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766000000014

第14章 生物与环境

地球上生物的五大界目前生物学家将地球上现存的处于不同结构水平的各类生命划分为五界,称为生命的五大界(the five kingdoms of life)。

数百年来,生物学家习惯地把生物分为动物和植物两大类。但后来发现不妥,如细菌具有原核的(prokaryotic)细胞结构,没有核膜和其他内膜,因而与所有其他的生物不同,这个根本差别要比动物和植物之间的差别大得多,因为实际上动植物细胞结构上大体相似,因此不能把细菌视为植物。再者,一些微小生物如眼虫藻(uglena),它既可以运动又可以进行光合作用,那么它究竟是属于动物还是属于植物呢?这些疑难导致了今天五界的划分。

(1)原核生物界(prokaryotae):如细菌,只具有原核的细胞结构。其他四界都具有含真核的(eukaryotic)细胞结构,即含有细胞核、叶绿体和线粒体等细胞器(organelles)。

(2)原生生物界(protista):由单细胞或简单多细胞生物组成的真核生物,如藻类(algae)、原生动物(protozoa)、黏霉(silme molds)和水霉(water molds)。

(3)真菌(fungi):其营养上的特点是能把消化酶分泌出来,到食物中去进行分解,然后再吸收这些已消化的营养。

(4)植物界(plantae):其特点是能利用日光能来制造食物,即能进行光合作用。

(5)动物界(animalia):能吞咽食物并在体内消化食物以获取营养。

五大界的分类并非完美,主要问题出在原生生物这一界,这一界包含的生物太杂了,如绿藻显然更接近于植物而与同界中的黏霉则相差甚远。看起来原生生物这一界的生命并没有共同的祖先。虽然如此,当前大多数生物学家仍然同意此五界的划分。

生物和环境的关系

生物和环境是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互相转化而又不可分割的统一体。鱼儿离不开水,花儿离不开土壤和阳光,人类离不开新鲜的空气、洁净的淡水和充足的食物。脱离了环境的生物是不可想象的。

然而,如果没有生物,环境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土壤的概念总是包括生活在土壤里的大量生物的活动。据统计,一小勺土壤里就含有亿万个细菌;50克森林腐殖土中所包含的霉菌,如果一个挨一个排列起来长度可达11千米。如果排除这些生物的积极活动,土壤也就不复存在了。

冰峰、草场、湖泊、灌木,这些构成了高原生物的生存环境。可以说,土壤的形成就是和生物的活动密不可分的。当火山喷射出炽热的熔岩流时,当奔腾的流水在光秃秃的地球表面侵蚀甚至是最坚硬的花岗岩时,当年复一年的酷暑严寒使岩石渐渐破碎和瓦解时,原始的成土物质就开始聚集起来。

此后,生物也就开始了它奇迹般的创造,一点一点地使这些无生物的物质微粒变成有结构的土壤。生物创造了土壤,而丰富多彩的生物又生活在土壤之中,这就是生物和非生物之间奇异的相互作用。

不仅土壤是如此,包围在地球外面的整个大气圈、水圈和气候状况,也都是在和生物的相互作用下形成并正处于与生物的密切作用之中。为什么大量砍伐森林会使土壤贫瘠、沙土飞扬、气候干旱?这不正说明环境对生物有同样的依赖关系吗?

地球上的生物是如此适应它们的生存环境,从生活在两极冰雪世界中的白熊、企鹅,到翱翔在喜马拉雅山群峰之巅的神鹰;从赤道丛林中的莽莽众生,到数千米以下大洋底层的深海细菌;从森林草原中无数喧闹的鸟兽昆虫,到漂浮在万米高空的生物微尘,生物几乎充溢在地球的每一个角落。从地球最初出现生物到现在的30多亿年间,生生灭灭,大约有3亿种不同的生物形式曾在地球上生存过,其中有500多万种至今还生活在地球上。

这些生物不仅彼此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影响,而且也和人类、和整个地球的非生物环境密切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统一的生态系统。人类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与其他生物其生存环境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因此,我们必须如实地把人类自身看成是整修大自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任何使大自然的平衡受到破坏的行为也必然会给人类自身带来损害。

研究生物、人类和环境之间这种错综复杂关系的科学就叫生态学。生态学虽然已有100多年的研究历史,但它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

现代人类的生产力,已经发展到可以对全球的气候和整个生物圈的生存环境施加重大影响的程度。今天的自然界再也不是一个像几百万年前那样不受人类干扰、自发进行演变的生态系统了。在今天的地球上,恐怕再也找不到一块不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天然乐土了!今天不仅已在各大洲的人体组织中发现了DDT,而且也在远离人类的南极洲企鹅体内发现了这种有毒杀虫剂。人类已经把多处有毒物质送到了地球的各个角落,它们已经渗透到了所有生物和人类的生存环境之中。

人类的行动对环境的影响还远不止这些。除狩猎以外,人类的活动还包括采集植物、砍伐森林、扩大耕地、建立城市、开采矿藏、拦河筑坝,所有这一切活动都会使野生动植物的生存区域日益缩小。据统计,目前地球上的热带雨林正在以每分钟10公顷以上的速度消失着,许多地区的生态系统已荡然无存,大量珍奇生物正面临着绝种的危机。

今天,人类正面临着环境恶化、资源枯竭和“人口爆炸”三大生态危机,这是关系到人类能否在地球上生存和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而生态学恰恰就是与这些至关重要的问题有着密切关系的一门科学。可以说,人人都来学一点生态学知识已经成了时代的迫切要求。

食物链

生态系统中所谓的能流实际上是发生在食物链(food chain)里的,食物中蕴藏的能量依一定顺序从一种生物传送到下一种。生产者处于食物链的开始端,它们通过光合作用捕获光能,食草动物(和杂食动关系错综复杂的食物网物)吃植物以获取构建自己机体的物质和能量,食肉动物(和杂食动物)又靠吃食草动物来取得物质和能量,而食物链的末端是分解者,它们把生物链中所有其他类生物的残体和废物分解掉。

食物链中的每一个水平称之为营养水平(trophic level),初级营养水平由生产者构成,二级营养水平是初级消费者(食草动物),三级营养水平是次级消费者(食肉动物),依此类推。

像上述那样简单的食物链在自然界中是不多见的,因为很少有生物只是吃其他一种生物,如一种食肉动物往往以多种食草动物为食,而且也有几种食肉动物吃同一种食草动物的情况,这样食物链就变成了食物网(food web)。能量在这样一个相互沟通的复杂的网内流动,这才是自然界中的实际情况。重要的是要记住,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是线性的,只沿着一个方向,即只要这能量尚未被用掉,就可以沿着食物链或食物网从一个生物移往下一个生物,一旦能量已被用掉了,它就不能再被生态系统中的任何其他生物所利用。

能量金字塔定律

我们已经了解了食物链。通过食物链,自然界的物质和能量,在生物之间一级一级地传递着。青草被兔子吃了,青草里的物质和能量便转化成为兔子的物质和能量;兔子被狼吃了,兔子的物质和能量又转移到了狼的机体里。

能量金字塔不过,生物之间这种物质和能量的转移不是百分之百的。比如,绿色植物的物质和能量就不能百分之百地被草食动物所利用,不仅它们的根系、茎秆、果壳以及枯枝落叶草食动物往往不吃,就是已经吃到肚子里去的食物,也会有一部分由于不能消化而被作为粪便排出体外。一级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通常只有1/10左右转移到下一级生物体里,即能量的利用率仅为1/10,其余9/10的能量就损失掉了。这就是生态学上有名的“十分之一定律”。

有趣的是,如果把食物链和食物网中各级生物的生物量、能量和个体数量顺序排列起来,绘制成图,竟然与埃及金字塔的形状相似,为此人们又把“十分之一定律”称做“能量金字塔定律”。

在“能量金字塔”里,“塔”的底部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绿色植物,它们是整个生态系统的能量储存库,是生产者,是基础;往上是吃素的草食动物,即第一级消费者;然后是吃草食动物的第二级消费者;再往上还有第三、第四级消费者,它们是吃肉食动物的猛禽猛兽。

任何一个生态系统中“能量金字塔”的层次不是无限多的,通常只有四五层。每上一层,生物的能量就差9/10,能量的流动越来越细,所能提供的动物数量越来越少。这个“塔”是名副其实的金字塔,越往上越窄、越尖。

“能量金字塔”告诉我们,能量在生态系统的流动中存在相当严格的数量关系,为了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不同级的生物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数量关系。生产者越多,“塔基”越宽,生态系统越稳定,但是“塔基”太宽了,能量转化率又太低。处在“金字塔”下部的动物消费者,一般个子比较小,但是数量非常多;处在“金字塔”上部的动物消费者,一般是猛禽猛兽,数量相当少,正是因为少,对维持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有重要意义,我们才更需要好好地保护它们。

那么我们人又处在这个“金字塔”的哪个部位呢?

人既吃植物又吃动物,而且挑挑拣拣,吃起来非常讲究,位置自然应该在“塔”的顶端。由于人是食物链的最后消费者,其地位非常脆弱,稍有不慎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失去了其他动植物的供养,那就无法在这个星球上生存了。

生态失衡与生态危机

生态失衡是生态平衡的反意,而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的稳定状态,它包括结构上的稳定、功能上的稳定和能量输入输出上的稳定。当然,这种稳定并不意味着死水一潭,而是处于一种动态平衡。

人们已经知道,生态系统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大功能类群以及非生物成分所组成的一个功能系统。一方面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不断地把太阳辐射能和无机物质转化为有机物质;另一方面消费者又通过摄食、同化和呼吸把一部分有机物质消耗掉(一切生物都要通过呼吸消耗有机物质),而分解者把动植物死后的残体分解和转化为无机物质,归还给环境生产者重新利用。

可见,能量和物质每时每刻都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进行移动和转化。在自然条件下,生态系统总是朝着种类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和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直到使生态系统达到成熟的最稳定阶段为止。我们通常所说的生态平衡就是指生态系统的这一最稳定阶段。

当生态系统达到动态平衡最稳定状态的时候,它能够自动调节并维持自己的正常功能,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克服和消除外来的干扰,保持自身的稳定性,实质上这在生态系统内流动和循环的时候,每发生一种变化,其结果必然又反过来影响这一变化本身。

生态系统就是通过这种因果关系相互影响的反馈作用来维持自身的生态平衡的。例如:当草原鼠类大泛滥的时候,植被受到破坏,食物短缺,限制了鼠类数量的继续增长;同时,鼠类的生长过多为食鼠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于是引起了食鼠动物数量的增加,这时鼠类的数目自然就会下降,最后又使草原植被得到恢复。

人类活动对生态平衡的破坏

生态系统的这种自我调节功能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来干扰因素如火山爆发、地震、泥石流、雷击火烧、人类修建大型工程、排放有毒物质、喷撒大量农药、人为引入或消灭某些生物等超过一定限度的时候,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功能本身就会受到损害,从而引起生态系统失调,甚至导致发生生态危机。什么是生态危机?生态危机是指由于人类的盲目活动而导致局部地区甚至整个生物圈结构和功能的破坏,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20世纪30年代,美国由于盲目开垦西部地区,使草原植被遭到严重破坏,连续发生了三次“黑色风暴”。其中最严重的一次是1934年5月9~11日,黑色风暴以每小时100多千米的速度从美国西海岸一直刮到东海岸,卷走了3亿多吨土壤,毁灭了数千万公顷良田。黑色风暴所到之处,昏天黑地,人们不得不在脸上蒙上纱巾,以便防止沙尘通过口鼻进入体内。美国对西部草原的盲目开垦受到了尘沙风暴的无情袭击和报复。

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和人类对大自然破坏性的开发,对植物生态系统带来极大的破坏。这将给人类自身和生物圈的繁荣带来毁灭性的后果。20世纪50年代在苏联也发生过同样的事情,苏联为了增加粮食生产,从1954~1960年在哈萨克斯坦北部、西伯利亚西部和俄罗斯东部盲目开垦了4000万公顷荒地,相当于英国国土面积的3倍,开垦的结果,虽然在最初几年使粮食产量有所增长,但到了1963年,干旱使400万公顷农田颗粒无收并先后出现过几次黑色风暴,使2000万公顷农田受害,黑色风暴把宝贵的土壤表土席卷而去,使人类再一次因盲目开垦草原而受到了大自然的惩罚。

我国当前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的情况也很严重,从东北的松花江到广东的珠江,很多河流和湖泊都受到了污染。毁林情况也非常严重,云南省是我国森林面积比较大的省份,50年代时全省的森林覆盖率为50%,西双版纳为70%,但是到198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已经降到24.9%,西双版纳降到了26%。就四川省来说,20世纪50年代时的森林覆盖率为19%,但是现在已经下降到13%。

由于森林受到破坏,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已经多达150万平方千米,仅黄河和长江两条大河,每年输入海洋的泥沙就多达20亿吨,这些泥沙如果用火车装运,车长可绕地球赤道两圈!有人问,长江会不会变成第二条黄河?如果从长江大桥上眺望一下滚滚东去的长江水,答案就不难得出了。长江水的颜色和含沙量已经越来越接近黄河了。

就全世界范围来讲,每年约有250亿吨沃土被冲入大海,据联合国的资料,当前土地沙化和荒漠化正影响着亚洲3亿公顷土地、非洲5000万公顷土地、南美洲1亿公顷土地、北美洲的2000万公顷土地和欧洲8000万公顷土地。在非洲,撒哈拉南部的一大部分地区(面积相当于索马里)在近50年内已经变成了沙漠,这种“撒哈拉效应”目前还在蔓延和扩大,正在威胁着非洲大陆1/3以上的地区。与此同时,非洲的森林面积正在以每年370万公顷的速度递减,估计100年后将有一半的森林消失。

如果人类不采取适当措施制止这一现象的发生,那么全球性的生态灾难和生态威机迟早会降临。其他潜在性的全球生态危机还有“温室效应”所导致的全球气候巨变;臭氧层中臭氧量的减少所带给地球上所有生物和人类的致命影响;酸雨浓度的不断增加和范围的不断扩大正在威胁着农作物的生产、野生生物的生存和人类的健康;被人类释放到环境中数以万计的人造有毒物质已经污染了全球的生物和人类本身,其严重后果尚未被全部觉察……

总之,人类当前正面临着各种潜在的生态危机,而生态危机在其潜伏期间往往不会引起人们的重视,但生态危机一旦爆发就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治理,甚至根本恢复不到原来的平衡状态。因此当生态危机还处于潜伏期时就应当采取适当措施加以制止。

绿色革命的负面

世界农业正面临着一个严重的问题。自20世纪开始以来,全世界已有75%的农作物品种绝迹。在欧洲,1900年存在的家畜中,将近着半数已经绝迹。剩下品种中的1/3在20年后也将绝迹。

这种情况恰恰是现代技术进步的副产品:农场主为了追求最高的效益和产量,总是喜欢把力量花在效益最高的品种上,这就使得越来越多的动植物品种被抛弃。

从粮农组织近期发表的《世界观察统计表》来看,在已知的大约4000种家禽家畜中,有1000种面临绝种的威胁。

一个极大的讽刺是,农业和畜牧业物种的减少是工业化世界对付全球饥饿的努力,养活这个星球有史以来最多人口的遗传工程绿色革命带来了令人遗憾的副产品。绿色革命的消极作用是消灭了成千上万的物种。

粮农组织植物基因资源委员会秘书何塞·埃斯基内斯·阿尔卡萨说:“假如我们不能保护剩下的这些物种,我们就是在拿未来作抵押。物种的多样性是发展与保存之间的一种桥梁。”

今天正在兴起的生物技术可以改进物种,储存有用的基因,但是粮农组织的专家担心如果没有保存,生物技术可能引起一场令人痛心的物种减少新浪潮。例如,智利的一家公司可以在一个自动化苗圃里繁殖1000万株桉树苗,全部采用无性繁殖方法培育。

粮农组织的一份报告说:“同样,对家畜精液和胚胎的商业性转让服务,也引起人们对传统的牲畜品种可能会淘汰的担忧。”

一些新作物已经大规模地取代了传统和野生的作物。到1990年,在绿色革命的第四个10年,新品种作物已经覆盖了全世界1/2麦地和稻田。今天,美国1/3的大草原只种植一种小麦。农业专家说,在曾经种植过3万种作物的地区,不久将有3/4的面积只种植10种稻谷。

现在全世界食用植物也许有5万种,但是人们只栽种大约其中的150种,粮农组织高级渔业官员罗宾·韦尔科姆说:“单一种植和集约化农业的趋势,使我们有可能受到突发灾难性病虫的威胁。”

韦尔科姆说,我们现在的作物都是经过改良而适合人类需要的品种,“一旦需求发生变化,或者气候发生变化,或是发生病害,假如再没有野生的原种植物救急,我们就可能无庄稼可收”。

在动物品种方面,情况也同样严重。例如,美国大规模饲养的鸡几乎全都是胸脯肉很厚的鸡种,因为过肥,它们其实已经失去了繁殖能力,如果没有人工授精,这种肥鸡会在一代之后消逝。

渔业资源官员德温·巴特利指出,在引进了一种贪吃的尼罗河鲈鱼之后,非洲维多利亚湖多达200种的本地鱼也许已经绝迹。

这种鲈鱼能长到22.7千克,对于湖区周围的渔民来说,当然是件好事,但对于自然界却是一件坏事。专家们说,如果适应特定地区环境的物种因为人们追求高产或单一经营而绝种,那将是一个悲剧。

人类活动导致动物的灭绝

近百年来,人类活动曾造成大量野生动物的灭绝或使其处于濒危状态。

旅鸽一度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一种鸟类,19世纪初叶其数量曾经多达50亿只,但是到1900年3月,野生旅鸽就已经完全绝迹了,最后1只名叫玛莎的旅鸽也于1914年9月1日死于辛辛那提动物园(活了29年)。

