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890000000007

第7章 语音(2)

南北朝诸韵书既“各有乖互”,陆法言的《切韵》与其他韵书比较起来,也该有许多“乖互的地方”。《切韵》在后人看来,似乎是“定于一”了,然而这是所谓“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如果其他韵书至今未佚,也许会比《切韵》更合于南北朝的语音系统。不过,现在我们仍可不受《切韵》的束缚,而以南北朝的韵文为根据,归纳成为一部韵书或韵谱。这种韵书或韵谱的价值,未必不在私人所著的韵书的价值之上;因为前者完全是客观的;后者则不免掺杂主观。陆法言所谓“南北是非,古今通塞”都是主观的东西,如果我们依南北朝的韵文归纳出一个韵谱,其中便无“是非通塞”之可言,较易接近于语音实录。

摘自王力《南北朝诗人用韵考》《清华学报》第11卷第3期1936年7月

南北朝虽有阳休之《韵略》诸韵书,然而它们在文学界大约没有什么权威,所以易于丧佚。它们既不像《唐韵》《广韵》藉政府的力量勉强要一般人遵守,那么,当时诸诗人当然可以顺着自然的语音去押韵了。因此,方音的差异自然会在韵文里留下痕迹。……不过,各诗人的方音是否足以代表他的籍贯,还是一个疑问。有两种情形可以使他们的籍贯与他们用韵不发生关系:第一,如果他们以祖父的籍贯为籍贯,这种籍贯在方音关系上就会失掉一半或全部的价值。我在北京常常遇着些不懂福建话的福建籍的学生,因面料想南北朝也会有这种名不副实的籍贯。温子升本传载温“自云太原人”,就是籍贯名不副实的证据。第二,诸诗人除陶弘景外,都是做官的人(或皇帝),做官的人就是喜欢打官腔,也许还喜欢依照官音押韵。虽然有时候在蓝青官话里可以留些土音的痕迹,但已经很难代表一地的方音了。因此,我们发见时代对于用韵的影响大,而地域对于用韵的影响小,然有些诗人的时代相同,而用韵不同,在许多情形之下我们仍可以认为方言的差异的。

摘自王力《南北朝诗人用韵考》《清华学报》第11卷第3期1936年7月

我们还有别的史料,藉此可以审核《切韵》的归类是否符合当时的语音系统。史料中最重要的就是南北朝的韵文,因为这是与韵书有直接关系的;纵使《切韵》与《广韵》也都丧佚了,我们还可以根据这些史料编成一部韵书。孔广森既然能单凭《诗经》著成一部《诗声类》,我们自然也能单凭南北朝的韵文著成一部《南北朝声类》,而这《南北朝声类》既可与《切韵》互相证明,也可以在某一些情形之下矫正《切韵》的错误。……与其根据宋人的韵图去定《切韵》的音值,不如根据南北朝诗人用韵的远近,因为南北朝离《切韵》的时代很近,而且诗歌里的韵类总比韵图里的系统更自然些。此外,当时或唐代中外文字的对译,自然也很能帮助音值的假定,但我们不能因此就抛弃了本国的史料。

摘自王力《南北朝诗人用韵考》《清华学报》第11卷第3期1936年7月

南北朝的韵书,有吕静《韵集》夏侯该《韵略》、阳修之《韵略》,周思言《音韵》、李季节《音谱》、杜台卿《韵略》等,陆法言的《切韵·序》里说它们各有乖互。这种乖互的情形可以有四个原因:(一)时代的不同;(二)方音的不同;(三)音韵知识深浅的差异;(四)归类标准的差异。陆法言等人“因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欲更捃选精切,除削疏缓”,大约就是要把不同时代与不同地域的语音系统加以融会贯通,再凭着他们的音韵知识,去决定他们所认为完善的归类标准。假使我们的揣测不错,《切韵》所定的语音系统竟近似于潘耒的《类音》,并不是一时一地的语音实录。吕静诸人的《韵书》之所以灭亡,《切韵》之所以独存,也许恰恰因为《切韵》能投合从前的中国学者的复古思想,也许还因为撰述《切韵》的八个人在当时的文学界有很大的权威,所以才有“我辈数人,定则定矣”的话。总之,如果我们要求一部语音实录的话,吕静诸人的韵书的价值未必不在《切韵》的价值之上,而它们的丧佚也就是音韵学上的损失。

