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062200000015

第15章 留学美国(14)

在这些文学、艺术和思想界的杰出前辈帮徐志摩推开了文学的大门之后,他开始写诗了。当第一首诗《草上的露珠儿》写完后,他兴奋异常。原来,自己也可以写下这些诗意的语句!从此,他的诗情就一发而不可收拾了。

心仪佳人,对妻绝情

此时,徐志摩的结发妻子张幼仪已经来到英国,陪在他的身边,照顾他的生活起居。他们住在沙士顿的小镇上,离剑桥大学仅有几里远。

张幼仪出身名门,是一位端庄含蓄、温柔贤淑的大家闺秀,1915年在父母的安排下与徐志摩结婚。但是,生性浪漫的徐志摩,对于这个妻子却吝于温存。从结婚开始,他们就几乎没有什么交流,来到英国后依然如此。他总是认为这个女人守旧、落伍,完全没有沟通的可能。他宁愿在乡间漫步,享受宁静的田园风光,或是与好友一同出去谈天,也不愿在家里与妻子相对;甚至因此找来一位姓郭的朋友同住。

然而,徐志摩的浪漫和激情,很快就被人点燃了,而且燃烧得无比炽热,以至于让他的妻子没有了容身之地。

在伦敦,徐志摩认识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林长民,他是民国前教育总长,最近带着家人来到欧洲游历。他是一位学识渊博、且有着年轻心态的老人。徐志摩就是通过他,结识了大文豪狄更生。徐志摩很快跟这位前辈成为莫逆之交,两人经常在一起谈论政治,谈论文学艺术。有一段时间,徐志摩几乎每天下午来到林家喝茶、聊天。

就是在这里,徐志摩遇到了让他痴迷一生的人。她就是林长民的女儿林徽因。此时的林徽因年方17岁,正是豆蔻年华。她又出落得清丽优美、亭亭玉立,既有江南女子的灵秀之气,又有新女性的知性典雅。徐志摩一见到她,就被她深深地吸引住了,顿时忘了自己已经娶妻生子。他的爱情之火被点燃,开始疯狂地蔓延。

于是,徐志摩借着和林长民畅谈的机会,尽力接近林徽因。刚开始,林徽因总是在一旁默默地听着。但徐志摩的聊天对象,逐渐就由林长民转至林徽因了。他与她的话题很快多了起来,文学、艺术、历史、国家等,甚至分手之后还通信以继续话题。为此,志摩特意在沙士顿住处旁安排了一个邮件转递箱,以便可以第一时间收到林徽因的来信。

徐志摩对林徽因的爱恋越来越狂热,这个灵慧的女孩也感觉到了。但是,年轻的她,对感情一事并没有驾驭的能力。她欣赏他的才华和学识,但是一直以长辈看待他;而他又是一个有妻有子的人,林徽因从心里很难接受这种情感。何况,她还有了被父辈默许的恋人梁思成(梁启超之子)。

林长民也看出了徐志摩对自己女儿的特殊感情。他虽然没有明言反对,却将林徽因送往了苏格兰的一个海边城市去度假,以此来冷却徐志摩的热情。当然,这也明确地表达了他自己的态度。因为,他早已与梁启超就儿女婚事有过协定。

但是收效甚微。不能见到佳人的徐志摩,因为分别而更加痴迷了。无奈之下,林长民只好带着林徽因速速回国,以避开徐志摩的纠缠。

谁也没想到,徐志摩对林徽因的执着和狂热,竟然愈挫愈勇。他决心要抛弃一切的顾虑,倾注自己的全部感情,去追求自己的爱,去追求美——而林徽因就是一切美和爱的化身,就是自己要追逐的梦想。他觉得林家父女之所以拒绝他,只是由于自己的已婚身份;而自己也早就厌倦了这个没有感情、被父母操纵的婚姻,于是当即决定与妻子离婚。

徐志摩是如此的任性、自私,以至于他完全想不起自己作为一个丈夫和父亲的责任。他和张幼仪已经有了一个2岁的儿子,而此时她又怀有身孕了。徐志摩听到这个消息后,却只是冷冰冰地让她把孩子打掉。他还请一个女人到自己住处吃饭,让妻子烧菜招待她。张幼仪以为,这个姑娘就是徐志摩将要娶的二太太,便强压住悲伤附和着。而徐志摩就借着这个姑娘发挥,跟张幼仪提出了离婚。