旅鸽肉味鲜美,喜好群居,便于狩猎。随着现代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发展,人类于19世纪40年代就开始了大规模射杀旅鸽的商业活动。那时有数以千计的人专靠射杀旅鸽为生,并用电报传递关于鸟群的情况,如出现地点、夜宿地点和鸟群动态等。据统计,仅美国密执根一地,1年就要射杀1亿只以上的旅鸽。就这样,在人类无节制地射猎下,一个具有高度经济价值的鸟类只在短短的几十年内就绝灭了。

大海雀曾经广泛栖息在从纽芬兰至斯堪的那维亚一带的大西洋岛屿上,这种大型海鸟很像企鹅,不会飞翔,但是极善于游泳,它们成群栖息,数量极多。人们为了获取大海雀的肉和油脂,曾经无情地大量射杀这种鸟类,持续狩猎达300年之久,最后终于在1844年将全部大海雀杀光。最后两只大海雀是在冰岛被采集标本的人射杀的,现在只留下了70只大海雀标本。

石南雉曾经是北美洲最常见的一种雉类,但是随着向北美洲移民和狩猎活动的增加,其数量开始急剧下降,到1880年时仅存于马萨诸塞州沿岸的一个岛屿上,最后于1932年绝种。

北美洲惟一的鹦鹉——卡罗林纳长尾小鹦鹉在美国建国时还广泛分布于南部各州,因它们成群到果园取食,所以招致果农的无情射杀。加上它们有一种奇特的习性,即一只鹦鹉被射杀,其他鹦鹉就久久盘旋于死者周围不肯离去,这一习性加速了它们的绝灭,最后在1920年被全部杀光。

美丽的拉布拉多绒鸭于1850~1870年期间数量开始减少,并很快绝灭,从种群数量下降到物种绝灭,前后不过20年时间,绝灭原因至今不明,现在只留下了48只标本。

19世纪末,在北美大草原上生活着6000万头美洲野牛,人们为了猎取牛皮,仅1871年一年就射杀了850万头,约占野牛最高种群数量的1/7.如此大量屠杀的结果,到1889年,美洲野牛就剩下150头了,最后一头野牛也于1894年在科罗拉多遭到射杀。尽管在此3年前已经制定了野牛保护法,但是为时已晚,终于未能挽救这一大型哺乳动物从自然界消失。

1741年首次在白令海峡发现的大海牛是世界上体型最大的海牛,体长可达9米,但是只经过了20几年的掠夺性屠杀,到1768年就被人类全部捕尽杀绝了。其他4种海牛也曾经遭到人类的残杀,数量也已十分稀少,一些猎人甚至用铁锤把木塞打入这些温顺动物的鼻孔使其窒息而死。非洲的两种斑马也于1870~1880年间被当地布尔人消灭。澳大利亚的有袋类哺乳动物也已经有42%绝灭或濒于绝灭。

我国的特产动物麋鹿(四不像),首先在我国发现的野马,以及欧洲野牛和鹿都遭到了和美洲野牛同样的厄运。麋鹿原产于黄河中流地区,几百年前就已经从自然界绝迹,只因为英国皇家猎苑的饲养才流传至今。野马自从1947年捉到最后一匹,就再也没有人看到或捉到过野生的野马了,现存的300多匹野马都是人类圈养的。虽然我国有人认为新疆尚有野马生存,但是至今还没有得到证实。最后一头野生的欧洲野牛也于1921年2月9日被射杀,现在生存在波兰别洛维查森林和前苏联高加索的欧洲野牛,都是后来被释放回去的。至于家牛的祖先——欧洲原牛早在1627年就在波兰绝了种。

在全世界已知的9个老虎亚种中,已经有3个亚种从地球上消失,3个亚种(黑海虎、东北虎和华南虎)濒临绝灭,其他3种亚种(苏门答腊虎、南亚虎和中印虎)也有绝灭的危险。在20世纪20年代,全世界老虎的数量估计有20万头,到70年代初时已经减少到4万头,但是到1978年就只剩下不到1万头了。

其他一些大型美丽的猫科动物如云豹、雪豹、猎豹、美洲豹和豹猫,都因为人们需要它们的皮张而被大量捕杀。我国的云豹过去从喜马拉雅山到台湾一带广泛分布,现在已经十分少见,台湾最后一次捕杀云豹的记录是在1972年,此后在台湾就再也没有看到过这种美丽的动物了。

人类每年大约要捕杀2万头鲸,世界最大的动物蓝鲸更是捕鲸船队追捕的对象,仅从南极海域捕杀蓝鲸的记录看,1940年捕杀蓝鲸11500头,1950年捕杀7500头,1955年捕杀2000头,1960年捕杀1500头,1965年捕杀1000头,此后就几乎捕不到蓝鲸了,1970年和1975年都没有捕到蓝鲸,只在1974年捕到7头。在20世纪30年代全世界还有蓝鲸4万头,而现在已经不到1000头了。由于蓝鲸的数量下降太快,可能已经下降到了种群起始密度以下,所以现在采取保护蓝鲸的措施可能已为时太晚了,保护措施可延缓它的绝灭,但难以避免它最终趋于绝灭。

除了蓝鲸以外,目前还有7种鲸也面临绝灭的危险。在20世纪内,人类有可能达成永久禁止捕鲸的协议,虽然这一协议正遭到两个捕鲸大国挪威和日本的反对。“救救鲸鱼!”的强烈呼声已响彻全球。

根据国际黑皮书所列的名录,自1600年以来,在总共4226处哺乳动物中已经有36种绝灭(占0.85%)、120种濒临绝灭(占2.84%)。在已知的8684种鸟类中,已经绝灭的有94种(占1.09%),濒临绝灭的有187种(占2.16%)。

另据国际资源和自然保护联合会(简称IUCN)的资料表明,自1850年以来,人类已经使75种鸟类和哺乳动物绝了种,并使359种鸟类和297种哺乳动物面临绝种的危险。在濒临绝灭的动物名录中还包括有190种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和80种鱼类。

实际上,已经绝灭和濒临绝灭的无脊椎动物(如珊瑚、蠕虫、软体动物和昆虫)和植物的数量要比脊椎动物多得多,单是被子植物就有大约25000种正处于濒危状态,约占被子植物总数的10%。如果把植物和无脊椎动物也考虑在内,到21世纪末会有50万~100万种生物从地球上消失。

生物多样性

大自然气象万千,生机勃勃。自然界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依赖,彼此制约,保持着生态平衡。随着人类生产活动的发展及其他种种原因,使许多动物赖以生存的场所大大缩小,条件越来越差,加上滥捕滥杀,污染等公害的影响,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一些动物绝种了,也有些处在灭绝的边缘。

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OCN)公布的数字,全世界大约有1000多种野生哺乳动物,1000多种鸟类和2000多种野生植物面临灭绝的危险。其中受威胁种数最多的是灵长类,鸟类中受威胁种数最多的是鸣禽类,爬行类动物中则是鳄鱼类。专家说这些物种受破坏的程度与人类活动尤其是经济活动密切相关。

在过去的2000年间,已经灭绝的动物有记载的,包括种和亚种,鸟类有139种,哺乳动物106种。而灭绝的原因有1/4是由于自然演化,而其余都是人类由于人为的因素造成的。16世纪以来的300多年中,动物灭绝的速度更快了。光是鸟类,平均4年少1种。20世纪以来,鸟兽平均每年就有一种在地球上消失了。

科学家们论证:20世纪是人类社会以来,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破坏最严重的一个世纪。在我们生存的地球上大约有1000~1500万种野生动物,然而,专家们警示:如果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费程度和破坏活动仍保持目前的态势而不加以改变的话,到2010年,地球上现有的物种将进一步减少15%~20%。

这种说法并非危言耸听。

我国青海湖畔曾生活着一种羚羊,非常古老的动物——普氏小羚羊。半个世纪以前,它们是我国北方的主要狩猎动物资源,仅青海地区的草原上就散布着上万只普氏小羚羊。那时的人们不曾想到那漫山遍野、奔腾如飞的羊群,会变成濒危珍稀的动物种群。

被誉为中国国宝的大熊猫,仅仅分布于四川,秦岭南麓和甘肃文县一带。现在我国也只有约1000只大熊猫,属世界级濒危动物。这种与恐龙同时代的野生动物,与大自然抗争后顽强地存活下来,但在人类的种种破坏活动面前,却显得如此软弱无力。下一个世纪它们是否会成为恐龙故事的现在版本?

据资料表明:1998年是20世纪最后一个虎年,从1902年20世纪第一个虎年开始,96年间,虎的命运发生了巨变。

我国特有的东北虎和华南虎,其数量已经屈指可数了,近年调查东北虎的数量是20~30头,华南虎的数量也差不太多,虽然它们都已被列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但它们走向绝灭的命运是难以避免的。

一个物种,一旦灭绝,将不可能再生。谁能确切地知道究竟有多少珍贵的野生动物已经消失在过去的100年间,而又有多少种野生动物将要消失在这一个100年里?

人类改天换地,地球也因此迈向了文明、科学。然而人类的活动也彻底改变了地球生物圈的面貌;臭氧层空洞的出现,水体的污染,土地的沙漠化,大批动植物的消失与死亡……这还是那个充满灵气的美丽的蔚蓝色星球吗?从太空中,人类都认不出自己的家园了。地球上并不只有人类,而我们也不该“孤单”地活着。

生物物种减少

我国物种资源无论种类和数量都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现已记录的主要生物类群物种总数约8.3万种,约占世界主要生物类群物种总数的7.5%。高等植物约3万种,占世界高等植物的10%,仅次于世界上植物区系最丰富的马来西亚(约4.5万种)和巴西(约4.0万种),居世界第三位。陆栖脊椎动物约2340种,占世界陆栖脊椎动物的10%;鱼类2804种,占世界鱼类的12%;藻类5000种,占世界藻类的16%;真菌8000种,占世界真菌的17%;细菌约500种,占世界细菌的0.2%。

我国物种资源除了种类和数量丰富外,其特有性也较高(见下表)。由于悠久的地质历史和有利于动植物生存繁衍的自然地理条件,特别是在第四纪冰期时,没有直接受到北方大陆冰盖的破坏,因此,我国动植物区系比较古老,且含有大量特有科属。根据我国植物特有属分布区的分析,大致有川东——鄂西、川西——滇西北以及滇东南—桂西三大特有现象中心。特有植物估计15000~18000种,约占高等植物总数的50~60%,某些类群甚至高达70~80%。特有种子植物代表种有:银杏、攀枝花苏铁、银杉、金钱松、百山祖冷杉、珙桐、杜仲、华盖木、明党参、猪血木、七子花、青檀、太行菊、筇竹、知母等;特有动物代表种有:麋鹿、黑麝、藏羚、岩羊、大熊猫、白鳍豚、云南兔、藏野驴、台湾猴、中华鼢鼠、中华秋沙鸭、褐马鸡、黑头角雉、黑劲鹤、棕头雀鹛、藏雀、扬子鳄、海南脊蛇、火头乌龟、棘皮湍蛙、大鲵、长江“大鲟”、斑白鱼等。

据估计,世界上有10~15%的植物处于濒危状态,但在我国,濒危植物种比例估计高达15~20%,濒危物种达4000~5000种。此外,还有相当可观的植物种已经灭绝,初步统计,列入濒危植物名录中的植物已有5%左右在近数10年内濒临灭绝。

中国主要生物类群的濒危物种数目

类群物种总数濒危物种数濒危物种比率(%)脊椎动物51443987.7哺乳类4999418.8鸟类118618315.4爬行类376174.5两栖类27972.5鱼类2804973.5高等植物3000010093.4苔藓植物2200281.3蕨类植物2600803.1裸子植物2007537.5被子植物250008263.3合计3514414314.1在水域生态系统中,某些经济价值高的物种和敏感物种逐步减少以至消失。如长江的“三鲟”、江豚、白鳍豚、鳜鱼、银鱼、带鱼、大小黄鱼等变为稀有和濒危动物。此外,农作物和家养动物品种以及野生亲缘种,也在退化和减少,某些种已处于濒危状态。

风靡世界的大熊猫

大熊猫是我国特产的珍贵动物,它只生活在我国四川、甘肃省等少数崇山峻岭地区,十大熊猫分稀少。它那蹒跚的姿态,美丽的皮毛,特别令人喜爱。我国人民曾把大熊猫作为国礼,赠送一些友好国家,世界著名动物园争相展出,轰动了世界。

大熊猫长1.5~1.8米,肩高70厘米,重达100千克以上。大圆头,小耳朵,四肢粗壮,尾巴很短,身披乳白色的皮毛,肩部,四肢,耳鼻呈黑色,眼睛周围的黑环带,是两个黑眼眶,仿佛白脸上涂了一个黑色的“八”字,黑白相映成趣,美丽可爱。

大熊猫栖居的地方有着高山峻岭,岗峦起伏,森林密布,箭竹常青。大熊猫脚底宽阔,长有肉垫,密生着黑色长毛,在竹林中穿越,行动自如,没有一点声音。这里冬季漫长,大雪纷飞。大熊猫不怕寒冷,照常活动,栖息在向阳的山坡上。到了夏秋季节,凉风习习,暑气消失,大熊猫常在背阳的山坡下的小溪、泉水边,喝水、游泳、戏耍,直到玩够、喝足、肚子滚瓜溜圆,才蹒跚走去。因此,竹林和清溪成了它经常出没的地方。

大熊猫,学名叫“熊猫”,它既不是熊,也不是猫,它只是外貌上同熊相似,不同的是:大熊猫头骨短宽,体色特别。大熊猫的寿命约10~25年。它的祖先是食肉目,可是演变到今天,它却偏爱吃素。它的胃没有蜂窝式的构造,肠子短粗而结实,吃得多,每天吃箭竹10千克左右。箭竹很细长,密密麻麻,肥嫩多水,又脆又甜,大熊猫先把竹子咬断,然后一根根地扯掉枝叶,剥去竹皮,一口口地吞吃。

大熊猫有时也吃些荤食。人们发现,竹林中生活的一种竹鼠,常常在地下啮咬竹根,发出嚓嚓的声响。大熊猫听到后,放下箭竹不吃,跑过去寻找,发现洞穴后,它一面向洞内喷气,一面用前掌在洞口拍打,竹鼠从洞里窜出来,正好被大熊猫抓住,当作美餐。因此,动物园里饲养熊猫时,除了供给大量植物性饲料外,还添加一些鸡蛋和牛奶。

大熊猫走起路来像熊,低着头,身体不停地左右摇摆,它感觉较迟钝,对前面的情况似乎不大理睬。平时很少奔跑,当受到进犯时,就迅速逃跑,攀登上树。它性静温和,小熊猫、金丝猴、苏门羚、青鹿和贝母鸡等,都是它和睦的邻居。大熊猫很淘气,有时会闯进住户,趁猎人不在家,偷吃食物,把勺子扔得远远的,把锅子挂上树梢。

大熊猫性静孤独,它昼伏夜出,活动的范围很小,没有一定的栖息地方。雌雄分居,只有春暖花开时节才相会。繁殖力很低,每胎大都1仔。怀孕期间,它寻找树洞或草丛,作为“产房”。刚生下的熊猫,小得出奇,只有90~130克重,相当于妈妈体重的1/1000.可是,它长得很快,一年后,就可重达几十千克。大熊猫妈妈照料子女可体贴哩!它外出时,把“孩子”噙在嘴里,或者用背驮着,真是形影不离,还不时教它各种本领:爬树、游泳和剥食竹子。两年后,就各自去过孤独生活了。

大熊猫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我国熊猫出国定居或展览,常在当地引起不寻常的熊猫热。兰兰和康康在日本落户,兴兴和玲玲在美国居住,晶晶和佳佳在英国安家,绍绍和强强在西班牙长住下来了……1979年,兰兰不幸死去,日本人民为她致哀追悼,我国又送去了新娘欢欢。它一到东京,倾城轰动。大熊猫憨厚有趣,逗人喜爱。它会两脚立起转圈,会用前肢向游客致敬;它稳重好静,神态严肃,常常引人发笑;它会蜷成一团,随地打滚,撑着竹子玩儿。

我国现在只有近千只野生大熊猫了,保护大熊猫是极重要的事。我国政府同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不久前达成了协议,派出科学家,培育箭竹食料,用无线电跟踪设备等保护和繁殖大熊猫。

身价不凡的褐马鸡

中国鸟类协会的会徽上,饰有褐马鸡的图案标志。褐马鸡是我国一类保护动物,它身价不凡,同熊猫、金丝猴并列。这种鸟快濒临灭绝了,只是在山西西北部和河北的小五台山地才见到。芦芽山自然保护区以褐马鸡为重点保护对象。

褐马鸡的体形和雉鸡相似。雄鸟长约1米,重2~3千克。全身披着油光闪闪的浓褐色羽毛,头和颈漆黑如墨,两只大圆眼的周围有一道光闪闪的金边,仿佛戴了一副金丝眼镜,脸红得像鲜花。颈下、前胸、背侧和腹下羽毛深褐色,背后和尾部的颜色逐渐变浅变白,像挂铠甲似的。最突出的是,它那颈部仿佛套着一个“项圈”,前半截银白色,后半截转黑。尾羽十分美丽,前半截银白色,后半截转黑而带有深蓝色的金属光泽,别具一格,在微风中轻荡,发出那耀眼的闪光。雌鸟身躯稍小,羽色相似,喙粉红色,两只脚趾呈红色,像穿着一双红袜子,特别醒目。

褐马鸡生活在高山密林中,它翅膀很短,不善飞翔,却能从高处向下滑翔。脚粗有力,遇到敌害来袭,奔跑速度快得惊人,可同骏马媲美。连快跑的姿势,也同马相似,因此得名。它向山间高处爬,一步步上去,速度较慢,下山时速度却很快,从山岭向下,常常横过深谷滑翔到对面山坡上,这是它的一项“绝技”。

