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209800000026

第26章 重读贝卡利亚的刑事程序理念(1)

赛萨雷·博尼萨那·贝卡利亚(CesareBonesanaBecearia1738-1794)是意大利刑法学家,刑事古典学派的创始人。他以其名著《论犯罪与刑罚》而名垂青史,其中所阐发的一系列刑事法理念一直为世人所称道,《论犯罪与刑罚》的出版也被视为近代刑法学诞生的标志。贝卡利亚在刑法学上的功绩主要在于首次提出了罪刑法定、罪刑均衡和刑罚人道等三大原则,从而奠定了刑事古典学派的基石。但客观地说,贝卡利亚的刑事实体法理念固然突出,同时程序法方面的论述也是非常丰富的,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很少留意在这个问题上进行系统的考察。事实上,即使是贝卡利亚本人也坦言,他是从“刑事制度”而非是仅从“刑法”制度上进行研究的;考虑到18世纪还未出现刑事实体法与刑事程序法的完全分离,贝卡利亚没有也不可能在此问题上作出像今天一样关于程序与实体的明晰划分,他主要是从刑事制度的总体框架上进行阐述的。今天我们重读贝卡利亚的刑事程序法理念,目的不是试图将其思想纳入我们今天“现代化”的司法理念,用贝氏的思想来“解读”或“印证”我们今天的某些论断,当然也不仅仅在于阐明贝氏思想的当代意义,而是要着重分析贝氏于当时提出那些“宏伟”思想的社会背景,相互关联,以及在相关领域的反映。

无罪推定理念

无罪推定(PresumPtionofInnocence)是指任何人在罪行没有得到证明之前,都应被推定为无罪的人。贝卡利亚在《论犯罪与刑罚》的“刑讯”一节中明确指出:“在法官判决之前,一个人是不能被称为罪犯的”,“只要还不能断定他已经侵犯了给予他公共保护的契约,那么社会就不能取消对他的公共保护。”这就是著名的“无罪推定”原则。

在传统上,人们普遍认为贝卡利亚是最早公开提出无罪推定这一原则的人,这似乎成了一项公认的、不需论证的权威论断——对此,笔者认为,在大陆法系国家的确如此,但在英国“无罪推定”原则提出的时间可能更早一些。比如,按照陈瑞华教授的考证“,根据现有的资料,无罪推定原则较早出现于英国的诉讼理论(尤其是刑事证据理论)之中”,它在英国证据法上的传统表述是:“未经依法证明有罪之前,被告人应被推定为无罪”,这是一种最稳固的推定,也是一种“可反驳的推定”,要驳倒或推翻这一推定,起诉方须将被告人的罪行证明到“排除合理怀疑”的程序。同时从制定法上来看,颁布于1215年的《大宪章》第39条规定:“任何自由人,如未经其同等者之依法裁判,或经国法判决,不得被逮捕、监禁、没收财产、剥夺法律保护权、流放,或加以任何其他损害。”——该条既然规定自由民在未经依法裁判前不得被逮捕、监禁等等,当然也不能被推定为有罪,这其中事实上已经包含了一定的无罪推定思想;并且从《大宪章》以后的发展来看,议会于1352年和1354年颁布的两个法令都规定:“从此以后,应该确立和稳定这样一种秩序:不得仅仅根据一个人或少数人的提议而拘捕任何人;如果未经适当的辩护,或者未按普通法的程序进行审理,不得剥夺任何人的财产。如果有违反这一规定的判决,要一律宣布无效并予以纠正。”这样《大宪章》就与普通法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正当法律程序”原则萌生了无罪推定的思想。按照罗伯特·比利(RobertBeale)的话说,“根据《大宪章》,强迫一个人成为反对他自己的证人的做法是非法的”。在15世纪末,莫里斯(JamesMorice)也指出,进行如实陈述这种宣誓违背了普通法规则,因为它假定被告人有罪,并且强迫他们自己证明这种假定是正确的,由于莫里斯和其他持此观点的人的倡导和努力,英国议会在1534年已禁止使用这种涤罪誓言的审判方式——这就说明,早在16世纪初期,无罪推定原则在英国普通法中就已经得到确认。但是,在中世纪末期以及17、18世纪的欧洲,纠问式诉讼(InquistoryProcedure)模式盛行于欧洲大陆的所有法院和英国的教会法院,即使在宗教改革后,教会法在诉讼程序中仍有广泛的影响。在这种纠问式程序下,实行秘密告发,奉行有罪推定——1215年拉特兰宗教会议的决议中关于异端嫌疑者的条文说道“一般异端如不能证明自己之无辜,推翻对彼等之控告,则将处以绝罚。如受绝罚满一年,而彼等不能在此期限内用彼等之行为证明可予信赖,则以异端者审判之。”并且,在审讯之前强迫被告人作诚实宣誓,实行“依职权宣誓”程序,要求被告人必须如实回答法官的一切问题,供出所知道的全部情况,而法官也专门设计出了一套讯问技巧。这种宣誓程序,科加了被告人陈述有罪的义务和证明无罪的责任,无疑笼罩了浓重的有罪推定的阴影。

