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196300000028

第28章 阿波罗登月的惊险内幕(3)

1969年6月16日零晨4点刚过,住在载人飞船的指挥大楼里的三名宇航员便起床了。这里距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场大约8英里,发射场上高耸着的“阿波罗”11号火箭宇宙飞船已准备就绪。这时,国家航空航天局的一名护士认真地检查了他们的身体状况,这以后,他们洗了澡,刮了脸,享用了最后一顿地球早餐:牛排、鸡蛋、烤面包片、咖啡和橙汁。早餐吃完后,他们来到楼上的套房。飞行控制中心用以监测心律和呼吸的几个生物遥测电极被附着在他们的胸上,随后国家航空航天局的技术人员帮助他们穿上增压服和头盔,他们被封闭在这套服装百分之百的氧气环境内,接着他们便笨拙地走下楼梯,在楼外等候的汽车将把他们送到发射场。

最后检测

在通往发射场的路上,在肯尼迪航天中心周围的沙滩和公路上,100多万热心的观众早已聚集那里,虽然观众超常地多,但在警察的维持下仍然畅通无阻,宇航员们仅用了几分钟便到达了现场。

人员再多,如果事先安排有序,同样会井然有序。现在,有些商家,只知拉升人气,没有想到秩序问题,更没有想到人员众多可能带来的混乱问题,于是,悲惨自然就在所难免。无论我们搞任何事情,如果人员众多,就必须考虑秩序问题。

此时,阿姆斯特朗、奥尔德林和科林斯身着航天服,心潮涌动,思绪万千,他们的眼睛透过头盔的护目镜凝视着火箭。随着汽车离发射场越来越近,“土星”运载火箭也赫然耸现。它是一个庞然大物,是历经9年不断研究和探索的产物。整个运载火箭从下到上包括3级“土星”v型助推器;在第3级最上层的一个特殊接台器内装有登月舱“鹰”;在“鹰”的上面连接着指令——服务舱(母船)“哥伦比亚”;“哥伦比亚”的顶部是发射逃逸系统,即一枚小型火箭,在发生严重的发射事故时,它可使指令舱和宇航员与发射事故的其余部分相脱离。

如果我们未对可能发生的危险采取预防措施,那么,当危险发生时,我们只能听天由命。如果我们采取了有效的预防措施,即使危险发生,也不至于的控的局面。

阿姆斯特朗、奥尔德林和科林斯最终衩脐带塔中的升降机送至运载火箭的顶部,他们在“哥伦比亚”指令舱狭窄的座舱里吃力地各就各位。不久,无线联络系统开通,打破了宇航员与世隔绝的状态,他们可以通过无线对讲机与地面控制人员联络,也可相互之间进行交流。指令舱舱盖被紧紧地关住共密封起来。与“阿波罗”1号舱盖不同,这种舱盖遇到紧急情况可以从内部迅速打开。

我们是在失败和挫折中完成成长的。每一次失败和挫折,都提供机会让我们变得更加聪明,前提是我们能够以积极的心态来对待失败和挫折。如果因失败和挫折而把前途看得一片黑暗,那是消极不利的,自己的心智最终会被消极的心态掩埋。

在发射之前,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和奥尔德林按照程序又花费了两个小时对系统做了最后的检查,与此同时,临射检查也进行得十分顺利。

如果我们只考虑工作的进展,不考虑对以往的工作进行检查,那么,我们就无从发现以往工作中的不足、错误和漏洞,一旦这些问题发生,那么,我们就可能没有机会去补救,从而给我们带来无法挽回的错误。

3.在冲天的火光、震耳欲聋的噪音中发射升空

1969年6月16日下午9时32分,在冲天的火光、震耳欲聋响声、剧烈的大地颤动中,火箭正式发射升空。对于那些到佛罗里达想亲眼目睹这次发射的人们来说,这种的感受甚至在10英里以外也能体会到。用科林斯的话来说,指令舱的座舱里有“噪音,噪音很大,但主要还是摇摆,在一阵阵轻微的颠簸中,我们在皮带中左右晃动”。“土星”3级火箭的头两级燃料耗尽并与船体分离;最后一级火箭将“阿波罗”11号飞船送至地球轨道并自动熄火。这时火箭升空后已过去了1.1分42秒。