春天,在清晨和黄昏时分,褐马鸡站在山岗树梢上,昂首引颈,翘起尾巴,像号手吹起了号角,声音粗犷:“哇——哇——咯唧哇”,鸣声可持续一分钟左右,此起彼伏,相互唱和,然后,它们纷纷跳落地面,成群觅食,到处游荡,啄食种子和果实,也吃各种昆虫。每年4~5月间,是褐马鸡交配的季节。雄鸟间为了争夺雌鸟,要展开一场激烈的格斗。雄鸟找到情侣后,就在灌木丛间地面凹陷的地方营巢。巢很简单,里头铺垫干草、叶和细枝等。雌鸟年产蛋一窝,每窝8~10枚。雌雄鸟相互体贴,共同担任育儿任务。雌鸟特别恋巢,除非生命受到威胁,否则它不愿离巢一步。蛋经过26天左右孵化,小褐马鸡就自己破壳出生了。

人们在小五台山曾经见到这样一件事儿:一只褐马鸡由于情侣被狐狸抓走了,孤单地在鸣叫,声音低沉哀伤,它东张西望,却并不觅食。不久,它离去了,几天后,人们在不远的地方找到了这只失去伴侣的褐马鸡的尸体。原褐马鸡的冠羽很有特点来,它为伴侣的失踪而悲痛不食,最后竟饿死了。

褐马鸡在落叶松、云杉之乡的保护区得到了理想的生息繁衍场所。晚上,它们栖息在树上,三五成群互相依偎着睡觉,睡得很香,好像睡不醒似的,这同平素警惕性很高的多数鸟儿完全相反。人们用手电筒照它,它也照样熟睡不醒。

褐马鸡遇上山鹰袭击,就会发生一场激烈的战斗。山鹰从空中看到一只褐马鸡在地上啄食,立即俯冲下来,掠过地面,用利爪抓了一把,褐马鸡往前一窜,“嘎”的一声惊叫着,旋即镇定下来,将双翅和浑身羽毛竖散开来,准备迎战。山鹰急忙返回空中,开始了第二次俯冲攻击。褐马鸡向上一跳,在低空叼住鹰头,双方一起跌落地面,继续厮拼猛斗。山鹰不善在地面上战斗,脱身跃起,再来第三次进攻。褐马鸡飞起几米应战,双方在低空啄咬厮杀,拼了一阵后,终于摔落地面,依旧你叼我抓,鼓翅拍翼,各不相让,直打得尘土飞扬,伤痕累累,残羽飞落,山鹰败退飞跑为止。

我国人工饲养的褐马鸡已能产蛋繁殖了,不过孵化和育雏就得请家鸡来替代“妈妈”了。1864年,褐马鸡传到欧洲,欧洲人十分喜爱,开始了人工饲养。现在,国外人工饲养褐马鸡已较普遍了。

四不像动物麋鹿

四不像其实是哺乳纲、偶蹄目、鹿科的一种大型动物——麋鹿。它长约2~2.5米,体重140~150千克。毛色冬季呈灰棕色,很稠密;夏季变成红棕色,较稀疏。由于麋鹿的角似鹿而非鹿,颈似驼而非驼,尾似驴而非驴,蹄似牛而非牛,因此得名四不像。

四不像和一般的鹿一样,雄性有角,雌鹿无角,角像鹿角一样为分叉的骨质角,但有明显的不同:没有眉叉,主干离头部一段距离后,分前后两枝。一般前肢再分成二叉,后肢长而接近垂直于主角上。另外,角的表面有多结节。

四不像的颈有点儿像骆驼那样粗大,但没有骆驼那样长,另外,成鹿的头颈下生有长毛。

四不像的尾巴有些像驴,但没有驴的粗状,尾端生有丛毛,可超过后肢的踝关节。

四不像的蹄同牛一样为偶蹄,但蹄比牛的小,它的四肢较粗,两侧小于牛的小蹄,能着地。

四不像喜欢生活在森林或水草丰盛的沼泽地带,性喜水是它的一个重要的习性。夏天它们喜欢在水中玩耍和游水。它吃食野草和水生植物。

在12月底和1月初之间,雄麋鹿的骨质化的角便脱落,接着就长出副新的茸角。四不像每胎生1头,怀孕期9个半月,出生时约重12千克。它的毛色桔红,并有白斑,30天后,白斑才会消失。雄四不像1周龄时开始长出短角,2周龄时角才分叉,6周龄时发育完成,每年脱换1次。它的角药用价值比鹿角还高。

四不像的家史还有一段故事。四不像早先在我国分布较广,黄河上下游、长江南北都有它们的足迹。满清皇室在北京市南郊的皇家猎苑曾养有一群。1866年,养在猎苑的麋鹿被英、法、德等国公使、代办等弄走30多只,分别养在欧洲各地动物园里,供人观赏。麋鹿已在外国安家、繁衍后代,尤其在英国和美国生长得很好。1894年,北京遭受洪水,四不像死去不少,直到1900年全部灭绝。1956年之后,英国、美国多次送麋鹿给中国,所以现在我国各地动物园展览的麋鹿,都是新中国成立后又从国外引进来的。

现在,全世界共有1100多头麋鹿,它们都是中国麋鹿的子孙后代。当前国内外的科学家都十分重视饲养麋鹿,并且进行科学研究,加速繁殖麋鹿,相信四不像的麋鹿又将会枝繁叶茂起来。

横跨两类的鸭嘴兽

自然界中有一种动物,它既具有哺乳动物的特点,以乳汁喂养幼仔;同时又具有爬行类、鸟类的特点:生殖孔与排泄孔合在一起,生殖方式是卵生,而且还孵卵……它的嘴外形又像鸭子的嘴,所以给它起了一个名字——“鸭嘴兽”。

鸭嘴兽身上有许多稀奇古怪的地方。首先它的外形很奇特。它的身体像兽类,全身被有浓密的短毛,体形为流线型,身长约50厘米左右。它的嘴是颌部的延长,外形极似鸭子的嘴。别看它的嘴像鸭嘴,可比鸭嘴高级得多了。它的嘴里面是角质的,覆盖在角质上面的是一层柔软的、富有弹性的黑色皮肤,皮肤里还有一些特殊的结构,能感觉到动物肌肉里电场的移动。这使得鸭嘴兽的嘴能准确地把藏在水底淤泥里的小动物捕捉到。它的嘴的前缘还有脊纹,可以咬碎或咬紧食物,下颌两旁还有“过滤器”,可以把水挤压出去。

从鸭嘴兽的头部看,好像没有耳朵,实际上它也有耳孔,它没有的只是外耳,当它在潜水的时候,耳孔和眼紧靠在一起,耳孔和眼睛上的肌肉褶皱把耳孔和眼睛严密地遮盖起来,使得水无法进入。

鸭嘴兽有短而粗的四肢。更为特别的是与它那四肢比例不相称的发达的脚,脚上长着蹼,当它在水中游泳的时候,蹼便伸到爪外。当它在陆上的时候,蹼就缩回去,好像一把折扇,可以打开、关上一样。鸭嘴兽的爪极其锐利,当它为自己建造洞穴的时候,其爪好似挖土机,大约15分钟就可以挖出深50厘米的洞穴。鸭嘴兽的爪子不仅锐利,在雄兽后脚的大拇趾上长着的锋利的角质距,终身都存在。这个角质的距能分泌毒液,此毒液能使狗很快死去,如果到了兔子的皮下,2分钟之内家兔也死去了,可见“距”分泌的毒液毒性之大。

鸭嘴兽的尾扁而平,样子像船上的舵,起到了舵的作用。尾长约是体长的1/3-1/4左右。它的尾巴还会铲土造墙。墙的厚度有20-30厘米左右。可见鸭嘴兽的尾巴力气之大。

鸭嘴兽喜在水边挖洞而居,尤其是在近水的树下建造它自己的地下室。地下室有两个洞口,一个在水下,一个在岸上。岸上的洞口容易被敌害发现,鸭嘴兽就在洞口用杂草、碎石伪装起来。水下的那个洞口主要是为了到水下觅食方便,还有逃避敌害的作用。

鸭嘴兽主要在水中捕食小鱼虾、青蛙、螺蛳、蚯蚓等食物。由于它的活动量大食量也很大。鸭嘴兽的食量几乎和它的体重相等,有人观察到一只鸭嘴兽一天吃了540条蚯蚓,2-3只虾,还有2只小青蛙。

每年的10月份,对于澳大利亚来说正是初夏时节,雌兽和雄兽在水中交配。鸭嘴兽是“单孔目”动物,大肠末端只有一个孔,这个孔有三个作用,排出粪便,排泄尿液,排出精子或卵细胞。这个孔被称为“泄殖腔孔”。而动物界只有爬行类和鸟类有泄殖腔孔,在这点上,鸭嘴兽与它们是相似的。大约半个月左右鸭嘴兽通过泄殖腔孔产下1-3枚卵,卵为白色,壳软,卵个头约似鹌鹑蛋大小。这时雌兽就把卵抱在胸前孵化。雌兽孵卵时,它的地下室就不同以往的地下室那样了,在产卵前鸭嘴兽把地下室收拾得可舒服了,先把洞里的通道加长加宽,然后在原来“卧室”的基础上再挖宽一点,最后把用水泡了一天一夜的许多草茎、树叶,码放整齐摆在洞里,这就成了它的舒适的床垫。鸭嘴兽就在这样高级的床上产卵,孵卵。

喜红怕白的坡鹿

海南坡鹿是泽鹿的一个亚种。泽鹿分布在缅甸、泰国、越南和印度的部分地区,而坡鹿仅残存在我国海南岛西部,是我国热带地区的珍稀鹿种。早在1915年,已为世界动物学家公认是世界珍贵动物。

海南坡鹿外形优美,瘦长的身躯,毛色清秀。背毛是黄褐色,背脊的中央,从颈部到臀部,有一条黑色脊纹,两边有明显的白色斑点,黑白相衬,十分显眼。每年冬季,这些白色斑点逐渐消失;到了春季,白色斑点又重新出现。

坡鹿外形同梅花鹿相似,但比梅花鹿小,一般重65~80千克。雄鹿头上长角,雌鹿不长角。坡鹿的角不像梅花鹿那样主角有许多树枝般的分叉,而是成对向前倾斜,到了角尖才分小叉。它主角弯弯似眉毛,因此又叫它“眉角鹿”。

坡鹿主要栖息在海南岛的西部和西南部海拔200米左右的丘陵平原和沼泽地。它喜欢群栖,常成对或三五成群地活动。发情期间,群集现象就更多啦。

坡鹿白天栖息在灌木林带,早晚才出来觅食,雨过天晴的时候活动很频繁。它吃食青草和嫩枝叶,爱吃沼泽边的水草、竹叶、茅草、甘薯叶、竹节草等也吃。它喜欢舔食盐碱土,常常在烧过的草灰土上嘬灰土。

坡鹿机灵,听觉灵敏,能跑善跳。鹿群之间,远在1千米外,相互都能呼应。鹿群中总有一只“哨鹿”。负责站岗放哨,发现敌情来临,首先发出警告,立即快速逃跑。在吃草的时候,每吃上几口,便抬头张望;饱餐以后,鹿群选择一个地方,屁股对着屁股蹲下休息,各自还警戒着一方。

每当受惊,特别是听到枪声响的时候,坡鹿逃命时速度可达每小时100千米以上,凌空跃起,就像一条白烟似的沿着地面消失了。它是跳高跳远的“健将”,高2~3米的障碍物,六七米宽的山沟,都能一跃而过。人们曾看到过:一只坡鹿闻风奔跑时,凌空飞跃过离地4米高的电话线;一只坡鹿受到狗追逐逃跑时,越过12行薯地,起点和落脚点相距8.45米。

坡鹿在4~5月发情。这时候,雄鹿常常因争偶而互相格斗,鹿角是争斗武器,双方猛打猛撞,结果带来了累累伤痕。有时一方得胜,另一方受伤;有时双方因角斗而死去,鹿角叉在一起再也拉不开了。胜利者独占雌鹿,一直到发情结束。

雌鹿怀孕后,每胎产一仔,仔母相随。有一次,人们曾将一头乳鹿在夜幕降临前,从原生地抱走,这时母鹿一直凭借乳鹿的呼叫声,在相距1千米外紧紧跟随,历时数10分钟之久。这说明坡鹿的听觉十分灵敏。

坡鹿出没于丘陵的灌木丛边缘,草坡的顶处,有时跑到农田里来吃庄稼。当地农民为了保护甘薯田,在地里悬挂着一块黑布或白布,黑布是用来恐吓山猫的,白布却用来威吓坡鹿。说也奇怪,挂有白布的甘薯田,坡鹿不敢上前一步,而没有白布的甘薯田,那甘薯叶却照吃不误。

坡鹿虽然有“忌白”的习性,可是却喜欢红色和绿色。人们掌握了坡鹿的特性,为它们创造一个适合栖息的自然环境,来保护和发展坡鹿。在自然保护区的边界上,置有“鹿界”的标志,上面涂上了红色,好像是一种鹿颜色文字:不要外跑。

坡鹿喜欢同黄牛作伴,却畏惧山羊。人们曾发现一件奇事:一群山羊远远而来,突然“咩咩”地叫了几声,坡鹿听到后,像见了猛兽似的受惊逃跑了。

坡鹿是珍贵的良种鹿,我国已列为一类保护动物,建立了坡鹿保护区,并开辟了枫木养鹿场进行人工饲养繁殖。

被称为羚牛的扭角羚

羚牛属于牛类还是属于羊类?起初动物分类学认为它的形态和分类介于山羊与羚羊之间,根据它的角的形状,称它为扭角羚。后来又认为它的形态介于绵羊和牛之间,而它的形态近似于牛,又称它为羚牛。还有人主张叫它牛羚,但是牛羚这个名子已经属于一种曾被称为“角马”的羚羊了,于是就又用最初用过的名字——扭角羚了。

扭角羚一共有四个亚种:喜马拉雅扭角羚、不丹扭角羚、四川扭角羚、秦岭扭角羚。这四个亚种扭角羚中国全都出产,而其中四川扭角羚、秦岭扭角羚为中国所特有。喜马拉雅扭角羚产于西藏自治区的东南部、云南省的北部和四川省的西南部(在国外印度、缅甸也出产);不丹扭角羚产于西藏南部与不丹相邻的地带(在国外产于不丹);四川扭角羚产于四川的西北部和青海的南部相连的地带;秦岭扭角羚产于陕、甘南部的秦岭山区和川北的岷山山区。秦岭扭角羚因为身上披覆着浅黄或金黄色的体毛,因而又叫金毛扭角羚。

扭角羚是一种体形粗壮的大型食草动物,它的体形从整体上看还是比较像牛,那粗壮的身躯、短粗的脖子、硕大的脑袋都尤其像牛。但是多毛而短小的尾巴、上部向后上方扭转的特殊犄角与牛却大不相同。它的肩高大约130公分,雌性稍矮些,大约115公分左右;体长雄性的多在200公分以上,雌性一般不超过190公分。体重差别较大,雄性的多在300公斤以上,而雌性的一般不会超过250公斤,多在200公斤左右。尾长在20公分上下。扭角羚最有特色的那对角,先伸向外侧,然后再向后面扭转过去,长度在50-65公分之间,角基部粗达25至35公分。它的体毛不同的亚种之间差别较大,喜马拉雅扭角羚体毛全部呈深褐色;不丹扭角羚体毛肩背部呈黄色,腹略浅;四川扭角羚的面部、躯体前部毛色明黄,唇吻部、躯体后半部及四肢为黄褐色;秦岭扭角羚全身体毛呈金黄色,难怪它有个好听的“金毛扭角羚”的别名。不过,同一个亚种的体毛颜色,随着季节、年岁的变化也有所变化。

扭角羚喜欢群居在海拔较高的山上,多居住在2500公尺至4500公尺的山上,随着季节的变化垂直迁徙,气温高的季节往高处迁,气温低的季节就往海拔低些的地方迁。在成群迁徙时很有秩序,那只强壮的雄性羚总是以领袖的身分走在最前面,其他成年雄性羚紧跟在后面,幼羚走在队伍的中间,雌性成年羚走在最后面,一只接一只,首尾相接。当大群的扭角羚迁徙时,队伍拉得很长。

扭角羚日常的活动有昼伏夜出的特点,白天在林木草丛间歇息,晚间出来活动、觅食,它们以栖息地附近的青草、林木枝叶等为食。在冬季食源较紧时,它们会分解成小群觅食。扭角羚还有喜欢食盐的习性,常常到盐水湖附近舔食带咸味的水或咸土。

大约每年七八月之间,扭角羚进入发情期,成年的雄性扭角羚为了争夺配偶总免不了要展开激烈的争雄战,相互间拼死决斗,雌羚的孕期约8个多月到9个月,每胎产1仔,幼仔落地后三四天的时间就可以随群体活动,当然体力要差得多。3至4年以后,幼兽就进入成年期了。

扭角羚虽然看上去笨重粗大,但是行动并不笨,尤其在逃避敌害时反应迅速而灵敏,跑得很快。它的栖息地点又在偏僻的山区,捕捉成年活兽很不容易,因此动物园捕捉到的都是幼年的扭角羚,然后人工饲养大的。

扭角羚本来数量不多,捕捉又极不易,因而是一种很珍贵的观赏动物,为了保护扭角羚的自然生长、繁殖,我国已将它定为一类保护动物。

白肢野牛

牛科动物中有一类叫做野牛。野牛又可分为欧洲野牛、亚洲野牛、美洲野牛、野牦牛、印度野牛等。在这些种野牛中,人们又习惯于将印度野牛直称为“野牛”,甚至有的动物学书籍中也将印度野牛定名为“野牛”。这是一种不科学的、以偏代全的做法。它的直接错误影响就是使动物分类学知识较少的人误认为印度野牛等于野牛的全部。其实“印度野牛”这一称呼也未必很恰当,因为这类命名法会使人误以为只有印度才有这种野牛。许多动物学家根据印度野牛的形貌特征,称它为“白肢野牛”,应当说这是一种不致使人产生误解的科学命名,因为只有被称为印度野牛的一类野牛,四肢下部是白色的,其他类的野牛没有这种形貌特征。

欧洲野牛在森林中以嫩枝叶和小灌木为生,北美野牛则是生活在草原上的食草动物。白肢野牛主要产于亚洲南部,我国的西双版纳也产白肢野牛。西双版纳人根据白肢野牛的形貌特征,将它称为“白袜子”,这确是一种通俗、形象的称呼。

