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234800000006

第6章 洪流:影响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6)

王莽建立的新朝,只存在了短短十几年,他所实行的改革没有一件是顺利执行的,大多是半途而废、朝令夕改,但王莽也有历史功绩。他在改革中,修改了秦汉时代的度量制度,使它更加完备和统一。后世的度量衡制度大都是根据王莽的制度来的。他还规定,如果地主不耕种田地、任其荒芜的要受到处罚;城市中房屋住宅前后不种树木的要受罚;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人也要受罚。这些措施在某种程度上对社会还是有促进作用的。

光武中兴

刘秀完成了统一大业,恢复了汉室的统治。由于连年征战,使光武帝对战争产生了厌恶之心,而且他也深知天下百姓久遭战祸,财物耗尽,天下太平是众心所向。因此,在陇中蜀地(今甘肃东西及四川部分地区)平定之后,光武帝决定致力于发展社会经济,安抚周边少数民族。为了巩固新建的东汉封建政权,光武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先后采取了一系列加强皇权和缓和阶级矛盾的政策措施。

光武以优待功臣贵戚为名,赐以爵位田宅、高官厚禄,而摘除其军政大权。光武鉴于西汉前期三公权重、权柄下移,虽设三公之位,而把一切行政大权归之于设在中朝由皇帝直接指挥的尚书台。尚书台设尚书令一人,秩千石;尚书仆射一人,六曹尚书各一人,秩皆为六百石,分掌各项政务。以下设有丞、郎、令史等官,所有一切政令都由尚书台直接禀陈皇帝,由皇帝裁决。从此,“天下事皆上尚书,与人主参决,乃下三(公)府”;“虽置三公,事归台阁”,“三公之职,备员而已”。但是到了东汉后期,有权势的大臣多加“录尚书事”的职衔,从而权柄再度下移,尚书台又蜕变为权臣专政的工具。

刘秀认为“天地之性为人贵”,新莽末年,群雄并起,刘秀能使天下归心,他的人为贵思想起了不小作用。他不妄杀生灵。更始元年十月(公元23年),他奉刘玄之命,持节巡行河北。进至邯郸时,已故赵缪王的儿子刘林劝刘秀说:“赤眉军现在河东地区,只要决开黄河大堤放水淹灌,百万之众的赤眉军就可成为水中之鱼。”刘秀没有同意,保全了百万生灵。他善待降卒。更始二年秋,刘秀军大破铜马军之后,刘秀非但没有杀投降的铜马军的一兵一卒,反倒封他们的首领为列侯。投降的人还是不放心,刘秀就命令他们各自回本营统领军队,而自己轻装简从巡行各部阵地。投降的人互相交谈:“萧王待人以诚、推心置腹,我们哪能不以死效力呢!”从此都心悦诚服了。刘秀把投降的士兵全部配给各个将领,于是部众多达几十万,所以关西一带称刘秀为“铜马帝”。他不计私怨,崇尚“人道”。更始帝刘玄曾亲自下令杀死了刘秀的大哥刘,其仇可谓大矣。可当更始帝兵败逃亡之时,他却颁布了一道令常人无法理解的诏书,诏告天下说:“更始兵败弃城逃走,妻子儿女衣不遮体,游离失所在路途。朕很怜悯他们。现封更始为淮阳王。吏民如有敢伤害他的,罪过如同大逆。”后来,刘玄被赤眉军将领谢禄绞杀。刘秀听了很悲伤,诏大司徒邓禹葬之于霸陵,同时将刘玄的三个儿子均封为侯。

建武六年(公元30年),刘秀下诏令司隶州牧各实所部,省减吏员,县国不足置长吏可合并者,上大司徒、大司空二府。于是“条奏并有四百余县,吏职省减,十置其一”。同时,废除西汉时的地方兵制,撤销内地各郡的地方兵,裁撤郡都尉之职,也取消了郡内每年征兵训练时的都试,地方防务改由招募而来的职业军队担任。但是,到了东汉后期,州牧刺史逐渐权重,兼有军政财大权,地方兵力又逐渐兴起。

