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668100000004

第4章 导言(3)

不管怎么说,在资本主义的中心地带,现代性产生相对来说与传统社会的冲突不至于过于突然,也不至于是决裂性质的。而在资本主义的周边国家,或者说那些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第三世界,现代性在这些文化中激起反应,同时获得存在的社会根基,那就必然要与这些文化的传统和既定的社会秩序产生剧烈的冲突。断裂作为第三世界民族--国家的现代性的特征,显然要比资本主义宗主国来得更加突出。像中国这样的历史传统悠久的国家,它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相遇,经历了漫长的冲突磨合,它始终寻求自身的现代性之路。近代中国被描述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它与西方的关系是极为复杂的。虽然这里没有发生殖民地式的宗主国与从属国的关系,但是在文化上西方对中国构成的强大的压力是显而易见的。自现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就在寻求追赶西方的现代性之路。开始是拒斥,随后则是急迫追赶。

这使中国与自身的历史,与传统社会的关系趋于决裂。现代以来的中国一直为一种不断激进化的社会变革所支配-,社会的进步最终选择了暴力革命,彻底推翻了传统的社会制度和秩序。很显然,“断裂”在中国的现代性发展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和彻底。由此也就不难理解,现代以来的中国历史中,充满了那么多的结束和开始。

一个时代结束,另一个时代重新开始,这不仅表现在大的社会变迁方面。即使在那些阶段性的政治变动,也经常被叙述为(宣布为)一个新的时代开始。急迫地抛弃过去,与过去决裂,追求变迁的速度,以至于人们只有时刻生活在“新的”状态中,才能体会到社会的前进。这一切当然都导源于“落后”的焦虑情结,都来自渴求超越历史、迅速自我更新的理想。

三、在断裂的边界:文学现代性的双重含义

如果把握住“断裂”这一关键性的问题,就可以理解文学的现代性的真实含义。一方面,文学艺术作为一种激进的思想形式,直接表达现代性的意义,它表达现代性急迫的历史愿望,它为那些历史变革开道呐喊,当然也强化了历史断裂的鸿沟。另一方面,文学艺术又是一种保守性的情感力量,它不断地对现代性的历史变革进行质疑和反思,它始终眷恋历史的连续性,在反抗历史断裂的同时,也遮蔽和抚平历史断裂的鸿沟。

后者显然在欧洲的文学艺术史中可以看到清晰的脉络,而前者则在中国现代以来的文学艺术史显现无遗。即使是后者,也依然可以看到作为文学艺术,它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具有某种多重性。

欧洲启蒙主义的思想构成现代性的精神形式,就其思考的主题和思想方法,无疑都标示着一个新的时代来临;但在另一方面,启蒙主义一开始就是对现代性进行反思的思想形式。如果说启蒙主义运动作为早期现代性的思想体系,还是以它的正面直接的观点立场表达现代性的思想愿望,而它以后的思想体系则更多的反思现代性的现状及未来目标。在文学艺术方面,伴随着现代性全面兴盛,十九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始终坚忍不拔地反抗工业资本主义。最典型的莫过于浪漫主义文化传统。

