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280800000050

第50章 余嘉锡:教书、著书,一生都和书打交道

余嘉锡是目录学家和史学家。他的一生著述有《四部提要辨证》、《世说新语笺疏》和《目录学发微》。这些都是十年、几十年寒窗坐冷板凳之作。一个学者一生能有这样的著作传世已经不错了。

研究目录学,不可不识余嘉锡

余嘉锡一生离不开书。他的职业,一是著书,二是教书。

旧学者多少都有国学根柢,但像余嘉锡自幼就熟读四部,运用自如,那还是不多的。余嘉锡自称,“史子两部,宋以前书未见者少;元明以后,亦颇涉猎”。他几乎是读遍了自《尚书》、《诗经》至元明小说杂剧的所有书籍,我们从他以史家视角所研究的《宋江三十六人考实》、《杨家将故事考信录》,也可窥见作者治学面宽、知识深邃。

1901年,余嘉锡十八岁就考中了举人,科举废除后,就在家乡湖南常德师范学堂教书。后来到北京,在赵尔巽家教读子弟,同时审阅赵总纂的《清史稿》。1928年,余嘉锡和子余逊到北平,余逊就读于北京大学历史系,他寓居前门外常德会馆,无依无靠,浪迹于街市,但因出类拔萃,木秀于林,很快被发现,推荐到北京大学讲授目录学。

余嘉锡从此在北京各大学授课。见于学识渊博,讲解真可谓是左右逢源,厚积薄发。每当他上课,课堂就会被学生挤得水泄不通。有一年他讲《世说新语》研究课,甚至连历史系、教育系的师生都赶来参加旁听。而他有一个习惯,上课只携带一本书,书里写有提示和纲目,其余就凭自己口述旁证博引,从来不发讲义。他讲授的目录学课,举例生动、鲜明,每段都有很高的含金量,没有废话、空话。学生反映,若在课堂上不用心听,不认真记笔记,课后再到图书馆翻上几天书,也找不全他课堂上所引用的图书,得不到一堂课所获的知识。

在课堂上,余嘉锡循循善诱,乐于回答学生问题。有次有学生在课堂上请教如何从《全唐诗》中查索唐李贺的诗。他很快地回答,《全唐诗》是官修的书,要查李贺的诗,不如去查阅《艺文类聚》等书;还对该学生初学诗即学李贺诗认为不宜。他说,要学诗,还是先宜从杜工部人手。他的记忆力也极好,有时学生提问,就能立刻指出可看哪部书,甚至还能告明在第几卷第几期。

余嘉锡上课面无笑容,目不斜视,从不对学生假以声色。凡考试,给学生分数从没有不及格的,同学间成绩上下都差不多,但要取得拔尖分那就很难了,由是学生送了他一个“黄河清”的绰号。源自俗话“圣人出,黄河清”。据说他在几十年教书生涯里,只发过一次脾气。有年在辅仁大学讲目录学时,最后一排有两个学生在窃窃私语,影响了课堂安谧的秩序。他说:“我讲这种目录学,不但你不配说我不好,就是当代的任何国学大师也不敢批评我讲得不好!”

目录学是治学的根本,因为余嘉锡的目录学讲得好,北平地区几所大学都争着请他去做教授。他始终与学生讲授目录学、《世说新语》研究和《楚辞》等课程。30年代在北平的大学课堂里,他常借讲课宣扬爱国,如称赞以杨老令公(杨业)为首的“杨家将”御敌。有次某学生提出要选修日文,以迎时好。他不发一语,只在课堂黑板上用那擅长的楷书,写了14个字,这是唐诗人司空图的诗句:汉儿竞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儿。

半个世纪始完成的《辨证》

余嘉锡藏书五千部。他是从目录学的高度来挑选藏书的。所以他女儿说:“他是目录学家,善于辨别版本的好坏,所以他的藏书虽然普遍,却都是精选的刻本。”

早年余嘉锡书斋,由罗振玉以篆书题写“读已见书斋”。后自题写。他说:“书尚未见,何以读之?”意思是区别于以读未见书为高的藏书家们。在日本侵占北平后,因愤懑于日寇残暴、无耻,遂借己为湖南常德旧籍,常德即陶渊明《桃花源记》之武陵也。即改题书斋名为“不知魏晋堂。”就在这书斋里,余嘉锡写出一部又一部的传世论文和名山大作,而最有重量级的一部,就是《四部提要辨证》。余嘉锡是1900年接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

