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113800000022

第22章 民俗风情(5)

正因为各地区的历法不同,由各地作者所编写的典籍在时间、季节上便有很大的差异。著名的《春秋》用的是周历,而《左传》用的则是夏历。历法上的差异在《诗经》中尤为突出。《诗经》中收集的诗歌来自当时全国各地,里面各篇所使用的历法也就因地而异。其中《诗经·豳风,七月》中,夏历和周历并用。其第一章中“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是指夏历的七月和九月;《孟子》一书多用周历,本文开头所说的“秋阳以暴之”中的秋阳,实是指夏历中的五六月时的烈日。

了解不同的岁首月建对于弄清史实具有重要的作用。如秦朝改历,以亥月(夏历十月)为岁首月建。但因为夏历比较适合农事季节,所以,秦朝只是在每年的亥月改元,并因避讳秦始皇之名讳而将正月改称“端月”,其他各月的称谓并没改(不称十月为正月,也不改正月为四月),春夏秋冬和月份的搭配也完全和夏历相同。据此,陈胜、吴广起义时间为秦二世元年七月,二世二年冬被镇压。若按一般的历法推算,起义时间当为一年半左右;但如果注意到秦朝十月改元的事实,则可以知道起义时间实际上只延续了半年。

汉初承秦制,以亥月改元。汉武帝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改秦历为夏历,即以寅月(夏历正月)为岁首月建,并改元太初,这件事史称“太初改历”,新历称“太初历”(即夏历)。司马迁生于汉朝以十月为首的时代,又经历了“太初改历”,所以《史记》中的年份记载与推算,都是比较清楚的。

汉以后至今,历朝大多用夏历。但也有四次例外:一次是西汉末王莽改制时期,改建五为正月,即以殷历取代夏历,前后用了16年,后又改为夏历。

第二次是三国时期,魏明帝曹睿又改用殷历,前后延续了2年10个月,后仍用夏历。

第三次是唐代武则天“武后改历”。改建子月为岁首,即用周历。同时还改子月为正月,丑月为腊月,寅月为一月,卯月为二月等,这样,一年中的月份称谓依次为正月、腊月、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这个历法用了十年,后改用夏历。

唐肃宗时期,用了六个月的“武后历”,并把各月的名称又改为“建子月、建丑月、建寅月……建亥月”,而没有“一月、二月、三月至十二月”的称谓。随后,又改用夏历。

总的来看,这四次改历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不是很大,故而一般的参考书中都不太提及,但了解这一点,对阅读这一时期的历史典籍当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古人的“避讳”

避讳是中国封建制度特有的产物。它是一种民间风俗,比如在春节前后,长辈们都不许孩子们谈到“死”、“病”、“火”等字眼,目的是在佳节期间要“避讳”这些,远离这些。避讳还是一种封建制度,在中国封建社会,长幼尊卑、君臣上下的等级制度非常严格,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当今皇帝及自己的父母长辈的名字时,均不可直呼其字,而要改用别的字代替。这种避讳制度是异常严厉的,违者轻则入狱,重者处死。

避讳作为一种民间风俗,起源于两千多年前,到了秦朝便渐成了一种制度,隋、唐、宋时期更是兴盛一时,直到民国时期帝制被废除,避讳制度历经两千多年后逐渐消亡了。

中国古人的避讳是花样繁多的,其方法不胜枚举,但较为普遍的大概有替换、改字、缺笔、改音等。

替换,是说用新造的字来替换原来的字,以示避讳。汉高祖刘邦的妻子吕后是一位性情残暴的女人,在刘邦死后,她曾操持国家政权很长一段时间。吕后名雉,“雉”是古代对“鸡”的称谓,百姓们当然不能再把会下蛋的动物叫“雉”了,于是人们便重新造了一个“鸡”字,而“雉”这个字便由吕后独享了。

改字,是用一个意思相近的字来代替那个需要避讳的字。比如说,在东汉时期,汉光武帝刘秀,人们为了表达对刘秀的敬畏,把“秀才”改成了“茂才”。再比如《史记》中曾提到过“常山”这座山,其实是指的“恒山”,司马迁把“恒山”改为“常山”,是在避讳汉文帝刘恒的名字。

