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79200000148

第148章 事实上人类是因为“爱”才创造了人类社会

【原文】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与?”

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诗》曰:‘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

【译文】公都子说:“告子认为:‘人性本没有善也没有不善。’有人说:‘人性可以为善,也可以为不善;所以文王、武王兴起,人民就喜好善;幽王、厉王兴起,人民就喜好暴行。’还有人说:‘有的人本性善,有的人本性不善;所以当尧为君主时就有象这样的坏人;有瞽瞍这样坏的父亲时就有舜这样好的儿子;有纣王这样的兄长的儿子,而且做了君主,就会有微子启、王子比干这样好的人。’如今说‘人性本善’,那么他们说的都不对吗?”

孟子说:“至于人本来的性情,则是可以为善的,这就是我所说的人性本善。至于有的人行为不善,不是人本质的过错。同情之心,人人都有;羞耻之心,人人都有;恭敬之心,人人都有;是非曲直之心,人人都有。同情之心,就是表现为相互亲爱;羞耻之心,就是表现为行为方式;恭敬之心,就是表现为社会行为规范;是非曲直之心,就是表现为人的智慧。与人建立相互亲爱的关系、选择最佳行为方式、遵守社会行为规范,都要用智慧,不是由外面渗入到我内心的,是我本来就有的,只是未曾思考罢了。所以说:‘探求就可以获得,放弃就是失去。’有的人相差一倍、五倍乃至无数倍,他们就是没有发挥出善的本质的人。《诗经》上说:‘上天生育了众多的人民,有万物就会有准则。人民掌握常道和法度,崇尚那修美的规律。’孔子说:‘作这首诗的人,大概已经知晓事物的道路了,所以他说有万物必然有其准则;人民掌握常道和法度,所以才崇尚那修美的规律。’”

【说明】孟子再次强调“人性本善”,认为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是人类本来就有的,而不是“圣王兴,则民好善”。因为,没有圣王以前,人民也是好善的。这个话题可以追溯到很远,如原始社会、古人猿社会。按照达尔文的“物种进化”理论,人是由猩猩、猿猴进化而来的,那么,在猩猩、猿猴的社会里,有没有善恶观念呢?回答是有!它们善其同类而恶异类,善异性而恶同性。那么在猩猩、猿猴以前的动物,又有没有善恶观念呢?回答亦是有!这就说明,在人类进化为人之前,善恶观念就存在于动物之中。人类进化为人之后,善恶观念更得到加强,随着人类识别能力的提高,是非曲直观念、羞耻观念、恭敬观念、恻隐观念都一步步产生,尔后圣王兴,则人民更趋向于为善!至私有制产生,并且畸形发展,人性才逐渐趋向恶的方面。虽然,私有制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但在这其中,如果多提倡恻隐、羞耻、恭敬、是非之心,使人们趋善避恶,那么人类社会就会稳定发展。因此,孟子认为,正因为人类本性当中有善的因素,人们才会彼此相互亲爱,人们才会有团结的思想,人类才会组成社会。如果没有,人类也就不可能发展到今天这个样子,而依然还和其它动物一样,是猩猩猿猴。告子说:“食色,性也。”其实告子也已经知道了饮食和爱人是人的本性,求得饮食是为了继续生存,因此可以说饮食是人所能生存下去的能量;而“爱”“人”却是人之所以生存下去的动力。这就是人类与其它动物不同的关键。其它动物可以没有“爱”而孑然一身,独自浪迹天涯;如果人没有“爱”,那就痛苦万分了,也就活不下去了。换句话说,人类为了求得饮食而必须劳动,因此可以说是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但事实上人类却是因为“爱”才创造了人类社会。所以,孟子提出的“性本善”是很有道理的。