成功就像火箭一样,需要一级一级地补充动力和燃料,当我们热情将尽,希望将灭时,必须有新的激情燃烧起来,必须有新的希望,才能一步步地走向成功。

绕地球飞行

在大约100英里的高度,“阿波罗”11号飞船以每小时18000英里的速度环绕地球飞行。大约在第2轨道的中途,射入超月球轨道的点火开始。这是“土星”火箭助推器最后一次关键性的点火;火箭发动机的这次点火将使飞船达到逃逸速度——25000英里/小时——从而脱离地球轨道。“阿波罗”11号飞船的射入超月球轨道是成功的,飞船脱离地球,开始接近月球。起飞以后,3个小时过去了,用科林斯的话说,飞船“正在像一块被掷出的石子那样爬升”。

我们要想实现突破,必须以更高的目标,更高的热情,更快的速度, 更强的能力,更大的努力才能实现。

轨道转移和对接

不过,这时候可不是宇航员放松的时机,因为即将开始的轨道转移和对接是另外一个重要而复杂的机动飞行。这一过程将使“阿波罗/土星”火箭飞船的剩余部件转换成当初设想中的那种环月登月方案飞船。当时阿波罗的工程师们正试图设想出一种将宇航员送上月球、使他们在月表着陆、并让他们安全返回地球的最佳方案。

作为指令舱驾驶员,科林斯将负责轨道转移和对接。首先,科林斯使指令——服务舱“哥伦比亚”与“土星”助推器的末级火箭分离。这一级火箭上装有飞船的月球接合器,该接合器内装有登月舱“鹰”,用科林斯的话说,登月舱“放在‘土星’火箭顶部的容器里就像一个机械的毒蜘蛛蹲伏在它的洞里一样”。指令——服务舱与“土星”火箭和登月舱脱离后,科林斯便利用一个小型游动发动机,驾驶指令——服务舱飞离“土星”火箭大约75英尺,并使指令——服务舱调头180度,以便其头部与“土星”火箭上的登月舱相对。然后,科林斯熟练地操作游动发动机的把手——必须记住,在这一过程中,指令舱和“土星”火箭正在以每小时2000英里以上的速度向同一方向飞行——不断向前移动指令——服务舱,直到它的销钉插入登月舱顶部的一个链孔,实现了对接。科林斯把指令——服务舱的销钉轻轻推入登月舱锥孔时产生了一点轻微的碰撞,两个飞行器随后自动锁紧,完成对接。最后,“土星”火箭的第3级,登月舱的前载体被抛弃。宇航员现在将依靠服务舱的发动机(辅助推进系统),以及地球、太阳和月球的引力作用,到达月球并返回。

进入地一月过渡轨道(即地球和月球之间的空寂地带,除了几道永恒的阳光之外几乎一片漆黑。)以后,宇航员们终于可以稍事休息了,他们脱下不合身的增压服,开始了遨游太空的旅行(国家航空航天局的飞行条例要求宇航员在轨道转移和对接结束前不要脱下增压服和头盔,以防在发射、升空、射入超月球轨道,以及轨道转移和对接的一系列过程中舱内压力突然消失)。

休息必须选择合适的时机,如果在不合适的时机休息,就会出现危险,不利于目标的实现。

由于月球距离地球有大约237000英里的路程,依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和奥尔德林在轨道上的位置而定,他们还要在地一月过渡轨道遨游两天以上。他们打发时间的方式是看似平常但很重要的内务整理;吃饭,睡觉,思考,与飞行控制中心联络;监视飞船的弹道与引力系统;看着身后的地球变得越来越小。地球逐渐缩小,一位宇航员后来在回忆当时的情景时说:“从篮球那样大变成了垒球,又变成了高尔夫球,最后成了一个弹子。”