光武继承了西汉时期独尊儒术的传统,东汉建立后,即兴建太学,设置博士,各以家法传授诸经。光武巡幸鲁地时,曾遣大司空祭祀孔子,后来又封孔子后裔孔志为褒成侯,用以表示尊孔崇儒。特别是对儒家今文学派制造的谶纬迷信更是崇拜备至。早在东汉建立之初,光武就仿照王莽、公孙述等人利用谶书作为其承受天命的依据,指使他过去的同学强华伪造了一个叫做“赤伏符”的谶语“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在野,四七之际火为主”,表示他继承了西汉的火德,是“上当天地之心,下为元元所归”的真命天子。东汉统一全国后,更“宣布图谶于天下”,把谶纬迷信尊为“内学”,作为其维护封建统治的思想工具。在提倡儒学神学的同时,光武鉴于西汉末年一些官僚、名士醉心利禄,依附王莽,乃表彰气节,对于王莽代汉时期隐居不仕的官僚、名士加以表彰、礼聘,表扬他们忠于汉室、不仕二姓的“高风亮节”,企图养成重名节的社会风气,为巩固东汉封建统治服务。

另外,光武帝还注意民生,与民休息。自西汉后期以来,农民之沦为奴婢、刑徒者日益增多,成为西汉末年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化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王莽末年,不少的奴婢、刑徒参加起义;同时在一些割据势力的军队中也有不少的奴婢、刑徒。光武在重建刘汉封建政权中,为了瓦解敌军,壮大自己的力量,也为了安定社会秩序,缓和阶级矛盾,曾多次下诏释放奴婢,并规定凡虐待杀伤奴婢者皆处罪。诏令免奴婢为庶人的范围,主要是王莽代汉期间吏民被非法没收为奴的,或因贫困嫁妻卖子被卖为奴婢的;在王莽末年因饥荒或战乱被卖为奴婢的;在战乱中被掠为人下妻的。另外,还规定不许任意杀伤奴婢以及废除“奴婢射伤人弃市律”,说明奴婢的身份地位较之过去有所提高。同时,在省减刑罚的诏令中,还多次宣布释放刑徒,即“见徒免为庶民”。

光武鉴于西汉后期吏治败坏、官僚奢侈腐化的积弊,即位以后,注意整顿吏治,躬行节俭,奖励廉洁,选拔贤能以为地方官吏;并对地方官吏严格要求,赏罚从严。因而经过整顿之后,官场风气为之一变。故《后汉书·循吏传》有“内外匪懈,百姓宽息”之誉。

东汉初年,针对战乱之后,生产凋敝、人口锐减的情况,光武注意实行与民休养生息政策,而首先是薄赋敛。建武六年(公元30年),下诏恢复西汉前期三十税一的赋制。其次是省刑法。再次是偃武修文,不尚边功。光武“知天下疲耗,思乐息肩,自陇蜀平后,未尝复言军旅”。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年),西域鄯善、东师等十六国“皆遣子入侍奉献,愿请都护……帝以中国初定,未遑外事,乃还其侍子,厚加赏赐”。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功臣朗陵侯臧宫、扬虚侯马武上书,请乘匈奴分裂、北匈奴衰弱之际发兵击灭之,立“万世刻石之功”。光武下诏说:“今国无善政,灾变不息,人不自保,而复欲远事边外乎……不如息民。”

光武帝统治期间,东汉的农业、手工业都得到了大大发展。铁制农具的改进、牛耕的普及、水利工程的广泛修建,使生产技术大大提高;冶铁技术的改进,使铁的产量大为增加;精美的铜器、漆器、丝织品反映出高超的手工业工艺;通都大邑商业繁荣,商人的足迹远至西域和国外。经过几十年的经营,东汉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历史上称之为“光武中兴”。

党锢之祸

东汉桓帝、灵帝时,士大夫、贵族等对宦官乱政的现象不满,与宦官发生党争的事件。事件因宦官以“党人”罪名禁锢士人终身而得名。前后共发生过两次。党锢之祸以宦官诛杀士大夫一党几尽而结束,当时的言论以及日后的史学家多同情士大夫一党,并认为党锢之祸伤汉朝根本,为黄巾之乱和汉朝的最终灭亡埋下伏笔。

宦官和外戚把持着选拔官吏的大权,他们颠倒是非,混淆黑白,堵塞了士人做官的门路。当时,民间有这么一种说法:当选才学优秀的却没有文化,当选品德高尚的竟不供养父母,当选清贫纯洁的反比污泥秽浊,当选勇猛有帅才的竟胆小如鼠。在外戚、宦官的腐朽黑暗统治下,社会危机日益加深,东汉王朝濒临危境,一些有识之士深为忧虑。国家的命运和个人的前途同样渺茫,促使一部分官僚和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对当时的政局提出尖锐的批评,对不畏权势、忧国忧民的官绅则加以表扬,士人阶层逐渐形成“清议”之风——太学生及名士们通过清议表达他们关心社会、参与政治的热情。