但是,这个恪守着旧式道德的弱女子,竟不同意离婚。徐志摩此时已经被激情冲昏了头脑,为了离婚,他索性一走了之,将张幼仪一个人扔下了。怀有身孕的张幼仪举目无亲,语言又不通,想到过自杀,却又舍不得腹中的胎儿,这才坚持了下来。她只好求助于自己在法国和德国留学的兄弟。她先到巴黎待了一段时间,又转至柏林。在那里,她生下了和徐志摩的第二个孩子。

徐志摩对妻子的绝情,确实很让人心寒。他对妻子从怀孕到生产一直不闻不问,为了要和她离婚才赶至柏林勉强见了面。徐志摩到了柏林之后,又很快结识了不少在这里的中国留学生。他追求林徽因,想和妻子离婚却未果的事,很多人都知道了。

经过一番折腾,张幼仪的心冷了,也觉得自己应该有新的生活,就同意离婚。徐志摩终于甩掉了束缚,感觉到无比的轻松和兴奋,可以放手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了。他顿时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笑解烦恼结——送幼仪》。于是,徐志摩成了中国离婚的“先驱”。

1922年8月,重获“自由”的徐志摩,按捺不住对林徽因的思念和眷恋,离开欧洲,启程回国,去追求他的“完美”了。

【名家小传】

徐志摩(1897—1931),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美国时才改名志摩;先后用过的笔名有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浙江省海宁市硖石镇人。现代诗人、散文家。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国留学,在克拉克大学学习经济学,后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大学攻读经济学博士,后转入剑桥大学皇家学院当文科特别生。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诗评》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担任翻译。1925年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等国。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飞机失事遇难。

冯友兰:从西方哲学来看中国哲学

1918年,23岁的冯友兰先生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回到故乡河南第一工业学校任教。第二年,他考取了河南省官费留学生,并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复试。在去美国留学攻读哲学之前,他特地向年长自己4岁的小先生胡适征求意见。胡适认为,美国有两所大学的哲学系最好,一是哈佛大学,一是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以旧哲学见长,哥伦比亚大学则以新哲学取胜。听了胡适的分析后,冯友兰决定去哥伦比亚大学,因为他更希望深入了解新哲学。

博采众家,大道为中

当时有一部分在美国的华侨,办了一个“中国邮船公司”,这个公司以爱国主义作为招揽顾客的手段。冲着他们“中国人要坐中国船”的广告语,冯友兰一行人便选择了他们的邮船“南京”号,于12月抵达“西洋人的天堂”纽约。

冯友兰很顺利就进入了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院学习。当时在美国,中国留学生上研究院比上本科容易。上本科要经过各种考试,成绩合格才能入学。而上研究院不需要经过任何考试,因为美国的学校是承认北京大学文凭的。只要拿出北大的文凭确认后,就可以报上名入学了。

留美的中国学生,潜心学业的还是占绝大部分。不过,大家对于学位的态度却全然不同。有些人并不打算考取学位,随自己兴趣和需要选课,觉得这样自由地学习,能够学到更多的东西。有些人则觉得,只要拿到一个硕士学位就够了。因为要想得到博士学位,就要选一些学校要求选、而实际上并没有多大用处的功课。

冯友兰则属于另一种态度。他希望能拿到博士学位,毕竟这是自己学习知识达到一定程度的体现。虽然在美国取得博士学位很复杂,必须要学习2门外语。在美国,英语很显然不能算是外语。而美国的学校,只有一部分承认中文也是一种外国语。如果学校不承认,对于中国学生来说,除了英语就还要再学2种,这样必然就会用去很多的精力。

但是,冯友兰并不认为这是浪费时间。他觉得,学校既然规定要选择这些课程,也可以算是一个成型的学习方案,必定是有自己的道理。照着方案学习,至少比没有计划、茫然无措的乱学要好得多。所以,很多留学生只要得到一个硕士就够了,他却是想要得个博士。出于这样的想法,冯友兰对于学业始终是全身心地投入。

在哲学的学习上,冯友兰是博采众家,广泛吸收。他的老师是“新实在论”鼻祖孟大格和“实用主义”大师杜威。实用主义和新实在论,本来是两个对立的哲学流派,而他却能同时接受这两个流派的观点。在他看来,实用主义讲的是发现真理的方法,而新实在论讲的则是真理本身。这两个流派,对他的研究来说都有价值。