摘自王力《南北朝诗人用韵考》《清华学报》第11卷第3期1936年7月

反切就是用两个字来拼音。古人或称为“反”,或称为“翻”,或称为“切”,都只是拼音的意思。上古的反切可以说是天籁的,例如“不可”为“叵”,“而已”为“耳”,“之乎”为“诸”,“如是”为“尔”;但当时只是无意识地用到反切的方法,还没有用它来注音。在未知道用反切来注音的时候,古人用的譬况的说法或“读若”法。……譬况读若的法子得不到真确的字音,固然不好,直音法也是颇笨拙的;如果找不出同音的字,就无法可想,如果同音的只是一些僻字,则注音也等于不注音。所以后来的人渐渐知道用反切以济直音之穷。颜之推《家训》云:“孙叔然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陆德明的《经典释文‘序录》与张守节的《史记正义·论例》也都说反切始于汉末;但章炳麟在《汉书·地理志》注里发见应劭已经用反语。大约东汉人已用反切,不过到汉魏以后才盛行而已。

摘自王力《汉语音韵学》(1936年)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08—109页

词之初起,取叶方音。南宋以前,实无一部人人共守之词韵。“四库全书提要”谓宋词有用古韵之例,此不可信。五代、北宋词大都应歌之作;为妓女以娱狎客,何取乎古韵。词中虽有“奏”与“表”叶,“酒”与“晓”叶,合于古韵“吁”“筱”“有”通用之例,盖方音偶合于古韵,必非有意用古韵也。

摘自夏承焘《词韵约例》《国文月刊》第55期1947年5月

《切韵》这部书所代表的语音是汉语声韵史土的一个枢纽。这声韵系统上面承接所谓周秦音,下面引起许多现代方言。

摘自陆志韦《古音说略》《燕京学报》专号之201947年8月

在现代中国方言里没有复辅音的痕迹,在《切韵》系统的反切上字里也看不出复辅音的现象。

摘自唐兰《中国文字学》(194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36页

(四)声母、韵母

自戴、孔以来,言古韵之通转,有对转之说,谓阴声阳声入声互相通转也。夫阳声入声之异于阴声,即在母音之后多n,ng,m,及t,k,p等音之故。阳声入声失收音,即成阴声;阴声加收音,即成阳声入声。音之转变,失其本有者,加其本无者,原是常有之事。如是,则对转之说当然可以成立。惟诸家所举对转之韵,彼此母音不尽相同,尚待商榷(如戴氏谓阳与萧对转,孔氏谓阳与鱼对转,章氏谓谈与宵对转之类,彼此母音皆不相同)。……此外言古韵通转者,又有“旁转”之说,谓同为阴声,或同为阳声,或同为入声,彼此比邻,有时得相通转(如豪萧哈,唐东冬,曷屑没之类)。然韵部之先后排列,言人人殊,未可偏据一家之论,以为一定不易之次第,故旁转之说,难于信从。窃谓古今语言之转变,由于双声者多,由于叠韵者少,不同韵之字,以同纽之故而得通转者往往有之。此本与韵无涉,未可便据以立“旁转”之名称也。

摘自钱玄同《文字学音篇》北京大学出版组1918年版第31—32页

兹有宜加意者:双声,同韵而异音者也,然异音之中,有鼻音无鼻音者兼包之。叠韵,同音而异韵者也;然同音之中,如老幼好丑,实际上不相同者,亦谓为叠韵,是何耶?则对转旁转之例也。

