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145000000007

第7章 我的顾客在想甚么呢?(2)

以前面的案例为例,也许企划案当中明文规定,活动结束后要立刻清理卖场恢复原貌,因为其它事情耽误,营业单位没有办法立即完成时,整合困难的缺口已然出现,企划单位认为按照计划执行本来就是应该做到的事情,可是营业单位却认为最初规划时并没有参考其意见,这种现象就是整合缺口。如果是各家分店之间的协调失败,也会出现“整合上的困难”这种缺口,连锁加盟事业更应该注意这个问题,我经常发现,总公司希望各分店采取哪些行动,可是分店却当马耳东风。

沟通与协调是化解这种缺口两大药方,而相互尊重,多为彼此着想则是其中的药引,换言之,在规划的初始,就要与其它单位协调,充分参考他们的意见,若是有需要支持的部份,一定要提出来,不可闭门造车,毕竟财务单位最了解的部份还是财务会计,营业部分是营业单位最拿手的项目,这是谁也无法否认。所以,只有多设计一些沟通机制,才有更多机会避免彼此内耗的问题。

缺口六:媒体的报导。

“媒体的报导”就是顾客认知落差的第六个缺口,尤其现在各种媒体类型是如此复杂和蓬勃发展,新闻或消息的需要量大增,很多公司的活动都已经透过媒体公关公司的包装与运作,成为一种新闻事件,很多人们对于广告或活动标语(slogan)可以琅琅上口,就可以明白,人们的认知往往被媒体影响而不自知;这种影响不只在顾客心里如此,公司也一样受到影响。

民国76年太平洋SOGO百货的开幕活动,虽然公司方面耗费巨资进行活动广告企划,却比不上当天台北整个东区的交通瘫痪来得有新闻性。这个交通瘫痪是因为SOGO开幕造成的,所以新闻媒体报导交通瘫痪时,一定会提到SOGO的开幕这个活动,才导致交通大乱。我们知道一个百货公司开幕不可能上晚间新闻,可是交通瘫痪却可以(搞不好还是头条新闻),因此三台晚间新闻在当天为SOGO做了一次最佳的免费广告,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其实,最容易影响我们的便是新闻以及广告,尤其是那些被刻意炒作的内容,还有塑造出来的“民意”与扭曲的“民调”,往往会对民众的判断造成无法估计的影响。比较恰当的解决之道是大家必须有自己的主见,充实自己阅听的深度与广度,以自己的智能判断,不是媒体说甚么就跟着起舞。对于企业的广告更是要仔细研判,因为没有一家企业会自暴其短,在广告里面说自己是多么差劲,即使艾维士租车公司(Avis)说“自己是老二”,他们也强调“我们会做得更好”,更不需提起多如牛毛的ISO认证或“顾客第一、服务至上”标语或口号。

当然除了顾客在看了广告之后,能够运用自己的理性来分辨,我也希望企业不做夸大不实的广告,不只为了符合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员会的规定,更积极的为了企业道德的使命,这样也许会减少媒体的误导。历年来,公平交易委员会(http://www.*****.com/?)裁定了包括本国厂商与外商至少三百九十件以上广告不实的案件,其中不乏极为知名的企业,这个数字值得企业界检讨反省。

人,不可避免的主观。

缺口的发生是必然的,因为我们都是人,每个员工的生长环境都不同,不能像机器一样提供完全标准化的服务,更不用奢求每个顾客的感受都是相同。不论是在设计顾客服务时出现了缺失而不自知,或者是在传递讯息给顾客上发生误差,只要是人与人之间的服务,都没办法十全十美,所以我们只能够事前打一针预防针尽力防范,事情发生时全力解决,事情结束后确实检讨,作为改善参考。这个模式的提出,也有帮助大家了解自己的问题可能会出现在哪,进而预防下次出现的意义。

