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246800000006

第6章 纪念中国作家协会成立60周年(6)

敬上浓香甘洌的奶酒

策·杰尔嘎拉(蒙古族)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也是中国作协成立六十周年。中国作协作为我国各民族作家的专业性人民团体,以团结各民族作家,共同繁荣我国的文学事业为己任,在大力培养少数民族作家,促进各少数民族文学的繁荣和发展方面,一直做着不懈的努力,为少数民族文学的繁荣和发展,做了许多实事,办了许多好事,为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和翻译工作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和环境。近年来,中国作协为加强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和翻译工作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母语创作和翻译工作。中国作协与国家民委合作先后召开了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会议和全国少数民族文学翻译工作会议,采取切实措施,认真抓好落实,加大了对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和翻译的扶持力度,编辑出版了《全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50年精选》《民族文学文库丛书》,以及二十卷的《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为了加快实施少数民族文学翻译工程,每年选编少数民族文学翻译作品选,现已编辑出版了六卷《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翻译作品选》;为了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的评奖、评论工作,举办少数民族文学论坛,切实做好理论研究、文学评论和文学研讨工作,编辑出版了少数民族文学评论集;到目前为止,55个少数民族都有获得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的作品;为了进一步办好《民族文学》,加强对少数民族作品的评介,还将出版《民族文学》杂志的藏文版、蒙文版和维吾尔文版;为了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评论和翻译人才的培养力度,在鲁迅文学院先后举办了少数民族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和少数民族文学翻译高级研讨班;举办了全国少数民族作家“祖国颂”创作研讨班,全国55个少数民族作家到北京研讨文学作品;还组织少数民族作家、翻译家出访,加强对外交流工作,并以多种方式支持少数民族省区作协以及内蒙古的中国少数民族作家研究中心和少数民族文学馆建设等工作;还注重吸收少数民族作家翻译家加入中国作协。据不完全统计,现有近千名少数民族作家成为了中国作协会员。

少数民族文学呈现出队伍大团结、创作大繁荣、事业大发展的喜人景象。55个少数民族拥有了自己的书面文学作家,一支多民族、多语种、多门类,具有创作实力和创作潜质的少数民族作家队伍已形成规模。各民族作家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积极进行艺术探索,努力攀登艺术高峰,在少数民族文学的创作、出版、评论以及研究和教学方面,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有序的规模和体系;少数民族母语创作和翻译工作得到加强,许多母语创作作品及时得到翻译与介绍。少数民族文学的空前繁荣和发展,不仅为促进中国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质,也为构铸强势的中华文明与时代精神融进了不可或缺的基因。正如铁凝主席所说:“我国少数民族文学事业走过了蓬勃发展的光辉历程,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和共同进步方面,少数民族文学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要以蒙古人最崇高的礼节从遥远的草原敬上一碗浓香甘洌的奶酒,献上一条朴素圣洁的哈达,热烈而诚挚地祝贺我们各民族作家的温馨之家--中国作协成立六十周年!

(作者系内蒙古自治区文联名誉副主席、内蒙古自治区作协名誉主席)

原载2009年7月16日

成长的生态

冯艺(壮族)

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了,中国各民族文学事业如一片片树林蓬勃生长,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中国作协十分重视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团结和服务各民族作家,努力为作家的创作创造良好的生态。少数民族作家也在创作中努力展现本民族的生活,使自己的精神世界与当代社会的沟通和碰撞表现出来,让读者从作品中感知中华大家庭中一个个多彩、有血有肉的民族,扩大了中华文化这片森林的覆盖力。