浪漫派可以在卢梭那里找到源头,当然,卢梭的后继者们没有卢梭那么激进,他们只是设想回到中古田园社会就心满意足。十九世纪的浪漫派一方面向往历史,另一方面向往未来,对于他们来说,这都不是真实的生活目标,这不过是他们反抗工业资本主义的一种想象方式而已。卡西尔认为,浪漫主义者为了过去的缘故而热爱过去。对他们来说,过去不仅是一个事实,而且也是一种最高的理想。在《国家的神话》里,他写道:“这种把过去理想化和精神化,是浪漫主义思想的一个最鲜明的特征。一切东西,一旦我们追溯到它的本源,那就成了可理解的、正当的、合理的了。这种心情是同十八世纪的思想家完全相异的。他们对过去进行回顾,是因为他们要为一个更好的未来作准备。人类的未来,新的政治秩序和社会秩序的产生,是他们的伟大主题和真正关切的东西。”这种回到过去和追求未来,都与他们对现实--工业文明的发展现实相关。浪漫派,以及后来的现代主义无不是以反抗工业资本主义为己任,他们的趣味和价值观念似乎都是在有意与现代性的工业主义唱反调。那当然,生长于资本主义兴起的浪漫主义,或是资本主义处于危机阶段的现代主义,事实上与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息息相关。它们不过是以对抗的方式,表达了对现代性的反思,他们表现的审美感觉方式、审美趣味以及价值取向,与现代主义构成了一种强大的反差或张力机制。这种反抗和反思,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一种缓冲与调和的作用。现代性所带来的那些社会巨变,那些剧烈的社会动荡,因为这些反思体系,这些批判机制,这些恢复传统的愿望和对未来的理想,而变得可以忍受。这使人们在享用现代性的高速发展的文明成果时,始终保持着心理和情感的平衡。

对于中国现代以来的文学艺术来说,它与现代性的关系显得更为紧张和复杂。

正如我们在前面讨论时指出的那样,中国的现代性一直是以断裂的方式展开,这些断裂给社会的组织结构、秩序规范、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都产生剧烈的冲击。现代以来的思想意识一直站在现代性变迁的前列,现代中国的启蒙主义思想,以“德先生”和“赛先生”为先导,强有力地推进中国的现代性。中国的文学艺术一直也扮演着启蒙主义先驱的角色。“文学革命”在文化层面上率先触发了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白话文学对中国现代性的建构是如此之大,以至于我们完全可以说,如果没有现代白话文,现代性的感觉方式、认知方式和情感价值都无法建立起来。

随后出现的“革命文学”,更是以激进的方式,为激进的社会变革,为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革命提供情感认知的基础。更不用说1949以后,中国的社会主义文学成为社会主义革命事业的齿轮和螺丝钉,成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强有力的意识形态。在现代性不断激进化的历史进程中,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始终是激进变革的先驱,它既是一面镜子,更是历史最内在的躁动不安的那种精神和情绪。在那些剧烈的变革时期,在那些猛然发生的历史断裂过程中,文学都在扮演一种推波助澜的角色。

现代以来的中国文学,说到底就是一部中国现代性断裂的情感备忘录。它一直在为现代性的合法、合理与合情展开实践,当然这一切都是以对历史变动的敏感性为前提来获取历史的切人点,因而它确实又是历史内在性的一部分。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从五六十年代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到文化大革命,再到新时期,中国现代以来的文学与社会变革的关系紧密而贴切,它在每一个变革和断裂的时刻,都给出历史的定义,都明确给历史定位、划界,宣布一种历史的结束和另一种历史开始。它使断裂显得合情合理,它使那些断裂彼此之间息息相关,环环相扣,反倒使那些断裂更紧密地铰合在一起。这就是中国现代性文学的内在性,在一个强大的历史化的运动中,它们又构成一个整体。

文学的现代性运动集中体现在“历史化”方面。尽管传统的文学也有历史观念和历史叙事,但它与现代性的“历史”有着本质的区别。过去的历史不过是一种编年史,它没有强烈的按照一种目的论的意图重新定义历史,它也没有给定明确的历史目标。只有现代性的历史观是以合目的性的必然的进步观念标示出的,历史叙事具有强大的概括能力,它把过去、现在和未来结合一体,建立起现代性的宏大叙事。中国的现代性文学重塑了现代性的历史,它不仅在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中给出了历史断裂的明确标志,同时给那些阶段性的断裂划定界线。关于历史结束和重新开始的叙述频繁地出现在中国现代以来的文学史的叙事中,这些历史化,使断裂具有合理性,并且使它们共同建构现代性的宏大历史叙事。

