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097200000030

第30章 处世方略(3)

鲍叔牙有知人之智,同时也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在治理国家上的才能不及管仲,推荐管仲位居自己之上,自己则甘居管仲之下。

如此的鲍叔牙,能够忍让、宽容管仲,是因为他的胸怀。虚怀若谷,就会对人多几分理解,从而增加自己的睿智。这个道理不是不容易明白,而是人们在待人接物上,难以真正地宽大为怀,所以人们往往不能知人或者是不能自知。

生活中,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准则,但自己的准则应该和全社会通行的准则相一致。这不是对人的苛求,而是建设和谐的社会环境的需要。但人常常自视过低或者自视过高,由此产生的矛盾冲突是屡见不鲜的事情,失去了知人或者自知的平和,多了一份情绪,也就少了一份客观。从而不能知人,也不能自知。

不能知人,就不能以心相交,咫尺千里。

不能自知,则会以荒谬障目,执着迷惘。

兵法上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意味着不能知人和下能自知将带来生活的被动,陷自己于胶着乃至事业的失败之中。所以每一个人都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勇于知人,也勇于自知。尤其是自知,所以,现在的人们习惯说:人贵有自知之明。因为不能自知,实际上就不能知人。一叶可以障目,人为自己所蔽,也就看不清楚外部世界,自然包括了不能够知人。

自见者不明

把自知者明的话再深入一步,该是老子说的靠自己的眼睛去看事物,往往看不清楚;自以为是,常常不能明辩是非。

战国时,赵国的襄子好酒,有一次,连续喝了五天五夜。

赵襄子很高兴,对侍从说:“我喝了五天五夜的酒,还没有醉意,算得上是赵国的国士。”

侍从优莫说:“您还要努力,您喝酒的劲头比商纣王差。商纣王喝了七天七夜,您只喝了五天五夜。”

赵襄子一听,顿时心惊。商纣王因为荒淫亡国,那么自己大概也会亡国吧。他紧张地问:“我会亡国吗?”

优莫说:“不会。”

赵襄子说:“我喝起酒来,比商纣王差不了一点,怎么会不灭亡呢?”

优莫说:“夏桀和商纣王的灭亡是遇上了商汤王和周武王,现在天下全是夏桀那样的人,而你是商纣王那样的人,桀纣并世怎么会灭亡呢?但很危险了。”

赵襄子开始不以自己贪酒为非,而以为是,所以他才在喝了五天五夜的酒以后,很有自豪之感,自誉为国士。这正是自见、自是的结果。

人的自见、自是通常是人思想、行为失误的本源。

个人的见识是很有限的,伟大的科学家牛顿说他的成功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正是看到并承认个人的见识有限而借重于他人,成就自己的事业。而自见、自是者,大多以失败告终。西楚霸王项羽是很典型的例子。

项羽称霸以前以武力胁迫刘邦让出咸阳。他进咸阳以后,有人进言,说咸阳四面地势险要,中间土地肥沃,是建都称王的最理想的地方。项羽则说,富贵不归故乡,好像是穿着漂亮的衣服在夜晚走路,有谁知道呢?他贪图虚名,自恃己见,放火烧了咸阳,失去了称霸的最好基业。

人也应该有执着自见、自是的时候,那就是认定所见、所是的是真理,于是至死不渝地追求。老子没有这样说,但他在众说纷纭的时代执着于“道”,何尝不是自见、自是呢?

在通常的情况下,自见、自是都是要不得的,老子说的是常理,而不是特例。

自见、自是同时是在自我封锁,把众人的意见和公理排斥在自我之外,实际上也是把自我排斥在众人和公理之外,自寻孤独,不仅会守寂寞,而且会孤陋寡闻,以是为非,以非为是,那对自我和社会是有害的。

