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474200000004

第4章 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形成的理论探究(1)

在迎接21世纪新的发展历程中,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世纪的工作部署,以及中央领导人的讲话中,都反复强调了实施科教兴国,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问题。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年6月13日)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中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将教育纳入战略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体布局之中,切实把教育作为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知识产业和关键的基础设施,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重点地位。”可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对于21世纪中国的发展是何等的重要。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工作上才能克难奋进。进一步从理论上认识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形成背景,对于克服目前仍然存在的种种忽视教育的思想和行为,坚定不移地在新世纪进一步落实好这一战略,具有现实的和长远的意义。

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源于党的基本路线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决定着教育为谁服务;一个国家发展的路线,发展的总体战略,必然涉及教育及教育在总体发展格局中的地位,这是处理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标志就是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我们通常把这一基本路线概括简称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它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集中体现,是我国现代化道路、战略的高度概括。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形成,首先是源于这条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党的基本路线的形成,是邓小平同志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条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结果。“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邓小平同志关于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精神指引下,我们党通过拨乱反正,使全党认识到,我们国家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在这个历史阶段,阶级斗争在局部范围还存在,但不是主要矛盾,国内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我们党长期以来,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由于在认识上脱离了初级阶段的实际,将阶级斗争当做了主要矛盾,因而形成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错误,在经济上也采取了一系列脱离生产力发展实际的作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使我们对国情、矛盾、奋斗目标有了清醒的认识。不将全党全国工作重点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不可能解决好生产力发展落后的矛盾,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也不可能得到较好的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是多方面的,教育是其中最基本、最广泛的需要。正因为教育这个最基本的社会活动,才使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得以传承。教育培养了人的素质,培育和丰富了人的精神生活。生产力落后,究其原因是教育的落后,因为生产力第一要素是人,劳动工具是人制作的,科学技术要通过人这一载体才能表现出来。全党全国的工作重点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教育就必然成为新的历史时期工作重点。关于工作重点的思想,邓小平同志曾十分明确地讲过:“我们不是已经实现了全党全国工作重点的转移吗?这个重点,本来就应当包括教育。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如果只抓经济,不抓教育,那里的工作重点就是没有转移好,或者说转移得不完全。”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确立,既体现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临的主要任务和发展道路,又反映了我国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在马克思、恩格斯那个年代,世界上还没有出现社会主义国家,没有社会主义社会的实践。在1917年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出现后,社会主义运动在世界上开始兴起,特别是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反对法西斯斗争的胜利,在东欧和亚洲建立了一批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运动得到蓬勃发展。在以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各国在发展壮大的同时,由于执政党自身建设及在经济社会的方针、政策上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导致原苏联及东欧一批社会主义国家被瓦解和演变,出现了严重的曲折。究其根源,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我们搞社会主义,但对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长期以来没有弄清楚,以致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生活得不到应有改善。