另外,在当时的纠问式程序下,审讯秘密进行,不受任何外界监督,审讯者拥有绝对的自由裁量权,几乎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超出其调查权力的范围,被审讯者也根本不知道指控他的证据是什么,更没有会见律师和接受法律援助的权利。在法庭上,预审官收集的书面案卷材料,不仅是审判时起诉的依据,也是法官进行审判的资料来源,法官依据案卷材料对被告人进行最后的审讯后,在没有任何证人出庭作证的情况下就作出判决。由于法官拥有主动调查的权力,主观预断、先入为主情况严重,被告人在被判决之前,很难处于“无罪”的地位。

例如,1532年德国的《加洛林纳刑法典》,将刑事实体法和刑事程序法合编一体,是一部纠问色彩很浓,实行有罪推定,惯用秘密审理的法典。此后,1670年法国颁布的《刑事条例》,由于仅对刑事诉讼程序作出规定,而未具体规定主要的量刑标准,导致“整个刑法都集中体现在检察官的结论和法庭的审判上”,“一切可能成为刑罚对象的事物都是犯罪,而法官认为应当处罚的一切事物又都可以构成刑罚的对象”,“谁拥有刑事诉讼的管辖权,谁就拥有决定实体刑法问题的权力”,因此法官自由裁量权极大“证据不足”从不导致完全的无罪释放。在这种情况下,法官可以宣布将被告人赶出法庭,而且不认为他是无罪的,法官还可以对“证据不足”的被告人宣布进行补充调查,并可以继续关押在狱中一年或直到获得新证据为止。18世纪法国还设立了“宪兵队法庭”,直接拥有刑事司法权,致使当时社会充满了专制统治的恐怖气氛,公民的自由受到来自各方面的限制,刑罚随时都可能被君主的任何御用工具强加在人们头上。同时,教会刑法也极力维持自己对社会的影响,强化纠问式程序的适用。

总之,在贝卡利亚生活的欧洲大陆17、18世纪时代,纠问式诉讼程序流行,罪刑擅断情况严重,人们缺乏基本的安全感,一个人被刑事指控后就很难再处于“无罪”的地位,所享有的程序性权利匮乏。正是基于对纠问式诉讼模式痼疾的痛恨,再加上贝氏本人深受当时启蒙思想家人权、理性和自然正义理论的影响,贝卡利亚在《论犯罪与刑罚》一书中探讨被刑事追究者的诉讼地位问题,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由于“我们已走到中世纪的尽头而立足于近代社会的门槛上”,“那些新兴的伟大力量在发生作用,已经或正在改变着陈旧的基本社会条件”,“旧事物日趋衰亡,万物皆在更新。新世界在人们脚下展开;新制度在人们中间流行;而这些人自身就是新社会的组成部分;人们心中孕育着各种新思想。”贝卡利亚就是能够在当时沉闷的欧陆刑事法领域中提出新思想的少数学者之一,他对“无罪推定”原则的揭示,在那罪刑擅断、刑罚严酷的年代,不啻是一项能振聋发聩的政治宣言。

