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662800000026

第26章 读书之乐(4)

他说:“序例常常讲到写书的纲领、目的。替别人作序的,还讲书的优点。凡例是作者认为应该注意的地方。这些都很好,而我们常常忽略。”他认为,如果先读序言凡例,往往能首先在总体上把握全书的框架结构,居高临下地了解全书的特点和大致内容。此后,再去具体阅读各个章节,就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其次,要摘要作笔记。王力援引张之洞的话:“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然后解释说,有些人念书把有用的东西吸收进去,有的人并没有吸收进去,看了都忘了。为什么,因为他就知道看,不知道什么地方是好的,什么地方是最重要的、最精彩的,即张之洞所谓要领,他不知道,这个书就白念了。他认为,死记硬背也没有用处。有些人并不死记硬背,有些地方甚至马马虎虎就看过去了,但念到重点的地方,全就一点不放过,把它记下来。所以,读书要摘要作笔记。再一次,试着作眉批,即在书的天头上加上自己的评论。看一本书,什么地方好,什么地方不合适,都可以加上评论。自己作眉批,可以帮助你读书、帮你把书的内容吸收进去。读自己买不到的书,可以用笔记本,一方面把重要的记下来,另一方面可以把书评写到本上,表示自己的看法,把笔记和眉批并为一个东西。王力还提倡写读书报告。他认为,如果你作了笔记,又作了眉批以后,读书报告就很好写了。好的读书报告就是一篇好的学术论文。王力晚年还诗赠北京大学学海社学子,有句云:“骋怀学海扬帆远,游目书林用力勤。”寄望学子勤奋读书。以上所言是王力读书治学常用的基本方法,也是他读书治学经验之谈,丰富了我国的读书理论,于今仍有指导意义。

王力终生读书,治学严谨,着述甚丰。他的40多种学术专着和200多篇论文,字数在1000万字以上,显示了他惊人的毅力和非凡的造诣。王力1927年写的《中国古文法》,20世纪30年代写的《中国文法学初探》、《中国文法中的系词》、《中国音韵学》,40年代写的《中国现代语法》、《中国语法理论》、《汉语诗律学》,50年代写的《汉语史稿》,60年代写的《中国语言学史》,直到70年代以后写的《同源字典》、《诗经韵读》、《楚辞韵读》、《〈康熙字典〉音读误》等,均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这些专着与论文,展示了王力在学术道路上的攀越历程,展示了他的学术体系和他在传统语言学向现代语言学发展过程中所做出的创造性贡献。这些专着和论文丰富了我国民族文化的宝库,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国文通才王力》两位作者深情地回顾了这位学术大师所走过的人生道路,认为:“他所走的是一条承先启后、融合中西、龙虫并雕的道路,也是一条闪烁理性和智慧光芒丰碑林立的道路。”王力是奋斗者,更是成功者,我们坚信奋斗者的足迹,将给后一代以鼓舞和力量。

爱书家的乐趣

“也许我们一辈子别无成就,到头来只是染上了戒不掉的书癖。”我从这自嘲中听出一种凄凉,不禁心中黯然。诚然,天下之癖,无奇不有,嗜书不过是其中一癖罢了。任何癖好,由旁人观来,都不免有几分可笑,几分可悲,书癖也不例外。

有一幅题为《书痴》的版画,画面是一间藏书室,四壁书架直达天花板。一位白发老人站在高高梯凳顶上,胁下、两腿间都夹着书,左手持一本书在读,右手从架上又抽出一本。天花板有天窗,一缕阳光斜射在他的身上和书上。

如果我看见这幅画,就会把它揣摩成一幅善意的讽刺画。偌大世界,终老书斋的生活毕竟狭窄得可怜。

然而,这只是局外人的眼光,身在其中者会有全然不同的感想。叶灵凤先生年轻时见到这幅画,立刻“深刻地迷恋着这张画面上所表现的一切”,毫不踌躇地花费重金,托人从辽远的纽约买来了一张原版。