摘自胡以鲁《国语学草创》商务印书馆1923年版第32页

汉语音韵学家有主张把韵分为阴阳两类的,如孔广森,严可均,章太炎;有主张把韵分为阴阳入三类的;如戴震,黄侃。古人为什么把有鼻音的韵叫做阳声节,没有鼻音的韵叫做阴声呢?大概总是因为古人好用玄虚的字眼,如戴震所谓:“有入者,如气之阳,如物之雄,如衣之表;无入者,如气之阴,如物之雌,如衣之里。”钱玄同在《文字学音篇》里说:“所谓阴声者,其音皆下收于喉而不上扬;阳声则不下收而入于鼻。”这话虽不能使人容易了解,但已比戴震说得具体些了。说到这里,我们要注意:这里所谓阴阳,是与声调里的阴阳毫无关系的。

摘自王力《汉语音韵学》(1936年)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77—78页

古音中常有阴声字变成阳声字,或是阳声字变成阴声字的例子,这是语音变化中常有的现象,汉语音韵学家叫做“阴阳对转”。所谓阴阳对转,并不是说一个阴声字可以随便变成一个阳声字,或是一个阳声字可以随便变成一个阴声字;对转之间是有一定的原则和条理的。阳声变为阴声,它所变成的,必是与它相当的阴声;而阴声变为阳声时,他所变成的,必是与它相当的阳声。……此外还有所谓“旁转”,是从某一阴声韵转到另一阴声韵,或从某一阳声韵转到另一阳声韵。……这在语音上是常见的事实。但是,如果我们在古韵里论“旁转”,就该先对于古韵的音值有了切实的证明,否则既不确知某韵与某韵相邻近,也就无从断定其为旁转了。

摘自王力《汉语音韵学》(1936年)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79—80页

韵头的元音与纽最接近,在语音变化的历程中,它们常能影响到纽而使之变化,这种现象在现在的北方语系中最为明显。古音中有几个纽的音,传至现在的北京语里,开口呼与合口呼的音作一系统而保存原来的纽;齐齿呼与撮口呼的音则另作一系统,其声纽已发生变化。

摘自王力《汉语音韵学》(1936年)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86页

汉语音韵学家又依照韵头元音的不同,把声音分为“开口呼”与“合口呼”两类,每类之中,又有“洪音”与“细音”之别。开口呼的洪音仍叫开口呼,它的细音则称为“齐齿呼”;合口呼的洪音仍叫合口呼,它的细音则名为“撮口呼”。所谓“等呼”,就是这种分别的名称。等呼之学在音韵学的历史上是比较后起的,明清两代学者讨论到这问题的很多,其中以潘耒的解释比较清楚。他在《类音》里说:“初出于喉,平舌舒唇,谓之开口;举舌对齿,声在舌腭之间,谓之齐齿;敛唇而呼之,声满颐辅之间,谓之合口;蹙唇而声,谓之撮口”。在那时能把发音的原理解释得这样妥当,算是难能而可贵的了。

摘自王力《汉语音韵学》(1936年)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84—85页

阴阳对转,是清代古韵学家的大发明。我们只要拿《切韵》系统与现代各地方音比较,就可以发现许多阴阳对转的实例。但是,我们首先要明白的,就是“对转”只能解释语音变迁的规律,而不能做押韵的理由。换句话说,我们只能拿“对转”的道理去解释甲时代的“诅”变了乙时代的“tan”,却不能拿它去证明同一时代的“ta”与“tan”可以互相押韵。……不过,阴阳通押的说法虽则不通,阴阳对转的道理却可以帮助我们拟测上古的韵值。