现在,只要我们翻开近十年来出版的许多版本的中国文学史,就很容易地发现,它们没有忽视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存在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贡献,我们也自然地想到了茅盾、老舍、丁玲、玛拉沁夫等作家,他们创造性的工作,为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中国作协第一任主席茅盾,对少数民族文学尤为厚爱,他提出“开展国内各少数民族的文学运动”的号召,体现了新中国的民族政策和文艺政策。正是在这种关爱下,1954年,只有二十四岁的玛拉沁夫给当时的文艺界领导茅盾等写了信,提出了中国的文学是各民族的文学,没有中国少数民族的文学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文学。这封信得到了重视,并充分肯定了这个提法。由此决定于1955年4月召开首届兄弟民族文学座谈会。这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上第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会议。在这个会议上,新中国第一代少数民族作家都来了--那是一长串令各少数民族骄傲的闪光的名字。与此同时,各民族作家的一批优秀作品相继发表,开始有了自己的理论概念,作家如一棵棵小树节节拔起,并在数十年的上下求索中蔚然成就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之林。我曾经有机会接触过这些老作家,他们都对当时的情形感慨万千,岁月流逝没有冲淡他们的感恩之心。

改革开放后,中国作协召开了第二届少数民族文学研讨会。由此引发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自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第一个高潮后的复苏,国家有了一系列发展少数民族文学事业的具体措施和行动;涌现了一批有生活积累、有创作才能的少数民族中青年作家和具有民族风格的独立的理论人才,开始有了真正切入少数民族文学理论的研究,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理论研究体系。

就个人而言,我亲历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勃勃生长的三十年。出于对本民族文学的热爱,1979年我放弃在天津轻工业学院即将毕业的工科学习,报考中央民族学院中文系,走上了民族文学写作之路。此间,无论是在北京沙滩中国作协的那座临建小楼,还是在陶然亭的《民族文学》编辑部,有不少老师给予我鼓励和帮助,可以说我的文学之旅最初跋涉是幸运的。加入中国作协后,在文学的大家庭里,各族作家兄弟般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鼓励、相互批评,共同提高。我得到过许多文学前辈的扶掖,出席了全国第三、四次民族文学创作会议,多次参与全国少数民族文学评奖活动;参加文学交流活动十分广泛,或在汉族与少数民族作家之间进行,或在不同的少数民族作家之间进行;或国外的,或区域性的;有时到西部民族地区采风,有时在东部发达地区参观。各民族作家带着自己对文学的感知与创造,相聚在一起,切磋砥砺,有了这样的文学生态,我们便知道民族文学如同森林一样是在动态中生存、生长的,并不断地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尤其是先进民族的优秀文学,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写作能力。

这三十年,我从青年走向中年,在这样的生态中,尽管我的写作微不足道,但也与作协一起成长,由最初载着激情和理想的稚嫩,走向了更多的生活思考以及对自己民族的探究,题材范围也在试图扩大和深入,形式表达日益追求自然和多样,我在不断地感知生活,向生活学习,力求让自己的作品感动更多的人。在祝福祖国、祝福中国作协生日的时候,我感恩这样良好的生态。

(作者系广西文学院院长)

原载2009年7月16日

树的绿荫与河的润泽

叶梅(土家族)

好比阳光下的树,又好比湍流不息的河。这是在为一家创刊六十周年的刊物撰文时所想到的,因此也想到了文学和伺弄文学的人,想到与新中国同年的中国作协。

1979年春天,因为参加了湖北作协《长江文艺》的“学习班”,我的第一篇小说《香池》修改完成,当年得以发表。我至今忘不了当时的心情,或许所有第一次发表作品的人,看见自己亲手写下的文章变为铅字,都会情不自禁地心跳加速。当目光离开那些洁净柔软的纸张,窗外如果有阳光,那将是金色和煦的,如果下着雨,则是清冽温情的,再或许走过一个人,如果熟悉的,你会觉得多了些可亲,如果陌生,你投去的目光也会含着微笑……总而言之,文学会改变一个人对生活及世界的看法,当然也会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我们所编的小刊物《枫叶》,登载戏曲、小说、散文和诗歌,那几乎就是无数人向往的家园。但那时我不知道这片枫叶有多重,直到有一天,在洪水来临的荆州碰到一位养蜂人。那正是1998年长江面临分洪的严峻时刻,千里大平原人去楼空、门窗洞开。分洪腹地公安县麻毫口镇,一个高楼林立的小镇,在光天化日之下却是一片宁静,那是一种很奇怪的让人心生恐惧的感觉。就在这时,突然从街角走出一个中年男人,眼睛上肿着一个大包,他盯着我说,你是叶梅吗?面对这个素不相识的人,我不禁吃了一惊。他说我叫何坤,多年前我在你办的《枫叶》上发过作品。

