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80800000027

第27章 伦理学说(1)

根据亚里士多德对科学知识的分类,以上各章讲的都属于理论的学科和科学研究工具,下面几章是实用学科和创制学科。伦理学和政治学属于实用的学科,文学艺术属于创制学科。本章介绍伦理学说。

现存亚里士多德伦理学著作有3部:《优代莫伦理学》《大伦理学》《尼各马科伦理学》。三书中,《尼各马科伦理学》最具代表性,思想完整,结构严密,是一部系统的、成熟的伦理学著作,他的伦理学思想都反映在里面。学者们研究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思想,多是依据这部书。本章的内容除了参考几位学者的成果外,也多摘引该书的有关论述。

关于《尼各马科伦理学》的内容,英国学者G.罗伊德作了介绍:“亚里士多德在第1卷中定义主题及说明问题所在;第2—5卷讨论道德德性,先是一般说明,然后,在讨论了选择及责任之后,再仔细说明道德德性;第6卷讨论智德;第7卷是道德弱点;第8、9卷离开了本题,包括了对友谊的仔细检查;第10卷他又回到第7卷开始时对快乐的讨论,最后回到幸福之本题,即伦理学中心题目,此题目之大纲已在第1卷出现。”从历史上看,《尼各马科伦理学》是第一部系统探讨伦理问题的著作,尽管它在某些方面沿着由苏格拉底开始、经柏拉图系统化的理性道路前进,但从体系上看,它与柏拉图的伦理学说有很大的不同。柏拉图的基本思想是用超越时空的永恒不变的理念来说明伦理问题,因而他轻视感情,崇尚理性;亚里士多德反过来思考问题,他坚信感官知觉构成了一切知识的真实、必然的基础,“个别”先于“一般”(理念)而存在,“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一般”不能离开“个别”而独立存在。“实在”并不是由超越的理念组成的,而是由诸现象组成的,人的理智只不过是应用于它而已。他认为,现实世界完全是真实的,人生价值的基本原则存在于我们日常的生活中,而不存在于它之外。“善”的生活就是这个世界上人的生活,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不同,他不谈来世的报偿与惩罚。这样,他建立了一个从人的本性及需要出发的伦理学体系。

1什么是幸福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通常称之为幸福论或自我实现论,它建立在亚里士多德对宇宙与人性的看法之上。他说,人生确有目的,有追求,苏格拉底的名言“未经思考的生活没有价值”,是有道理的。但人生的目的又是什么呢?他的答案是“幸福”。

什么是幸福?当时在希腊对幸福的看法有两种:一种认为只要在名誉、地位、财富等物质欲望上得到满足,人生就幸福了;另一种则极端鄙视这些欲望,认为只有摒弃它们,苦行绝欲,才能得到精神上的解脱,获得真正的幸福。亚里士多德反对这两种观点。他认为前一种人生观对物质欲望的要求太过分了,后一种人生观又太不足了。在他看来,一切人所企求的并不是行为的结果,也不是人的活动与某个法则或义务感的一致,更非快乐之报偿。幸福的含义是:1.一切人都热望令人满足的东西;2.从事完善的活动;3.体现了这种活动的整个人类生活。一句话,幸福就是一种完善自己的活动,即使自己天赋的各种功能与潜力发挥到最大限度,其中最主要的是发挥人的理性机能。

从苏格拉底想为伦理问题寻求一个普遍的定义,到柏拉图提出“美的理念”、“善的理念”,都没有实际内容。亚里士多德也在寻求善的形式,他提出了一个标准,将善分为“为它的”和“自为的”。他说,有些善虽然本身也是目的,但不是最后的目的,它还要以别的目的为目的。如人们追求荣誉和财富,在他看来,这不是目的。人们为什么要追求荣誉和财富?是为了有了荣誉和财富后,人才有幸福。所以,荣誉和财富只能是“为它的”,而不是“自为的”。只有得到幸福,才是目的。

