划军务。杨荣不负圣望,作了细致的考察,回朝奏明皇上。他把所经过的山川形势、地理位置作了准确地记录,把哪里可伏兵、哪里可绕道,哪里易守难攻,哪里是薄弱地带,作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民情士气,也作了细致的调查,发现边地的军民同仇敌忾,痛恨蒙古贵族骑兵的入侵。这一切都为朝廷决策提供了准确的依据。成祖听完杨荣的汇报,非常高兴。当时正值盛夏,天气酷热难当,成祖亲自为杨荣切西瓜吃,欣慰地说道:“没想到你的汇报这么细致,朕有了你,边疆的问题我就放心了。”不久就加封为右庶子,仍然兼任内阁大学士。

在朱棣对残元蒙古贵族不断的征讨中,蒙古贵族内部的力量也在不断的消长变化,鞑靼受到重创,瓦剌的力量相对增长,逐渐吞并其他各部。脱脱不花是元朝宗室,被奉为可汗。永乐五年六月,朱棣派右都监何福为甘肃总兵,镇守西北边陲。由于详细的规划,认真的准备,瓦剌的几次进攻都遭到重创,想反击也无机可乘,于是在永乐七年,可汗脱脱不花请求和好明王朝。杨荣受命同何福一起和谈,封瓦剌马哈木为顺宁王、把尔索马为安乐王、太平为资议王。

其实,他们的这次和好,是权宜之计,并没有真正地臣服,在永乐七年六月,当给侍中郭骥奉命出使瓦刺的时候,被本雅失里杀害。消息传到北京,成祖朱棣气得暴跳如雷,立刻派甘肃总兵何福讨伐瓦剌。瓦刺杀了明朝使臣,知道朱棣会出兵征讨,就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所以,何福在讨伐中屡屡受挫,何福战死。大军失去主帅以后,顿时一片混乱,瓦刺军乘势追击,把何福的军队打得七零八落,只有少数士兵逃回。现在,朱棣彻底看清了脱脱不花真正面目,决定御驾亲征,给对方一次沉痛的教训。

永乐八年,朱棣亲自挂帅,率大军二十万出征,命杨荣随军处理军务,并且挑选了三百名勇士充当杨荣的卫队。这些人不属于其他将领,直接由杨荣节制。这次征讨瓦剌持续了大约三个月,战斗进行得非常艰苦,不是缺水,就是断粮,士气逐渐地低落。杨荣就把供应成祖所剩余的粮食全部分发下去,各部队中有剩余的,暂且借给粮食短缺的,承诺回京之后,加倍偿还,就这样勉强维持。杨荣看到,假如不能速战速决,打消耗战非常危险,于是就上奏说:“这样下去,形势对我们不利,依臣之见,陛下应走到军中,与士兵一起生活,以鼓舞士气。汉代大将军李广,在艰苦的条件下却能取胜,就是因为他能爱护士兵,请陛下效法李广,此战必胜。”朱棣深知士气对于战争胜负的影响,就采纳了他的建议。水运来以后,士兵没有喝完,朱棣决不喝一口。吃饭也取消了肉食,与士兵同吃干粮蔬菜。士兵们看到一国之君竟然能与自己同甘苦,非常感动,都表示以死报效朝廷。从此以后,士兵作战更加勇猛,本雅失里很快战败,只带领七个人冲出了重围,狼狈逃窜,其余的全军覆没。

永乐十年,甘肃总兵宋琥上奏说:“叛寇老的罕逃人蒙古,而且经常骚扰边疆,请陛下降旨,发兵剿灭叛匪,以安定边疆。”于是,朱棣派杨荣去前线视察,准许他临机决断。杨荣进入陕西以后,一路查访民情,询问叛兵骚扰的情况,一个老汉告诉杨荣:“他们有时候三五成群,有时候十多个人,骑着快马,抢了东西就走。”又走访了其他地方,发现情况并不严重。了解到这些情况以后,就去找当地的驻军统领丰城侯李彬。走到那里,正好遇见他们在商讨如何进兵,杨荣就告诉他们只需要坚守,不需要进兵。回到朝中,杨荣上奏说:“现在正值严冬,不是用兵的时候,陛下仁慈,更应体恤士兵的艰苦。况且,经常骚扰的不过十来个人,他们也是缺少了食物才过来抢劫,只需严加防范,敌人无机可乘,不久就会投降,不必出动大军征讨、兴师动众。”朱棣点头,赞许地说:“爱卿言之有理,就依卿所奏。”于是下旨,不许李彬出兵。果然,几天以后,李彬上奏,骚扰边境的那一伙人请求投降。

