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806600000013

第13章 中国佛教的灿烂文化(1)

●一佛教藏经

佛教的传播始终与经典的翻译、论著的撰述联系在一起。为了使这些经典和论著得以广泛传播,历代佛教徒以惊人的毅力,含辛茹苦,默默耕耘,先是写经传看,后又以石刻或木刻印刷方式出版。在漫长的岁月里,他们为发展祖国的文化艺术作出卓越贡献。

以笔墨在纸上书写佛教经典,称之为“写经”。东汉以后,写经之风逐渐盛行。当时人们对写经的态度十分慎重,不仅端正地抄写某经的经名和全部经文,还要写上卷数、字数以及抄写人的姓名、抄写时间、用纸张数,乃至校对人、审阅人、监事人的姓名。为了保护纸张不致皱折、损毁,往往在最后一张纸的左端粘一圆木棍,称作“轴”,然后从左向右卷起,成为一卷。经书的这种装帧形式,称之为“卷轴式”。由于写经相当艰苦,费时费工,所以自六朝以后,一些大型寺院十分注意收藏为数庞大的写本经卷。可惜,由于战乱等原因,这批古人几十年如一日抄写而成的藏( zang)经①,绝大部分已遗失或毁坏。近代从教煌藏经洞中发现的六朝及隋唐写经,虽然是残篇零帙,但也堪称无价之宝了。

写经因年代久远,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从内容上讲,如果抄写的是大藏经中已收入的经典,则可提供校勘之用;如果抄写的是大藏经中未被收入的经典,则它既可弥补大藏经的不足,又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研究资料,价值更高。

自唐代起,寺院和民间还流行着墨汁写经以外的其他写经,如用金银字写在绀(gan)青纸上的“金经”,以刺血方式书写的“血经”。这两类写经由于装帧精致,书法优美,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

石刻佛经,就是将佛教典籍镌刻在石头上,石刻的佛经称作“石经”。石刻佛经,具有永世长存的意义,设锈刻石经被佛教徒视为动德无量的事。后来,又由于毁佛运动的刺激,佛教徒更把它当作保存佛法的最好办法了。

从形态上说,石经大约可区分为以下4种。(1)摩崖石刻。即刻在山崖上的石经,其代表是山东泰山经石峪的《金刚经》和徂徕山映佛岩的《大般若经》。(2)石柱石经。即刻在石柱上的石经(藏于石洞之中),其代表是山西太原风峪的《华严经》。(3)经幢石经。经幢,是一种建立于寺院内的柱形佛教石幢,有特定的形制。主要刻写各种经咒,大多用汉文,也有用梵文或其他文字的。(4)碑版石经。即刻于碑版,镶嵌在寺院墙壁或保藏在山洞中的石经。前者的代表,有杭州西湖孤山的《法华经》、苏州重玄寺法华院的《法华经》等;后者的代表,当数北京郊区房山云居寺的石经。

房山石经的开雕,由隋代僧人静琬于隋朝大业年间( 605- 617)发起。此后,历代僧人前赴后继加以续刻,直至清代康熙三十年( 1691)才停工。20世纪50年代,中国佛教协会对房山石经进行全面发掘和整理,计保存石经刻版1.5万余块,其中完好的1.4万余块,刻有佛典1 000余种,3 400余卷,包括题记6 000多则。这是国内现存数量最大的文字铭刻。

房山石经内容主要是已翻译过来的佛经,其中辽、金两代所刻的石经主要为《契丹藏》,由于《契丹藏》久已失传,所以这一部分石经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此外,房山石经还保存了88部、174卷其他各种大藏经所没有的佛教典籍,这当然更为珍贵。至于6 000多则施刻人题记,则对研究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职官、地理等,都有重大意义。总之,它是东方文化的一份宝贵遗产。

8世纪前后,中国发明了刻板印刷术,它很快为佛教所利用。敦煌发现的唐懿宗咸通九年(868)由王玢(jie)出资雕刻的卷轴本《金刚经》,是现存最早的木刻印书。随着雕版印刷术的发展,全部大藏经刻印条件已经具备。宋开宝四年(971),宋太祖命宦官张从信往益州(今四川成都)开雕全藏,太平兴国八年(983),完成全部刻板13万块,名为《开宝藏》。全藏共5 000余卷(后有3次修订,增至6 600余卷),现仅存数卷残本。