一切人类活动的目的都在于幸福,因为惟独幸福,才是人们追求的目的。亚里士多德发现,决定幸福状况的标准不在于主观感觉而在于生命活动的客观特性。因此,幸福在于生存本身的美好和完善。个人从这种完善中所得到的快乐只是这种完善的结果,它既不是完善的最终目的,也不是它的价值尺度。人的幸福本身就在于善行。外在的东西对幸福有影响,但并不是幸福本身。贫困、疾病、灾祸干扰了幸福,并妨碍美德行为得到健康、力量所提供的手段;天伦之乐、朋友往来、健康、美貌、高贵出身,它们都是宝贵的,却不是幸福。幸福的要素只是内在的优美。

人们的处境不同,对幸福的要求也不一样;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对幸福有不同的理解。生病时,恢复健康就是幸福,穷困时渴求获得财富。物质条件的丰富,精神生活的安宁,以及有知己好友,是人生幸福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幸福本身,缺少它们,会使幸福失光。不幸并不会使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沮丧,虽则这可能妨碍他的幸福。某些外在物质条件是幸福的先决条件,而这种物质条件在某种程度上是靠机缘得来的,但幸福是靠个人努力而获得的。亚里士多德一直认为幸福是一种活动,幸福离不开勤劳,幸福生活是合乎德性的生活,幸福生活是自足的,包含着德性与快乐。

与柏拉图不同,亚里士多德反对用理性来压制情欲。他认为情欲也是人的功能,人的活动,有存在的理由,应该得到合理的满足。

亚里士多德不少思想观点都是基本正确的,但一深入下去,继续探讨下去,就过了头。关于这一点,我们在前面已有几处谈到了,在幸福观上,也有这个问题。

他认为幸福不仅是理性指导和调节感情欲望的结果,而且更重要的是理性活动的结果。他说智德是纯粹理性活动的产物,行德是理性活动表现在行为上所得的结果。智德是由于训练而产生和增长的,是通过教育而获得的,它既可教,又可学。而行德是通过习惯养成的,是人们长年累月实践经验的结果。智德高于行德。智德必须凭借理性,而行德则是借助意志的作用。一般人都具有行德,但未必就有智德,智德是少数智慧之人所具有的。这样,他在什么是幸福问题上,认识就有了偏差。由于他把智德看成高于行德,那么自然的结论是,由行德而得到的幸福不一定是最大的幸福,只有从纯粹思想的德性中得到的幸福才是最大的幸福,亦即真正的幸福。这种真正的幸福只有少数智慧之人才能得到,而大多数普通人只能得到一般的次等的幸福。本来,亚里士多德是试图通过智德和行德的说明来调和“快乐即幸福”与“德即幸福”这两种幸福观(当时希腊的两种对幸福的看法),结果事与愿违,似乎又与柏拉图的观点接近了。

2德性的形成

亚里士多德把德性分为两种,即理智德性(智德)与伦理德性(行德)。前者主要指智慧、理解、明智;后者主要指节制、宽宏大量。他认为理智德性与伦理德性不同,“理智德性大多数是由教导而生成、培养起来的,所以需要经验和时间。伦理德性则是由风俗习惯熏陶出来的”。(《尼各马科伦理学》)这就是说理智德性是由于训练而产生和增长,伦理德性是习惯的结果。他十分重视习惯对于德性形成的作用,并从诸多方面对这种作用作了详细的论证。他认为,人的天性,人的功能,包括与动物相同的本性和与动物不同的理性,都是人获得德性的一种潜能。这种潜能,要发挥并变成现实,还有赖于习惯的作用。他说:“德性既非出于本性而生成,也非反乎本性而生成;自然给了我们接受德性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成熟则通过习惯而得以完成。”(《尼各马科伦理学》)德性不纯属自然生成的,因为没有一种自然存在的东西能被习惯改变。他举了两个例子来说明这一道理:“石块的本性是下落,你不能把它训练得习惯于上升,即便你把它向上抛一万次也不行。你同样不能使火焰下降。”(《尼各马科伦理学》)“我们并非由于多次观看,而获得看的感觉,多次谛听而获得听的感觉。反之,我们是有了感觉才用感觉,不是用了感觉才有感觉”。(《尼各马科伦理学》)所以说,自然生成的东西,都不能用习惯来改变。而德性却不同,它是由于先做一个个的简单行动,而后形成的,这和技艺的获得是一样的。我们必须学会一门技术后,才能掌握这门技术,运用这门技术。例如,建造房屋,才能成为营造师;弹奏竖琴,才能成为操琴手。同样,“我们做公正的事情,才能成为公正的人;进行节制,才能成为节制的人;有勇敢的表现,才能成为勇敢的人”。(《尼各马科伦理学》)由此可见,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先天的自然和后天的习惯是德性形成的两个重要基础,前者为德性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后者则使这种可能性变成了现实。