永乐十六年,由于杨荣处事明决果断,有计安天下之才,越来越受到成祖朱棣的亲近和信任。这遭到了许多大臣的嫉妒,想要疏远他们的关系。于是,有几个大臣联名上疏,让杨荣做祭酒。成祖冷笑了一声说:“我知道有谁想代替杨荣,你们不必再说了。”这几个人一听,心里想的事全被皇上说中了,吓得不敢再说话。

永乐二十年,杨荣又跟随成祖出征塞外,所有的军机大事,都让杨荣参与解决,因而也得到了许多赏赐。有一次,出征回来,犒赏将士,分为四等赐宴,杨荣和金幼孜都坐在前席,受一等的赏赐。后来,下令讨伐阿鲁台,有人上奏,士兵都打仗去了,缺少运粮的人,请求调用建文帝时征集的江西民兵。当初,朱棣为了安抚民心,允许江西民兵回家种田,不再征用。现在,有人提出再征调他们,成祖犹豫不决,就问杨荣,杨荣说:“陛下允许他们回家种田,现在应经过了二十年了,一旦再征调他们,陛下就会失信于天下,我们可以想别的办法解决。”成祖点头答应。

同类推荐
  • 世界十大文豪——普希金

    世界十大文豪——普希金

    普希金于1799年6月6日生于莫斯科一个贵族世家,其父热爱文学,对法国的戏剧很有研究,有“莫里哀”专家之美称。这对普希金的日后从事文学创作不无影响,伯文瓦里西·普希金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也可以说是他的第一位老师,在这种优越的环境下,未来的诗人8岁就开始写诗。1811年,进入徒得堡一所贵族学校读书,在这里受到了法国启蒙主义思想的影响,萌生了作为一个自由诗人的愿望至1817年毕业为止,创作了120多首诗歌,在当时的俄国诗坛上引起振撼。
  • 民国底气:腹有诗书气自华

    民国底气:腹有诗书气自华

    此书取材民国之世,那时风起云涌,诸多往事,颇令人慨叹唏嘘。作为该段历史的创造者,民国文人无不挺身而出,欲图扭转危局。章太炎、黄侃、辜鸿铭等,狂狷桀骜,却皆胸怀天下,勇担重任;傅斯年、张君劢等以学术文章名扬天下,亦臧否人物,指点江山;蒋廷黻、翁文灏等更是难耐参政救时之热诚,入主中枢,尽职尽责;蒋梦麟、罗家伦作为民国教育界之佼佼者,执掌名校,功绩炳彪……本书甄选这十几位民国学人,性情各异,志趣相殊,但其所同者,乃胸怀天下的赤子之心,乃真学识、真风骨、真性情,即所谓“底气”。作者通过轻松平实的言语叙述其生平轶事,却给读者展现出了民国文人的名士风范与卓绝气度。
  • 名人传记丛书——张良

    名人传记丛书——张良

    担负着光复故国的梦想奔走四方,满怀大义,博浪沙刺杀秦王,洞悉局势,鸿门宴上扭转乾坤,运筹帷幄,楚汉相争决胜于千里之外,在建立汉朝之后明哲保身而急流勇退。书中客观生动地讲述了张良在复杂的政治和军事斗争中展现出的卓越才能,以及他在功成名就之后淡薄处世的一生,他的高尚节操为青少年读者立下了一个典型的榜样。
  • 英雄群体:尹浩洋法制新闻作品选

