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950500000003

第3章 向太空出发(1)

太空来了个“探险者”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瓜分了德国V-2火箭的资料和专家。战后10年中,美国的一些高级官员自恃空军举世无双,对发展远程火箭缺乏热情,认为“绝对不行”;不相信苏联人在火箭上有什么发展,还认为研制卫星是“轻浮的”、“异想天开的”。所以火箭研究进展缓慢,没有多大建树。

前苏联就不同了,斯大林具有战略眼光,对远程火箭的研制极为关注。在战后经济十分困难的条件下,仍然舍得花钱。1949年原子弹爆炸成功以后,1950年又改进成功射程可达500千米以上的SS-2火箭。这时,前苏联已经羽翼丰满。1952年把所有德国专家遣送回国。前苏联不惜巨资、集中精英,统一领导,技术上注重实用和继承性,步步为营,1957年8月26日成功地发射了两级液体洲际弹道导弹SS-6。同午10月4日,又利用由SS-6改装的运载火箭,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首先闯入浩瀚的太空,开辟了人类的登天之路。

这颗卫星呈球形,重83.6千克,发射卫星的运载火箭全长29米,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运载火箭。

前苏联发射洲际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成功的消息传到美国,美国朝野一片哗然。氢弹之父特勒在电视上拖着长音说道:“美国输掉了一场比珍珠港更重要、更伟大的战斗。”其实早在1946年,美国就有人在进行人造地球卫星的可行性研究,但直到1955年7月,美国总统才批准研究“先锋号”计划,并打算1957年7月1日发射。1957年7月1日至1958年12月31日,有64个国家的5000多名科学家和工程师,参加国际地球物理年会,美、苏两国都承诺到时发射卫星。美国人还夸下海口,说:“第一颗人造月亮将属于美国。”与美国相反,苏联人则默默地进行实际研制。当美国人觉察到与前苏联的“导弹差距”后,便拼命寻找对策,1955年11月决定发展中程导弹“雷神”和“丘辟特”。,意在缩小与前苏联的差距。到1957年,大约有4万人在2000个公司里搞导弹研制。但是越急越败,洲际导弹屡试屡败,技术总不过关。眼睁睁看着苏联人将第一颗“人造月亮”送入了太空。

1957年10月4日晚上,许多美国人走出住宅,仰望飞越夜空的苏联卫星,一场信心危机像燎原大火一样席卷了全美国。

美国人从二战以后就养成了一种优越、自负的情绪,现在被苏联人一扫而光。参议员亨利·杰克逊强烈要求将前苏联卫星上天的这一周定为“全国耻辱和危险周”,美国人纷纷担心前苏联会用导弹携带核武器攻打美国。战略空军司令部把苏联中世纪的塔楼、地上粮仓都捕风捉影地谣判断成发射架。更可笑的是,还有谣言说前苏联人要炸月亮了。

责难和建议性的电报、信件像雪片一样飞进白宫,总统艾森豪威尔一开始还比较镇静,后来压力不断增大,赫鲁晓夫挥动着火箭也在对其施压,说“苏联的导弹就像制造香肠一样不断地由机器里产生出来。”11月25日,艾森豪威尔忽然中风,几天后才恢复健康。

1957年12月6日,美国急着发射“先锋号”卫星,新闻界在等着采访,成千上万的美国人在等着看电视实况报道。可是,“先锋号”实在不争气,只上升了几尺高就落向发射台发生爆炸。美国的火箭被嘲笑成“翻筋斗火箭”、咔嚓火箭”和“动不了的火箭”。

为了挽救这一败涂地的局面,五角大楼拼命给制造导弹的洛克希德公司下拨经费,并改令冯·布劳恩小组负责发射卫星。布劳恩小组不负众望,仅用了84天时间,便于1958年1月底,用“丘辟特”火箭将一颗8.3千克的小卫星“探险者1号”送入了太空。

卫星观测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抢先一步,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上天。随后,苏、美两国明争暗斗,先后发射了一批卫星上天。这些卫星都是根据国际地球物理年研究活动的要求研制和发射的,目的是为了观测宇宙空间,都是“科学观测卫星”。