我们离出发点越远,我们就会对自己原来的状态感到越陌生。

4.“最可畏的星球”

1969年7月19日清晨,飞船飞越了停泊轨道。“哥伦比亚”的速度由于月球引力的作用而明显加快;飞船实际上正在向月球降落,从窗口望去,这个星球每分钟都在变大。“我一生中所了解的月球,”科林斯后来写道,“那个平面的,每晚在天空的小黄月轮消失了,在我眼前出现的是我所见过的最可畏的星球……它是如此巨大,完全挡住了我们窗外的视线。”

当我们快要接近目标时,目标会变得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明确,越来越大,越来越重要。

月地海岸快要结束了,宇航员们现在为指令——服务舱发动机的下一次重要点火做好了准备——射入月球轨道—1。射入月球轨道—1实际上是一次刹车,或者用科林斯的话来说,是“一个减速过程”,以使飞船进入月球轨道。启动射入月球轨道—1的时间必须精确:如果发动机点火时间过长,飞船会因速度过慢而受到月球引力的吸引,撞击月面。但如果飞行中启动射入月球轨道—1的时间过短,飞船就不会按预定计划减速,从而将飞越月球,永远不能进入月球轨道。

任何事情,都存在一个最合适的度,最合适的点,过犹不及。如何寻找到这个合适的度和点,常常需要不断地探索,反复地琢磨才能找到。

射入月球轨道—2后看到的月球表面。

不过,阿姆斯特朗向飞行控制中心的报告称:“那是一次漂亮的启动”,“阿波罗”11号飞船射入月球轨道—1的进行近于完美。接着是射入月球轨道—2的启动,这次启动使“哥伦比亚”降低了高度,在60英里的高度进入绕月飞行轨道。科林斯、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在一圈圈的绕月飞行中,对月球表面进行了仔细观察。他们特别急于查看一下登月舱在静海(“静海”是月球表面的阴暗区之一;这些海是大片的、平坦的,像沙漠一样的平原,对于给这些地方取名的宇航员来说,它们看上去像是一片水域)的预选登陆区。科林斯不喜欢月球表面的景色,觉得它“极其令人生畏”并且“光秃和贫瘠”。“哥伦比亚”继续环绕月球飞行,宇航员们则开始进入梦乡。明天就要登月了。

在重要的行动之前,正常地休息非常重要。反之,如果过度紧张、兴奋,则会在行动进行时出现疲劳,那将是一种不明智的举动。

5.燃料将尽时实现“巨大的一步”

一觉醒来,宇航员们马上便开始了登月前的准备工作。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穿上了增压服(宇航员称之为月球卵袋),然后爬过直径36英寸的连给管进入登月舱“鹰”。他们站在控制室里(登月舱内无座椅)。开始为费用舱与母船“哥伦比亚”的分离和在静海降落做准备。

任何重要的行动之前,都必须做大量相关的准备,究竟需要做哪些准备,怎样做准备,这是我们事先、事中必须搞明白的问题。

1969年7月20日下午1时46分,“鹰”与“哥伦比亚”分离。科林斯现在独自一人留在“哥伦比亚”上,像一位操心的母亲一样围着登月舱飞行了数圈,仔仔细细地检查了一遍,以确保这个飞行器一切正常。

在重要的行动之前,对现有的准备和条件进行认真的检查是必要的,这样可以发现工作中的漏洞,以免在行动中失去了纠正的机会。

“两位多加保重”科林斯冲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做了一个简单的告别手势,便离开了,“鹰”开始急速降落。科林斯有一件并不值得羡慕的工作在等着他。他将呆在让人心烦的环月轨道中,在以后的24小时中只能监测控制中心与“鹰”之间的通讯,并祈祷登月一切顺利。如果“鹰”发生了意外,并且不能够从月面起飞的话——这种可能性极大——科林斯就只能独自一人踏上漫漫的归途。

