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849300000017

第17章 水只注五分,器便稳,谦卑处世为智者(3)

过了一会儿,博士也觉得内急了。这个池塘两边有围墙,要到对面厕所非得绕十分钟的路,而回单位上又实在太远了,怎么办?

博士也不愿意去问两位所长,憋了半天后,于是也起身往水里跨,心想:“我就不信这本科学历的人能过的水面,我博士就不能过!”

只听池塘里响起一声“扑通”的声音,博士栽到了水里。

两位所长赶紧将他拉了出来,问他为什么要下水,他反问道:“为什么你们可以走过去呢?而我就掉水里了呢?”

两位所长相视一笑,其中一位说:“这池塘里有两排木桩子,由于这两天下雨涨水,桩子正好在水面下。我们都知道这木桩的位置,所以可以踩着桩子过去。你不了解情况,怎么也不问一声呢?”

没有一个人会喜欢骄傲自大的人,骄傲者在与他人合作中也不会被大家认可。也许你会觉得自己在某个方面比其他人强,但你更应该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在他人的强项上,只有这样,你才能看清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要懂得自己的迷惑,学会谦虚。谦虚有如广大的天空,它用蔚蓝的颜色,去容纳风云日月,不会被雷电乌云遮蔽,而失去其光明。卑微有如无边的大地,它用翠绿的光泽,承担起雨露花树,不会因为污秽垃圾的沉埋,而失去其生机。谦虚的天空不会因破坏而嗔恨,卑微的大地不致因践踏而委屈。只有永远不生起嗔恨,不感到委屈,才是真实的谦卑。

一个知道自己迷惑的人,就没法不谦虚,谦虚会让人的心缩小,像个小卵石,虽然小而极结实,结实才真实。

真正的修行,就是先了解自己,找出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无论怎样都要谦卑地低头向下,就像一棵饱满的麦穗。知道了自己的迷惑,才能学会谦虚,谦虚地做人做事,你就是一个真正的智者。

8心力要多用来反省自己

多些心力注意别人,就少些心力反省自己。要做到“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人人都应时时具备一颗了解责任与反省的心,而不是喜欢归罪于别人。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很强的个体意识,每个人都有自己为人处世的行为方式和习惯。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乃是同他人处好关系的关键。

范先生有两个女儿,大女儿从美国哈佛大学毕业,现在在美国创办了一家公司,效益很好。小女儿在台湾的一所大学任教。亲戚朋友都很羡慕范先生有一双这么好的女儿,纷纷向他讨教教育子女的方法。范先生说他常常告诫女儿的一句话就是:“就算是最愚笨的人,当他在责备别人的时候,也是清清楚楚的;可是一个极为聪明的人,当他宽恕自己的时候,却是迷迷糊糊的。反过来说,假如一个人能用责备别人的心来责备自己,用原谅自己的心来原谅别人,就不怕达不到圣贤的境界。”

有人向范先生请教为人处世的道理,他回答说:“只有节俭才可以培养廉耻,也只有宽恕才可以做到仁德。”范先生自己,平生修身养性,对于饮食从不挑剔。下班回来以后,立即换上粗布衣服,以平常心来待人接物。从小到老,从小官到大官,始终如此。

待人接物要做到“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真正在生活中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原因在于一般人往往看到世间的不圆满、不美好,就会觉得不满意、不舒服,就想责怪别人、教训别人。因此即使再愚笨的人对于别人的是非过失,都能看得清楚、说得明白,但是要反省察觉自己的问题缺失,却是糊里糊涂、十分困难。因此范先生告诫女儿,德行成就的关键就在于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当我们看到别人的问题时,正好用来提醒自己不要做错,能够这样要求自己就容易进步。我们原谅自己很容易,要原谅别人很困难,能够把原谅自己的心拿来原谅别人,那真能做到这样就不愁达不到圣贤的境界。

孟子曾经说过,一个有道德的人,在同别人的相处中,由于他能够很好地关心别人,尊敬别人,所以,他也能够得到别人的关心和尊重,这也就是他所说的“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为人处世,我们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要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给人一张微笑的脸;时刻反省自己,提醒自己,尊重别人,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人处世,三思而后行。要记住在这世上,没有谁要与你过不去,你也别给人家制造难处。

