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401000000021

第21章 现代精神溯源:乡村与城市的冲突(1)

人类历史并不只是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才获得了在几千年的发展中从来不知道的那种深刻性;就是在自己的“内心视象”--文学艺术作品里,同样表达了那种热情、愿望和追求。因为,文学的历史也是文化的历史,文学是文化达成了自我表现心灵的可感觉的形式,并且是活生生的和发展着的。当我们把文学看成是人类精神的终极表现时,也就意识到驱使人们建立文学艺术的那些巨大的社会冲突和精神冲突。因此,在一个较大的文化背景上来审视文学的历史意蕴是很有必要的。

所谓文化,按照泰勒的看法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以及其他人类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种种能力、习性在内的一种复合的整体”。文化具有精神的、信仰的、主观的特性,是同主体相关联的情况下反映人类生命的一切的、人的特殊的东西的世界,亦即一次性的历史创造物。文化的存在大约有三种形态,或者物化的形态,以一定的物质文明形式表现出来;或者具有意识的形态,例如认知体系、信仰观念、道德规范等等;或者纯主观的形态,即以人的习惯、习性、能力等表现出来。但文化作为一个整体,以人的主体方式表现为可感觉的形式则显示为人的精神状态。

人类文化(文明)的进程(主要是近代以来的历史进程)中,尽管交织着各种矛盾,但最主要的和最基本的冲突,就是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冲突。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里指出:“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的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城乡之间的对立是随着野蛮向文明的过渡、部落制度向国家的过渡、地方局限性向民族的过渡而开始的,它贯穿着全部文明的历史并一直延续到现在。”所谓农村文化,就是建立在农村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基础上的文化系统,它具有封闭收敛性,保守抗变性,和谐自足性的特点;城市文化有一个相当长的潜伏期,它的完成形态是建立在现代大工业生产方式基础上的文化体系,它具有开放扩展性,创造变动性,自我排他性等特点,它们之间的冲突,由深层结构中的对立而趋于激烈的表面化的抗衡,由此构成了种种社会矛盾与精神冲突。当代中国文化蜕变的历史实质,我们认为是实现由农村文化向城市文化的根本性转变。这是人类文化(文明)变更的基本模式,西方的历史这样走过来了,东方的历史也不可避免要这样走过来。人类精神具有的那种内在性,在恰当的时候,就会浮出历史地表,演化为剧烈的现实冲突。在当代中国文化中隐藏的剧烈冲突,那种渴求现代精神的醒觉意识,正是人类由来已久的精神发展的显灵。

一、两种文化冲突的历史叙事

毫无疑问,人类历史是先有村落后有市镇,先有农村文化(农业文明)后有城市文化(城市文明)。但要追究城市文化的起源及其形成过程却是一件艰难的事情。城市文化是从农村文化演化而来,还是一开始它们各自就植根于不同的人类精神土壤,--这种理解直接关涉到对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的精神实质的理解。我们认为,尽管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之间存在某种经济的生产的联系,它们各自也与自己的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就其起源和进化来说,有着远较经济更为深刻复杂的人性的、心理的乃至地理的原因,它们有着不同的精神母体。这尤其在理解城市文化的起源、进化及其特质时是不能忽略的问题。城市文化的产生根源更有可能是游牧民族的那种精神依据。从方式上来说,可能是游牧民族对农业民族的入侵,从而对村落进行改造而扩展为市镇。就农业文明的那种个体的、分散的、闭关自守的小农经济,很难设想会有那种扩展精神、那种开拓心理和那种强悍的行动。游牧、航海会使人心胸开阔,思想自由奔放,而定居在狭窄的天地里会使人胆怯和卑屈,这是人类精神在其初始状态不可避免要受到地域环境约束的悲剧性命运。城市文明作为一个“意愿的共同体”才具有那种精神上的巨大的聚合力和发散力。而农业文明作为“服从的共同体”是屈从的、收敛的、约束和克制的。威尔斯认为:“人类精神中有某种坐立不安和未驯的本性不断地力求把文明从它原来的倚赖于不参与即服从的性质改变成为一个既参与又意愿的共同体。在我们的血液里……潜伏着游牧精神,无疑它在传授给后代的气质中占很大的部分,我们必须把那种不断地急于向广阔地域扩张的精神也归根于这部分气质,它驱使每个国家--有可能就扩大它的疆域,并把它的利益伸展到天涯海角。”这里提示我们,城市文化的那种扩展开拓精神导源于游牧(或航海)气质。