把公司与顾客间的缺口找出来,目的是为了帮助大家能够比较清楚的看见问题,知道公司和顾客当中有哪些盲点是有待克服的。在上述每个缺口中都已介绍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希望这些建议能够带给大家一些思考上的启发。不过,在这六个缺口中,有三个是发生在公司内部,发生在顾客身上的只有一个,有一个是发生在两者之间,还有一个是整体大环境的问题,由此观之,企业的问题确实比较多。

还有一点,通常顾客是处于被动的状态,被动地接受公司提供的各种信息,而无法自己主动去寻找合适的厂商,包括信息、时间、经费时,都不允许顾客主动去寻找完全合意的厂商和产品,所以顾客都会有些许的不安感,这种不安之感也是缺口发生的原因。因此要改变这种情势,就要邀请顾客来共同管,成立顾客咨询小组,由高层主管直接向他们咨询,以便直接获得顾客的真实意,如此对公司与顾客而言,双方互蒙其利,岂非妙事?

总之,如果公司能够减少这些缺口的发生,就像预防针一样,事先就避免感染,那么一定有可能带给顾客优秀的服务,毕竟好的服务仍有赖于公司与顾客双方的互信互谅,才有可能达到,您说是吗?

(第二节)品质与满意的问题。

从前一节里,我们确定顾客和企业的想法或观点都不一样,彼此对品质的想法自然有许多差异,品质与顾客满意、经营绩效都有关系,甚至往往成为代名词。然而,品质的概念是如何兴起的?

一般同意品质兴起于1970年代。在70年代初,Edward Deming与Joseph Juran(即戴明与周仁两位学者)两位美国“顾客”,协助日本厂商建立以品质作为竞争的优先级,配合当时的能源危机,使得消费者逐渐认同日本汽车具有品质较佳的口碑,为日本汽车产业打下美国市场,进而品质成为日本其它产业共通的追求目标。直到1980年代以后,美国汽车厂才发现他们需要倾听顾客的意见,并且转换成产品的标准,否则将在全世界失去市场占有率。也就是说,由1970年代开始,消费者对于高品质产品与服务的要求,已经是厂商必须遵循的基本方向,顾客希望厂商如何去做,厂商就必须遵从。

品质,不论产品品质或服务品质,都是许多人朗朗上口的名词,然而,我在许多企业内部或外部课程里,经常请教学员的一个问题,就是能不能用最简短的一句话,说明“甚么是品质”?

甚么是品质?

根据南加大教授Richard Chase(1991)的研究指出,服务品质有三种不同的概念:特性理论、顾客满意理论、以及互动理论。“特性理论”就是服务品质是服务传送系统的一种主要反映,藉由管理的潜在控制,使得投入的服务之特性与服务品质产生关连;“顾客满意理论”强调服务品质是顾客眼中的一种评价,并存在顾客的心中,厂商应该将焦点从产品或是服务的产出,转移到顾客的身上;“互动理论”则是说明服务品质是一种参与服务过程的人们所共享的经验,这种经验是由顾客以及服务人员所共同创造与分享。换言之,服务品质是顾客所感受的部份,是一种经过实现之后的观点,并不像产品品质具有实体,可以用工具做不良率之具体量测,这两种品质在本质上就有很大的差异。

品管大师戴明(Edward Deming)强调,品质是“由顾客来衡量的,是要满足顾客需求,让顾客满意的特性或能力”,是一种存在顾客心中的标准,品质提升的工作,是管理阶层的职责,而非工人的职责,管理者必须营造一个有助于发现和解决品质问题的环境,以协助众人致力于品质的提升。而且品质的问题,往往不是表现上的那一个问题,必须从整体系统的观点来分析,才能真正找出病根,并提出解决方案。

品管专家周仁(Joseph Juran)认为,品质是一种“可以适合使用(fitness for use)的特性”,而且这种特性是由顾客来衡量,不是企业自己认定就足够。他还说明每一种产品都存在着许多品质特性,这些品质特性可分成两类,第一类是顾客需要的特质,另一种是可以让顾客免于不足恐惧的特性。