同时,我们也要做到宽以待人:见面三分喜,得饶人处且饶人,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问题,就不必求全责备,哪怕别人有缺点,我们也要尽可能去容忍。要知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因此,就要学会宽容别人,理解别人。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不仅是一种待人接物的态度,同时也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它能够化解人和人之间的许多矛盾,增强人和人之间的友好情感,有利于我们所从事的事业的共同发展。同时,一个人如果能够养成“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优良品德,就一定可以在同他人的相处中,严格要求自己,宽容对待他人,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使自己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与人相处,要多看对方的优点,少看对方的缺点,并且多找找自己的问题:这件事会不会是我错了,或者是我的态度有问题造成的?只有这样经常自我反省,且多考虑对方的立场,自己才能在无形中提升自己的修养。

自省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把书上读到的道理贯穿到自己的生活中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所以自己才更需要努力去做到“吾日三省吾身”,用责备别人的心来责备自己,用原谅自己的心来原谅别人,每日都多用些心力来反省自己的言行,才能提高自己的修养。

9要学会多用心去倾听别人

学会倾听别人的心声,倾听是为了了解别人,而不是为了让自己做出反应。只有倾听,才能获得对自己有益的指导。

佛陀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怀着一颗慈悲的心,去倾听人世间的所有疾苦。

佛能够倾听人们的痛苦,他是慈悲的,如果我们真的想做到倾听自己和他人,就应该像佛一样懂得倾听。

每个人都希望别人了解自己,也急于表达自己,却疏于倾听。一般人聆听的目的是为了做出最妥帖的反应,并不是想了解对方。因为我们总以为周围人都跟自己一样,以己之心即可度人之腹。“噢,我完全了解你的感受,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是这样的……”这类事情经常出现在日常交谈中,人们总是用自己的经验来解释别人的行为,用自身的体验代替他人的感受。而当别人不能认同自己时,便责怪他人“不可理喻”、“令人费解”。

有位青年曾向一位禅师抱怨他的一位好友:“真搞不懂他是怎么想的,别人的话他从来听不进去。”

禅师便问他:“你是说,因为你试着去说服他,他并不听从你的,所以他令你费解?”

那位青年默然,若有所悟。

禅师进一步问他:“难道要了解一个人,不是你听他说,而是他听你说?”青年愣了一下,恍然大悟。设身处地地倾听,其目的是为了了解别人而不是为了做出反应,也就是通过言谈举止明了一个人的观念、感受与内心世界。设身处地和同情有所差别,同情掺杂了价值判断与认同。人际交往中固然需要多一些同情,却容易养成对方的依赖性。设身处地也不等于赞同,而是指深入另一个体的感情与理智世界。设身处地地倾听不只是去解读对方的语句,我们应该懂得,个人说话时的语调与声音、表情与手势包含着许多重要信息,了解式的倾听,不仅要用眼去观察,更需要用心去体会。

一天半夜里,周女士突然接到了一位很久都不曾联系过的好友的电话。

“怎么办?”电话的另一端传来好友紧张而焦虑的声音。身为独生女的她从小与表妹一起长大,两人关系亲密无间,突然听说表妹患急病住院,病因不明,伤心至极。周女士知道好友一定很受打击,然而那时她却手足无措地不知如何安慰她,只是听好友在电话中诉说……

两天后,朋友来电话了:表妹的病情已完全得到控制。最后她对周女士说:“谢谢你在我最需要支持的时候听我发泄,听我哭……”周女士笑了,心里略有几分茫然,那时她只是一时嘴拙不知如何回答而已,无意中,周女士竟扮演了一个倾听者的角色。

如果你能够保持着慈悲之心去倾听他人,而且你的表现是值得认可的,那么,在很短的时间内,你就有可能使对方的心灵得到安慰,从而使他摆脱痛苦。帮助一个你所爱的人,不论这个人是你的亲人还是朋友,你帮他走出痛苦,同样会使你的心灵得到慰藉,当你需要别人倾听你的痛苦的时候,才会有人用同样的方式对待你,帮助你治愈自己的心伤。在不知不觉中,你所爱的人消除了他的愤怒,你也得到了转化自己愤怒的机会,这种转化对于你和对方而言都是好事。

有时候,我们会惊喜地发现,倾听也是一种关怀,那是一种默默的支持与力量,倾听不需要太多的技巧,它所需要的只是一些耐心,一些爱心,足够让你不会对唠叨厌烦,不会对啜泣反感。

学会在倾听中去体谅、去理解、去安慰,用一种无需语言的方式让你所爱所珍惜的人感受到支持、感受到关心吧!每个人都需要一个倾听者,不妨让自己先去倾听,倾听别人心中的声音,分担别人的痛苦。怀着一颗盛满感恩和爱的心面对自己的生活时,你会发现倾听的力量是如此之大,所以倾听是一种品德。善于倾听的人身上总有一种善良的天性和善解人意的特质,这种力量超出了你对别人的道德说教。