原来他是一个养蜂人,曾带着蜂箱远至鄂西,在油菜花、乌桕花的田野旁写诗、写散文,他将发过他诗歌、散文的《枫叶》一直收藏在家里,舍不得丢弃。

事隔多年,还记得这位养蜂人见到我们时的惊喜目光,让我得知,文学的滋养在此人心里是如何亲切,就如同我,面对那些曾倾心铺设文学之路的人和事,即使不言语,从心里划过的痕迹也会很重。1992年我写了一部描写三峡土家人的中篇小说,投给《中国作家》,发表时改名叫《撒忧的龙船河》,责任编辑告诉我,那是他们的副主编章仲锷给取的名。我一直很喜欢这个给小说提神的标题,土家人是一个达观的民族,对待生死的态度超然洒脱,每当山寨有人“老”去,会以跳丧的方式载歌载舞送别,即兴唱词中不时有“撒忧呵”的衬词。没有去过土家山寨的章先生该是用了何等的细心,所取的名准确地表达了小说的核,给了作品一次提升。这部小说获了当年《中国作家》优秀小说奖,后来被青年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而我,好多年后才认识了章先生,如果我不提,他似乎已经忘了这样一次在他看来小小的修改。他不知道,他是怎样带给一个作家难以忘怀的感动。而我,终究没有将一番感激当面说于章先生,只是在他远去之后,深深地鞠躬。

我加入中国作协是在1992年,介绍人是尊敬的冯牧和江晓天。在那之前,他们读过我的一些小说,先是推荐我到鲁迅文学院学习。冯牧先生说,鄂西三峡这片大山,应该写出好小说。他那些关于文学的话,像一蓬蓬燃烧的火焰,让我激情满怀地对人生作了文学的选择。几年前,我参与《民族文学》的编辑,再一次体会到文学人的别样心情。在纯文学受到猛烈冲击的情势下,中国作协给予了少数民族文学有力的支持,而我们办刊人只能付之更加的勤奋,将这块倾注了玛拉沁夫、金哲、吉狄马加等一代代少数民族作家心血、由中国作协主管的宝贵阵地坚守下去。

努力发现好作者、好作品,诚心诚意地加强与各地少数民族作家的联系,《民族文学》这几年先后举办了全国人口较少民族作家改稿班、母语创作翻译研讨班、全国少数民族作家“祖国颂”创作研讨班等,从大江南北、雪山荒漠、边疆沿海走来的一位位民族同胞带来了不同的生活气息,他们亲密地相处在一起,倾谈文学,切磋技艺,一批又一批少数民族作家从《民族文学》和中国作协的平台走向了更为宽广的世界。

他们中好多人都说,我们来的时候,民族同胞都来欢送,说北京了不起。感谢你们,让更多的人从我们的作品里了解了我们的民族。他们用各民族的语言读着自己诗和文章,眼里闪着光。

我因此想起那位养蜂人的目光,也想起多年前我在鄂西大山里对文学的向往。九转十八弯,每个人每个民族都有漫长而曲折的路,伴随前行的脚步,文学是必不可少的智力支撑。真正的作家应该是时代和民族的代言人,在中国作协成立六十周年之际,55个少数民族都有了中国作协会员,无疑,这些书写者将为更多的人带去树的绿荫与河的润泽。

(作者系《民族文学》主编)

