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209800000028

第28章 重读贝卡利亚的刑事程序理念(3)

最后,审讯制度上应实行回避。贝卡利亚提到:“罪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排除他所信不过的人,这也是符合公正原则的。允许罪犯在一定时间内不遇到对头,就像是他自己在给自己定罪”,而“无视最明显的犯罪嫌疑,使他的朋友不受处罚”,这是不公平的。同时,贝卡利亚反对中世纪社会中法官成了国库“律师”的不正常情形,反对法官为了增加国库的收入而主动追究犯罪,否则“法官成了犯人的敌人,成了那个陷于囹圄、桎梏加身、忍受折磨、前途莫测的人的敌人。法官不去寻求真实的真相,而是在囚徒中寻找罪犯,并为此而设置圈套。”因此,一个人有权排除与其有利害关系的人进行审讯,有助于防止某些办案人员对被告人的打击报复,保持裁判者的中立,实现诉讼的公平。

总体上看,贝卡利亚反对刑讯逼供,反对提示性讯问,主张弱化口供的效力,实行回避制度,审判应当公开、及时,刑事程序要具有人道性,以上这些观点都是非常有益的。在1764年贝氏的《论犯罪与刑罚》出版后,1766年该书的法文版、德文版等相继出版,并产生很大的影响。1780年路易十六发布告示,取消刑诉中的“预备性问题”并由此废除预审过程中习惯上实行的酷刑拷打;1788年国王敕令取消“预先应当提出的问题”,同时废除“坐刑讯板凳”进行讯问的手段;1789年的《人权宣言》宣布实行“无罪推定”和“程序法定”,并且规定“即使予以逮捕,但为扣留其人身所不需要的各种残酷行为都应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同年8月和10月的法律还废除了封建领主法庭,并恢复了刑事法庭庭审公开制度,允许被告人自核实证词及与控诉方进行对质时开始就有权得到诉讼辅佐人的帮助;1791年的宪法与法律规定对最为严重的重罪审判实行陪审团制度;1808年法国《刑事诉讼法典》明示反对酷刑拷讯。我们不能说法国的这一系列改革乃是全盘吸纳了贝卡利亚法律理念的必然“成果”,但正如本文第一部分所言,这二者之间至少存在着一定的渊源关系。

民主与权利的保障——陪审制和刑事证据制度

陪审制在欧洲源远流长,贝卡利亚也强烈地表达了对陪审制度的青睐。他说:“每个人都应由他地位同等的人来裁判,这是最有益的法律”。由于陪审员不懂法律,贝卡利亚甚至发出感叹:“生活在一个法律不是一门学识的国家该多么幸福啊!”他认为陪审员参与审判,主要有两点好处:第一,陪审员根据“感情”和“常识”做出的判断,要比法官依赖“见解”和“学识”作出的判断更可靠,因为“如果说寻找证据需要精明干练,作出结论必须明白准确的话,那么在根据结论作出裁判时,只要求朴实的良知;而一个总是期望发现罪犯同时又落入学识所形成的人为窠臼的法官,他的知识却比较容易导致谬误”;第二,陪审员与当事人地位平等,比较公正可靠,因为“在那些关系公民自由和幸福的地方,不应该煽动不平等的那些感情作怪。走运者看待不幸者的优越感,下等人看待上等人的嫉恨心,都不能从事这种裁判”。“当犯罪侵害的是第三者时,法官就应该一半是与罪犯地位同等的人,一半是与受害者地位同等的人”,这样就比较容易使各方利益得到平衡,比较容易正确适用法律和发现真相,所以,陪审制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同时,在陪审员的产生上,贝氏认为陪审员应当“随机”产生而不是“选举”产生。与陪审员审判相适应,贝卡利亚接着论述了审判仪式问题,他主张:“在进行审判时,手续和仪式是必需的”,这是因为一定的审判程式“可以使司法者无从随意行事;因为这样可以昭示人民:审判不是纷乱和徇私的,而是稳定和规则的;因为这样可以比推理更有效地作用于那些墨守成规者的感觉”。但是,审判仪式又是要受到限制的——“手续和仪式要想不成为灾难,法律就决不能把它规定得有损于揭示真相”。也就是说,真相是第一位的,外在的审判形式只是“使无知的人民能够接受它”。在贝卡利亚明确提出采用陪审制以后,1788年,在法国召开的三级会议上,几乎一致的意见,是要求建立陪审团制度,“当时,在许多人看来,实行陪审团制度是根治刑事诉讼程序所有病症的灵丹妙药”。于是,1791年9月3日的法国宪法,确认了陪审制度;1791年9月26日至29日的法律依据宪法规定,要求对最为严重的重罪的审判开始实行陪审团制度,并被1808年的法国《刑事诉讼法典》所采纳。在美国,1787年联邦《宪法》第3条规定“审理刑事案件,除弹劾案以外,应由陪审团审判。”之后通过的“权利法案”第5、6、7条中,都分别规定了陪审制度。陪审制在刚开始建立时,受到了民众的广泛好评,陪审员也被称为“民众自由的守护神”。

