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956900000050

第50章 听听戏,下下棋,搓搓麻(1)

古人中爱动的人一般崇尚运动竞技类的活动,如扭扭秧歌、踩踩高跷、踢踢球等,但这些活动对于爱静的人不太适合,他们更喜欢听听戏、下下棋、打打麻将等。

最早的电影,皮影戏

皮影戏

皮影,又称灯影,以在灯光照射下用兽皮刻制的人物隔亮布演戏而得名,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它源于我国西汉时期的陕西华县(古华州),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动影画艺术,有人认为皮影戏是现代“电影始祖”。说到皮影戏,《汉书·外戚传》中还有一个关于皮影起源的故事呢。

话说在西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有个李夫人,她很得武帝的宠幸,不幸的是这个李夫人身患重病过世了。武帝失去了爱妃,悲痛欲绝,以致连朝政都不想处理了。这时齐国的一名方士李少翁就称,他能够把李贵妃的魂魄调出来与武帝相见。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前些时李少翁出行,他看见一个小女孩在拿着布娃娃玩儿,而娃娃的影像射到了地上,影子就跟真的娃娃一样,于是他就想到了为武帝排忧解难的主意。他在家里用棉帛制成了李贵妃的小人像,然后又给小人的衣服涂上了颜色,手脚都用线穿起来,线的另一侧拴在了木杆上。

这样他就在深夜把武帝请来了,为武帝“招魂”。深宫中很黑,前方只有烛台,烛台后面还有一块方帷布,李少翁在布后面开始控制小人。武帝在另一处观望,就看见了李贵妃的容貌,而且身材也极像,这个李夫人坐在帐中,有时还能走上几步。从此武帝就用这个东西,来寻找自己对李贵妃的回忆。这就是最初的皮影戏,此后,皮影戏便在民间流传开了。

实际上,皮影戏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韩非子》中就载有这么一件事,有个客人为周君作画,把画作在了豆荚半透明的薄膜上,这画竟画了三年,周君很生气。客人就对他说,当你把它放在窗户上的时候,阳光直射透过豆荚薄膜,我画的景物自然就呈现在屏风上了,龙蛇车马都画在上面了。这就是最初的投影了,不过它是借助了日光,而且并没有运动的事物,所以也只能算个雏形了。

到了宋代,皮影才成了用于娱乐的游艺活动。像在宋仁宗的时候,民间有喜欢三国故事的人,就开始做起了皮影人物,并给人物画了各式的衣服,开始表演历史故事。当时没有电影,所以很多市民经常带着小孩子去看皮影,当时皮影的效果非常生动、逼真,再加上有后台配音演员的配合,更是声情并茂,因此打动了很多观众的心。

最初的皮影其实是纸做的。一般都是用白纸裹成一个小人,再根据想要的人物,给它画上脸孔,穿上衣服,但真正在屏幕上出现的时候,也就只能照出单色的影像。后来人们发现用兽皮制作成的“影人”,效果会更好一些。于是人们把兽皮削成了薄皮,涂上桐油再雕刻成人物的形状,再衬上有色的纸。这种影人头部和四肢可以灵活摆动,这样艺人在台后就可以操控皮影人。而台下的观众,也可以看到屏幕上生动的演出了。

后来很多人根据皮影戏的原理,甚至直接就用上了自己的双手,双手借助灯光,从而反射出不同的影像,这就更为神奇了。

经过元明清三朝的发展,皮影更是分出了不同的派别。像华北东部的“东城派”就是流行“驴皮影”,这种皮影就比较小了,雕刻成型后还要涂上桐油,而在西部的“西城派”流行的“牛皮影”则不需要涂桐油,而且牛皮影的外形更大一些。

皮影戏:曹操发兵

千百年来,皮影的发展也并不是那么顺利的。清代后期,官府怕民众借助皮影戏在夜间闹事,就禁止了皮影戏的游艺活动。在民国战乱纷飞的年代,皮影更是一蹶不振。而到了如今,千家万户都有了电视,还能经常看电影,传统的皮影事业的发展就受到了更大的阻碍。但是无论怎样,还是挡不住民间的百姓对皮影的喜爱,幽默的表演、生动的影像、特色的声音、有趣的故事,这一切都令人们舍不得抛下皮影。而作为一项传统、有趣的民间游艺活动,皮影艺术更得到了世界的认同。