第1章 人们从小就被身边的各种风俗习惯所熏陶,故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原文】孟子曰:“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今夫麰麦:播种而耰之,其地同,树之时又同,浡然而生,至于日至之时,皆熟矣。虽有不同,则地有肥硗,雨露之养、人事之不齐也。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故龙子曰:‘不知足而为屦,我知其不为蒉也。’屦之相似,天下之足同也。口之于味,有同耆也;易牙先得我口之所耆者也。如使口之于味也,其性与人殊,若犬马之与我不同类也,则天下何耆皆从易牙之于味也?至于味,天下期于易牙,是天下之口相似也。惟耳亦然。至于声,天下期于师旷,是天下之耳相似也。惟目亦然。至于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故曰: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

【译文】孟子说:“丰收之年老百姓的子女大多都好利,灾害之年老百姓的子女大多都凶暴,这不是上天赋予他们的资质不同,而是由于外在因素使他们的内心的美德陷溺于环境才造成这样的。以大麦而论,播下种子把地耙平,如果土地相同,栽种的时节也相同,便会蓬勃生长,到了夏至时都会成熟。即使有所不同,那是因为土地有肥有瘠,雨露的滋养多少,人们从事的力量不平等造成的。所以凡是同类的,大体都相同,为什么单单对人要怀疑呢?圣人与我们是同类,所以龙子说:‘不知道脚的形状就编草鞋,但我知道决不会编成草筐子。’草鞋式样都相似,是因为人的脚都相同。口的昧觉,有相同的嗜好;易牙早就弄清了我们口昧的嗜好。假如口的昧觉,人与人不同,就象狗呀马呀的与我们不同,那么天下人的嗜好为什么还要随从易牙的口昧呢?讲到口昧,天下人都期望尝到易牙的菜,可见天下人的口昧都是相同的。耳朵也是如此。讲到声音,天下人都期望听到师旷的演奏,可见天下人的耳力都是相同的。眼睛也是如此。讲到子都,天下人没有不知道他长得美的。不知道子都长得美的人,就是没长眼睛的人。所以说,口对于昧,有相同的嗜好;耳朵对于声音,有相同的听觉;眼睛对于颜色,有相同的美感。讲到内心,唯独没有相同的地方吗?内心的相同之处是什么呢?是理,是行为方式。圣人不过是先得知了我们内心相同的东西而已。所以道理和行为方式使我们内心得到喜悦,就好比牛羊猪狗的肉使我们的口腹得到喜悦一样。”

【说明】孟子再次强调“人性本善”,认为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是人类本来就有的,而不是“圣王兴,则民好善”。因为,没有圣王以前,人民也是好善的。那么,是什么使人们的内心变得不善了呢?是私有制产生,并且畸形发展,人性才逐渐趋向恶的方面。也就是本章孟子所说的“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是由于外在因素使他们的内心的美德陷溺于环境才造成这样的。就象大麦的收获一样,是因为土地有肥有瘠,雨露的滋养多少,人们从事的力量不平等造成的。人们的内心的善恶是受环境影响,并被环境所左右的。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孔子说:“唯上知与下愚不移。”一般的人由于不能“三十而立”,树立不起自己的思想,故而很容易受环境影响、受时代影响、受周围人群的影响。受到影响以后也就产生了自己的习惯、习俗,每个人受到的影响不同,故而每个人的习惯、习俗也就不同了。那么,有谁不会受到影响呢?只有具有上等智慧的人和下等的很愚笨的人不会受到影响,因为具有了上等的智慧,也就看透了一切,了解了一切,懂得了一切,理解了一切,因此他不会被环境所左右,不会被时代所左右,不会被其他人所左右。他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性格,便能够超然独立于环境之上、时代之上,独立于其他人之上,所以他不移。而下等最愚笨的人由于根本不懂得环境、不懂得时代、不懂得其他人的习惯、习俗,他只知道饿了要吃,渴了要喝,冷了要穿,其它什么都不懂,所以他也不为所移。因此,人们内心的善恶观念是被环境所左右的,是被时代所左右的,是被自己的私心、私欲所左右的,因而是没有智慧的人。我们现代人动不动就说要换个环境,其实都是被环境所左右着,如果有了自己的独特的个性性格,超然于环境之上,还用得着换环境吗?人的智慧来源于人的价值观念,而人们的价值观念又受着风俗习惯的强大影响,人们从小就被身边的各种风俗习惯所熏陶,故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而这些价值观和世界观则决定了人的智慧。通过学习,人们可以改变旧的、原有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确立新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因而就增长了智慧。而智慧的增长,则可以让人们对行为方式有更多的选择,从而才有好的、善良的、符合不同社会行为规范的行为方式。