在反宦官专权的斗争中,一批不畏强暴的正直官吏利用手中的权力直接惩治不法的宦官权贵,李膺、陈蕃、王畅等“党人”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们评议朝政、褒贬人物,公卿大夫竭力接待士人,希望免受恶评,州郡都有官学,太学生与州郡学生互通声气,形成一个全国范围的政治团体。宦官和他的徒党无论在宫内或在地方做官,都遭到猛烈的攻击。桓帝初年,司隶校尉李膺亲自带人到大宦官张让的家中搜查,把他的兄弟、罪大恶极的张朔抓获,绳之以法。李膺等正直官吏对宦官势力的打击,遭遇宦官集团的疯狂反扑,官僚士大夫、太学生与宦官集团的矛盾迅速激化,并最终酿成“党锢之祸”。

第一次党锢之祸发生在公元166年,有个名叫张成的方术士,与宦官往来密切,甚至连汉桓帝也曾经召他去讲学。据说他推算到将要大赦,便唆使他的儿子杀人。李膺得知后,立即派人将他的儿子抓捕归案。这时,政府果然下大赦令,按例应该将罪人释放,可是张成平素结交宦官,作恶多端,李膺便不顾赦令,毅然将他的儿子处死,遭到宦官集团的诬陷,并进行疯狂报复。桓帝遂指李膺等200多人为党人,下狱治罪,受到百般折磨,逃脱的人亦受到通缉。这种伎俩遭到了许多正义官僚的斥责和抵制。太尉陈蕃极力反对迫害党人,他拒绝审理李膺等人,坚决不在判处李膺的公文上签字,因而被罢免。与此同时,大将军窦武虽是桓帝的岳父,但反对迫害党人,并以辞职相威胁,李膺等人也在狱中展开积极的斗争。宦官虽然政治上有很大权力,但社会地位极低,精神上更是浑感自卑。宦官中的某些子弟也在暗中接近士人,以获得士人们的一些礼遇为荣幸。因此,当李膺在狱中牵引出不少宦官亲眷时,宦官们害怕受到牵连,加之一向仰慕名士的外戚窦武的从中出面劝说,桓帝被迫赦免党人,但规定禁锢终身,不许再做官。

第一次党锢之祸后,党人的声望在全国空前高涨,许多人把改变社会的希望寄托到党人身上,并且以和党人结交为荣。像窦武那样的贵族,也要装出朴素生活的样子来接近党人。

虽然党人的名单还没有被官府登记在案,而全国各地却给党人贯以各种称号加以表彰,有“三君”“八俊”“八顾”“八友”等。这些人互相激励,反抗宦官的呼声再度高涨。公元168年,桓帝死,灵帝即位。窦太后临朝,窦武掌朝政,窦武与陈蕃、李膺等人合谋,欲除宦官之祸,不幸事泄。宦官杀窦武、陈蕃,宦官权力达到了最高峰。宦官侯览在山阳郡的家属倚仗权势,横行乡里,残害百姓。时任山阳郡东部督邮张俭便向朝廷告发,要求处置侯览。侯览则指使人告发张俭等结党营私,并且无限上纲上线,扩大打击面。灵帝依靠宦官,再次大兴党狱,李膺、杜密、范滂等一百多人惨死在狱中,禁锢六七百人。党人五服内亲属以及门生故吏凡有官职的全部免官禁锢,唯有张俭巧妙地躲过了宦官的追捕。这就是第二次党锢之祸,这次党锢对士人的打击是惨重的,内外官职几乎全部被宦官集团占据了。

党锢之祸延续了近二十年,直到黄巾起义爆发。当时宦官们害怕黄巾起义的威力,有些暗中投降,愿做内应,有些则召还做地方官的子弟和党徒,准备退让。汉灵帝很孤独,质问宦官们:“你们都说党人该杀该禁锢,但关键时刻还是这些党人为国家出力,而你们却和黄巾军通情,其实该杀的是你们。”于是,汉灵帝下诏解除党锢。但是,党锢之祸使东汉社会损失了一大批优秀的知识分子,致使朝政腐败,社会毫无生机和活力。党锢之祸宣告了东汉社会已经病入膏肓。饱受宦官高压的士族阶级因此又得了势,借镇压黄巾起义的机会,纷纷组织武装,等待割据称雄时代的到来。

