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806600000001

第1章 中国佛教的渊源

●一菩提树下的觉悟

佛教起源于印度.数百年后才传人中国。

佛教创立者释迦牟尼姓乔答摩,名悉达多,大约诞生于公元前565年,逝世于公元前485年,活了80岁,与我国春秋时代的孔于是同时代人。在他“觉悟”之后,被尊称为佛陀,意为“觉悟者”。释迦牟尼也是尊称,意为“释迦族的圣人”,这是因为他出身于释迦族的缘故。

释迦牟尼原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在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父亲净饭王,母亲摩耶夫人。他从小在宫廷里接受的是上流社会的婆罗门教传统教育,能文善武。净饭王见儿子相貌端庄,天资聪慧,希望他将来继承王位,制止周围列强的侵犯,成为功勋卓著的“转轮王”(即统一天下的伟大君主)。但是,善于沉思的王子并未按照他父亲的期待去做。面对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他深感困惑;目睹生老病死的人生之苦,他陷入沉思。于是,他决定抛弃王位,出家修行,寻求彻底解脱的道路。

在某年的某天深夜,释迦牟尼离开王宫,走出城门,来到一处森林,加入了苦行者们的行列,成为名副其实的出家人。这时他大约29岁。

春去冬来,一晃便是6年。在6年的苦行生活中,他进行了种种残酷的自我折磨,但换来的只是枯槁的形容和赢弱的体质。事实使他意识到,苦行是徒劳无益的。因而,他毅然放弃苦行,步入尼连禅河,洗净身上的积垢,随后又接受了牧女供养的鹿奶。在恢复了气力之后,他独自来到伽耶城外的毕钵罗树下,盘腿而坐,排除各种诱惑和干扰,静静思考。终于在一天深夜,他大彻大悟,成为佛陀。后世佛教徒为颂扬这件事,把释迦牟尼成佛之处称为菩提伽耶或菩提场,并把毕钵罗树称为菩提树。“菩提”,意思是对佛教真理的觉悟。

释迦牟尼成佛后,首先来到渡罗奈城郊外的鹿野苑,向曾经跟随他的5位侍者宣讲了自己证悟的佛法,史称“初转法轮”。5位侍者听罢佛法,便主动皈依释迦牟尼,成为他的首批弟子。这样,构成佛教基本因素的“三宝”已经具备,佛教正式形成。在以后的45年里,释迦牟尼带领他的弟子,辗转于恒河流域,不知疲倦地宣传佛法,使佛教初具规模。当他80岁的时候,自知已经到了生命的最后阶段,于是来到拘尸那迦城外的树林中,在两棵娑罗树的中间,安置绳床,侧身而卧。临终前,他向弟子们作了最后一次说法,教他们今后当以佛法为师,努力修习,不要放逸。他的去世,佛教称作“涅槃(pan)”,意译为“圆寂”,意思是功德圆满,达到了最理想的精神境界。

释迦牟尼在鹿野苑“初转法轮”,奠定了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这些教义主要包括: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

四圣谛。谛,真理的意思;四圣谛也就是佛教的4条真理。它们是: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谛,是说世俗世界的一切,尤其是人生的本质是苦。人生之苦可以分为8种:生、老、病、死、怨憎会(与不喜欢的人或事相聚)、爱别离(与可爱的人或事相别)、求不得(得不到所渴望的东西)、五阴盛(指一切身心)。集谛,是指造成痛苦的各项原因或依据,它们主要表现为对世间欲乐、生存、权利等的追求。灭谛,指断灭产生世俗一切痛苦的原因,以达到最终的理想境界(涅椠)。道谛,指为实现佛教理想而应当遵循的方法,这些方法可概括为8种,即“八正道”。

八正道。指8种使人由凡人圣、由迷而悟获得解脱的正确途径。它们是:正见(正确的见解)、正思维(正确的意志)、正语(正确的言语)、正业(正确的行为)、正命(正确的生活)、正精进(正确的努力)、正念(正确的思想)、正定(正确的精神统一)。这里的“正”,指与佛教教义相符。八正道从身(行为)、口(语言)、意(思想)三个方面规定了出家人的日常思想行为,这三个方面也可以归纳为戒、定、慧“三学”。