邓小平同志在纵观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作出了新的概括。他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同志突出强调“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辩证统一是推动社会前进动力的基本观点,又反映了当代科技革命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的形势,指明了社会主义应对资本主义严峻挑战应抓住的关键和努力方向。邓小平同志在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中,指出了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就将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的目的与资产阶级发展生产力的目的区别开来,坚持了社会主义的道路和理想。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到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核心是生产力的发展,而教育则是生产力发展极为重要的手段。通过教育把可能的劳动力培训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特别在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中,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主要手段,一个人不经过教育和培训是无法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教育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重要手段,表现之一,是把知识形态的科学技术转化为人能够掌握和操作的现实生产力;表现之二,教育是科学技术的基础,是知识创新的源泉,没有教育对人的素质的培养,科技发展、知识创新是不可能的。因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争取在21世纪50年代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就决定了党的基本路线要长期坚持下去不动摇。邓小平同志强调,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要长治久安,就靠这一条。怎样才能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那就是要把军队教育好,把专政机构教育好,把共产党员教育好,把人民和青年教育好。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过程;要把党的基本路线一代一代传下去,坚持下去,在人民和青年中扎根,要通过教育,依靠教育。改革和发展教育,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也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保证。我们强调教育的方向,就是各级各类学校,各种类型的教育,都必须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用基本路线来教育人民和学生。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为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在人类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生产方式,二者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推动了社会的前进。生产方式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生产方式的变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富于变化的革命性力量,它制约和决定着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也给生产力以影响和作用,但起主导作用的是生产力。生产力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水平和特点,主导着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在人类社会的长河中,刀耕火种,人畜劳作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在漫长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人类处在依靠手工劳动向土地索取生活资料的农业经济时代。从17世纪开始,西方发达国家陆续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机器生产逐步代替人的手工体力劳动,生产力得到发展,社会财富迅速增长,人类步入了工业经济时代。从20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开始,邓小平同志以一个伟大马克思主义者的眼光敏锐地观察到,世界科学技术新的革命正在蓬勃兴起,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空前提高,生产正在由机械、电气向自动化、信息化方向发展,科学技术在现代生产、现代生活中显示出巨大的革命力量。他说:“当代的自然科学正在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应用于生产,使社会物质生产的各个领域面貌一新。特别是由于电子计算机、控制论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正在迅速提高生产自动化的程度。同样数量的劳动,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可以生产出比过去多几十倍几百倍的产品。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早在一百多年以前,马克思就说过:机器生产的发展要求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并且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1988年9月5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的谈话中说:“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时,又进一步讲:“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近一二十年来,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得多快啊!高科技领域的一个突破,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我们自己这几年,离开科学技术能增长得这么快吗?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邓小平同志在考察当代科技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作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新的发展,使我们站在时代的前沿,提高了贯彻执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加深了对“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为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提供了行动指南,特别是为依靠科学和教育,将教育摆在现代化建设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突出表现在1987年党的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出“要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使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1992年召开的党的第十四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提出:“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劳动者素质,培养大批人才,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1997年党的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提出“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优势,关系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1995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动员全党全国人民努力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摆在优先的战略地位。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必须正确处理科学技术与教育的关系,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发挥教育的基础作用。科学技术的发现、发明和应用,是通过人来实现的,而人的培养要靠教育。一个国家和民族有发达的教育,才可能有先进的科学技术。邓小平同志讲:“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从小学抓起,一直到中学、大学。”“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教育事业,决不只是教育部门的事。各级党委要认真地作大事来抓。各行各业都要来支持教育事业,大力兴办教育事业。”邓小平同志指出:“我国科学研究的希望,在于它的队伍有来源。科研是靠教育输送人才的,一定要把教育办好。”邓小平同志强调:“中央提出要以极大的努力抓教育,并且从中小学抓起,这是有战略眼光的一着。

如果现在不向全党提出这样的任务,就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的责任。”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必须正确处理科学技术的提高与普及的关系。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要靠研究、开发,所需人才要靠教育来解决。提高是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要靠教育在青少年中,在整个国民中,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培育科学思维。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不仅促进产业的提升和整个经济的发展,而且对于养成国民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观念和精神,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一个国度中,只有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才有环境和基础,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人才和智力资源,具有发展的后劲。当今世界各国发展的现实证明,科技、经济实力强的国家,教育都很发达,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就比较高;科技、经济实力弱的国家,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就比较低,国民受教育的年限也比较短。从我国东、中、西部的情况来看,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梯度差别,东部较中部发达,中部较西部发达。这种差别的形成有着自然条件及历史与现实种种原因,但究其根源,很重要一条是西部教育比较落后,人才缺乏。因此,中央在开发西部的战略中,突出了优先发展教育,抓好基础设施建设的内容。

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是从我国现代化实际出发的必然选择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纵观国际发展态势和我国的实际状况,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战略,关系到事业兴衰和国家长远发展。我国实行科教兴国战略,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具有远见卓识的科学决策,是从中国实际出发,面对国际科技经济竞争激烈形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同类推荐
  • 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中欧现代文学大家

    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中欧现代文学大家

    本书主要从以下几个部分讲述了中欧现代文学大家:波兰现代文学大家、匈牙利现代文学大家、捷克、斯洛伐克现代文学大家、奥地利现代文学大家、瑞士现代文学大家、德国现代文学大家。
  • 好课是这样炼成的

    好课是这样炼成的

    本书关注有效课堂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从教学设计、课堂资源、学习方式、教学模式、课堂互动、课堂伦理、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管理等十个专题讲解课堂教学的基本思路。
  • 校长新锐领导力丛书-校长的教育创新

    校长新锐领导力丛书-校长的教育创新

    校长的领导力,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校长的领导力渗透在学校管理的每一个地方,有时既是有形的,有时又是无形的。这种领导力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现在,还可以延续到将来。
  • 我与祖国共奋进——北京工商大学国庆60周年活动纪实

