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社会实践基地的建立
一、社会实践基地的作用
高校社会实践基地是大学生按照培养目标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尤其是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一系列教育活动的稳定载体,是高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阵地依托,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经常化、制度化、有效化的基本保证。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项长期性、经常性的活动,建立社会实践基地能起到稳步推动、持续发展的作用,有利于实践成果的应用和推广,有利于实践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有利于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积累,是适应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化、专业化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社会实践基地的类型
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可以分为多种形式,常见的有主题式基地,如教育类实践基地;有专业结合紧密的基地,如专业实习见习实践基地;有创业、创新类基地,如博士团实践基地;也有服务奉献类基地,如“三下乡”实践基地、社区服务实践基地等。各类基地虽然在功能上有所相近,但也有各自的优势与重点。
教育类实践基地,尤其是高校德育实践基地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历史与国情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品质等思想情操教育的场所。
创业、创新类实践基地是为青年大学生培养创业精神,提供参与实践、锻炼能力、展现风采的舞台,提高青年学生自主创业、充分就业的本领,使大学生早日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服务奉献类实践基地鼓励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以志愿者的身份组成实践服务团队,深入农村特别是贫困落后和欠发达地区,开展文化、科技、卫生服务。
三、积极建立和完善社会实践基地
高校要主动与城市社区、农村乡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企事业单位、部队、社会服务机构等联系,本着合作共建、双向受益的原则,从地方建设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大学生锻炼成长的需要出发,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基地,力争每个学校、每个院系、每个专业都有相对固定的基地,长期坚持,使学生受锻炼,当地见效益。
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选择是以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宗旨的。
因此,被选作基地建立单位的企业或机构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
其一,重视对大学生的教育。基地负责人需要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心,有关心学生成长的热情,愿意为高校的教育事业作出贡献,能在共同育人方面与校方达成共识。
其二,具有良好的综合的育人条件。能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多种形式的思想教育和实践技能训练,具备以实践为纽带,融思想教育、专业学习、生产劳动、社会调查、科技咨询、科技服务于一体的功能。
其三,能够提供高校师生参加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物质条件。
签署协议书是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所必须履行的手续。一份客观、全面、可行的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协议书可为日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可靠保障。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的建立和协议的签署只是工作的开始,为了切实搞好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每次活动开展之前,必须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书,以保证各项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
同时,仍需加强完善各类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强化社会实践的育人环节和育人作用,保障社会实践基地的长期化,使社会实践长效化得到有力保证。以浙江大学为例,截至2008年底,全校已建立各类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170余个。
校地合作中的基地建设是完善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重要途径。浙江大学支持优秀学生走出校园,继续完善浙江大学青年志愿讲师团与湖州市长兴县的合作共建,深入开展与湖州、绍兴、丽水等地企业家的对接工作,不断深化与温州、绍兴、宁波、杭州、湖州等市的校地合作。结合杭州打造“品质生活之城”的战略目标,发挥浙江大学在区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强杭州生活品质之城建设与浙江大学社会实践活动的互动,推进杭州生活品质城市理念的深入发展,提升浙江大学社会实践的区域特色。
结合西部志愿服务,以“青春建功第二故乡”为主线,推进“西迁点”实践基地的建设;发挥研究生支教团在西部的积极作用,促进教育事业发展、为西部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夯实基础。
参考阅读19
浙江大学重点打造贵州湄潭等浙大“西迁点”实践基地
2009年是浙江大学西迁办学70周年。多年来,浙江大学始终关注着“西迁点”的建设和发展,把服务“西迁点”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在浙江龙泉、江西泰和、广西宜州、贵州湄潭等地均设立了浙江大学社会实践基地,探索社会实践活动的长效机制。其中,又以湄潭的基地建设最为突出。
2007年暑假,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赴湄潭开展了“重回革命圣地,共建和谐农村”社会实践活动,同时,该学院还负责了学校立项的“春晖行动——我与家乡共发展”大学生挂职锻炼行动。行动得到了学校和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亲切关怀,而实践团也以其丰富的内容和火热的激情受到了当地百姓的欢迎。
2008年暑假,在校团委指导下,电气工程学院又组建了“青春建功第二故乡”——大学生湄潭挂职实践团队。本次挂职行动共由12名同学组成,分别来自建工、环资、茶学、人文、材化、电气等不同学科、不同方向,挂职团队更是包括本、硕、博三个层次的梯队式结构。在整个挂职过程中,实践团结合暑期社会实践和挂职工作,分别开展了“奥运零八、竞技中华”为主题的趣味运动会、茶学讲座、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专场报告会、与高中学子面对面的经验交流会等活动。同时,为了深化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工作内容,打造挂职工作的长效机制品牌,实践团创新性地提出了“模拟镇长论坛”活动,为第二故乡发展建言献策。同学们以所在挂职乡镇的特点为切入口,以自身的专业背景为依托,以模拟镇长的角色为出发点,通过基层挂职的实地调研、总结和分析,从各个角度对所提出的论题进行解剖,探寻根源,提出建议和提供思路。本次活动也得到各方领导的大力支持与关注,反响良好,得到了中国共青团网等多方媒体的关注。
