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401000000017

第17章 批评的历史与诡秘的文学性(1)

文学批评在今天变成一个令人困扰的话题本文是据我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讲课录音整理而成,可能还保留一些口语成分,我们不得不承认,文学批评已经为一种强大的失落感所困扰。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的媒体发展迅猛,另一方面大学教育呈现出强势,这使原来文学批评生存空间--期刊杂志变得边缘化,其结果也使文学批评边缘化。以商业性报纸为媒体中坚力量,在这样的传播空间需要短频快的批评,并且发展出一套以“酷评”甚至“恶评”为理想的批评规则;只有“酷评”才会在媒体叫好,学术化地阐释文学的批评则会被视为学究气十足。至于大学教育,文学学科以文学史为研究重点,对当下的批评没有得到重视。原来期刊在文学空间占据话语权,现在则被严重削弱。只要看看当年那些举足轻重的大报和文学刊物在当代思想文化传播方面的影响力的严重缩减,就可以理解这一点。所以,现在应该探讨一下,文学批评走过的历程,当下面临困局和文学批评幸存的意义。

一、批评历程简单回顾

我们称为活生生的文学创造实践活动,实际上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文学作品,一部分是文学批评。从大学学科建制来看,文学批评在大学科目里没有位置,因为大学教授都不是批评家,从事文学批评很难跻身教授行列,这样一个矛盾使大学的文学研究已经与现实文学文学创作相隔绝。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有点数典忘祖。大学的文学研究或者说大学设立文学课程,据研究表明,应该得力于文学批评在大学设立了教职开始。按照当代法国批评家蒂博代的看法,那是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的事,准确地说,是1827年,在法国的大学里出现了文学批评课程。文学批评家作为教授,这与大学设置了这一教职位有关。也就是说,大学教授文学,文学成为大学的科目,是得益于文学批评设立教席,是由文学批评带动起来的。

蒂博代认为文学批评的产生有三个条件:其一是诞生了教授行业和记者行业;其二是历史感的加强对总结的需要;其三是多元化的创作和欣赏趣味。就第一点而言,他在《六说文学批评》一书中说道:

大革命以前,所有的教育均附属于教会,从事教育的首先和尤其是无处不在的神职人员。贯穿着整个十八世纪的哲学家和教士之间的斗争,最终以教育的或多或少的非宗教化结束,从而一种新的行业,一种新的行业精神得以产生。类似康德在十八世纪下半叶在哥尼斯堡大学任教和费希特在耶拿战役之后在柏林大学任教的那种形式,从此在法国成为可能和正常的了。随着1827年三位教授的出现,即基佐、库赞和维尔曼,出现了有关教席的争论、教席的哲学和教席的文学批评。他们于1830年获得荣誉和权力。在1830年的100周年所能引起的各种思考之中,不要忘记这一点:批评家职业,在100年里,始终是教授职业的延长。[法]蒂博代(Albert Thibaudet)《六说文学批评》,郭宏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出版第34页。蒂博代原书名叫《批评生理学》,中文译本书名叫《六说文学批评》。

但蒂博代有一点可能搞颠倒了,显然是现实先有文学批评活动,很旺盛的批评的需求,大学才可能给批评家设立教席。最初的几位教授(如上面提到的三位)都是批评家。应该说大家文学教授本来是批评家的延伸,是批评家的学院化的产物。但教授进入学院后就开始与现实的批评分道扬镳,教授因为要显示出学问,他转向了作历史总结。这在十八世纪可能是配合了历史意识(或历史理性)兴起的需要。做文学的历史总结当然可以看成是批评的深化和学院化。十九世纪法国浪漫派作家夏多布里昂的《基督教真谛》的问世,可以说是被称之为十九世纪的“总结世纪”的标志也是对总结的推动。对此蒂博代说道:

批评之所以是一种总结,因为它是针对既成事实和历史的。就某种意义而言,批评是由亚历山大的一些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创建的,它产生于一种保存、整理、清点和复制某些文献的努力。总结这个用语尤其与对过去的着作的批评、对文学史的批评相关,而远非对当时作品的批评。我们因此可以补充说,在批评家的两大分类中,一种,即教授的批评,用于总结历史;另一种,新闻记者的批评,用于剖析现实。我认为,一个聪明的,或者深刻和敏锐的批评家肯定会始终力图超越总结的范围,摆脱历史,利用历史而不受其限制,像哲学家或伦理家或伦理学家那样,飞越时间。这显然不是当今成熟了的批评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而是批评在19世纪诞生时的条件。蒂博代《六说文学批评》,第37页。