    英雄群体:尹浩洋法制新闻作品选

    本书为法制新闻作品选,这里的主要人物,除了巡警栾波是个二级英模烈士外,其它都是些很普通的警察或者检察官法官律师等等。就是在多年的工作中作者确实坚信我们的警察就是英雄——在共产党领导下的警察,是法制社会的基石,是一个奉献大于风险、辛苦大于艰苦的英雄群体。
  • 李煜:血泪凝成春水流

    李煜:血泪凝成春水流

    李煜,南唐元宗(即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南唐最后一位国君。李煜的词,留传下来的虽仅仅三十余首,但首首脍炙人口,皆为文学创作的珍品。他的词风情旖旎,妩媚溢芳;抚心凝神,细微有致;深哀结郁,真率、真切、自然隽永。本书通过对其作品的解读,使读者感到无边的愁结笼罩下的作者本人,也笼罩着千年后的我们。而李煜,也为此付出了生命。他在饮下宋太祖赐的毒药,心里一定有两种绝然不同的悲哀,一是为帝王的悲哀,一是为诗人的悲哀。本书将此情书写到了极致。
热门推荐
  • 我们的生活比蜜甜

    我们的生活比蜜甜

    一群七十年代出生的人的青春生活
  • 八月杂货店

    八月杂货店

    每一个物件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或等待主人回归,或等待赋予新的意义。承载着你故事的物件,还在你身边吗?
  • 男神别傲娇了

    男神别傲娇了

    为了凑齐某个男人的魂魄,她开始了一去不复返的渣女之路。
  • 冷情之简单爱

    冷情之简单爱

    冷情,对不爱的然呢冷情。她曾经是莫染,如今是秦莫染。她并不想与人计较太多,但若触及她的底线,她会倾尽一切,全力反击。他,冷烨。之所以没有学会爱人,是因为要在万千人海中遇见唯一的她。为她成佛成魔。(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爹地你在这

    爹地你在这

    五年后,“你好,女士,请出示您的护照,以及您的孩子的护照。”“给。谢谢您。”“谢谢,姐姐。”“没事。”她当这个工作怎么多年,第一次看见这么好看的一对母子。女的面貌娇好,嘴唇是珠唇,再加上她的身材比例堪成完美,每一处都是恰到好处。
  • 女追男隔层山

    女追男隔层山

    青春与成长的苦涩,是心灵所承受不了的伤痕,我知道那是青春,但却不想承认只是青春,我还想在操场撕心裂肺的喊一句我爱你,还想听你顿住脚步说一句,如果很闲就多抬头看看天空。
  • 遇见你邂逅爱

    遇见你邂逅爱

    “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这句席慕容的诗是苏漾最喜欢的一句,因为她曾无数次幻想自己会以怎样的方式遇见喜欢的他。直到…苏漾为了参加表弟的婚礼在连夜赶往C市的高速路上,目睹了一起货车司肇事逃逸事故,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女主跟男主沈逸晨开始了相爱相杀的旅程…苏漾说,遇见你之前,我觉得我可能就这样单身一辈子了。沈逸晨说,遇见你之前我从没想过结婚,爱上你之后,我想尽快把你娶回家。女主:外冷心热,性格独立,经济独立。男主:人前高冷,人后妥妥的暖男一枚。
  • 指间刹那

    指间刹那

    远去的繁华,如诗如画。故事从小城开始,故事也从小城过去。青葱岁月,不留遗憾。
  • 从型月开始的综漫旅行

    从型月开始的综漫旅行

    开局穿越到型月世界观下,没有系统,没有外挂,只有自己的智慧和运气。强者磨砺爪牙,弱者历练智慧。从第四次圣杯战争开始,行走于世界之间,直至抵达无尽旅行的终点。于无尽历练过后,是横跨星河的冠冕!
  • 我的青春不遗憾

    我的青春不遗憾

    讲的是一位校花和校草的故事。他们在一次分班中成为同桌,两人慢慢了解对方,越来越在意对方,就慢慢喜欢上对方,可是最后两人却因为男生的背叛,女孩离开他,离开了学校,离开了有男孩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