读了叶先生的三集《读书随笔》,我能理解他何以如此喜欢这幅画。叶先生自己就是一个“书痴”,或用他的话说,是一位“爱书家”,购书、藏书、品书几乎成了他毕生的主要事业。他完完全全是此道中人,从不像我似的,有时用局外人的眼光看待书痴。他津津乐道和书有关的一切,举凡版本印次,书中隽语,作家轶事,文坛掌故,他都用简洁的笔触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借他的书话,我仿佛不仅参观了他的藏书室,而且游览了他的既单纯又丰富的精神世界,领略了一位爱书家的生活乐趣。于是我想,人生在世的方式有千百种而每个人只能选择一种,说到底谁的生活都是狭窄的。一个人何必文垂千秋,才盖天下,但若能品千秋之文,善解盖世之才,也就算不负此生了。尤当嗜权嗜物恶癖风行于世,孰知嗜书不是一种洁癖,做爱书家不是淡泊中的一种执着、退避中的一种追求呢?

叶先生自称“爱书家”,这可不是谦辞。在他眼里,合格的爱书家并不多。

学问家务求“开卷有益”,版本家挑剔版本格式,所爱的不是书,而是收益或古董。他们都不是爱书家。

爱书家的读书,是一种超越了利害和技术的境界。就像和朋友促膝谈心,获得的是精神上的安慰。叶先生喜欢把书比作“友人”或“伴侣”。他说常置案头的“座右书”是些最知己的朋友,又说翻开新书的心情就像在寂寞的人生旅途上为自己搜寻新的伴侣,而随手打开一本熟悉的书,则像是不期而遇一位老友。他还借吉辛之口叹息那些无缘再读一遍的好书,如同从前偶然邂逅的友人,倘若临终时记起它们,“这最后的诀别之中将含着怎样的惋惜”!可见爱书家是那种把书和人生亲密无间地结合起来的人,书在他那里有了生命,像活生生的人一样牵扯着他的情怀,陪伴着他的人生旅程。

凡是真正爱书的人,想必都领略过那种澄明的心境。夜深人静,独坐灯下,摊开一册喜欢的书,渐觉尘嚣远遁,杂念皆消,忘却了自己也获得了自己。然而,这种“心境澄澈的享受”不易得。对于因为工作关系每天离不开书的职业读书人来说,更是难乎其难。就连叶先生这样的爱书家,也觉得自己常常“并非在读书,而是在翻书、查书、用书”,以致在某个新年给自己许下大愿:“今年要少写多读。如果做不到,那么,就应该多读多写。万万不能只写不读。”

这是因为以读书为精神的安慰和享受,是需要一种寂寞的境遇的。由于寂寞,现实中缺少或远离友人,所以把书当友人,从书中找安慰。也由于寂寞,没有纷繁人事的搅扰,所以能沉醉在书中,获得澄明的享受。但寂寞本身就不易得,这不仅是因为社会的责任往往难于坚辞,而且是因为人性中固有不甘寂寞的一面。试看那些叫苦不迭的忙人,一旦真的门庭冷落,清闲下来,我担保十有八九会耐不住寂寞,缅怀起往日的热闹时光。但凡人只要有法子靠实际的交往和行动来排遣寂寞,他就不肯求诸书本。只有到了人生的逆境,被剥夺了靠交往和行动排遣寂寞的机会,或者到了人生的困境,怀着一种靠交往和行动排遣不了的寂寞,他才会用书来排遣这无可排遣的寂寞。如此看来,逆境和困境倒是有利于读书的。叶先生说:“真正的爱书家和藏书家,他必定是一个在广阔的人生道上尝遍了哀乐,而后才走入这种狭隘的嗜好以求慰藉的人。”我相信这是叶先生的既沉痛又欣慰的自白。一个人终于成了爱书家,多半是无缘做别的更显赫的家的结果,但他却也品尝到了别的更显赫的家所无缘品尝的静谧和快乐。

爱书家不但嗜爱读书,而且必有购书和藏书的癖好。那种只借书不买书的人是称不上爱书家的。事实上,在书的乐趣中,购和藏占了相当一部分。爱书的朋友聚到一起,说起自己购得一本好书时的那份得意,听到别人藏有一本好书时的那股羡慕,就是明证。