2009年暑期,在湄潭县政府的重视支持下,浙江大学团委继续选拔了75位优秀学生骨干赴当地挂职乡村助理。
参考阅读20
浙江大学团委与共青团湖州市委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备忘录
共青团浙江大学委员会、共青团湖州市委就双方合作、共同服务湖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关工作,达成如下工作备忘:
一、合作目的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浙江大学与湖州市共建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验示范区为契机,充分整合高校与地方团组织的优势资源,切实建立形成良好的合作运行机制,不断提高共青团组织的服务能力、资源整合能力以及浙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有效发挥地方和高校团组织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加快湖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二、合作步骤
浙大团委与湖州团市委根据浙江大学与湖州市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省级实验示范区“1381行动计划”的总体部署,做到同规划、同实施、同推进。
三、合作形式
充分依托浙江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科研实力雄厚、学生能力较强等优势,结合湖州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验示范区“1381行动计划”要求,以大学生暑期志愿服务、互派人员挂职锻炼、青年博士生服务团、建立农村青年人才培育示范点等为主要形式,有效服务湖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合作内容
2010年前完成以“四百”为主要内容的合作项目:
1.成立百支浙江大学大学生志愿服务小分队,服务湖州新农村建设。浙江大学团委根据暑期学生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的总体部署,组建浙大学生服务湖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志愿服务小分队。结合湖州农村具体实际,在每年的7月和8月,组织20支以上的志愿服务小分队到湖州各县(区)的农村开展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活动。服务内容由双方事先协商确定,包括政策法规宣讲、环保宣传实践、能力素质培训、公共卫生服务、农民信箱应用推广等。
2.百名浙大学生挂职湖州市百个行政村任村主任助理。从合作双方共育人才角度出发,积极争取两地党委组织部门支持,在每年暑期,浙江大学团委选派组织20~30名大学生(含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担任湖州行政村主任助理职务,在农民信箱培训、科技服务、环保宣传等方面服务湖州新农村建设。湖州团市委可派出乡镇、青工系统团干部、企业青年技术骨干或村级年轻后备干部到浙大团组织或其他专业科研机构挂职锻炼、学习培训。
3.百名浙大青年博士服务湖州百个企业。在共建期间,浙江大学团委结合湖州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每年选派组织20~30名青年博士到湖州相关企业开展以学术报告、项目对接、技术咨询、科技服务等为主要形式的服务活动。湖州团市委做好相关组织、衔接和接待工作。
4.共建百个农村青年人才培育示范点。湖州各县(区)各确定经济相对发达、社会基础较好、团组织战斗力较强的乡镇、村或企业作为农村青年人才培育实验示范点,双方在实验示范点合作内容包括农村青年素质提升、农村信息化建设、农村青年文化繁荣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等。
以上工作备忘录,经双方充分酝酿,达成共识。本备忘录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
第二节挂职锻炼模式的兴起
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普遍存在实践时间较短的问题,要在短期内使得大学生通过实践深化对社会、对国家的认知是有一定难度的。例如,很多学生利用寒暑假进行支农、支教活动,但为期数天时间,从活动的初衷上看值得肯定和嘉许,从活动的实质、收效来看,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就显得表面化和流程化。
为了克服社会实践活动中存在的弊端,各高校开始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尝试引入新的模式——大学生挂职锻炼活动。大学生挂职锻炼使得在校学生的理论知识能够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也是构建高校与地方交流合作的长效机制之一。以浙江大学为例,近年来,学校已在浙江、江苏、江西、广西、贵州等地政府部门、乡镇、基层农村社区、企业积极开展大学生挂职锻炼实践活动,累计参与挂职锻炼的同学已超过3500人。
一、挂职锻炼的组织和运行方式
1.围绕浙江大学与地方合作共建的中心工作
近年来,浙江大学与湖州共建浙江省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这样的背景下,浙江大学团委与湖州团市委于2006年达成学生挂职锻炼项目的协议,当年首批32名大学生参与挂职锻炼活动。浙江大学与地方的合作推进到哪里,组织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工作就跟进到哪里。这样的方式,不仅紧密围绕学校地方合作的整体工作,同时,也助于同学们认识、了解共建单位的情况,为地方发展助力。
2.积极争取地方组织部门、团系统的支持
大学生挂职锻炼离不开地方党政部门的大力支持。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争取地方组织部门、团系统、农办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组织部门的介入,给予挂职锻炼活动以组织保障,地方团系统为学生提供了实际指导,农办则提供了系统培训。这里以湖州大学生挂职锻炼为例。大学生赴湖州农村、社区挂职锻炼活动,得到了湖州市委组织部、团市委、新农办的大力支持,在组织部门的积极协调下,为大学生解决了食宿,大学生参与挂职锻炼少了后顾之忧;团市委要求各县区团委加强对分配挂职的大学生思想的跟踪,加强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新农办为学生进行了有关农村信息化、农业技术推广的系统培训。这样的方式,对于实际工作的开展是大有裨益的。
3.建立系统的考核、评比办法,加强对参与同学的激励和引导
浙江大学团委制定了《大学生挂职锻炼考评办法》,对所参与的同学进行考评,要求参与同学每人进行个人总结,每个挂职小分队进行团队总结,挂职团队有团队总结和汇报。在这样的模式下,大学生积极投身挂职志愿服务活动。
二、挂职锻炼实践模式的优势
1.效果显着
大学生挂职锻炼时间相对较长,多为暑期的一个月左右时间,比起其他的短期社会实践活动来,充足的时间给了大学生一次深入了解社情、民情、国情的机会。同时,又由于担任基层的乡镇、街道、社区、农村的助理人员,有着适当的指导和明确的工作性质和目的,这样,避免了大学生在挂职期间找不到工作目标和重心而浪费时光的现象。
2.地方支持
在大学生挂职锻炼活动中,地方政府基层单位扮演了较为重要的角色。地方政府基层单位往往会提供食宿和一定的实践经费,会指派相关干部在实践中提供工作指导,等等,这些支持是构成大学生在地方挂职锻炼实践活动能够深入开展的有力保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