当一个朋友正在向你倾诉,很可能他说的事情是完全与你无关的,是你不关心或不感兴趣的,但这个时候,你却不能表现得不耐烦,你应当进入“倾听”的角色。如果你的心里真的有这位朋友,那么无论他说什么,你都应该是乐于聆听的。因为,如果你的心中确实很在意某个人,你自然会进入他的生活,他的事也变成了你的事,他的烦恼也变成了你的烦恼,他的痛苦也变成了你的痛苦,这时候,你就会很自然地对他生活中的一切抱以同情和关注,这就是一种慈悲。当然,由于友情的存在,你不会感到自己是在付出慈悲之心。

倾听是一种能力,也是对自己注意力、想象力、思考力的挑战和训练;倾听也是一种归纳和演绎的过程,一种情感投入的过程。学会倾听吧,它会让你的新朋友越来越多,和老朋友的感情越来越好。乐于倾听,你会发现世界上有那么多的美妙。

10自以为是的人听不见他人的心声

自以为是的人,心中总是装着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听不见别人的心声,并常常因此而贻误自己。

人人都有自以为是的时候,尤其是觉得自己占了正理时。但是,我们似乎都忘记了,自以为是的人最信赖的是自己的感觉,最不信赖的是别人的理智,特别是当自己能够找到一个非常完美、合理的解释的时候。

佛教里有一个故事,讲的是从前有位孚上座,在扬州光孝寺讲《涅槃经》。不料座下听众之中有一禅师忽然之间笑出声来。孚上座讲完以后,请这位失笑的禅师到自己的房里,奉茶顶礼,并且谦恭地说:“我学识浅薄,讲经只是能够依文解义,刚才被您笑话了,希望现在能够聆听您的教诲。”

这位禅师见孚上座礼貌周全,于是也就开门见山地说道:“刚才我不是笑座主所说的不对,不过你所说的只是经文的表面含义,还没有弄清经文的本质啊。”

孚上座于是连忙说:“既然这样,请您帮我讲解一下。”

禅师道:“如果您能信任我的话,就按照我说的去做吧!座主暂时就不要再讲了,每天端然静坐,收心摄念,用心参经吧。”

孚上座听了以后,就按照那位禅师的说法,不分昼夜地参经。一日,天刚露出发白的晨光,孚上座听到外面打更的声音,就忽然大悟了。从此以后,讲起经来,圆融不滞了。

还有一个故事,说的是良遂座主有一天去拜访麻谷禅师。麻谷禅师看见良遂座主来了,却独自一人去地里耕作,连看都不看他一眼。第二天,良遂座主复去求见。麻谷禅师却始终关着门,拒而不见良遂座主。良遂座主于是不断地敲门,麻谷禅师便问是谁?良遂座主刚报了自己的名字,忽然之间便心有所悟。

这二位座主之所以能取得很大的成就,没有什么别的原因,就在于他们虚心,不自以为是,保持一颗谦卑的心。

现在解说道理的人很多,而真正领悟的人很少,修道的很多,而证道的很少。其原因多是自高自大,不肯虚怀若谷而贻误了自己,真是惋惜之至。

“自以为是”的人,常常处于盲目的自信之中,表现出一种强烈的“优越感”,不把别人放在眼里。与这类人理论,很是费力,犹如“秀才遇上兵,有理说不清”。纵有千条理由,他听都懒得听,总是一口否定。大凡自以为是者,多半都有些常识且其所言所语也能切中要害,于是,便以“高人”自居。因为自我感觉良好,常常是不求甚解、不了了之,属于“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货色。“自以为是”者,无论怎样表现,都是为了显示出自己比别人高明一些。他们中的大多数都不屑于听别人的意见,常常以藐视的眼光与人讨论问题,居高临下,盛气凌人,仿佛整个世界之人都没他明白,总有些“天下大事,舍我其谁”的架势。这类人物,由“自信”而狂妄,由狂妄而浅薄。

一个刚毕业找工作的大学生,因毕业于英文专业,自认为自己的英语很流利,就寄了多份英文简历到很多外企应聘。不久他就收到了很多回信,但结果却都不够理想,许多公司说现在不需要他这样的人才。其中一家公司给他的回信是这样的:“我们公司不缺人。并且,即使我们缺人,我们也不愿意用你这样的人,因为你很自以为是,认为自己的英文水平很高,然而从你的来信看,实际并非如此,你的文章不仅写得很差,而且还错误百出。”你可以想象这个大学毕业生在读这封信的时候是怎样的愤怒。他想,不用也就罢了,何必把话说得那么难听呢?他甚至打算写一封狠一点的回信,痛骂对方公司的态度。