另一位品质专家克劳斯比(Philips Crosby)认为,品质必须是符合需求的(conformances to requirement),也许这种需求是来自于顾客、管理者、品管规定等,然而,管理者或品管规定也必须在顾客喜爱的角度设计,企业必须顾客的角度来定义产品的规格,合乎这些规格的产品,才能符合顾客需求,所以,他认为产品品质必须是百分之百的合乎规格或者零缺点(zero defects)。

当然还有许多专家学者都提出关于品质的定义,不外乎是“品质是商品或服务能够满足顾客需要之能力”,全面品质管理(TQM)也强调三项主要原则:顾客满意的品质、员工参与、持续改善等,而且集中焦点在制程、产品、服务设计,还有标竿学习,以及原物料采购,并且运用一些问题解决工具,如品管七手法与新七手法等,以求从全面去检测并改善品质的问题,如图2-2所示。

图2-2 TQM轮。

品质一方面是符合顾客的期望,另一方面又是超越顾客的期望,所以品质可以用以下六个特性来说明:

一、符合顾客期待的规格,并且适合使用,甚至让顾客乐于使用。不论这种期待来自于广告的陈述,或者亲友的口碑转述,顾客都会以他的立场来解释,企业宣称的内容是否与实际一致。如果一致甚至超过顾客期望的规格,顾客就会认为品质良好。假如披萨公司宣称在30分钟外送到府,顾客期待就是30分钟里,一定要看到披萨外送员在门口按门铃,如果超过30分钟,顾客自然不满意,如果能缩短到25分钟,顾客就会满意。然而,应该缩短到几分钟,才是真正超越顾客期望的表现呢?下一段的“六个标准差”可以作为相关业者的参考。

二、顾客的心理感受上,必须具有价值,最常说明价值的就是顾客购买产品或服务时,“乐于支付的价格”,不是“实际支付的价格”,这个“价格”往往是“价值”的代名词,另外学者Philip Kotler认为“价值”是指消费者用来评估产品和服务能满足他的需要的整体能力,学者DeRose也认为“价值”就是“以最低成本取得、拥有、和消费产品,并且能满足其需求”。这两句话就包括许多非金钱意义的价值在里面,这些心理感受的价值,常常是一种顾客主观能接受,就愿意支付的价值。一般来说,这种价值包括产品价值、服务价值、个人价值、形象价值等四种,也就是顾客期望从特定的产品或服务能得到的利益总和。

三、公司提供售后支持的项目,对绝大多数顾客来说,与当初购买的产品和服务,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这里的售后支持不只有售后服务,还有许多信息的提供、人员或设备的参与,例如刚买回来的冷气机发生故障,公司愿意立刻免费换一台新的冷气机,自然顾客心里面会认为,这家公司的品质不错。还有,顾客购买银行的理财计划之后,银行可以不断提供一些短中长期分别看好的投资标的,让顾客选择投资组合内容,而不会再成为理财会员之后就乏人照料,这样的服务当然会让顾客感到满意。

四、员工参与是推动品质管理的一个重要因子,员工不只要参与品管圈,还要一起变动组织文化,透过教育训练以提升个人的能力,使得组织里每个人都具有品质认知,只要在自己手上发现品质瑕疵点,就应该立刻改善,不要把这个瑕疵传递到下一个员工手上,这也是内部顾客满意的意义。员工是品质管理的动力与核心,只有管理者愿意投入是不能成功的,一定要不断的灌输到每个员工身上,让他们了解品质的重要性(例如:较佳的品质,可以订较高的价格,也拥有较佳的利润,还可以降低修改、补救的成本),自然品质管理的推动容易成功。