证据规则的产生更多地依赖于陪审团制度的建立,在历史上,在贝卡利亚生活的时代之前,先后出现了两种刑事证据制度。一是神示证据制度,二是法定证据制度,对于前者,是指案件发生疑难时,让当事人接受某种肉体折磨或考验,或者依靠超自然的力量查明案件事实,具体方式有“独角兽审”、“热铁审”、“冷水审”、“面包奶酪审”、“圣经考验法”,以及中世纪欧洲广为流行的“决斗法”等等,这是一种在生产力极不发达时的非理性的司法证明方式。

在12世纪末期,神示证据制度逐步消亡,同时欧洲大陆和英国的司法制度也在分道扬镳,前者形成了纠问式诉讼制度,后者逐步形成了以陪审团审判为核心的对抗式诉讼制度。在欧洲大陆的纠问式诉讼模式中,证据制度上实行的是一种“定量分析”的法定证据制度。在法定证据制度下,每种证据的资格和效力法律都加以了明确规定,证明方法分为“完全的证明”、“半个证明”和“间接证明”三种,法官没有任何自由裁量权,仅是适用法律的工具,这是一种机械化的证据制度。

按照英国19世纪最著名的证据学家约翰·泰勒(JohnTay-lor)所说,神示证据制度和法定证据制度,乃是“用超自然的力量或其他‘机械形式’裁决”的制度,不是一种理性的裁判方式,它是专横、武断和非科学的。对此,贝卡利亚也进行了猛烈抨击,他说“在野蛮的古老法制中,烈火和沸水的考验以及其他一些捉摸不定的械斗曾被称作神明裁判,似乎上帝手中永恒链条的环节在任何时候都会被人类轻率的手段所瓦解和脱节”,而这种通过烈火与沸水考验的“神明裁判”,结局完全依赖于纯粹的体格和外在的事实,被告人的厄运是难以避免的。贝卡利亚提出,“法官唯一的使命就是判定公民的行为是否符合成文法律”,“法官对任何案件都应进行三段论式的逻辑推理。大前提是一般法律,小前提是行为是否符合法律,结论是自由或者刑罚。一旦法官被迫或自愿做哪怕只是两种三段论推理的话,就会出现捉摸不定的前景。”事实上,贝卡利亚所主张的“恰如其分地确定证人和犯罪证据的可信程度,这是一切优秀立法的显著特点”,以及“就证据在道德上的确实性来说,感觉它比明确地加以界定要容易一些”等,一定程度上包含了证据认定上的“内心确信”思想的萌芽。