在最初的观测卫星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范爱伦辐射带的发现。它是世界第三颗人造卫星、美国的“探险者1号”找到的。

前苏联连续发射了“东方1号”和“东方2号”两颗卫星之后,美国于1958年1月31日,也发射了一颗科学探测卫星,称“探险者1号”。它比前苏联卫星小得多,只有14千克重(“东方1号”重83.6千克)。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在这颗卫星上装有爱达荷州立大学詹姆斯·范爱伦教授设计的探测辐射线的仪器。“探险者1号”飞得比前苏联卫星高,近地点是360千米,远地点是在2550千米的椭圆轨道上。

当“探险者1号”在800千米以下高度飞行时,辐射线的数据通过无线电陆续传回地面,但是卫星一越过这个高度,辐射线仪就突然沉寂了。等卫星又回到800千米以下的高度,辐射线的测定结果又通过无线电送回地面。范爱伦教授这样解释这个现象:“在800千米以上的高空存在着使辐射线仪指针脱离的强辐射能,所以仪器一时不中用了,不能把数据送回地面。”

这种解释后来又被其他卫星的观测确认,因此,决定把这个辐射线强的区域叫做“范爱伦辐射带”。它是地球物理年的重要成果之一。

前苏联为了调查范爱伦带,也在1964年1月30日发射了“电子1号”卫星。为了调查宇宙线等,又在1965年7月16日发射了“质子1号”卫星。

前苏联虽然发射第一颗卫星上天,卫星的重量也比美国的大,但在利用卫星进行观测研究方面,却落后于美国。

最初的人造卫星,形状都比较简单,或是球形,或是多面体。后来美国从1964年秋天起率先发射形状复杂、结构精巧的科学观测卫星。

如果把以前简单的卫星叫做第一代科学观测卫星,那么以后复杂、精巧的就是第二代科学观测卫星。

美国发射的地球物理观测卫星OGO、太阳观测卫星OSO、天文观测卫星OAO、生物卫星等都属于第二代科学观测卫星。它们都配备了当时最先进的仪器,如大型天文望远镜和太阳能电池板等。

前苏联从1962年3月16日起发射了一系列叫做“宇宙”号的卫星,到1976年9月便已发射了857颗。但是,前苏联一向很少发表这些卫星的资料,人们对它们的结构和大小不甚清楚,不过可以估计这些卫星应当绝大多数属于第二代科学观测卫星。除了美、苏以外,40年来,世界各国先后发射了500多颗科学观测卫星。近年来,已积累了足够的空间和地球环境的资料。这类卫星发射数量已明显减少。

1987年,中国发射的“实践2号”科学实验卫星,是一颗空间物理探测兼新技术试验卫星。星上装有11种探测仪器,可以改进我国无线电通信、导航、测大气密度,还可以为卫星轨道预报服务。

低轨道卫星通信代表--“铱系统”

人类早期发射的卫星都是科学观测卫星,随之使研制发射了许多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实用卫星”。如通信卫星、气象卫星、测地卫星、导航卫星等。

通信卫星就是中继电波的卫星,中继的项目有电视、广播、电话等。

什么叫中继电波?电波根据频率的不同可以分为长波、短波、超短波、板超短波等。在通信卫星出现以前,只有短波能飞渡太平洋和大西洋。所以,电话和电报使用的都是短波和超短波。至于电视,只能用超短波和极超短波才能传送复杂的电视信号。但是有一个致命的缺陷:若遇到天气不好,电话、电报难通,电视看不到,急得生病也没用。

为了克服这一弱点,有人便提出了中继电波的方法,像接力赛跑一样,每隔50千米左右设一个中继站,从而把电波传得很远。这样做问题也很大,崇山峻岭,浩瀚的海洋怎么建立中继站呢?