灵动鲜活的木偶戏

双头木偶

用木偶来表演故事的戏剧。表演时,演员在幕后一边操纵木偶,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根据木偶形体和操纵技术的不同,有布袋木偶、提线木偶、杖头木偶、铁线木偶等。提到木偶,人们就会想到“傀儡”,的确如此,木偶跟皮影一样,都需要幕后有个人操控,这样才能变得鲜活。而提到木偶戏,在《列子》中还有这么个有趣的故事。

西周有个天子叫周穆王,传说他很爱出巡游玩。有一次,在西巡的返途中,一个叫偃师的人求见穆王,并敬献了一个能动的木头人。周穆王仔细观看这个木偶,它和真人也没什么区别,唱歌的时候就会配合着舞蹈,而它的舞蹈还很合乎韵律呢,并能遵从人的意愿行事。周穆王还真的以为是真人在为他跳舞。而在表演即将结束时,木偶的一个动作惹怒了天子,于是就要杀偃师。偃师赶忙上前解释,立即表明这是个假人,它的里面是由革木做成的,虽然从内到外都是假的,但却像极了真人。把它拆给了周穆王,周穆王这才相信。再把它重新组装回去,又变得跟原来一样了。

从上面的故事就可以看出,其实在西周的时候,民间就已经出现了木偶。实际上,木偶应该是起源于陪葬物。远古的人是很讲究殉葬的,而俑就是最常见的陪葬物,像现在最著名的是秦始皇的兵马俑。古代人即使没有兵马俑那样的气势,也要拿那么几个入形,俑来陪葬。而俑也是有原型的,它一般是模仿着侏儒的形状做成的。它不仅有人的身形,同时还模仿了人的动作,而傀儡木偶就是“俑”的翻版。

到了汉代,作为一种游艺活动,木偶戏才真正兴盛起来。在古代木偶只有两种功能。第一,木偶戏是一种游艺活动,因此在民间得以传承。像西汉文帝时的大臣贾谊,就曾进言过,建议把木偶戏加进百戏之中,以供表演,后来它还真成了一种有趣的表演活动。所以有的人家办喜宴的时候,还不忘请来一个木偶戏班助兴。第二,木偶戏是丧宴上的活动。很多家在举行丧葬时,也会请木偶戏班来表演,汉代木偶表演成了“丧家之乐”的重要内容,也成了当时重要的习俗。

至迟在公元550年至577年的北齐时代,中国已正式形成了由人直接操纵、木偶装扮具体人物、当众表演简单故事的木偶戏。北齐之后,中国木偶戏始终与戏剧等姊妹艺术为伴,表演形式和内容渐丰。

隋朝“机关木人”多搬演神话、传说、三国故事,人物颇众,对木偶戏的制作与表演有直接影响。只可惜少有文字记载。

唐时的机关木人可以饮酒唱歌吹笙,表演与制作已达完美的统一。据敦煌莫高窟31窟所藏盛唐壁画及诗词歌赋推断,提线、杖头、布袋、“盘铃傀儡”等木偶类型,此时皆有。

宋代木偶戏较唐丰盛,资料较多。大体呈以下特点:首先,题材多样,铺陈故事,以戏剧、说唱为核心内容;其次,门类众多,悬丝傀儡、杖头傀儡、水傀儡发达,亦有药发傀儡和肉傀儡;再次,水平不俗,“如真无二”、“功艺如神”;最后,名家出现,提线、杖头都有技艺精湛的表演家,张金线、任小三等名噪一时。“水傀儡”继承“水转百戏”衣钵,“药发傀儡”似与后世焰火有关,“肉傀儡”是儿童扮演摸拟傀儡,广东乡间还有布袋、铁枝木偶流传。宋代“弄傀儡”,班社众多,普及性强,瓦肆宫廷,无处不见,文人墨客,兴趣盎然。宋代是中国木偶艺术鼎盛时期。