胜人者有力

人生活在社会上,两种力量的抗衡总是存在。既包括矛盾的正反两方,又包括正方或者反方本身力量的比较。事物是相对的,庄子主张相对论,说天下最大的东西是野兽秋天毫毛的末端(这时候的野兽毫毛是最细小的),最小的是东岳泰山;寿命最长的是一生下来就死去了的婴儿,寿命最短的是传说活了八百岁的彭祖。庄子并不是故作惊人之语,而是说事物的大小、长短都是相对的。那么,人们彼此之间力量对比、人自身的矛盾冲突可以说无时无刻不存在,像司马迁,当社会上的人们议论纷纷,说天与人相互感应,人做了好事天会予以奖励,人做了坏事,天会予以惩罚。而他心里就很疑惑,纵观历史和现实生活,为什么做了好事的人并没有善终,而做了坏事的人倒是安享天年呢?他想来想去,心里的疙瘩没有解开。还有,司马迁本来是忠臣,他为李陵辩护,主要是为了安慰汉武帝,使他食能甘味,寝能安息。没有想到反面遭了身体亏缺之祸,于是在生还是死上也有过激烈的思想冲突。

正是基于人与人之间以及人自身的行为、思想的比较、冲突,老子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大。

胜人者有力,胜人者要有内在的智慧。楚汉相争,项羽勇武善战,好几次把汉王刘邦打得狼狈不堪,彭城一役,项羽以精兵三万破汉军几十万众,杀汉兵十几万人,把刘邦追杀得四处逃窜,父亲、妻儿都顾不上。但最终刘邦以善于用人取胜。他曾经说:运策帷幄之内,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治理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草,我不如萧何:率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我能够用这三个人,而项羽只有一个谋臣范增又不能用,这就是我之所以胜利,项羽之所以失败的原因。就此而论,胜人者有力,有阶段之胜,也有终极之胜。常言的谁笑在最后谁就笑得最好,胜人者总是有力的。

胜人者有力并不排斥外在力量的援助,天时、地利、人和都有助于人们取胜,但人难战胜的其实是自己。

人性的刚强与软弱是正常现象,刚强者有软弱的时候,软弱者也有刚强的时候。在理智与情感之间,二者的胜与负是交错发生的。人的理智胜情感或者是情感战胜理智,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在这方面失败的经历几乎在每个人的人生中都存在过,不过还是要看最终的结果。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以后,痛不欲生,深感自己再也没有脸面去祭扫父母的坟墓。但他一想到这时候死,没有什么意义,想到自己的《史记》还没有写完,于忍受着人生的巨大羞辱,完成了《史记》,成就了他向往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也使他名垂千古。

自胜者强大,人要能够战胜自我,才善于处事不惊或者说从人生的困挠中解脱出来,坦然地面对现实。这不仅是说人在遭遇不幸、坎坷的时候应该战胜自我,重新确定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而且在事业顺心遂意时也需要战胜自我,以避免高傲满足,故步自封,人就会不断地进取。

老子在教育人们这样处世的时候,不再沉溺于消极的顺应自然之中。

为人己愈有

说人为自己活着,这话未必就错。

人们的口头禅:“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劝人珍惜光阴,其实是珍惜生命。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难得的拥有使生命分外贵重。所以,老庄爱教导人们全身避祸,尽可能不使生命受到伤害。因此,人是不是在为自己活呢?

说人为别人活着,这话也不错。

人从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就不单纯是属于自己,而且属于家庭和社会。人与家庭、社会血肉相连,不可分离。所以,每个人又是为别人活着。珍惜自己,投身社会服务,也是每一个人应该尽的做人职责。

老子很有意思,既要人注重自我,不要和别人的关系亲密,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该是多好的事情;又说出“为人己愈有,与人己愈多”的话来,要人关心社会,关心周围的人们,给人们帮助。帮助别人,自己会更富有;给与别人,自己会更多。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帮助了别人,给与了别人,将会得到别人的回报,于是会使自己更加富有,财物更加丰足。同时,帮助别人、给与别人,自己的精神将显得更加充实,获得新的、更多的满足。这使为人己愈有,与人己愈多始终具有物质和精神双重性。

老子说这样的话,想的是均贫富,圣人不是不求积累、把自己拥有的无私地分给别人吗?它的意义却不限于此,在社会生活中,人人都可能拥有别人不具有的事物,以自己所有济人所无,是风尚、襟怀,想这样做的人也许很多,真正能够这样做的人并不多。