同时,贝卡利亚还专节论述了证人证言问题,这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越是难以置信,证人的可信程度就越是明显地降低”;(3)“当证人是某一私人团体的成员,而这一团体的习惯和准则并不为公共社会所理解,或者与社会相忤逆时,这个证人的可信程度可能成倍降低。”因为这种人不仅包含本人的欲望,也包含了别人的欲望;(4)“当有些证人把别人讲的话指为犯罪”,对言语而非行为进行诬陷时,证人的可信程度几乎等于零。以上是对证人可信度进行考察的四项标准。第三,在证人的数量上,贝卡利亚提出,“一个以上的证人是必需的,因为如果一个人肯定,另一个人否定,就什么也确定不了,在这种情况下,谁都有权被认为是无辜的”。在证人问题上,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贝卡利亚明确提出了亲属间的“证人作证特免”问题,他反对“悬赏”,认为“以悬赏的方式买取被认为是罪犯的人的头颅,并使每个公民都成为高挽袖口的刽子手”,这是无益的,它暴露了君主自身的软弱;并且这种悬赏,倡导了家庭、亲戚和朋友之间的背叛,让他们相互之间指证,这是违背伦理道德的。贝卡利亚论述道:“有些法律时而倡导背叛,时而惩罚背叛。立法者用一只手束紧家庭、亲戚和朋友间的关系,另一只手却悬赏破坏和扯断这些关系的人。一向自相矛盾的立法者,一方面把人猜疑的心灵引向信任,另一方面却在大家心中挑拨离间。它不是在预防犯罪,相反倒是在增加犯罪”。贝卡利亚坚信:“随着一个国家日益走向光明,忠实和相互信任也变得日益必要,并日益趋向于同真正的政治结合在一起”。因此,在一定的家庭亲属之间实行作证豁免制度,不提倡相互背叛,有助于亲情关系的和谐和伦理道德的维护。在证据分类上,贝卡利亚提出了“完全证据”和“不完全证据”的分法,所谓“完全证据”,是指那些排除了无罪可能性的证据,这种证据只要有一个,就足以定罪——这事实上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直接证据”;所谓“不完全证据”,是指不能排除无罪可能性的证据,这种证据要变成完全的,需要有足够的数量。也就是说,从单个证据来看,无罪是可能的,而把这些证据连贯起来看,无罪则是不可能的——这事实上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的划分。

在证据的充分性上,贝卡利亚提出了两项标准:一是“如果某一事件的各个证据是互相依赖的,即各种嫌疑只能互相证明,那么,援引的证据越多,该事件的或然性就越小。因为,可能使先头证据出现缺陷的偶然情况,会使后头证据也出现缺陷”。二是“如果某一事件的各个证据是相互独立的,即各个嫌疑被单个地证实,那么,援引的证据越多,该事件的或然性就越大。因为,一个证据的错误并不影响其他证据。”同时,对于一些像通奸、同性恋等难以证实的犯罪,贝卡利亚是反对用所谓的“准证据”、“半个证据”等专断的推定来证实犯罪的。另外,在判处死刑的案件中,贝卡利亚主张:“足以判决罪犯死刑的证据是不能排除相反的可能的。既然如此,即便两名以上见证人出证,即便所证明的犯罪嫌疑是大量的和相互独立的并备有犯人的供述,这些证据的任何一个都超不出道德肯定性的限度。而经过考察的道德肯定性仅仅是一种极大的可能性”,所以难免会存在误判的可能。

综上所述,贝卡利亚关于刑事证据的思想是比较丰富的,他反对神明裁判的证据制度和法定证据制度,反对悬赏,反对亲属间的相互指控,主张从多角度审查证人的可信性,要求证据的确实性等,对证据理论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贝卡利亚刑事程序理念的反思

贝卡利亚在1763年3月至1764年1月之间,也就是在贝氏年仅26岁的时候,他用十个月的时间著成了不朽名著《论犯罪与刑罚》,对犯罪、刑罚和刑事程序问题进行了系统探讨,这是一本百读不厌、常读常新的刑事法学力作。

从总体上看,贝卡利亚对刑事程序的论述是多方面的,它包含刑事程序的基本原则、基本制度、证据制度和刑事程序的人道化等方面,并且他对这些问题的论述在当时的背景来看是相当深刻和超前的。如果说贝卡利亚在犯罪的本质、刑罚的目的等实体方面的论述还具有明显的刑事古典学派上的“功利”性质的话,那么他在刑事程序法上的立场则完全是人道的、自然的和“超功利”的,他注重程序本身的价值,注重诉讼程序内在的人道性、合理性,而很少从实体“结果”的角度考察程序,体现了对刑事程序内在价值的高度重视。