元代杂剧艺术光芒四射,木偶艺术亦水平不俗。从仅存的《朱明优戏序》看,元代木偶已将“操纵技巧与言谈、歌唱及喜、怒、哀、乐作生动表演(4),剧目已具备了杂剧的现实主义内涵。

由明至清,木偶戏发展的特点是遍及各地,支派繁多。

根据木偶的结构和演员操纵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又可分为不同的种类。 托棍木偶  提线木偶在木偶的重要关节部位如头、背、腹、手臂、手掌、脚趾等,各缀丝线,演员拉动丝线以操纵木偶的动作,又称线偶或线戏,也叫悬丝木偶。

托棍木偶,又称杖头木偶,在木偶头部及双手部位各装操纵杆,头部为主杆,双手为侧杆,演员操纵时左手持主杆,右手持侧杆,举起木偶操纵其动作。手套木偶,又称掌中木偶、布袋戏等,偶人身高0,27米或0,40米,头部中空,颈下缝合布内袋连缀四肢,外着服装,演员的手掌伸入布内袋作为偶人躯干,五指分别撑起头部及左右臂,相互协调操纵偶人作各种动作,偶人双脚可用另一手拨动,或任其自然摆动。

丰富的木偶戏,成了民间重要的游艺活动,时至今日仍为百姓们所喜爱。

中国戏曲中的珍品,昆曲

昆曲早在元末明初之际(14世纪中叶)即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原名“昆山腔”,清朝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的伴奏乐器,以曲笛为主,辅以笙、箫、唢呐、三弦、琵琶等(打击乐俱备)。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它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在语言上,该剧种原先分南曲和北曲。南昆以苏州白话为主,北昆以大都韵白和京白为主。

宋、元以来,中国戏曲有南、北之分,南曲在不同地方唱法也不一样。元末,顾坚等人把流行于昆山一带的南曲原有腔调加以整理和改进,称之为“昆山腔”,为昆曲之雏形。明朝嘉靖年间,杰出的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对昆山腔的声律和唱法进行了改革创新,吸取了海盐腔、弋阳腔等南曲的长处,发挥昆山腔自身流丽悠远的特点,又吸收了北曲结构严谨的特点,运用北曲的演唱方法,以笛、箫、笙、琵琶的伴奏乐器,造就了一种细腻优雅,集南北曲优点于一体的“水磨调”,通称昆曲。之后,昆山人梁辰鱼,继承魏良辅的成就,对昆腔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改革。隆庆末年,他编写了第一部昆腔传奇《浣纱记》。这部传奇的上演,扩大了昆腔的影响,文人学士,争用昆腔创作传奇,习昆腔者日益增多,尤以歌妓为主。

昆腔在无大锣大鼓烘托的气氛下能够清丽悠远,旋律更加优美。同时,魏良辅对伴奏乐器也进行了改革。原来南曲伴奏以箫、管为主要乐器,为了使昆腔的演唱更富有感染力,梁辰鱼将笛、管、笙、琴、琵琶、弦子等乐器集合于一堂,用来伴奏昆腔的演唱,获得成功。

到万历末年,由于昆班的广泛演出活动,昆曲经扬州传入北京、湖南,跃居各腔之首,成为传奇剧本的标准唱腔:“四方歌曲必宗吴门”。

明末清初,昆曲又流传到四川、贵州和广东等地,发展成为全国性剧种。昆曲的演唱本来是以苏州的吴语语音为载体的,但在传入各地之后,便与各地的方言和民间音乐相结合,衍变出众多的流派,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昆曲腔系,成为了具有全民族代表性的戏曲。至清朝乾隆年间,昆曲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从此昆曲开始独霸梨园,绵延至今六七百年,成为现今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古老的具有悠久传统的戏曲形态。

昆曲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昆剧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它的基础深厚,遗产丰富,是我国民族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成果,在我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中国的国粹,京剧