过于稳定、安全的工作,无法为我们提供最重要的机遇,不过,最重要的工作往往又充满了危险性。那些一味追求稳定和安全的人,是无法最得令人激动的成就的。不过,不同工作性质的工作都非常重要,正是在这种相互配合中,每个人的工作才会正常进行,整体工作才会达到预定目标。

可怕的事情

接下来,谁也意料不到,一个可怕的事情差一点就要发生了。当样子古怪的登月舱向月面降落时,表明计算机过载的警报器开始响起。与此同时,阿姆斯特朗和飞行控制中心都意识到“鹰”的登月轨道是不正确的。在休斯敦,飞行控制指挥官史蒂夫·贝尔斯面临着一个关键的、一刹那间的抉择——中止登月计划(这也意味着中止整个飞行计划,因为飞行器上的燃料仅够进行一次尝试),或者命令宇航员按照计划行动,不要理会登月舱制导计算机出现的问题。贝尔斯后来承认,他是“凭着直觉”允许阿姆斯特朗尝试登月的。

而这正是阿姆斯特朗和奥德林所期望听到的命令。但这两位宇航员现在发现他们正处在一块岩石和一个硬地之间。计算机失灵导致他们飞过了预选着陆区,而燃料也很快就要耗尽了。此时,阿姆斯特朗证明了他作为一名果敢飞行员并非徒有其名。登月舱不断下降,燃料开始耗尽——登月舱位于月面上空大约30英尺,所剩燃料仅够用30秒钟——阿姆斯特朗在遍布砾石和陨石坑的月面冷静地找到一处适合着陆的地方,并驾驶登月舱稳稳地降落在月球上。

勇敢使我们能够抓住最后一丝机会,相反,过于谨慎,只会徒然浪费可能抓住的机会。

着陆成功

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相互看了一眼,会心地笑了起来。飞行控制中心内鸦雀无声,大家都在静静地等待和收听。终于,他们通过无线电听到了阿姆斯特朗的声音:“休斯敦,这里是静海基地。‘鹰’着陆成功。”飞行控制中心顿时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欢呼声。在登月舱座舱里,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把手伸过仪表盘,默默地握了一下。时间是1969年7月20日下午4时18分。

“这里的月面平坦并目遍布尘埃……我可以在细沙粒中看见我的鞋印。”阿姆斯特朗站在月球上,他的话从月面一直传到了地球。此前不久,他刚从登目舱下来、踏上了月球时讲了一句非常著名的话:“对一个人来说,这是一小步;对人类来说,这是巨大的一步。”全世界大约有10亿观众在观看从月球发回的并不十分清楚的黑白电视图像,分享了这迈出的第一步。在这之后的l0个小时里,不论在那里,当地球上的人们看到月球时都会想,现在那上面有人了。

人类世世代代的登月梦想,原来只存在于神话故事里,现在终于变成了现实。这种原本看来根本不可能的事情,现实终于成了现实。这足以向我们证明,只要我们敢于梦想,并努力为梦想付出努力,梦想终将会变成现实。

五、成功地化解闪电危机的阿波罗12号

1.火箭一发射就被闪电击中

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第二次登月飞行——“阿波罗”12号飞船的发射、升空过程中,宇航员和地面控制中心遇到了一次重大的意外情况。

1967年,美国航空航天局曾发射到月球一个探测器——“勘测者”3号,为了在“勘测者”3号附近实现登月,“阿波罗”12号飞船在月球的准确着陆区设定在风暴海,宇航员必须争取把登月舱降落在风暴洋,因为这里距“勘测者”3号很近。

同类推荐
  • 奔奔女职场生存记

    奔奔女职场生存记

    城市中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大都处于“在路上”的事业初级阶段。他们为了体面生活、事业有成、身体健康而日日奔波;他们在高房价、高车价、高医疗费用的压力下使出浑身解数,在职场上玩命工作;他们同样热情奔放,在生活的夹缝中学着享受生活。没错!他们,他们就是奔奔族!职场经验的匮乏、人际关系的处理和麻烦、腰包的胀胀瘪瘪,让奔奔族体验到奔跑中的酸甜苦辣和人情世故。身为女性,这条道路奔起来更加艰辛。本书作者剥离职场背后的层层伪装与戒备,还原被生活逼迫得无处落脚的种种天真,对奔奔女职场中需要面对的各种情况进行现身说法,从进入职场、在职场上稳定下来、加薪、升职,一直到最终自己创业。
  • 势关成败——以势谋事的8种学问