同类推荐
  • 论读书

    论读书

    文学作品是以语言为手段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是人生的一面镜子。好的文学作品具有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它能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我们的情操。
  • 追忆似水年华

    追忆似水年华

    王黎冰所著的《追忆似水年华》为青春的华章·90后校园作家作品精选之一。《追忆似水年华》:对生活诚实以待,对现实勇敢坚守,对梦想执著追求,这是丰盈的青春合集。或关注本土风情、展现市井人物精神风貌;或追溯历史,对话文化大师;或缅怀先辈,渗透浓郁亲情……
  • 灵感

    灵感

    华文文学大师王鼎钧写《灵感》,先是受了古人诗话和笔记的影响,后来又加上今人“手记文学”的启发。由“灵感”“灵感补”“灵感五讲”和“灵感访谈”四部分组成。其中,“灵感五讲”包括“可大可久谈原型”“亦师亦友谈模仿”“成方成圆谈结构”“有隐有显谈比喻”和“求新求变谈造句”。“灵感访谈”包括“美学教授汉宝德谈灵论感”“诗人高上秦(高信疆)谈灵感的滋味”和“小说作家师范谈灵感移植”。此次出版的简体字版《灵感》补充了很多新写条目,新增了灵感五讲,提供了实践的经验。这是一卷闲适小品,也是灵感标本的展览。读这本书,可以从别人的灵感中来,到自己的灵感中去。
  • 读诗(第一卷)

    读诗(第一卷)

    《读诗(第1卷)》内容简介:作为一本诗歌读物,《读诗(第1卷)》选稿的基本原则是不论门派,但求好诗,鼓励勇于承担,直面现实,体现汉语诗性魅力的写作;无条件地向那些将汉诗带入成熟、开阔、高贵、大气之境界的诗人致敬,向那些给汉诗的未来投注新活力、体现新难度、创造新格局的诗人致敬。写诗在今天比起任何时代都更是一项寂寞的事业,新世纪诗歌版图的拓展,有赖澡雪精神,日益精进的一代人的共同戮力,我们满怀信心地期待隐忍自处,孤怀独往,引领风骚的巨匠与杰作的出现。我们也将不遗余力地发现新手,向有借鉴价值的实验之作开放。
  • 马可·波罗游记(经典世界名著)

    马可·波罗游记(经典世界名著)

    马可·波罗(1254—1324年)出生在意大利“水城”威尼斯,家庭经商。17岁时,年轻的马可·波罗跟随父亲可罗·马可和叔父马飞阿沿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国,他们穿越叙利亚、两河流域、伊朗全境,横跨中亚的沙漠地带,翻过帕米尔高原,经过喀什、于田、罗布泊、玉门。历时三年半,不畏艰辛,终于来到他们梦想中神秘的东方古国。
热门推荐
  • 君王城府

    君王城府

    在天璇大陆,一个孤儿,无意找到自己的爷爷,自己是皇室后裔,但爷爷因种种原因,死了。奸臣窃命,内外交困,他究竟怎样崛起,怎样雄霸天下
  • 神河不朽

    神河不朽

    一个卑贱的生命,一曲无声的悲歌,当他踏上无尽浩瀚的修炼之途,等待他的又是什么……这里,是浩大无尽的修炼世界,诡诈易变的人心,热血激情的争锋……道,魔,鬼,圣,佛,冥……浩瀚界面,无尽道术,仙路争锋,欲望纠缠……神秘浩瀚的世界,无穷无尽的法宝,热血沸腾的争锋,等你一一来揭秘!【群:518204716】
  • 圣九霄