这年,他读了张之洞《书目答问》,百读不厌;遇有疑难,就那家中藏书分别进行考证,将所得文字写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书页上方,在一年后完成第一册后,此后四十多年,即写完“辨证”80余万字,490册。

它被称为“是一部微观高度研究我国古籍的巨著”。

清纪晓岚主纂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是一部古书总目录。余嘉锡说:“汉唐目录书尽亡,《提要》之作,前所未有,足为读书之门径,学者舍此,莫由问津。”但见于此目录乃钦定,是集体特制的官修,它受到时代文化制约,也许在那时堪算是天衣无缝,但经过一百多年的时间洗刷,已经毕露出大大小小的误区,因而要“辨证”。所谓“辨证”,是要充分利用版本学、目录学,从文学、历史、哲学、社会等多方面予以全方位的考证、纠误、补正。

余嘉锡的“辨证”,就翻遍四库全书或全书前几乎所有的书籍,凡“提要”所说必作钩沉索引,征引考核,此中凡作者的姓名、行事、文化背景、内容,“凡有所疑,必审核该书,定其然否”。“言必有所本,无征不信,宁从阙疑,不妄言以炫其耀世。”著作者以重实证为根本,有时还查阅其他四库本以求信实。更值得可取的,是“提要”颇见时代精神。常见在考证疑难,补漏正误中抒发民族正气和匹夫忠贞。

《四库全书提要辨证》真不愧是名山巨作,足可以传诸后人的。

1937年7月,日军侵占北平。余嘉锡深恐此书遭到毁失,乃将已写完的子、史两部200余册,印刷数百部。抗战胜利后,当此书仍在继续撰写时,就为南京中央研究院推选为院士;院士是当时中国最高学位,同时入选的人文科学人士也仅张元济、胡适、傅斯年、王云五、陈垣、陈寅恪、郭沫若等十余人而已。

1958年,余嘉锡的《四库提要辨证》全书由科学出版社推出,可是著作者已在三年前,即1955年病逝。

“目录者,学术之史也”

1937年,余嘉锡在北平辅仁大学开设《世说新语》课。同时,为《世说新语》作笺疏。

他的这部《世说新语笺疏》,先后历时十六年。周祖谟教授说他是“用心之专,殆非常人所能及”,“十余年间,几乎有一半时日用在这部《笺注》上了”。余嘉锡也自称,“一生所著甚多,于此最为劳瘁”。

《世说新语笺疏》凝结了学者的心血和思维。余嘉锡通读《世说新语》多遍,而此时在北平沦陷区,读此书更能生情感世,正如他在题记中称,“读之一过,深有感于永嘉之事,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他日重读,回思在莒,不知其欣戚为何如也。”学者博览群书,对于子史杂著尤见娴熟。他充分运用校勘学,曾分别以五色笔以唐宋类书有关文字和唐人写本《世说》残卷校勘自用本(王先谦重雕纷欣阁本);后又用日本影印采本与明清刻本详加考校。以后即大量采录自南梁刘孝标注以来有关著作作笺注,其采纳面之广,即近现代学人就有文廷式、李慈铭和张政娘、刘盼遂诸家,将它分别用朱墨等色笔以正楷写录于自用本天地行间,每条疏记,博采群书,探寻史源,长短不一,长则三五百字,短则几十字而已,于此以补纠刘孝标所注之不足。

《世说新语》是以魏晋时期为文化大背景的,而魏晋又是古中国大动荡、大改组的一个纷乱时期,由此多为当时学者认同。此后,陈寅恪教授也有为《世说新语》作眉批笺注,惜战乱中散失。学者为《世说新语》笺注,也是为民族正气,扶正去邪抒发情愫。盖此时见在《世说新语笺注》字里行间,如《德行》记的华歆、王朗,“自后汉之末,以至六朝,士人往往饰容正、盛言谈,小廉曲谨,以邀声誉。逮至闻望既高,四方宗仰,虽卖国求荣,犹翕然以名德推之。华歆、王朗、陈群之徒,其作俑者也”。又如胡威称己与父胡质比较“臣父清畏人知,臣清畏人不知,是以不如远矣”。他说,这些乃是吹嘘,“岂非欲众口宣传,使人知其清乎?好名之徒,伤于矫激,乃日‘清畏人知’,吾不信也”。于笺疏中见思想,论古讽今,这在沦陷区就正士风、励志节自有其积极意义。所以我们从他的笺疏也可说明,好的笺注,是有时代精神色彩的;笺注是一门学问,但能传世的笺注,也决非是某些望文生义,急功近利者说得那么简单,容易,所谓抄抄写写拼拼凑凑即学问。

