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358200000023

第23章 关于思想与行动的关系问题(2)

这几者之间,本来是可以达到某种平衡的。但无论在哈姆雷特那里,还是堂吉诃德那里,这种平衡都明显的被打破:哈姆雷特倾向内在的想象的智慧的世界,而排斥外在的真实的和行动的世界。而堂吉诃德则把这二者混同,以冥想代替感觉,以内部世界代替外部世界,把幻想当作实质,把现实和想象合一,造成思想的混乱。一种偏于狭隘,偏于思想型而不行动,另一种则是不顾一切的行动,不考虑后果。这正好是两种极端。哈姆雷特和堂吉诃德是知识分子的两种极端或者人性发展的两个极端。

而引起我的兴趣与思考的是,人们在批评哈姆雷特的犹豫不决,缺乏行动时,其背后的价值理念和标准,即认定行动是存在的主要目的,因此,思想必须转化为行动,行动的价值高于思想的价值。这恐怕无论在中国,还是世界,都是一个共识,很少有人质疑。我们批评知识分子,最通常的说法就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在前面我说的“实践,行动的时代”就更是如此。——但这恰恰是需要质疑的。

“行动的后果”“思想的实现即思想和思想者的毁灭”

这里我们要谈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作家和思想家,就是德国的海涅。海涅对哈姆雷特和堂吉诃德都有深刻的把握。他重点讨论的问题,就是思想和行动的关系。海涅关注这个话题,是有深刻原因的,这和海涅对德意志民族的精神缺陷的反思直接相关。海涅多次谈到,当德国人在劳心焦思地要解决哲学问题的时候,英国人正本着他们实践方面的理解在讥笑我们。他说,大陆属于法国人、俄国人,海洋属于不列颠人,只有梦中的天空王国属于我们德国。他希望用英国人的模式改造德国人,少一点哲学,多一点实践。因此,他反省哈姆雷特,就等于在反省德国民族。于是就有了海涅的名言:“思想是在行动之前,像闪电走在雷鸣前一样。”他没有完全否认思想,要德国人完全否认思想是不可能的;他说思想应该像闪电一样,闪电之后就是雷鸣,之后就是行动。思想走在行动之前,思想是对行动的呼唤,接着应该是行动的到来。

但海涅真正要呼唤行动者的时候,他又犹豫了。他如此提出问题:

我要呼唤的行动者,究竟是什么人呢?他的回答是:很可能是一些先验的唯心主义者,一些意志狂热主义者,而且是武装起来的。其实就是堂吉诃德,凭着先验的主观幻觉、主观意志行事,狂热而又掌握了“枪杆子”的堂吉诃德,是十分危险的。这正是海涅所担忧的:堂吉诃德们“行动的后果是什么?”——这“行动后果”的追问,正是典型的海涅式的命题。

海涅这种担忧是有现实根据的。他的依据就是法国大革命,像海涅这样的德国知识分子对法国大革命的态度充满了矛盾:一方面,法国大革命倡导的民主、自由、平等对知识分子有吸引力,但同时他们又恐惧于雅各宾专政。也就是说,他们欣赏卢梭的思想,但恐惧于雅各宾派的行动。这里存在着一个思想家卢梭和行动者、实践家罗伯斯庇尔的关系问题: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卢梭呼唤着罗伯斯庇尔,罗伯斯庇尔是对卢梭的响应,是卢梭思想的实践,实践的结果就变成雅各宾专政。这正是思想与行动的关系:思想要求变成行动,而行动的后果则往往使思想变形,变质,甚至走到思想的反面。在海涅著名的诗作《德国——一个冬天的神话》第六章里,总有一个“乔装假面的客人,阴森森地站在我的后面”。我问:“你是谁?你要做什么?”他回答:“我具有的实践天性”,“我要把你想的变成实际。你想,可是我却要实行”。

到第七章,“客人”就真的把我的“要清除过去的遗骸”的思想付诸实践:“举起刑刀,把可怜的迷信遗骸砍得粉碎,他毫无怜悯,把他们打倒在尘埃。”这里显然存在着思想、思想家的逻辑与行动、实践家的逻辑的错位:就“清除过去的遗骸”这一命题或历史任务而言,思想家的理解和期待,只是思想的批判、扬弃,而变成实践家的行动,就必然是暴力的摧毁,变成武器的批判,走到了思想家的愿望的反面。