三国鼎立

黄巾大起义之后,由于中央集权日渐衰微,地方割据不断加强,分裂的倾向成为难以逆转的趋势。群雄割据的阶段过去,随之而来的就是三国鼎立。鼎立的魏、蜀、吴三国实际上是对峙的三个地区性政权,其中曹丕最先于220年称帝,次年刘备也于成都登基,而孙权则迟至229年称帝。三国鼎立的格局由此确立。一般而言,三国时代从赤壁大战算起,止于280年西晋统一中国。

鼎立的三国中,以曹魏最强大,其创始人为曹操。曹操由于世家大族的背景,20岁时就被举为孝廉,出任东汉王朝的地方官。他任政时,举措得当,“郡界肃然”。但曹操政治地位的上升,关键在于镇压黄巾起义立功,被升迁为八校尉之一,成了东汉皇室核心武装的重要将领。同时,曹操在镇压号称百万的青州黄巾军时,收降30万,称为青州兵,由此他不但军事实力日益强大,也有了深厚的政治资本,一下子成为中原一带的政治强人。公元200年,在著名的官渡之战中,曹操凭足智多谋,以少胜多击败了袁绍,赢得了这场统一中国北方的关键一战。北方大局已定,曹操即开始筹划征讨南方。208年,曹操率领号称百万的大军挥师南下,企图一举翦除南方割据势力,统一中国。曹操的大军与刘备、孙权联军在赤壁拉开了决战的架势。然而,这次曹操却未能再现官渡之战的辉煌,反被刘、孙联军火烧连营,大败亏输,不得不饮恨北归。从此,刘备以荆州为据点发展力量,孙权在江东的政权更趋稳定。赤壁之战促成魏、蜀、吴三足鼎立。

对于三国鼎立的历史格局,当时的智者诸葛亮在“隆中对”里早有预言,诸葛亮告诉刘备,曹操已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之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家兴盛,百姓依附,可以和他结交,而不可图谋;所可取者为荆益二州,“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诸葛亮在这著名的“隆中对”中,分析了当时的形势,点出了三方鼎立的趋势,和此后历史的发展轨迹基本相符。

公元220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继立为魏王。不久,徒有虚名的汉献帝禅位,曹丕称帝,国号魏,都洛阳,追尊曹操为武皇帝。魏历史上又称为曹魏,共历5帝46年,占有淮河两岸及以北的中原地区和秦岭以北的关中、陇右、河西地区。曹魏后期,司马昭遣兵灭蜀汉。265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废魏建晋,魏遂亡。

221年,刘备也在蜀地称帝,国号汉,都成都,史称蜀或蜀汉,占有今四川、云南大部,贵州全部,陕西汉中及甘肃一部分。223年,刘备出兵击吴,在夷陵之战中遭受惨败,抑郁生病而死。其子刘禅(俗称刘阿斗)即位,诸葛亮受刘备嘱托辅佐刘禅。诸葛亮任政期间,“科教严明,赏罚必信”,使蜀国政治清明,经济发展,边疆安定。234年,诸葛亮积劳成疾,病死军中。刘禅无能,且宠信宦官黄皓,政治腐败,国力日衰,终于在263年为曹魏所灭。

同类推荐
  • 安身立命:大时代中的知识人

    安身立命:大时代中的知识人

    安身立命,继而立国兴邦。知识分子的安身立命可以表现为三种不同的人生关怀:社会(政治)关怀、文化(价值)关怀和知识(专业)关怀。这是三种不同层面的人生关怀,有着由显到隐、由外向内、由入世到出世的区别。作为任何一代和任何一个知识分子,这三种关怀都是有可能而且有必要同时具备的。《安身立命:大时代中的知识人》从20世纪中国六代知识分子的个案研究出发,进而关照到整个知识分子群体和中国的社会变迁与思想转型,既是一幅宏观的近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群像,亦是一张张纤毫毕现的知识分子个体的心灵图景。
  • 形势与政策

    形势与政策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形势与政策》依据中宣部下发的“高校形势与改革教育教学要点”,紧紧围绕当今国内和国际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选取了若干专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形势,阐明政策。
  • 公务员职业道德:公正廉洁(三)

    公务员职业道德:公正廉洁(三)