余嘉锡的那部《目录学发微》是20世纪目录学理论扛鼎之作。

凡做学问,必须懂得目录学。有一种误识,以为读书,开卷有益,多多益善,不须循序,亦不须打基础,即不用目录学,这该是多年来宣扬“知识无用”或者是“急用先学”的社会文化悲剧。

余嘉锡的目录学在全面继承和总结了自汉刘向父子、唐郑樵和清章学诚、纪昀等目录学,开拓发扬了“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说,阐明了目录学的多元功能,进一步提出,“目录之书,实兼学之史,账薄式之书目,盖所不取也。”由此,我们可从目录窥出学术发展的历史脉络,各个时期文化学术发展记录,联系今天,以展将来。因此研究文化和学术,必须读些目录和目录学。余嘉锡说:“目录者,学术之史也”,也就是这个道理。正因为目录之学为人们读书的前导,提供文化和学术价值的文字史料,后来者自可用于考辨学术,“得门而入,事半功倍”(张之洞:《书目答问》)。且由此构成他的目录学理论体系。

(上海社会科学院盛巽昌)

链接余嘉锡每读一史书,必小心玩其辞意,平情以察是非,搜集证据推敲事实,而后笔之于书。读书每有所读,复随时修改,密行细字,册之上下四周皆满,朱墨淋漓,不可辨别,则别易一稿。如此30年,积稿20余册。

余思民国时期,余嘉锡是以哪本目录学书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的?

同类推荐
  • “新民”教育思想与教育论著选读

    “新民”教育思想与教育论著选读

    教师职业化、专业化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共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之一。教师职业素质素养达到基本要求和提高,是当前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急迫要求。为此,我们组织相关专家重新系统地、较完整地遍选、编译、评注了这套适合中小学教师职业阅读的《中外教育名家名作精读丛书》
  • 幸福冲击波

    幸福冲击波

    是时候来一次“向幸福出发”了,是时候思考“什么是幸福”了。只有看清什么是自己所追求的,厘定未来道路的方向,清楚什么是自己想要的和能要的,才能够把握幸福的真义。幸福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幸福,在通往幸福的道路上,我们需要幸福的家庭,幸福的社区,幸福的环境,幸福的企业,幸福的城市,幸福的国家。
  • 广播电视一体化教程

    广播电视一体化教程

    本书是集编导、戏文、导演专业于一体的综合性教材,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熟悉演播厅内部现场制作的创作流程,学会现场指挥与调度,掌握“自编、自导、自拍及后期自己独立合成各种类型节目”的基础技能,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电视节目创意理念、策划和创作能力。《广播电视一体化教程》不仅适用于艺术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从事广播影视创作的人员,同时对广大的影视艺术爱好者也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 听任志强怎么说

    听任志强怎么说

    任志强说,收了大量出让金的商品房从来都不是给穷人的。任志强说,自然与经济规律都不会因权力者的偏好而改变。任志强说,公益不是求生的工作而要靠用心去自愿地付出。任志强说,唯有读书并学会独立思考的人才会走得更长远……有时他的话锋利刺耳,让人茅塞顿开;有时他的话诚恳透彻,观点慧眼独具。地产、财税、市场、公益、阅读、人生,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听听任志强到底怎么说。
  • 中国人的性格