人造卫星上天以后,这个问题就好办了。如果把中继站设在太空,它反射的超短波和极超短波覆盖面便很大,只要有几颗卫星就可以全球通信了。

在这方面,美国首先投入研究,1960年8月12日发射的气球卫星“回声1号”就是这样的卫星。发射前,它被折叠成小球,进入轨道后就膨胀起来,直径达30.5米。气球表面有一层铝制薄膜,可以反射从地球传来的微波。该卫星供美国国内以及在美、英、法之间进行无线电话和传真试验。

这样的通信卫星,仅仅是反射电波,所以被称做“被动的通信卫星”。被反射的电波如果弱,电视画面就很模糊。

后来又研制了一种新型的“能动的通信卫星”。卫星上装有增幅管,可以加强来自地面的电波并发送回地面。美国1960年10月4日发射的“信使1号”,1962年7月10日发射的“电星1号”。1962年12月13日发射的“中继1号”等都是“能动型”的,转播的电视画面非常清晰。

“中继”和“电星”虽然是能动型的,但是因它们是在低轨道上飞行,地面接收站的大型天线必须努力跟踪它。而且它们一天只有两次在适合的位置上中继电波,每次不过20分钟。

用这种传统的卫星通信,即使到2000年,世界上只有15%的陆地面积能用上移动电话。近些年,国际海事卫星组织率先提出在低轨道(1万千米)的3个平面环上分布10~12个小卫星构成一个系统。这样,即使有一颗卫星出了故障,也不至于影响整个系统。随后美国摩托罗拉公司与另外13家公司结盟,实施一项“铱计划”,发射66颗卫星构成“卫星链”。这些卫星体重仅为300多千克,可以用一箭多星的技术发射,既经济又可靠。1999年3月26日和6月12日,中国的“长二丙”火箭分别为摩托罗拉公司将4颗“铱”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铱系统”是新崛起的低轨道卫星通信的代表,它发挥的是“星群”作用。它的通信网能把全世界的人联在一起,手持“大哥大”就可以和地球上任何地方的人通电话。

天有不测风云

气象是风、雨、雷、电等大气现象的总称。人造卫星也可以用于气象观测,它运行于宇宙空间,俯视地球,用照相机和摄像机(夜晚用红外照相机)拍摄云的形状、云层的分布,观测台风、积雪、流冰等,再把这些卫星云图送回地面,用于气象预报。这样的卫星叫做气象卫星。

在气象卫星的研制和发射方面,美国走在前面。从1960年4月1日到1965年7月2日,美国连续发射了10颗“泰罗斯号”实验气象卫星。

“泰罗斯号”系列卫星,是美国的第一代气象卫星。“泰罗斯”,意思是“电视和红外辐射观测卫星”。它的模样呈圆筒形,直径约1.07米,高0.48~0.56米,重120~139千克。

“泰罗斯1号”装有两台电视摄像机,它在轨道上运行了77天,向地球发回了22952张云层照片,美国的一位气象人员形象地说:“我们一夜间从赤贫变成了巨富”。

初期的“泰罗斯”卫星寿命很短,只有1个多月到4个半月的时间。“泰罗斯6号”的寿命达13个月;7号以后的可以连续传进气象照片3年以上;8号以后的装有自动照片传送装置(APT)”,世界上任何地方,只要装有地面接收装置,就可以收到气象照片。“泰罗斯号”的缺点是云图分辨率不够高,适时传递云图的能力差。

后来,美国又陆续发射了“依萨号”系列和大型气象卫星“诺阿号”、“雨云号”系列,这是美国气象卫星的第二代和第三代。

前苏联从1963年起开始研制气象卫星。到1969年才研制出“流星号”。这是前苏联第一代实用气象卫星。从1969年3月26日开始,前苏联发射了一系列的“流星号”卫星。

“流星号”气象卫星也是圆柱体,带有太阳能电池翼。约3米长,重量约有1000千克,比美国的“泰罗斯”重了7倍多。卫星装有接收机、电视摄像机、红外测量仪,能不断地把地球白天的云图和夜晚的红外云图传送回地面。许多“流星号”卫星在不同的轨道上运行,组成了一个气象观测网,可以提供全球气象资料。