白肢野牛被公认为是现代牛类中身躯最为魁伟的一种。一头雄性白肢野牛肩高可超过220公分,一般在190至220公分之间;体长在260至330公分之间;体重大多在800至1000公斤之间,也有1000公斤以上的。而雌性的白肢野牛身躯要小一些。白肢野牛的角也很给人以力量感,雌性的白肢野牛角长70公分左右,两角之间的宽度可超过90公分,已知的最高纪录达110公分。角基部的周长将近50公分。整个角形向侧后方弯曲,弯度比较大。雌性白肢野牛的角就小得多了。牛角呈浅绿色,角尖部颜色比较深,接近于黑色。

白肢野牛的体毛因性别不同而有所区别。雄性的体毛为黑色或黑褐色,雌性的体毛为深褐色。未成年的白肢野牛体毛颜色比则要浅一些。但无论性别、无论长幼,白肢野牛四肢下半部都长着白色的毛。这就难怪人们要称它“白袜子”了。

白肢野牛栖息在热带或亚热带森林水草丰茂的地方。它们有垂直迁移的习性,一年三季在海拔1000多公尺处活动,夏天就移向海拔两千公尺左右的山林避暑。但具体的牛群却没有固定的居住地点,过着游荡的生活。白肢野牛每天清晨、傍晚出来活动,气温高的中午前后则隐藏在密林中休息或者反刍经过粗嚼存留在胃袋中的食物,它们的食物以野草、树叶、嫩芽为主,但是最喜欢吃的食物还是鲜嫩的竹笋或嫩竹,不论吃什么,它们都从来不细嚼慢咽,而是大量吞食,粗粗地咀嚼一下就储存在蜂巢状的胃袋内,等到休息的时候再反刍到口腔里细细咀嚼,慢慢品味,最后输送到重瓣胃和皱胃里去消化。这两个胃里的丰富的微生物就把这些食物中含的纤维素加以分解,再合成为脂肪酸、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这样它便有了魁伟的躯体。

白肢野牛喜欢结群生活,每群五六只到二三十只不等。每群都有一只强壮的雌性牛担任领袖,其余雌性牛和幼牛跟随活动。成年雄性牛在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都独自活动,或者与两三只同性在一起,只有到发情期它们才返回到群体中去。

白肢野牛的发情期在每年的11月到12月,受孕的雌性牛要经过280天左右的孕期才能生下小宝宝,每胎仅生一仔,少有两仔的。野牛妈妈对自己的小宝贝真是护爱有加,它经常慈爱地亲吻自己的孩子,并不时用舌头舔,为它们清除脏物。野牛妈妈亲吻孩子不只是表现亲热,它同时在给孩子哺喂自己反刍后咀嚼碎了的草末。因为幼牛的胃里还没有微生物,需要妈妈用这种方式给它输送微生物。初生下来的仔牛并不大,但一个多月后就能长到四五十公斤。大约3至4年幼牛就进入成熟期,这时它就得自己独自去谋生了。

“野牛”这个名字听起来让人感到这种动物很“野”。其实白肢野牛并不“野”,它从来不主动进攻人类或其他动物。只有当人类或其他动物伤害它的时候,它才被动反击。白肢野牛的嗅觉很灵敏,在开阔地带,顺风时它能嗅到三四百米以外人的气味,这时它就远远避开,而不是主动出击。如果人把野牛惹急了,情况就不一样了,它就会向人猛冲过来,用它的尖角将人挑起来,狠狠地摔在地下。但是有经验的猎人也有对付的办法,当野牛冲来时,猎人就迅速平躺在地上,野牛的角就挑不到他了。而且野牛既不会咬人,也不会用它那有力的脚踩人,充其量在猎人身上拉一堆屎、撒一泡尿以示惩罚。野牛也会与人斗智,当人伤害它时,有时它假装逃跑,实际上跑了一段又迂回到路旁的密林中埋伏起来,等人走到埋伏地点附近,它就立即冲过来报仇。

白肢野牛那对诱人的角非常值钱,它的肉可吃、皮可制革,招致许多当地居民捕杀它,因此它的数量越来越少,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野生动物,我国已把它定为一类保护动物,严禁捕杀。

披毛又披鳞的河狸

河狸又称海狸。在分类学上属于脊椎动物,哺乳纲,啮齿目,河狸科。

世上的河狸有两种。一种称为“北美河狸”产于北美地区。另一种称“欧洲河狸”产于欧洲,我国新疆、内蒙地区也有分布。

河狸身体较大而短,身体长约70厘米~130厘米,体重20公斤左右。体表覆盖着又粗又亮的长针毛和浓密柔软的绒毛,露在外面的毛为黄棕色,毛的颜色越靠近皮肤越深,接近皮肤处至暗褐色,但腹部毛的颜色比背部毛色浅。四肢由一对前肢和一对后肢组成,前肢和后肢有较大区别。前肢短小灵活,适于抓握物体,后肢较为发达。四足呈黑色,后足较前足大,而且长有蹼,利于水中游泳。河狸最大的特点要算是它的尾了。它的尾宽而扁平,形状似长椭圆形。更有趣的是它的尾无毛,上面覆盖着角质鳞片。看来河狸的身体和尾是极不协调的,它的尾好像是被人安上去的。就是这根尾,使河狸于水中游泳的时候,起到了舵的作用。如果你记住了河狸的这个特点,那么在众多的动物群中,是不难把河狸认出来的。

河狸的前门齿相当发达,而它的门齿总是在不断地长。为了防止门齿过长,不利于咬啃物体,河狸需要不断地磨研它的牙齿,才能保持一定的长度来发挥门齿的作用。

河狸的头部较圆,头与身体连接的部分很短,也就是说河狸的颈很短。河狸头上长着一对极小的眼睛,还有一对小而圆的耳朵,耳内密生有带油性的绒毛,可以防止水入耳中。另外还有一对鼻孔,鼻孔内有能自动开闭的瓣膜,可防止水进入鼻孔。河狸身体的这些特殊的结构特点,对于它在水中生活是极为有利的,这就是结构对环境的适应性。

河狸栖息于森林中靠近水的洞穴内。河狸的洞穴构造奇特,一半在陆地一半在水中,进出口有通陆地的,也有通水中地下的。河狸的卧室在洞穴的中间,由于河狸的一个家族都住在同一洞穴内,因此它的洞穴宽大、舒适。洞里铺着干草和树叶。

河狸白天在洞内睡觉,夜晚出洞觅食。它最喜欢吃杨树、柳树的树皮,也吃其他的嫩树枝、树皮、树根、水生植物等。

在缺水的季节,河狸的洞有一半在水下,它会很聪明地采伐一些树木,把树枝运到洞穴周围,把树枝码放好,再糊上泥土,然后用灵活的前爪将土填在树枝间,经过数天的劳动,堤坝筑好了。这样堤坝就把洞穴周围的河水围成了一个较深的水域,保证了河狸在一个舒适的环境中栖息。同时这个较深的水域也成了河狸的邻居——一些小动物们的游泳池。

河狸没有冬眠,冬天到来前,它要准备越冬的食物,主要是一些树枝。

春天来了,长大了的河狸就离开了自己原来居住的洞穴,尽管那里还有它们的父母、弟妹生活在里面,长大了的河狸一雌一雄建立起新的家庭,又筑起新的洞穴,洞穴筑好后,便开始生儿育女了,它们每胎产2-6只左右小河狸。小河狸出生后需要哺乳,2年左右小河狸性成熟,一般寿命约12-15年。

河狸有着很高的经济价值。它的皮毛质地良好,可以制成价格昂贵的皮衣。河狸有两个位于肛门前的腺体,腺体能分泌出名叫“海狸香”的油质物。海狸香是香料原料中国际流行的定香剂,我国制造的香水、香皂等都须掺入从欧洲进口的海狸香。此外海狸香还有类似麝香的功效。

河狸在我国仅分布于新疆阿尔泰乌伦古河流域,为残存种,现已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穿“红袜子”的白鹳

白鹳在分类学上位于鹳形目,鹳科,鹳属。

白鹳又称老鹳,为大型涉禽类。涉禽,一般指生活在水边或沼泽地带,不会游泳的鸟类。

白鹳体长约120厘米,体重约4公斤。这些数据足以说明白鹳的个子较高,是体形硕大的鸟类。它的头部和背部的羽毛均为纯白色,它的尾羽和翅膀边缘的羽毛为黑色,黑得闪光发亮。白鹳的喙和腿都很长。我国的白鹳喙是黑色的而欧洲的白鹳喙是红色的,扁圆锥形的长喙啄起食物来又准又有力。白鹳的那双长长的双腿呈粉红色或者暗红色,好像是穿了一双高每年,白鹳都要返回它们建在屋顶上、烟囱上、塔楼上的家。筒丝袜。白鹳双眼周围裸露无毛的部分呈现红色,好似描了红眼圈似的,与它那红色的“高筒丝袜”相呼应,再加上黑白分明的体羽,真显得风度翩翩,威风凛凛。

白鹳飞行时常翱翔,速度缓慢。白鹳休息时常用一足交替站立,另一足弯曲。伫立时颈呈S形。白鹳足的后趾发达与前趾相对,除了在水中或沼泽地带站立,还可稳稳地站立在树枝上栖息。

白鹳喜欢栖息在僻静的靠近树林的开阔沼泽地区。主要啄食鱼类。在水边,白鹳把颈缩成S形,看似在若无其事地休息,其实它们是在等待食物自己送上门来,好来个“姜太公钓鱼”,因此人们又把白鹳称为“老等”。除了鱼类,白鹳爱吃的东西还有许多,比如蛙、蚯蚓、昆虫、蛇、蜥蜴等都是白鹳可口的美味。有文字记载,白鹳还特别能吃蝗虫。发生了蝗灾的地方,都会发现有成群的白鹳在那里,勇敢、迅速地捕食蝗虫。即使它们吃饱了,它们也要将剩下的蝗虫啄碎处死。所以白鹳在消灭害虫方面,为人们立了大功。白鹳在吃蛇的时候,充分显示了它的机敏,它先正面避开蛇的头部和其他危险部位,然后突然用它那扁而长的喙从后面用力地叼啄蛇的头部,轻而易举地就把眼前的这条毒蛇吃掉了。

白鹳是世界上较大的候鸟。我国的白鹳,每年10月迁徙到长江下游、福建、广东沿海诸岛和台湾越冬;第二年3月迁回繁殖地东北或新疆生活。

白鹳每年的繁殖季节在4月至6月。雌鹳和雄鹳发出上下喙互相敲击的求偶声,接着它们便相会在一起。雄鹳首先到达繁殖区占据一定的领域,准备建巢,或者使用以前的旧巢。白鹳的巢穴一般建在水域附近的高大的树枝上,它们的巢很大,一般高和宽有1米以上,内经70厘米,深约20厘米,巢穴用枯树枝搭成,巢穴内铺一些干草。1986年在前苏联皮亚尔努地区的一棵参天巨树上发现了一个巨大的白鹳巢,直径有5米多,重半吨左右,巢是用树枝、沙石、泥土、旧绳子造成的。而在非洲越冬飞回欧洲繁殖区的白鹳们,它们的窝往往搭在人们居住的屋顶上、烟囱上、塔楼上等处。白鹳不惧怕人类,喜欢和人类在一起生活。有的人为了让白鹳筑巢方便,往往在烟囱的上面造一个平台,欢迎白鹳来筑巢。在欧洲,白鹳被认为是“带来幸福的鸟”、“送婴鸟”,深得人们的喜爱。

在黑龙江省的林区,白鹳通常4月中旬产卵,每隔二天产一枚卵,当第一枚卵产下时,白鹳就开始孵卵,通常一窝产卵4-5枚。椭圆形、白色的卵,约重145~152克左右与鹅卵相似。雌、雄鹳轮流孵卵,以雌鹳为主。孵化期约为30-34天左右,雏鹳孵出后,雌雄鹳共同育雏,雌鹳先将嗉囊中半消化的食物吐在雏鸟面前,供雏鸟抢食。天气冷了,亲鸟就用大翅膀把雏鸟搂盖上;天气热了,亲鸟就给雏鸟喂水降温。亲鸟到有水的地方,往自己的嗉囊里装满水,再飞回雏鸟面前,张开它的大嘴,让雏鸟喝水。当亲鸟发现了敌情时,它们就张开上下喙,拼命上下敲动,发出“哒、哒、哒”的像敲木头梆子似的响声,提醒雏鹳注意。

经过大约60天左右,雏鹳已经长大了,但是还不能完全离开它们的巢,还要进行艰苦的锻炼,鸟开始学习有力的拍动翅膀,接着练习滑翔,每次飞行10分钟到15分钟。飞行需要消耗大量的体力,因此小鹳们经常需要进食,它们进食仍然需要找他们的双亲哺喂。4个月后,小鹳已经进入青春期了,它们已经和双亲长得一般高了。到了10月,白鹳们开始离开繁殖区结群飞到它们过冬的地方。

白鹳分布在我国的东北、新疆一带。它们在此地繁殖,然后飞到长江下游、福建、广东沿海岛屿以及台湾越冬。目前在我国,白鹳的自然种群数量大量减少。在国际上也濒临灭绝,被定为世界濒危种,是我国的一级保护鸟类。

1983年11月在江西鄱阳湖西岸的沼泽地发现4群白鹳,约有260多只,是目前世界最大的白鹳群体。此地已被列为白鹳的自然保护区。

眷恋旧居的黑鹳

黑鹳又名鸟鹳,锅鹳,黑巨鸡。黑鹳体形比白鹳稍小,为中型鹳,一般体长为85-110厘米,体重2.5-3公斤。黑鹳体羽主要是黑褐色,并闪着紫绿色的金属光泽,好似身着豪华的闪光缎,华丽而高雅,颏、喉至上胸为黑色,只有下胸和腹部为白色的羽毛。雌鹳的羽毛色泽比雄鹳稍差,但大体相同。黑鹳的长喙为红色,它的一双长腿和白鹳一样好像穿着一双红色高筒袜一般,也是红色,而它的眼周裸露部分也为红色。黑鹳的全身为黑、白、红三色组成,好像着了红妆、内穿白衣、身披黑色披风的美丽少女。

白鹳和黑鹳原本是生活在一起的亲姐妹,很早以前它们共同生活在幽静的密林山谷之中,恰似两种着不同衣着的各有不同风度的亲姐妹一样。到了2000多年前,白鹳离开了幽静的密林山谷,离别了黑鹳,到人烟较多的地方安家落户了。在这幽静的密林山谷中,远离人烟的地方,黑鹳悠闲地生活下来了。

黑鹳生活在山区,河流附近的树林、湖泊和沼泽地,也栖息于岩石峭壁上,单独或成对活动。由于惧怕人类,它们性情机警,听觉、视觉敏锐,稍有动静就凌空起飞逃走。因此人类很难接近它们。黑鹳飞翔时,头颈向前方伸展,两条长腿并拢并且向后伸展,成一直线,它的脚超过尾部,头可以左右摆动以便观察地面,飞行缓慢,翅膀扇动3-5次后便展开不动,呈滑翔姿态,显得很文雅、悠闲。

黑鹳的食物主要是鱼类,它也像白鹳那样捕捉蛇类,并吃掉它。它还吃软体动物、昆虫、甲壳类、河蚌等,有时也吃少量的植物。黑鹳很少鸣叫。

黑鹳的繁殖期在每年的4月份开始,它们喜欢用旧巢,把旧巢修理一番即可使用。它们也建新的巢穴,往往在林间的河谷,岩崖上的遮避处及树上搭巢。巢材为树枝,巢形一般呈浅碟状,内铺干草、苔藓、残羽、兽毛等物。黑鹳因是候鸟,它每年飞回繁殖地区时仍喜欢找到它的旧居,即使此时旧居已被其他鸟类占领,它也会竭尽全力,把占领者赶走,在旧居基础上建自己的巢穴,尽管在建巢和孵卵的过程中仍然受到这些鸟类的袭击,但黑鹳照样每年回到旧居进行繁殖,这个习惯一直未能改变。

黑鹳每年产卵一窝,每窝产卵3-5枚,卵为椭圆形,乳白色,上面分布有浅橙黄色的隐约斑块。卵重约60-70克,比白鹳的卵小得多。雌雄鹳轮流孵卵,以雌鹳为主,孵化期为36-38天,雏鸟出壳后,双亲共同育雏,雌亲鸟常留在巢内照看幼雏,而雄亲鸟则外出觅食,回来时不立刻把食物送入巢中,而是在离巢几米远的地方休息,观察动静,然后再把食物吐在巢中,一般要分三次吐完。每日平均要喂食三次,有特殊情况,比如受到惊扰,可以暂时不喂食。经过60-70天幼鸟便可离巢独立生活。到了9-10月份进入青年期的黑鹳便可跟随它们的双亲飞到南方越冬。

黑鹳分布于我国的大部分地区。我国东北、华北、甘肃等地为繁殖区,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四川、云南及台湾等省则为越冬区。在欧洲、苏联也分布有黑鹳。

黑鹳是珍稀观赏鸟类,野黑鹳胆小怕人,但在动物园内较为容易饲养。黑鹳被列为世界濒危鸟类之一,我国把黑鹳列为一级保护动物。

鸟类明珠——朱鹮

朱鹮又称朱鹭,红鹤。在动物分类学上属于:脊椎动物,鸟纲,鹳形目,鹮科。

朱鹮是世界公认的濒危鸟类。据文献记载,朱鹮曾广泛分布在亚洲东部。苏联的南部,中国的东北、长江下游、秦岭、台湾岛及日本诸岛,都有过朱鹮的踪迹。自20世纪30年代起,人类大量的捕杀鹮,使之变为自己的美味佳肴;再加上栖息地的树木被人类滥加砍伐;还有一些动物如乌鸦、豹猫、青鼬、猛禽等经常捕食,使得朱鹮的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分布区明显缩小。到了50年代朱鹮基本绝迹了。到1982年8月为止,日本只剩下2只,我国的野生种仅有7只。这7只朱鹮的发现还有一段复杂经历。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组织了一个调查小组,在1978年秋季开始,前后用了3年的时间,踏遍了万水千山,克服了重重困难,行程五万余公里,历经辽宁、安徽、江苏、浙江、陕西、甘肃、山东、河南、河北九省,终于在1981年5月23日和5月30日,在陕西省秦岭南坡洋县的金家河山谷,和距离金家河两公里的姚家沟一带的海拔1200-1400米的山林中发现了尚存的朱鹮营巢地。金家河有一对成鸟,四枚卵,但育雏没有成功,姚家沟的巢中发现三只幼鸟。这证明朱鹮在我国不但没有绝迹,而且还有繁衍后代的能力,拯救这种珍鸟免于绝种有了希望。