摘自王力《上古韵母系统研究》《清华学报》第12卷第3期1937年7月

关于开合与洪细,以洪细为较易考定,因为上古的洪细系统与中古的洪细大致相同。开合较难考定,因为有上古属开而中古属合者,有上古属合而中古属开者。

摘自王力《上古韵母系统研究》《清华学报》第12卷第3期1937年7月

卷舌韵的词类,经分析的结果,大致可分下列八类:一、表示小或少。二、词性之变化。三、重叠词尾音之变化。四、具体字抽象化。五、用于人的小名或地名。六、与名词尾音“子”之通用。七、习惯语。八、特别意义。

摘自张洵如《国语里卷舌韵之功用》《国文月刊》第54期1947年4月

(五)声调

四声之说,始于南北朝的沈约(441—513),梁吴兴武康。《南史·陆厥传》:“永明末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跳,琅邪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颐善识声韵,为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又《沈约传》云:“约撰《四声谱》,自谓入神之作。武帝雅不好焉。尝问周舍曰:‘何谓四声?’舍曰:“‘天子圣哲”是也’。”就这两段史料看来,四声的系统在当时虽已成立,但还不曾为一般人所意识到,沈约等不过是些先知者而已。

摘自王力《汉语音韵学》(1936年)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92页

所谓国语,乃是普通人们随时所说的语言。国语若要说得活泼自然,非得会用轻声不可。轻声是因词类与语调的关系而变成的声调,无论阴阳上去哪一调的字,都有轻读的可能。关于轻声的读法,赵元任先生在“新国语留声机片课本”中说;“在阴平、阳平后读中音(或略低),听起来像去声,在上声后读高,这种高轻声听起来像阴平;在去声后读低,像一种特别低的去声。如果轻声后再接一个轻声,这第二个轻声就看第一轻声字变成像哪一种声调就如上法变读。”

摘自张洵如《国语轻重音之比较》《国文月刊》第57期1947年7月

元曲字声,有“阳上作去”、“入派三声”之例。“阳上作去”者,谓阳上声之字读作去声,如“动”读作“洞”,“似”读作“寺”,“动”“似”皆阳上也。周德清著“中原音韵”,于“动”“奉”“丈”“像”“是”“市”“似”“渐”诸阳上声字,皆列去声部。今日黄河、长江流域于此数字,皆仍读去声,钱塘江以南乃能了了读为上声耳。“入派三声”者,谓北方无入声,入声之字皆派入平上去三部内也。如“匹”“十”“匿”皆入声字,而“匹”读上声,“十”读平声,“匿”读去声。盖依其字声清浊分派,凡清声之入皆读作上,见、溪、端、透、知、彻、帮、滂、非、敷、精、清、心、照、穿、审、影、晓十八纽所属之字是。次浊(即不清不浊)之人皆读作去,疑、泥、娘、明、微、喻、来、日八纽所属之字是。正浊之入皆读作平,群、定、澄、并、奉、从、邪、状、禅、匣十纽所属之字是。证之元人曲文及今日北土方音,大抵如此。

摘自夏承焘《“阳上作去”“入派三声”说》《国文月刊》第68期1948年6月

旧时的古韵学者,段玉裁说古无去声,孔广森则说古无入声,黄侃又说古音只有平入二音,但是,现代学者大抵已相信古代就有四声了。其实所谓“四声”,入声韵尾不同,只阴阳声韵各有平上去三声

摘自唐兰《中国文字学》(i94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46页

同类推荐
  • 中国民间文学史

    中国民间文学史

    本书内容涉及神话,民间故事,史诗,民间谚语、谜语和歇后语,民间小戏,民间传说,民间歌谣,民间长诗,民间说唱等。
  • 万民节日:庙会(文化之美)

    万民节日:庙会(文化之美)

    庙会作为民俗文化的一个古老载体,是传统、历史、民间、民俗文化的一个剪影,也是一个时代经济文化发展的缩影。
  • 典章制度

    典章制度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明之一。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近5000年之久,从公元前841年开始,有文献可考的编年史从未间断,至今已近3000年,这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是绝无仅有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的历史始终传承有序,从未中断。
  • 金钱的革命