亚里士多德对于习惯之于德性的重要,又作了进一步的说明。他认为,成德之因与成恶之因,皆在于行为和习惯,同样的行为可以产生同样的性格。因此,节制、文雅之士与放荡不羁之徒,其结果均在于他们不同的行为习惯所致,可见习惯对于美德形成的重要。亚里士多德说:“一切德性都从这里生成,并且通过这里毁灭,正如技术一样。好的琴师和坏的琴师都出于操琴。营造师及其他行业,仿佛也都是如此。从良好的造屋产生良好的营造师,从恶劣的造屋产生蹩脚的营造师。若非如此,那就不须师傅传授了。但一切人生来就有成为好工匠或坏工匠的潜能。这一情况,同样适用于德性。正是在待人接物的行为中,我们有的人成为公正的,有的人成为不公正的。正是在犯难冒险之中,因习惯于恐惧,或习惯于坚强,有的人变得怯懦,有的人变得勇敢。在欲望和愤怒方面也是这样,有的人成为节制而温和,有的人成为放纵而暴戾,因在这些事情上,有的人这么做,有的人那么做,各行其是。总的说来,品质是来自相应的现实活动。所以,一定要十分重视现实活动的性质。品质正是以现实活动的性质来决定的。从小就养成这样还是那样的习惯不是件小事情,恰恰相反,它非常重要,比一切都重要。”(《尼各马科伦理学》)

亚里士多德不仅把习惯看成是美德形成的原因,而且他还注重习惯在美德形成之后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把习惯——德性——习惯视为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他说:“我们在体力和健康方面可以看到,锻炼过多或过少都会损害体力;饮食过多或过少都会损害健康。惟有适度才能造成、增进和保持它们。对于节制、勇敢以及其他德性,也是如此。一切都回避,一切都惧怕,什么都不敢坚持,就会变成懦夫。反之,天不怕地不怕,横冲直撞,就会变成莽汉。有的人沉湎于一切快乐而不能自拔而成为放纵,有的人则如一个苦行者,回避一切快乐而成为一个淡漠无情之人。这就足以证明,节制和勇敢被过度和不及所破坏,而为中道所保存。”“同一些行为,德性不仅可以由之生成、增长和毁灭,而且可以充分地实行于其中,现实活动就在这些行为中进行……在德性方面也是这样,我们由于不贪图享乐而变得节制,而在变为节制的人之后,我们就更加回避享乐。这一事例也可用于勇敢。我们习于坚定而不畏恐惧,这就成为勇敢的人,而在成为勇敢的人之后,我们就更加坚定和无畏。”(《尼各马科伦理学》)显然,亚里士多德是把德性的形成看作一个过程,一个实质上是逐渐养成道德习惯的过程。

这就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德性的形成,即“德性生于天性,成于习惯。”

3中庸说

对什么是美德,亚里士多德不仅论述得充分,而且很具特色。之所以能达到这个效果,是他有着一种“中庸之道”的思想。

亚里士多德说,在人的灵魂中可以看到三种东西:情感、本能、习惯或品性。所谓情感,就是愤怒、恐惧、自信、嫉妒、喜悦等一般伴随着痛苦和快乐的各种心态。所谓本能,就是情感之所以发生的基础,亦即一种天然的能力。所谓习惯或品性,“是指我们借以调摄我们的情感变好或变坏的东西”。(《尼各马科伦理学》)在灵魂的这三类东西中,德性从何处表现出来呢?他认为,德性既非情感也非本能,因为情感和本能本身并无德性可言,就它们自身来说,既不会受到称赞,也不会受到谴责。因此,德性只能是习惯或品性。

那么,这种品性又是什么样的呢?亚里士多德认为,每一个德性都能即使一件东西变好,又能使其完满地完成功能,倘若如此,人的德性,就一定是那种既能使人成为善人,又能使人能圆满地完成其功能的品性,这种品性,即中庸之道。