自《开宝藏》起,历代都有大藏经的木刻本问世。至清代《龙藏》为止,在近800年内完成将近20部官、私大藏经的雕刻。其中宋代除《开宝藏》外,还有《崇宁藏》、《毗卢藏》、《资福藏》、《圆觉藏》、《碛砂藏》;辽代有《契丹藏》;金代有《赵城藏》@;元代有《普宁藏》、《弘法藏》、《元代官刻本大藏经》;明代有《洪武南藏》、《永乐南藏》、《永乐北藏》、《武林藏》、《万历藏》、《嘉兴藏》;清代有《龙藏》。上述版本中,只有《龙藏》的木刻版至今尚存,文物出版社近年已重新印刷。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近代汉文大藏经已采用铅字排印出版,如国内的《频伽藏》、《普慧藏》,日本的《弘教藏》、《卐字藏》、《卐字续藏》、《大正藏》等。

从1982年起,在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的领导下,中国大陆学者编辑、出版了迄今为止最为宏富的汉文大藏经《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正编》。1997年由中华书局出齐全部106册,2004年又出版了《总目》。它共收入经典1 939余种,1亿多字。它的出版,为佛教界、学术界提供了较为完整的、全面的佛教研究资料。《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续编》正在编纂之中。

藏文大藏经在13世纪以前,也以抄写本形式流传。元皇庆二年至延祐七年( 1313-1320)间,在江河尕布主持下,雕印了第一部木刻本藏文大藏经,称为“奈塘古版”。此后续有刊刻,前后不下10余种版本。目前,《中华大藏经》的藏文部分也已陆续出版。

傣文大藏经有3种(傣泐、傣纳、傣绷),主要为贝叶刻写本和枸皮纸抄写本,近代以来则已普遍便用纸张书写佛典,只是目前还没有印刷本。

古代敦煌,地处中西交通的要冲,是中外文明的交汇点。在西夏统治时期,当地僧侣曾将大量经卷、画卷等秘藏予莫高窟的一个洞窟复室之中,此后即长期被人们遗忘。直至20世纪初,因偶然的机会,莫高窟的藏经洞才重见天日,其中的宝藏( zang)(包括写本文书、织绣、绘画、法器等)得以再现于世。物件数量之多,至今仍无法弄清。一般估计,仅文书总数就在40 000件以上。

藏经洞文书和其他宗教艺术品的出土,为我们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历史、宗教、文学、艺术、语言、文字提供了大量珍贵的资料。从发现之日起,人们便给予它充分的重视,把它连同敦煌石窟建筑、雕塑、壁画等作为专门学科来研究,形成世界性的“敦煌学”。

敦煌文书,以写本卷子为主,内容可分佛教和非佛教两大类。佛教方面的文书包括;(1)大藏经已收入的经、律、论。由于它们早于流传世间的刻本藏本,未经转抄,脱落错误较少,因此能反映这些经典的早期形态,有较高的校勘价值。(2)未收入大藏经的经、律、论。这些著作从未被人所知,因而可以借它们解决一些学术问题。(3)疑伪经典。据有关学者统计,藏经洞共保存疑伪经典有七八十种,它们为研究中国佛教思想的变化、发展提供丫大量重要资料。(4)三藏章疏。传统大藏经通常只注意收入翻译的经典,对中国佛教学者撰写的有关经、律、论的章疏并不重视,其实这些章疏是了解中国佛教思想不可或缺的资料。(5)反映寺院宗教活动的材料。如变文、讲经文,是寺院宗教集会上演绎经义常用的材料;授戒的牒文、布萨(检查僧徒遵守戒律情况)的记录以及僧众名单,则是寺院具体宗教活动的材料。(6)反映寺院经济生活的材料。敦煌文书中有大量借契单据,从中可以看到当时寺院的阶级关系和经济形态。

敦煌藏经洞稀世瑰宝的问世,当时并未引起清政府的重视。与此同时,西方冒险家却趁机纷纷涌入敦煌,疯狂劫掠宝藏。首先到达的是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他买通监守人,获取了大量写本文书。接着来的是法国人伯希和,他也掠走了大批写经。其后,日本的大谷光瑞探险队如法炮制,也弄去不少宝贵资料。俄国人勃奥如切夫和美国人华尔纳不甘落后,相继借考古之名,盗走大批文物。据统计,他们总共劫掠去将近30 000卷敦煌写本卷子。后来,清政府迫于国人压力,才命人将劫后残余的8 000多卷运往北京,保存于京师图书馆(北京图书馆前身)。