海涅所揭示的这一“思想与实践的巨大反差,矛盾对立”现象,引起了我的兴趣和长久的思考。我发现,这样的反差、对立,不仅仅存在于法国大革命,卢梭与罗伯斯庇尔之间,或许是一个更为普遍的,甚至带有某种规律性的现象。比如,百科全书派的启蒙主义者所设计的理想王国,与后来实现了的资本主义的社会现实之间,出现了巨大的反差,以至走到了反面。我据此而提出了一个重要命题:“思想的实现即思想自身以及思想者的毁灭。”

我所提出的这一命题,引发了我的年轻朋友的热烈讨论。在《丰富的痛苦》一书的“后记”里,就引述了甘肃天水师范的一位老师来信中,对这一命题的精彩阐释和发挥——“思想与实践的巨大的落差,甚至矛盾对立,这可能与人类思维和社会历史自我发展的特征有关。仅就人类思维而言,在原始社会阶段,其内容无所不包,其形式也浑然一片,不知何为抽象思维,何为形象思维。此时,人类还分辨不出主体与客体、生命与无生命之间的巨大差别。所以,这自然也就不存在思想与实践的关系问题。然而到了后来,随着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思维方式的进一步完善,思维的结果——思想与被思维的对象现实之间也就有了一定的距离和差别。

至少思想追求理性的普遍概括性、内在的联系性和必然的逻辑性。而现实毕竟是现实,它丰富多样、五彩缤纷,发展变化有多种可能,并且这还是各种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这样,思想与现实也就有了各自存在的方式和发展的方向。

“而实践作为这两者的中介和联系,也就不得不处在两难的境地:

一方面被思想所召唤,要把抽象的理性要求转换化为客观具体的现实存在;另一方面,这一过程自始至终又只能在现实条件的制约下来进行。因为这些条件是历史流传下来的,无论好坏都是一种客观存在。

人们只能在正视它的前提下,并以它为基础才可能谈得上新的创造和发展。但这样,思想必然会在实践的过程中产生变化,甚至还会因为各种因素的凑合,特定时空条件的作用而出现思想失落的情况。海涅所引的民谚‘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正是此之谓也。于是,这就在人类的思想、文化和历史现实之间不可避免地出现二律背反的社会现象。

“正是与此相联系,我们不妨从功能品性上把思想分为实践理性与精神理性这两种。前者以实践为目的,不仅注重现实对思想的需求,而且更注重各种现实因素对思想的制约,侧重以此来达到思想向现实的转换。因此,这种思想以历史的具体性、实践的策略性与操作性为其特征。

而后者则以人类社会的终极目标为目的,侧重于相同的利益与统一的价值,试图超越历史的阶段性和现实的具体性。因此,这种思想以理性的普遍性和永久性为其特征。应当承认,这两种思想在历史上常处在矛盾中。而且,就是在一个人的精神世界的构成之中,这两种品性的思想也可能同时并存,并此起彼伏,相互消长。当然,在现实中,无论整个社会或个人,这些思想总得有个运动的结果,其矛盾也会解决。但最终这一切都只能是实践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而且这‘实践’也还是诸多现实条件所制约决定下的实践。这样,也就进一步证明了你所揭示的那一命题——‘思想的实现,即思想者思想的毁灭’。”

这里,对“精神理性”与“实践理性”的区分,是重要的。长期以来,我们重视的是实践和实践理性,忽略以至否定精神理性,这背后的“实践的价值绝对高于思想、精神、理论的价值”的价值理念,是应该质疑的。