五、全公司都力行持续改善的文化,不断找出那些产生变异、不稳定的原因,并且全员动员致力于改善,以达到符合进而超越顾客期望的品质。品质产生变异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机遇原因(common causes of variation),就是在目前的流程下作业,随机会出现,并且不可避免的变异来源,也许需要建置新厂,或者重新设计服务流程,才可以消去原来的机遇原因,然而这样做又可能出现新的机遇原因;另一种是非机遇原因(assignable causes of variation),就是那些可以被辨认、指出来,可以透过管理达成改善的目的,例如员工需要进一步教育训练,才懂得使用更精密的机器,这样可以减少非机遇原因产生的误差。

六、变异程度低。变异程度代表一种不稳定、不确定的风险,管理本来就要尽可能的避免风险的产生,因为风险代表成本,风险越高,成本越高,所以在统计上常用变异数、标准差来解释这种变异程度,测量出来的变异值大,容易出现标准界限外的数值,表示这里有不良品。也就是说,测量值的变异小,客观测量出来的品质就好,若变异大,则品质就差,所以近来许多人主张要采“六个标准差”的变异标准来定义品质水准。

你愿意成为那3.4次的顾客吗?

现在最热门的管理名词,恐怕非“六个标准差”莫属了,从国外红到国内,从奇异公司(GE)到国内科技大厂,每个人都把6σ当成至高无上的准则来膜拜。

甚么是六个标准差呢?简单来说,这是一种绩效考核的标准值,在每一百万次的操作中,只有3.4次会出现误差(又称为变异)。天啊,一百万次只有3.4次有问题,好像很了不起!

真的这么了不起吗?某次上课时,曾有位学员反驳:“当然很了不起,一百万次才3.4次,太不容易了。”当然,从企业角度来看,应该不容易了。可是,站在顾客的立场,连一次瑕疵都不允许!当时我听完他的陈述之后,只有问一句话:“请问你愿意成为那3.4次的顾客吗?”或者,换另一个问题:“一百万次(片、颗)的目标很难达成吗?”

一个西式快餐餐厅(例如麦当劳、肯德基等)一个月卖出去的汉堡数目,往往超过一百万个。一个百货公司一个月使用电扶梯出入的顾客人次,经常超过一百万人次。如表2-1所示,与大家生活息息相关的中华电信,网站上浏览人次,在2001年7月23日早已突破940万人次,2001年6月的市内电话用户1200万户、行动电话544万户、网络用户240万户。如表2-2所示,台北捷运公司全部系统一天服务的旅客人次,可能就接近百万人次。

业务项目单位至本月止累计用户数。

市内电话千户12,752。

行动电话千户5,448。

无线电叫人千户474。

公用电话具144,749。

网际信息网络户2,443,886。

表2-1中华电信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业务营运量状况表(累计至民国90年6月,资料来源:中华电信网站http://www.*****.com/?)

同类推荐
  • 企业公民:从责任到能力

    企业公民:从责任到能力

    “企业公民”概念肇始于西方,是指将社会基本价值与日常商业实践、运作和政策相整合的企业。一爪“好”的企业公民,需要在商业实践中善待在商业生态网络中的各个层面的、相互联系的利益相关者:顾客、员工、社会(社区)、环境与资源、合作伙伴以及股东。当今社会,商业势力是最重要的社会主导力量,企业享有空前的超级话语地位,与之相伴随,各个层面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自身的能力建设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和期待。企业作为一种社会“器官”,将不得不面对更加严格的外在约束和自我规范,而企业公民的能力建设问题,也随之被凸现、放大和提到了议事日程上。
  • 传承的力量:解码中国化企业文化管理

    传承的力量:解码中国化企业文化管理

    作者从西方管理科学入手,结合中国文化及中国管理思想的精华,分析文化管理中的企业文化的本质,整合中国思想和现代企业文化的联系,从而引导企业家和研究和以中国哲学思想为出发点,结合西方的管理体系,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管理理论。中西文化结合的理论和知识,实用的方法和技术,创新的工具、模型、案例,有趣的行文风格,使本书成为继《企业幸福力——EAP中国化与幸福管理》之后对中国化管理的又一探索之作。
  • 销售心理学:直抵客户内心需求的成交术

