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358200000047

第47章 学者、教师、精神界战士(5)

我在有关北大的多次演讲与文章中,都反复强调了“北大应该有一种危机感与紧迫感”。我指出:“任何没有危机感的个人,学校,民族,都是没有前途的”,如果“‘不知反省’,不以不足、失误为羞耻,反过来掩盖确实存在的严重问题,以至危机,甚至以‘否定成绩,破坏安定团结’等等借口,来压制对北大的任何反省,那么,无论怎样信誓旦旦,都不是真的爱北大,至多不过是自欺欺人的表演而已”。而我对北大的反省则集中在“北大失精神”这一点上:“教育精神价值失落,这正是当前北大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我看来,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蔡元培提倡的构成了北大生命线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精神的失落;其二是蔡元培力主的“所谓大学者”,实为“共同研究学术之机关”的教育理念与传统的失落,北大成了蔡元培所批判的“养成资格之所”,“拜金主义之盛行”使北大的教育变成了“使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依附于市场的实用主义的商业化教育”。这样,对北大教育,以至整个中国教育的反省,就不能不回到起点、原点上,即对教育本质的追问:

“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大学?大学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我们要把北大办成一所什么样的大学?”我的这些文章在北大百年校庆期间发表,引起了几乎是爆炸性的反应,广大校友与师生,以及社会上许多人对北大校庆活动的政治化与商业化早已不满,对我所强调的反省精神就自然引起强烈共鸣,于是争相传看,学生还将我写的一篇纪念蔡元培校长的文章《校园风景中的永恒》在校园里广为张贴,再加上我参与组织的《蔡元培》话剧的上演,更将人们对蔡元培开创的北大传统的怀念推向高潮。在校方某些人看来,这都和他们“过不去”,于是,也与我“过不去”不准我这样一个在职的教授在学校作公开学术演讲,这在北大校史上也是罕见的。我写信给校长,提出抗议,校长却无力干涉。

这引起了学生的强烈反应,于是就借学校评选“最受学生欢迎的十佳教师”之机,将我选为1999年“十佳”之首,以示对我的支持。

极“左”派对此大为震惊。这样,他们就终于找到了一个批判的靶子。于是,由他们把持的某杂志首先发难,并在其所能掌握与影响的报刊、杂志上,对我进行了长达半年之久的批判。其罪名与三十四年前文化大革命开始时,我作为“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被“革命师生”揪出来时的罪名如出一辙。

对于我个人来说,这是一次漫长的精神磨难。

即使是与同情者、支持者之间也存在着隔膜,也依然有着不被理解的悲哀。当有年长或年轻的朋友把我视为什么“代表”,表示对我寄以“厚望”时,我总感到惶惑不安。极“左”分子已经把我当作“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因此必除之而后快;如果另一种力量把我视为“代表”,因而必要“保卫”之,那我自己的独立的个体生命将置于何地呢?其实期待本身对我追求的个体精神自由也是一种侵犯。我真的经常这样想:我就是我,我是为自己说话的,为什么要成为某种“代言人”,说人们希望我说的话呢?我之所以对自己成为公众人物感到不安、烦躁,就是日益感到了失去自我自由的危险。

这里还有一个“故事”一位年轻读者来信把我当作“代表”,说了许多热情的话,我回信感谢他的信任,又委婉表示不愿扮演这一角色,他又写信,仍然坚持那样的我不堪承受的期待,我突然被激怒了,就写了一封信断然拒绝,他也被激怒了,寄来一封“信”,里面只有一张白纸,大概是借此表示对我的蔑视。我却顿时感到轻松:他对我的失望与断绝,正是我所期待的,我们都保持了自己的独立性。

还有的年轻人(包括北大学生)称我为“精神导师”。我心里很明白,这不过是说说而已,不能过分当真。尽管如此,每当有人这样说,我总是感到惶惑不安,并且总要当面或公开表示拒绝。原因很简单:

“精神导师”是要给别人指路的,而我自己还在寻路过程中,因此,我无论是上课、写文章,还是私下交谈、通信,总是坦率地将自己的矛盾、困惑如实地告诉读者和学生,我愿意是与青年人一起切磋学问、探索真理的朋友,而绝不是自以为真理在握,专门训导他人的“导师”,这样的“导师”身上浓厚的道学家气息正是我深恶痛绝的。

在与年轻人的接触中,我还有一种紧张感,文革中一位女学生就是因为对我表示了某种程度的同情而被打成反革命,以致最后被迫自杀。我曾为此写过文章,说这是“永远压在心上的坟”。这样的历史当然不能重演。这对我来说,也是一个底线,否则我将永远愧为人师。