“还思想于思想者”我的自我定位

这也关系着知识分子的选择问题。这也是我思考上述问题的另一个重要背景。如前面所说,我在周作人的研究中,发现了启蒙知识分子的两难。在《丰富的痛苦》里,我又再次回到这一命题上来,讨论了周作人在“五四”以后的选择问题。我这样谈到周作人的另一个思路:“既然‘行动’的‘后果’必然导致‘思想’不同程度的异化,那么,就应该切断‘思想’与‘行动’的联系,把自己(以及知识分子,至少是一部分知识分子)的活动(价值实现)限制在纯精神的思想文化领域内,也即‘还思想于思想者’。这样,周作人不但拒绝了中国知识分子‘经世致用’的传统道路,而且也对作为‘哈姆雷特的延宕’问题的前提的‘行动是存在的主要目的’的人生哲学,提出了置疑。这就是说,周作人式的‘还思想于思想者’的命题,从根本上消解了‘思想与行动脱节’的哈姆雷特命题,当然也就同时消解了以坚决的行动作为存在价值的堂吉诃德命题。”尽管我在这里基本上是一个客观叙述,谈周作人的选择,而且对他的这一选择,我是有保留的,但仍不难看出,对“还思想于思想者”这一命题,我还是有相当的认同的。

这也关系着我自己的选择。就在1994年我在韩国讲学时,写了一篇文章:《自说自话:我的选择》。这篇文章的背景是九十年代中国思想文化界曾经展开一个关于人文精神的讨论,当时很多知识分子对自身的边缘化很不满意,有一种精神上的失落感。我对此作了一个反向的思考。在我看来,知识分子,特别是我这样的人文知识分子,处在中心位置既不正常,还常常容易失去自己。就像当众演讲一样,你说的不一定是你自己想要讲的,而是听众期待你讲的话,这是处在中心位置必然付出的代价。处在边缘,就可以得到一种解放,可以说我自己想说的话,而不必看别人脸色说话。

这里的关键,是知识分子,特别是人文知识分子的自我定位,自我角色的认定。由此而引起我对自己在八十年代对知识分子的自我期待的一个反省。在前面所引述的《心灵的探寻》里的那段话里,曾谈到“卧藏隆中的诸葛亮”,其所反映的就是传统知识分子的“诸葛亮情结”,自以为有“安邦治国的韬略”,就等着有一个“刘备”三顾茅庐,然后脱颖而出。现在经过八十年代的风风雨雨和九十年代初的反思,终于清醒了:第一,至少我自己绝没有“安邦治国的韬略”,连自己的人生道路都还在探索中,因此,既当不了“导师”,更不是当“国师”的料,而且一切自命为“导师”、“国师”者,我都觉着可疑;其次,我也绝不能当“军师”或“幕僚”,因为那就意味着把希望寄托在别的什么身上,充当其附庸或雇员,这是和我的独立自主和精神自由的追求根本违背的。

同时,我也弄清楚自己的理想主义、洁癖,以及缺乏行动能力等精神气质与弱点,绝对不适于从事政治、经济、文化的实践活动。这样,我终于弄清自己“不是什么”,“不能做什么”一不是“导师”、“国师”,二不是“军师”、“幕僚”,三不是“政治、经济、文化实践家”,相关的事都不能做。当然,这就同时意味着我也明确了:自己“是什么”,“能够做什么”。于是,就有了“思想者”的自我定位,并且有了如下自我角色的认定——“所谓‘知识分子’,尤其是他们中间的人文知识分子,就是思想者。‘思想’是他唯一的职责和职能,人文学者关心的是‘应该’怎样,而不是‘实际上’怎样。也就是说,他对人和社会的关注本质上是一种‘彼岸世界’的理想关怀。他是用彼岸理想的价值,来对照此岸现实的存在,从而不断发出自己的批判的声音。人文学者无须考虑现实政治、经济、文化的实际运作,也不提供设计方案,那是政治家、企业家和他们的智囊团的活动范围。同时人文学者也必须小心地划清‘此岸’和‘彼岸’的界限,清醒地认识自己的思想的彼岸性,即永远是可望不可及的理想,认清思想的合理性并不就是现实的合理性,而绝不越位将彼岸理想现实化,此岸化。这自然不是说人文学者可以脱离、不关心此岸现实,他的超越性关怀必须建立在现实关怀的基础上,而且他的作用也是通过对现实的批判性而实现的。只是需要强调,人文学者和此岸现实的关系与联系不同于小政治、经济、文化实践家,‘批判’是人文学者与现实联系的极限,绝不能越位变成直接的现实行动。在这个意义上,可以把人文学者视为‘批判者’,他的基本任务就是不断揭示现实人生、社会现存思想、文化的困境,以打破有关此岸世界的一切神话。因而作为思想者的人文学者绝不是政治、经济、文化的实际运作者、实践者的军师,当然更不是‘国师’,也不是附庸,二者既互补,又相互制约。”