原载2009年7月16日

三江源头民族情

梅卓(藏族)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除汉族外,这片热土上还繁衍生息着藏、回、土、撒拉、蒙古等少数民族。丰厚的历史和民间文化资源,加上青海社会发展中丰富的现实生活内容,催生了青海几代少数民族作家。他们把一股清新的民族风带入文坛,在汲取民间文化资源的同时,更注重了时代色彩和文体创新,为青海文学的繁荣提供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体现出了一种建构大作品的可能性。

青海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与中国作协成立六十年来息息相关。中国作协多年来重视少数民族文学园地的建设,针对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设立了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鼓励杰出的少数民族作家,青海已有15位作家获得此奖励;在中国作协举办历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会议的促进下,青海作协举办了多次较大规模的少数民族作家作品研讨会和文学研讨、策划活动;2008年,青海作协推荐选送了近两年来在青海文坛表现较为突出的藏族作家万玛才旦、蒙古族作家向阳,参加鲁迅文学院举办的少数民族作家翻译班;推荐青海撒拉族青年女诗人韩莉华、藏族作家阿宁·扎西东主,参加了中国作协组织的少数民族作家赴东部长江三角洲采风活动;推荐俄罗斯族作家尼古拉·于希河、土族作家祁建青、衣郎、撒拉族作家韩文德,参加《民族文学》在京举办的“全国各民族作家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民族作家研讨班”,并代表青海省少数民族作家发表感言。

在中国作协的大力支持和促进下,少数民族文学出现了空前活跃的局面,涌现出一大批有成就的作家和优秀的作品,为民族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面对新时期繁荣的文学形势,青海许多拥有丰富生活积累和体验的作家走向了文坛,用文学的笔调表达他们对生活的真挚感受,呈现了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景象。

同类推荐
  • 宁夏文学精品丛书·散文卷

    宁夏文学精品丛书·散文卷

    本书渗透了作家们朴实、真诚的情感,散发着对真善美的智性思索和追求。
  • 反直觉思考

    反直觉思考

    为什么你制定计划的时候信心满满,最后却总是完不成?为什么我们明知概率极低,却依然喜欢买彩票?为什么每一个决定都符合逻辑,最终却没有得到好结果?为什么“天才少年”非常努力,大多数都没有成功?为什么“专家”总被看成“砖家”,却依然是权威?为什么最聪明的人会犯一些最低级的错误?我们的所有思考都基于大脑的“默认设置”,使用的是百万年进化形成的“自带软件”,这种思维模式就是直觉思维,是我们所迷信的因果、逻辑、秩序,但它已经不能适应这个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要想做决定、做选择的时候不犯错误,我们必须掌握反直觉的思考方法。
  • 冰心作品精编

    冰心作品精编

    本书分为“散文”、“小说”、“诗歌”三部分,收有《遥寄印度哲人泰戈尔》、《山中杂感》、《小橘灯》、《两个家庭》、《繁星》等文学作品。
  • 戏里戏外看甄嬛品古诗词的意境

    戏里戏外看甄嬛品古诗词的意境

    本书整个故事,从人物到景致,从情节到细节,都暗藏诗意。本书通过细致的研究和提炼,找出蕴含在故事中的诗词,并结合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历史背景、人文底蕴等进行了彻底的剖析,再对所有关于《甄嬛传》的评论等等资料进行整合,最终成就了这一本以《甄嬛传》小说为主导的衍生诗词文学作品。这一个静好的秋日,且让你我在《甄嬛传》古色古香的文学风韵下,品一茗茶、燃一熏香,悠然而闲适地寻觅藏在那字里行间的唐宋风韵、古言风采,书中选出的六十二首古典诗词,句句出彩。每一首诗,都因为《甄嬛传》而韵味更浓,每一阙词,都因为《甄嬛传》而隐喻深深。
  • 烟花易冷,那些我们不曾懂得的