实际上,所谓批评对历史的总结就是文学史研究,在大学,因为文学史这门学科的建立,文学这门学科的存在就有了厚实的根基,文学知识的生产才有合法性。这是文学与历史学科的合谋,强强联合使文学学科的根基变得深广。同样,文学理论这门学科的创立也是文学与哲学联合的产物,它既是哲学对文学的侵入,又是文学对哲学的偷盗。就从产生和学科的内在构成来说,文学这门学科是最没有内在本质的,它的本质都是借用来的,是挪用来,或者说是偷盗来的。这使它总是不能彻底,它做历史总结不彻底,它做哲学思辨也不彻底。在这个意义上,文学是一门奇怪的学科,它的魅力和对人们的诱惑或许也在此。德里达就试图解构文学,称之为“文学,一种奇怪的建制……”

现在,大学的文学课程五花八门,与现实的文学创作,与鲜活的文学创作实践相关的课程寥寥无几,以至于大学中文系四年毕业,甚至读了硕士博士,对当下中国的文学创作不甚了了,说不出所以然。既没有读过多少作品,也无法对基本形势和走向作出判断。这有点奇怪,在大学里研究文学,但是与现实的文学创作无关,和文学批评活动无关,我们把本来是从文学批评中产生的文学研究,变成了与文学批评无关的一种研究。当然有人会说,古典文学研究,作为鉴赏,作为阐释,也包含着文学批评。但是作为批评本身的原初的含义,是针对活的创作发言的那样一种。当然在法国这样一个文学圈子里,始终存在着关于“活的批评”和“死的批评”的论争。那么在中国毫无疑问,活的批评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它是依附于意识形态的一种力量,与其说它是文学批评,不如说它就是意识形态的政治运动。在八十年代,活的批评与思想解放运动结合在一起,走在时代反思的前列,应该说也是很有力量。八十年代末期以后,文学与意识形态的互动关系趋于弱化,文学批评要依靠理论话语自身的力量与文学创作实际发生关系,而能够操持新理论话语的批评家毕竟有限,文学批评的活跃力量只保持在先锋批评的前沿阵地。在九十年代中期之后,随着大学教育的发展,“活的批评”反倒消沉了、散落了、缺席了。而关于“死的批评”却有了一个长足的兴盛。用“活人的”和“死人的”这一说法可能会引起误会,也就是关于“现在”的批评和关于“过去”的文学作品的批评的比较刻薄的说法。关于“过去”的文学史的文学批评在大学里与文学史的学科制度容易融合,“当代文学”也顽强地建构自身的历史,形成“当代文学史学科”。而关于“现实”的批评则被遗忘了,现实的批评就这样被驱逐,变得散落了。

人们不难看到,文学批评在大学中的位置非常可疑,也很茫然。我们看不到文学批评这门活动,我们也很少看到学生们热烈地参与文学批评这种活动,大学里也没有这种趋向和来自学科建制的动力,大学的学术话语的生产方式决定了文学批评的位置。

批评作为一门学科存在是以自发的批评为起点的,蒂博代把批评分为自发的批评、职业的批评和大师的批评几种。最明显的区别是自发的批评与职业批评的区别。自发的批评是指人们对文学作品发表的随机言谈构成的批评,更进一步地说,那些业余的、个别的、自我欣赏或在小圈子流传的批评都可称之为自发的批评。早期的自发批评--也就是批评在成为大学科目之前,主要发生在沙龙里。在十九世纪的欧洲,由妇女主持的沙龙是发表文学批评的一个场所,所以也可以说十九世纪的文学与妇女的支持分不开,而且文学是与妇女的现代解放联系在一起的。整个现代主义如果离开了相当多的妇女对文学的热情和实际贡献,是不可想象的。现代主义那么激烈地反社会,实际上,现代主义也得益于现代资本主义商业的发展。现代主义是在妇女的温馨的沙龙里面,说得刻薄一点,是在妇女的温柔怀抱里面产生的。关于这方面的着作很多,现代主义文学与资本主义商业的兴起是一个颇为吊诡的论题,现代主义既反抗又寄生于庞大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中。这当然使它在艺术上的纯粹性也很值得可疑。

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初,那些自发的文学批评经常在妇女主持的沙龙里传播,那些温文尔雅的文学沙龙也使自发的批评以睿智和幽默见长。随着媒体的兴盛,报纸就成为自发批评的生存场所,记者与文学爱好者都可以(当然是与上流社会有关系的人)都可以当自发的文学批评家,但记者的批评更倾向于职业批评。所以我们会看到,职业的文学批评,它来自自发的文学批评,它受自发的文学批评的推动,以它为基础。这才使这种职业的文学批评变得非常有力。批评进入大学之后,职业批评(专业批评)长驱直入,统治了文坛一个世纪之久,批评理论越来越复杂,专业训练要求越来越高,从新批评到现象学,到结构主义,到阐释学,再到后结构主义,这其中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批评。批评成为一个庞大的学科,成为大学文学系的重要科目。批评也被少数专家掌控,它变成一项高难度的学术工作。

