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212400000037

第37章 经世学的现代诠释(5)

事物无大小,无远近,苟思之得其真,纪之得其实,极其会归,皆有裨于人类之生存福祉。己不竟其绪,他人当能竟之;今不获其用,后世当能用之,此非苟且玩枏之徒所与知也。学问之所以为古今中西所崇敬者,实由于此。凡生民之先觉,政治教育之指导,利用厚生之渊源,胥由此出,非徒一国之名誉与光辉而已。世之君子,可谓知有用之用,而不知无用之用者矣。他认为,研究天下之事,无论大小远近,只要是真实的学问,都“有裨于人类之生存福祉”;学术乃天下之公器,即使“今不获其用,后世当能用之”。随之指出:“凡事物必尽其真,而道理必求其是,此科学之所有事也。”并专论史学道:“欲求知识之真与道理之是者,不可不知事物道理之所以存在之由与其变迁之故,此史学之所有事也。”自史学上观之,不仅事理之真与是者足资研究而已,即使是今日所视为“不真之学说”与“不是之制度风俗”,也必有其所以“成立之由”与其“适于一时之故”,对后世都有其影响,均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材料,故“虽至纤悉,不敢弃焉”。与史学超功利观点相联系,他又倡导自由研究。认为:“今日之时代,已入研究自由之时代,而非教权专制之时代。”

归纳王国维的上述论述,有几点值得注意:一是目的与手段,二是求真与功利,三是有用与无用、今日之用与后世之用,以及学术独立与自由研究的问题。这些论述显示了经世致用与纯学术的矛盾与内在紧张,实际上涵盖了以后讨论经世致用与求真的基本范畴。在这种矛盾相悖之中,如何寻求两者之间的平衡与调适,成为此后史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后来胡适、顾颉刚、傅斯年等人作了进一步的表述,在中国的学术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新文化运动时期,随着民主与科学思潮的兴起,“求真”与非功利主义的呼声日高,在学术界掀起了一股声浪。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之一胡适,在中国学界以提倡方法论著称,此期强调学术研究不能以功利为目的,大力提倡“为真理而求真理”的学术价值观。他在《论国故学》,即关于整理国故答毛子水的一封信中,批评了研究国故是“应时势之需”的观点。他认为:“做学问不当应时势之需,不当存狭义的功利观念,而当存一个‘为真理而真理’的态度。”指出“国故学”的性质不外乎要懂得国故,这是人类求知的天性所要求的,“若说是‘应时势之需’,便是古人‘通经而致治平’的梦想了。”强调“做学问不当先存这个狭义的功利观念”,“不当先存一个‘有用无用’的成见”。做学问的人,“当存一个‘为真理而求真理’的态度。研究学术史的人,更当用‘为真理而求真理’的标准去批评各家的学术”。如果先存一个“有用无用”的成见,从狭隘的功利主义出发,势必“生出许多无谓的意见”。与之相联系,胡适提倡整理国故,非常强调以求真为鹄的,特别发挥了“还他本来面目”的观点。在《致钱玄同》信中说:“我们整理国故,只是要还他一个本来真面目,只是直叙事实而已。”他主张用“科学的研究法”去做国故研究,按其解释,就是“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解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从武断迷信里面寻出一个真价值来。”认为要用“历史的眼光”来研究历史,以汉还汉,以唐还唐,以宋还宋,以程朱还程朱,以陆王还陆王,“各家都还他一个本来真面目,各家都还他一个真价值。”总之,要用“科学的方法”来还古代的学术思想的真面目。

作为近代疑古史学的代表人物,顾颉刚创立了有影响的古史辨派。他是胡适的学生,在私下里又服膺王国维,在致用与求真的问题上,他与王国维、胡适的观点相当一致,在《古史辨》在《古史辨》第五册的序文中便说:“所谓求得因果,以为资鉴,都是社会学者的事,现在的历史家不负这个责任了。”傅斯年领导的史语所,以后则形成了一个以追求“科学”、“客观”的史学为目的,以收集、整理和考订材料为其内容,以“求真”和“务实”为其风格的“科学史学”派。其他的学者均不同程度上受到这一思潮的影响。这一史学思潮的兴起,与西方非功利主义学术思潮的影响直接有关。