这里,显然把思想作为知识分子的本质。在我看来,知识分子必须也只能承担两个任务:

首先是为现实的与未来的变革铸造思想和理论的武器。这当然不能脱离现实,问题意识必须从现实中来,但任务是铸造理论武器,又必须与现实保持一定距离。

思想者,也即知识分子的第二个任务,就是以他的价值理念对现实提出批判,尖锐的毫不犹豫的批判。他代表的是公众的公共利益,因此可以进行独立的批判。于是,我给自己作了这样的定位:“自觉地站在边缘位置,用自己的方式,说时代的中心话题。”

这里,有几层意思。一是认定自己所处的边缘位置,既看重它的特定价值,又清醒于其必有的限度,以及可能有的陷阱,这样才能“从容而独立地、不计效果地说自己想说的话,并因此而消解了因期待过殷而产生的浮躁之气”。其二,“本性不改,仍然关心与思考社会、人生、政治、国家、民族、世界、人类的大事,即所谓‘时代的中心话题’”。

其三,“这种关心和思考,不带现实功利性与操作性,而是有距离的,更带专业性的,学理性的,更为宏观,也更带根本性的思考。对于我个人来说,更是偏于一种‘史’的考察。思想、研究的题目是从现实出发的,思考、研究的心态与视角则是超越的”。

这也就是我当时所理解的“还思想于思想者”的含义。

这又遮蔽了什么:我的反思

今天,反过来看我这些定位、选择,以及我所提出的“还思想于思想者”的命题,我想做两个方面的反思和分析。一方面,我仍然认为,这样的定位与选择,对于我是合适的,而且是我还要坚守的,甚至可以说,也许到了最近这几年,在我退休以后,才真正做到了“自觉地站在边缘位置,用自己的方式,说时代中心的话题”,我尤其珍惜、看重的是其内含的边界意识,只有充分认识自我选择的有限性,才会有真正的自尊、自重。而这样的选择也是可以作为某一类知识分子的选择的:

偏于理论创造、批判,和实际运动保持一定距离,不参与实际操作和具体实践,这是必要的、有价值的。

同类推荐
  • 中华歇后语(第七卷)

    中华歇后语(第七卷)

    歇后语是俗语的一种,也称俏皮话。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引子”,是一种具体的描述,或为现实生活、自然界的现象,或为历史上、文学中的典型人物,或纯粹是一种离奇的想象;后一部分则是从前一部分引申而出的、作者要表达的对事物的看法。它运用比喻、想象、夸张、借代、转义、谐音等手法,构思巧妙,生动形象,幽默俏皮,运用得当,常常会产生强烈的喜剧效果。在平时的言谈或文学创作中,如果能够使用恰当的歇后语,就会有助于交流思想、传达感情,使语言充满生活情趣,产生很强的感染力。
  • 用文字摆平好汉

    用文字摆平好汉

    耿立的文字质感多层面,可以慷慨悲歌,可以诗意旖旎,可以故事曲折回环,可以幽默解颐。《用文字摆平好汉》使我们感到的是:梁山不远,水浒很近。那些人物是宋朝的,也是当代的,水浒气,如阴魂恶鬼缠绕着这个民族。那些戾气可以借尸还魂,人们啊,要警惕。
  • 饮一杯唐诗咖啡

    饮一杯唐诗咖啡

    整整几个月,我都隔着千年时空,魂绕大唐,回顾大唐之兴衰。我先后同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杜牧、李商隐、孟浩然、张九龄等四十余位唐代诗界先贤们“会面”,静心倾听他们讲述自己诗里的故事。我从咖啡店明亮的玻璃窗往外看,夏夜里络绎不绝的行人,远处车灯下渐行渐远的道路,以及四时更迭间不曾改变的一轮明月。从唐人栽种的诗林中一路走来,那个华丽的朝代业已灰飞烟灭,而华丽的诗句却还活着……
  • 趣味真相预测(侦探趣味推理故事)