缺笔,是说在遇到要避讳的字时,书写者故意少写一个笔画,以示避讳。这种避讳方法在唐代较为盛行。

改音,就更常见了,把该避讳的字改音而读,以示避讳。凡是读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林黛玉的母亲叫贾敏,为了表示对母亲的尊重,林黛玉每读到“敏”字时,均改以“密”音来代替。中国古代的人们如此小心地“避讳”,这在今天看来是极为荒谬、极为可笑的,但是封建王朝的执政者们为了维护他们至高无上的权威与尊严,他们对此是乐此不疲,而且大力倡导,并且还有的制定了一系列违反避讳制度的处罚条例。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句名言,也是来源于避讳。在宋朝时期,有一位州官名叫田登,田登为了在百姓中树立自己说一不二的威严,便下令广贴布告,严令百姓不许再说“点灯”二字,因“灯”字冲撞了州官田登的“登”字,以后凡是言及“点灯”时,均称为“放火”。这自然给百姓的生活添了许多麻烦,于是有人便打趣两句诗,以讥刺田登的霸道无理。

现今避讳制度已远离了我们生活的社会。我们希望会有更多的不合理制度退出历史的舞台。

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辞海》注为:“阴历五月初五日,民间节日。本名‘端五’”。到了唐代,因唐玄宗八月五日生,宰相宋璟为讨好皇帝,避“五”字之讳,而“午”与“五”同音,所以将“端五”正式改为“端午”。到了宋朝,朝廷追封屈原为忠烈公,并定五月五日为端午节,传谕全国纪念屈原,还让人们佩带香袋,以示屈原的品德节操如馨香溢世,流芳千古。端午又名端阳、重午、中天等。端午节是迷人的,而关于它的得名和始源,一直是个引人注目的问题,历来有所争议。大致有以下四种说法:

一、屈原说。这种说法较为古老和通行。其所依据的最早资料有二:

(一)萧梁时吴均《续齐谐记》所记粽子起源的故事——“世人作粽,并带五彩丝及楝叶,皆汨罗之遗风也”;(二)北周时宗懔《荆楚岁时记》所提竞渡起源之一说——“屈原投汨罗日”为竞渡三个来源之一。因此,每到端午这天,民间有吃粽子、划龙船的习俗,传说这与纪念屈原有关。相传战国时,楚顷襄王宠信奸佞,将屈原革职放逐。秦国趁机出兵,使楚国失地千里,郢都也被秦将白起所破。屈原不忍再看到国破家亡、百姓流离颠沛的苦难,而自己又救国无门,但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便于公元前278年抱巨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颂歌。当地百姓知道后,马上设法捞救,一直追到了洞庭湖,都没找到屈原的尸体。这时恰逢天下雨,湖上的渔舟遇雨,一齐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他们听说是打捞贤臣屈原时,又再度冒雨,争相划进了茫茫的洞庭湖中。以后,人们就荡舟江河之上,以寄哀思,后来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又传屈原殉难后,楚国百姓为纪念他,每到五月初五日,便往江里扔粽子,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不再吃屈大夫的尸身,此说相沿至今。相传屈原投汨罗江殉难的日子是五月初五日,因而人们大多把端午节看做是纪念屈原的节日。唐代文秀有《端午》诗:“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它反映了端午的由来与悼念屈原有关。

二、龙节说。闻一多先生不同意上述说法,而认为端午是龙的节日。自他作出论证后,学术界大多沿用此说。在《端午考》一文中,他列出了有关典籍一百零一条记载;在《端午的历史教育》一文中,他从节日的竞渡和吃粽子都与龙有关,进而推论端午是龙的节日。他推论的根据大致可归纳为三点:(一)端午节的两个最主要的节日活动——竞渡和吃粽子都跟龙有关,竞渡用的是龙舟,而粽子投到水里又常被蛟龙所窃。(二)关于竞渡的来源,有关风土的书籍至少介绍了四种,就其中两种看,竞渡的风俗跟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特别深;而据《说苑·奉使》和《战国·赵策》,吴越百姓又有“断发文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还有用“五彩丝系臂”的习俗,这正是那以“像龙子”的“文身”习俗的遗迹。