中国于1988年9月首次发射了一颗太阳同步轨道试验气象卫星“风云1号”,成为继美、苏之后,第三个具备研制和发射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的国家。大家知道,向日葵是朝着太阳转的。这样最能充分吸收太阳光。“风云1号”就是和向日葵一样的卫星,它能选择最好的光照条件,拍摄的照片非常清晰。

1990年9月3日,中国又发射了“风云1号乙”,这两颗。“风云号”都属于同步轨道的极轨气象卫星,每天绕地球14圈,对全球表面巡逻两遍,不仅可以提供全球的气象资料。还可以为农业、海洋渔业、环境监测和军事侦察提供有效服务。目前,拥有极轨气象卫星的国家只有美国、俄罗斯和中国。

1997年6月10日,中国又成功发射了第一颗静止气象卫星“风云2号”,这是我国第二代气象应用卫星,也是第一代静止气象卫星。“风云2号”定点后处于我国大陆和海区的理想位置,能提供以我国为中心的1/3地球范围内的气象资料,它的“绝招”是每隔30分钟就提供一次资料,对监视灾害天气特别有利。目前,拥有静止气象卫星的有美国、俄罗斯、日本、欧洲诸国、印度和中国。同时拥有极轨和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的国家仅有美国、俄罗斯和中国。

从1960年美国发射“泰罗斯”第一颗气象卫星以来,世界上已有许多国家发射了各种类型的气象卫星,组成了一个全球气象卫星观测网。全世界都可免费接收卫星发回的云图。

真是:人有通天手段,天有不测风云!

太空“间谍卫星战”

用于调查敌情的卫星,叫“侦察卫星”,也叫“间谍卫星”,据侦察手段和任务,可将其分为照相侦察卫星、电子侦察卫星和预警卫星。

照相侦察卫星俗称天空中的“眼睛”。卫星上装有照相机,能够回收和显像,还有一种装有电视摄像机,运用电波把画面送回地面。美国从1959年2月28日到1962年4月18日“发射的39颗“发现者”卫星(其中有12次发射失败)属于前一种照相侦察卫星。同期发射的“萨莫斯”卫星则属于后一类型的照相侦察卫星。

“发现者”是美国的第一代回收型照相侦察详查卫星。“发现者1号”进入预定轨道后,由于星上移定系统发生故障,卫星在轨道直打滚,无法对地面进行侦察。“发现者2号”由于地面过早发出返回指令,胶卷没有收到。直到“发现者13号”,拍完照片后,返回胶卷舱落到海面才成功被回收,这也是第一次从太空回收人造物体。到1962年共进行了39次“发现者”的发射,总共回收成功12次。

“萨莫斯”是美国早期的无线电传输型照相侦察普查卫星。它的轨道比“发现者”高,侦察的范围更广,寿命长。获得情报的速度比“发现者”快。“萨莫斯”第一次发射失败,第二次成功,向地面发回了1000多幅侦察照片,侦察的范围主要是前苏联、东欧和中国。照片证明了当时前苏联的洲际导弹只有14枚,而不是美国人估计的500枚,美国人大大松了口气。

同类推荐
  • 拨开人类生存的迷雾(科普知识大博览)

    拨开人类生存的迷雾(科普知识大博览)

    要想成为一个有科学头脑的现代人,就要对你在这个世界上所见到的事物都问个“为什么”!科学的发展往往就始于那么一点点小小的好奇心。本丛书带你进行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通过这次旅行,你将了解这些伟大的发明、发现的诞生过程,以及这些辉煌成果背后科学家刻苦钻研的惊心时刻。
  • 人与环境知识丛书:生态伦理小常识

    人与环境知识丛书:生态伦理小常识

    生态伦理学是一门前沿性的学科,但它并不是一门深奥的学科,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对它有所了解,尤其是生态伦理关乎我们对待自然的态度。不一样的生态伦理观念,就会对应着不同的行为习惯,一个人究竟应该持有怎样的生态伦理观念?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我们对生态伦理本身了解多少。
  • 开发地球最后的处女地(科普知识大博览)

    开发地球最后的处女地(科普知识大博览)