这有两方面的因素。

一方西是想为人的、想与人的本身为人、与人的能刀有限,心有余而力不足。

另一方面是具备能力可以为人的、可以与人的,力有余而心不足。

只有心力都能及且有这样境界的人才能做到。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为人、与人是无限的,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和与人之中,生命更能显示异样的光彩。老子要人别光顾了自己,也关照关照他人,可见他的胸怀。

五、言与行

言与行,是人品行的表现形式。

言与行,是人能力的表现形式。

所以,人们常说,听其言而观其行;言必行,行必果。

生活对人的改造,使言与行有了复杂的表现形态,言行的一致与言行的分离往往交织在一起。去伪存真是人的愿望,但人需要去伪存真的本事,而且要求别人言行一致的时候,自己也应该言行一致。

人的一生,总有些事情值得一做,而只有抱定一个目标,以决心和毅力贯穿言与行之中,才有成功的可能。人的命运固然有环境和机遇的因素,更重要的是自我的把握程度,做言论的长子、行动的矮子,只会使自己一无所成。

言有宗,事有君

从事写作的人有一句行话:立主题。一篇文章应该有一个主要的思想,也就是现在人习惯说的中心思想。文章没有中心思想,往往会让读者不知所云,作者也就达不到自己的目的。

说话也一样,不管对象是谁,总不能够东一句、西一句,让听话的人忽东忽西,恍恍然无所得。老子虽说距离现在有两千多年了,“言有宗,事有君”的话,即说话要有一个宗旨,办事要有一个主宰,仍然让人时时感到很现实,很有用。

同道家学说,老子真的和庄子很有点不一样。固然是他们两人都把“道”讲得玄虚,讲得一些人听起来就脑袋发晕,但对于生活的态度,庄子把老子消极的一面发展得登峰造极,舍弃了老子在生活中积极的一面。

人们说话办事有一个宗旨,这样才不至于离谱或者说离谱太远。然而,人们往往不能够言守其宗,事守其君。

言不能守其宗,除了那些好东扯西拉,无主题乱弹琴之外,守其宗的人有时也会失其宗。韩非子曾经谈论游说国君的困难,其中说:和国君谈论大臣的是非曲直,国君则怀疑是在挑拨离间;和国君谈论左右地位低下的人,国君会认为是在出卖自己的权势:和国君谈论他所宠爱的人,国君会认为是要把这些人作为自己的靠山;和国君谈论他所憎恨的人,国君会认为是在试探自己。

说话的人想守其宗,听话的人不知其宗,使说话的人不失其宗也不可能,这是说话人的悲剧。那么,说话的人应该知道自己的说话对象,确定自己的说话分寸,真的使言有所宗。

言有所宗是一个人思想清醒、有主见的象征,而不单纯是一个语言表达的问题。一个善于思想且善于表达的人,言有所宗是基本的要求。然而,现实生活中的人们自以为言有所宗,人们不知道其所宗的事情常常在发生,有时是语言过于混乱,有时是语言过于简洁含蓄。

老子说话,言约义丰,使他这个主张言有所宗的人,所言有时也让人难以明白。庄子说话,引喻设譬,本来是言有所宗,人们有时不知其所宗。在后人说不清、道不明中,《道德经》和《庄子》有了深厚的魅力,至今为人们深爱和孜孜探寻。

言应有宗,以言观事,事应有君,犹如纲举目张,工作会更有效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诚实的话不华丽,华丽的话不诚实。老子说这话的时候,文章的朴素是一时风气,一部《春秋》,虽说备受后人推崇,把它视为礼义人伦的大宗,治理国家的大法,但它本身实话实说,朴素无华,简洁明快。《道德经》和《论语》,也是这样一种风格。

到了战国,情形就很不一样,话要说得漂亮、要说得有气势,能够在游说诸侯国君的时候,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这当然是社会形势变化了,秦国的“连横”与齐、楚、赵、魏、韩、燕六国的“合纵”斗争,使社会的大舞台涌现出许许多多的纵横家为诸侯国君出谋划策。这些纵横家仗三寸不烂之舌,朝为布衣,夕为卿相,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美言动人,著名的纵横家苏秦、张仪就是如此。苏秦合纵,挂六国相印;张仪连横,权倾一时。在那个时代,也有不主张美言的,墨家学派的领袖墨子就认为说话、写文章应该质朴无华,以免听话的人、看文章的人特别喜爱华丽的文词忘掉了说话的人、写文章的人的真正用心。