    烟花易冷,那些我们不曾懂得的

    民国大师经典作品系列共十册,本册为民国大师徐志摩、戴望舒、刘半农、闻一多的作品精选集徐志摩是民国时期最受欢迎的诗人,其诗歌与爱情故事都广为流传。戴望舒、刘半农、闻一多也都是民国时期重要诗人本书精选了徐志摩、戴望舒、刘半农、闻一多的诗歌读者可以通过这些文章了解当时社会及大师的思想,并在文章中了解大师的人生。
热门推荐
  • 星夜辉煌

    星夜辉煌

    黎星刻说:“要有光。”于是有了光。黎星刻说:“无聊。”于是眼前的浩瀚星海如同烟花一般绽放在虚无的宇宙中。(迟早有一天要改了这个简介,暂时没有想好的说)
  • 异世界的迷途少女

    异世界的迷途少女

    明明还未购买使用于PRG游戏的物品,却以另一种方式直接进入游戏世界,这就是穿越?来自异世界的尹洛和凡星该在异世界如何生存?何时才能找穿越回来的办法?
  • 戾帝封爱:妃要翻天

    戾帝封爱:妃要翻天

    她,智睿双全的科学家。什么?居然有人说她傻蠢痴?!绑票妃嫔、抓小三斗小四、后宫撕逼大战,搅得皇家鸡飞狗跳!连冰川一样的老大也不淡定了,三番五次的赐死、摩肩接踵的刁难。于是……高冷皇上变成了暴躁戾帝,皇宫成了皇后的娱乐场所。身世迷雾、前世纠葛、政局谜团、旧爱纷扰,让她沦陷在他的真假柔情中,而他却依旧冷漠如常。“爱上你,永远不可能!”“那我离开了,你会难过吗?”
  • 无限之死寂

    无限之死寂

    无限的世界里,是死亡还是活着,是友情还是背叛。
  • 尘缘天道

    尘缘天道

    数千年等候,至今距那万年之约,已然不足百年。祖宗所传载之事,无论真假,总要早做准备,然而那第四人却不知是谁。落晨界,修者无数,数千年来入眼者不过寥寥几人,其中,如无人踏出那一步,尚有一法,合你我三人之力,造就一人。
  • 北市妖怪奇谈

    北市妖怪奇谈

    在这个世界上,人类与妖怪已经共存了数千年。人类成立了A组来对付由妖怪惹出来的奇怪现象。在长期的共存中,妖怪也分为两派,一派融入人类社会,谋求与人类的和平相处;另一派则浑浑噩噩,向往从前肆无忌惮的生活,不小心就惹出麻烦来。
  • 那只不吃鱼的猫

    那只不吃鱼的猫

    从小镇到县城,出生时连家里养的猫重都没有的赵怀亦踏入了青春期,开启了中学时代。从小到大的乖乖女上了初中之后大变成叛逆少女?!从不经人事到恋爱分手?!造成这一切的原因是........
  • 古咒1忧谷奇缘

    古咒1忧谷奇缘

    那是忧谷冬历574年,风雪还不是很大的一天,我至今仍记得清楚,那个雪后宁静的清晨,耳边传来金属靴子轻盈地擦过雪面的声音,我还睁不开眼,雪落在我的脸上也不是那么刺骨,白色雪豹呼出的热气让我冻僵的手渐渐有了知觉。一切还是刚开始的样子,那么安好,那么简单。像是潘多拉在原地画下了一个点,然后所有的仇恨,所有的恩怨,所有的爱与痛都从这一刻开始了。
  • 网友群游记

    网友群游记

    前期曾写过,但偷懒了,未能完成。故重新编撰,仅供(怕外人不懂何意,居內(我的群《无心居》))娱乐,无厘头成分居多,并没有恶意中伤,望有冒犯的地方海涵。
  • 游戏规则逆转

    游戏规则逆转

    当人类不再是生态链顶端时,变异生物袭击人类社会,是大自然要制裁人类的罪孽,还是人为的阴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