朱鹮自从被发现以后,世界各国的动物学家们把保存朱鹮的希望寄托到中国身上。中国科学院动物所在姚家沟建立了一个“秦岭一号朱鹮群体观察站”,在朱鹮栖息的青桐林畔搭了观察棚。他们24小时值班,日夜用望远镜及其他仪器观察记录朱鹮的全部生活情况,研究朱鹮的生活习性,为以后朱鹮数量的增加,提供了宝贵的信息。

朱鹮的幼鸟羽毛颜色发灰色,随着幼鸟的长大,羽毛颜色逐渐变为白色。前面提到的《中国东部的鸟类》一书曾说,朱鹮有两种类型:白色型和灰色型的,这种说法不正确,所谓两类,实际上指的是它的成鸟和幼鸟。

朱鹮是一种美丽的中型鸟类,称为东方鸟类的明珠。它体型较为肥硕。远远望去朱鹮的体羽为白色,走近观看全身雪白的体羽中的羽干、羽基、翅膀边缘的飞羽都略带淡淡的粉红色,初级飞羽为鲜艳的粉红色,闪烁着晚霞般的光辉。它的额顶和面颊都裸露无毛,且为朱红色。长长的喙略向下方弯曲,为黑色,喙尖为朱红色。后枕部有十几根冠羽,冠羽柳叶形长而下披,触及到后背部,别有一番俏丽的韵致。它的腿和脚都为桔红色,和它头部的朱红色遥相呼应。朱鹮的虹膜也呈淡红色。朱鹮的全身色彩基调为红色,有深有浅,恰似化妆师精心妆扮的披着头纱的新娘,真是吉祥、喜庆之鸟。

朱鹮身长60-80厘米,体重1.5-2公斤,为中等体型的涉禽。

朱鹮栖息在沼泽、水田、河滩、溪流附近,多为群体活动。互相之间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夜晚在高高的大树上栖宿过夜。朱鹮休息的时候,常呈“金鸡独立”的姿势,并且转动它那长度适中的颈部把喙插入背部的羽毛中,像是盘头养神,又像在向人们展示它那美丽的冠羽。朱鹮只有在白天才共同外出觅食,它们朱鹮的种群数量正在逐渐增加主要到水田、河溪、沼泽地中以鱼、虾、泥鳅、青蛙以及软体动物为食。它尤其喜欢吃泥鳅。

在每年的早春二月,朱鹮成双成对飞回繁殖地,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占领地盘,然后选择高大的树木;或者是高大的白杨树,或是松树,或是粟树,或是高大的青冈树,在距离地面10-20米左右的粗树枝上,早出晚归,叼材建巢。在建巢的过程中,它们经常遭到邻居比如喜鹊等其他鸟类的捣乱。它们只好一边产卵,一边补建巢穴,一直到所有的卵都孵化成雏鸟为止。

朱鹮一般每窝产卵2-4枚,每年产一窝。卵呈青绿色或蓝灰色,上面带有褐色的斑点,卵似鸭蛋样大小,每个约重60-75克。雌雄鸟轮流共同孵卵,经过近一个月的孵化,小朱鹮一个个出世了。幼雏绒羽为淡灰色,腿呈桔红色。幼雏为晚成鸟,不能独立生活,必须由双亲进行育雏。人们观察到小朱鹮的亲鸟将稻田里的泥鳅、水中的小鱼、青蛙、甲壳类动物以及昆虫,吞进食道的夹袋里,制成半流食,再飞回巢边。喂食时,亲鸟把嘴张开,先让最先出壳的雏鸟把喙伸进夹袋里掏食,然后再给第二个出壳的雏鸟喂食,然后是第三只……。雏鸟吃饱了,就会把头低下。亲鸟每次喂食都严格按照这个顺序进行。如果一窝雏鸟数量较多,有4只左右,那末轮到最后一只雏鸟吃食的时候,亲鸟夹袋里的食物已经被前面的雏鸟吃光了。这样下来后面的雏鸟因为没有食物吃,身体会逐渐瘦弱下来,最后被弃之巢外。所以一般情况下,根据亲鸟的喂养能力,喂养2个雏鸟是理想的,喂养3只就吃力了。

在“秦岭一号朱鹮群体观察站”,1981年人们就发现一窝三只雏中的“小三”因为吃不上食物,身体瘦弱,最后被弃之巢外。1985年一窝4只雏鸟中的“小四”也遭到遗弃。这种现象又一次证明了,自然界中自然淘汰的残酷现实。

后来人们一旦发现了朱鹮有弱雏在挣扎,就立即从巢中取出,送往北京动物园,由人工精心饲养。遇到有弃之巢外的幼雏,也同样处理。现在北京动物园至少有5只以上的朱鹮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送来落户的。

雏鸟由于进食半消化的食物,因此长得很快,大约1个月就能长大,可离巢觅食。1-2年性成熟,寿命20-30年。

朱鹮目前仅分布于我国陕西省的洋县,为世界最濒危的鸟类之一,列为我国一级保护珍禽。在1983年在陕西省洋县建立了朱鹮自然保护区,面积达20平方公里。

我国独有的珍禽——黄腹角雉

黄腹角雉,在分类学上位于脊椎动物门,鸟纲,鸡形目,雉科,角雉属。

黄腹角雉为我国特有种,体形比家鸡略大,体长约60厘米,尾长20-23厘米,体重约1.5公斤。雌雄雉羽毛颜色不同,雄鸟羽毛色彩极其华丽,头顶具有前面为黑色、后面为橙红色的冠羽。冠羽下面隐藏着一对长约20厘米的翠蓝色肉质角,喉下长着一个橙黄色的肉质裙。身上的羽毛大部分为粟红色,其间点缀着许多卵圆形的黄色斑块,圆形斑块的周围镶着黑色的边。身体下部呈皮黄色,因此得名黄腹角雉。雄雉的尾为棕黄色,尾的尖端布有黑色的横带,尾部为钝圆形。雌雉个体稍小于雄雉。上体羽毛主要呈棕灰褐色,其间散布有形状不规则的黑褐色或白色的斑纹。雌雉的肉角没有发育,也没有肉裙,还没有冠羽。雌雉的体色显然不如雄雉华丽。

黄腹角雉生活在海拔800-1400米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的混交林内,经常在流水的沟谷中、灌木丛林中觅食,主要吃植物的嫩叶、花、浆果、种子,也吃少量的昆虫。到了秋季、冬季主要吃青岗的种子,交让木的叶和果实。这些树木数量极少,只生长在人迹罕至的高山地区。因此就决定了黄腹角雉生存范围狭小,数量也就极少了。所以黄腹角雉这种我国独有的珍禽被定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是世界濒危物种。

3月中旬黄腹角雉开始发情,在发情求偶期间,雄鸟常在清晨时发出短暂的、激烈的、好像婴儿啼哭的声音。这声音实际上是求偶的鸣叫声,这声音对人不怎么好听,可是对于雌鸟来说,却是非常美妙的声音。在此同时,雄鸟在雌鸟面前上下起伏,它那位于头部后方的冠羽不断竖起,抖动它那暗蓝色的肉角(有3厘米长),以引起对方的注意。雄的黄腹角雉平时肉裙比较小,不显眼,到了发情求偶期也变得颜色特别鲜艳,翠蓝色的条纹纵横交错在充血膨胀的肉裙上。那条纹远看似繁体的“寿”字,故有人又称其为“寿鸡”。其肉裙交替舒缩,突然充血膨胀展开,下垂在胸前,一边抖动,一边鸣唱,直到使得它面前的雌鸟满意为止。

黄腹角雉的巢筑在高大的树干上,而且非常简陋,雌鸟把枯树枝等较细的枝条,用腹部压成一个浅浅的窝,这就是它的巢穴。4月初产卵,卵的大小比鸡蛋稍大,为土棕色,其间分散有褐色的细点。产卵时不是一次都产出,而是隔日产1枚卵,平均每窝2-4枚左右,每年产一窝。

孵卵的任务由雌鸟担任,雌鸟在孵卵期间非常认真负责,每天只离开巢一个小时左右外出觅食。有时遇到天气不好,或下雨天,雌鸟可以1-2天不离巢,它用自己的身体或张开双翅把雨水挡住,以保持卵的温度。一般情况下,孵化期为28天左右。出壳的雏鸟身体表面布满了棕褐色的绒羽,在出壳的当天,雏鸟即可扇动它那幼小的双翅,这说明雏鸟的翅羽成熟得很快。雏鸟出壳之后,亲鸟对它还是百般地爱护,一直用身体给雏鸟保暖,一直到第三天的清晨,雌鸟才带着雏鸟从巢中飞落地面,雏鸟跟随雌鸟到处寻觅食物。幼鸟生长发育较为缓慢,一般两年以后才能发育为成鸟,性成熟。

由于黄腹角雉飞行能力差,行动缓慢,反应迟缓,易被天敌捕食,故又称“呆鸡”。加上它生存的环境范围狭窄,繁殖能力差,性成熟时间长,人为的捕猎等等因素,黄腹角雉现已成为濒危物种,被列为我国一级保护鸟类。1975年在黄腹角雉的原产地浙江省泰顺县鸟岩岭建立了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6.1平方公里,并于1987年首次人工繁殖成功。1986年又在广西省建立了西岭岗自然保护区,面积有200平方公里。1988-1989年又在北京师范大学内人工饲养并繁殖出幼鸟,且两年以后达到了性成熟,1990年进行人工控制光照促使发情提前的实验,同样获得成功。经人工驯养的黄腹角雉,提前一个月发情并产卵成功。黄腹角雉将在数量上有所增加。

没有角的褐马鸡

褐马鸡因其身上的颜色是以褐色为主的,并且较深而得名。它是一种大型的雉科鸟类,体长80-100厘米左右,尾长40-60厘米,体重2-3公斤左右。褐马鸡的眼周围裸露无羽,皮肤呈鲜红色,喙为粉红色。它最大的特点有两处,一处是它的颏和喉的上部是白色的羽毛,与它的白色的耳羽毛连接起来,而且这两簇白色的耳羽又向头后面的斜上方伸出,好像两只角,所以又称为角鸡。另一处是它的腰部和尾上覆盖着银白色的羽毛,尾羽的基部为银白色,而到了末端则变成黑色,这黑色里泛着紫蓝色的闪光。褐马鸡的尾羽共有22枚,中间的尾羽特别长,向上高翘于其他尾羽之上,又披散垂下来,羽毛离散而蓬松,像马的尾巴。它的腿和足都呈珊瑚红色。

区分雌雄性主要看它们足上有无距。有距的为雄性,无距的为雌性。

褐马鸡喜群居,多在海拔2000多米的高山密林中栖息。那里的山坡上长着大量的云杉、橡树、油松等,林木繁茂,灌木丛生。褐马鸡夜间跳到树上休息,白天觅食。它们食植物的种子,如松籽、橡籽等,也吃小的昆虫、蚂蚁,有时也吃农作物,如豌豆、莜麦等。在取食的时候,常有1只褐马鸡在高处放哨警戒。

三月下旬左右,雄性之间为了求偶,互相之间进行激烈的争斗,胜者与雌鸡结对,形影不离。五月左右,它们开始筑巢,巢建在灌木丛中,用树叶、杂草筑成。每窝产卵9-14枚左右,卵如鸡蛋大小,约重60克左右,淡褐色。孵卵的任务主要由雌鸡完成,不管外界发生什么情况,雌鸡都坚守岗位,而雄鸡则担任保卫工作。雌鸡只有在觅食时才每日离巢一次,离巢之前,还不放心,还要在周围叼一些树叶、小草盖在卵上。这个习惯动作不知是为了掩护卵还是给卵保温,也可能二者都有吧。经过大约26-27天,雏鸡破壳而出,这时亲鸟就带领它们去觅食。弃巢之前,亲鸟还要在巢里排下粪便,把巢弄得又脏又乱。人们现在还不理解这种奇怪的动作到底是为了什么。

褐马鸡还有一些鲜为人知的趣闻。

褐马鸡翅膀短,自然飞行能力就差。然而它们栖息在山林中,总免不了要上山觅食。可是它又飞不上去,怎么办呢?它们就一边上山一边觅食,日久天长,褐马鸡就善于快走了。到了山顶再滑翔下山,它们就是这样上山下山觅食。如果遇到敌害如鹰、狐狸等,褐马鸡是绝不会逃跑的,它们会奋起拼搏,非拼个你死我活不可。古代把褐马鸡称为“古人非常赞赏它的不怕死的精神,《本草纲目》中对它是这样描写的:鸡猛气,其斗期于必死,今人以为冠,象此也。”古时的皇帝将褐马鸡的尾羽装饰在帽子上,称为“冠”并赏赐给他的部下,出土文物秦陵铜车马上的御官俑,戴的就是冠。皇帝赐冠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一直到清朝官员们的顶戴花翎。它们的用心在于鼓励臣下学习褐马鸡的不怕死的战斗精神。

古代是这样,近代呢?到了近代,“冠”消失了,随之而来的就是外国的贵妇、小姐风靡戴用褐马鸡尾羽装饰起来的另外一种类型的帽子。戴上这样的帽子显得地位高贵。这时大量褐马鸡被运往欧洲,成了能换取重金的商品。这样在很短的时间内,褐马鸡几乎绝迹。

褐马鸡只分布在山西和河北部分山区,为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鸟类,已被定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近年来已建立了山西芦芽山、河北小五台山褐马鸡自然保护区。

黑脖子的黑颈鹤

黑颈鹤在分类学上位于脊椎动物,鸟纲,鹤形目,鹤科。

黑颈鹤为大型涉禽,是我国特有的珍贵鹤类,又是世界上惟一的高原鹤类。

黑颈鹤是世界15种鹤中最后被人类发现的。那是距今100多年前的1876年,在我国的青海湖被一位探险家发现的。

说它是大型鹤,是因为它身高1.2-1.4米,体长约120厘米,翅阔而强大,翅长约57厘米,体重6-8公斤。

黑颈鹤体羽大部分灰白色,且发亮。有时背部偶有黑色或灰色的羽毛,头顶部裸露无羽的地方为朱红色,头、颈、尾、初级和次级飞羽均为黑色。腊黄色的长喙直而稍稍侧扁。一对黑色的长脚,好像穿着一双黑色的高筒袜。因为它的颈部油黑发亮,故名为黑颈鹤。

黑颈鹤栖息于海拔3000-5000米高的高原上,是世界上惟一的高原鹤。它主要生活在高山草甸、高原湖泊区,以及沼泽和芦苇沼泽地区。每年3月中旬至4月中旬,黑颈鹤群陆续由越冬地区西藏的东南部、四川南部、云南和贵州的西部迁徙,到青海省、西藏南部和四川北部的繁殖区进行繁殖。这里的水生动植物为黑颈鹤提供了丰富、充足的食物来源。

进入繁殖期的鹤成对生活,它们在纷纷把幼鹤赶走之后,就开始筑巢。一般5月份产卵,每窝产卵2枚,卵呈绿灰色或橄榄灰色,其间散布着红褐色的斑点。雌雄鹤轮流趴窝孵卵,孵化期为31-33天。6月中旬雏鸟出壳,雏体重平均128克,棕色绒毛,红色的喙。雏鸟之间不团结,经常打架,最终的结果是一方死亡。亲鸟对雏鸟非常疼爱,耐心地照料和护理。亲鸟到处捕捉一些小动物,比如小昆虫、蚂蚁、蜂、蝇等喂给雏鸟吃。亲鸟不管外出觅食距离有多远,也总是把捉到的小动物叼回来,喂给雏鸟吃。雏鸟3-5年性成熟,一般能活50多年。

黑颈鹤在孵卵期非常尽职尽责,不管天气如何变化,它们都趴在窝里一动不动,任凭风吹雨打,以保持窝里的温度。

黑颈鹤对于气候的变化非常敏感,它们的不同鸣叫声,预示着不同的气候,人们根据清晨时它的鸣声,就可以预先知道这一天的气象是阴还是晴,所以它还有一美称“神鸟”。有时,在黑颈鹤的繁殖期,气候发生变化、有汛情,它能将繁殖期提前一个月,在汛期到来之前把幼鹤带到安全地带。

到了8月,亲鹤带领幼鹤开始练习飞行。9月至10月,黑颈鹤带着自己的孩子,排成一定的队形,有“人”字形,有“V”字形,还有“一”字形,飞到遥远的南方去过冬。

黑颈鹤是文献上记载最晚的一种鹤。由于人们发现黑颈鹤的时间太晚,对它的生活习性和繁殖特点等还不十分清楚。黑颈鹤的生活环境严酷,它们反抗天敌、保护幼雏的能力不强,幼雏的死亡率很高,种群的数量得不到发展。每年9-10月份黑颈鹤们南迁的时候,幼鹤的数量少得可怜。黑颈鹤目前野生的种群数量很稀少,是世界罕见的珍禽。国际鸟类红皮书和濒危物种公约都把它列为急需挽救的濒危物种。我国将它列为一级保护动物。1984年在云南省的纳帕海建立了黑颈鹤的自然保护区,面积达20.7平方公里。

1987年6月26日,北京动物园人工授精,繁殖黑颈鹤成功,而且打破了每窝产卵2枚的纪录,使一只雌鹤产下了7枚卵。这一科研成果,为增加黑颈鹤的种群数量,做出了震动世界的贡献。