应当说,贝卡利亚的“无罪推定”的思想,有着丰富的内涵。尽管贝卡利亚的刑事法思想不是一项“理论构建”,但还是自成体系的,比如在“无罪推定”的问题上,贝氏就结合了当时与此原则相关联的但又问题突出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宣誓”问题、辩护权问题、“秘密控告”问题和“逮捕羁押”问题等进行了系统阐述。

首先,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宣誓”问题上。在纠问式诉讼尤其是宗教法庭程序中,嫌疑人、被告人在回答讯问之前进行诚实宣誓,往往是一项普遍的要求,对此,贝卡利亚持激烈反对的态度。他说,“当一个犯人能够从说谎中得到极大好处的时候,为了使他诚实可信,要求他进行宣誓,由此就产生了人的自然感情同法律之间的一种矛盾。这就好像一个人会通过宣誓而把促使自身毁灭的行为变成义务;好像宗教能够干涉大多数人考虑自己的利害得失”,因此,这会使人陷入一种或者失去上帝或者自趋毁灭的可怕矛盾之中,“要求进行这种宣誓的法律,迫使人们或者做一个坏基督徒,或者成为一名殉道者。这种宣誓逐渐演变为一种简单的手续,就这样它把宗教感情的力量(对大多数人来说,它是诚实的担保物)给摧毁了”。并且从宣誓的效果来看,宣誓也从来没有能使任何罪犯讲出真相,完全是徒劳无用的。因此,“一切违背人的自然感情的法律都是无益的,最终也是有害的。”所以,实行无罪推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裁判前处于无罪的诉讼地位,他/她没有证明自己有罪或者无罪的义务,这就必然要求审讯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宣誓”义务的免除,否则只能导致他们在控告虚假和自我认罪之间进行选择,从而导致自证其罪情形的发生。

其次,关于嫌疑人、被告人的辩护权问题。既然实行无罪推定,自然要求嫌疑人、被告人拥有充分的辩护权,以有助于其防御能力的增强。对此,贝卡利亚指出:“对犯罪进行查证并对其确定性做出计算之后,需要为犯人提供一定的时间和适当的方式为自己辩护”,从而肯定了辩护制度的重要性,但同时考虑到刑罚的及时性,贝卡利亚认为,“给犯人的辩护时间应是短暂的”,否则会影响对犯罪的及时惩治。同时,“法律应该为犯人的辩护和查证犯罪确定一定的时间范围”,而不是由法官确定,也就是说,一方面嫌疑人、被告人享有辩护权但应及时行使,同时法官的调查取证也应受一定时间范围的限制。再次,关于“秘密控告”问题。由于在纠问式诉讼下,秘密控告、私下举报成风,对此贝卡利亚用专门一节的篇幅进行了深刻剖析,他认为,秘密控告“显然是不正常的现象”,“这种风俗把人变得虚伪和诡秘,人们一旦怀疑别人是告密者,就视之为敌人”,接着他提出一系列的疑问:“当诬陷被暴政的最坚硬的盾牌——秘密武装起来时,谁又能保护自己不受诬陷呢?当统治者把自己的臣民都怀疑为敌人,并且为了社会的安宁而不得不剥夺他们每个人的安宁时,这样的统治将会命运如何呢?!秘密控告和秘密刑罚根据什么理由来为自己辩解呢?是为了照顾密告者吗?是为了避免密告者声名狼藉吗?难道因此就让秘密诬陷得到认可,让公开控告受到惩罚?是根据犯罪的本性吗?如果被称为犯罪的是一些无足轻重的、甚至有益于公众的行为,那么控告和审判就从来不是保密的。怎么可能有这样的犯罪:它们是对公众的侵犯,而同时大家却不关心使该鉴戒公开,即审判公开呢?”可见,贝卡利亚在对秘密控告质疑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审判公开的问题。