而当时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在中国思想界也曾风行一时;因此,冯友兰对此派哲学也颇有心得。他甚至专门写了《柏格森的哲学方法》和《心力》两篇文章,向国内思想界介绍柏格森的哲学思想。他还运用柏格森的哲学观点,写成了《中国为什么没有科学》一文,指出:中国之所以没有近代科学,并非是中国人愚笨,“非不能也,是不为也”。因为中国传统思想注重的是人“是”什么,即人的品性和修养;而不注重人“有”什么,即知识和权力。中国哲学向内追求,以达人性的完满为目的;而西方哲学则向外探寻,以认识自然、征服外在世界为最终目的。正是中、西哲学思想的不同理想和追求,造成了中西文化的差异,并导致中国无近代科学的落后情况。

1923年,冯友兰在杜威等一流导师的指导下,完成了博士论文《人生理想之比较研究》(又名《天人损益论》),顺利通过答辩,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在这篇论文中,他将世界上的哲学分为三类:以中国道家思想为代表的崇拜天然、摒弃人为的损道派;以主张改造、征服自然的西方哲学为代表的益道派;以主张“天人合一”的儒家哲家为代表的中道派。虽然在这篇论文中,他主张此三者都应采取宽容态度,但他个人对于儒家思想仍显示出更加的偏爱。此时已经显露出了他自己哲学思想的端倪。

由于他的博士论文还未正式出版,他还没有能够参加学位授予仪式,就启程回国了。直到60年之后的1982年秋天,哥伦比亚大学重新邀请冯友兰回母校,去参加授予他名誉文学博士学位的特别会议,以补偿他当年没能参加正式学位授予仪式的遗憾。

勤工俭学与资本主义

在冯友兰留学的最后一年,由于国内局势混乱,各省都不能如期寄款,留学生们的学费和生活费都发生问题了。在留学生监督和学校的交涉下,学费可以缓交,;是生活他们无法解决,只能靠留学生们自行解决,各谋生路。于是,勤工俭学、到社会上打工,便成了留学生们解决自己生活费用的出路之一。比较普通的,是在附近的饭馆内作侍者。

对于美国的学生,勤工俭学是很平常的事情。有些人是因为父母不能供给自己上大学;有些人是为了锻炼自己的独立意识,特意靠自己的力量上学。可这些想法和做法,让来自中国古老帝国、一直在“惟有读书高”的文化氛围中长大的冯友兰觉得很稀奇。他觉得,这种思想正表示着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不同。

为了解决自己的生活费,也为了证明自己是新时代的青年,不固守封建主义的等级思想,冯友兰也在学校附近的一家饭馆找了一份工作。他的职责,是把顾客用过的盘子收拾起来,送到洗盘子的地方。可以在饭馆里吃一顿“正餐”,包括一汤一菜,一份咖啡,一份甜食,面包随意吃,当时的工资是每次5角美金。虽然算不上多,但也是一笔进账,可以缓解一下自己拮据的生活。

可惜没多久,冯友兰就丢掉了这份工作。他去给在纽约中国城的一个会议演讲,没留意时间,耽误了上班。等他匆匆赶到饭馆后,就被怒气冲冲的老板给辞退了。不过,这次演讲虽然害他失去了这份工作,却带来了一份新的工作,也算是一种补偿了。

原来,演讲时的一个听众写信给冯友兰说,他很喜欢哲学,现在正在读哲学史教科书;可是,英文生字太多,查起来很费事。他想把每天的生字都写下来,标明书的页数,叫冯友兰填上相当的中文字,按字给报酬。算起来,并不比他在饭馆工作挣的钱少。冯友兰喜出望外,这个工作对他来说并不算困难。很快,他又在另外一家饭馆找到了一份刷盘子的工作,比原来的工作还要轻松一些。

为了帮自己的学生冯友兰向哥伦比亚大学申请奖学金,杜威教授在推荐信中极力赞扬他,可惜却始终没有得到回音。不过,学校出于照顾,给他安排了一个闲差,任务是管理图书馆里的中国报纸,工资每月8元。工作的内容,就是等图书馆订的中国报纸到了,由他到收发信件的地方把报纸取回来,送到图书馆的中文书籍阅览室里,将报纸放上夹子, 摆在架子上,以供人们阅览。冯友兰有了这3份收入,每月就共有30多元钱;再加上断断续续的官费,坚持完成了学业。