头上顶丹的丹顶鹤

丹顶鹤在分类学上位于脊椎动物,鸟纲,鹤形目,鹤科。

丹顶鹤为大型涉禽之一,是世界著名的珍贵鸟类。丹顶鹤身体高大,直立时1.5米左右。体长140-150厘米,体重10-12公斤。雌鹤略小一些。名为丹顶鹤是由于它头顶皮肤裸露无羽,且突出,呈朱红色。黑颈鹤头顶的朱红色就没有丹顶鹤的鲜红,也没有那么突出,那么大。丹顶鹤的头上,有一长长的喙,呈淡灰绿色。全身体羽大都呈雪白的颜色,只有它的面颊、喉和大部分的颈部为黑色,此外两翅的飞羽不仅黑而且发亮。翅羽收羽时覆盖在白色的短尾上面,有人误以为丹顶鹤的尾羽为黑色,其实不然。知情的人把丹顶鹤的体表颜色描写为“白羽、黑翎、丹顶、绿喙”,这才是正确的说法。它还有两条呈钻黑色的长可及尺的纤细的双腿。这就使得它的身材显得亭亭玉立,身姿秀丽。

丹顶鹤主要栖息于湖泊河流边的浅水中,芦苇荡的沼泽地区,或水草繁茂的有水湿地,这些地方有较高的芦苇等挺水植物,有利于隐蔽。

丹顶鹤迈着纤细的长腿,在浅水中漫步,这是在寻找食物。它们一般吃鱼、虾、昆虫类、蛙类等动物性食物,有时它们也吃禾本科植物的根、茎、叶、嫩芽等。所以丹顶鹤属于杂食性动物,它的食性面广,饲养起来也较为容易。

丹顶鹤喜群体生活,往往以家族的方式3-4只一起涉水,觅食等,它们也成双成对地一起活动。

春天来了,丹顶鹤们带着幼鹤飞回繁殖地区。在进入交配期之前,雄鹤将它们家庭中的幼鹤赶走,一般不是很容易就将幼鹤赶走的,要几次三番地下狠心把幼鹤强行赶走。被赶走的幼鹤开始单独行动,到后来它们互相之间就聚到了一起,形成幼鹤的群体集体离开了它们的亲鹤。

丹顶鹤实行一夫一妻制,若一方死亡,另一方会悲痛欲绝,发出凄惨的叫声。丹顶鹤在交配期间,雌雄鹤翩翩起舞,并发出高昂的鸣叫声,因为雌鹤叫声比雄鹤稍低一点,所以听起来,就好像是“二重唱”似的。在雌鹤产卵前的几个小时,雌雄鹤共同筑巢,它们的巢穴很简陋,一般用水生植物的茎、叶、花序及干枯的芦苇、苔草等筑起巢来。巢穴一般筑在近水的有较高植物作屏障的地方或筑在芦苇丛的深处,形状像一个大圆盘。

雌鹤一般在四月中旬至五月中旬产卵,年产一窝,一般每窝产2枚偶尔3枚。卵较大,有250-300克重,卵壳厚实,坚硬,呈淡灰褐色。卵的表面布满棕色斑块,且钝端分布更多一些。如果卵被破坏,它们还有补充产卵的习性。雌雄鹤轮流孵卵,夜间孵卵任务大多由雌鸟完成。在孵卵期间,亲鹤大约一个小时左右用喙翻动卵一次,进行凉卵,凉卵时间约为1-2分钟。亲鹤还能根据气温的高低,来决定凉卵的次数和凉卵的时间。经过31-33天,雏鹤出壳。出壳前,雏鹤在卵内,先用喙将卵壳啄出一个小洞,并逐渐扩大洞口,此时亲鹤在旁边焦急地等待雏鹤出壳,大约经过25-26小时,雏鸟才艰难地破壳而出。当雏鸟破壳而出时,亲鸟展翅起舞,视雏鸟为宝贝,不离左右,总是在雏鸟周围保护着它。新出壳的雏鸟体重约150克,全身羽毛呈黄色,背中线颜色较深,腹部颜色较浅,出壳即睁开眼睛,2-3小时后即能站立,一天以后就能进食。

雏鸟为早成鸟,可以自己蹒跚走路,但还是离不开亲鸟。不久以后,雏鸟即能跟随亲鸟在浅水处涉水觅食,主要吃小鱼、昆虫、蝌蚪和各种植物的嫩芽。幼鹤还能学着亲鹤的样子,跳跃,展翅,梳理羽毛等。幼鹤发育很快。从9月下旬开始到11月初幼鸟随亲鸟陆续南飞越冬。幼鹤长到4-6岁性成熟,寿命一般50-60年,有的能活80年。

雌、雄丹顶鹤的外形基本相同,分辨不出有什么不同,只是雌鹤的体羽稍暗浅一些,不如雄鹤的羽毛华丽。人们发现雌雄鹤的叫声和习惯动作不同,雄鹤叫的时候把颈高高竖起,头向后倾,喙直冲蓝天,双翅高举,但不全展开,并且发出连续的单音。而雌鹤叫的时候将喙水平方向伸向前方,双翅不高举,发出间断的双音节,声音没有雄鹤洪亮。尽管雌鹤叫声洪亮程度稍逊雄鹤,它们的叫声都称得上是引颈高鸣。声音之洪亮,可远及两公里之外。世间早就有“鹤鸣九皋,声闻于天”之传说。

丹顶鹤为典型的候鸟。据调查,东北的松嫩平原以东至黑龙江下游、乌苏里江流域的低地沼泽为我国丹顶鹤的繁殖区。我国在东北的扎龙地区建立了以丹顶鹤为主的第一个水禽综合自然保护区。在保护区内,由于饲养人员的精心管理,野生的丹顶鹤已不南飞越冬,反而定居下来了。后来我国又陆续在吉林省建立了向海自然保护区、莫莫格自然保护区;在辽宁省建立了双台子河口自然保护区;在安徽省建立了升金湖自然保护区。丹顶鹤为世界珍禽,被我国列为一级保护鸟类。

擅长假睡的鳄蜥

鳄蜥又称懒蛇、睡蛇、雷公蛇,在分类学上位于脊椎动物,爬行纲,蜥蜴目。

鳄蜥,顾名思义,即像鳄一样的蜥蝎。它的头部是蜥蝎的模样,可是身体却像鳄。鳄蜥是我国广西瑶山特产的一种爬行动物。

鳄蜥小巧玲珑,尾长和体长基本差不多。体长约15-30厘米,尾长约20厘米。一般的鳄蜥全长约35厘米左右,体重不到一公斤。鳄蜥身体的背面呈棕黑色或棕揭色,并覆盖有细小的粒鳞,其间杂有少量锥状的棱鳞。它身体侧面呈红棕色或棕黄色,其间杂有黑斑。它的腹面呈淡黄色,或红色,或青色,也杂有黑斑。鳄蜥的头部呈四棱锥形。头部与躯干部之间的颈部比较明显,枕部有横沟。它的尾长而且侧扁,尾背面的鳞片形成两排明显的嵴棱。尾部上有黑色与绿褐色相间的环纹。鳄蜥的尾极似扬子鳄的尾,但又具有蜥蜴的特点:在遇到敌害时,像蜥蜴一样施展它的断尾术后逃走,不久又长出新的尾巴来。它的四脚短小而粗壮有力。纵观鳄蜥,它全身布满凹凸不平的疣粒。

鳄蜥喜欢生活在小溪、有聚水、草木繁茂、灌木丛生的地方。这些灌木树叶的叶缘差不多都是锯齿形状,和鳄蜥尾部的缺刻极相似。鳄蜥一般以蚯蚓、蝌蚪、小鱼、蝗虫等活物为食。鳄蜥通常在夜间睡觉,它睡觉的姿态很特别,常常是用它那短小粗壮的四脚紧紧地抱住树枝,两眼紧闭,整夜一动不动地昏睡。如果在这时,人们用手去抚摸它的身体,它会毫不理睬,仍旧昏昏大睡。用手电照射它,它也照样睡觉。因此这时捕捉它是非常容易的事情。因此人们又称鳄蜥是“大睡蛇”。它真的睡得那么深沉吗?不是的。当人们或别的动物碰到它睡觉的树枝,它就立刻翻身落于树枝下的水中潜逃。鳄蜥潜水的本领很强,它为了躲避敌害,可以在水中潜水20分钟之久。因此人们又称鳄蜥为“落水狗”。

鳄蜥不但有“假睡”的行为,还有“假死”的行为特点。当它被捉到以后一动都不动,任凭人们翻动它的身体它也不动一下。这种“假死”的现象是为了保存它自己。因为鳄蜥行动不够灵活,被捉到后只有表演“假死”的动作,蒙蔽对方。鳄蜥还有冬眠的习性,当外界环境低于10℃时,鳄蜥就在石缝中或树洞内度过冬季。

每年的8月前后是鳄蜥的繁殖期,而人工饲养的鳄蜥,由于饲养等条件优越,在3-4月它们就进入繁殖期。在繁殖期内,在浅水或沙滩,雄鳄蜥追逐雌鳄蜥。交配方式为体内受精,一般经过9个多月的漫长岁月小鳄蜥才出世。刚出生的小鳄蜥,身上包着一层透明的薄膜,它用前爪把薄膜破开,自己就爬出来了。雌鳄蜥每胎产卵4-8条,体重2-4克左右。刚出世的小鳄蜥就能下水游泳独立生活了。它们从出生开始就没有得到过父母的关心爱护,有时雄鳄蜥反而还要吃掉自己的孩子,为此动物园里饲养的鳄蜥产下小鳄蜥后即马上将亲体与幼体分开饲养,以保证幼鳄蜥的顺利长大。

鳄蜥是卵胎生的动物,也就是说,它的受精卵不排出体外,在雌鳄蜥体内孵化。卵本身就有充足的营养物质供胚胎发育成小鳄蜥。这种生殖方式保证了受精卵不会受到外界的破坏,而能顺利地发育成幼体后再脱离母体。这种生殖方式在爬行动物中是最高等的。

鳄蜥是我国独有的特产,并且十分珍贵。不是。主要因为鳄蜥的族类是已经在地球上生活了一亿年之久的古老的族类。大约在1930年,德国的动物学家鉴定它为独科、独属、独种的动物。再加上它分布地区很窄,只产于广西的大瑶山,数量稀少得已到濒临灭绝的境地,所以为我国特有的、古老而现存的珍稀种类。鳄蜥已被定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目前在我国广西大瑶山金秀县瑶族自治县建立了瑶山鳄蜥保护区,禁止人们捕杀。使鳄蜥免于灭绝的境地。

白唇鹿

我国青藏高原地区特产的白唇鹿,是鹿类中罕见的一种,也是世界上著名的珍贵动物。

白唇鹿体形较大,身长约2米,肩高1.3米,重达130千克左右。它的颈部较长,从颈到肩部披着长毛,尾很短,长约30厘米,耳朵又长又尖,鼻子宽阔而厚实。身上披着黄褐色的毛,头颈部色较深,腹部较浅,两侧镶有鲜明的斑纹,后面有土黄色的臀盘。鼻吻两侧和唇呈醒目的白色,白唇鹿的名称由此而来。

白唇鹿栖居在海拔3000~3500米之间的高山灌林带或山地草原。那里气候严寒,常有风雪,它很适宜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吃食草类和矮小的灌木。不畏风雪严寒,是十分顽强耐苦的鹿种。它四肢健壮,蹄子宽大,很习惯于爬山越岭,喜欢群居。白唇鹿数量稀少,被列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

在四川西北部和甘肃祁连山北麓,白唇鹿和马鹿分布区往往相互重叠,白唇鹿同马鹿有自然杂交的现象,产生出杂种后代。白唇鹿夏毛棕黄色,甘肃、青海等地叫它黄鹿、草鹿;叫马鹿为青鹿。

夏季,是白唇鹿育儿季节。怀孕的母鹿,在忙着到处寻找场所,准备临产。地点一般选择在向阳的斜坡上。小鹿出娘胎后半小时左右,就本能地会找奶吃,吃好奶,就昏昏睡觉。几天后,小鹿就能在地上奔跑了。

白唇鹿一见生人,很快就避开。因此,人们很难捕到它。过去,世界各国的动物园中,从没有活的白唇鹿展览过,只有它的皮毛和鹿角在国外博物馆里陈列。

雄的白唇鹿有长而扁平的角,有4~5个分枝,首叉和次叉相距较远,次叉又特别长。新生的嫩角里面充满血管,外面包着层绒毛,同梅花鹿、马鹿的嫩角一样,都叫鹿茸,是珍贵的药材。鹿茸含有茸精,性激素和磷酸钙等,有强身健脑,防治神经衰弱等作用,在临床上能增强人体各种机能的活动,增加心脏活动,清除心肌疲劳,加速伤口愈合等。

现在,我国已经开辟了自然保护区,保护白唇鹿的自然繁殖,并且在青海玉树自治州建立养鹿场,驯养了600多头白唇鹿。我国的养鹿业将会得到很好的发展。

稀罕难得的羚羊

非洲的长颈羚羊和紫羚羊算得上是世界上稀罕、难得的动物了,不容易捉着活的,因此更加珍奇。

长颈鹿以脖子长而著名,可是世界上还有一种比长颈鹿更珍贵的长颈羚羊。它头像羚羊,脖子有身躯那么长,已经是够长的了。但是,当它伸长脖子吃食树干高处叶子的时候,这个奇怪的脖子还会伸长1倍哩。有趣的是,长颈羚羊的身躯短而小,肩高1米左右,4条瘦小而细长的腿,比身躯长1倍。看起来,长相同自己的躯体极不相称。

长颈羚羊生活在东非之角欧加登地区,喜欢结成小群活动,但不超过10头。它的头颈特这种叫做“彼得的猎狗”的美丽羚羊,它的角有70厘米多长别长,是在生存斗争中自然选择的结果。它喜欢吃草原上的金合欢树叶,长颈羚羊的祖先个体存在差异,它们的颈和前肢,有的长些,有的短些。那些颈和前肢较长的个体,能够吃到树木高处的树叶,在青草缺少的时候,容易得到食物而生存下来,繁衍后代;而那些颈和前肢较短的个体,不容易吃到充足的食物,结果被淘汰了。一代代这样选择下去,经过漫长的年代,就形成了现在这样的长颈羚羊。

长颈羚羊生活在茂密的灌木林中,它站立起来嘴就可以够着树木悬垂下的枝叶。长颈羚羊长着一双较大的向外凸出的眼睛,它伸长和转动一下脖子,就能居高临下,很容易看清四周。

在欧加登地区,还有一种同长颈羚羊相似的黑羚羊,模样像鹿,也十分珍贵。黑羚羊身躯短小,肩高80厘米左右,两只尖角向前弯曲,4条细长的腿,平时生活在平坦的草原或茂密的草丛和灌木林中。在有长颈羚羊的地方,黑羚羊栖息在低矮灌木林中。

长颈羚羊和黑羚羊都有长颈,吃食树叶时姿态相似,生活在同一个地区,选择不同的场所栖居。

黑羚羊休息时,伸着脖子,把身体隐藏在茂密的草丛中。阔步疾驰时,长脖子前面的头颅可以在低树枝下面钻过。黑羚羊跑起路来,抬头翘尾,像要摔倒的模样,姿态奇特,据说黑羚羊在索马里语中被称为“翘尾羚羊”。

紫羚羊生活在非洲中部高山密林中,最高可分布到海拔2800米的地方,寻食青草、藤蔓,还常常跑到盐坑边,舐食盐类。它爱到水中翻滚。

紫羚羊是一种体大而美丽的羚羊:肩高1.2米,重约250千克。体色呈现着光辉的紫褐色或赤栗色,肩后的身躯上镶着10~13条白色细环纹,有点儿像斑马条纹,只是细得多。前肢有3道宽白条纹,后肢内侧为白色,四蹄上边也是白色。

紫羚羊的相貌可怪呢:花脸孔、白鼻子、白嘴唇、头上长着两支粗大的对称曲角,两只长椭圆形耳朵,大得出奇,长得真怪,它水平般左右横伸,同长脸刚好成直角。从颈部到臀部的北脊上长着一撮密绒毛。

长颈羚羊和紫羚羊都有个共同特征:机警、灵敏,跑得很快,它们常常遭到食肉动物的追逐,都很胆小。长颈羚羊的4条长腿太细弱,在奔跑中往往不幸折断而丧生。因此很难捕捉到活的。美洲圣地亚哥的动物园里,曾经展览过一对稀有的长颈羚羊。而紫羚羊呢,在1932年才捉到第一只活的。

神奇之兽——犀牛

犀牛是史前时期留下的动物。现在的犀牛,同它的远祖原始犀牛没有多大差别,特别是苏门答腊犀牛,差别更少。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犀牛同大象、河马是远亲,而同斑马、马和貘,倒是近亲。

犀牛身体庞大,角生于吻上,门齿不发达,毛极稀少,呈微黑色,皮肤厚而韧,多皱襞,如披在身上的大氅。它视力弱,智力差。别看它模样笨拙,听觉和嗅觉却很灵敏,动作也犀牛敏捷。它有个怪脾气:发现眼前有目标活动,会来个突然攻击,俯着头,伸着角,猛冲过去,时速有50千米,大象和野牛碰上它,也得远远回避。它会袭击汽车,甚至向奔驰中的火车冲去挑战。

现存犀牛不多,仅有5种:亚洲大独角犀和小独角犀,非洲的黑犀牛、白犀牛和亚洲苏门答腊犀牛。后3种是双角的。几十年前,它们成群地出没在森林和草原上,现在正面临着灭绝的危险。

犀牛曾被人传说为“神奇之兽”,肉能“治”百病。虽然这是无稽之谈,但犀牛确是一种珍贵动物。它重达1~2吨,肉可以吃,皮可制鞭、盾和其他用品,骨很值钱,国际市场需求量很大,每千克价达750美元。

犀牛角重约2千克,更是价值连城,比黄金还贵。犀牛角被认为是有奇效的壮阳剂,每千克3000美元。因此,偷猎者蜂拥而至,大肆捕杀,盗运出境,牟取暴利。1975年以前,肯尼亚至少有2万头黑犀牛,现在只留下不到1000头。亚洲的犀牛也只剩200头左右了。