叶先生对于购书的癖好有很准确的描述:“有用的书,无用的书,要看的书,明知自己买了也不会看的书,无论什么书,凡是自己动了念要买的,迟早总要设法买回来才放心。”由旁人看来,这种锲而不舍的购书欲简直是偏执症,殊不料它成了书迷们的快乐的源泉。购书本身是一种快乐,而寻购一本书的种种艰难曲折似乎化为价值添加到了这本书上,强化了购得时的快乐。

书生多穷,买书时不得不费斟酌,然而穷书生自有他的“穷开心”。叶先生有篇文字专谈逛旧书店的种种乐趣,如今旧书业萧条已久,叶先生谈到的诸如“意外的发现”之类的乐趣差不多与我们无缘了。然而,当我们偶尔从旧书店或书市廉价买到从前想买而错过或嫌贵而却步的书时,我们岂不也感到过节一般的快乐,那份快乐简直不亚于富贾一举买下整座图书馆的快乐?自己想来不禁哑然失笑,因为即使在购买别的商品时占了大十倍的便宜,我们也决不会这般快乐。

由于在购书过程中倾注了心血,交织着情感,因此,爱书的人即使在别的方面慷慨大度,对于书却总不免有几分吝啬。叶先生曾举一例:中国古代一位藏书家在所藏每卷书上都盖印曰“借书不孝”,以告诫子孙不可借书与人。这当然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但我们每个爱书的人想必都体会过借书于人时的复杂心情,尤其是自己喜欢的书,一旦借出,就朝夕盼归,万一有去无回,就像死了一位亲人一样,在心中为它筑了一座缅怀的墓。可叹世上许多人以借钱不还为耻,却从不以借书不还为耻,其实在借出者那里,后者给他造成的痛苦远超过前者,因为钱是身外之物,书却是他的生命的一部分。

爱书家的藏书,确是把书当作了他的生命的一部分。叶先生发挥日本爱书家斋藤昌三的见解,强调“书斋是一个有机体”,因为它是伴随主人的精神历程而新陈代谢,不断生长的。在书斋与主人之间,有一个共生并存的关系。正如叶先生所说:“架上的书籍不特一本一本地跟收藏人息息相关,而且收藏人的生命流贯其中,连成一体。”这与某些“以藏书的丰富和古版的珍贵自满”的庸俗藏书家是大异其趣的。正因为此,一旦与主人断绝了关系,书斋便解体,对于别人它至多是一笔财产,而不再是一个有机体。那位训示子孙以“借书不孝”的藏书家昧于这层道理,所以一心要保全他的藏书,想借此来延续他死后的生命。事实上,无论古今,私人书斋是难于传之子孙的,因为子孙对它已不具有它的主人曾经具有的血肉相联的感情。这对于书斋主人来说,倒不是什么了不得的憾事,既然生命行将结束,那和他生死与共的书斋的使命应该说是圆满完成了。

叶先生的《读书随笔》不单论书的读、购、藏,更多的篇幅还是论他所读过的一本本具体的书,以及爱书及人,论他所感兴趣的一个个具体的作家。其中谈及作家的奇癖怪行,例如十九世纪英国作家的吸鸦片成风,纪德的同性恋及其在作品中的自我暴露,普鲁斯特的怕光、怕冷、怕声音乃至于要穿厚大衣、点小灯、坐在隔音室里写作,这些固可博人一粲。但是,谈及人和书的命运的那些篇什又足令人扼腕叹息。

作家中诚有生前即已功成名就、人与书俱荣的幸运儿,然更不乏穷困潦倒一生、只留下身后名的苦命人。诗人布莱克毕生靠雕版卖艺糊口,每当家里分文不名,他的妻子便在吃饭时放一只空餐盆在他面前,提醒他拿起刻刀挣钱。汤普生在一家鞋店做帮工,穷得买不起纸,诗稿都写在旧账簿和包装纸上。吉辛倒是生前就卖文为生,但入不敷出,常常挨饿,住处简陋到没有水管,每天只好潜入图书馆的盥洗室漱洗,终遭管理员发现而谢绝。只是待到这些苦命作家撒手人间,死后终被“发现”,生前连一碗粥、一片面包也换不到的手稿便突然价值千金,但得益的是不相干的后人。叶先生叹道:“世上最值钱的东西是作家的原稿,但是同时也是最不值钱的。”人亡书在,书终获好运,不过这好运已经和人无关了。

