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668100000040

第40章 现代性叙事与被叙述的历史(7)

《风雷》开篇使人看到的是黄泥乡这个“贫穷落后的灾区”景象:1954年冬,刚经历了严重水灾的淮北黄泥乡,饥饿威胁,人心浮动……这样的景象,在描写建国后处处莺歌燕舞的农村题材小说中是罕见的。虽然小说讲的是1954年到1955年发生的故事,但据作者回忆,《风雷》构思于1958年冬,1959年开始动笔,1960年底完成初稿。从1958年到1960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的恶果逐渐显露出来,作品描写的情景也的确使人联想起1958年“大跃进”和1959年“反右倾”造成的天灾人祸。经过1957年反右斗争,特别是经过庐山会议批判彭德怀之后,人们对1958年、1959年党内的左倾错误,已是三缄其口、讳莫如深。吴晗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因为描写了明代隆庆年间海瑞任应天巡抚时,除霸、退田、平冤狱的故事,经姚文元深文周纳、上纲上线,被说成是“当时资产阶级反对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斗争焦点”,“是阶级斗争的一种形式的反映”;这就说明与“人民公社”和“大跃进”有关的左倾错误,越来越被上面忌讳,因而是不能涉及的话题。对《风雷》的批判正出于这种政治背景。

《风雷》不仅描写苦难,而且主要表现灾区农民在党的领导下组织起来,进行生产自救的过程。作品描写复员军人、区委第二书记祝永康在危难关头来到黄泥乡,他依靠群众,组织芦席编织组,使游手好闲、好吃懒做的人逐渐走上自食其力的路,并把这样的小群体发展为农业互助组,使农民得到实惠,对灾后恢复有了信心,也使党的领导获得农民真心实意的拥护与支持。如果把当时黄泥乡的这些做法放在六十年代初期的背景上,由公社化向互助组形式倒退的做法,也大体符合“到1962年7月,全国已有不止20%的农村实行了各种形式的‘包产到户’,效果大都较好,很受农民群众和许多基层干部的欢迎”的调整时期形势。由于作品对农村工作的整体认识与激进化思潮有距离,对农村生活和党内斗争的交叉描写也就显得比较复杂,富于张力。比如小说描写祝永康在黄瞳区委被坏人把持的情况下是如何依靠青年中积极分子开展工作的;党内一些重要领导是如何一步步堕落腐化的;干部中阳奉阴违的恶劣风气是如何滋长蔓延的,等等,由此增添了作品的思想性和可读性。

如果说,取消了是非善恶就没有了小说,至少降低了小说的感染力;那么是否可以这样说,在政治决定一切的特殊时期,小说对是非善恶的描写,不得不被赋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表现形式,特别是对那些没完全采取流行的、配合政治需要写作模式的作品而言。《风雷》之外,李云德在“文革”前夕出版的长篇小说《沸腾的群山》也包含这样的因素。《沸腾的群山》描写四十年代末经济恢复时期的矿山生活。1948年解放军解放了辽南一座矿山,当时矿山已被日寇和国民党政府糟蹋得满目疮痍,矿工流离失所,成了无业游民。这时解放军副营长焦昆带领两个连开赴矿山,矿山在党委领导下,一面与反革命武装和潜藏的匪特斗争;一面和保守思想及落后的习惯势力斗争,终于克服重重困难,不到一年就恢复了生产,使沉寂的群山沸腾起来了。

小说既描写阶级斗争,也表现思想路线斗争,但它的艺术表现方式却不同于一些公式化、概念化作品,对人物和情节有更为精细的处理。比如作品开头部分的描写,使人联想起苏联早期作家革拉德珂夫的《士敏土》,作品主要角色都是来自部队的共产党员,斗争激烈复杂,主要人物沉着干练,所遭遇的问题和困难也有不少相似的地方。然而,作品显然又不同于《士敏土》。《沸腾的群山》中主要人物比较理想化,像《士敏土》被列宁批评为“一杯水主义”的描写,在这里是决没有的。