欧洲市镇兴起在十一世纪至十五世纪之间(七世纪至九世纪就陆续有市镇建立),尤其是在十二世纪以来,随着贸易的迅速发展,市镇生活在整个欧洲有一次巨大振兴。伴随着哥特式建筑繁花怒放,拔地而起,新兴市镇雄赳赳跨入历史。仅仅在1100-1300年间,英国就有新兴城市一百四十个左右。确实,城市是一开始就带着历史罪恶而崛起的,那是一种掠夺的文明。斯本格勒曾经说道:“巨大的城市把乡村吸干了,不知足地无止境地要求并吞咽新的人流,直到它在几乎无人居住的乡村荒地中变得精疲力竭和死去为止。”事实上,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恰恰构成两个对照的矛盾形态:农村文化的那种闭关自守,那种狭隘保守、愚昧落后,与城市文化那种开拓进取精神,那种创造热情和意志以及对自由和个性的追求形成对照;而城市文化的另一面,它的历史罪恶,非人性的道德,它的掠夺与排他性,与农村文化的那种自然淳朴的民风,那种和谐的人伦关系,那种无欲无求的自足心理形成对照。这两组矛盾,四个方面交织在一起就构成了它们之间的对立、冲突而又融合的关系。又由于文化自身具有强大的历史惯性,它不断乃至不屈地在冲突对抗中保持住自己的“原型”,因而,城市文化在理性上、客观上、实践上对农村文化的战胜、征服,却又难以抵御农村文化在情感上、心理上、人伦上对城市文化的吸引。城市在侵犯诱惑农村的同时,总是陷入对那自然平和的人伦生活的温情脉脉的想象之中。因此,城市文化对农村文化的每一次战胜都伴随着对农村文化的眷恋。也许这是永恒的搏斗,双方都付出了代价,又都获得了某种胜利。植根于人类精神结构中的这种文化冲突一旦在文学艺术作品中表现出来,就建立了那种文学张力结构。所谓文学张力结构有二重意义:其一,指在历时性结构中蕴涵了文化冲突的文学进化过程的一种模式;其二,指在共时性结构中文学表现出的一种文化拉力状态。

二、欧洲文化的内在心灵

近代以来的欧洲文学的历史进程就显示了文学张力的历时性结构。它首先热烈表达了城市文化(城市精神),继而对城市文化进行批判,转而对农村文化产生眷恋,由此进一步在对城市精神的表达和反思中,更执着地寻求农村文化的心灵。

我们称之为文艺复兴的时代,也就是新兴的城市文化(城市文明)确立的时代。人们从中世纪空想的桎梏中摆脱出来,挺身站立在现实世界中,并且直率地要实现自己的感情生活。沉湎于内心的那种自我反思为一种不可遏止的在现实的各个领域实现自己的热情所代替,全面发展的丰富完整的个人充满了整个意大利。那种屈从的罪恶感完全为一种创造现实和创造自身的欲望所否定,人们不再认为自己有罪,因为现实的强有力的行动将证明人在行为中对自身的肯定,因此对个人幸福的追求和向往成为现实的神圣目标。尽管人们的内心始终怀着重建伟大的罗马帝国和古代文化的梦想,但这与确信幸福的黄金时代将来临是一致的。在精神上,在心理上,在感情上,那是一种巨大的历史渴望!在意大利的艺术家、哲学家那里表达的信念和感情,在莎士比亚的戏剧文学里又得到更为完满充分的体现。莎士比亚即使在处理“复仇”这类古老的题材和主题时,也完全注进了一种现代的精神和感情。在《哈姆雷特》里,复仇欲望的升腾和抑制,交合成现代人心理的敏感性和复杂性。在这里显示出来的是在一个绝对宏伟的世界背景中来肯定人的存在理由。人是宇宙的精灵、万物的灵长,这就是城市文明第一次显现出来的价值观念,这是对农业文明中人的那种屈从、退缩、卑琐心理的坚决否定。中世纪的史诗,如《罗兰之歌》、《尼伯龙根之歌》等等,复仇是一个不可动摇的命定目的。而在莎士比亚这里,仅仅是一种手段,仅仅作为展示人性里程的观照方式。同样的,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人们的感情生活超越了一切现实事物,恰恰是在两性的感情置换中,人才显示出他的生命力的所有光辉。在农业社会,家族凌驾于一切之上,个人不过是家族中的一个血缘分子,家族之间的仇恨,几乎构成了中古封建社会的人的最主要的感情生活,而在这部作品中,个人战胜了家族,家族最终也在悲剧性的命运前让位于个人,个人的感情和品格终于赢得了“永恒的胜利”。