犀牛早晚及夜间出来活动,太阳快落山了,犀牛跑很远的路去找水塘洗澡。它在泥水里打滚,乱蹦乱跳,快活一阵后,爬上岸来,傍着树干或石头,摩擦自己的厚皮。热带地方昆虫很多,它的厚皮皱褶处很嫩,常被小虫螫咬吸血。犀牛下河洗澡爱用稀泥涂满一身,这可能是防小虫螫咬。

夜里,犀牛跑进灌木丛,拣取嫩枝叶为食,食量很大。到了白天,就在阴凉处睡大觉,一直到黄昏再出来活动。

犀牛常常独栖,或2~3只同栖。如果两只雄犀牛相遇,立刻就要角斗,争得你死我活。在繁殖时,雌犀牛脾气暴烈,常乱冲乱撞,把雄犀牛撞得伤痕累累,才进行交配。犀牛妊娠期约19个月,每胎1仔,新生的小犀牛不过20千克重,哺乳两年,到6~7岁才成年,寿命约50年。目前,人工饲养的犀牛很难繁殖,保护犀牛就更重要和迫切了。

世界上稀有的动物独角犀牛只产在亚洲,主要分布在印度北部平原和尼泊尔南部的奇特旺地区,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也有少量独角犀牛。

尼泊尔的独角犀牛高约2米,体重2吨多。它头呈三角形,体形很像水牛,全身无毛,头上长独角。奇特旺地区,林密、水美、草丰,是犀牛生活的理想地方,这里原有800多头犀牛,由于滥捕滥杀,到1967年只剩下90多头。1973年,尼泊尔政府将奇特旺地区划为天然动物保护区,制定了保护犀牛等野生动物的法令,作为国宝加以保护,将犀牛角列为国家禁止出口的药材之一。现在,犀牛的数量已经有所增加。

虎王东北虎

东北虎,产于中国、俄罗斯和朝鲜北部,是世界上体形最大的老虎。它在国际上又叫西伯利亚虎、乌苏里虎、满洲虎。

我国东北虎的产地分布在黑龙江和吉林两省南北长约700千米、东西宽约550千米的范围内,北起小兴安岭,东到达山以东,南到长白山,西到东经126度附近。

东北虎体躯特别大。一般老虎长1.6~2米、重150~200千克。东北虎平均长3.15米,重265.6千克。据《华德氏大猎兽纪录》一书说,有张东北虎的虎皮全长4.116米,比英王乔治五世拥有的一张印度虎虎皮(长3.912米)还要长0.204米,(剥下的虎皮比虎体要长)。

美国动物园饲养的200只东北虎,据说,其中有只东北虎,重达320多千克。1976年11月,有一头被猎杀的东北虎重389千克,比人工饲养的最大的东北虎还要重69千克,由此可见,东北虎是世界上最大的虎了。

老虎,毛色美丽,仪态雄伟,十分凶猛,人们称为“兽中之王”。它那黄黑相间的皮毛,油光闪亮,头上一个“王”字,更显得威风凛凛。东北虎的毛呈橘黄色,体上黑色条纹稀疏而较淡,常常不是黑色而是赤褐色。虎的胸腹部和四肢内侧纯白,白色范围较广。东北虎的冬毛很长,背毛长50毫米,腹毛长60毫米左右,尾毛特别丰满,使尾巴显得又粗又肥,成为东北虎的一个明显标志。毛色随季节而变化,夏季黄色变浓,冬季变为淡黄色。

20世纪70年代,美国《新闻周刊》列出了世界野生动物处境最危险的10类动物,除了野马、大猩猩、亚洲狮和几种犀牛外,就有东北虎、孟加拉虎和高加索虎。1977年3月25日,我国林业部决定,将东北虎列为国家第一类保护动物。

东北虎被称为原始森林的“文明者”。它们不是在无法通行的树丛中行走,而是沿着人行小道行走,并且走时不留行迹。偶尔也能在被太阳烤热的乡村大道上碰见它们,有些老虎甚至跑到城市的大街上溜达溜达。例如,有一只老虎已决定在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一个城市捷尔尼“定居”,人们已在大街上和院子里多次看到过它。它不追人,但却常向它特别爱吃的狗发动进攻。

东北虎在西伯利亚成了调节野生有蹄动物数量的一种主要猛兽。在有老虎的地方,就没有狼的立足之地,因为这两种动物是水火不相容的。在没有虎的地方,狼称王称霸,尽管猎人千方百计地想消灭狼害,而它们的数量仍不见减少,这样,鹿等蹄类动物的数量便日见减少。当虎占上风的时候,狼便销声匿迹,斑纹鹿等有蹄类动物就迅速增加起来。

凶狠的海狼

在南极有一个海豹滩,栖息了许多海豹。其中海豹是海豹滩的霸主。在那里,能同海豹决一雌雄的是海狼。

在海豹滩上,不时发现一堆堆白花花的鲸骨,有的骨骼高达2米。这种“鲸冢”,据说是鲸“集体自杀”后的坟场。鲸的皮肉、内脏早已填充了海豹、贼鸥和海狼之腹了。

海狼凶狠狡黠,在陆地上要比海豹灵活得多。海狼鼻子高翘,唇有短须,长有外耳,牙齿尖利,长相仿佛一只巨型的老鼠。成年海狼长2米,重250千克。海狼往往集体行动,连凶恶的海豹也很难同它抵抗。

成年海狼的皮毛粗糙,而小海狼却身披着一身质地柔软光润的皮毛,用小海狼皮制作的一件皮大衣,在法国、西德、瑞典等国家价值3000~4000美元,被称为“千金裘”。

海狼的经济价值很高,它除了制作皮大衣外,还可以制作皮茄克、皮靴、马缰和马鞍。从海狼脂肪中提炼的油,对治疗伤风、支气管炎、哮喘病、皮肤病都有很好的疗效。海狼的脂肪油还是很好的护肤油,智利的渔民经常搽用这种油,用来抵御风暴和海水的侵袭。人们还用海狼油加上氧化锌、天竺葵和一些香料,配制成一种护肤油,涂抹在一个被沸水严重烫伤的小孩身上,居然很快康复了。另一个全腿长满菌状肿瘤的病人,遍求名医而无效,用了这种油,不到一周时间也痊愈了。

海狼在水中更是行动敏捷。它们经常成群地出没渔场,冲进渔民撒下的鱼网,大吃一顿,然后把鱼网咬个稀烂,潜水逃遁。难怪渔民们叫它们“现代海盗”了。尽管这样,智利人对这种“南极之害”的海狼,采取了严格的保护措施。因为只有保护好了,才谈得上资源的利用。

早在1770年,南极海狼遭到英、美、俄、法等国家灭绝性的捕猎。到1830年,海狼已在南极濒临绝迹了。

1965年,智利科学家首次对南极洲动物进行了普查,发现了毛色都为上乘的小海狼的踪迹,还有海豹和象海豹群。1975年以来,各国海洋学家加紧了对海狼、海豹生活习性的研究。目前,不仅在南极洲,而且在智利、秘鲁、阿根廷、乌拉圭和巴西等海域也发现了海狼的踪迹。人类对海狼等动物进一步研究将为在规模利用和保护动物资源,展现了广阔的前景。

近年来,《南极条约》缔约国达成了严禁商业性捕猎海狼的协议,现在南极海域的海狼已繁育到了20多万头了。

伶俐的小熊猫

小熊猫又叫小猫熊,它跟大熊猫名字相似,但不是同一科动物。大熊猫是单独的大熊猫科,而小熊猫是浣熊科的动物,生活习性和浣熊相似。小熊猫个儿比大熊猫小得多,长60厘米左右,又粗又长的大尾巴有40多厘米长。圆头宽脸,长着一对白毛的大耳朵,耳内黑褐色,细眼睛,眼睛上面各有一块白斑,远看好像多了两只眼睛。逗人发笑的白花脸上长着一个短鼻子,鼻尖上的皮肤有不少颗粒状的东西,四周也长着乳白色的毛;上下嘴唇都长白色的胡须。它的脸孔有点儿像猫,爪子有半收缩性,足底生毛,也像猫;身子和粗壮的四肢像熊。因此得名。

小熊猫上身披着棕红色的短毛,下身覆盖着黑褐色的细毛,像狼一样的尾巴上镶着9个黄白相同的环节,又叫“九节狼”。

小熊猫也是世界珍贵动物。它分布范围很小,繁殖数量也少,除了中国四川、云南和青藏高原等地区以外,只有缅甸、尼泊尔和印度阿萨密等狭窄地区才有少数分布。

小熊猫世世代代生活在海拔2000~3000米的山区,大熊猫的故乡也常常能见到它。它喜寒怕热,喜欢爬树,白天大都在树上休息或睡觉,一条抟茸茸的尾巴从树枝上悬垂下来,不时用前爪擦洗自己的白花脸,或者用舌头不断舐弄自己的细毛。到了晚上,它就下来四处觅食,植物的根、茎、竹笋、嫩叶和果实是它的主食,也吃鸟蛋和小鸟。早晨和傍晚时候,活动最频繁。

小熊猫是一种孤独性的动物,栖息在崎岖的山林、人迹罕至的地方。夏天大都栖息在溪流河谷盆地有树阴的坡地,冬天转移到有太阳的山坡河谷边。那里绿树成荫,长满冷杉、白桦和箭竹林。它们三五成群,栖息在树洞或岩隙、石洞内,从没有发现大群活动过。

风和日丽的天气,小熊猫喜欢在岩石上蹲着晒太阳,悠闲自乐,人们叫它“山门蹲”。

小熊猫十分灵活,遇到敌害,一下子就能爬到很高很细的枝头上去躲避。它们在地面上活动反而显得笨拙,加上性情温和,自卫能力差,容易被捕猎。

春天是小熊猫的繁殖季节,三五成群,择偶交配,发出“咯——咯”的嘶叫声,雄兽在岩石、树桩上留下小便,作为信号。到了交配时期,亲兽就将“儿女”驱散,让它们各自择偶组成新家庭。雌小熊猫怀孕两个多月后,在树洞或岩缝中产仔,每胎2~3头。刚产下的幼仔只有6厘米长,身披乳白色毛,重约100克,眼睛睁不开。7天后,白毛慢慢变为深灰色,以后逐渐变成和“父母”同一个颜色了。小熊猫20多天后才睁开眼睛,在妈妈身边过上一年后,才开始独立生活。

小熊猫是观赏动物。在动物园里,它伶俐温驯,活泼可爱,但人工不易繁殖。毛皮美丽柔软,在自然界中数量稀少,因此更显得珍贵。

珍奇的金丝猴

熊猫的故乡,也是我国特有动物金丝猴和白唇鹿的产地。

金丝猴是世界稀有动物。它有3种:普通金丝猴、灰金丝猴和黑金丝猴。在国外至今还没有金丝猴展出。

普通金丝猴体形大,性耐寒,分布在中国的四川、甘肃和陕西南部,栖息在山区的云杉和冷杉林里。

金丝猴的尾巴比身躯长,身披细软长毛,背毛长达35厘米以上,宛如肩披金黄的蓑衣。小猴的毛色浅黄,大猴则黄中带红,像金丝那样闪闪发光,因此叫金丝猴。

金丝猴脸面呈青色,周围长着绒毛,圆溜溜的黑眼珠,朝天的鼻子,这在猴类中是绝无仅有的。又叫仰鼻猴。嘴角有“瘤”,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个瘤也愈大愈硬。它生活在海拔2000~3000米的高山密林中,喜欢群居,有的在树上晒太阳,有的吃野果、嫩芽和竹笋,蹦来跳去,吵个不停。每群至少30头以上,最多时有几百头聚集在一起。

金丝猴机智倔强,动作灵活,脾气急躁,跑得比人快,力气也大。它们过着集体生活。猴王是种群的“领袖”,大猴、小猴都得听它指挥。猴王走到哪里,群猴就跟向那里,亦步亦趋,左右相随。周围只要稍有动静,它们立刻骚动起来,在树梢上发出“呼哈——呼哈”的叫声,像飞一样地跳跃,向四处逃散。它翘着尾巴,纵身一跃,就稳稳当当地跳到6米远的大树上。

金丝猴有垂直迁徙的现象。夏天,天气炎热,它们到较高的山林中生活;冬天,天气寒冷,便下到较低的地方栖息。

金丝猴很珍贵,不能用枪打,捕捉很困难。人们得组织大批捕猴队,深入密林,先是追踪寻觅,然后是日夜紧跟,夜晚,猴群栖息在树梢间,人们就在树下守候。稍一疏忽,猴王一声呼啸,群猴就溜走啦。

金丝猴的皮毛十分柔软,极其珍贵。在动物园里,是受人们喜爱的观赏动物。

灰金丝猴,又叫黔金丝猴,比金丝猴小些,身披灰褐色长毛,却没有金丝,因此又叫它贵州仰鼻猴。在国外,只有英国自然博物馆藏有一张灰金丝猴的皮。黔金丝猴的定名是在1903年,从这以后,就杳无音讯。直到1967年,才在贵州梵净山发现并捕猎到一只成年雌猴。1970年又捕获一只雄猴,没多久,它们都相继因病死去。

灰金丝猴的生态和生活习性同金丝猴相似。不同的是,除了没有金丝外,它两肩之间的颈背处有一块白斑,又叫白肩仰鼻猴。它的尾巴比身躯长,当地人叫它牛尾猴。

黑金丝猴又叫滇金丝猴,身披黑色长毛,胸部、腹部、臂部和四肢内侧都是白色,又叫它云南仰鼻猴。它栖息在几乎与世隔绝的滇北大雪山地区,19世纪70年代有人见到它。20年后,才获得7只这种猴子的标本。后来,就不再有任何消息了。到了1962年,我国科学工作者在德钦收集到8张不完整的滇金丝猴皮张,1979年才亲自采集到标本。

滇金丝猴栖息在海拔2800米左右的针叶林带,林下有茂密的箭竹。它们是惟一以针叶为食的猴子,常采集松萝、松针和杉树的嫩尖。在每年5~7月间,下地吃新笋和嫩竹叶。

南美怪猴

灵长类动物大约有200种,其中,数量、种类最多的是猴类。根据科学家在分子生物学方面进行的最新研究,进一步发现,新大陆(美洲)猴类和旧大陆(亚洲、非洲)猴类大都是在3000万年以前,从同一个祖先分支出来的。

美洲猴类同亚、非两洲猴类在身体结构和行为习性等方面,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可是,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在不同的环境里,它们又产生了变异。亚洲和非洲的猴,一般都有臀疣,鼻孔距离近,好争斗,强者为王。而美洲的猴,长相奇特,大多无臀疣,鼻孔间距离较宽,鼻孔向左右稍偏,呈圆形,很少争斗,过着和睦相处的生活。

美洲著名的猴有:柽柳猴、秃猴、白胡子猴、白脸僧面猴、绒毛猴、狨猴、夜猴、吼猴、蜘蛛猴、卷尾猴等。

在巴西东南部沿海岸的森林里,生活着一种奇特的猴子——柽柳猴。柽柳猴是狨科动物,大柽柳猴个子很小,长不过20多厘米,跟兔子大小差不多,头部长着一双大而圆的眼睛,长长的胡须,背后拖着一条长尾巴,长满了细密的茸毛。

另一种金狮柽柳猴就更稀奇珍贵了。它个儿不大,身披长毛,头部长而蓬松的金黄色长毛,仿佛一只幼小的“雄狮”,加上大大的鼻子,突出的嘴巴,也同狮子相似。

金狮柽柳猴栖息在热带森林暗绿色的叶丛中,它躲在那里,同环境不相一致,金色毛皮十分醒目。近看时,毛色闪耀着金属光泽,更显光彩。这种缺少保护色的动物为什么能生存下来,这可能同它的感官灵敏有关。巴西的一位动物学家在热带森林考察时,每到一处,但闻金狮柽柳猴的鸣叫,却见不到猴影。这说明它的听觉和嗅觉都很灵敏,一发现敌情,就远远躲开啦。野生的金狮柽柳猴只剩下100多只了,可是世界动物园有饲养的金狮柽柳猴,“猴口”倒也兴旺,有1000多只。看来,它可以免遭灭绝之灾了。

秃猴是南美洲珍稀的猴类,它只有猫那么大,尾巴很短,不能卷缠。它脸部无毛,连整个额头都是光秃秃的,头后的头发又少又蓬乱,红色或褐色的秃额高高突出在脸的上部,宽阔的下巴又翘起在脸的下方,两只红里带黑的眼珠,无精打采地埋藏在深邃的眼窝内,脸上似乎永远带有忧伤的神色。它又叫“秃额猴”。雄猴的嘴中长着细长的白獠牙,在口角两旁伸出,模样比雌猴更丑。它被人们称为世界上最丑的猴子。

秃猴栖息在亚马孙河两岸很偏僻的沼泽森林中,适宜在树冠上生活,在树上行进的速度很快,它通常四肢并用,沿着树干飞快爬行。有时,它会从一棵树上腾身跃起,凌空“飞”向另一棵树,表演那不常见的惊险“杂技”。秃猴不能用尾巴攀援,常常用双脚倒挂在树枝上,寻找水果和坚果吃。秃猴母崽形影不离,幼猴常常用前肢紧紧地抱住妈妈不放。

从秃猴的行为可以判断出它那感情上的变化。秃猴有一种惊人的习性,有时会发出狂笑般的叫声,这是在发怒。当它摇晃树枝、弓起背脊、竖起背毛的时候,这是在显示自己的强大和勇猛。

当地印第安人猎捕秃猴,把大秃猴吃掉,留下幼秃猴,饲养当作玩物。小秃猴对主人很忠实,如果主人抛弃它,就会绝食,憔悴死去。成年秃猴不很驯顺,较难饲养。

南美洲珍稀的白胡子猴,嘴上长着向下弯的白胡子,比头还长,非常有趣,是珍贵的观赏动物。德国海拉勃伦动物园里有饲养。现在,这种白胡子猴已经有了后代,是一对双胞胎,刚生下来时每只约50克重。绒毛猴浑身披着茸毛,背后拖着一条又粗又长的长尾巴,出没在厄瓜多尔的丛林中。