    本书内容包括崇尚公平,履职为公,办事出于公心,努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正气在身,坚持真理、崇尚科学,诚实守信、为人正派,不以私情废公事,不拿原则作交易;为政以廉,坚守信念防线、道德防线、法纪防线,不以权谋私,勇于同腐败现象作斗争,弘扬传统美德,模范遵守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
  • 战后日本的腐败与治理

    战后日本的腐败与治理

    本书以“战后四大腐败案”为例,梳理了日本战后腐败现象发生的历史轨迹及日本社会解决腐败问题的有效经验。书中高度凝练地展示了日本细密、周详的反腐败法律架构,还原与刻画了一些富有典型意义的行贿人、受贿人、办案人角色,并对战后日本政治生态进行了评述。
热门推荐
  • 素手成擒:妖王,拐回家

    素手成擒:妖王,拐回家

    蓝月向来骂不还口,打不还手,是软柿子中的软柿子。这颗软柿子有一天竟然凭空消失了,转眼来到了妖异诡谲,危机四伏的异度空间!前路多舛,众人不禁替她捏了把汗。万万没想到,她竟然不声不响地拜了师,学了艺,不动声色地各种左右逢源,各种逢凶化吉。最后还不忘擒获一只大尾巴狼妖,衣锦还乡,荣归故里!说我软,看我不声不响摆平各路妖魔!道我呆,看我毫发无损游走异世三界!笑我傻,看我步步为营觅得倾世郎君!这,就是软柿子蓝月的内心告白。
  • 楞伽此云难往

    楞伽此云难往

    一场镜花水月,一场命运奔赴,谁能先摘下果实?谁又滋养了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缘来似你:徘徊千转阑珊尽

    缘来似你:徘徊千转阑珊尽

    十八岁的顾晏谙从人群中,一眼便看到了那个眸色顺着柔和的日光而闪闪发光的女孩儿,与他对望在嘈杂来往的人群之中。那年蝉鸣微风,她笑着说她第一次见过那么适合与百合相衬的少年。他亦是从未见过,那么特别的女孩。她与旁人不同,他不知是为何。只是那么一霎间的念头,他不知为何在心中根深蒂固了那么久。她曾经说过,当初我想要的,已经伸手可得。她说,我与你一眼定情。她说,我不在乎你的曾经。无论她倾国倾城还是姿色平平,我喜欢你的全部,不包括已经改变了很多的你的过去。多年后他能想起,那天日月共天间更胜一筹的晨曦,他能想起夏日蝉鸣,能想起窗前飘飞的白色窗帘携卷着夏意。然而最终在视线里模糊的,是无风那天里,湛蓝的白云。
  • 除妖记之姜小白传奇

    除妖记之姜小白传奇

    姜小白出身除妖师世家,有一天姜小白觉醒了家族世代相传的天眼,开始了斩妖除魔的新生活。
  • 男神求放过:娇妻99次逃婚

    男神求放过:娇妻99次逃婚

    她觉得,他是她这一生最触不可及的人物,可是,一场意外却把她与他紧紧的拴在了一起。她并不爱他,所以她总是要千方百计的逃离豪门家族。她逃,他便追。然而在这场爱情追逐游戏里,谁又会先沉沦……
  • 在我的世界里我也是女主角

    在我的世界里我也是女主角

    《世界,女主角》讲的是自述故事,害~平凡的“我”,过着平凡的人生,做着不平凡的白日梦,感叹着自己那没出息的上进心……平淡中也有惊有喜。
  • 灵唤龙师

    灵唤龙师

    在这片奇遇与危险并存的大陆中,生存着许多种族,人,魔,神,还有地精,矮人,精灵等等。主角生来便是一个异种,由于种种缘由,导致与亲人失散,被冰精灵收养长大。时光流逝,他的力量开始觉醒。手持式书与灵杖,以血统之力为引导。看主角如何在大陆中,闯出一片天地。
  • 因为你是我的宇宙

    因为你是我的宇宙

    外表强势内心柔软的爱情小白x先动心后扮猪吃老虎的温柔男主为什么这么喜欢我?因为你是我的宇宙细水长流的纯爱故事
  • 快穿空间:配角要逆袭

    快穿空间:配角要逆袭

    时是一个不懂情的人,在一次次人生的旅途中,邂逅一个个痴情的他们,那颗冰冷的心能被捂热吗?让我们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