    金钱的革命

    具体对尊重金钱就是尊重你自己、掌握现代理财方法、花钱的学问等十四章内容进行了阐述。
  • 越剧

    越剧

    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其声腔优美清婉,表演真切动人,无论是音乐、唱腔、表演,还是布景、道具、服装,都有其独特的艺术特点。成为广受喜爱与赞誉的戏曲艺术瑰宝,如今已享誉全国,蜚声海外。
热门推荐
  • 晚安我的神尊大人

    晚安我的神尊大人

    寒骨,她就像她的名字一样,寒深入骨,上古大战之后一个人存活了数万年。温言,一言一语皆是温柔。世人传言,神尊寒骨不近人情活该孤独数万年,却不知她所有的温情全都葬在当年,随他而去。寒骨:我在等一个人,等一个离开了很久的人。温言:我再找一个人,一个宿命牵绊的人。(男强女强没有误会)
  • 放下的力量

    放下的力量

    积极地思考和行动,勇于直面今天的困难与挑战,就能得到肯定和理想的结果,这是一个看似简单的道理,但真正认识到这种人生态度力量的仍是极少数。对于那些还没有树立积极面对当下,并立足于现实寻找幸福的人而言,本书将是难能可贵的圣经宝典。
  • 地球第一毒奶

    地球第一毒奶

    新的一天,江小北门前挤满了人,其中有著名导演,全市首富,美女歌星……“江大师,我的新电影马上要上映,请你祝福它票房为零,投资血本无归。”某导演甲。“江大师,我们战队马上要打总决赛,请你狠狠地奶吧,不用嘴下留情。”某电竞战队经理乙。“江大师,这是我的新歌,请你尽情的骂它吧,不用怜悯我。”某美女明星丙。“滚,我才不是毒奶。”江小北内心OS:究竟是谁走漏了秘密。
  • 神眉鬼道

    神眉鬼道

    我抬起手轻轻的抚向左眉尾那淡的几不可见的一丝暗紫色形如游龙的痕迹,这枚痕迹如附骨之疽,根之不去,从它印在我眉尾的那天起,就预示着我注定惊心动魄坎坷流离,远离人群不同于常人的诡异人生。。。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大梦三生浮游记

    大梦三生浮游记

    资深社恐中二宅女穿越古代与梦中思念之人相遇,一起携手笑谈风声云游四方闯荡江湖,爱恨纠葛终是一场梦。
  • 我的小阳在走廊

    我的小阳在走廊

    这是一场青春的朦胧爱情,不知何时开始,不知何时结束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风声语

    风声语

    他在茫茫大雪中从毁于一旦的房屋里拿出来了那封信,好看的眉眼在看到那以后盛满了哀伤,所有的说不爱的逞强话语在那一刻瞬间崩溃。“程立,我爱你。”……“习折,我也爱你。”可是我现在..好像找不到你了。这是一个错爱与逞强的故事,结局是虐的求你们不要打我ovo。我还是很萌的十四语!(???????)
  • 倾世之恋:妖孽到我怀里来

    倾世之恋:妖孽到我怀里来

    她,第一修仙世家的嫡系小公主,天赋异禀却被人误解为逆天不详之人。修仙废物,被生父抛弃。被家族流放,被众人欺辱。他,超凡势力的私生子。父母双亡。流落下界。风雪中飘摇。血雨中成长。只为有一天,重回上界,报家破人亡之仇。【情感篇】“悦儿,你去旁边歇着,为夫去杀了他们。”“不要杀他们,笨蛋。”“好好好,不杀就不杀,那就留他们一条狗命。”“那还不快去把他们抓过来。”“抓过来干嘛?”“试药啊,刚出炉的咒血散还没试过呢,跟了我这么久连我这点爱好都不知道,你不爱我!”“。。。”“哼,还不去,小心我拿你试药。”“哎呦,我的小祖宗啊,为夫这就去。。。”“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