三、恶日说。张心勤在《端午节非因屈原考》(载《齐鲁学刊》1982年第1期)中指出:把端午节的主要内容说成是纪念屈原,是后世好心人附会而成,端午应起源于恶日。(一)《风俗通义》、《论衡》、《后汉书》等古书都有“不举五月子”,即不将五月所生的孩子抚养成人的内容。五月初五日,古俗忌为“恶日”。战国时齐国最贵益尝君田文五月初五日生,其父不让家人养之,说明那时五月初五日已为俗忌。孟尝君死时屈原还活着。东晋大将王镇恶、宋徽宗等人亦有同样经历。(二)民间流传,吃粽子是祭屈原之尸,竞龙舟是拯屈原之体,挂艾蒲是招屈原之魂,其实皆不然。艾草、菖蒲都是草药,都与夏季各类疾病瘟疫孳生为灾有关,都因五月初五日这个“恶月”、“恶日”而来。粽子只是民间普通食品,龙舟竞渡是一种节日活动,最初并不固定在端午。(三)六朝以前五月初五日纪念的内容并不限屈原一人:山西一带纪念介子推,吴楚两地纪念伍子胥和屈原,浙江绍兴、会稽一带纪念曹娥。只是后来由于屈原的冤死深为后人怀念,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为人敬仰,屈原的诗作对后世的影响,端午节的纪念内容才为屈原所独有。

四、夏至说。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载《文史知识》1983年第5期)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则主张“有文字可考的端午始源应该是夏至”。理由:(一)从端午的两个主要风俗看,在权威的岁时专著《荆楚岁时记》中,五月初五日的节日风俗并没有吃粽子。而吃粽子却明明白白写在夏至节中——“夏至节日食粽。周处谓为角黍,人并以新竹为筒粽”。关于竞渡,隋朝杜台卿曾在岁时专著《玉烛宝典》中提出竞渡是夏至节的娱乐活动,不一定是打捞投江的屈原。再者,杜还毫不犹豫地把竞渡放到了夏至这天去分析。(二)端午风俗的另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以五彩丝系臂”等,均和屈原无关。若再查阅别的史籍,不仅在夏至的风俗中可找到后来五月初五日风俗的端倪,而且还能找到记录夏至是五月初五风俗起源的内容。司马彪在《后汉书·礼仪志》中的见解更明确:汉代五月初五日的风俗是来自夏、商、周时期的夏至节。(三)著名的岁时风物的著作《岁华纪丽》对端午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夏。”意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太阳正合于正阳的位置。因此,从端午节又名天中节来看,端午的最早起源的确就是夏至。

尽管端午的来历说法不一,但由于人们常在屈原身上寄托了自己的理想、愿望和情感,并从中吸取有益的营养,还是把端午看成是因为纪念屈原而产生的。

元宵灯节起源

农历正月十五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庆典——元宵节,俗称又叫“灯节”。旧习元宵之夜,城里乡间,到处张灯结彩,观花灯,猜灯谜,盛况空前。

届时,不论皇室贵戚,平民百姓,深闺淑女,均可破常规,顺习俗,制灯玩赏,出游嬉闹。唐诗人崔液作诗道:“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平时足不涉户的闺阁女子,往往乘此机会与意中人谈情相会。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词云:“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元宵灯会狂欢之夜,情人急于幽会,望眼欲穿,“踏破铁鞋无觅处”,见时就在眼前的有趣场景。

唐宋明清,元宵灯节成了年节中重要的民众娱乐活动。墨客骚人,常常吟诗作画,为节俗增添雅兴。今天,元宵放灯、观灯,仍是中国广大地区人民喜闻乐见的民俗娱乐活动。特别是近几年,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人们喜欢元宵灯节,可它究竟是什么时候起源的呢?

一种意见认为元宵灯节形成于唐代。《七修类稿》云:“元宵放灯,起唐开元之间,……从十四至十六夜,后增至五夜。”林达祖的看法与《七修类稿》稍有不同。他在《唐宋时代元宵着灯的盛况》一文中根据《旧唐书》有关睿宗的记载:“景龙四年,上元夜帝与皇后微行看灯,因幸中书令萧至忠之第。至丁卯夜又微行看灯。”认为“元宵灯节在明皇的父亲睿宗时代已盛行了”。

另一种意见认为元宵灯节是汉代传下来的。唐代徐坚《初学记》云:

“《史记·乐书》曰汉家祀太一,以昏时祠到明,今人正月望日夜游观灯是其遗事。”《初学记》是受命于唐玄宗,为太子们学习文化而编纂的书籍。书中“今人正月望日夜游观灯”显然是指玄宗时代。《灯节小史》作者观今从《御览》引《史记·乐书》的说法,又据《曲洧旧闻》所载“唐沿汉武帝祠太乙自昏至明故事”,认为元宵灯节“看来是成于汉初的一种特殊事体,并不认为是一种娱乐”。罗启荣、欧仁煊在1983年9月出版的《中国年节》中认为:“汉文帝是周勃勘平‘诸吕之乱’以后上台的。勘平之日是正月十五。每逢这天夜晚,汉文帝都要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夜’在古语中又叫‘宵’,于是,汉文帝就把正月十五这一天定为元宵节。不过,当时还没有放灯的习俗。到了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蔡愔从印度求得了佛法,汉明帝为了提倡佛教,赦令在元宵节点灯,以表示对佛教的尊敬。这是元宵节放灯的起源。”

还有一种意见认为元宵节源于释道的宗教活动。《涅槃经》曰:“如来阇维讫,收舍利罂置金床上,天人散花奏乐,绕城步步燃灯十二里。”又《西域记》日:摩喝陁国,正月十五日,僧徒俗众云集,观佛舍利放光雨花。而《岁时杂记》记载说,这是沿道教的陈规。道教把正月十五灯节称为“上元节”。最近又出现一种新说法,据1985年第1期《民间文学论坛》所载的《灯节的起源与发展》一文认为,元宵灯节“最早起源于对火的崇拜”,“原始人发明了火之后”,“认为神秘的火能驱赶走一切妖魔鬼怪”。相沿成习,最先形成仪式活动的,便是“傩”,“傩”是一种持火驱鬼的习俗活动,其“原始形态,可追溯至久远的上古时代”。

关于灯节的起源,民间传说更是纷纭不一。有的传说,隋炀帝色迷心窍,欲娶自己的妹妹。妹妹硬扭不过,借托除非正月十五出现繁星满地的奇迹,才可成婚。隋炀帝下令京城四周百姓到十五日晚每户燃灯火,违令者斩。至十五日晚,妹妹登楼见满地都是灯火,误以为真是繁星落地,纵身投河自戕。为了纪念这位不甘凌辱的女子,民间百姓每逢正月十五都燃起了灯火。有的传说,灯节源于汉武帝。当时宫女元宵正月过后思念家中父母,宫深禁严,怎么外出相见呢?足智多谋的东方朔得知后很同情,便设计成全她们。他散布谣言,说火神君将派员火烧定安城,城里宫内一片恐慌。后又向武帝献计,十五晚上宫廷内人员一律外出避灾,满城大街小巷,庭院屋门,都挂上红灯,好像满城大火,以骗过天上观望监视的火神。武帝允诺,宫女们元宵遂趁机与家人相会。从此,每逢正月十五都要放灯。还有的传说,元宵灯会源于民间的“放哨火”等农事习惯。每年正月十五左右,春耕即将来临,各地农民忙于备耕等工作。一些地区的农民就在这天晚上到地里把枯枝杂草拢在一起,放火烧掉,以除虫害。

同类推荐
  • 听三毛讲远行

    听三毛讲远行

    好想跟着三毛远行,一同去金色海洋吹风,聆听音乐王国的天籁之音,伴着大西洋的七颗钻石感受清风拂面的恬然情怀。
  • 美国的明清小说研究

    美国的明清小说研究

    本书从宏观和微观层面梳理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明清小说研究情况。评述美国明清小说研究历史脉络、明清小说译本、白话小说研究、文言小说研究、主题研究、小说评点与小说理论研究、美国明清小说研究的问题与方法等。
  • 老北京的民间与趣闻