另外,对不同层次人物的不同政治态度和政治觉悟,也有层次清晰的展示,比如对党的领导形象焦昆和唐黎岘是充满褒扬的;对苏万春、苏福昌、古尚清、苏福顺这样一批老工人的描写围绕着他们是矿山的主人;对青年矿工也有不同侧面的描写,表现他们倾向革命的基本素质;对矿山的业务干部和技术人员方面的描写,则侧重于这些人书生气和革命动摇性方面。这样,一个犹如宝塔形的小说人物群像已经具有相对成熟的模式。但作品对生活的描写还存常人之见,没像“文革”时期有些作品把斗争写得十分离谱。例如作品结尾描写矿长邵仁展在开工典礼大会上的心理活动,便是比较耐人寻味的:

邵仁展退到一边,脑子里仍然乱糟糟的,根本没听孩子们朗诵些什么。要总结了,那些一直在争论的问题,现在就能够完全作出结论吗?从这一阶段施工看来,这样的干法是可行的,可是长久这样干下去行吗?他忧心忡忡地想着,尽管凉风阵阵吹来,他仍浑身冒汗,用帽子不停地扇着。

虽然作品并不认同邵仁展的想法,但结尾这段描写,还是正视了矿山开工后潜在的种种矛盾,其中也包括开大会、造声势和短时间的生产突击、竞赛等搞运动的方式,很难解决矿山的长远建设问题。这种描写所形成的小说氛围,也大体符合作品通篇不尚“高调”,而追求于平实中见深刻的叙述风格。

1966年“文革”开始,江青在文艺界宣布:“我们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扫荡一切剥削制度的残余,扫荡一切剥削阶级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这也就彻底结束和否定了六十年代小说的艺术探索,因为在这样的探索中,作家实际上就是从“旧”传统中开辟新路,或者说,在现代革命翻天覆地的背景下,他们所做的更是一种续接“旧”传统的工作。正是从古典文学传统中,从现代白话文运动以来各种语言表述方式和文体形式中,探索者在板端化思潮甚嚣尘上的政治环境里发现了小说艺术不灭的生机。当今的小说创作,早已远远地超出六十年代那些作家冒着极大风险进行艺术探索的范围,但他们当年提出的问题,比如小说的艺术真实性,对平常岁月中人和事的艺术感悟,讲故事和表现人性t的适度调节,等等,也仍然值得现在小说界关注和思索。在此意义上,这些探索是不应该被轻易忘记的,无论是对现代小说艺术,还是对变革时期的社会文化而言,它们都是一份难得的历史馈赠。

结语重新检索和梳理这段历史的目的不在于怀旧;而是想说明,在现代性叙事伴随中国现代化进程似乎显得越来越毋庸置疑的时候,在由这种进化论和发展的观念所引导的极端化的思维方式及其历史叙述,实在忽略和摈弃了许多本不应该忽略和摈弃的东西。它们遭受忽略和摈弃的原因主要在于,从中国进入现代社会转型期之后,文学史写作形成的某些程式,已经成为一种话语权力,成为一种无形的约制力量,比如把作家、作品连同审美趣味不问青红皂白,一律划分为革命与不革命或反革命,左与右,进步与倒退,改革与保守,等等,虽然有文革前后表述上的差异,但那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却如出一辙。正如从事女性主义研究的学者发现一系列二元项是不对等的,这种两级化的思维方式在处理文学史不同时期的文学现象时所采用的现代性尺度,也表现出强烈的等级制观念:凡是不符合现代性论点的便予以嘲弄和摈弃,甚至受到严厉的谴责,直至被扔进“历史的垃圾堆”;凡是符合现代性论点的就被上升到文学史显要的位置,而对其中那些不能为这种既定框架所接纳的复杂因素,还有它们在文学史上所起的连接和转换作用视而不见、充耳不闻。