十二因缘。也名“十二缘起”。佛教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都依赖于某种条件,人的生命过程也依赖于条件。这些条件可以分为12个彼此成为因果联系的环节,故名十二因缘。若将这十二因缘配合“三世”(过去、现在、未来)说,又可概括为“三世两重因果”:过去因造成现在果,现在因又造成未来果。因此,任何一种有生命的个体,在未获得解脱之前,都必须依循这种因果规律在“三世”和“六趣”中生死流转。释迦牟尼的学说,就是要教人通过各种修习,破除世俗认识,纯洁宗教生活,摆脱生死轮回。

佛教的创立,是东方文明史上的重大事件。它不仅增添丫占代印度思想文化和社会历史的宗教色彩,而且也影响了古代亚洲许多周家的宗教哲学和文化艺术。

毫无疑问,释迦牟尼把摆脱人类痛苦、获得精神解脱的希望寄托于个人的出家修行、断除正常欲念等方面,这只会导致人们安于现状,听凭命运安排,在对“来世”的期待中进行自我安慰。佛教的教义绝不是拯救人类苦难、克服社会危机的灵丹妙药。

但是,佛教的产生,毕竟曲折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良好愿望和要求,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释迦牟尼的时代,印度存在着壁垒森严的“四种姓”制度。婆罗门种姓掌握神权,主持祭祀,有着特殊的政治权力和社会地位;婆罗门教则是当时居于统治地位的宗教。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反映了刹帝利种姓和吠舍种姓中富商大贾、大土地所有者反对婆罗门种姓的强烈要求。佛教所提倡的“四姓平等”认为,任何人都将根据自身所作的“业”决定生死轮回.而不问他的种姓高低、职业贵贱,这一思想有明显的积极意义。

●二印度佛教的繁荣

佛教创立初期,以及在释迎牟尼逝世后的100年间,弟子们严格奉行他的教法,教团内部比较统一,没有出现意见分歧,这在佛教史上被称为“原始佛教”时期。

但在这以后,佛教教团内部因对教义和戒律的不同理解而发生了分裂。先是分裂为“上座部”(以长老为主,比较保守)和“大众部”(以年轻僧侣为主,比较激进)两大部派。这两大部派后来继续分化,形成更多部派。①此时,印度佛教进入了它的第二个时期,即“部派佛教时期”。这一时期的印度佛教,在阿育王和迦腻色迦王等人的大力扶植下,获得长足的发展,并且向国外传播。各部派分别建立起自己的经、律、论体系,思想理论上有较大的发展变化。

部派佛教内部的理论分歧,主要表现在宇宙万物的假有、实有问题上和轮回报应的主体问题上。

一般地说,上座部各派偏重于说“有”,认为精神现象和物质现象都是实在的。比如,其中的说一切有部认为,从时间上讲,一切事物都有独立存在的自体和主宰,无论过去、现在、将来,都是真实的。这种理论是与原始佛教的“无常”观念相违背的。又如,犊子部主张一种“有我”论,即承认有永恒不灭的灵魂。他们认为,“我”(所谓“补特伽罗”,即灵魂)就是生死轮回的主体、承当者。这种“有我”论则是与原始佛教的“无我”学说相对立的。

大众部各派偏重于说“空”。或认为,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空”(虚假不实);或只承认现在实有,过去和未来都不是实有的。

从思想理论的角度看,大众部与后来大乘空宗有着较多的渊源关系,而上座部系统的经量部则逐渐向大乘有宗发展。从宗教实践的角度看,大众郝对大乘佛教的影响远比上座部深刻。

公元1世纪左右,大乘佛教兴起。为了取得佛教的正统地位,他们把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贬称为“小乘”,而自称为“大乘”。“乘”的意思是“运载”、“道路”。大乘佛教自以为能运载无量众生,从生死大河的此岸到达菩提涅桨的彼岸,优越于小乘佛教的自救自度,故有意作此区别。在思想上,大乘佛教在把世界一切现象归之于“空”的同时,又将释迦牟尼完全神化,建立起偶像崇拜系统,并宣扬所谓“三世”、“十方”有无量数的佛;认为,佛教修行的最高目标就是成佛,而不再是小乘所追求的阿罗汉(简称“罗汉”)果。