    我与祖国共奋进——北京工商大学国庆60周年活动纪实

    本书记录了2009年北京工商大学参与首都国庆60周年庆祝活动的人和事。全书以“游行方阵”、“广场合唱”、“晚会联欢”三支队伍为载体,回顾训练历程、聚焦可爱师生、畅谈国庆感言,意在展现训练全景、展示工商师生的别样风采、讲述国庆盛典背后的故事。
  • 营销文案写作范本

    营销文案写作范本

    本书分15章,共100多种文体,详细阐述了市场调查文案、市场营销计划文案、新产品开发与推广文案、价格文案、营销渠道管理文案、促销与推广文案、推销文案、广告策划文案、公关文案、营销人员管理文案、客户管理文案、零售店营销文案、国际营销文案、谈判文案、合同文案、等内容。这些文案集中体现了企业营销观点、经营理念和策略方法。
热门推荐
  • 还乾坤

    还乾坤

    天地在进步,天道化生生灵,引领宇宙走向末法的道路。天道的行为断了众生超脱的道路,仙道、神道、佛道与天道一战,虽然胜利,也使三千宇宙千疮百孔。众生不死天道不绝,借此机会天道排斥,诸天仙佛在混沌中在开天地。
  • 城市边沿

    城市边沿

    一个收音节目连接了一群在城市和农村边沿的青年,从不识到相爱,或者从相爱到陌路,很多人感叹命运无常,缘分难以捉摸,却没人愿意相信,今生不过是前世的轮回,前世的债,今生还,前世的情,今生报,原来因果相随.......
  • 武林霸主

    武林霸主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义可肝胆涂昆仑,侠可豪气荡九州!江湖,我王郎,来了!
  • 穿越之冷情世子妃

    穿越之冷情世子妃

    21世纪最神秘的人物,人人都知道杀手界的第一——倾月,冷血无情,果断狠辣,却又拥有绝色容颜,但却没有人知道,这个杀手还是医学界的“医毒双圣”,隐世家族秋家的少主——秋若桐,一朝穿越,她穿到了一个仅有10岁大小的女孩身上——秋家的庶女丑女秋若桐,这是她的新身份。她扮猪吃老虎恶整秋家,人人都被她所蒙骗,却被才华横益,腹黑毒蛇的当朝世子所揭穿,从此霸道纠缠,宠之入骨,不知他是否能够捂热女主那颗冰冷的心,与她携手并肩。
  • 雁秋向往南方

    雁秋向往南方

    该作品蕴含内容意思深刻,雁秋比作为人们生活一生的过去与未来,深沉而温暖,有幸福,伤感,生死离别,细品后味无穷。
  • 位来的路

    位来的路

    上班、回家、带孩子,三点一线的生活让人到中年的位来一直无法参悟人生的意义?直到那个神秘力量出现,直到他被无法控制的穿梭于时空中,经历了不同时代的各种战役后,他似乎明白了生命轮回的意义,明白了此刻拥有的幸福。
  • 语千季

    语千季

    人总是不断从孤独中走来,背后一排排柏油路不断延伸,而彼此的世界里也不断更迭。我们时常会想起之前错过的风景,也渐渐发现返身之后的无奈。我们开始尖叫着、呼喊着,害怕自己迷失在荒野中。曾经以为坚定不移地向前走,那就没有恐惧和悲伤,却明白我们一直在错过,错过那些最爱我们的人,错过能给你温暖的港湾。这条路已经没有了尽头,我们笑着骗自己,驶向生命的终点……
  • 斗罗之幻机斗罗

    斗罗之幻机斗罗

    天生的机甲天才,在背负骂名的背后,成为邪魂师。
  • 仙路玄机

    仙路玄机

    可以说这是一个然后然后又然后的故事。齐国灵符宗发生了一场寻常的灭口惨案,然后被灭口的小修士在一个阴雨霏霏的清晨被抛尸荒野,再然后一个现代普通大学生的元神就意外的穿越而来夺舍了这具身体。然后,风起灵符宗,席卷了整片大陆,整个星域。然后,世人乃知,仙路艰难,步步玄机,皆是天意。林签,便是天意。
  • 湘雨情缘

    湘雨情缘

    再一个与世隔绝山清水秀的大山里面,有一个小村庄这里的村民世代守护着上古时期的血玲珑,唐门门主秦天明为了夺得血玲珑便带人灭了刘家村,刘云天带着痛苦和悲伤下山寻找其余的七位武林豪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