    中国人的性格

    本书作者通过列举不同的中国人的性格特征,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我们民族传统性格。作者在中国生活了22年的经验为基础,诚实而仔细地分析了中国人性格的多个侧面。
热门推荐
  • 睿智话自达(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睿智话自达(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这些作品有的字字珠玑,给人以语言之美;有的博大深沉,给人以思想之美;有的感人肺腑,给人以情感之美;有的立意隽永,给人以意境之美。通过阅读本书,引导读者准确、透彻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引导读者从不同角度去品味原文的主旨、情境、意蕴,在给读者以视觉上的愉悦享受的同时,也为读者带来广阔的想像空间。我们诚挚地期望通过本书,能够引领读者领略散文的真貌,同时启迪心智,陶冶性情,进而提高个人的审美意识、文学素养、写作水平、鉴赏能力和人生品位。
  • Hi,亲爱的男配

    Hi,亲爱的男配

    不就是好奇的手贱点了个网站么,不就收了个包裹么,为什么要她去攻略男配啊。单敏表示不服,但当那个自称为0037系统的家伙承诺完成任务后会给她神秘的奖励后,身为宅女的单敏决定答应,可这一答应,就被卷入了一场看似无止境的男配攻略....
  • 诸天万界战场

    诸天万界战场

    由万界主宰召开的‘诸天战场’拉开帷幕,从网文位面和动漫位面中各选取五十位命运之子,总计一百人投放到诸天战场,万界主宰将实现最终胜者的愿望。顾宁,某位面仙帝,参加游戏信心满满,直到进入战场看见那漫天神魔——“炎帝,萧炎。”“叶天帝,叶凡。”“陈北玄。”“在下李七夜。”陈北玄:“李兄,我从你身上嗅到了相同的气息。”萧炎:“诸位竟恐怖如斯。”金发吸血鬼:“迪奥,布兰多。我将统治这个世界!”乔鲁诺:“我讨厌说话说一半的人。我乔鲁诺*乔巴纳有一个梦想。”
  • 毒情录

    毒情录

    豪门子弟天赋异禀不能修炼,却意外可以服毒产生灵气,无意权谋争斗,游戏人间,千古情仇不如浊酒一壶,大厦千万不如天地为庐。
  • 灭世神焰

    灭世神焰

    “所有人都会死,包括我。”新书《夜斗天王》
  • 三剑轮

    三剑轮

    传说上古邪帝遗落人间三柄邪剑:弑君、鬼阎罗、寒星。弑君代表着世间充斥着的怨怒与残暴,力量的集权是主宰一切的权柄;鬼阎罗代表着地狱无尽的欲望与罪恶,幽绿的光泽突显阴暗的冷淡,挥喝着人间的疾苦;寒星代表着世间无垠的冷酷无情,如冰川,如天山。由于梁国的兴起战乱不止,吴老将带着自己的孙女和领养的三个孩子将他们抚养长大经过漫长的武功修习后三个孩子成为了三柄邪剑的掌控者:老大尚荣军成为了梁国将军老二主存婴成为了强盗绿林中最强集团“牢”中的重要成员老三栾星成为了游走江湖的冷面侠客。昔日的兄弟经过集团的洗礼后最终刀锋相见,展开了一段人性欲望与生存、情感与内心波折的青春血泪史。这是一条不归路。
  • 微风不筱

    微风不筱

    徐蔚晨6岁那年许下的生日愿望是:永远也不要喜欢黎筱筱。黎筱筱一直记得在4岁那年一次落水,家里人都在忙着自己的事情,那时还不会游泳的徐蔚晨直接跳下水救她。徐蔚晨的的身边总是有一条跟屁虫黎筱筱……
  • 志愿军勇挫强敌的10大战役

    志愿军勇挫强敌的10大战役

    本书选取与记叙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进行的具有代表性的10大战役,再现了志愿军在世界第一强敌面前毫不畏惧、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本色,披露了毛泽东艰难而高超的战略决策内幕,对彭德怀大智大勇、多谋善断、全局在胸、指挥若定的品质与智慧给予了真情记录,客观地展示了各次战役的背景、经过与结局。
  • 边城边

    边城边

    两个孤独的灵魂,发生在边城,随着那悠悠的沱江水,延续着一段现代人的故事,,,,,,
  • Building Resilience with Appreciative Inquiry

    Building Resilience with Appreciative Inquiry

    Journey through hope, despair, and forgiveness Leaders cannot predict the complex challenges they are called on to face. Veteran consultants Joan McArthur-Blair and Jeanie Cockell show that Appreciative Inquiry (AI) is an invaluable tool to build resil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