    圣九霄

    感谢一直关注本小说的人们。推荐一本新书《强侠》。《强侠》将以第一人称角度呈现。在这个小说中,将会有众多的英雄级的人物。热血,是本书追求的最高目标。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 薪火愿

    薪火愿

    一盏铜烛,两个世界。九大遗族,亘古长存。十二时辰,永恒不变。这是个战乱不止的世界,人魔相战,妖仙对立,神祇与遗族夺时,至尊与长生争位。当第十三个时辰出现,远古前的枷锁被打开了,古族苏醒,万族并起,乾坤斗转,诸雄争霸。一缕薪火,两滴血泪。世界为鼎,众生为柴。苍茫之间,谁主沉浮?
  • 农门煞妻,种田王爷求放过

    农门煞妻,种田王爷求放过

    身为迪尔斯帝国首席战斗学院97级优秀毕业生的9701在战场首秀阵亡,再次睁眼成为了小田村投河少女田瑶花。紧接着就被嫁给了村子里克死了三个妻子的鳏夫辛夷。一心想要离开小田村回到迪尔斯帝国的9701碰上了一心想要归隐却被媳妇逼着出山的辛夷会产生怎样的奇妙火花?--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黑色游轮

    黑色游轮

    一张船票,一艘黑色的游轮,让庄严进入到一个前所未知的世界,笼罩着雾气的海面上,黑色的孤岛若影若现,那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游轮又要开去那里做什么?
  • 环游黑海历险记

    环游黑海历险记

    主人公凯拉邦是烟草商人,生性固执古板。他要到海峡对而的侄子家去参加婚礼。为了对不合理的税收政策表示不满,他决定带人沿着黑海绕到海峡对岸,由此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他们的马车被蚊群叮咬、野猪围攻,遭遇大草原地下气体火11J般地爆发等惊险,使他们险些丧生;此外,还要对付土耳其权贵的阴谋诡计……凡尔纳以渊博的地理知识,生动地描绘出黑海沿岸的美丽风光、君士坦丁堡的热闹场面、土耳其风情,以及卡尔穆克人游牧部落的传统习俗。
  • 甜妻不乖:早安,老公大人

    甜妻不乖:早安,老公大人

    一场精心设计的事故,她锒铛入狱,从张扬肆意的小公主变成人人唾弃的杀人犯,三年牢狱之后,她知道错了,乖乖从他眼前消失,对他十多年来的追逐也一刀斩断,他却无论如何也不肯放过她。他一步步将他逼到死角,不给她丝毫逃脱的机会:“洛宠儿,在你开始招惹我的那一刻起,你就没有放弃的权利了!”*****“洛宠儿?好可笑的名字,你这种身份的人,用这样的名字不觉得奢侈吗?”别人奚落的话无比刺耳。他却将她揽入怀里,不可一世的睥睨着讥讽她的女人:“我洛寒川的宠儿,你有意见?”
  • 故人思长卿

    故人思长卿

    当十年过去,恩怨随风的时候,她是否还能等来一次相见。
  • 豪门恋宠:桑榆未晚情深落

    豪门恋宠:桑榆未晚情深落

    白昼与夜幕,总有那么一刻相融,他们的遇见,也不过是早晚的问题。秦陌对林桑榆而言,也许曾有那么一秒的见色起意,也或许是由见色起意沿袭而来的Loveatfirstsight。秦陌告诉她:正是因为有些感情早已深埋心底,所以一开始就不愿放过你,哪怕是将你拉进黑暗的深渊一起沉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