在整本书中,我们可以发现他没有援引一个法律条文或者什么“司法解释”——或许当时的“成文”规定较少,但这并不妨碍我们认识贝氏这种超越法条之上的理论洞察力,贝卡利亚着眼于一些现象成因的深入挖掘,以及相关制度价值的深刻剖析,这似乎更意味着一种研究方法的更新。

正如曾专门从事贝卡利亚思想研究的黄风教授所言:“贝卡利亚的刑法学说有一特点,它不以任何实在法为基础,也就是说,它不是根据现存刑法的体系和原则去探讨它的精神并系统地注释其条文”——这段话虽然是针对“刑法”问题而说的,但在刑事程序方面也是适用的。

贝卡利亚在18世纪的时候能够对刑事制度进行如此精辟的分析,提出如此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独到见解,可能更多地得益于他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意识”。也就是说,可能正是由于贝氏意识到了当时刑事制度存在的诸多严重弊端,看到了诸多践踏人权的情形,“可以说过去和未来都被召唤来同邪恶的现在进行战斗”,他才能发出如此振聋发聩的不同声音。比如,以刑讯逼供为例,贝卡利亚对其深恶痛绝,可能正是由于当时以及以前的历史中刑讯逼供情况严重,存在各种各样的折磨人的方法,并且刑讯成为一种“合法的暴行”,贝氏才如此坚决地反对这种“暴行”,主张无罪推定,主张刑事程序的人道化,反对刑罚的严酷,同时对于不同于纠问式诉讼的“调查式诉讼”充满着期待。可以说,可能正是有了强烈的“问题意识”,并且能够拥有批判精神,以大无畏的姿态正视问题,针对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回避问题,贝氏的这本著作才能够不流于简单的空洞说教或者抽象的“思辩”,而具有了更为广泛的现实意义。所以,我们在阅读这本著作时,就不宜满足于对其只言片语的简单援引,而应考虑当时他所处的社会背景,以及与相关思想的联系。

但反观当今的中国,“注释”法学风行,许多文章和书籍,流于对现行法条的解说、援引和“论证”,或者发一些不切合中国实际的空论,而忽略了对某些实质性问题的反思和考察。这种没有任何“问题意识”的浮在表面上的应时作品,注定是短命的。

同类推荐
  •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全面阐述了劳动法基础理论、就业促进法律制度、劳动合同法律制度、集体谈判和集体合同法律制度、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制度、工资法律制度、劳动争议处理法律制度以及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社会保障法律制度。这些制度均是结合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方面的最新立法成果而撰写。《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内容设计独特新颖,各章均以引导案例展开学习内容,以重点提示突出易疏忽的知识,以章末小结归纳学习要点,以思考练习题检验学习效果。
  • 五五普法(童谣版)

    五五普法(童谣版)

    法制宣传教育是提高全民法律素质、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继续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屇五中全会精神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实施“十一五”规划、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 公民维权法律好帮手

    公民维权法律好帮手

    本书从最基本的法律知识开始,循序渐进地介绍了公民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碰到的“难解难纷”,包括:消费者维权问答、房产及物业纠纷问答、家庭/婚姻纠纷问答、人身伤害维权问答、医疗纠纷问答、最新道路交通法与交通纠纷处理、劳动人事权益与社会保障纠纷处理、保险投保理赔纠纷问答及法律依据、借贷纠纷问答及法律依据、精神赔偿、合同纠纷处理、知识产权的保护、打官司的常识问题、公民常用法律文书。本书根据公民日常生活需要所编写,突出了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结合案例说法,用问答的形式解答,通俗易懂,现用现查,适合于不同文化水平的读者,实是公民案头必备的工具书。
  • 商贸法律实务