在中国,批评并不是特别发达,中国现代文学时期,批评家大多数是作家兼任,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胡适的《中国新文学大纲》,李健吾等人都是作家、诗人、学者兼于一身。作家诗人的批评更多经验之谈也更多艺术感悟。直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占据统治地位,周扬、冯雪峰等人,是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批评家,来自前苏联的传统奠定了中国文学理论和批评的基调:体系、主题和风格。中国的文学批评具有了更强大的系统性,也更具有真理在场的特征。这种现象持续了半个世纪,不用说,十七年的文学批评和“文化大革命”的文学批评充满了政治意识形态的暴力。直到“文革”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开始以更具学理的形式成为时代的理论准则,但八十年代中期,大量西方的学说涌进中国,在短短的几年内中国思想界经历了现代主义的洗礼,这包括全面浏览了西方现代批评理论经历的历程。但在八十年代末期,更具体地说,1987年、1988年以后,批评有了很大的变化,要描述这个变化颇为困难,因为这牵涉到整个学术话语的转型,知识体系的转折,整个价值体系的转型。在八十年代后期,先锋派批评与现实主义美学霸权进行潜在反叛性的对话,因此试图阐述一种后现代主义,作为对现实主义的逃离和超越。在对新的先锋派文学现象的阐述中,先锋派批评是自足的,只要自身的理论话语具有断裂性就足够了,就是对现实主义规范霸权的拒绝和有效脱序。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本来是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体制内的变化,被中国强大的市场经济介入进来,或者说被拖进了经济基础变更导致的上层建筑重建的历史程序。中国高速发展的经济推动了大学教育的发展,同时媒体也迅速扩张,这些都对九十年代的文学批评的地位功能和风格产生直接而强有力的影响。

很显然,尤其是大众传媒和网络的兴起,中国的专业批评面临了严峻的挑战。媒体需要的批评是一种更加简单直率明了的批评,这使批评变得容易,它与自发的批评没有多大区别,同时,依据网络生存,自发的文学批评更获得一个巨大的空间。九十年代开始的分化越来越严重,而整个媒体的批评家伴随着“晚报”业的兴起而崛起,给文坛开辟了另一片天地,带来了另一种风格。但与经济高速发展的媒体成长起来的自发批评,它是反学理的,也是非自足性,它是与读者大众打成一片,它是群众运动,是群众性的大批判运动,其极端形式就是群众性的骂街运动。因此,媒体批评又叫骂派批评。只有骂街才能引来热闹。请注意“骂街”在这里并不具有多强的贬意。“骂街”就是一种表演,就是消费时代的媒体不断上演的一个节目,我们不能仅仅在贬意上来理解它。自发的批评特别在九十年代后期有了更大的发展。随着互联网和媒体的进一步扩张,实际上是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企业对广告有巨大的需求,广告业支持报业。九十年代后期到处都有“晚报”和“青年报”。后来又出现“晨报”以及股份制的企业资本参股的报纸。这些报纸都有副刊和文化版,媒体涌现了大量的批评文章,被美誉为“酷评”,就是骂街的批评,它就是骂,不能讲好,讲好就没有蛊惑人心的效果,这是看的时代,人们只要看热闹,不要听,更不要耐心倾听,骂才有表演性,才有运作性,才有杀伤性。跟贴被叫拍板砖,这就给看提供了现场运作的效果。大家从骂中获得一种快感,这就是追求快感时代的文化生产。这就与过去的“思想解放”式的批评和“先锋批评”很不一样,当时是在政治背景中阐述一种变化,保守派、改革派,左派、右派。那时要阐释新的文学现象,就要和占权威地位的这样一种起压制作用的历史力量相对抗,因此要冒风险。所以,阐述一种新的文学现象,把这些东西描述为一种革命性,怀着对它具有颠覆旧有美学规范的企图。年轻一代的理论家和批评家是凭着一种敏感和理想去发现新的文学现象,并且阐述它的革命性。因为新的东西总是对旧的不满,总是用新的去替代它。但是后来出现的一批“酷评”家,文化场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媒体时代迎来了文学批评的另一种格局。在这样的时期,阐述新的事物仿佛是在论证一种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合理的就应该存在,前者是保守,后者就变得可笑。而骂倒一切,把一切指斥为垃圾,一切都是泡沫,这就是发泄不满,就是宣泄,而对于媒体来说,宣泄本身就足够了。当然现在一两年媒体的话语方式又发生微妙变化,这与出版格局的调整和势力重新划分有关。

同类推荐
  • 千古流传的民间文学(上)

    千古流传的民间文学(上)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史、又充满着生机与活力的泱泱大国。中华民族早就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前仆后继,绵延百代。著名科学史家贝尔纳曾说:“中国在许多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和科学的巨大中心之一。”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曾创造了无数的文明奇迹。
  • 从城市欲望到精神救赎