在中国现代性强烈变革现实,与传统决裂的诉求中,也有可能包含着反思现代性的那些思想意识。在这里当然无法去分析像早期的“国粹派”那些保守性的文化派别的观点,就那些激进的寻求变革的思想家和文学家的思想立场中,也有可能看到反抗现代性的那种情感意向。它们是以非常隐蔽而微妙的形式存在于宏大的历史叙事之下的,因而,那些看上去微弱的痕迹就包含着更为深刻有力的韧性。像三四十年代的那些乡土派文学,那些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文学表达,它们不是现代中国文学的主流,但它们表示了一种与现代性相左的价值选择和趣味。我觉得更有意义的在于那些激进的被主流化的文学叙事中,其实也有可能隐藏着复杂的反思性因素在里面。

例如,鲁迅的作品。毫无疑问,鲁迅的作品被看成是中国现代性意义最典型的表达,鲁迅本人的思想明白无误地显示出他对自由、民主、科学的现代性价值的追寻,他信奉进化论,一生追求中国社会摆脱封建主义,走向光明的现代世界。直至于他被塑造成民族的脊梁,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但我们仔细看看鲁迅的小说,会发现一些不同于正统定位,甚至与他自己在杂文和其他文体中表达的思想有明显差异的东西存在。他的小说一直被看成是揭示民族劣根性典范之作,它对国民性的批判深刻而不留余地。这也许是其主题,甚至于是他的创作意图。但是我们在他的作品中还看到其他的东西。例如,在《孔乙己》、《祥林嫂》、《阿Q正传》、《闰土》等作品中,鲁迅不断地写到这些人物的身体。孔乙己的长指甲的手,打折的腿,以及用手走路的姿势;祥林嫂不断重复的语言障碍;阿Q的癞疮疤;闰土的粗糙的手等等。这些身体的物化形式,其实是乡土记忆的凝聚,它们与鲁迅的小说不断地书写的乡土中国的那种氛围相关。这些无助的人们,并不只是标示着国民的麻木,标示着一种劣根性,同时--也许更重要的在于,鲁迅表达了一种乡土中国的记忆,这些记忆从中国现代性变革的历史空档浮现出来,它们表示了与现代性方向完全不同的存在。鲁迅在这里寄寓的不只是批判性,而是一种远为复杂的关于乡土中国的命运--那些始终在历史进步和历史变革之外的人群的命运。这种情绪无疑显得相当微弱,也许还隐蔽得非常深,只不过是无意识泄露的一种隐忧。但它们却又构成文学更为深厚的那种质地,更为真实的与个人经验和记忆相关的一种书写。在鲁迅的这种书写中,与后来的革命文学对下层人的命运的关切显然不可同日而语,后者是在革命思想的照彻下,居高临下式的为革命寻求合理性的历史化叙事;而鲁迅的这种书写则是试图还原乡土中国的生存境遇,它是个人最真挚的记忆,是内在情感和内在生命,因而又是与反抗历史异化的文学书写方式相联的东西。

这种情况也可能发生在那些被认为经典化的革命历史叙事中。例如,像梁斌的《红旗谱》这种作品,无疑被认为完全依照革命理论写作出来的。作者也明确表示过,通过改造世界观,才写出这种革命性的作品。但我们真正分析这部作品,并不能充分感受到里面的暴力革命的残酷性。小说开篇的阶级斗争也不激烈,革命始终不坚决。连中国传统小说中惯有的杀父之仇模式都比不上,农民对地主的阶级仇恨,并没有超出传统乡土中国的家族伦理。严志和要去济南看运涛,直到这时,还想到去向地主冯老兰借钱。虽然碰了一鼻子灰,但看得出乡土中国的阶级斗争远没有到你死我活的地步。再看看作者梁斌在创作谈中,津津乐道的并不是阶级斗争模式,而是个人的经历和经验,个人始终怀有关于乡土中国的情感记忆,以及那些与民族传统文化相关的创作技巧和美学风格。这些东西是他所理解的关于文学的东西,它们也构成革命历史叙事不能压抑的一种文学质地--这种质地使文学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境况中还可以被称之为文学,还可以被识别为文学。事实上,其他的革命文学也存在相同的情形,那种革命叙事并没有完全压抑住被称之为文学性的东西。革命文学一方面促进了历史的断裂,它为剧烈的历史变迁提供了形象认知和情感共鸣的基础。另一方面,它依然有一种不可磨灭的文学性,使文学的历史得以延续。正是在沟通文学的历史过程中,革命文学在极端断裂的年代,依赖其源自个人经验和个人记忆的东西,弥合历史的裂痕。它使那些变动和分裂的历史时期,人们的形象认知和情感记忆能有一种延续的韧性。