同时,我又时刻警戒自己:不能把年轻人,以及自己的读者、听众,演说效果理想化:“青年崇拜”与“语言幻觉”正是启蒙主义的两个陷阱。在一次对北大学生的公开演讲中,我说过这样一番话:“我在这里演讲,看起来是我讲你们听,你们受我影响,实际上我是被你们牵着鼻子走。我讲到某处,你们鼓掌了,我也兴奋起来;我立刻明白,你们期待我讲什么,于是,我就顺着你们的期待讲下去,越讲越起劲,却越讲越‘走火’。事后想起来,会觉得害怕:哎呀,我讲了些什么呀,这根本不是(或不完全是)我自己的意思,我上了听众的当了!当年鲁迅说,听众的掌声是会把人的命送掉的,这是很有道理的。”听到这里,学生都笑了,我却怎么也笑不出来:这是一种相当沉重而苦涩的生命体验。

后来我在一篇文章里这样写道:“说的不是‘自己要说的话’,而是‘别人(读者,听众)要(期待,希望)你说’的话,‘说(与写)’成了表演,而且是别人(读者,听众)提线,你演傀儡戏。这就是鲁迅所说的,知识分子成了‘帮忙’与‘帮闲’:官的帮忙、帮闲,商的帮忙、帮闲,大众的帮忙、帮闲。后者往往不易察觉,却更为可怕与可悲。”

在这个一切都商品化的时代,如同要区分真假堂吉诃德一样,还要区分真假精神界战士。我因此不得不写文章划清界限:“由于思想的超前,或者如鲁迅说的比别人更敏感,看得更透,精神界战士身居于大众之中,也会有一种孤独感、寂寞感与绝望感。但首先这是一种建立在对国家、民族、大众、他人,以至人类、世界、宇宙的大关怀、大悲悯基础上的大孤独、大寂寞、大绝望,而绝不是对一己的悲欢的感伤的咀嚼,那只能显示自我精神之‘小’。”“终日愁眉苦脸、呼天抢地的,是鲁迅批评的‘零余者’,而绝非精神界的战士。”“真正的精神界战士确实在尖锐地批判着、反省着国民性与知识分子的弱点,但人们可以从中感受到一种对人的爱与宽厚之心,他们绝不以道德与真理的化身自居,作苛刻的道德与政治的判决,在这方面,精神界战士可以说是历史与现实中的道学家的天敌。”——这同时也是一种自我警戒。

而我的尴尬之处正在于,如前文所说,就本性而言,我是更适应于闭门写作,与三五好友、几个学生在客厅里高谈阔论的学者生活方式的;一旦走出个人独处的书斋,就会陷入面对众多矛盾不知如何应对的狼狈境地:既要坚持自己的基本信念,又不得不作出妥协;既要保持自我道德上的纯正,却又时时面对各种污秽。特别是当整个社会的空气不良,人们总不惮以最坏的恶意去猜度他人(有时我们自己也难免),再加上商业社会无法避免的媒体炒作,就会形成种种流言,不仅有口难辩,而且辩诬本身就是一种屈辱。而我又没有鲁迅那样的“将泼来的污秽以加倍的力量扔掷回去”的勇气与智谋,或者说,我有鲁迅所深恶痛绝的知识分子的洁癖,害怕在一片混战中弄脏了自己,带来更大的精神伤害,于是,对来自一切方面的误会、流言、攻击都隐忍不言:这样的处境,对于一个无力自卫而又敏感的学者的损害之深,是非亲历者所绝难体会的,只能如鲁迅所说的那样,独自逃离人群,自己舔干净身上的血迹。它更会使你对自己的选择产生怀疑:我做这些事到底有什么意义?值得吗?人们真的需要我吗?而每一次动摇,又会带来新的自我谴责:人啊,你为什么如此的软弱?而更为隐蔽也更为要害的却是精神的内伤。我曾在一篇文章里这样写道:“专制主义的压迫,由此形成的人的孤独感、受压抑感、屈辱感等等,不仅会激发起人的正当的愤怒与反抗,同时也会造成精神的伤害,甚至反抗本身也都是一把双刃剑:在刺伤对手的同时,也会伤害自身。这种伤害突出地表现为一种‘怨毒’,对他人、世界的敌意,对爱与光明这些人性中最柔和的部分的有意无意的排除,这种人性的硬化、粗暴与乖戾,构成了自我的精神的黑暗,鲁迅所说的他痛恨而又除不去的内心的‘毒气’与‘鬼气’,说的就是这种在反抗外在的黑暗中伤及自身的精神的黑暗。”“专制主义不仅造成了人的‘奴化’,也‘毒化’了受害者的心灵,这不仅是在更深的意义上剥夺了人的精神自由,而且也会使被压迫者在‘以恶抗恶’中自身由人变成兽。”于是就有了这样的自省:“在多方挤压下,(我)陷于极度的烦闷、烦躁之中……我越来越发觉自己与周围的世界的不和谐,从而产生某种敌意;越来越自觉意识到自己的思想与他人的分歧,从而产生深刻的孤独感。我变得格外的敏感与脆弱,也格外的愤激”,“我同样处在向‘神’与向‘兽’的十字路口。我必须向自身精神的黑暗宣战”。我愈要唤起我内心的光明,我愈要激发出内心的爱。“‘处事贵己心自由,能超越事上,而不为事所限制。于是能从容,能主动,能无私,能达权(将事能弥,遇事能救,既事能挽),能长虑(未事知来,始事知终,定事知变);能提得起,放得下,算得到,做得完,看得破,抛得开;能耐烦,能镇定。己心清醒警惕,能应变。’——这是一个更高的境界,应努力追求。”