1949年以后,我国政府先是在敦煌建立文物研究所,“文革”以后扩大为敦煌研究院。数十年来,学者们已经取得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随着人们对敦煌文物的不断深入研究,可以预言,敦煌学将日益放射出璀璨的光芒。

●二佛教文学

在印度佛教的发展过程中,佛陀不断被神化,各种“本生谭”或“本生故事”纷纷出现。在北传佛教的经典如《六度集经》、《佛本行经》中,也收集有大量佛本生故事;而投身饲虎、尸毗王救鸽、长寿王、九色鹿等故事,则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佛教文学题材。大乘佛教经典如《维摩经》、《法华经》、《华严经》、《楞严经》等,往往通过大量譬喻、寓言、佛菩萨求道说法故事的生动描述,吸引了‘广大知识人士和社会民众,有着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

随着译经事业的推进,汉魏以后,融华梵为一体的翻译文学作为一种新的文学体裁而诞生,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许多汉译佛典经高手润色,不仅内容奇异,而且文词优美、清新,为文学界展示了特殊的意境;而大量的佛教术语和词语,则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语言文字宝库。

魏晋时期,在玄学流行的背景下,玄言诗颇受社会的青睐。与此同时,大乘空宗般若思想借助于玄学而获得发展,一些佛教学者将般若空观融人诗歌,使原来的玄言诗增添了一层恬静闲适的优美境界。如谢灵运的诗,善于将山水自然之美与般若性空思想结合,表现别有一种幽远深邃的意境,对后人的诗歌创作极有影响。

由于祥宗崛起,禅与诗在唐以后过从甚密,相互影响,互为补充。两者都需要内在的感受和体验,都注重启示和象喻,追求言外之意,强调幽远的境界。元好问《赠嵩山隽侍者学诗》云;“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骚人墨客通过参禅体验,在他们的诗文中表达禅理和禅趣;禅僧通过与文人酬唱,述说他们对宇宙人生的理解。诗禅来往,相得益彰。王维与禅僧交谊很深,他的诗作往往通过对田园山水的描绘,宣传禅学趣旨,美化隐逸生活。如《鹿柴(zhai)》诗云:“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人深林,复照青苔上。”诗中融自然与人生理想为一,既表现了空寂宁静的山水,又抒发了恬淡空灵的心绪,把禅学的深远意境化入清雅素朴的诗句。

后期禅宗从直观体验角度推进神秘主义,强调从意境上领悟所谓“成佛作祖”。这种禅学为两宋士大夫的精神生活提供了一个新的领域,在熟习琴棋诗画的同时,他们热衷于参禅悟道,从禅学中获得精神慰藉。通过参禅,宋代十大夫丰富了自己的诗歌题材和意境,为后人留下许多不朽之作。苏轼《书李端叔诗后》说:“暂借好诗消永夜,每逢佳处则参禅。”意思是说,好的诗句应该与禅学修养紧密联系在一起。他的《题西林壁》诗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内中把宇宙人生融为一体,充分体现了作者对禅的深刻感受,达到“彻悟言外”之旨。他的《赤壁赋》由于引入了禅的意境,显得自然、质朴、幽远。以黄庭坚为首的江西诗派,不用陈词滥调,却喜欢从佛经和禅僧语录巾寻找典故,显得不落俗套,别具一格,在文学史上也有一席之地。

从南北朝起,佛教为了扩大影响,增强对民众的宣传效果,出现“转读”、“梵呗”、“唱导”等多种文学艺术形式。转读即唱经,以抑扬顿挫声调咏诵经典;梵呗即歌赞,以诗偈赞唱佛、菩萨;唱导指以多种形式讲说佛法,宣唱化导他人。通过这些形式,有力地推动了佛教向民间的发展。

唐代佛教达于鼎盛,梵宇林立,信徒激增,每逢佛教节日,各地大型寺院成为民众举行庆祝活动的聚会中心。在聚会上,僧侣们以通俗的语言宣讲佛经内容,增编故事情节,伴以音乐,说唱兼施,便于一般民众接受。这就是所谓“俗讲”。如9世纪初长安兴福寺僧侣文淑擅长俗讲:“愚夫冶妇,乐闻其说,听者填咽寺舍。瞻礼崇拜,呼为和尚。”(赵磷《因话录》)俗讲所据的话本,是被称作“变文”的一种文学形式。敦煌遗书中发现的《维摩诘经变文》、《目连救母变文》、《降魔变文》等,属于和佛教有关的变文;而《王昭君变文》、《董永变文》、《孟姜女变文》等,则是取材于史书传说的变文。这些俗讲和变文,对宋以后兴起的说唱文学影响很大。