    商贸法律实务

    《商贸法律实务》是为解决高职院校商贸、财经类专业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法律问题而编纂的一本新型项目化教材。其着重体现了“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基本思想。全书分为法律基础知识、市场行为法、市场主体法、公平竞争法、工业产权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商贸争议解决法七大模块。我们期冀学生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在面对法律问题时能运用法律的思维方式来考虑解决方案,并能将所掌握的法律知识运用到实际的业务工作中去。
  • 最新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研究

    最新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研究

    本书主要讲述了企业与知识产权、企业专利权保护、企业商标权保护、企业著作权保护、企业商业秘密的保护、企业与反不正当竞争等内容。以一般企业常见的商标权、专利权、商业秘密、著作权等主要知识产权为分析出发点,依据我国最新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分析企业在这些知识产权的开发、管理、保护以及应对侵权等过程中涉及的法律问题。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妻统天下:和亲公主出嫁记

    妻统天下:和亲公主出嫁记

    她,爱新觉罗.渝葶,京城宰相之女。身为宰相府嫡出的长女,七夕一夜,母亲惨遭人毒手,而自己却被权势和利益而蒙蔽双眼的爹爹出卖。与老滑头皇帝一手联通将自己顶替当今的圣国公主嫁给邻国的痴傻太子和亲,她懦弱,想为母亲报仇,但骨子里忠贞,却又不敢抗旨违婚,只好在途中暗算逃跑,可奈事与愿违,逃跑没成反倒被人押回邻国反省思过。更可恶的是,她堂堂大国公主竟被关在柴房里!虽然不是真的公主,但她起码是个宰相的女儿,如今的太子妃。怎么也得在偌大气派的屋子吧,什么痴傻太子,我看他根本就是装的!!致谢:墨星小说封面网百度“墨星封面”第一个就是,你也可以拿到免费封面!
  • 三重时间线

    三重时间线

    如果人可以再次走一遍自己走过的路,结局是否还是会一样。当过去发生改变,你会选择顺应过去,开启新的人生,还是不忘当下,努力改变过去的模样。当未来的样子展现在你的眼前,你会选择憧憬未开,一步步像它靠近,还是抛弃定式,再创一个新的未来。人的情感能否超越时间,改变空间,人的思想能否左右过去,改变未来。过去,当下,未来,当三条时间线重叠在一人身上,三种人格分布在三个时空,在不同时间线的情感羁绊中,在转瞬的过去未来的记忆中,能否做出真正的完美而不令人后悔的决定。这就是人生的话题。
  • 操纵全世界

    操纵全世界

    编辑别人的人生,掌握着全球人的命运。陈默写下的每个字都在全球范围内产生着或大或小的影响,而他笔下的那个人的一言一行也在现实生活中如实展现。但要用寿命作为编写的消耗能量,编辑越多,消耗越多。如果编辑的主角产生了影响力,对社会有积极的贡献,则能提高编辑者级别,并增加编辑者的技能。比如:把现实世界改造成异能世界……
  • 小小尘埃的困惑

    小小尘埃的困惑

    《最让孩子入迷的科普童话读本:小小尘埃的困惑(原创经典美绘版)》是一本科普童话集,作者贺维芳把科普知识融合在有趣的童话故事之中,把复杂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其中包含了动物、植物、生活常识、自然探索等多方面的科普知识。每一则故事的后面都带有相关知识小贴士,对故事中的科普知识加以提炼,以帮助孩子在读完故事之后,再对其中的科普知识强化认知。最让孩子入迷的科普童话读本:小小尘埃的困惑(原创经典美绘版)》中的科普童话故事的阅读对象范围比较广,从婴幼儿时由家长讲述,到孩子能独立阅读,3—12岁的孩子都适宜。阅读这本书,有助于激发孩子阅读兴趣和对科普知识的兴趣,有助于培养孩子对自然、科学的探索精神。
  • 嗜血的复仇