中国近代学术思想的产生、形成的历史过程,始终是在外来思想的传播、启示下开始与展开的。20世纪初期,随着各种西方学说的传入,西方学术中的非功利主义与学术独立说也传入了中国。王国维早年曾广泛接触西方学术思想,并一度醉心于康德、叔本华、尼采哲学。康德认为:“美是无一切利害关系的对象。”叔本华也认为:“唯美之为物,不与吾人之利害相关系,而吾人观美时,亦不知有一己之利害。”这种审美超利害说在西方学术中影响很大。王国维是把这种学说引入中国的最早的人,并作了具体的发挥。如他在《论哲学与美术家之天职》、《文学小言》等文中指出:“一切学问皆能以利禄劝,独哲学与文学不然。”“以功用论哲学,则哲学之价值失。哲学之所以有价值者,正以其超出乎利用之范围故也。”如果“哲学家而以政治及社会之兴味为兴味,而不顾真理之如何,则又决非真正之哲学”。文学也是这样,“餟的文学,决非真正之文学也。”并举例说明中世纪的哲学为宗教辩护,所以蒙受了极大的污辱,又直接引叔本华说:“哲学惟恃独立之研究始得发达耳。”王国维所说的文学范围比较宽泛。他认为哲学、文学乃至整个学术研究,应当超然于政治、社会及个人名利等欲念之外,才能成为“真正之哲学”、“真正的文学”。主张不能“以功用为学问之标准”,而应“唯真理之从”,强调“学问之自由独立”,追求其自身“独立之价值”。在王国维学术思想形成的初期阶段,明显地表现出西方近代学术思想的特征,从其上述主张中,可清晰地看出他受后者的深刻影响,与西方的超功利利害说具有内在的联系。此后的胡适、顾颉刚等强调做学问“不当存狭义的功利观念”,“不当先存一个‘有用无用’的成见”,“只当问真不真,不当问用不用”,大力提倡“为真理而求真理”的学术观,都与西方的非功利主义学术思潮有着直接的关系。

这一思潮的兴起,也是当时的史家对历来“史以经世”的史学传统,尤其是对戊戌以来维新派与革命派史学反思的结果。王国维提出超功利的观点,即是针对维新派与革命派突出地提倡史学的政治功利而言的。他在《论近年之学术界》中论述以“学术为目的,而不视为手段”时,即指名批评了康有为、谭嗣同等人“于学术非有固有之兴味,不过以之为政治上之手段”,不是在真正的搞学问,因此,“其学问上之事业不得不与其政治上之企图同归于失败者也。”同时特别指出,庚辛已还,各种杂志接踵而起,“其执笔者,非喜事之学生,则亡命之逋臣也。此等杂志,本不知学问为何物,而但有政治上之目的,虽时有学术上之议论,不但剽窃灭裂而已。”他认为只有破除此种目的论,学术才能独立发达。顾颉刚称自己推翻古史的动机,曾受康有为“上古茫昧无稽考”的疑古思想的启发,由此产生了“对于古史不信任的观念”。但他又不满康有为等今文学家的态度,认为他们“拿辨伪做手段,把改制做目的,是为运用政策而非研究学问”。因为他们“把政策和学问混而为一,所以在学问上也就肯轻易地屈抑自己的理性于怪妄之说的下面”。并说他的这一觉悟,“追寻最有力的启发就在太炎先生攻击今文家的‘通经致用’上”。他之所以敬重章太炎,其原因之一就是章氏强调“薄致用而重求是”。章太炎虽说过:“学者将以实事求是,有用与否,固不暇计求六艺者。”而在实际中,章氏“自己却不胜正统观念的压迫而屡屡动摇了这个基本信念”。因此顾颉刚指出:“他的信古之情比较求是的信念强烈得多”,他“看家派重于真理,看书本重于实物”。如前所述,当时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的史论和史学活动,虽说对推动历史前进起了应有的作用,有其历史功绩,不能一概否定。但从中国史学的发展看,至这一时期,维新派和革命派可说将其发挥到了极致。如为了论证维新变法之宜,不惜把孔子打扮成托古改制的圣王;为了鼓吹革命,而将史学作为政治斗争的直接工具。从其史学实践来看,确实具有不重史学自身价值的倾向,以致很少留下经得起时代筛选的史著。当王国维、顾颉刚他们以学者的身份,运用西方的史学理论,重新冷静地审视史学的时候,深切地感到自戊戌以来近十年泛滥的仅以学术为宣传工具,把政治与学术混同起来的不良倾向,是学术的大害。因而反对把史学作为政治的工具,着重探讨和总结其学术性和史学价值,以维护史学“求真”的本质。与历来认为史学具有经邦治国的功能,为政治服务不同,王国维等认为学问没有实用性,要求排除其直接的功利性,但同样包含着严肃的思考,甚至对史学仍然有着一种更为崇高的期待。这种反思和审视,实际上显示了在学术思想上从传统到近代的转型。