直接继承变文而形成的是宝卷,间接受变文影响而形成的有弹词、鼓词以及话本。宝卷形成于宋代,它以韵文为主,间以散文,题材多为佛经故事。明清时期,以民间故事为题材的宝卷已广泛流行。弹词和鼓词均盛行于明清;前者主要流行于南方,而后者则主要流行于北方。自宋真宗明令禁止变文流行后,变文开始在民间以话本形式出现。话本是文字记录的说唱故事,它的进一步发展即章回小说,《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儒林外史》等作品是明清时期章回小说的代表,其中因受佛教影响,不乏佛教有关人生如梦、因果相循等思想的宣传。三佛教音乐

佛教音乐源于古代印度,传人中国之初,称为“梵呗”。初期传播佛教音乐的重要人物,都是来自印度或西域的僧侣。如康僧会有《菩萨连句梵呗》三契,并传《泥洹呗声》;支谦有《连句梵呗》;帛尸梨密多罗有《胡呗三契》等。但因语言和音乐传统上的隔阂,佛教音乐在由印度传人中国汉地时,起初尚不易适应,故而需要予以改造,即进行“改梵为秦”的工作。

相传“改梵为秦”之作,始自三国时的大才子曹植。《法苑珠林》说他酣游鱼山时,闻空中梵天之音而“制转赞七声,升降曲折之响”。他曾创造一种类似“声曲折”(相当于曲线谱)的乐谱,成功地记录了外来佛曲,使之“传为后式”。曹植实际上是中国佛教音乐的创始人。

南北朝时期,一批具有民族文化和艺术素养的佛教徒,通过各种形式创作和传播佛教音乐。竟陵王萧子良曾“集京师善声沙门”于一处,专门研讨和创作佛教音乐。粱武帝萧衍“素精乐律”,他曾利用裁定梁朝雅乐的机会,亲自制作《善哉》、《大乐》、《大欢》、《天通》、《仙道》、《神王》、《龙王》、《灭过恶》、《除爱水》、《断苦轮》10篇,“名为正乐,皆述佛法”。这些宣扬佛法的歌词,均可配以佛曲演唱。由他亲自制定的、含有佛教内容的梁代雅乐,在隋代曾被视为“华夏正声”,并“以此为本,微更损益”,制定隋乐,从而给后世宫廷音乐以深远影响。可见,梁武帝为印度佛教音乐的进一步汉化奠定了基础。在同时代的北方地区,也是“梵唱屠音,连檐接响”,佛教音乐气氛很浓。

隋唐时期,佛教音乐达到鼎盛。在隋代宫廷设置的“七部乐”、“九部乐”中,采用了大量佛教音乐,如天竺乐《天曲》就是佛教乐曲。隋代出现的《法曲》,则是由佛教音乐演化而成。在九部乐基础上,唐代宫廷音乐发展为“十部乐”,其中除天竺乐属佛教音乐外,西凉乐、龟兹乐等西域音乐也与佛教音乐有密切关系。

同类推荐
  • 走进神秘高僧

    走进神秘高僧

    在这里,我们即将看到:秀丽的山川,古老的城镇,尘封的遗迹,神秘的陵寝;我们将接触到:奇石美玉,奇异建筑,珍贵遗产,传奇人物……它们背后的故事,深藏的历史,蕴蓄的文明,让那些渐行渐远的动人往事重新焕发生机,让那些早已离去的作古先人变得生动可感,在这里,每个人都会获得“不一样”的感觉。
  • 般若波罗蜜

    般若波罗蜜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堙,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里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 爱是勇者的游戏

    爱是勇者的游戏

    在这本书中,年轻的仁波切首先展示了自己对众生的爱和探索真理的勇气。他用朴素的语言,谈论真相、美、信念、痛苦、祈祷、当下等终极问题。这些讲述坦率、幽默、智慧。作为与众不同的生命引领者,他说“宗教的目的从来不是跟从宗教本身,而是透过教法去改变自己”。他祈愿所有的读者,“读到这本书后,不是增添了某种知识,而是成为一个放松、自在、清净的人,成为智慧的勇士。生活不再是一个障碍,而成为一个欢乐的游戏”。
  • 圣经故事(3册)