整个十七世纪的文学,即使不是十六世纪的流风余韵,至少也是依靠前代文学的历史惯性延续下来。在整个社会政治事件上面,这并不是一个消沉的时代。意大利和德国在物质文化方面显着没落了。英法两国工商业大力发展,城市贪婪地吞咽农村。伽桑狄和笛卡尔在理性的意义上表达了城市文化的精神实质,贯穿在整个文化和文学中的理性主义--正如恩格斯说的:“这个永恒的理性实际上不过是正好在那时发展成为资产者的中等市民的理想化的悟性而已。”古典主义的喜剧,在艺术上的成就并不能掩盖市民观念的卑琐。城市文化的那种巨大历史渴望,转化为日常生活的悲欢咀嚼。只是弥尔顿在他的《失乐园》、《复乐园》和《力士参孙》里,才又赋予文学以一种城市精神的“绝望力量”。不管弥尔顿的作品的主题思想有着多么现实的影射比拟意味,在那里面表达的那种“无穷追求”的意志,无疑是城市文化的坚定有力的表现,它那富有想象力的远见,那极为雄伟的人物形象,那无比壮阔的背景,地狱、混沌、人间、撒旦、罪恶、死亡融成一体,展示了人类精神永不屈服的坚强品格。

十八世纪是一个同化和复原的时代,--正如威尔斯所说的,是一次政治的歇息,也许它为人类聚集人们的思想和科学的资源作出了广阔的努力。但各种伟大的创造性思想的失败,使得人类的思想暂时地失去创造性的思想的指导。人们不再把世界看成是努力和命运的相互作用,而是把它看成是一个追求平凡幸福和行小善的场所,因而城市精神一度衰落了,只是到了最后,这个彬彬有礼的世纪,这个喜剧的世纪终于变得冷酷无情。这个时代产生了卢梭这样的思想家是理所当然的。卢梭对私有制和专制权力深恶痛绝,导致了他对现代文明的敌视,乃至对人类文化和文明的彻底否定。因此,卢梭极力证明文明每前进一步,不平等也前进一步。只有“自然状态”中的人才是绝对自由和平等的。他们没有工农业,没有语言,没有住所,没有战争。这是距离现代文明遥远的人的纯粹原始状态。在他看来,第一个圈出了一块土地,想起说“这是我的”,而且发觉大家愚蠢地相信他的话的那人,是文明社会的真正创始者。他坚持认为,一次可悲的革命带来了冶金术和农耕,五谷是我们的灾难的象征。欧洲因为有最多的五谷,有最多的铁,是最不幸的大陆。要清除这个祸患,只须抛弃文明。要是他知道在农耕时代,播种这个观念与以人献祭这一观念纠缠在一起的话,他的反对还会更激烈些。卢梭厌弃现代文明的“回归”理论,实际上乃是夸大了对农村文化的眷恋。尽管他连农业文明也否定了,但他自己一直热爱乡村生活,喜欢大自然和田园风光,他赞美阿尔卑斯山胜过对其他一切事物的兴趣。

十八世纪后期一反前期的那种委靡不振,而表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激动和热狂,表现了创造历史的那种巨大的精神渴望--只有滑铁卢才能掩埋得下的那么巨大的历史渴望。确实,在拿破仑身上现实地表演了的历史,在浮士德的身上又观念地重演了一次。歌德的《浮士德》毋宁说就是西方精神(也是城市精神)的艺术写照。浮士德的世界是一个广阔无边的世界,一种存在的绝对意志突破了那种沉闷的狭隘的有限空间,人置身于整个世界面前,仿佛“我”是为世界而造,世界也是为我而造一样。当浮士德宣称:“我要纵身跳进时代的奔波,我要纵身跳进事变的车轮”,就开始了他的生命历程。否定与探索,破坏与重建,反抗与创造,就构成了浮士德那永不竭止的性格。斯本格勒把浮士德作为整个西方精神的象征是可以理解的。

