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81300000044

第44章 略谈佛教徒称“道人”和道教徒称“道人”(4)

关于“道士”一词,见《汉书》卷99《王莽传下》载有:“卫将军王涉,素养道士西门君惠,君惠好天文谶记”,专指方士;《春秋繁露》卷16《循天之道第七十七》载有:“古之道士有言日,将欲无陵,固守一德,此言神无离形。”西汉刘向《新序》卷7《节士》载:“[介]子推曰:‘推闻,君子之道,谒而得位,道士不居也。’”此二条泛称有道之士,不是指僧侣或道士。汉代牟融《理惑论》:“仆尝游于阗之国,数与沙门道士相见。”此时僧道已很分明。《后汉书》卷41《第五伦传》记载他“遂将家属客河东,变名姓,自称王伯齐,载盐往来太原、上党,所过辄为粪除而去,陌上号为道士,亲友故人莫知其处。”此处则指“有道之士。”《楼观本记》载:“周穆王因尹真人草楼之观,召逸人居之,谓之道士。平王东迁,置七人,汉明帝永平三年置三十七人,晋惠帝度四十九人。”《续文献通考》云:“据此则道士之名自周已有之。”又《抱朴子内篇》卷11《仙药篇》有“凡庸道士心不专精行秽德薄,又不晓入山之术……亦终不能得也。”晋代郭璞《游仙诗》之二“青谿千仞,中有一道士。……借问此何谁,云是鬼谷子。”此是指“炼丹服药、修道求仙之士。”晋干宝《搜神记》:“孙策欲渡江袭许,与于吉俱行。……(吉,琅琊人,道士。)”陶弘景《真诰》卷2载:“火灵芝,我当与山中许道士,不以与人间许长史。”《南齐书》卷54《高逸传·顾欢传》:“吾见道士与道人战儒墨,道人与道士辨是非。”此“道人”指僧人。《南史》卷57《沈约传》:“乃呼道士奏赤章于天,称禅代之事,不由己出。”据中唐时期的宗密《盂兰盆经疏》卷下载:“佛教初传此方,呼僧为道士。”僧人自称“道士”与“道人”,以道家面目出现有利于传教和生存。如南梁慧皎《高僧传》卷4《义解一·竺道潜》载:“恢嘲之曰:‘道士,何以游朱门?’潜曰:‘君自睹其朱门,贫道见为蓬户。’”此“道士”即是对竺道潜和尚的敬称。《高僧传·释法度》“先有道士欲以寺地为馆,住者辄死,及后为寺,犹多恐动。自度居之,群妖皆息。”此“道士”的确是道教中人。《金石萃编》卷26梁《井床残字》载有:“维天监十五年太岁丙申(516)皇帝愍商□之渴乏诏茅山道士□□承若作亭□井十五口。”《资治通鉴》卷166梁敬帝绍泰元年“齐主还邺,以佛、道二教不同,欲去其一,集二家论难于前,遂敕道士皆剃发为沙门。”胡三省注:“今道家有《太霄琅书经》云:人行大道,号日道士,士者何,理也,事也。……道家虽日宗老子,而西汉以前未尝以道士自名,至东汉始有道士张道陵、于吉等,其实与佛教皆起于东汉之时。”

池田温识语第243条《太上洞玄灵宝妙经众篇序章道士朱世元题记》“太上洞玄灵宝妙经众篇序章承圣三年(554)三月七日道士朱世元书。”炳灵寺第169窟第15龛墙背面隋代倒书“开皇十八年九月二日道□□……”,此题记中“道□□”可能是“道人□”或“道士□”,笔者以为,“道士□”的可能性更大一些,但这些也可能是涂鸦杂写。

