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晃、王平率领部下来抵达汉水。徐晃命令前军渡水列阵。王平说:“军队一旦渡了水,如果遇到紧急情况需要撤退的时候,该怎么样处理呢?”
徐晃说:“昔日韩信背水为阵,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也。”
王平说:“此计不一定可行。当年韩信料到敌人无谋而用此计;如今将军您能摸清敌方的真实意图吗?”
徐晃说:“你可率步军抵挡一阵,我率领骑兵击败他们。”于是命令部下搭起浮桥,随即过河与蜀兵交战。
徐晃背水列阵,从早到晚,蜀军始终不理睬对方。待到魏军人疲马乏,想向回撤时,黄忠、赵云猛然从两面杀出,左右夹攻,将徐晃打得大败,魏军兵士相继被逼入汉水,死者自然不计其数。
徐晃和韩信同样是采用背水一战的方法,徐晃却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同样的背水一战,为什么韩信和徐晃所面临的结果却正好相反呢?因为两者所面临的情况和客观条件完全全不同。
一、韩信在敌方主将放弃良计的情况下,采用奇正互变之法,既背水列阵,同时又出奇招,就派兵袭击赵营。而徐晃则照搬“背水列阵”之战术,而不考虑当时的实际情况。
二、对“置之死地而后生”观点的理解及运用不同。韩信十分清楚《孙子兵法·九地篇》中“以患为利”的用兵策略,如同书中所说:“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所谓的“死地”、“亡地”,孙子是如此解释的:“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从把握时机的程度来看,韩信做得很成功,因而使众多的新兵老将都有决死斗志。而徐晃却在敌方明智地坚守而不出击的情况下,部队从早到晚,人疲马乏,士气衰竭,不但未能达到预想的目的,反倒酿成大祸,这是必然的。
徐晃的教训令我们深思——各方面条件在不断变化之中,用于现代,我们可以借鉴古人与今人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另辟捷径。但不等于我们就可以不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只是一味去机械照搬。那样,再好的经验教训,也难发挥奇效。
如东汉大将虞诩,他极具创造性地借鉴战国时孙膑的“减灶”法,却获得了令人赞叹的成功范例一样。
东汉时,羌军进攻甘肃武都,虞诩奉命领三千人马抗敌,当队伍行至肴谷与羌军遭遇。虞诩兵少势卑,于是下令停止前进,故意散布消息说,朝廷援兵马上就到,等援兵到了再向武都进发,并积极以各种方式彰显驻守待援的姿态。这样一来,羌军果然被迷惑了。他们不现再对汉军进行围堵,分兵到各地捞掠财物去了。此时,虞诩借机快走。宿营时,令官兵每人做两个炊灶,并且借机每天成倍增灶。部属对其反孙膑减灶之计而行之,十分害怕,虞诩就以“兵行诡道,自古皆然”的道理说服大家。果然,羌军得知汉军突然西进,赶忙集中主力追赶,乃至发现汉军炊灶遍野到外都是,连绵数里。炊灶日益增多,就觉得汉军援兵已到,于是不战而退,所以虞诩的部队得以胜利,并挺进到武都。
减灶与增灶的玄机在那儿呢?田忌、孙膑重兵在握,而有意示弱,用减灶的办法诱敌上钩,得以出奇制胜;虞诩自思兵力匮乏,却以强致敌,用增灶的办法吓退了羌军。
在虞诩答复部属的询问时,这样解释说:“昔日孙膑是示弱,我们如今是假装强大,这是视情况所变而灵活用兵。”
足见“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此为“增”与“减”之间的奥妙所在。减灶与增灶皆可成功,说明这样的道理:用谋设计,一定要注意战场情况的客观性而灵活用兵,不可生搬硬套,不知变数,否则肯定会吃亏的。
【智慧金言】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有为走捷径,赢得更多的机会的时候。
最明智的方法是先观察、学习成功的经验,再独立思考和拟订自己的行动方案,走向理想的彼岸。
贪图享乐,只能堕于平庸