    圣经故事(3册)

    《圣经》是世界上流传范围最广、对人类影响最大、在全球发行量最多的一部书,它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整个西方文明的基石,对西方社会、政治、教育、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成为全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热门推荐
  • 释迦味的糖

    释迦味的糖

    【当两个披着天使脸庞的恶魔遇上】有时候一眼便能定余生,我一眼望去,你便是那极好的人,可能有许多不完美,可能有许多瑕疵,但那不重要,我喜欢就好。清风带着明月,枫叶带着落日,朝朝相伴也许可以,也许能够,朝朝与君持。愿往后的日子,抬眸尽是温情。遇见你,是我最大的幸运。
  • 狱火狂神

    狱火狂神

    幻灵大陆,幽冥鬼域,我将再此与我的亲人,伙伴不断进步,克服困难,用我的火焰书写正义,打破黑暗,站在巅峰俯瞰众生。
  • 不问归期喜欢你

    不问归期喜欢你

    学生时期的喜欢,是大声表白还是埋在心里。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他将到来

    他将到来

    这是一个关于律师和刑警的爱情。“如果没有那场意外,我们的孩子都打上酱油了……”耳边男人低沉的嗓音缓缓道出。“易警官,如果你再这么无理取闹,我不介意你的打开门让手下见识一下你的这副面孔”————“易先生,我想我不介意和你重新开始……”既然你奋进全力奔向我,那我何必呆在原地。
  • 随身带个万能商店

    随身带个万能商店

    一醒来自己他喵的居然出现在了森林中,本来以为是被绑架了,谁知道居然是穿越了,还是一个充满怪物,丧尸的世界。为什么别人开局都那么高大上?而我却要徒手撸树开局?狗都不给一条?
  • 即将到达终点站

    即将到达终点站

    ”我是家里最没出息的孩子,却做了一件最有出息的事!那就是……我被车撞了,当然是因为救人,我不是相当什么英雄,我只是不想他们死,不过当英雄确实不错啊。”那天年轻人心不在焉的走在往工作地点的走,快到公司时听见有人惊叫,转头一看一辆卡车呼啸而过,劲直撞向过马路的母子三人,年轻人一个箭步冲上去推开三人,车子狠狠的撞向了他!只听到有人打救护车,之后眼前一黑什么都不知道了……刘大伟躺在病床上,浑身绷带缠的跟木乃伊似的,只留下眼睛鼻子嘴,给看出气吃的空。”有人说,人的一生就像一列没有到站的火车,一旦到站了,一生也就走完了。而我认为,我的人生就像是一列永远都到不了站的车,因为我不知道该在哪儿下车……”看着被裹得严严实实的自己,刘大伟苦涩的笑了,他回忆起了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他的黑历史……他的罪过……!
  • 她被宠成了全民公敌

    她被宠成了全民公敌

    男友和姐姐背叛了她,姐姐跪地求她成全,父母更是反过来指责她的不是。后来,爹不疼娘不爱的叶橙发誓,以后要嫁就嫁顶级豪门,要比谁都活得精彩。直到有一天……豪车在她面前排成队,保镖站成排,为首的说:“叶橙小姐,恭喜您成为了卡尔吉特斯坦王国皇储卡尔吉特?尹恩殿下的王妃……”
  • EXO殇:爱在身后二十米

    EXO殇:爱在身后二十米

    某天别墅里发出了一声吼叫“边伯贤!把你的猪蹄从本小姐身上拿下来!”却听见某个厚颜无耻的人说“路路乖!你身上我哪没摸过,不差这一次”五年前陆路在校门口只是不小心调皮了一下没想到却把自己的一生搭进去了。“小野猫别跑了,你逃不出本少爷的五!指!山!”边伯贤邪魅的说。
  • 剑主玄黄

    剑主玄黄

    在这个剑道式微,天下共尊的武盟坦言剑道已死的时代。有一对占尽天下九斗风流的父子先后为剑林再立新碑。这里有如妖父亲为子重开剑道。这里有如龙之子创剑域,立剑阁誓为天下剑者立一安身之所。这里有人族生死大义。这里有妖魔百族林立。主角只有手中剑力主玄黄!(每日更新一至两更,尽量两更,每章不低于三千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