唐代文人在日常生活中与僧人和道士交往非常频繁,故而对“道人”和“道士”的称谓名称造成混淆也不足为奇。如《北梦琐言》卷4《西岳神毙张簴》载:“唐张策,早为僧,败道归俗。后为梁相,先在华山云台观修业……”,张策是先僧后道。唐代许多文人学士亦僧亦道,身份变换,连时人也难以分辨。又岑参《冬夜宿仙游寺南凉堂呈谦道人》五言诗其中一句“相识唯山僧,邻家一钓翁。”(《全唐诗》卷198)据此也可知盛唐文人们仍然将僧人俗称作“道人”。孟浩然《赠道士参寥》(《全唐诗》卷160)、孟浩然《寄天台道士》(《全唐诗》卷160);《寻梅道士一作寻梅道士张山人》:“彭泽先生柳,山阴道士鹅”(《全唐诗》卷160);《唐语林》卷1《政事上》记载唐“武宗好神仙,道士赵归真者出入禁中,自言数百岁,上颇敬之。与道士刘元靖力排释士,上惑其说,遂有废寺之诏。……[唐]宣宗微行至德观,有女道士盛服浓妆者,赫怒归宫。”《唐语林》卷6《补遗》记载唐德宗“后上清(相国窦参宠妾)特敕度为道士,终嫁为金忠义妻。世以陆贽门生多位显著,不敢说,故此事绝无人知。”晚唐齐己《怀华顶道人》五言诗末句:“禅余石桥去,屐齿印松花。”(《全唐诗》卷840)晚唐齐己《寄岘山道人》:“风门高对鹿门青,往岁经过恨未平。辩鼎上人方话道,卧龙丞相忽追兵。炉峰已负重回计,华岳终悬未去情。闻说东周天子圣,会摇金锡却西行。”(《全唐诗》卷846)此时“道人”已改为道士的称谓了,因为这些诗句是出自和尚之口。

唐代柳宗元撰《龙城录》有《吴峤精明天文》:“吴峤(袁天罡师)葡溪人也,年十三,作道士,时炀帝元年过邺中。”李白《奉饯高尊师如贵道士传道箓毕归北海》(《全唐诗》卷176)、李白《对酒忆贺监二首并序》(之二):“狂客归四明,山阴道士迎。”(《全唐诗》卷182)唐郑檗《传信记》载:“道士叶法善,精于符箓之术。”《龙城录》有《李太自得仙》:“[韩]退之尝言李太白得仙去,元和初有人自北海来,见太白与一道士在高山上”,李白是信道的,曾有“真人”称号。《宋诗话辑佚》卷上《古今诗话》第306条《石鼎联句》:“韩退之《弥明传》云:‘尝与文友会宿,有老道士形貌怪异,自通姓名,求宿,言论甚奇……’。”宋代王谠《唐语林》卷6《补遗》载有:“又韦渠牟曾为道士及僧,德宗问:‘卿从道门,本师复是谁?’渠牟曰:‘臣师李仙师,仙师师张果老先生,肃宗皇帝师李仙师为仙帝,臣道合为陛下师。由迹微官卑,故不足为陛下师。’”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元丰类稿》之“越州赵公救灾记”中载熙宁八年资政殿大学士右谏议大夫知越州赵公讯问下属:“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几具存,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此一书面记载对佛道称呼很正规。李巳生《四川石窟雕塑艺术》一文中提到四川石窟刻像题记中有诸如“掌岩道士”、“住岩僧”、“攻镌处士”等,宋代“寺院中已有管理凿岩造像类似作坊的组织和制度。”宋代理学是以儒家理念为主、三教合流的混合物。河南省登封少林寺山门内东侧的《三教圣像碑》,是金完颜永济大安元年(1209)儒生高烈夫等人“助缘施财”及少林寺教亨和尚在原唐永淳二年《大唐天后御制诗书》碑的背面具体筹划操办的。其碑阴刻线画,左为孔子,右为老子,中间略高的为释迦牟尼。

明代西村畸人、敬虚子《小隐书》“管宁”条载:“五代郑遨,字云叟,滑州人,举进士不中,乃人少室山为道士。”

《旧五代史》卷132《周书·孙晟传》载:“孙晟本名凤,性阴贼好奸谋,少为道士,工诗,于庐山简寂观。”

《全五代诗》卷1楮载《赠道士》,《全五代诗》卷48前蜀杜侯行《寒日送元道士入天台》。

《太一宫记》:“华山陈抟撰……大宋建隆三(962)年岁次壬戌正月一日主持焚修上清三景大洞法师赐紫道士王若海立石……”,共16位道士。宋代朱胜非《秀水闲居录》:“成中令镇荆南,请道士梁威仪行法事。”