正如我们在前面讨论时指出的那样,中国现代以来的文学整体上与激进的社会变革保持着同步,它一直充当激进革命的先导和前卫。从一种更宽阔的历史视野来看,它像是在促进这种历史断裂,也是在弥合这种断裂。文学的历史化总是为那些断裂提供合理化的形象依据,这种合理性的解释本身,也缓和了历史断裂带来的紧张关系。当人们从一个历史时期走到另一个时期,例如,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再到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文学艺术最大可能地消除了历史变异的裂痕。毛泽东终其一生,都试图寻找一个理想化的革命文学。这种革命的内容与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高度结合的东西,始终没有产生。但事实上,它们或多或少以不同的方式实际存在。革命产生了暴力和陌生化,而革命的文学艺术经常制造温馨的归乡式的气氛。只要看看那些被称之为革命文学的作品,其中总是不能摆脱情爱故事,不能消除小资情调和乡土记忆,从而产生感人至深的效果。这些情调都是下意识的表达,文学自身的那种延续性的方式依然留存于革命文学的历史叙事中,惟其如此,‘它才有维系历史断裂的力量。

同类推荐
  • 忘了归来

    忘了归来

    本书作者砺平是沁水籍“三平美女作家”之一,长期固守沁水本土,笔涉诗歌、散文等领域,有诗文集《哪种离别不忧伤》面世。另两位是葛水平和杨平。葛水平是名扬全国文坛的一级作家,现任长治市文联主持工作的副主席;杨平在杭州打拼,出版了《人文晋城》上下册,在晋城轰动一时。
  • 院里人家

    院里人家

    此书是刘洪章作品的精选,共收集小说、散文二十四篇。此作品集分别讲述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北京四合院人的生活状态、人与动物的精彩故事,以及讴歌了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廉洁奉献精神。
  • 文学会消亡吗:学术前沿沉思录

    文学会消亡吗:学术前沿沉思录

    本书正是在关注和研究这些(以及其他相关的)前沿问题的基础上,对美学界、哲学界、文艺界热切关注的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的成果。本书分上、中、下三编。上编为“电子媒介时代的文学”,这是当前文艺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它要追问的是当下的电子媒介时代文学会不会消亡的问题。中编为“观照文艺学学术史”,主要关注并深刻研究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美学学术史等前沿问题。下编为“美学的沉思”,这实际上是百年美学学术史的缩写,是在总结以往美学研究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价值美学的构想。
  • 希腊神话故事新编

    希腊神话故事新编

    古希腊神话是原始氏族社会的精神产物,也是西方世界最早的文学形式,大约产生在公元前12世纪到公元前8世纪之间,其内容涉及诸神与世界的起源、诸神争夺最高地位及最后由宙斯取得胜利的斗争、诸神的爱情与争吵、神的冒险与力量对凡世的影响,包括与暴风或季节等自然现象和崇拜地点与仪式的关系。
  • 在沙漠