渴望回到生命的沉潜状态

就在这样的心理背景下,我不止一次地想重新回到学术,回到生命的沉潜状态。正是在1998年我向我的研究生作了一个“沉潜十年”的报告,要求他们“一定要‘沉静’下来,即所谓‘板凳甘坐十年冷’,着眼于长远的发展,打好做人的根基,学术的根基,而且要‘潜入’下去,潜到自我生命的最深处,历史的最深处,学术的最深处”。这其实也是我内心的生命欲求。这里也内含着我的“兼学者与精神界战士”的选择的矛盾。我很清楚,自己的社会批判与文化批判是以长时期的学术研究成果作为资源的,但这样的言说,又不免是对我的研究成果的一种简化,许多人(特别是非同专业的读者)完全根据我的这些思想随笔来了解我,不仅会使我的学术研究被忽略,而且因此造成了一些误会,有时我就会产生不被理解的悲哀。

1998年年底所写的《话说周氏兄弟》的“后记”里,我还谈到了自己某些危机感:“再不进行新的开拓,我将要重复自己了”,并发出这样的自我警戒:“我需要停下来,作新的补充,新的思考,新的探索。这将是一个新的挑战,对自我创造力、想象力的挑战。”也就是说,我要重新回到学术研究上,强化学者的角色,经过一段沉潜,再对社会发言,那或许将是更有力的声音。——但这样的转变由于种种原因,至今也还没有完成。

同类推荐
  • 换种方式看世界

    换种方式看世界

    《换种方式看世界》讲述了知名盲人教授杨佳跌宕起伏的传奇人生故事。其15岁读完高一就考上大学,19岁成为大学讲师,24岁成为中科院研究生院最年轻的讲师,29岁因眼疾失明,丈夫又带着女儿远走他乡,从此杳无音信。面对双重打击,杨佳选择了坚强,在37岁时考入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成为哈佛大学有史以来唯一一位来自国外的盲人学生。随后,她又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改写了全国政协的历史。2009年,杨佳当选为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委员会副主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 象形2012

    象形2012

    《象形2012》收录了李建春、刘洁岷、剑男、沉河、黄斌、吴晚燕等人创作的诗歌作品,包括:《后工业爱情》、《在武昌城区》、《夹竹桃》、《焚书者》、《雨水的弹奏》、《和儿子谈孤独》、《北京纪事》、《登首象山记》、《失明的小女孩》、《秋夜闻虫声》、《怀念春天》、《雨中过明清石板街》等。
  • 我的青葱时代(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我的青葱时代(谷臻小简·AI导读版)

    国学大师的斑斓人生之青葱的大学时代。从济南到北京,是青春往事特有的青葱和美好,求学清华园、任高中教员、怀师记友……一段段汩汩流淌的情思,都是对最好年华的留恋追忆。
  • 红枫叶

    红枫叶

    老年人是社会的宝贵财富。他们走过坎坷波折,历经沧桑风雨,用自己的热血青春打造了共和国的繁荣昌盛,为国家、社会无怨无悔地奉献了一生。在国泰民安、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中,很多老年人退而不休,老当益壮,通过各种形式丰富自己的晚年生活。著书立说是部分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重要表现形式。相对于青年人来说,老年人在从事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阻碍更大,有些人视力已经下降,但还借助老花镜和放大镜查找资料;有些人体力不支,需要在他人帮助下完成书稿的录入。从某种意义上说,老年人的书稿不单单是知识、情感和智慧的融合,更重要的是毅力、精神和境界的体现。这些书稿是留给后代的不可复制的精神财富,让这些书稿付梓,立言于世,泽被后人,又是件具有“抢救”意义的事情。
  • 诗囚:孟郊论稿