《元史》卷202《释老传·正一天师传》载:“……其徒张留孙者,字师汉,信州人,少时人龙虎山为道士,有道人相之曰:‘神仙宰相也’。”此传中“道士”、“道人”也是并列而称,使人不得不认为两者是有差别的,此“道人”能相面,可证他是有道术的人,但绝非僧人,因僧人通常较少谈论鬼神相面之事。

河南省登封少林寺有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在《小山禅师行状碑铭》的背面刻有《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碑》,在“赞”下有一个大圆圈中刻画着“三教九流”合体像,其头和肩是代表儒释道三教的头像和肩拼合而成的,左束发侧身向右者为孔子;右戴道冠者侧身向左为老子,中间额有白毫的僧头,代表释迦,双手在胸前捧一幅“九流混元图”,整体呈圆球状的不倒翁。

清代昭梿《啸亭杂录·王树勋》载:“松公故喜佛法,树勋投其意指,公大赏鉴,因命易装为道士。”乾隆本《肃州志》载千佛洞时说:“明时回人蹂躏佛像,屡遭毁坏,龛亦为沙所掩,壁画丹青尚有存者,今道人等梳爬,略见眉目。”胡恩厚先生在《敦煌莫高窟之谜》一书中引用此条谓:“这里的道人似指道士,回人似指信奉伊斯兰教者。”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卷1《劳山道士》载:“一道士坐蒲团上,素发垂领,而神观爽迈。叩而与语,理甚玄妙。”此道士确切无疑真道士也。

现代人也仍有将道士称作“道人”的,如甘肃20世纪50年代临夏回族自治州副州长张建游炳灵寺时曾写有《过老君洞》诗,其诗句中就有:“道人扶石羊,倚崖作目送。”现代人诗《岱顶冬日雾后即景》作者署名为“清凉道人”,此“道人”绝非和尚之别称。孙涛、阎安广的反映明末清初的长篇历史小说《朱衣道人》,主人翁也不是和尚。

“道人”称谓,南北朝佛道两家使用较为混乱,特别是西域地区,佛教徒借用“道人”称呼最为频繁,与中原、江南地区有明显的不同。而且它的使用直到唐、五代、宋、明、清时代持续不断、混乱依旧,只是使用的频率呈下降趋势,但例外的是宋末元初不同人士称“道人”的情况则较多,但道教徒称“道人”占多数,这和全真教被朝廷的支持下得以发展壮大有关系。冠有“道”字的,被道家似乎专有的称呼,佛教徒居然也不失时机的借用以自称,该情况是佛教自传人始,直至南北朝普遍的使用状况。“道士”和“道人”的称谓的含义自南北朝就开始有区别并明确化。但并不是绝对的。唐、五代、宋、元、明、清时代女尼称“道人”的则少见,“道人”和“道士”,无疑逐渐成为道教人士固定的称谓。正史中对佛、道两家的称谓多数情况下是固定不变的,但僧人也时有被称作“道人”的。如《魏书》中的“道人统”等名称,可能存在一个称谓上的雅俗或口头语和书面语之别。

现列道人、道士等的变化情况如下:

汉:道人(非僧非道);道士(指方士、有道之士)。

道教:道士。

佛教:道士、沙门。

三国:

道教:道士、道人。

佛教:沙弥、沙门。

晋:道人(巫师)。

道教:道士。

佛教:法师。

南北朝:道人(巫师)。

道教:道士、道人。

佛教:道人、道士、法师、沙门、比丘、贫道、比丘僧、佛弟子、

佛弟子比丘、大德比丘、道人僧、道人统。

隋:

道教:道士、女官。

佛教:道人、大德比丘、佛弟子、僧尼。

唐:

道教:道人、道士、黄冠、道士女官[冠]、老道士、女道士、

三洞女官[冠]、三洞法师、某某先生、某某真人。

佛教:僧、沙弥、道人、和尚、大德比丘、某某上人。

五代:

道教:道士、道人。

佛教:僧、老僧、长老、和尚、贫道、某某山人、某某上人。

宋:道人(技艺人)。

道教:道人、道士。

佛教:僧、德士、女德。

西夏:

佛教:僧、和尚、沙门、比丘、行者、助缘僧。

元:

道教:道士、道人、山人、某某真人。

明:道人(佛寺打杂人)。

道教:道人、道士。

佛教:僧、和尚。

清:

道教:道人、老道人、道士、山人。

佛教:道人、道士。

同类推荐
  • 佛的故事(中华国学经典)

    佛的故事(中华国学经典)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远不是一本书所能囊括的。本书只是选取其中部分内容分门别类进行介绍。我们约请的作者,都是各个领域的专业研究者,每一篇简短的文字背后其实都有多年的积累,他们努力使这些文字深入浅出而严谨准确。与此同时,我们给一些文字选配了图片,使读者形成更加直观的印象。无论您是什么学历,无论您是什么年龄,无论您从事的是什么职业,只要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您都可以从本书中获得您想要的。
  • 圣经故事

    圣经故事

    本书收录的圣经故事有:“一部文学遗产”、“创世纪”、“先驱者“”、“继续西行”、“暂居埃及”、“逃脱奴役”、“荒野漂泊”、“找到新的牧场”、“征服迦南”、“路得的故事”等。
  • 清心禅:心是莲花开

    清心禅:心是莲花开

    本书分别以禅心、禅悟、禅意、禅机、禅定、禅谛为主题,讲述修身养性、待人处事的人生哲学,教人有良好的日常心态。说理叙事从日常小事入手,将其中蕴藏的禅理娓娓道来,浅显易懂,为读者展示了禅的宗旨:发现自己,不被物欲所奴役,最终获得心灵的自由。
  • 给大忙人读的禅书

    给大忙人读的禅书

    本书内容包括:“悟心悟性:找到认识自己的最佳途径”;“悟苦悟乐:做苦海中一个快乐的人”;“悟富悟贫:不要让自己做一个心理的穷人”;“悟生悟死:正确面对生死”等,通过一个个通俗易懂的禅宗故事,讲述大忙人应随时、随性、随遇、随缘、随喜的人生哲理。
  • 每天学点佛学智慧:洒脱些

    每天学点佛学智慧:洒脱些

    《每天学点佛学智慧:洒脱些》分为八个部分,用最简单的文字转述了最深奥的佛家智慧。每天为生活加一点禅,经营幸福人生的必修课。
热门推荐
  • 花千骨之神魔诡萧

    花千骨之神魔诡萧

    当花千骨被救回来后,她的生活有是什么样子的呢?
  • 夺险问药

    夺险问药

    当年始皇帝寻仙问药,后人还在继续和他一样的事情吗?
  • 异世界情缘(下)

    异世界情缘(下)

    漫天火光将她带到一个无法用语言描述的异世界,她遇到的第一个温文尔雅的男子欺骗了她;第二个狂烈如火的男子也欺骗了她;第三个如水晶般透明的男子还是欺骗了她。但这背后却隐藏了一个巨大秘密和三颗无悔真心……
  • 球星之路

    球星之路

    一个身高只有一米七的人,却拥有超强的篮球天赋。看他如何在篮坛走出一条巨星之路!
  • 伐天之界

    伐天之界

    何谓修真,便是证我!这是一个平凡少年踏上征天之路的故事。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我和崇祯有个约定

    我和崇祯有个约定

    穿越、重生到了人吃人的晚明,开局就送个娘子。
  • 皇上你太萌毒舌皇后太难追

    皇上你太萌毒舌皇后太难追

    这里讲的是一位毒舌女大学生穿越成为一位辣辣的皇后凉凉,与我们呆呆萌萌的皇帝果果展开激烈的斗智斗勇,擦出爱情的火花。”你是猪吗,你脑袋挂天花板上了吗,还是说你脑袋是豆腐做的。“”在我家这么机智貌美赛似天仙的皇后面前朕是很白痴。“”知道就好了,你知道吗你站在我隔壁把我的智商全都拉低了,要脸的话就走远一点吧。“”朕亲爱的皇后,朕在你你面前有要过脸吗?“................貌似、简直是没有啊!!!!!!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重生之妖孽公子

    重生之妖孽公子

    在被血红月色照耀的夜晚,那曾拯救万万千千黎民百姓与水火的当战神陨落,他的名字整整被歌颂了七百年,他是战神封捷。七百年后,这一世,她是帝王,他却是个废物公子。人与神对的战役即将再次打响,曾经的战神他还会回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