十八世纪末期与十九世纪初期的浪漫主义者普遍蔑视现代工业主义,他们对近代经济组织妨碍了个人自由深为不满。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已经让他们饱尝了社会的动荡不安和人类天性的残酷无情,直到1815年政治界回复平静的时候,人们又觉得现实生活太死气沉沉。因而浪漫主义者开始缅怀起温情脉脉的田园生活,他们沉湎于农村的那种自然风光,那种淳朴谐和的人伦关系的想象中。当然,早在莎士比亚的作品里就或多或少地表达了这种愿望:《皆大欢喜》中的流亡公爵表示了这种态度,但只是抑郁多愁的杰克斯是真心欢喜那回归自然的生活;《暴风雨》是莎士比亚最后的一部作品,表达了与前期理想完全不同的东西,一种逃脱现代生活的想法在晚年确实是支配了莎翁的心理。但只是到了浪漫派,才明确地表达了这种心理倾向。浪漫派试图抛弃现代文明而去寻求为现代文明培养起来的“自由人”,这是困难的,因此,他们极力美化中古封建社会的田园生活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好在浪漫派并没有像他们的导师卢梭走得那么远,仅仅是远远地望其项背,他们大都走到中古时期就停止了,有的仅仅走到大自然就陶醉不前了。对自然的赞美在浪漫派诗人那里乃是否弃现实社会的一种手段、一种方式。自然是一个永恒的超社会的乐园,只有在自然中才能确证人们为社会否定了的那部分感性和理性的力量。看看拜伦写的《海盗》吧:

在蓝色深海的欢乐的波涛上,我们的思想也无边无际,我们的心怀也自由得如大海一样。

自然完全否定了社会,在土牢里一样可以获得自由,自然是一系列观念和想象的自由王国。

同类推荐
  • 柏林童年

    柏林童年

    《柏林童年》是德国著名学者、思想家本雅明重新审视自己童年时代生活的散文集。1900年前后,作者经历的柏林都市生活景象,那天马行空般的记忆碎片,插图般美丽的画面感,如散落一地的珍珠,在暗夜里闪烁着动人的光芒。西方评论家将其誉为“我们时代优美的散文创作之一”。
  • 闲读诗书慢著文

    闲读诗书慢著文

    本书为作者的书评文章集,分书评和读书随笔两部分,并附录若干篇他人评论作者著作的书评文章。作者阅读面较广,古今中外,文学、经济、社会等题材均有涉及,评论文字也独具见识。书评部分以对具体的书的评论为主,读书随笔部分题材较广,对阅读、创作、文化等等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观察。
  • 唐宋八大家·第一册

    唐宋八大家·第一册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曾巩、王安石、苏轼、苏辙。明初朱右最初将这八个作家的散文作品编选在一起刊行《八先生文集》,后唐顺之在《文编》一书中也选录了这八个作家的作品。明朝中叶古文家茅坤在前人基础上加以整理和编选,取名《唐宋八大家文钞》,共160卷。“唐宋八大家”从此得名。本书重点突出八大家散文创作成就的同时,对韩愈
  • 世界近代文学简史(世界文学百科)

    世界近代文学简史(世界文学百科)

    本套书系共计24册,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文学大师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著名作家、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世界古代著名作家、亚非现代著名作家、美洲现代著名作家、俄苏现代著名作家、中欧现代著名作家、西欧现代著名作家、南北欧现代著名作家等内容;第二部分“文学作品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著名作品、中国现代著名作品、世界古代著名作品、亚非现代著名作品、美洲现代著名作品、俄苏现代著名作品、西欧现代著名作品、中北欧现代著名作品、东南欧现代著名作品等内容;第三部分“文学简史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文学简史、中国近代文学简史、中国现代文学简史、世界古代文学简史、世界近代文学简史、世界现代文学简史等内容。
  • 中外爱情文学故事(上)

    中外爱情文学故事(上)