与西方现代化同时出现的一些现代主义文学家,曾以十分敏锐的艺术洞察力,对现代性可能造成的思想空白和文化虚无景象表示深深的忧虑。20世纪30年代,葡萄牙作家佩索阿在《惶然录》中这样看待现代性对传统的批判:“教条崩溃了,留下的只是不确定性以及对不确定性的痛苦。很自然,一个文化基础如此混乱的社会,不可能不成为一件政治混乱的牺牲品。于是,我们梦醒的世界,渴求着社会变化,快乐地前进以获取自由,然而自由的意义不可理解,一种进步的观念从来没有得到过清楚的界定。”“在现代生活中,世界属于愚蠢、麻木以及纷扰。在今天,正确的生活和成功,是争得一个人进入疯人院所需要的同等资格:不道德、轻度狂躁以及思考的无能。”佩索阿特别重要的发现,也许还不在于揭示现代社会由于文化基础崩溃而造成的悲剧,而主要在于他揭示了这一切是怎样造成的:“我们的父辈好心地毁灭了这一切,因为他们生活在一个这样的年代,这个年代仍然能够指望和借重一些过时完整性的碎片。他们毁灭的一切还是足以给社会注入力量的东西,让他们去从事毁灭而无须注意墙垣的嘎嘎分裂”(同上)。这里让人特别留意那些“过时完整性的碎片”,这些碎片之所以成为碎片,就在于它们“过时”了,但仍然保存着“足以给社会注入力量的东西”。因此,当佩索阿慨叹“我们却继承了破坏以及破坏的后果”的时候,让我们不得不对那些过时的碎片产生一种发掘和整理的愿望。

其实这样的工作已经开始了。尽管我们在许多历史遗迹面前已经徘徊、徜徉得太久,而且至今也只是一片片地拣拾和清理那些碎片,但只要坚持下去,历史上那些“足以给社会注入力量的东西”就会在这样的拣拾和清理中逐渐丰满起来。因为我们已经从现代性叙事与被叙述的历史的关系当中,窥见到讲述历史的多种可能性。

同类推荐
  • 我的富士康日记

    我的富士康日记

    又是一年的年末,我闲下来,整理一下尘封书柜的日记,发现当年的一段富士康工作经历,回忆进厂的前因后果,里面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在我的日记上,演了一遍电影。年轻轻的生命,活生生地装进罐头瓶,每天重复着枯燥的工作,找不到存在的价值;没有物质的基础,找不到感情的寄托。每个人的努力,每一声的呼救,都在时时提醒着我,不要忘记他们。我想把那段日记整理出来,和大家分享,也希望今天还奋斗在各个工厂里的朋友们,立足当下,着眼未来。只是文中人物,不可对号入座。
  • 李健吾译文集·第三卷

    李健吾译文集·第三卷

    福楼拜翻译第一人,莫里哀翻译第一人,创作、翻译、评论、研究全才李健吾先生译文全集;汇集著名翻译家李健吾存世的所有翻译作品,共十四卷,三百五十余万字,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学术意义;在国内翻译界、文学研究界和出版界都有填补空白和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李健吾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戏剧家、翻译家、评论家和文学研究者,在创作、批评、翻译和研究领域都蔚为大家。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他从文学创作和批评与戏剧教学和实践转型为主要从事法国文学研究和翻译,事实上成为新中国法国文学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领军者,由他翻译的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情感教育》、莫里哀的喜剧全集等,成为法国文学翻译的典范之作,其翻译成就堪与傅雷并驾齐驱。《李健吾译文集》汇集了李健吾存世的所有翻译作品,是李健吾先生的译文全集,共十四卷,三百五十余万字。
  • 学生精品美文:散落在记忆里的花朵

    学生精品美文:散落在记忆里的花朵

    散文是生活,散文是内心,是儿时的快乐与欢笑,惆怅与忧伤,是乡野山坡上无心绽放的花朵。这本散文集,是笔者近几年来在忙碌的生活的间隙,耐心采集自乡野、心灵、往事的花朵辑录而成,虽并非上乘之作,却也是笔者从发表全国在150多家报刊杂志的习作中精选而来。在此,渴望能为读者送去一缕春风,一丝回味,一抹微笑。
  • 华西纪事2006:回望吴仁宝