    势关成败——以势谋事的8种学问

    本书阐述了要变被动为主动,就必须学会通过主观努力适应、把握并利用客观规律,学会去“用势”,也就是要能动地度势、谋势、乘势、导势、借势、蓄势、造势和转势。
  • 现代礼仪修养教程

    现代礼仪修养教程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讲究礼仪的国度,礼仪在我国社会政治文化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早在先秦时代,我们的先人就建立了一套完备的礼仪。周公的“制礼作乐”、孔子哀叹“礼崩乐坏”,都说明了这一事实。
  • 中学生最喜欢的99个情商故事

    中学生最喜欢的99个情商故事

    用最美的故事培养中学生的健全人格。全书通过丰富多彩的惰商故事,让学生体会团队合作力量的伟大,品味探索发现的快乐趣味,珍惜朋友时的友谊真情,培养日常生活中的公平正义感,奠定孩子一生成长的基础。性格决定命运,也影响未来。
  • 责任担当梦想-中国梦青少年教育读本

    责任担当梦想-中国梦青少年教育读本

    本书以责任为专题讲解实现梦想需要具有的心态、品质和实际行动,并以一个个真切感人的生动故事进行阐述。
热门推荐
  • 诺深入心

    诺深入心

    世界上每件事都有不同的选择,当她选择与他携手离开后,另一个他护她,却被误解之久,直到另一个他逝去…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星运传说

    星运传说

    一段过去与未来的纠葛,一个来自未来逃婚少年。中间断掉的痕迹,命运中星痕,一步一步敲开远古阴谋。被命运主宰的一切是否能够再度回到原点?少年又是否能够回到未来?漫漫长路唯有贱作伴,一个少年带动不一样的风波。
  • 我也是一位系统

    我也是一位系统

    某系统与同事聊天时说:“我的任务者可乖了!”她听见了,笑着问他:“哦?”某系统似乎感觉到了一股恶意。此后,他的生活便是一直哄着她,宠着她。此后,她的生活不再只是任务,还有他。(系统也是能恋爱的,系统的爱超甜的!)(快穿加甜宠,女主后期会被养成“咸鱼”的哦!)
  • 缘塚

    缘塚

    彼年豆蔻,残塚成风,只为伊人醉;锦瑟弹遍,年华流尽,在凡尘迟暮;一帘幽梦倒挂,血染红尘凡缘。缘灭万世,泪洒长空!
  • 幻想郷的花开

    幻想郷的花开

    LOLI养成就别想了,现在想想怎么在幻想乡正式建立之前不被干掉吧
  • 成为丧尸的生活

    成为丧尸的生活

    死后成为丧尸是一种什么感觉?2118年的某一天,暗物质能量由于不明原因充斥这地球空间,大部分人类被这股能量侵蚀,破败的身体与毫无意识的本能预示着他们此刻变成了无法想象的生物,活死人。施阳,一个在灾难来临时逃跑的胆小鬼死而复活,成为一个退化后又进化的一个新型丧尸,在经过一系列的事件后从一个意外出现的生命变成了一个影响新世界格局的一个人。只不过,这个“人”做的实在太痛苦了。
  • 百善孝为仙

    百善孝为仙

    一介山野小子,误食半粒升仙丹,成就半仙之体而不知。引得山精妖怪闻气而来,母亲为了救她,被重伤,剧毒缠身。幸得一老道及时,但是需要跋涉万里,寻得仙人,良药。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来自盆地的风

    来自盆地的风

    初见于夏末,分别于夏初。浑噩消磨几番,几番遗忘。又见你于盛夏,再次倾心。许我三个秋冬春夏,走向你的世界走向你。我是来自盆地的风,吹向沿海,奔向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