但当他平静下来后,转念一想:“或许对方说的也有道理,也有可能自己犯了英文写作的错误还不知道。”后来他又写了一封信给那家公司,向对方表示谢意,感谢那家公司纠正自己的错误,还表示会努力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几天以后,这个年轻的毕业生意外地收到了那家公司的信函,通知他被聘用了。

这个年轻人的做法极其难得,在别人说出不太顺耳的话时,他还能保持清醒,没有去愤怒地回击对方,而是回过头来认真思考自己是否有错。

生活中诸如此类的事情我们会遇到很多,人们真应该用“真实、善意、重要”三个筛子筛一下自己要说的话,由此来避免说废话或是妄语。所谓妄言止于智者。

自以为是者往往缺乏自知之明,把自己的长处看得十分突出,对自己的学识和能力评价过高,总是喜欢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自以为是者在生活中总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钉子。当我们和别人意见不同时,佛提醒我们:何不听听他人的心声呢?做人,尤其是与他人的意见发生分歧时,请保持沉默,毕竟,“人各有志”。

同类推荐
  • 快不得

    快不得

    本书是计划中的星云大师套书“人间万事”中的第十册,是台湾星云大师目前仍在《人间福报》“人间万事”专栏连载的部分短文集结。本书有别于过去传统佛教读物的写作手法,是一种完全应世的、软性的文章。风格情形,朴实有味;取身近物,道不远人,体现出很强的人间性和普遍性。该书从最普世的角度谈人生和社会,文字简洁清新,没有不合时宜的政治倾向,更无狭隘的宗教习气,实有益于世道人心,有益于和谐社会建设。
  • 印度智慧(引进版)

    印度智慧(引进版)

    本书绝非是对某事的定论,它只是为那些开始向印度学习的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些可能的途径。因为本书旨在帮助读者开始一种对知识和灵性的探求,提供了一些特例,通过它们,读者可以看到某种新事物,然后反观自我——新的神性形象,然后再回到自己对神的理解。尽管有很多机会可以进行卓有成效的对比,但我只是偶尔地在实际中进行除印度教以外的宗教传统对比,而其中大部分我用的对比来自《圣经》。当然,因为我是罗马天主教徒,以那种背景执笔写作,我所讲的任何事情可能在本质上都非常具有基督教和天主教的味道,但是如果这一点能被认可并牢记在心,就不会有什么问题,毕竟我们总要有个起点。
  • 道教史

    道教史

    《道教史(精装典藏本)》是一部道教通史,以时间为经,以教派分化为纬,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道教产生、发展和流传的历史。全书所记时限始于道教产生前的秦汉社会状况和思想渊源,止于当代道教在世界各地的传播。所记内容涉及道教及各支派的经籍、教义、人物、教制、教职等等,同时兼及道教的节日、礼俗、圣地、遗迹、建筑、文学、艺术等等。在对道教作全面考察的同时,《道教史(精装典藏本)》中还对道教与中国古代政治、社会、经济、文化、思想的关系,作了深刻的分析,对一些重要史事和学术问题也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
  • 爱语的力量

    爱语的力量

    生活在都市里的人们是浮澡的,人们常常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本书通过一系列富有哲理的故事,讲述了如何让人欢喜的道理。本书稿是“星云大师人生修炼”系列丛书之一,主题为说话的艺术。“爱语”可以成就无量的好事、好因与好缘;“乌鸦嘴”的无礼之语,势必毁掉大好前途。大师提倡“说好话”运动,让每一句话都像芬芳的花香、美妙的音乐让人欢喜,“说好话,慈悲爱语如冬阳,鼓励赞美,就像百花处处香”,用善良的语言、慈悲的语言,促进社会的和谐。
  • 学历与学力

    学历与学力

    本书是计划中的星云大师套书“人间万事”中的第五册,是台湾星云大师目前仍在《人间福报》“人间万事”专栏连载的部分短文集结。本书有别于过去传统佛教读物的写作手法,是一种完全应世的、软性的文章。风格朴实有味;取身近物,道不远人,体现出很强的人间性和普遍性。本书从最普世的角度谈人生和社会,文字简洁清新,没有不合时宜的政治倾向,更无狭隘的宗教习气,实有益于世道人心,有益于和谐社会建设。
热门推荐
  • 联盟之登临巅峰

    联盟之登临巅峰

    当世界冠军还没有被LPL赛区拿到。当Uzi还没有成为众矢之的。当Ning还没有发烧。当Baolan还没有成为蓝公主。当盛行的皇杂与鸡杂还没有出现。……点了太多外卖的钟渝重回那一年,敢为人先!
  • 古封