    华西纪事2006:回望吴仁宝

    在全国上下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下,庞瑞垠同志撰写的《华西纪事——2006:回望吴仁宝》一书,由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了。
  • 四书五经名句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四书五经名句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数千年来,儒学经籍浩繁,汗牛充栋,人们要想一窥堂奥,殊属不易。除鸿儒学者外,一般人对儒学的汲取主要是以儒学经籍的名篇名句,尤以四书五经为首。儒学的经典名句,具有能传之千古,播之四海的功能,让世世代代的人们受其熏陶教育,从而使整个儒学的传承,像浩浩长江,永不衰竭,且历久常新。
热门推荐
  • 金觚奇案

    金觚奇案

    龙城是S省的省会,虽说比不上京津和沿海大城市的规模,但作为拥有上千年历史的古城,也有它深沉浑厚的一面。在悠久岁月中形成的文化堆积和历史印记,构成了它的辉煌和骄傲。如今在现代经济模式中,龙城经济实在没有自己的现代特色,它所依赖的只是一种最原始的生产方式,即是对大自然赋于它的资源的疯狂发掘和初始利用。因此,只要你在龙城市郊区走一走,你就会发现用最简单,最原始的劳作方式进行生产的星罗棋布的小煤矿、炼焦厂、小铁炉等比比皆是,数不胜数。在红火得不能再红火的资源发掘的热浪中,一种被国外经济学家视为顺报率最高的行业——古玩收藏,也在这里悄然兴起,并很快被这里的人们接受,以至很快发展为全国首屈一指的大市场。
  • 战起华南

    战起华南

    郑阳梦到自己穿越了,但一觉醒来,屋子里还是那个样……但,郑阳的梦是真的,只不过他是连着自己住的两层小楼一起穿越了,哦,还有一个据说略为凶残的金手指系统。摄像机前:“大家好,我叫郑阳,这是我穿越后的第一天,现在是……1938年10月18日……什么!10月18日?!这里可是广州啊!3天,还有3天……”
  • 步步走

    步步走

    人的遇见都是一场机缘,把握住了叫皆大欢喜,团圆结局;放走了就是镜花水月,一场泡影。林家小姐是个“哑巴”,但还算眼睛好使。谢家沈少爷,耳聪目明,特别生了张能说话的嘴。平淡中体味的甜与苦,苦味总是更深刻些;甜啊,甜也是个闷葫芦...
  • 微风轻起让我爱你

    微风轻起让我爱你

    苏沫雪从未想过有一天会再次相遇,彼此之间的磕磕绊绊不过是一句我爱你那么简单……
  • 爱在别离

    爱在别离

    他对她一见钟情,却对他百般挑剔,总裁爱上下属,意欲金屋藏娇,千般设计,但最终不离爱的本意。她们之间会有怎么的情感纠葛,爱在离别,他们终究要作何选择,让我们共同走进个故事吧!
  • 这个老板有点怪

    这个老板有点怪

    因背叛而离开军旅的女特种兵刘佳,对自己的帅哥老板约法三章。一不准加班;二不准拖欠工资;三不准喜欢我。可是这老板真的很帅啊,怎么办
  • 千江月寻

    千江月寻

    一个星球遭遇黑洞,面临消亡的危机,关键时刻他们发现了地球,于是想尽各种办法攻占地球,但是当他们占领了之后,却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地球人似乎是自己的后代……
  • 综漫之创越万岁

    综漫之创越万岁

    一个初中刚毕业的少年,只因一句话来到了一个匪夷所思的世界。(吾乃学生是也请多多谅解)
  • 千金归来:与君无双

    千金归来:与君无双

    三年前被好友设计轮白,苏杏滚了回来打算讨个利息当个大神。然而那个比之三年前不要脸太多的cp是个怎么回事!嘤嘤嘤大神我真的不是故意抛弃你的啊,求放过啊!
  • 网球王子之奇迹归来

    网球王子之奇迹归来

    这是一个穿越到动漫的逆天故事,打搅了动漫中原本的剧情,开启了新的一段网球之路!未来的《网球王子》我陪你们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