所谓中庸之道,就是人们用理智来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感情与行为,使之既无过度,也无不及,自始至终保持适中的原则。

中庸之说可逆溯到希腊的一般道德看法,亚里士多德接受了这一思想并作了系统阐述。他曾用两个比喻来介绍他的学说。一个是艺术及工艺的比喻,另一个是医学上的比喻。好的工艺之中庸意思是它们要避免不成比例的情况:一付好的工艺品是不能增加或减少一点点东西,多余或缺少这一点就会破坏作品的美,即中庸适度才是美。如果说这个比喻还不那么明显,那么第二个比喻就比较恰当了。健康及体力在太多或太少食物、太多或太少运动量之下会受到伤害,只有适当的食物及运动才能创造并保持健康及体力。同样,他认为德性与恶性是与激情及行动上之过分、适度或缺少有关。每个人平时都有恐惧、气愤、怜悯等心情,这本正常,但如果太多或太少,就不好了。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人的欲望、情感和行为都存在三种可能,即过度、不及和适中,德性的目的就是根据理性的原则来处理欲望、情感和行为。过度和不及都不对,惟有适中才合适:“在应该的时间,据应该的情况,对应该的人,为应该的目的,以应该的方式来感受这些情况,那就是中道,是最好的,它属于德性。”(《尼各马科伦理学》)人人都有欲望,个个皆具感情,谁都有行动,它们都存在着过度、不及和适度的可能,这里过度和不及会犯错误,只有中道才会受到称赞,达到成功。受称赞和成功就是德性的标志。所以德性就是中道。

同类推荐
  • 生怕情多累美人

    生怕情多累美人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的郁达夫,曾经以其独具个性的文字题材和作品特色风靡一时,并由此成为“五四”以后毁誉交加、颇有争议的作家之一。郁达夫一生都在为女性而苦恼着。在他短短五十年的生命旅程中,他先后结了三次婚,但对他的一生产生过影响的女性却远远不止于三位。本书以郁达夫的情感历程为线索,具体、详细地叙述了他与诸多女性之间浪漫多姿、跌宕起伏的感情纠葛、婚恋风波。资料翔实,可读性较强。它从特定的角度反映了郁达夫一生重要的一个侧面。
  • 诺贝尔

    诺贝尔

    诺贝尔是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发明家。他利用他的巨大财富创立了诺贝尔奖,各种诺贝尔奖项均以他的名字命名。人造元素锘(Nobelium)就是以诺贝尔命名的。本书主要以其成长历程和人生发展为线索,通过日常生活中富于启发性的小故事来传达他成功的道理,尤其着重表现他所处时代的生活特征和他研究的艰难过程,以便对读者产生共鸣和启迪。本书包括人物简介、思想点拨、经典故事、人物年谱和名人名言等部分内容,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启迪性和知识性。
  • 孟子慷慨人生(传世名家经典文丛)

    孟子慷慨人生(传世名家经典文丛)

    人生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有着太多太多的智慧等待着我们去汲取、领悟;思想是一片宽广无垠的大海,有着太浓太浓的魅力吸引我们去畅游其中。名家的人生,闪烁智慧的光芒,为我们折射出人生的光彩,波荡出生活的弦音;名家的人生,尽显思想的魅力,引领我们享受心灵的美丽旅途,体味生命的丰富元素。驰骋于睿智的思想海洋,让我们的精神变得充盈,心灵变得纯净而通透。
  • 居里夫人自传:不虚度的一生

    居里夫人自传:不虚度的一生

    我们应该不虚度一生,应该能够说:“我已经做了我能做的事。”爱因斯坦最为推崇的女科学家,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第一人。北京国际关系学院教授、著名翻译家陈筱卿译作,经典作品权威呈现。居里夫人用一生诠释:把人生变成科学的梦,把梦变成现实。比成功更可贵的,是一个纯洁而高尚的灵魂。本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语言直白、坦诚,是一个普通女孩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顽强奋斗走上科学之路的真实写照;第二部分是由居里夫人撰写的丈夫皮埃尔·居里的传记,通过居里夫人的记叙、两人的书信和日记、他人的评价等多个角度展现了皮埃尔·居里的高尚人格魅力。
  • 齐白石从木匠到画家的故事