    诗囚:孟郊论稿

    孟郊(751—814年),字东野,开中唐一代诗风的大诗人,与韩愈并为“韩孟诗派”领袖。常与贾岛合称“郊岛”,有“郊寒岛瘦”之说。孟郊诗里名句众多,如“春风得意马蹄疾,一夜看尽长安花”“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但他写诗主要不靠巧对、机心,他的风格来自他瘦硬、沉潜的精魂,归根结底,来自他磨难重重又不屈不挠的人生。他独具一格的艺术气息,使人一见就能识别。一千多年过去,诗歌风派的一波波巨浪,淘去了许多诗人的面影,但淘不掉孟郊的声音和风貌。韩愈曾表示,愿做孟郊的“小跟班”:“吾愿身为云,东野变为龙,四方上下逐东野。”
热门推荐
  • 我有一个天赋银行

    我有一个天赋银行

    星澜得到了天赋银行系统,可以把自己的天赋借给别人,让普通人变成天才。租借天赋除了支付巨额租金,还得把自己修炼出来的一部分能量当做利息,让星澜提高修为,一旦选择租借天赋,人生就等于变成给星澜打工了。打工的人越多,星澜得到的能量就越多,修为就提升越快。各种绝世天才,万众瞩目的女神,一方霸主,都在为星澜打工,这些人修炼越努力,星澜的修为就越高,这些人越有钱,星澜就越有钱。修炼全靠别人努力,收的租金花不完,世上也没有对手,人生全靠别人努力,星澜负责浪就行了。
  • 星际名将启示录

    星际名将启示录

    因为稀有血统而遭受万人追杀,血继界限觉醒后,历经千般磨难,怀揣一颗复仇之心,组建了恐怖的五大军团,燃烧的远征就此拉开序幕!
  • 任务失败后成了团宠

    任务失败后成了团宠

    小说鸿灵里的恶毒女配提前挂了,新手唐卿接了这个扮演任务,当她兢兢业业的走完所有流程之后,却被系统判定任务失败了。读档回到起点的唐卿表情裂了,她还能怎么办?只能重新来一次了,只不过这男一二三看她的眼神有些奇怪!重生腹黑男主:“卿卿喜欢我是吗?我们择日成婚吧。”上一世只有唐卿是真心对他好的,愿意为了他付出一切。重生温润男二:“卿卿就是要骄纵些,我宠的,谁有意见?”上一世他从天才沦落到废人,只有骄纵的唐卿不嫌弃他,甚至为了他入了魔道。重生偏执反派:“卿卿可要离魔界远些,不然进来就走不了…”上一世他利用着唐卿做了许多事情,直到他失势被打入无尽深渊时,唐卿毫不犹豫的跟着他一起跳了进去,用自己最后的生命保护着他。原文女主:我只是来打个酱油的。坚持1V1甜宠文,修罗场也有的,嗑CP有益身心健康,这大概是个炒股文…唐卿是个不折不扣的戏精,脑洞大又多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启禀陛下夫人装怂

    启禀陛下夫人装怂

    荀域把毕生所学都用在了戚安宁身上,谁叫他从前弄丢了她。
  • 盛世岚华

    盛世岚华

    嫡庶夺位,纷争乱世,她是异世的一缕幽魂;清冷淡漠,闲适安然,他是隐忍的病弱皇子;梵家千金,倾城之姿,她是上京第一美人;杀伐果断,勤政爱民,他是盛世的冷酷皇帝。当她一朝入宫为他嫔妃,后宫诡变,前朝风端,他为她遣散了整个后宫,紫薇树下,他幽静如古潭的眼睛里盛满了温情:“卿卿,生死契阔,与子成说”,她怔愣片刻,走上前去挽起他的手,花瓣擦过她的发他的肩,红唇微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 五行天下纪

    五行天下纪

    背负父仇灭门之恨,少年一路走来,结识挚友,觅到红颜,屹立在大陆之巅
  • 重生豪门:妹控总裁的小娇妻

    重生豪门:妹控总裁的小娇妻

    苏小雅回到了高二那年,那时,他未娶,她未嫁。这一世,她决不放弃哥哥!
  • 校花必杀技

    校花必杀技

    凄美动人的青春爱情小说,爱与痛的缠绵,情与欲的纠缠,致我们流逝的青春。爱如淡淡薄荷香,永远一去不回。关山月与贺柒夏……从北京到重庆,从重庆到上海,我们的爱情荡气回肠、泪沾衣襟。我愿意为爱痴狂,只为青春不再时,我会想你,一如想起你曾为我写下的歌词。
  • 博客达人就是我

    博客达人就是我

    作者伍美珍是“阳光家族Q小说”系列之一。《博客达人就是我》收录了《家里满是臭味》;《牛奶的故事》;《好玩的冲浪》;《用魔法棒来施展魔法》;《跳高考试》;《我的实力原来这么强》;《向日葵派队》;《天气变得如此寒冷》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