    从城市欲望到精神救赎

    本书主要选取当代城市小说的欲望与审美之关系作为研究视角,分时期进行论述:20世纪50-70年代是欲望的政治化与审美贫困化的时期;20世纪80~90年代是欲望的释放与审美的调节时期;世纪之交是社会转型与精神救赎;寻找救赎之道。
  • 周邦彦集

    周邦彦集

    周邦彦(1056—1121),中国北宋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元丰初,游京师,七年献《汴都赋》,为宋神宗所赏。后曾为溧水(今属江苏)令。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晚年退休,提举南京(今属河南)鸿庆宫,卒。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著有《清真词》,后又名《片玉词》。
  • 登山者

    登山者

    本书是一位上校军官创作的诗集,作者以诗意的笔触、饱满的情感,描摹了他眼中的祖国山川、家乡风物及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与爱情,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和思乡、思亲的情怀,赞颂了人间真情的伟大与温暖。
  • 图文版中国经典寓言故事

    图文版中国经典寓言故事

    Suchtaleswerepasseddownthroughhistoryorally,butarestilltoldtoday.Themorerecentversionsare,ofcourse,masterpiecesofmodemfiction.
热门推荐
  • 废柴宅男的咸鱼翻身

    废柴宅男的咸鱼翻身

    重度抑郁的大志,想要通过自杀来结束自己自觉活的废物的三十岁生命。可一位老者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但,他奇迹反转颓势的路程,才刚刚开始……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宅源

    宅源

    现实往往很残酷,仙界只想养猪,猪不祭祖,断了了神界根基,神界无奈开大招,刨了帝陵,一款《战神》世界游戏应运而生。当灵魂被释放,灵气被感知,陈子墨一个混吃等死的宅男,在命运的捉弄下,修得最顶级神界功法,杀上仙界,打破人道养猪的命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无敌的我在末日

    无敌的我在末日

    单身汪高峰直播时被金手指砸晕,醒来已是世界末日。面对铺天盖地的丧尸和变异动植物,高峰内心丝毫不慌。因为,我已经无敌了啊!
  • 世界最具教育性的寓言故事(五)

    世界最具教育性的寓言故事(五)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命运书写员

    命运书写员

    万千世界,每时每刻都会有无数个职业诞生或消失。在一个特殊的图书馆里,有着一种人,专门书写英雄事迹,为了不让英雄消逝在历史中……
  • 大唐农王

    大唐农王

    李氏宗亲!朝堂争斗!一心想逍遥的李冲元,总是因各种卷入其中。为躲避麻烦,自降身份,远离朝堂做起了他的农夫来。
  • 让她降落你怀中

    让她降落你怀中

    !!重要!!我对不起大家,我今天不是想调整一下章节吗?然后我也不太懂系统的这个设置,结果我自己把文章顺序给调乱了……然后我想删除也不允许,我现在只能等编编周一帮我解决一下,所以今明都不能更新了,对不起!!但是我会存稿的!问题解决之后会多更一些!!对不起大家了,我犯错了5555粉丝:啊哥哥太好看了怎么办!这些女明星一个能打的都没有!视频剪在一起颜值都打不过我们江影帝!哎这个新人妹子好仙啊!大大呢?有没有大大在?视频来一个!江禹尧:追人时:我们男的是不会冷的,我外套你快穿上。恋爱时:导演喊卡伞一收,赶紧掏出手机发消息。【姚姚我今天拍了雨戏好冷哦。我也没什么事,就问问你晚上有没有时间视频。啊,真的冷。】姚辰星:什么时候觉得禹尧最好啊?大概是恋情曝光那时吧,我很担心会影响到他。但是当时房间电视正好在播西游记。他突然说,孙悟空都救了唐僧那么多次,我爱你难道还比不上猴子爱和尚?新人夏徐请各位可可支持~日更超乖我本人!一甜到底《降落》本文!!我拍胸脯向大家发4,这是一本高甜无虐(无虐指一点也无,1g也无)的快乐文!
  • 大佬请手下留情

    大佬请手下留情

    【快穿,1V1,甜不甜、宠不宠,小可爱们说了算】【佛系更新,佛系看书~】萌新系统5141意外目睹大佬杀人,不,杀仙现场,瑟瑟发抖。为保住自个小命,与大佬签订契约,带大佬去各个世界玩(划掉)完成任务。然……5141:【大佬!请手下留情!那是世界男主!】大佬手一抖,世界男主卒……5141:【大佬!请手下留情!那是世界女主!】大佬手一松,世界女主卒……5141:【大佬!请手下留情!那是你家媳妇!】某男眉眼弯弯,伸手求抱:蔚蔚,抱……大佬歪歪头,揉揉自家媳妇细软的头发:哦。……万物皆虚无,我的眼中只有你。【简介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