    嗜血的复仇

    这是一个四口之家,住在一栋花园式别墅里,家里有一家企业,很有名,在国内那是数一数二的。家里有一对孪生姐妹,她们从小就生活在一起,但是父母只喜欢妹妹,一旦有什么好的,都会留给妹妹,因为,妹妹虽然年纪小,但长得可爱漂亮。成绩已不是一般的好。而姐姐则在妹妹的光辉下就显得平淡无奇了,不仅长得一般,成绩也在中下游水平,这让姐姐很是怨恨,一心认为是妹妹抢了她的一切,那属于妹妹的一切原本就是属于她的。她的这一想法随着年纪越来越大,父母那越来越偏的心而越来越强烈,心中的嫉妒也越来越浓厚,她想要妹妹所拥有的一切,她想要父母全部的宠爱。于是她心中的愤怒,不满,嫉妒,怨恨,都在那一天爆发了。群:459738363
  • 仙袂乍飘兮,一回眸

    仙袂乍飘兮,一回眸

    彼一时,你瓷白的脸蛋,在弥漫氤氲冷意的冰椁中,睫毛修长的双眸紧闭,好似第一次遇见你,如初春前仍是冰天雪地的世界里欲放的蔷薇。很愿一直做你沉沉睡颜下同你一样的那个长不大的少年。此一时,假装不经意出现在你面前,你灿若繁星的笑靥在我眼前展现,很想张开双臂拥你入怀,笑谈与你短暂见面后的日日想念,只是……彼一时,我似受了天界诅咒如同死殁了的上神芷的幼女,你是我暗无天地的沉睡里唯一能牵动我神思的少年,尚处懵懂混沌的我,对所有一切都一无所知,却唯一记得你暖入夏阳般的嗓音。很愿你,一直做我漫漫无边混沌中那个掌灯少年。此一时,你出现在我面前,示我已多重迷幻身份的俊美神仙,回忆还是很绵延,如斯牵动我的喜怒容颜……
  • 超神学院之筑梦起航

    超神学院之筑梦起航

    本书为超神学院粉准备...当洪荒时代巨神复苏此刻为超神时代会发生什么?护我长城护我河山击退外星魔神划破恐惧,助你飞翔!
  • 改变从速度开始:马克·扎克伯格的成功密码

    改变从速度开始:马克·扎克伯格的成功密码

    他,被冠以“盖茨第二”的美誉;他,哈佛大学计算机和心理学专业的辍学生;他,白手起家,在七年内成为全球最年轻的亿万富翁;他,被《时代杂志》评选为“2010年年度风云人物”;他,就是Facebook的掌门人——马克·扎克伯格。有人说他是天才,有人说他是怪人,有人说他是独裁者,也有人说他是真正的创业家。本书以扎克伯格的语录为主线,分享他的独特看法、想法和最高效的工作术,还你一个真实的马克·扎克伯格,告诉你这个史上最年轻的巨富是如何炼成的。
  • 赋愁集

    赋愁集

    中国诗词文化源远流长,本作品中的诗指近体诗,而不是现代诗。词,是宋词的词,而不是歌词。本作品中的诗都是按照严格的平仄格律而填写的,所以,在每首诗后都会注明是【平水韵】还是【中华新韵】。因古今汉语发音有些字的读音不一样,所以这两本韵书中的某些字也会不一样。为了不必要的误会,所以,每首诗我都会注明。本作品的词,都是按词牌而填写。当然,有很多词牌有几种,甚至十多种格式,所以,别觉得你看柳永的“玉蝴蝶”词有一百多个字,我的才几十个字,就觉得我写错了。当然,词谱也不止一本,有【钦定词谱】,【龙榆生词谱】。而且,韵书也分为【词林正韵】和【中华新韵】。因词谱不同,韵书不同,某些字可能会有些差别,所以我都有注明用的是哪个词谱,哪本韵书。词在前期没标注,但到目前为止,我填的词,词谱都是【钦定词谱】。标注【平水韵】的是诗,标注【钦定词谱】的是词。别觉得句式一样就算诗了。《啰唝曲》四句每句五个字,这是词。五言绝句也是四句,每句五个字,这是诗。它们的区别在于平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