最后,关于审判前的逮捕与羁押问题。贝卡利亚反对任意的逮捕,而主张逮捕要以有“嫌疑”为条件和实行逮捕情形法定化。贝卡利亚说:“允许执行法律的官员任意监禁公民,允许他根据微不足道的借口剥夺某个私敌的自由,或者无视最明显的犯罪嫌疑,使他的朋友不受处罚”,这是“就社会自身的安全来说,同样违背其宗旨的一个错误”,所以法律官员是不能任意监禁公民的。同时,贝卡利亚列举了可以逮捕一个人的诸多情形,例如公开的传闻、逃跑、法庭外的供认、同伙的供述、对侵害目标的威胁和长期仇视、犯罪的物证等类似的犯罪迹象,都足以成为逮捕某个公民的证据。另外,非常难能可贵的是,贝卡利亚指出,像这些“应根据哪些嫌疑而羁押罪犯,强制他接受审查和刑罚”,都应由法律作出明确的规定,从而力图实现审前羁押理由的法定化,以防止法官的擅断。

同时,在审前羁押的性质上,贝卡利亚认为“在被宣判为罪犯之前,监禁只不过是对一个公民的简单看守”,这种“监禁是一种特殊的刑罚,它需要在宣布犯罪之前执行”;在审前羁押的必要性上,贝卡利亚主张“剥夺自由作为一种刑罚,不能被施行于判决之前,如果并没有那么大的必要这样做的话”;在审前羁押的时间上,贝卡利亚要求“这种看守实质上是惩罚性的,所以持续的时间应该尽量短暂,对犯人也尽量不要苛刻。”那么,审前羁押应以持续多长的时间为宜呢?贝卡利亚说:“这一短暂的时间应取决于诉讼所需要的时间以及有权接受审判者入狱的先后次序”;同时“监禁的严密程度只要足以防止逃脱和隐匿犯罪证据就可以了”。可见,在审判前对嫌疑人的羁押这个问题上,贝卡利亚的核心思想有两点:一是逮捕以存在嫌疑为条件,并且逮捕事由要法定化;二是羁押以必要为前提,时间应尽量短暂。

同类推荐
  • 农民人身赔偿法律案例精讲

    农民人身赔偿法律案例精讲

    《农民人身赔偿法律案例精讲》以侵犯人身权案例为主,选取了三十多个具有代表性的侵权案例,包括法院审判案例和司法行政人民调解工作中遇到的典型调解案例。本书采用以案说法的方式,向读者尤其是农民朋友介绍了有关处理人身权侵权纠纷的法律知识。人身权包括生命权、健康权、肖像权、姓名权、荣誉权、名誉权等内容,但由于实际生活中绝大多数的纠纷都是人身权中生命权和健康权的侵权纠纷,恰恰这也是人身权中最基本、最基础、最重要的权利内容,因此本书着重讲解的是人身权保护中的生命健康权保护问题,并重点介绍了侵权责任的追究和责任承担问题,希望对读者尤其是广大农民朋友正确处理人身权侵权纠纷,维护自己合法权利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 刑法学(第五版)

    刑法学(第五版)

    《刑法学》在尽量吸收刑法学界新研究成果及刑事立法和司法解释的基础上,从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实践性和应用性等角度,围绕刑法规定的具体内容以及刑法前沿问题,阐述了刑法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定以及基本原理。全书分上下两册,分为绪论、犯罪论、刑罚概论、罪刑各论四编。本书第五版根据最新刑法修正案以及近年来诸多刑法立法解释和司法解释的内容进行了修订。
  • 治安管理与执法监督

    治安管理与执法监督

    治安管理违法行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常见,这些行为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与公共安全。而事实上,治安管理违法行为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老百姓不懂法。为了让老百姓知晓哪些行为是治安违法行为,本书以浅显生动的语言,精选大量老百姓生活中常见的典型案例,系统讲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各种治安违法行为。目的在于提高老百姓的守法意识,避免违法行为,并能利用《治安管理处罚法》保护自己的权益。
  • 为了孩子:未成年人保护

    为了孩子:未成年人保护

    本书对国家颁布的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进行宣传的同时,列举了若干侵害现象探索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 打官司那些事儿

    打官司那些事儿

    《打官司那些事儿》选择了老百姓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案例或事例,按照所涉及的不同法律知识进行分类,通过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总结出每个案例运用到的相关法律知识,力求把最简短易懂的分析呈现给读者,让读者朋友在读懂案例和分析的同时,学会将法律知识融入日常生活中,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利。
热门推荐
  • 妻为上之溺宠腹黑五小姐