老子这样说,是在传达有普遍意义的人生经验,当他说信言不美的时候,就让人想起民间流行的一句话: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逆耳的忠言,就属于不美的信言。

人自身有很大的弱点,当那直来直去、诚恳无欺的话不牵涉到自己,或者是自己去开导亲人、朋友、同事时,都知道信言应该不美,可以理解别人的真诚,或者是表白自己的真诚,这样的情形常常在发生。当轮到别人这样对待自己的时候,更能接受的不是不美的诚实的话,而是美丽的不诚实的话。

好话让人心里舒服,这符合人的虚荣心。项羽、刘邦协力攻秦,刘邦先破秦进入咸阳,并想在咸阳称王。也想称王的项羽大怒,凭武力哪有你刘邦称王的份呢?不行,看我项羽要把你刘邦赶出咸阳,甚至是消灭在咸阳。这一下把刘邦吓慌了手脚,连忙到项羽的驻地鸿门“请罪”,说是我本来是想让你先进入咸阳的,没有想到自己先进入了咸阳。我怎敢在咸阳称王呢?而是整顿咸阳的秩序,一心等待你来称王。本来怒发冲冠的项羽摆下鸿门宴要置刘邦于死地,听了这话,心里美滋滋的,宽容了刘邦。气得项羽的重要谋臣范增把刘邦送来的礼物扔到地上,大叫:夺项王天下的一定是刘邦。果然被他言中了。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很多人在经历了惨痛的教训以后,才能够明白其中的道理,战国时楚国的顷襄王宠信奸臣,溺于女色,策士庄辛见了很着急,对他说:“君王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车子后面跟着鄢陵君和寿阳君,只顾淫逸奢侈的生活,像这样下去,国家就很危险了。”楚顷襄王哪里听得进去,说道:“你怕是老糊涂了吧?故意以妖言惑众。”直到不久楚国的都城被秦军攻破,顷襄王才重新想起庄辛的一席忠言,派人把已经去了赵国的庄辛请回来,向他请教楚国在险峻形势下的对策,形势才有了改观。

信言不美,美信不信,老子的《道德经》五千言,以真情至理动人,而不以华辞丽藻动人。可是他学说的继承者庄子则好美言,庄子好编、好讲寓言故事,行文汪洋自恣,委曲婉转,寄真意于美言,与老子传授给人的生活经验有一点背道而驰了。

强行者有志

老子讲过一些人要知足的道理,但他又说:“强行者有志”,暗暗寄寓了人不能够知足,为了一个目标或者几个目标的实现,身体力行、坚持不懈。

荀子曾经说过:“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并以蚯蚓和螃蟹为例,说明身体力行还要用心专一方能有所成。这与老子的说法相合,但思想的指向不一样。老子好道,重的是自然;荀子好儒,重的是礼。

同类推荐
  • 圣经故事(1册)

    圣经故事(1册)

    本书收录的圣经故事有:“一部文学遗产”、“创世纪”、“先驱者“、“继续西行”、“暂居埃及”、“逃脱奴役”、“荒野漂泊”、“找到新的牧场”、“征服迦南”、“路得的故事”等。
  • 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

    本书主要指道教历史与道教文化。包括道教、道教绘画、道教雕塑,其中图文并茂,图解图注,形象直观,赏心悦目,彩色制作,丰富多彩,设计精美,格调高雅,非常适合广大读者阅读和珍藏,也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装备和陈列。
  • 六祖坛经笺注

    六祖坛经笺注

    《六祖坛经笺注》是为佛教、特别是禅宗极为重要的经典《坛经》进行注释解说的著作,也是《坛经》“笺注”著作中的集大成者,全书搜集资料丰富,注释严谨,以“字字考其来历,句句求其证据”的标准,详细解释阐述《坛经》本义,使《坛经》奥义清晰可读。
  • 人间的行脚:佛陀教你当下觉悟,遇见自在的人间修行