    齐白石从木匠到画家的故事

    本套书精选荟萃了中国历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也最具有影响力的名人,编辑成了这套《中国名人成才故事》,这些故事既有趣味性,又蕴含深刻的道理,能够带给我们深刻的启迪,是青少年课外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热门推荐
  • 遥远未知的旅途

    遥远未知的旅途

    三个青少年在超越了命运与因果的序的指引下开启了一段贯穿了无数世界的未知的旅途,危险与欢乐并存,未知与奇妙共舞。(简介无力)我写这本小说是为了纪念我高中时代我与我两个最要好的朋友,在本作品之中甚至连我的小学、初中、高中连至现在大学的一些朋友都会匿名出场。我会让他们知道哪怕只是欠我一块两块五块,无论欠我多少钱我都会永远记得他们的,他们的名字和欠我钱的金额我都一个个的写在了手机便签上,就算我换了手机我也会将名字复制一遍。我会记得他们一辈子的,哪怕他们搓成了灰我也会认得他们。好了,再在这里说一遍本书又名【疯子变态与怪物】前期可能会显得是个正常人,但是到了后期大概就会和这名字一样。本书每天打底一章2000字,多的时候可能会有两三章吧,不过这也是很小概率才会发生的事。最后:祝你阅读愉快。
  • 不做状元郎的妻

    不做状元郎的妻

    因为缘分他们相遇,因为他给了她一个真是的梦,他们相知相爱,经过很多的困难他们终于在一起,可是为了遵守与父亲的诺言,她离开了他,十五年后她回来了,一切都已成为过去,还是一切都还会继续……
  • 万兽瞩目

    万兽瞩目

    万兽大陆上,每个人体内都有一道残缺的兽魂。这残缺的兽魂会通过一次次的觉醒而成长。兽魂每觉醒一次,作为其宿主的人便会获得一份力量。通过这种类似共生的方式,这兽魂与人一同成长,一同战斗,甚至一同灭亡。没有人知道这兽魂的来历,也不知道这兽魂的目的。直到有一天.......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小学生必读感恩故事

    小学生必读感恩故事

    根据小学语文新课标中设置的“诵读篇目和课外读物的建议”,选定了54本小学生注音读物,为小学低年级学生奉献了一道精神大餐,拓宽其阅读视野,感受阅读魅力。并且为了贴近他们的阅读方式,增强文字阅读中的视觉愉悦性,特别为每一本书配上了风格清新的插图,也希望借此方式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
  • 重生八零之陆少今天退婚了吗

    重生八零之陆少今天退婚了吗

    外科圣手叶初婕重启人生后一心想跟某混蛋退婚,安安静静的做条咸鱼。某大佬强烈表示他就是娶一头猪,也不会娶叶初婕。后来,真香!
  • 黄明昊的爱情故事

    黄明昊的爱情故事

    王子异儿时的伙伴遇到会发生什么事女主最后的出道与王子异的关系本小说纯属想象不要介意
  • 赌上你的心

    赌上你的心

    万金坊被千侯府大小姐威胁,要求万家四姑娘必须对穆家三少爷言听计从,直到穆三少爷找到美娇娘为止。结果,万家四姑娘万灵月就开始了她悲催的拆人姻缘的生活。拆谁的姻缘,当然是穆三少爷穆司辰的!为啥拆?她喜欢他吗?别开玩笑了,她是被穆三少爷召唤去的,穆三少爷自己不想相亲,总是拉她出来做挡箭牌。这种折寿的事情能不能不找她做呀?穆三少爷答:我去告诉大姐!哦!拜托,这六个字就跟魔咒一样,天知道穆家大姐有多可怕。一手千术出神入化,只要出现在她们赌坊,她们就能输得连肚兜都当了……三少爷给条活路呗?帮我赶“苍蝇”好吧,她只能认命的继续帮他拆姻缘他的心里早就有了她!只是他自己不知道你敢赌吗?赌上你的心,一决胜负吧!
  • 道亭涂烁

    道亭涂烁

    一颗故事草,饱餐人事,切听他细细的叙述,将草木田园,金玉良缘道尽,苍苍天宇,茫茫黄泉,总有些故事,在洋洋洒洒中飘荡。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