求真与非功利主义史学思潮的兴起,从根本上说,是在近代科学思潮和西方学术观点、自由思想的影响下产生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的科学思想在中国的影响逐渐扩大,西方的各种学术方法观点被介绍到中国。事实上,早在戊戌变法时期,严复就提出,西学的长处不仅仅在于“天算格致之精”和“汽机兵械之良”,它们只是西方文明的形下之迹,其真正的命脉在于“于学术则黜伪而崇真,于刑政则屈私以为公”。认为西学的“黜伪崇真”精神,对真的追求是西方学术的灵魂。如果说,科学起先被认同为“格致”,停留在器用、技艺的层面上,那么,这一时期,科学的影响逐渐扩大,尤其是到了五四时期,科学观念的广泛渗入,并被普遍地接受和运用,是其显著特点。如胡适所说,科学这一名词,几乎达到了“无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与不懂的人,无论守旧和维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对他表示轻视或戏侮的态度”。科学成为一种思维方式,也即“科学的精神”,几乎渗透到了所有的学术领域之中。对中国学术而言,它意味着一种全新的认知世界的方法与观念。它要求以近代自然科学的方法与精神去说明万事万物,包括历史在内,以追求知识之真。由此构成科学之求真与史学之求真的关联。

而从直接的意义上说,这一思潮更与实证主义史学有着不解之缘。如陈训慈在《史学观念之变迁及其趋势》中所说,19世纪以来,西方自然科学的蓬勃发展,也引起了史学观念的丕变,“其最要者有三:一曰纪实之精神;革从前主观增损之弊,务尚存事实之真”;二“曰进化之注重”,三“曰史源(Sowce)之考订与史学特性之觉悟”。这一时期,伴随着西方史学理论和日本新史学思想的传入,实证主义开始稍有系统地介绍到中国来。

早年的王国维已受到历史进化论和实证科学的洗礼,在1899年为《东洋史要》中译本所作《序》中说:“自近世历史为一科学,故事实之间不可无系统。抑无论何学,苟无系统之智识者,不可谓之科学。”在1900年《欧罗巴通史序》中,又指出:“凡学问之事,其可称科学以上者,必不可无系统。”他认为“中国之所谓历史,殆无有系统者”,不过集合社会上散见之事实,“单可称为史料而已,不得云历史”。只有系统加以研究,才“毋失为科学之研究”。说明历史要成为科学的标志,在于要有系统,能够综合分析历史事实,以发现其进化的因果规律。王国维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史学史上最早介绍史学与科学问题的学者。在后来的《国学丛刊序》中,他指出科学的目标即在于“记述事物”以“尽其真,而道理必求其是”,历史研究则在“求事物变迁之迹而明其因果”。认为史学与科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治科学者,必有待于史学上之材料,而治史学者,亦不可无科学上之知识。”而其根本点,则是“唯真理之是求”。其史学方法具有明显的科学与实证论倾向。

为了将中国的历史研究置于科学的基础之上,此后近代新史家积极主张“用客观的科学的方法考究历史的真相”。值得注意的是,1915年任鸿隽发表了《科学精神论》一文,指出:“科学不以实用始,故亦不以实用终。夫科学之最初何尝以其有实用而致力焉,在‘求真’而已。真理既明,实用自随,此自然之势,无庸勉强者也。”驳斥了当时社会上流行的“许多人读科学目光均不脱物质利益”的说法,这一观点在史学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胡适、傅斯年等都很重视方法论。这种情况正如顾颉刚所说:

“五四运动以后,西洋的科学的治史方法才真正输入,于是中国才有科学的史学可言。”“中国学者受到它的影响,对于治学的方法有了一个根本的觉悟,要把中国古今的学术整理清楚,认识它们的历史的价值。”瑠瑏其所指的“西洋的科学的治史方法”,主要是指西方19世纪流行的实证主义方法论。

同类推荐
  • 教师公文包-体育纵横

    教师公文包-体育纵横

    素质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就是: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为了把这种“转型”工作做好,我们配合当前的新课程策划、组织并编写了这套“教师必备知识丛书”。此套丛书的特点,一是“准”,它准确地体现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准确地解读了新课程标准;二是“新”,它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新思想、新观念、新理论、新要求;三是“实”,它内容充实,资料翔实,语言朴实,有很强的实用性。
  • 报纸是“谁”:美国报纸社会史

    报纸是“谁”:美国报纸社会史

    自1690年诞生至今,美国报纸历经沧桑变故,其报道模式亦处于不断的流变之中。报道模式是指报纸在其日常新闻生产实践中所依循的准则和样式,它是报纸新闻生产的常规形式,是报纸长时间都在使用的报道方式。本文试图在“事实选择”和“事实呈现”两个维度上透视美国报纸报道模式在不同时期的内涵与特点,探究报道模式的流变轨迹及流变动因。“事实选择”是指报道模式中选择了什么样的事实,“事实呈现”是指报道事实时采用什么样的手法。“事实选择”和“事实呈现”是新闻生产紧密联系的两个维度,选择了某种事实也就随之选择了与之对应的某种呈现方式,两者骨肉依存。
  • 创新教育育英才