另一种白脸僧面猴,生活在亚马孙河流域热带丛林中,身披黑褐色长毛,背后拖着蓬松的长尾。圆而略扁的脸孔,大眼睛,黑褐色的大鼻子,脸盘上布满短茸毛,远远看去,活像老和尚的脸。印第安人猎杀绒毛猴和白脸猴,因为它们的肉可以吃,蓬松的长尾又可以用作尘拂。

泰卡鸡

几百年前,在新西兰南岛曾经广泛分布着一种叫泰卡鸡的鸟类,人们到处能听到它们的啼叫声。自从欧洲人发现和移居新西兰以后,由于这种泰卡鸡的肉既嫩而又鲜美,于是大量捕杀,使泰卡鸡数量锐减,遭到了灭种的厄运。

1898年,一只猎狗咬死了据认为是最后的一只泰卡鸡后,生物学家都惋惜地宣告这种美丽的珍禽已经灭绝。泰卡鸡留下来的标本也很稀少,当时全世界仅存3个,分别陈列在美国、德国和新西兰的博物馆里。

新西兰有一位名叫欧尔培的博士,他从小就看到那个泰卡鸡的标本,并对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殷切希望这种名鸟并未绝迹。1942年,在生物学家宣告泰告泰卡鸡绝种44年后,欧尔培博士怀着一线希望来到南岛,一心希望能够在泰卡鸡的故乡寻觅到那种残留下来的名鸟。欧尔培在当年泰卡鸡活跃的地方搭了间小木房作为“大本营”,开始了他的寻找工作。

欧尔培的踪迹几乎遍及整个南岛。他细心地搜索了一处又一处的丛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持寻找下去。他既坚韧而又耐心,经过10年不懈的努力,1952年的一天,欧尔培终于在岛上发现了泰卡鸡的足迹,又听到了泰卡鸡振奋人心的啼声。这一发现,使他欣喜若狂!最后,终于在人迹罕至的莽丛里,活捉了一只正在孵蛋的泰卡鸡。于是用事实证明泰卡鸡在世界上重新“复活”了,这种珍禽并没有绝迹。

欧尔培将捕获的泰卡鸡,连一窝蛋,小心翼翼地一起捧回去。不久,一窝小泰卡鸡终于破壳而出。从此,这种濒临灭绝的名鸡又重新同人类见面了。

泰卡鸡身高50~60厘米,体重3~4千克。这种鸡长得十分美丽,头、脖子和胸部披满靛青、蓝色的羽毛,翼和背部是孔雀绿色。红腿、红爪、红喙、红眼圈,颜色鲜红,非常耀眼。全身体色红、蓝、绿三色浑然一体,使它显得更加光彩夺目。

泰卡鸡走起路来昂首挺胸,尾巴一步一趋,十分神气。这种极其美丽的鸟儿从濒临灭绝而到重归复兴,对于人类正在开展的抢救濒临危险境地的珍禽异兽,提供了一个极其有益的启示。

幸存的野马

19世纪时,欧亚大陆和北美洲曾经广泛分布着多种野马,可是没多久,在人类恣意捕杀下都先后灭绝。蒙古野马的分布范围本来就很窄,只有在新疆天山附近,内蒙古巴彦淖尔盟北部和蒙古人民共和国的西南部,才能见到。

1876年,最后一匹欧洲野马死在乌克兰原野以后,人们以为世界上的野马已经绝迹,十分惋惜。后来俄国探险家普尔日瓦科斯基在新疆准噶尔盆地发现了蒙古野马。它在这场空前的浩劫中得以保存下来,成为幸存者。

蒙古野马发现以后,当时,俄、美、法等国的博物馆曾将野马的头骨和皮张制成标本。由于成年的野马奔跑快,难以捕捉,只捉到了一些幼驹,人工饲养在乌克兰和德、英、法、美等动物园里。在精心饲养下,如今已有300匹蒙古野马生存在全世界70多个国家动物园里。

据说,最后一次捕获蒙古野马是在1947年;而最后一次见到野马是在1959年冬。后来,外国动物学家曾几次组成考察队去蒙古西部寻觅,20年过去了,什么也没有找到。他们从当地牧民那儿得知,20世纪40年代在这里见过野马,那是从新疆那边跑过来的。人们寄希望于新疆,那里可能是惟一有野马存在的地方。

中国地质勘探工作者在野外工作时,曾经多次看到了蒙古野马。它们活动的范围在准噶尔盆地东部,西起沙丘河,东到将军戈壁,而以帐篷沟一带为最多。

野马的体躯不大,身长2~2.3米,肩高1.3~1.4米,头很大,没有额毛,耳朵较短。头和背部是焦茶色,身体两侧较淡,腹部变为乳黄色。冬夏季节,毛色不同。冬季毛长而粗,色较淡,背部的毛呈波浪形;夏季毛变短色变深,四肢露出几条隐条纹。鬣鬃直立,从头一直延伸到背部。尾巴很长,毛深褐色,蓬松而稀疏。

野马和今天的家马很是相像,连齿式和牙齿的构造也相同。它们相互配种,能够繁殖出具有生育能力的新后代。可是,它们是同族,却不是同种,家马不是从蒙古野马驯养而来的。

夏季,野马10数只成群,由一头雄马率领,带着雌马和小马,在草原漂泊漫游,寻觅野生植物吃。傍晚时分,到湖边去饮水,就在附近休憩。它凭着自己的保护色,藏匿在灰褐色的泥土上,逃避追逐。冬天,野马要作季节性迁徙,在冰天雪地里,只好以雪解渴,挖掘雪下的枯草和苔藓来充饥。

野马体格健壮,性情慓悍,蹄子小而圆,奔跑很快,耐干旱。在沙漠、草原上,它们有时遇到狼群,并不畏惧潜逃,而是镇静地等候狼群冲击。有时它会突然发动进攻,向狼冲去;有时,迅速转过身来,扬起后足猛踢。因此,狼不敢轻易侵犯它。正因为这些缘故,野马就很难捕猎到。野马遇到人群来包围,赶快摆起阵势,雄马在前,雌马在后,小马围护在中心。它们用蹄子乱踩地面,似乎在威吓,又像在指示逃避方向。顷刻,马群冲出包围,快步跑开。

野马稀少,已经列入世界禁猎动物之中。国际上成立了专门组织,对野马进行调查研究,并定出了驯养、保护和增殖的方法。中国已把野马列为第一类保护动物,严禁捕猎。

苟全生命的野骆驼

野骆驼(双峰)曾经在中国西北干旱地区广泛分布。可是,近百年来,人们相信,野骆驼已经步许多珍贵动物的后尘,在地球上消失了。

2001年,中央电视台报道在新疆和内蒙古交界的辽阔的戈壁滩上,还残留着这种罕见的珍贵动物。这个消息轰动了世界。

野骆驼为什么越来越稀少,而且分布的范围越来越小呢?这主要是由于人类生产活动的发展,使野骆驼赖以生存的地区变小了,加上人类的滥捕,狼和猞猁等的侵害,逼得它们选择了环境最严酷的戈壁滩作为栖息地。

戈壁植物稀少,干旱缺水,连候鸟飞越时常常因干渴而倒毙,当地的自然条件,限制了野骆驼的繁殖和生长。它只是凭着自己独特的生理机能,在“不毛之地”得以苟全生命。但是,它顽强地生活着,战斗着,一旦碰上敌害,它会施出绝招:将胃里的食物连同胃液一股脑儿地喷出来,把敌害喷射得晕头转向,自己则脱身跑了。

野骆驼和家骆驼的形状、毛色很相似,几乎难以辨认。只是头稍小,腿略细,毛色较浅,而身躯较大,脖子略长。蒙古族牧民叫它“哈布塔盖”,意思是“扁”,因为野骆驼的驼峰比家骆驼的扁小。有经验的牧民,根据它的特征,在驼群中一眼就能够认出混在中间的野骆驼。野骆驼脚掌下长着宽厚而富有弹性的肉垫,脚趾可以叉开,既能在炎热的流沙道上徐徐前进,又能在岩块碎石上行走自如。野骆驼的睫毛长,耳毛浓,鼻孔可以自由启闭,又加上特殊装备的绒毛和驼峰,使它经受得住风沙、寒冷和酷热的袭击。

春天,野骆驼开始求偶交配,妊娠期约13个月,每胎1仔。初生的小骆驼很快就能站立行走,跟随爸妈漫步戈壁了。一年后,小骆驼可以独立生活,5岁就可繁殖,寿命约35岁。

冬季,野骆驼常常几十只成群,聚集到低洼的盆地,那里气候较暖,有泉水和较丰富的食物。当风雪弥漫时,常成群挤缩躺在一起,成年驼掩护着小驼,度过严寒的日子。其他季节,野骆驼就分散觅食,主食是骆驼刺,也吃红柳、梭梭等植物。

野骆驼在浩瀚而干燥的沙漠地区生活,适应严酷环境的能力很强,可以在滚滚飞舞的沙海中,忍饥耐渴地走上21天,行程900千米,说得上是沙漠中的“勇士”了。

阔别重见的袋狼

袋狼是澳大利亚珍稀动物。过去,它经常猎食羊群,加上袋狼毛皮十分珍贵,农场主们以高价收买,大量捕杀。到1930年,袋狼几乎被消灭殆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就没有人在野外见到过袋狼。到1961年,人们在科德角偶然打死了一只小雄袋狼。

袋狼长约60厘米,尾巴长20多厘米,尾基很粗,尾尖较细。它体形和头部像狼,尖尖的嘴巴,上尖下阔直竖的耳朵,加上一双炯炯有神的圆眼睛,貌极凶狠。全身棕褐色,腹侧和四肢内侧浅黄色,背脊长有白色横纹。

袋狼叫狼,其实同狼没有多大共同之处。它是有袋类动物,雌袋狼腹部长有一个育儿袋,里面有三四对乳头,每胎产4~5仔,足够容纳得下。

袋狼有昼伏夜出的习性,白天躲藏在岩洞或树洞里,到了夜深人静才像幽灵似的出来觅食,喜欢捕食鸟类、鼠类和昆虫。饥饿的时候,它也会悄悄地溜进村庄,趁人不备,偷鸡摸鸭。

袋狼动作灵活,骨骼富有弹性,能伸缩自如,可以钻进比自身小得多的洞穴中去,追捕猎物。它生性多疑,一有风吹草动,就停下来仔细观察,如果情况不妙,就赶快溜走。

最近,在德比市附近,巡逻的警察又见到了这种动物的踪迹。动物学家们确认,这就是袋狼,由此给人们带来了好消息:原以为绝迹了的袋狼却并没有绝迹。袋狼是珍贵动物,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探索生物的进化史。

袋狼幸存的消息,再度引起科学家们对它的兴趣。过去,人们对袋狼进化上的位置有不同看法。有的认为,袋狼同脊尾袋鼠相近;有的认为,袋狼的外貌像狗或狐,加上它牙齿和头的某些形状特征,因此它同南美洲一种已灭绝的食肉动物袋犬相似。

最近,美国和澳大利亚的科学家合作研究了袋鼠和猛犸两种动物在进化上的亲缘关系,得出了一些惊人的结果。他们依靠最新的生物化学方法,采取辐射免疫实验的新技术,把从丙种动物标本中提取到的蛋白质白蛋白,同现存多种动物的白蛋白进行反复比较。根据各种白蛋白之间是否相似,和相似的程度,可以判断出动物的亲缘关系以及进化时间分化的时期。

科学家将袋狼的白蛋白标本多次同豹猫、树袋熊、有袋目食蚁兽、袋狸以及袋鼠等作了比较。结果表明,袋狼和别的有袋类袋鼠一致,离豹猫和树袋熊差距相等。这3个种类可能是在中新世晚期(距今600万~1000万年前)互相分化的。至于澳大利亚袋狼,为什么同南美洲的南美袋犬相似,可能是由于它们生活方式的相似,在长期进化中的趋同现象。

同类推荐
  • 航天航空小百科-航天时代的奇迹

    航天航空小百科-航天时代的奇迹

    航天技术,是当代迅猛发展的新科学技术。本书展示的是当今人类探索宇宙秘密的创造性壮举,对当今人类进入太空、利用太空的奇迹有较全面的了解。
  • 古代水利工程

    古代水利工程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 宁夏高速公路施工标准化管理指南.桥梁

    宁夏高速公路施工标准化管理指南.桥梁

    近年来,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快速发展,与此同时,高速公路施工技术和管理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包括宁夏在内的各省区在建设管理、投资效益、质量控制、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探索和尝试,积累了大量的成功经验,使高速公路建设工厂化作业、标准化施工成为可能,也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 如何维修农用运输车

    如何维修农用运输车

    本书以问答的形式介绍了农用运输车使用与维修方面的知识,主要包括我国农用运输车的分类、农用运输车的基本构造、农用运输车故障诊断的方法、农用运输车正确的启动方法、火花塞常见故障等。
  • 未来产品的设计

    未来产品的设计

    本书讲述的是未来产品的设计,重点在于在人机交互方面的设计。书中对未来产品设计中可能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解决方法和指导原则。
热门推荐
  • 汉唐未央

    汉唐未央

    新书《五代争鼎》已发,多谢支持!未央者,未尽也……大唐天复二年,梁晋混战,吴越封王。强汉已逝,巨唐将亡。然汉家儿郎尚武之志不可夺,大乱已至,必有英雄出!五岭以南,清海军节度的署衙之中,年不过束发的刘岩按剑咤曰:天下堪舆,存乎一心,若有朝一日,驱策天下。当北蹈契丹,西凌回、吐,东臣新罗,南妾南诏;教四方丑虏晓得:天道好还,中国有必伸之理;人心助顺,汉儿无不报之仇!
  • 凯皇,等我来找你

    凯皇,等我来找你

    青梅竹马,两情相悦,菲儿,亮亮,小凯谁应该退出
  • 梦宇守望

    梦宇守望

    九百九十九世,辰宇始终不能和相爱的女人厮守一生,这究竟是为什么?辰宇用了几十世的时间去布下了一个不为人知的局,玉帝、如来佛祖、十殿阎王、四大鬼帝、瑶池西王母、孟婆等众多势力纷纷参与其中。带你揭示秦始皇为何焚书坑儒,带你揭示那西游中不为人知的故事,带你一层层地揭开这世界中神秘的面纱。我是辰宇,今世我只想复仇!今世我只想和她永远在一起!西游中说的爱你一万年,永不改变!雪山之巅上你的纵身一跳,是我的无能为力!那战争中你用你的身体挡住了他们的伤害,是我的懦弱无能!今世,我要搅武灵,闯地狱,斗天庭,战如来,我还是当年那个猴子,战他个惊天动地,英勇无畏、永不言败还是我的性格!!!
  • 前世今生之梦幻天珠

    前世今生之梦幻天珠

    一个突如其来的快递,让叶一寒阴差阳错的穿越到了平行时空的古代,为了重回现代,叶一寒结识了梦灵岛的梦瑶瑶,并收她为徒,凭借着一本破旧的古书,收集七颗灵珠,决心拯救整个六界,这一切并拉开了序幕。
  • 穿越异界的丧尸危机

    穿越异界的丧尸危机

    前世:叶峰,因为喜欢班上的班花,几乎每一个月都会送给班花一样奢侈品,虽然最后还是俘获了班花的芳心。今生:他无欲无求……
  • 神陌传说

    神陌传说

    此书主以以玄幻附带科幻的风格写出最真实的人性,同时也前无古人的抛弃了玄幻作常年以来的老套路,以全新的方式让更多的读者真正的了解这个世界的真面目。文中男主有着各种骚操作。不管是对玄幻的追求,还是对又甜又虐的爱恋,包您满意!【鱼白】:他已经不知道是第几次梦中惊醒,抬头只能看见下落的夕阳,自从爷爷走了以后他渐渐的也失去了前进的方向。但是唯一不变的只有那颗相信正义的心,如果真的哪天正义都倒戈了...“那我便告诉你们什么是让神都为之颤抖的力量!!!”往后的余生,我也不在意何为大义!我只知道我也是人,我想为自己活一次!我想像鸟儿一样飞翔一次,追求自己想要的真正的自由!经历过才懂那些事,可能有时候眼睛看到耳朵听到的都不一定是真的,那群离窝的“雏鸟”也在往后的血与泪中了解了太多的情感,懂得了什么叫言不由衷...书中也借以玄幻为主从大大小小的事物细节方面真实的反应出现实生活中最切切实实的人性,反应出我们这个世界的生存法则与人的情感,希望喜欢玄幻文的朋友们在看文章的同时也能获取到对自己有益的东西。文中反应出的人性与社会法则也希望对大家的生活有所帮助。
  • 销售金口财

    销售金口财

    “交易的成功,往往是口才的产物”,这是美国“超级推销大王”——弗兰克·贝特格近30年推销生涯的经验总结。对于销售人员来说,哪里有声音,哪里就有了力量:哪里有口才,哪里也就吹晌了战斗的号角,进而也就有了成功的希望。《销售金口财》从口才定律、口才技巧等角度立意,用精彩的事例和深入浅出的理论告诉销售员:销售不仅仅是卖产品这么简单,它是在卖你的人品、卖你的能力、卖你的智慧、卖你的口才。良好的口才会使你的业绩倍增,会使你的销售生涯保持常青。
  • 傻徒弟求师记

    傻徒弟求师记

    一个傻徒弟拜师的故事。。。一番搞笑过后是甜蜜的爱情。
  • 绝世神医:废后乖乖让朕爱

    绝世神医:废后乖乖让朕爱

    这是一个腹黑恶女玩转异世调戏众美男,被迫上演古代版霸道总裁爱上我后,最终被某变态恶男坑蒙拐骗吃干抹净的血泪史。
  • 中卫年鉴.2011

    中卫年鉴.2011

    本书是中卫市地方志编审委员会办公室编纂的大型综合性、资料性文献,旨在记载中卫市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概貌和发展情况,为各级党政机关和社会各界及中外投资者了解、研究中卫提供较全面、系统的信息资料,并为中卫市积累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