大乘佛教在印度有两大派别,即中观学派(中国学者所谓“空宗”)和瑜伽行派(中国学者所谓“有宗”)。

中观学派创始人是龙树及其弟子提婆。龙树著有《中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提婆著有《百论》,合称“四论”。这些论著系统地发挥了大乘《般若经》有关宇宙万有之本性“空”的思想,在理论上带有辩证的色彩。他们认为,所谓“空”,并不是虚无,而是指没有自体和主宰,这叫作“性空幻有”,即事物看上去似乎有,但实际是空。为了论证这一看法,他们又提出了“二谛”说。二谛,即俗谛和真谛。俗谛,指世间一般认识,是假设的真理;真谛,指佛教认识,是绝对的真理。为了使人们证得真谛,就得为真谛而说俗谛,这是“由俗入真”。同时,在证得真谛之后,仍然保留俗谛,这是“由真化俗”。对任何事物来说,从俗谛看是有,从真谛看是空。因此,“二谛”说要求人们既看到有(幻有),又看到空(性空);既不偏于俗,又不偏于真,这才是“中道正观”。“中道”,指不偏不倚的观点和方法。中观学派也就由此而得名。

瑜伽行派的创立者是无著、世亲兄弟两人。瑜伽,意为“相应”,原是古印度宗教修行的重要方法,重视静坐、调息(调整呼吸),后来被佛教所吸收。由于无著、世亲所创立的这一派佛教特别强调瑜伽修行,所以称作瑜伽行派。在思想理论方面,瑜伽行派的核心是“万法唯识”论。他们完全否认客观世界的真实性,把世界万物说成是纯粹精神性的“识”的变现。人的“识”可以分为8种,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前5识相当于人的感觉,第6识相当于综合感觉的知觉。第7识起思维度量作用,并以第8识为对象。第8识则是前7识的主宰,是前7识存在的前提,它具有能够变现宇宙万有的潜在功能。因为“万法唯识”强调万法由“识”所变,所以它又叫作“识有境无”或“唯识无境”。“境”,即外境,指万物。“有宗”的所谓“有”,是指“识有”,而非物质世界的实有。

从公元7世纪起,印度佛教已度过了它的繁荣时期,逐渐走向衰落。大乘佛教的一部分派别与印度教相结合,形成密教。密教是“秘密佛教”的简称,它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系统组织化的咒术礼仪;二是强烈的神秘主义色彩。

自公元10世纪末起,信奉伊斯兰教的突厥人不断向印度扩张,导致一些佛教圣地先后被破坏。仅存的密教中心超岩寺被焚毁,标志着佛教在印度本土的消亡。19世纪末叶,佛教转而由锡兰(今斯里兰卡)倒传人印度。其后,印度佛教徒掀起佛教“复兴”运动,积极开展各项传教活动。时至今日,佛教在印度又有了相当的规模。

同类推荐
  • 满船空载月明归

    满船空载月明归

    书精挑细选了或者有名或者有趣的禅诗,有些禅诗的创意、发想令人拍案叫绝!期望读者在诗偈文学语言中,在美的抚触里,悄悄被禅无声无息溜进你的心里。
  • 圣经故事:历代愿望

    圣经故事:历代愿望

    《历代愿望》分册,是《圣经故事》的第三分册,讲述耶稣的生平故事,对应《圣经·新约》的前4卷。
  • 圣经故事(1册)

    圣经故事(1册)

    本书收录的圣经故事有:“一部文学遗产”、“创世纪”、“先驱者“、“继续西行”、“暂居埃及”、“逃脱奴役”、“荒野漂泊”、“找到新的牧场”、“征服迦南”、“路得的故事”等。
  • 伊斯兰文化第二辑

    伊斯兰文化第二辑

    这本由兰州大学伊斯兰文化研究所精心编辑的伊斯兰文化研究论文集,是近年来伊斯兰文化研究成果中的一本比较有分量的学术佳作,涉及的内容较为宽泛,在伊斯兰文化研究及中华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相借鉴、相融合方面迈开了新步伐。全书分为文化纵论、义理研究、哲学宗教、前沿思潮四个部分。
  • 听佛学大师讲24堂人生智慧课

    听佛学大师讲24堂人生智慧课

    本书旨在解除每一个人内心挣扎的苦痛,还年轻人以阳光健康的心态,赠老年人以历经沧桑的从容,让整日奔波的人有一个心灵的港湾,让无所事事的人有一座心灵的庙堂。教导世人如何看待现实生活中的诸般不如意,待人接物又应该秉持什么样的心态。总之,本书旨在以“通俗佛经”之相,助世人修出佛心禅性。
热门推荐
  • 杨维桢集