    趣味真相预测(侦探趣味推理故事)

    探案故事的模式由4部分构成:一是神秘的环境。二是严密的情节,包括介绍侦探、列出犯罪事实及犯罪线索、调查、宣布案件侦破、解释破案和结局。三是人物和人物间关系。主要有4类人物:①受害者;②罪犯;③侦探;④侦探的朋友,牵涉进罪案的好人。四是特定的故事背景。
  • 名女人面对死神

    名女人面对死神

    春秋战国时代的齐国宰相管仲是中国妓院的开山祖师爷。他在国内设“女闾”,以容纳奴隶,优待游士,提供娱乐,增加租税。清人褚人获说:“管子治齐,置女闾七百,征其夜合之资,以充国用,此即花粉钱之始也。”
热门推荐
  • 乾坤歾

    乾坤歾

    混沌无极,大道衍生。圣人云:无欲则无所求。那小道有欲当如何?圣人又云:红颜若枯骨,向道之心当自然天真。小道自感向道之心已天真自然,但渴求圣人赐矛‘枯骨’炼尘心。
  • 糊涂虫的猪肉总裁

    糊涂虫的猪肉总裁

    他是云氏总裁,她最爱的男人。他曾经当她是宝,只因一场误会将她弃之不顾,甚至还当着她的面,给别的女人撑伞,对别的女人温柔呵护。可就在她对他已心灰意冷,要嫁他人时,他却在突然出现在她的结婚礼上将她掳走,还霸道的宣称:“该死的女人,你是我的,永远都是我的!”
  • 我真是魔帝啊

    我真是魔帝啊

    沈孟经常做一个梦,梦中他是掌管百亿生灵的魔帝。每天都要接受各族朝拜。忽然一天,他竟然能够掌控某种能力,从此开启逆袭人生。豪车、别墅、美女各种好事接踵而来,而他要做的,则是张开双臂,尽情拥抱一切。【迷途乐章作品】
  • stop不许独占天使

    stop不许独占天使

    在很久以前就一见钟情,只不过不愿意说出来,她喜欢白千羽是因为一个约定,而她自己都不知道爱他是不是一直的。
  • 异能邪帝

    异能邪帝

    某职业宅男在家中洗澡,不巧开启了命运的缘分,爱欲纠缠,夹缝求存,且看主角如何用得到的逆瞳来逆天。逆瞳,逆天之瞳,且看这双逆天的眼睛如何纵欲花丛,主角能否用它展开一个完全崭新的人生,那么,请拭目以待吧!逆瞳,逆天之瞳,它有如何能力去逆天,一切的一切将在异能邪帝中为大家展示!
  • 穿越之再嫁可好

    穿越之再嫁可好

    新手文章,砸坑来了,希望各位喜欢!讲述了一个大大咧咧的女汉纸如何在误闯的穿越,玩转生活,轻松文,遇到怎样的男主角,又有怎样的故事,敬请期待~!
  • 让我认识你

    让我认识你

    这到底是一部救人的手机,还是一部杀人的手机?懒散的大学生活、若有似无的爱情故事、不可思议的时空穿梭……一切仿佛都是命中注定。拨开浓雾之际,正是决一死战之时!
  • 无间尊者

    无间尊者

    身受无间者永远不死,寿长乃无间地狱中之大劫仇长生,阳光宅男,几世好人,却误入无间,一念成佛,一念成魔,佛魔两意,灭天绝地……
  • 我在末世做女剑神

    我在末世做女剑神

    以空间为剑,穿梭时空,藐视界限,勘破虚妄,以一剑断壁垒。以时间为剑,操纵时间,断人生死,脚踩大道,以一剑创生命。杀死一怪物,收获一把剑,取奇珍异物,培育一把剑,今年种下一棵草,明年收货一把剑。……穿越末世开始之处,当以前入道,踩不平之事。
  • 武神玄帝

    武神玄帝

    00后作家晋谷处女作,地球最强武修玄帝李青玄与变异生物同归于尽,在苍穹大陆一名同样名为李青玄的废材的身上重生,开启一段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