京剧,又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年历史。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江南久享盛名的徽班“三庆班”入京为清高宗(乾隆帝)的八旬“万寿”祝寿。徽班是指演徽调或徽戏的戏班,清代初年在南方深受欢迎。继此,许多徽班接踵而来,其中最著名的有三庆、四喜、春台、和春,习称“四大徽班”。他们在演出上各具特色,三庆擅演整本大戏;四喜长于昆腔剧目;春台多青少年为主的童伶;和春武戏出众。

徽调多为二黄调、高拨子、吹腔、四平调等,间或亦有西皮调、昆腔和弋腔;而汉调演员演的则是西皮调和二黄调。徽、汉两班合作,两调合流,经过一个时期的互相融会吸收,再加上京音化,又从昆曲、弋腔、秦腔不断汲取营养,终于形成了一个新的剧种,京剧。第一代京剧演员的成熟和被承认,大约是在1840年左右。

1790年秋,为庆祝乾隆八旬寿辰,扬州盐商江鹤亭(安徽人)在安庆组织了一个名为“三庆班”的徽戏戏班,由艺人高朗亭率领进京参加祝寿演出。这个徽班以唱二簧调为主,兼唱昆曲、吹腔、梆子等,是个诸腔并奏的戏班。 这次北京的祝寿演出规模盛大,从西华门到西直门外高粱桥,每隔数十步设一戏台,南腔北调,四方之乐,荟萃争妍。或弦歌高唱,或抖扇舞衫,前面还没有歇下,后面又已开场,群戏荟萃,众艺争胜。在这场艺术竞赛当中,第一次进京的三庆徽班即崭露头角,引人瞩目。三庆班的高朗亭是安徽安庆人,入京时才十六岁,演旦角,擅长二簧腔,技艺精湛。《目下看花记》称他:“宛然巾帼,无分毫矫强。不必征歌,一颦一笑,一起一坐,描摹雌软神情,几乎化境。”

三庆班进京获得成功后,又有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等徽班进入北京,并逐渐称雄于京华的剧坛。这就是所谓的“四大徽班进京”。

四大徽班各有所长,有“三庆的轴子,四喜的曲子,和春的把子,春台的孩子”的说法,轴子指以连演整本大戏著称,曲子指擅长演唱昆曲,把子指以武戏取胜,孩子指以童伶见长。

同类推荐
  • 纳西族风俗志

    纳西族风俗志

    本书读者对象:民俗学、文化人类学、民族学、宗教学专业工作者及有兴趣读者。
  • 中国历史文化百科——文字

    中国历史文化百科——文字

    此系列书籍介绍了中国历史文化百科的知识,内容包括字谜,中医学,武术,政体,哲学,战争,天文学,诗歌,服饰等。
  • 双峰对峙:鬼门关(文化之美)

    双峰对峙:鬼门关(文化之美)

    这里,是中国神话传说中阴曹地府的一个关隘;这里,有饱经蚕桑的古迹名胜;这里,流传着许多传奇的历史故事……
  • 华夏先声:正说中国古代文明

    华夏先声:正说中国古代文明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从秦汉建制、隋唐盛世、宋元之治,一直到明清之际,中华文明在世界上一直居于领先地位。中国文明延续发展至今,不但创造了丰厚富足的物质文明,还创造成了博大精深的精神文明。这一切成就不但泽被了华夏子孙后代,而且也是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
  • 对联楹联(中华国学经典)

    对联楹联(中华国学经典)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远不是一本书所能囊括的。本丛书只是选取其中部分内容分门别类进行介绍。我们约请的作者,都是各个领域的专业研究者,每一篇简短的文字背后其实都有多年的积累,他们努力使这些文字深入浅出而严谨准确。与此同时,我们给一些文字选配了图片,使读者形成更加直观的印象。无论您是什么学历,无论您是什么年龄,无论您从事的是什么职业,只要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您都可以从本书中获得您想要的。
热门推荐
  • 幸福女人修炼术