当刘备创业十分艰辛的时候,在诸葛亮等文臣的运筹帏幄,以及关羽、张飞、赵云等武将的浴血奋战中,才最后打下了蜀汉江山,他死后把王位传给了儿子刘禅。临终前,刘备嘱咐诸葛亮辅佐刘禅治理蜀国。可刘禅是一位十分无能的君主,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做,整天只顾吃喝玩乐,把政事都交给诸葛亮去处理。诸葛亮在世时,鞠躬尽瘁,呕心沥血地使蜀国维持着与魏、吴鼎立的地位;诸葛亮去世后,由姜维辅佐刘禅,刘禅整日不理朝政,还听信宦宫黄皓的话,导致蜀国迅速衰败下去。
有一次,魏国大军侵入蜀国,一路势如破竹。姜维抵挡不了。最终失败了。刘禅惊慌不已,他无心恶战,为了保命,他赤着上身、反绑双臂,命人捧着玉玺,出宫投降魏国,做了魏国的俘虏,蜀国从此灭亡了。跟他同时做了俘虏的,还有很多蜀国的臣子。
刘禅投降后,魏王把刘禅等接到魏国的京都去居住,并且让他能够和以前一样养尊处优,魏王还封他为安乐公,以笼络人心。
尽管司马昭知道刘禅软弱无能,但是对他还是有点怀疑,害怕他表面上装成很顺从的样子,暗中存着东山再起的野心,因此想故意试探他。
有一天,他请刘禅来喝酒。席间,他命人为刘禅表演蜀地音乐舞蹈,从而观察刘禅的反应。那些跟随刘禅的蜀国臣子看了不禁触景生情,难过得掉下了眼泪。司马昭故意看看刘禅,见他正咧着嘴看得高兴,于是问他:“你想不想故乡啊?”刘禅随口说:“这里很快乐,我不想念蜀国了。”
席散后,刘禅的近臣私下教他说:“下次司马昭再这样问,主公应该痛哭流涕地说:‘蜀地是我的家乡,我日夜都想念它啊!’这样说也许会感动司马昭,让他放我们回去呀!”果然没过多久,司马昭又问到这个问题,刘禅就假装悲痛的样子,照这话说了一遍,但是又挤不出眼泪来,只好闭上了眼睛。司马昭忍住笑问他:“你说的这话不是你自己想的吧?”刘禅睁开眼睛,十分吃惊地说:“对呀,正是有人教我这样说的,你是如何知道的?”
司马昭知道刘禅的确是个胸无大志的人,从此不再防备他了。
身为蜀国之主的刘禅,居然乐不思蜀,‘蜀国臣子都能够触景伤情思念故国,希望有朝一日,东山再起,而这位一国之君甚至连假装想念故乡都装不出来,只顾贪图享乐而志向沦丧,竟然到了这种地步,真是可叹、可悲、可耻啊!
【智慧金言】
不管是一国之君也好,普通人也罢,贪图享乐都是有害的。一国之主因为贪图享乐而亡国;普通人因为贪图享乐而败家。一个人如果贪图享乐,只能使他丧失向理想迈进的雄心与斗志,自甘平庸,碌碌无为。
遇事多动脑筋
魏王曹操的幼子曹冲,自幼聪明伶俐、智慧过人,曹操十分宠爱他。曹冲做事爱动脑筋、勤于思考,他在五六岁的时候,就能凭自己的智慧来解决一些连大人都束手无策的问题。
有一次,孙权派人给曹操送来了一头大象作为礼物。但北方是没有大象的,曹操第一次见到这样的庞然大物,十分好奇,就问送大象的人:“这头大象究竟有多重呢?”
来人回答:“鄙国从来没有称过大象,也没办法称,所以不知道大象多重。早听说魏王才略过人,手下那么多智慧超群的谋士,请您想个办法称称大象的重量,也让我等领教一下北方大国的风范,如何?”
曹操明白,这是孙权给他出了一道难题,而他绝不能丢这个面子,让国威受损。于是,他召集群臣,传令下去:能称出大象的重量的人:重重有赏。
大家都绞尽了脑汁,冥苦思想。
有人说:要做一杆大秤。
曹操反驳说:就是做出来了,也没有人能提得动啊!
有人说:把大象锯成一块块地零称。
曹操斥责说:怎么能把吴国送的礼物伤害成这样呢?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谁也想不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来。
就在大伙儿一筹莫展时,小曹冲忽然走到曹操身边说:“父王别急,我有办法,我们可以先把大象牵到船上,在船帮齐水的地方作个记号;再把大象牵走,把石头运到船上去,一直到船到达先前作记号的地方为止,这时候,石头的重量就和大象的重量相等了。然后,我们再把石头分别称一称,把这些重量加起来,不就知道大象有多重了吗?”
曹操一听,十分高兴,众人对曹冲的聪慧也都赞叹不已。
就这样,大象的重量终于被称出来了。
两千多年前,五六岁的小曹冲就有如此的智慧,如何不叫人称赞呢?