    杨维桢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为自由而战:南非国父曼德拉

    为自由而战:南非国父曼德拉

    是领袖还是战士?单枪匹马拯救一个国家!是圣人还是枭雄?用微笑让全世界都爱他!曼德拉作为全世界政坛最知名的文化符号,他何以让所有大国领袖都对他推崇备至?人人都爱曼德拉,他的出生背景和童年生活相比常人又有哪些不同?作为全世界的精神偶像,他是否也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强人?在完美而耀眼的圣人光环下,他的个人生活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缺憾?一切的一切,这本书都将为您解答!
  • 凡尘三十三

    凡尘三十三

    这是一个不一样的世界,三十三段的凡尘,这是一个成长的故事,这是一个孤独的过程,这是一个人生不同滋味的体会,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时代。
  • 画地为银

    画地为银

    刚刚重生爹娘就去世也罢了;可、可谁能告诉她面前这一字排开的四只小包子是怎么一回事?!好吧,看在他们还算可爱的份上,还是可以接受的——不就是身兼母职、父职,外加做姐姐的责任嘛!但是,没有人告诉她身体原主人这般受“欢迎”啊?!前脚走了个世家公子,后脚来了个当朝太傅,离谱的是连那些个皇子们居然也来插一脚;于是乎,这些所谓的艳遇带来的连锁反应就是被一个个千金小姐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且看一贪财吝啬的小女子,一边抚养弟妹,一边获得爱情!******每晚7点左右更新******
  • 那年的你最珍贵

    那年的你最珍贵

    多年前两家的恩怨,成为了她和他这辈子的缘分。她为了复仇,甘愿成为他的协议妻子。为了挽回她的心,他甘心毁掉了合约,拒绝了所有暧昧。--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冷王独宠:嚣张小毒妃

    冷王独宠:嚣张小毒妃

    她是A国警校校花,医学世家,叶氏收养的养女,并且是下一任继承人。一朝穿越进竟穿到一个乞丐的身上,切,你说将军府的才女是乞丐?卒不成文武不就?“我修罗主只要看不顺眼的都去地狱报道。”卒,嚣张,做作,还放毒!“毒的就是你,你要咋地?”音控可耻!眼光一冷“我是音控我骄傲!”某王爷宠溺的看着自己怀中的小女人,“乖”某女人眼睛放光,“夫君,你再说几句?”
  • 俏女思春倒追男:长河悲咽

    俏女思春倒追男:长河悲咽

    白景丽结婚前是个非常漂亮的姑娘。身材高挑儿,皮肤白皙。最重要的是模样俊俏。瓜子脸盘,稍尖些的下颏,眼睛大而有神,梳两条黑辫子。当她辫好辫子,很优雅地侧下脑袋,顺手将辫子甩到脑后,便可看到两条辫梢上结着蝴蝶结的黑辫子,都达到了她的屁股蛋子上。再加上她跟人打交道时脸上总带着淡淡的笑意,很有一股撩人心魄的气质。
  • 读《素书》学生活

    读《素书》学生活

    人生在世,以什么作为根本?黄石公认为:天道、德行、仁爱、正义、礼制,即为做人、处世的根本所在。这五者也是中国人文思想呶最高境界。人生成败荣辱,说到底就是对这五个方面的把握。道、德、仁、义、礼,看似五种不同的道德标准,其实在指导做人上,是合而为一的,一个健全的人应该同时具备这五种美德,所以儒家说“立人之道,曰仁,曰义”。它是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所在,也是人生最大的谋略。有些现代人对古代道、德、仁、义、礼这些精神因素不以为然,认为对今天的生活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可是人们想过没有,为什么中国社会绵绵五千年不绝?其实奥秘就在中国道、德、仁、义、礼的文化之中。
  • 穿越西元3000后之再过千年

    穿越西元3000后之再过千年

    她,美如神话,包容着万物,一笑倾城而他,邪魅横生,万物臣服于他,但只对她温柔宠溺当她不再是她时,他又如何面对?当再相遇之时,他依旧站在她的身后守护着她“当你成功,我陪你君临天下,当你失败,我和你东山再起”她曾这样对他说“时光荏苒,有我陪你”而他也曾这样说过他眼中的温柔只属于她而她的各种单蠢也只属于他
  • 魔舞震天

    魔舞震天

    本是天之娇女,奈何父母被害,养父筹谋,天下混沌,且看莫舞如何一步步修炼登顶,魔临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