    要想成为一个有科学头脑的现代人,就要对你在这个世界上所见到的事物都问个“为什么”!科学的发展往往就始于那么一点点小小的好奇心。本丛书带你进行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通过这次旅行,你将了解这些伟大的发明、发现的诞生过程,以及这些辉煌成果背后科学家刻苦钻研的惊心时刻。
  • 科学奥秘丛书-航空航天工程

    科学奥秘丛书-航空航天工程

    人类的进步离不开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很多划时代的发明改变了或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本书向读者介绍了一些给人类社会产生巨大影响的发明。
  • 探索未知丛书-动物乐园04

    探索未知丛书-动物乐园04

    探索未知,追求新知,创造未来。本丛书包括:地理世界、动物乐园、海洋与天空、化学天地、计算机王国、历史趣闻、美术沙龙、农业科学、少年楷模、物理城堡、艺术天地、音乐之声、幼儿教育、语文大观、植物之谜、走遍天下、祖国在我心中等书籍。
热门推荐
  • 星界圣歌

    星界圣歌

    茫茫星河,众生万千,孰料一遇男主误终身……这是一部星河血族少年的步天之歌!
  • 异世战皇

    异世战皇

    拳王穿越异界,前世所习武功突发异变,从此桃花转运,尽揽娇妻美妾;只手遮天,揍遍强者……异世大陆,唯我独尊,触我逆鳞者,统统一拳捣碎,一脚踩死!
  • 大明诡事

    大明诡事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传位于皇孙朱允,号建文,其四子朱棣不服,起兵于顺天府,南下靖难。江湖朝堂风起云涌,登云府的一群年轻人为了完成师命,走上了充满危险的前路…
  • 迟迟余里

    迟迟余里

    “顾闻里,你滚蛋!”她大哭,“一年前,你说你会回来,让我等你,你忘了?还是我们认识十几年你都忘了。”“…对不起,阮小姐。”他们两家邻居很多年,他们从小一块儿长大。他们相伴走过幼年、童年和少年。可就在她18岁那年他搬走了,出国了。他跟她说,他会回来。可在她走后,他却和他失联了,一年里他却没有任何音讯,没有电话,没有邮件,也没有信。他们担心他是不是出了什么事。后来,她在美国遇见了他,但他看她的眼神却很陌生……
  • 无境之下

    无境之下

    天作惊雷地卧龙,阴阳晓梦百炼神。奈何前路皆陌陌,古之恶源逆苍流。第五封翃本想着做一个普通人,但异世的大门已经打开,黑暗吞噬星空,浩劫即将到来。亲人的离散,宿命的安排,他已走上不归的路。茫茫武修,弱肉强食,他执起手中剑,指苍穹,这天之尽头是何天,武修尽头是何境,踏破凌霄,问三十三重宇。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穿越魔兽之未来

    穿越魔兽之未来

    一被个人的背影,漫长顾忌,默默走在孤单的世界面对,艾拉大陆,人类,兽人,亡灵,地精,元素,以及域外,燃烧军团,他将谱写辉煌篇章。
  • 陆正大陆

    陆正大陆

    陆正因为一场离奇的车祸丧生,当他清醒后听到的第一句话……竟然是“欢迎来到陆正大陆!”“陆正……大陆!!!”陆正一脸茫然……在陌生的星球,陆正会遇到怎样的冒险呢……敬请期待!
  • 黑猫魔君我要了

    黑猫魔君我要了

    什么!陨石上有生命信号?冲着我这里来了?有没有搞错?是的,没有搞错,凤纤羽很不幸的被陨石砸中了。不过,这哪里是什么陨石啊,分明是一只右耳有暗红色十字架耳坠的黑色公猫!更不幸的是,凤纤羽好不容易从昏迷中醒了过来,竟发现自己被背叛了,第二次!而某个魔尊在被几十个与自己实力相差不远的杀手刺杀,拼尽了全力逃到人间,实力降为几百年前的实力,竟连变身都变不了,只得以自己最小化的本体存在。于是,在别无他选的情况下,黑猫成了凤纤羽的宠物,这也拉开了它长达四年多的悲催的人界生活……加群386378281与心儿讨论云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