作家之不能支配自己的书的命运,还有一种表现,就是有时自己寄予厚望的作品被人遗忘,不经意之作却得以传世。安徒生一生刻意经营剧本和长篇小说,视之为大树,而童话只是他在余暇摆弄的小花小草,谁知正是这些小花小草使他在文艺花园里获得了不朽地位。笛福青壮年时期热衷于从政经商,均无成就,到六十岁屈尊改行写小说,不料《鲁滨逊漂流记》一举成名,永垂史册。

真正的好作品,不管如何不受同时代人乃至作者自己的重视,它们在文化史上大抵终能占据应有的地位。里尔克说罗丹的作品像海和森林一样,有其自身的生命,而且随着岁月继续在生长中。这话也适用于为数不多的好书。绝大多数书只有短暂的寿命,死在它们的作者前头,和人一起被遗忘了。只有少数书活得比人长久,乃至活在世世代代的爱书家的书斋里,——也就是说,被组织进他们的有机体,充实了他们的人生。

爱书家的爱书纯属个人爱好,不像评论家的评书是一种社会责任,因而和评论家相比,爱书家对书的选择更不易受权势或时间左右。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情形:一本好书在评论界遭冷落或贬斥,却被许多无名读者热爱和珍藏。这种无声的评论在悠长的岁月中发挥着作用,归根结底决定了书籍的生命。也许,这正是爱书家们在默默无闻中对于文化史的一种参与!

遨游在知识的海洋肖斐

正如高尔基所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一本好书如同与一位良友对话。人类的文明史是从有文字记载开始的,书籍记载着人类发展的足迹。假如知识是美丽芬芳的花朵,书籍就是汲取养分的绿叶和根;假如知识是繁花似锦的春天,书籍就是送来温暖的春风。

我对书的认识是从连环画故事书开始的。幼时受条件所限,能见到的一些书多是连环画,把自己家的看完,又把邻居家的连环画看完,以为自己把所有的书都看过了,成就感油然而生,殊不知作为井底之蛙的我所看的这点连环画,不过是沧海一粟罢了。上学时,总盼着开学的日子,因为特别喜欢新课本上那股墨香味道,还有语文课本里很多的故事,每次都在第一时间内全部读完。所有的书放在书包里沉甸甸的感觉,就像是辛劳的农民扛起丰收的粮食,完全不同于现在孩子们被课业压得喘不过气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接触的书籍越来越多,除了文学类书籍,还有科普书籍、业务书籍等等,也愈加知道书的世界的精彩,而这些书籍也像肥沃的土壤,培育着我的心灵之树日益成长,开花结果。

同类推荐
  • 主宰你的情感

    主宰你的情感

    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首先要有一个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其中,健康的情感是必不可少的。什么是情感?情感是怎样形成的?成功需要怎样的情感素养?怎样培养自己走向成功必备的情感素养?在本书中我们将一起探讨这些有关成功的心理奥秘。主要内容有:情感的探秘、人生不能没有情感、主宰你的情感世界、调控你的情感生活、战胜你的消极情感、克服你的考试焦虑、善待你的初春恋情、情感自我测试等。同时,结合古今中外的典型故事以及心理咨询案例,帮助读者在亲切轻松的交流中把握情感培养的心理奥秘,行文活泼,深入浅出。
  • 把难事办简单

    把难事办简单

    本书交给人们把难事办简单的六个途径:把人情世故看简单、把做人办事的道理想简单、把不好说的话说简单、把僵死的规则用简单、把成事的谋略简单化、让棘手的事情变简单。
  • 有一种幸福叫淡定,有一种智慧叫宽心

    有一种幸福叫淡定,有一种智慧叫宽心

    世事喧嚣,人事纷扰,让人们的心绪难以平静;名缰利锁,诱惑重重,让人们欲望丛生,烦恼不断,焦虑、忧郁、抱怨、迷茫、彷徨、失落……如何才能回归宁静的心灵?如何才能活出真实的自己?如何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人生之所以感到不幸福和快乐,是因为我们欲望太多,迷失本性,从而被世俗的功名利禄所俘虏,被人生的挫折困顿所击倒。在物欲横流、充满诱惑的社会里,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守住一颗淡定而宁静的心,顺境中宠辱不惊、怡然自得,逆境里不悲不愁、不弃不馁,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如此,你才能拥有真正的幸福,活出生命的色彩。
  • 勤劳俭朴的故事(崇尚品德的故事)