    妻为上之溺宠腹黑五小姐

    她,凤非凰,傲沧帝国第一家族凤家废材五小姐,胆小怯懦,因不慎落水而溺亡。而她,凤绯凰,21世纪让黑白两道都闻风丧胆的神偷,狡诈,腹黑是她的代名词。当她变成她,带着绝无仅有的混元体质,又将展露出何等风华。某女一脸指控的指着某位大爷,说好的认亲呢?脱我衣服这算神马事?!某大爷淡定回应,是认亲没错,我把你当媳妇来认的。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峰芒

    峰芒

    九转阴阳辅天途,不灭元神化虚空。道是无情却有情,修真了道悟玄真。请看雨点作品《峰芒》……
  • 金牌嫡女腹黑夫君

    金牌嫡女腹黑夫君

    郑如意被自己同父异母的妹妹设计害死,她心有不甘,死不瞑目。穿越到汉朝郑国公世子的嫡长女郑如意身上,遇到一个长相性情跟前一世的妹妹一模一样的郑如玉,冥冥中似乎上天早已有了安排,上一世报不了的仇,解不了的恨,要在这一世一并解决……斗姨娘,惩庶妹。耍心机,有预谋。珍爱生命,远离渣男。日子不要太好呀,谁知遇到他他他……他说:“我就是要你。”他说:“你想娶你。”他说:“我会护你一辈子。”(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真武丹尊

    真武丹尊

    丹者,造化也。高深丹士能以丹入道,驱丹杀人,拥有神鬼莫测之能。一丹出,天地色变,镇压一方。方惊羽为求超脱炼制万古第一丹,却不想遭人暗算巧合重生为少年。这一世,凭借至强丹术,方惊羽横推万里,以无敌之资横空而起,碾压诸天,成就造化丹帝.
  • 镣铐皇后

    镣铐皇后

    18岁踏进大学,相识男友赵德方,相恋七年;25岁被抛,重新站起单枪匹马怒闯传媒天地,又是七年;这就是商殇,一个坚强的普通女孩、一个勤奋的商业才女。用自己的话说,这叫:吹遍风萧萧,饮尽雨迢迢。不与虚竹同,心志比天高。然人有情而命运无情,穿越再一次发生,又一个轮回再次开启,难道一切皆是必然?她只好苦叹一句:环环又圈圈,日日复年年。假花乱路眼,何人半神仙。
  • 少白帝

    少白帝

    华夏历史发展千万年,古老的大地下不知埋葬了仙佛鬼神,而在那些遥远又令人迷茫的时代,夸父逐日、神农尝百草,古仙宴摆不周山不仅仅是传说!神话占领世界,汇成了这片瑰丽且璀璨的洪荒文明。
  • 神界陆羽

    神界陆羽

    混沌,神,魔三界的故事。一切都要从战神台开始……
  • 快穿之公子给撩吗

    快穿之公子给撩吗

    神界有四大主神,许卿月作为其中之一。她的哥哥告诉她,她的青梅竹马有难,需要她下界把青梅竹马的灵魂碎片找来。许卿月:“不对啊,为什么让我去?”谁会去救一个从小欺负你的人?许轻尘幽幽地说道:“谁叫那是你的未婚夫?你不去,难不成还是我去啊?”许卿月:“……”你认为许卿月很厉害吗?你错了,她虽然能在背后说浮生殿那位的小话,可在那位面前,她可是怂得不行。一天,许卿月在朋友面前说着她家男人有多讨厌,两人激动地吐槽着。可最怕空气突然安静,许卿月僵硬地转过头,发现自家男人微笑着看着她。许卿月立即摆了张笑脸,紧张地问道:“内个,你怎么来了?”自家男人却温柔地反问道:“啊卿,你刚刚说讨厌谁来着,嗯?”同时冥界传来消息,最近冥界怨魂数量大大增多,愿神界能下界查看并解决问题。然后这项艰巨的任务就交给了许卿月。肩负重任的许卿月冷笑着,“我算是明白了,你们都在欺负我。哼,我找自家男人去。”
  • 魔法剑侠

    魔法剑侠

    但愿你喜欢的人也喜欢你。且看少年魔法纵横,行剑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