    古封

    一念执魔,身化仙妖。执剑荡三界,明目尘世间。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蔷薇爱上玫瑰

    蔷薇爱上玫瑰

    “我不能和你在一起。”“。。。”“薇儿,我们之间就像蔷薇爱上了玫瑰,我只会给你带来灾难,蔷薇和玫瑰不可能在一起,我和你,也不可能在一起。”面前的女孩抬起了头,空洞的双眼看着面前爱了三年多的男孩,失了神。“薇儿,你别这样啊!你这样我,我会。。。”男孩急了,他也不想,但是,如果让她继续留在自己身边,带给她的会是更大的伤害。“蔷薇既然爱上了玫瑰,就会不顾一切地去爱,哪怕被刺得千疮百孔。”女孩说完,转身跑进了胡同里,顺着墙壁慢慢蹲下。
  • 复仇灵女

    复仇灵女

    三个女孩,不同的经历,看似相同的命运,殊不知,她不仅仅只是表面这些身份,冥冥之中,谁在召唤她,是从梦境里醒来,还是从此消逝于此,种种磨难,是信任亦或背叛,今后的路,又该何去何从,随着灵气漂浮,真相渐渐明朗,那是否应该揭开这层面纱呢……
  • 甜蜜爱恋:驯服十二少

    甜蜜爱恋:驯服十二少

    当狼崽们变身为集团少爷,当各大集团的千金少爷聚集在同一所学院内,当十二个女生遇上不可一世的他们精彩的生活正在进行。
  • 陌上花开一念成悦

    陌上花开一念成悦

    我们会永远在一起殷希:“我爱你”沐落笙:“你先打架打过我再说吧”沐落笙:“……大佬,我输了”
  • 凡人意识

    凡人意识

    什么是意识?是所有生物都拥有意识,还是人类独有?察觉杀气果断反杀,遭遇GANK提前离开,意识存在万物之间。在不断萎缩的世界反面,少年背负起旧神的灵龛,从灰暗的历史中走了出来,决定带给凡人们新生。
  • 中国短篇小说年度佳作(2011)

    中国短篇小说年度佳作(2011)

    阅读2011年的短篇小说,经常能发现一些不太熟悉的名字,这是最令我欣喜的事情。短篇小说是最具文学性的小说样式。现代的短篇小说从“五四”写起,一直写到二十一世纪,经历了一个世纪的反复磨炼,应该说已经成为一个相当成熟的文体了。短篇小说代表了传统小说的审美形态,不会去迎合外在的变化。为了适应新的文学生产环境,许多文学样式不得不改头换面,但文学为了适应消费时代的改变,带来的并不是文学的新生,而是文学的泛化、矮化和俗化。优胜劣汰,旧的文学死亡了,会诞生一个新的文学形态,比如网络文学、手机文学。但我始终认为,文化和文学拒绝进化论。因此,能够将一种传统的文学形态保存完好,将是人类文明的幸事。
  • 喜欢你时的心理活动

    喜欢你时的心理活动

    她很聪明,他也很聪明;她很懒,但是他事事都要力求最好;她外冷内热,他正好相反;她装作一点都不喜欢他,然而他大概是真的不喜欢她;她说一定要当面对他告白,青春总要豁出去一次,可是他有女朋友了;她很耀眼,他更耀眼,只是在喜欢他的这条路上,她却变成了默默无闻的配角……多年以后,当一切都已变得模糊,命运又给了他们彼此一次机会.......那是夏衍第一次见到骁梓凊,她觉得他看起来有些傻乎乎的,后来想起来,可能是自己眼睛出了些许问题,不管怎样,站在讲台上的骁梓凊,这个操着一口流利京腔的大男孩在这座南方小城里显得有点特别,在夏衍心里,也显得有点特别。他们的座位很近,夏衍觉得,上课是最美好的时光,因为可以肆无忌惮的盯着他的背影幻想他们之间的种种可能,没有人会发现,也没有人会怀疑。三年匆匆过去,这份喜欢早在见到他的那一刻便埋下了种子,只是,一个人的关心,从来都是不够的,这段青春在夏衍的小心翼翼中悄然结束。暖黄色的灯光像一条扭动着身躯的黄金蟒,不紧不慢地在四人之间穿梭,夏衍不知道该如何形容此时此刻的心情,恍然隔世,如梦初醒,不真实的感觉在她的内心如同一颗即将爆炸的气球。十年了,骁梓凊,我居然还能再见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