    销售心理学:直抵客户内心需求的成交术

    美国保险销售大师乔·甘道夫说:销售是98%对人性的了解2%的产品知识。所以,销售就是一件走心的活儿,想要做好产品营销,在准确找到客户购买的真实需求的同时,更要抓住客户的心理与消费习惯,俘获目标客户的芳心。销售打的是一场心理战,在这场心与心的较量中,销售人员想要提高业绩,必须掌握客户的心理活动。找准客户的心理需求,做到投其所好;解码客户的“微反应”,做到心中有数。察言、观色、攻心,掌握了客户的心理,就能引爆销量!
  • 体制转型推动实际人力资本形成

    体制转型推动实际人力资本形成

    本书内容包括:实践在人力资本形成中的关键作用、制度在人力资本形成中的作用、制度在人力资本形成中的作用的计量检验等。
  • 租赁创富——健康·租赁·资本三度整合

    租赁创富——健康·租赁·资本三度整合

    人类资源总是有限的,但人人又都有享受高度商业文明生活的权利。这个时候,资源稀缺所引起如大宗商品、奢侈品等的高消费成本与大多数民众的消费能力落差就形成了矛盾。可幸的是,这个矛盾现在终于有了解决之道——租赁。
热门推荐
  • 冰鬼

    冰鬼

    用爱支持着奋斗在动画第一线的陶笛终于累死在了工作台上,不过他的人生却没有就这么完结。“我叫桃地再不斩,我发现……我成了一个漫画里的人物。”虽然长相凶恶,内心却无比温柔。虽然没有眉毛……“混蛋!说没有眉毛的你瞎了吗!!”总之,这是一个不一样的鬼人,不一样的套路之旅。
  • 精灵之萌的力量

    精灵之萌的力量

    该选哪个当自己的宝可梦?迷你龙?小火龙?呱呱泡蛙?塔卡,裤头哇路。选宝可梦当然要选萌萌哒的宝可梦了!苏明一边撸着泡沫栗鼠一边想到:“我去这个宝可梦真是萌萌哒!”
  • 穿越之凤凰于飞

    穿越之凤凰于飞

    她在现代是某公司执行总裁。穿越到古代成为地位低下的商女,从古起重农抑商压迫商人,而她却要改变现状,她立誓一朝权力在手便必定提高商人低贱的地位,待看她如何在异世覆手为雨。
  • 朕即天下

    朕即天下

    一场大病醒来,李君庶发现他竟然成了史上有名的昏君,秦二世胡亥。
  • 世界起源之上古世纪

    世界起源之上古世纪

    这是个物质的世界,在信仰神灵的同时也相信世界是物质的世界,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元素的不同组合而构成。在一些大胆到有些天马行空的元素探索者的眼中,神灵都是物质的存在,只不过神灵是探索物质元素的先驱者,是所有生命种族的导师。
  • 闪婚甜妻不准逃

    闪婚甜妻不准逃

    父亲在当天突然心脏病发,送到医院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她决心借助四爷的力量复仇,原本以为跟这个男人只是互相利用,没想到他却当了真。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萌学园之微光

    萌学园之微光

    时光荏苒,世事辗转多年以后的再回首你的茶馆,她的旧巷老去了竹马,青梅枯萎与谁道别来无恙
  • 天道惩戒者

    天道惩戒者

    作为死神(天道惩戒者)的唯一继承人,林轩然确实一点都高兴不起来。应为他怕鬼呀!但林轩然又是经历了什么,从一个怕鬼的死神(天道惩戒者)变为了令万道生灵闻声丧胆的至尊呢?
  • 如果是罪请还给我

    如果是罪请还给我

    (虐心之作……!!)陈可依是只狐狸吗,显然不是,因为都说不够妲己,不够妖孽,可是,跟狐狸有什么区别?祸害了太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