    老北京的民间与趣闻

    本书主要介绍老北京城市建设的特点,以及居住在此的市井百姓的衣、食、住、行等。
  • 国学知识全知道

    国学知识全知道

    “国学”一说,最早见于近代思想家章太炎先生的《国故论衡》。顾名思义,“国学”就是中国之学,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中创造的文化。国学堪称中国人的性命之学,中华文化的学术基础、固本之学,是增加传统文化素养的学问。已故有名国学大师季羡林老先生曾提出“大国学”的概念,他说:“国学应该是‘大国学’的范围,不是狭义的国学。国内各地域文化和56个民族的文化,都包括在‘国学’的范围之内。”也就是说,广义的“国学”,就是中国之学、中华之学,是中华各民族很好传统文化学术思想的总称。国学汇通思想学术、典籍制度、百行百艺、礼仪民俗,蕴含国脉、国魂、国本,是中国人的根基所在、尊严所在。从20世纪90年代起,国学热再次兴起,如今方兴未艾。
  • 中国历史文化百科——饮食

    中国历史文化百科——饮食

    此系列书籍介绍了中国历史文化百科的知识,内容包括字谜,中医学,武术,政体,哲学,战争,天文学,诗歌,服饰等。
热门推荐
  • 俄努斯美联酋联合科学特别观察组

    俄努斯美联酋联合科学特别观察组

    地球欧洲部分和大洋洲构成了相对量子对冲联盟一个拥有九座宇宙电梯,36艘玄武巨鸟九艘太空母舰巨石阵轨道炮系统的强大区域强国俄努斯帝国-蜀3星堆
  • 狐凡降

    狐凡降

    一只名为“黄瓜”的懵懂妖狐无意之间走出了紫云山,踏进了红尘浮屠的人世间。体内凝丹?目测阵眼?武学鬼才?黄瓜表示他完全都不知情。存在于血脉中的远古力量。几千年争夺天地的旷世大战。真相一一浮出水面。还有……唐萌你能不能不拽我尾巴。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隐决

    隐决

    落云无痕生死无尘去留无纹何忍何问--《云痕》
  • 帝华

    帝华

    七年前秦国来犯,她,母死兄亡,自己更背负“可乱天下”的骂名出离燕宫。七年后得回燕宫,她,步步心机,心念“血海深仇”,可能保得住自己的幸福。想当初父皇可为了天下,委屈了她;到如今父皇也能为她,负了天下。可是,当她机关算尽,久梦一朝醒,才惊觉,自己还是他人权谋天下的一颗棋子。乱世之间,高岸为谷,深谷为陵。是谁,执手捻棋,布局天下。是谁,辗转乱世,一统天下。且看,谁入了谁的局,谁是谁的棋。
  • 丑女很嚣张:王爷从了吧

    丑女很嚣张:王爷从了吧

    奇丑无比的沐大小姐痴恋晋国第一美男子——摄政王洛黎?传言沐大小姐看到苗条美女便恨得牙痒,看到漂亮帅哥就口水流满地。而她竟倒霉的穿成了这个沐大小姐……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侦探之鬼怪奇谈

    侦探之鬼怪奇谈

    故事是从一个警官身上引发而起,那天他来我的侦探事务所求助,说他每天晚上都会遇见了一个漂亮的女鬼,而我对于世间上那些稀奇古怪的事情一向都充满兴趣,所以答应帮助他将事情调查清楚。可是,当我展开调查后才发现一切都充满惊讶、充满惊恐。本书将围绕几个鬼怪故事,从而展开推理、调查,结果与真相往往出人意料,匪夷所思,这里面有人为的“鬼神”,也有真正的鬼怪故事……
  • 风雅宅女日常

    风雅宅女日常

    国曰风雅,有手机有现代科技的古风生活,这样的时代,宅是享受还是浪费呢?
  • 回首繁华原若梦

    回首繁华原若梦

    良久归来的易歌变了,这两年里有太多不敢为外人道的艰难。与荣洛的重逢,两人是否依旧互相折磨?
  • 腹黑总裁看上你

    腹黑总裁看上你

    苏浅兮和黎夕大概是上辈子结了仇吧!“哇塞!这个男人是谁?我看上了,以后就是我的了。”苏浅兮帅气的说,旁边的助理急死了。准备去拉苏浅兮……噢!苏浅兮把、把黎夕给…给亲了!好死不死的苏浅兮在这个时候说“我们已经么么哒了!你以后就是我的了,不许出去偷吃,姐姐我一定满足你。”接下来发生了一件大事,“好,以后我就是你的了。放心我不会出去偷吃的!有你就够了!”黎夕说。“恩,来我们去临证。”某女豪气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