    《中外爱情文学故事(上)》描写了美好柔情、感天动地的爱情故事,内容包括:红宇;法国中尉女人;飘;孔雀东南飞;张铁匠的罗曼史;三笑姻缘;风筝奇缘;秋雪湖之恋;爱的荒漠;月亮女神的爱;八月照相馆;泰坦尼克号;爱情故事;人鬼情未了等。
热门推荐
  • 拥有万能系统

    拥有万能系统

    古语有云:世上因果报应,好人自有好报,恶人自有恶报……好吧,无论你们信不信,反正张毅信了,因为他就是好事做得多,结果得到了一个仙界研究出来的万能系统……
  • 被遗忘的猎魔人

    被遗忘的猎魔人

    黑暗总是伴随光明而来,有许多黑暗都隐藏在光明底下,悄悄地吞噬着光明。为了守护光明,一群人得到了与之抗衡的力量。这些人被称为灵能者。灵能者有分成很多种,其中一种便就是专门对付怪物的猎魔人。猎魔人面对的危机的次数是其他灵能使的十倍,甚至是百倍,因此能够成为猎魔人并活下来的灵能者无一例外都是强者中的强者。那么其中一位猎魔人,林泽现在在做什么呢?“客人,一共二十三元,请问现金支付还是支付宝?”“微信可以吗?”“。。。”林泽看似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杂货店老板、猎魔人,但他的真实身份是被大家所遗忘的猎魔人,亚克·奈特!
  • 濯泪两欢

    濯泪两欢

    她亦正亦邪,随性而为。他痴心不悔,生死相随。世间最大的深情莫过于,她在闹,他在笑。当千帆过尽,世故看清……景湛依旧笑容宠溺:我要的从始至终就只有她。洛青禾恍然大悟:原来,我要的,只有他。球球群:491899754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脑控救世主回忆录

    脑控救世主回忆录

    屌丝异起,魔界神界,统一世界,欢迎大家阅读,多提意见
  • 圣仙之境

    圣仙之境

    “传说阴阳两神将重新现世,新的齿轮将开始转动”(呵,笑话,这个传说我从小听到大,但是不见得发生啊!而且,我们现在那么和平,怎么可能会发生改变。)“唉”老者不禁叹了一口气,大家都不相信了吗。天降异象!难道?传说之时已经到了吗?老者抬头望去,眼神十分凝重。既然如此,就看他们的造化了……但愿,两神不再交战……
  • 重生之国际倒爷

    重生之国际倒爷

    进出口贸易题材。 层出不穷的暴富商品。囤积与炒作之道。各国边境线鲸吞海吃的狼性商人。穿越回到1992年。重走茶马古道,西臧挖虫草,广西采珍珠,云南贩xx,腾冲倒翡翠。开办进出口贸易公司,打造实业帝国,借东欧剧变之机,远渡俄罗斯,罗马尼亚,乌克兰,捷克斯洛伐克。 缅甸,印度,泰国。 成就一代大亨。 群:336538593
  • 冷情殿下百变妻

    冷情殿下百变妻

    十大家族,神秘而又高贵。他们是家族中的传说,她们是家族中的荣耀,他们的能力与容貌让世界倾倒。冰冷如他,谁能温暖了他的心房。邪气的他,谁能让他腹黑迷茫。温润的他,谁能让他打碎了温柔的面具。阳光的他,谁能探索出他内心的哀伤。花心的他,谁又让他放下了花心的伪装。原本的不可能,在遇到她们以后一切都变成了可能。她们因为家族的测验与他们相遇,家族的使命与约定,让她们不得不隐藏好自己的内心与他们对抗,但真的对抗的了吗?这场测验到最后输赢真的有意义吗?这真的只是一场测验吗?在这测验的背后,到底又隐藏了什么秘密。
  • 汪苏泷:微风翩起拂清沫

    汪苏泷:微风翩起拂清沫

    光辉笼罩着,他不认识她,她崇拜着他。褪去光辉,他爱她,她爱他。他忙,她等,等到天荒地老也毫无怨言,只因为,他们是彼此生命中,那个对的人。
  • 飞翔鸟

    飞翔鸟

    一个普通了不能再普通的无任何技能和特殊能力的农民为了让全村人和他所爱的人过上好日子与多年的同学外出打工淘金,只可惜一切都是梦。邪恶的善良的,一切都会有报,就算轮回转世,也逃脱不了。友情,爱情,亲情,总是纠缠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