    创新教育育英才

    有关“培养模式”的概念,目前在各高校的研究中颇有争议,下面给出的是培养模式和与培养模式有关的几个基本概念的几家之说,其中包含了我们对这些概念的认识。
  • 谁来为教育买单

    谁来为教育买单

    在古代中国,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相信,这是改变自身和家族命运的不二法门。殿试试卷一页。在经历了1000多年的考试之后,中国人真的养成了“考试情结”?改革开放之后恢复高考,现在的教育制度深受科举的影响,从而扼杀了教育的内在精神,教育的目的本来是培养健康的、全面发展的个体,但现在教育的精神都被异化,人人都变成考试人。我们似乎看到这样的身影,清朝状元翁同龢秉烛夜读,吴敬梓笔下的范进在嘶声呐喊……
  • 班级图书角系列:我的第一本历史常识书

    班级图书角系列:我的第一本历史常识书

    王志编著的《我的第一本历史常识书》分为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两部分,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以短小精悍的文字,为青少年读者娓娓讲述历史的精彩,她以时间顺序为“经”,以各个时期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为“纬”,再现历史风云的种种精彩片断和瞬间,勾勒出文明发展的曲折历程。那每一位耀眼夺目的时代骄子,每一件震憾人心的历史事件,就如同天空中一颗颗明亮的星星,穿越时间与空间的隧道,代代传燃不熄。没有历史就没有今天,没有今天就没有美好的明天。
热门推荐
  • 植物大战僵尸2之植物的自述

    植物大战僵尸2之植物的自述

    以第一人称视角去看看那些游戏中的植物,看看他们有什么困难和快乐。
  • 豪门第一宠:总裁,我们不认识!

    豪门第一宠:总裁,我们不认识!

    她是归来复仇的千金,第一次见面她救了他,第二次她把他压在身下调戏了他,他的怪病被她治好,誓要娶她。她是一个豪门千金,一朝之间仇恨让她变成了复仇女王,他推波助澜,帮她一步步走向巅峰。人前他是高冷禁欲系男神,然后她是“疼”她的好丈夫。
  • 说好的幸福呢0a

    说好的幸福呢0a

    我曾羡慕的是从校服到婚纱,可以我却不知在何时,把你丢掉了。。。
  • 霸宠前妻非良缘

    霸宠前妻非良缘

    五年前,她是高高在上的市长小姐,因为有眼无珠爱错男人,害死了自己的全家。精神病院的疯魔,癌症的侵蚀,摧毁了她所有的信仰。逃离后,化身为化妆界最优秀的化妆师,摧毁了那个男人的婚礼,让他成为全市的笑话。随着女儿的死而复生,往事一幕幕揭开。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逐仙序

    逐仙序

    低人一等,任人鱼肉?世间本就如此,又何来公平而言?然,弱肉强食是规则,激流而上是命数,不进则退却是现实!世人构想的完美世界宛若浮云!唯有众生之巅,才是藐视一切的根本!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纨绔嫡妃

    纨绔嫡妃

    一朝穿越,楚雅儿欠下了还不完的债。俊美的王爷,风流的楼主,纨绔的世子……这欠的不是债,而是情。
  • 明月谣

    明月谣

    初出茅庐的小道姑沈明月一时为男色所迷,奋不顾身加入到李王府上的剿鬼运动中,惹来一堆鸡飞狗跳的乌龙……一枚飘逸出尘的冰山男,一名阴险狡诈的腹黑太子,一只飘忽不定的多情狐狸,名满天下的名花山庄,笑傲江湖的枭雄大哥……慢慢慢,她都忙不过来了啊……但是,嘿嘿,还是让美男的风刮得更猛烈一些吧——
  • 快穿进王者荣耀

    快穿进王者荣耀

    唐蒙是个玩王者荣耀玩到飞起的荣耀王者,失恋之后,就每天颓废的在家里打王者,一次抽奖抽到了荣耀水晶,巨奖啊,他发现自己竟然穿越进了王者荣耀里。他看着自己手中武器,还有头顶的草帽,草帽上还有只鸟叽叽喳喳的叫着,没错,他穿成了刘备,而他面前是拿着千斤重弩的孙尚香,炮弹已经准备好,就等他说话了。“你是娶我还是娶我还是娶我?!”“…”唐蒙蒙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