    在沙漠

    “人有界,学有度,思无界,行无疆。”我社既打造“无界散文”系列丛书以来,已出版“无界散文”,共计4册,分别为:《梵音之起》《虫洞》《饥饿的身体》《东张西望》。本次出版为“无界散文·第二辑”,共计6册,分别为:《在云南》《邯郸道》《香巴拉》《生灵书》《在沙漠》《新疆坦途》。无界散文系列图书,关乎心灵的文字,敏锐且有文思的封面设计,以及精美无比的印刷装帧,以飨读者。《在沙漠》为“无界散文·第二辑”系列图书之一。《在沙漠》既有作者对沙尘暴、居延文化、沙漠风情、绿洲、胡杨、芦苇、骆驼、等戈壁生命客观存在的细致观察,又有对生存在沙漠边缘底层人群价值观、命运生活的纪实性叙述,是一本融地理环境、人群文化、个性体验为一体的优秀散文集。
热门推荐
  • 殿下又晕了

    殿下又晕了

    本书又名《我的最强兵团》故事梗概:张小桐穿越到异世王国皇子身上,在这个世界最高智慧的帮助下,通过不断地种田、爆兵、研制武器并配合各种计谋,打败敌人最终征服了整个世界。本书标签:阴谋、大兵团作战、巨龙部队、异兽部队、魔法师部队、大海战、巨舰……PS:本书主线争霸,不无敌,偏谋略,非小白文,请放心阅读!
  • 贪恋红尘三千尺

    贪恋红尘三千尺

    本是青灯不归客,却因浊酒恋红尘。人有生老三千疾,唯有相思不可医。佛曰:缘来缘去,皆是天意;缘深缘浅,皆是宿命。她本是出家女,一心只想着远离凡尘逍遥自在。不曾想有朝一日唯一的一次下山随手救下一人竟是改变自己的一生。而她与他的相识,不过是为了印证,相识只是孽缘一场。
  • 邪瞳镜心

    邪瞳镜心

    我是个学生;邪尊大人,你该吃药了,又在想什么学生了,你又不是人。滚,本邪尊轮得到你来批评么,哼。看本邪尊怎么浪迹校园!
  • 路过的是风景,走过的是青春

    路过的是风景,走过的是青春

    这是一个没有对错的青春故事,有高中生活的点滴,有同学之间的友谊,有同学之间的互生情愫,有暗恋的苦涩,有......最后,以为那是黑夜过后的黎明,确是另一个黑夜前的最后一抹残阳......
  • 彼岸苍穹变

    彼岸苍穹变

    一个被世界抛弃的人,他的身上你也许会看见自己的影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吞鬼传

    吞鬼传

    六岁那年,我中了鬼蠱,被恶鬼缠身。六岁那年,我第一次见到了我爷爷,因为他,我成为了人不人,鬼不鬼的存在。我半人半鬼,人类叫我通灵者,我自称为吞鬼者!我以鬼为食,恶鬼,怨灵,僵尸,幽灵,所有的一切,都是我的食物。这是我的传奇,是我的传记。(死后为魂,头七后为鬼,鬼分幽灵,怨灵,恶鬼等,如果魂气不散,肉体为僵,一月后为僵尸,僵尸分青僵,白僵等)
  • 灯花影里落长安

    灯花影里落长安

    那一次转身,注定成为终身遗憾;那一次放手,让他尝尽世间冷暖
  • 无处冥归

    无处冥归

    他是偏远荒村的养鬼人,亦是现代都市的小记者,自幼父母双亡的背后掩盖了他多少的秘密。他用自己的最后一年与佣兵一起出任务,只为得到最后的丰厚佣金,却不想连连遇险,怨灵,幽魂,红衣恶鬼,一拨接一拨的出现,连连阻挠,只为取他的性命。重重凶险之下,他也因此结识了不弃的伙伴和不离的爱人。在保护爱人和亲人的前提下,他又该如何保命。鬼是虽然超越自然的存在,但人则是世间万物的主宰。终极逃杀,纠缠爱恋,虽似梦一场,但在他的心中却是永远......【天冷了,读者们记得多穿衣服!】—————————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