    勤劳俭朴的故事(崇尚品德的故事)

    美德是“1”,任何名誉、财富等都是“0”,只有写好了前面的“1”,后面才可以有无数个“0”,否则一切都只是“0”。植根于爱的土壤,吸取古今中外伟大先贤的美德智慧,致力于帮助父母、老师和儿童,为中国培育有品格的下一代而努力。
  • 给大忙人读的易经

    给大忙人读的易经

    《易经》是一座智慧的宝库,我们可以悟不透它,但不可以不读它。即使不能完全还原其本义,至少可以以自己的视角去体悟它,只要你找到了这样一个“进入”《易经》的门径,你就能徜徉其中,并能从中汲取丰富的智慧营养。读《易经》,哲学家悟得思辩,史学家悟得历史,政治家悟得治世,军事家悟得兵法,企业家悟得经营与管理的真谛,普通人悟得人生处世的良方。悟的过程本身即是一种收获,是一种追求真理、不断接近真理的享受。《易经》作为经典中之经典,哲学中之哲学,就多数人而言读解之难犹如一部天书,但如果你心有所用,始终抱着“君子终日乾乾,与时俱行”的态度,相信必能悟有所得。
热门推荐
  • 千城之旅

    千城之旅

    虽然是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但他们总会做着一件事。
  • 这个宿主有点狗

    这个宿主有点狗

    每天都在椅子上坐一个小时,静静的看着手机屏幕上的时间日期,你以为我是在休息,其实一切都是算好的……
  • 我家顾师兄最好啦

    我家顾师兄最好啦

    【新书《原来初恋那么甜》已开】 [甜文&宠文]谁人不知京城顾家三少把他的小师妹宠上了天,要星星有星星,摘月亮有月亮。 为了她还去了小城市当了两年医生,家业都不要了。 【文案一】 “师兄,你快来帮我揉揉,我肚子疼。”陈若曦在床上翻滚着。陈若曦刚说完,顾辰泽就跑来为她揉肚子。“师兄……”【文案二】 “顾辰泽,你对我那么好干嘛?” “因为是你,所以不是你不行,你生的孩子也不行,只有是你才对你好。” 这本书被我毁了,只好草草终止!
  • 寻柠泽诺

    寻柠泽诺

    寻,这是一个什么人。柠泽诺,又是一个什么人。两个人什么关系?有什么故事,跟着我走进书中的世界。(改编于作家真实故事)
  • 狩猎皇后

    狩猎皇后

    皇帝乃万人之上,皇后的选举可不能含糊,文武大臣为选妃焦急万分,皇帝大人可闲不住了。且看皇帝爬墙给你看!为什么要爬墙呢?朕乃出宫找皇后是也!满心欢喜,赢得美人归!什么?居然有人想要乘机篡位,是哪个王八加红薯的胆子这么大,给朕站出来,这回可不是我不同意,而是俺的夫人不同意!
  • 当上条当麻穿越到魔法少女
  • 青少年挖掘大脑智商潜能训练集—参加猜谜俱乐部

    青少年挖掘大脑智商潜能训练集—参加猜谜俱乐部

    潜能是人类原本存在但尚未被开发与利用的能力,是潜在的能量。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转化和转移过程中,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 泠潇

    泠潇

    被人陷害,家道中落,流放边境小县,却被仇人救下。帮助他报仇,也是在帮她。可是不知不觉间,她对他有了不该有的感情、和不该有的幻想爱不而得不是最苦的,最苦的是不能爱
  • 王爷快来撩

    王爷快来撩

    凌知意,本该恣意潇洒,自由自在,却甘愿为了一个注定回背叛她的男人,将自己锁进深宫之中,末了一朝被叛,最好的朋友,最爱的爱人,将她送进囚笼。
  • 浮动权利

    浮动权利

    被赶出家门的小公子,在生活中遇到一个耀眼的男人,但是权利的争夺是否能让他全身而退,他又是否能再续良人,一切还只是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