    人间的行脚:佛陀教你当下觉悟,遇见自在的人间修行

    今天,当我们在经卷典籍中参禅问道,向佛陀提出种种要求,试图接近佛陀的慈悲恩泽时,其实我们已经离佛陀越来越远了。现在,就让我们用《人间的行脚:佛陀教你当下觉悟、遇见自在的人间修行》这本书脱下佛陀的金装外衣,让佛陀不再凌空飞翔于只有香烟缭绕的地方,让佛陀不再端坐于无人可及的莲花法座上,让佛陀不再安住于壁画、吟唱、礼拜和世人的景仰中。让佛陀的双脚重涉人间,和我们一起去哭、去笑、去失去、去得到、去释怀、去拥抱、去明心见性、去尽情尽兴……执心执意执着,华音流韶过。因缘聚散,光阴荏苒。我们是否,还在踽踽独行的路上步履蹒跚?静思静穆静坐,花雨曼荼罗。刹那清净,一世安宁。我们是否,还没看见自己心头的天澈地明?
  • 零点星光

    零点星光

    本书内容包括夏季的川藏线、川藏茶马古道、草原明珠理塘、天地巴塘、巴塘弦子、英雄格萨尔等,展现了青藏线的旖旎风光,追溯了佛教源流,介绍了藏民的神秘习俗。
热门推荐
  • 妖娆舞伶

    妖娆舞伶

    初进府邸的私生女萧舞儿,接受嘲笑的洗礼,与母共相依。一生为谁而舞,又为谁愁断肝肠。真想知道是谁走进了她的心,陪她一起在这个江湖中赏月秋光。
  • 殿下太正经

    殿下太正经

    在雪山深处生活了五千年的她终于踏出外界,却在阴错阳差之下将封在冰洞里几千年的殿下救了出来。此殿下甚合她意,可是这个殿下太正经,无论她怎么勾搭都坐怀不乱。
  • 損齋備忘錄

    損齋備忘錄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绝代修仙学生

    绝代修仙学生

    一个谨慎得不能在谨慎的学生偶得修炼功法,一步一脚印的走向人生巅峰,每一句话都非常谨慎,就像是大能在布局一般……他就叫邓源!
  • 居里夫人

    居里夫人

    居里是著名的女性物理学家,两度获得诺贝尔奖,与其夫共同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本书主要以其成长历程和人生发展为线索,通过日常生活中富于启发性的小故事来传达他成功的道理,尤其着重表现他所处时代的生活特征和他研究的艰难过程,以便对读者产生共鸣和启迪。本书包括人物简介、思想点拨、经典故事、人物年谱和名人名言等部分内容,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启迪性和知识性。
  • 大梵道

    大梵道

    我们的故事发生在明朝永乐年间,讲述了何谦与他的小伙伴们在江湖中的精彩故事,一场不平凡的江湖寻道之旅即将拉开大幕。。。江湖,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恩怨情仇,谁解其中因缘;义薄云天,谁知个中伤悲;南柯一梦,水月镜花,江湖,终只是一部所有人的童话而已......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于何处?道在天地,道在你我,道在佛祖拈花一笑间.....
  • 我的绝美新娘

    我的绝美新娘

    我叫洛凡,自我记事起就一直做一个梦,梦中,一位绝色美女坐在我的身旁,在梦中我不能动弹,也不能说话,我们就这样静静地看着对方,直到今天,她竟然开口了………
  • 这一生不符你

    这一生不符你

    符景的眼泪又再一次流了出来,听完施扬皓的话她感动坏了,没有其他情绪可以表达她的心情,也说不出任何一句话,施扬皓就趁着现在,他单膝下跪,一个小盒子打开,一枚简简单单款式又因钻石的闪闪发亮显得与众不同的戒指呈现在符景面前。深情又带着小期待的声音响起:“你愿意嫁给我吗?”
  • 剑枭记

    剑枭记

    天英学院,御灵大陆最大的修真学院开始招生,全国各地的人都往学院赶去,各大势力在学院内争锋相对,此时一个吊儿郎当的无赖小子一头扎进了漩涡里…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