【智慧金言】
这个故事启发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事只要勤于思考,多动脑筋,经常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在遇到难题时,就不会束手无策。
别出心裁,为“不可为”之事
在推动孙刘联盟,以及对曹军作战方略的建立和运筹中,诸葛亮表现出了非凡的远见卓识和超人才智,令气量狭小的周瑜妒火中烧。周瑜设下置诸葛亮于死地的圈套,以解除诸葛亮对他的威胁。
周瑜想,一方面以对曹军作战急需箭羽为名,委托诸葛亮在十天之内督造十万枝箭;另一方面,他吩咐工匠故意怠工拖延,并在物料方面给诸葛亮设置障碍,迫使诸葛亮不能按期完成。然后,他可以名正言顺地以军法除掉诸葛亮。
布置好圈套的第二天,周瑜就集众将于帐下,也请诸葛亮一起议事。当周瑜提出让诸葛亮在十日之内赶制十万枝箭时,诸葛亮说:“操军即日将至,若候十日,必误大事。”他说,只须三天,就能够办完复命。
周瑜听后,大喜,立刻让诸葛亮立下了军令状。在周瑜看来,诸葛亮不可能在三天之内造出十万枝箭,所以,诸葛亮离死期不远矣。
等诸葛亮走后,周瑜即派鲁肃到诸葛亮处查看动静,探听虚实。
诸葛亮一见鲁肃就说:“有什么办法能在三日内造出十万枝箭?还望子敬救我!”
忠厚善良的鲁肃回答说:“你自取其祸,教我怎么救你?”
诸葛亮说:“只望你借给我草船二十只,每船配置三十名军卒,船只全以青布为幔,各束草把千余个,分别树在船的两舷。我自有妙计,到第三日,包管会有十万枝箭。但是你千万不能让周瑜知道。如果他知道了,必定从中作梗,我的计划就很难实现了。”
鲁肃答应了,但弄不清楚诸葛亮是何用意。
他鲁肃见到周瑜后,不谈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还未开始准备造箭用的竹、翎毛、胶漆等物品。周瑜听罢,一样不解其意。
鲁肃借给诸葛亮船只、兵卒后,按计划准备停当。可是诸葛亮一连两天都没有一点动静,直到第三天夜里四更时分,他才将鲁肃秘密地请到船上,并告诉鲁肃要去取箭。
鲁肃不解地问:“到哪里取箭?”诸葛亮回答道:“子敬不需多问,前去便知。”
鲁肃被弄得莫名其妙,糊里糊涂陪伴着诸葛亮去了。
那一夜,四周漆黑一片,浩浩江面雾气霏霏。诸葛亮遂命用长索把二十只船连在一起,起锚向北岸曹军大营进发。五更时,船队已接近曹操的水寨。这时,诸葛亮又教士卒将船只头西尾东一字摆开,横于曹军寨前。
然后,诸葛亮命令士卒擂鼓呐喊,故意制造了一种击鼓进兵的声势。
鲁肃此时已大惊失色,诸葛亮对他说:“我料定,在大雾弥漫的夜里,曹操决不敢贸然出战。你我尽可放心地饮酒取乐,等到大雾散尽,我们就可返回。”
果然,因看不清江面,曹操担心,遭到埋伏,不出战。他急调六千旱寨的弓弩手赶到江边,会同水军射手,共约一万余人,一起向江中乱射,想由此而阻止击鼓叫阵的“孙刘联军”。一时间,箭如飞蝗,江心船上的草把和布幔之上很快便射满了箭。
一段时间后,诸葛亮又从容地命令船队调转方向,头东尾西,靠近水寨受箭,并让士卒更加用劲地擂鼓呐喊。
至日出雾散时,船上的草把上都密密麻麻地排满了箭枝。诸葛亮才下令船队调头返回。他还命令全部士卒一齐高声大喊:“谢谢曹丞相赐箭!”
当曹操明白了真实的情况时,诸葛亮的取箭船队已经离去二十余里。
曹军追之不及,为此,曹操愤恨不已。
船队返营后,共得十余万枝箭,为时不过三天。鲁肃亲身经历其事,遂称诸葛亮为“神人”。
【智慧金言】
在常人看来几乎不可能的事,诸葛亮却能另辟蹊径,使用了“借助”敌人的力量和资源的办法,其手段之高实在令人叹服,难怪让聪明的周瑜气恨不己,自叹不如了。如果诸葛亮没有这么灵活的思维和聪明的谋略,他的名字哪里会被世代传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