    幸福女人修炼术

    女人追求的幸福,无非就是能在平平淡淡的日子里,享受一份宁静的美丽,享受人生的另一番情趣,在人生的旅途中处处有美丽的风景,生活中时时有温馨的笑靥。做一个幸福的女人,并不是一件难事。本书着重讲述女人30岁左右的故事,通过故事与启迪,引领即将30岁和已经30岁的女性在幸福的道路上前进。事实上,幸福从未离开过,它存在在爱情、婚姻、家庭和事业的每个角落,存在在每个人的心中,成为了一种感觉,一种情怀。女人只有到了30岁,才真正褪去表面的粗糙和幼稚,成为一块价值不菲的美玉,举手投足间给人的感觉不仅仅是心动,更多的是一种味道、一种风情、一种气质、一种修养。30岁的女人,经历了生活的洗礼,才更懂得幸福的含义。
  • 阴阳怪气的驱魔人

    阴阳怪气的驱魔人

    “我胸中有一口气,名为阴阳怪气。”“我手持一个骨灰盒,叫儒雅随盒。”“我偶尔去画展,感受抽象的魅力。”“我以为我的一生会这样在浑浑噩噩中度过。”“直到我早晨才见过的死者晚上站在了我的面前。”女巫,黑死病,消失的魔法,被遗忘的历史,以及阴影中蛰伏的怪异。“就这些吗?真是有够好笑的呢。”无内鬼:123061384
  • 玄都异闻录

    玄都异闻录

    前一秒,还在教室里挨训;后一秒,就穿越到一个不知名的朝代!而且我还多了一个新身份~~“公公~~”“都说了,不要叫我‘公公’了!”不行!我得想个办法穿越回去!老叶家可不能在我这儿断代啊~~
  • 简味

    简味

    氧的生成,生态的形成,节气形成温度的变化,季节。它是物理形成变化的空间,日期。为自然生活的环境,现实的景观,季度。为生长形成的变化,生物。在此,自然界之中的位置,地理。产生生命的形成,世界。从此,人类从此走过的方向,生存。
  • 镇天之皇

    镇天之皇

    古有三天,天有三族,族中又有无数的支脉。最高级的功法,最强大的血脉,最牛逼的长辈,最庞大的气运,命中注定的成皇路上,尸骨遍地。拼人脉的装逼时刻永远不会含糊。
  • 你眼中的我是谁

    你眼中的我是谁

    那些坐火看向窗外,不玩手机的人,到底在想些什么?心中的思念,能随着列车,传达到远方吗?我相信这路上偶尔会有黑夜,却始终驶向曙光。
  • 万法阴阳界

    万法阴阳界

    以万法,助阴阳。催魂魄,创一界。本书主人公是以《名侦探柯南》中毛利小五郎为原型,以五郎为乳名。其中,本书还以其他著作中的人物为原型的人物,共同勾画出一个全新的玄幻大剧。本书预定分为三篇,约五百章,五百多万字。本书部分描写会以古文形式减少字数,杜绝长篇大论浪费大家时间的行为。写的不好,望请见谅。
  • 想要陪你到地老天荒

    想要陪你到地老天荒

    “你的愿望是什么?”“陪你到地老天荒。”
  • 说好的一起走

    说好的一起走

    秦原是临床药剂师专业的一名大学学生,喜欢上了学校的一名临床系校友石小葛,他们通过微信认识的,后来相约一起自习,吃饭,培养着感情,两个年轻ren感情不断升级,最后又杀出个第三者,宋晓艺,心理学专业,隔壁大学的同学,两个年轻人的感情渐渐出现危机......
  • 大说世界吞灵异世

    大说世界吞灵异世

    风独行:“什么?陈回的《大说世界吞灵异世》除了《补连载》还有补连载!是叫《大说世界吞灵异世新》,还7站联发?”赖琳燊:“什么?《大说世界吞灵异世新》的打法看法全新!不去学怎么看不能确定自己是人?!还可能是牛顿文学奖的获得作品?!”湘小果:“什么!?可能是2016最好的文居然延续到2017年了!”张姆酿:“我要看我要看,点击阅读!里面一起喝酒看!”(必须要从1章看,成神57、不要用看法三81有辅助说明)菜美豪:“为什么我是括弧后才出来的,物理学文学用对、用好、用到看法一看,真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