【大师小传】

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南阳唐河人。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教育家。

1915年自中国公学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中国哲学。1919年赴美留学,1923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6年赴美任客座教授。1948年末至1949年初,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自1952年以后,一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他在人生最后十年,完成了七卷本的《中国哲学史新编》。1990年11月26日逝世。

他创建了自己的哲学体系,从而完成了中国传统哲学向现代哲学的转化。他继承、发展了中国哲学中“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优秀传统,建立了至今最好的人生境界论。他以复兴中华传统文化、宏扬儒家哲学思想为己任。他的《中国哲学史》(两卷本,旧称“大史”)是中国近、现代第一部完整的哲学史著作,奠定了他作为大哲学史家和中国哲学史学科奠基人之一的学术地位。

同类推荐
  • 别浪费失败

    别浪费失败

    它会用一个个故事和经历告诉你,在那个人生中困难的时刻,再坚持一下、再忍耐一下、再自信一下,跨过去,就会实现最初的理想。请你相信,你经历的眼泪和挫折终会消逝,而你坚持的信念和理想终会美好。
  • 李致文存:我的人生

    李致文存:我的人生

    本书回顾了李致九十年的人生,以随笔的形式记述的人生往事,既是个人的历史,也是时代和社会的缩影。从读小学时为抗日战士捐寒衣,青年时期参加学生运动,后来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成渝两市做地下工作。后来,李致在共青团大学、区、市、省和中央机关多个岗位工作,在改革开放初期,回到四川,为四川出版、振兴川剧和文艺工作作出贡献。
  • 爱国新风:全国深入开展禁毒运动

    爱国新风:全国深入开展禁毒运动

    自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新中国已走过了60年的风雨历程。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可以从多视角、多侧面对其进行解读。然而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科技、社会、民生等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华民族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 雪域通途:青藏公路建成通车

    雪域通途:青藏公路建成通车

    这套丛书可谓是一部书写红色记忆的读物,它对于了解共和国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都是不可或缺的。同时,这套丛书又是一套普及性读物,既针对重点阅读人群,也适宜在全民中推广。相信它必将在我国开展的全民阅读活动中发挥大的作用,成为装备中小学图书馆、农家书屋、社区书屋、机关及企事业单位职上图书室、连队图书室等的重点选择对象。
  • 亲子共读唐诗300首

    亲子共读唐诗300首

    本书用晨诵、午读、暮省的编排方式,对唐诗进行新的解读,点明唐诗对培养孩子想象能力、创新能力的作用及对孩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使孩子会背唐诗,更会用唐诗。
热门推荐
  • 帝姬风华鉴

    帝姬风华鉴

    真·“简”介当假帝姬遇上真皇子,是何时风华绝代的惊鸿一瞥,造就今生的缘?“海棠,这根红线,你剪不断。”正剧版:《越史·景帝册》载:景帝四年九月,帝迎先皇后幼女回宫,册含光帝姬,擢一品,入越宫玉碟。一道诏书,揭开大越帝宫黑白水墨画卷。她踏入大越这道不可窥测的深渊,一脚,是接过帝旨亲封的无双华贵,名冠八方,权极一国,再一脚,是走近名动天下的天子近臣,金冠博带,潋滟风光。她一路游江湖,挑朝堂,覆名剑,再将蛊毒灌入咽喉,含笑脱身。是在月老庙前祈求红线缠缘,将另一端系在他手腕的旖旎,还是在乾坤盘上将刀刃刺入他的胸膛,退的决绝而明艳?而六合之间,唯他眉眼坚定,一袭白衣从未蒙尘。有青鸟裁裾,赴清都一宴,海棠惊春,容色华姣。天下之宴,我只愿赴你一人之怀。恶搞版:半夜跑出去放了个火,回来偷听了一场调情戏,似乎一不小心,就被卷入了权力的漩涡?好,我逃。前有美人投怀送抱,后有纨绔热情奉刀——接不接?越海棠:我怕过谁?一掌惊风云,震碎霸王轿。越海棠:这霸王我来当。大约是她端着帝姬的名头,干着霸王的事,还不忘操着天下的心。和越:这心我来操。总之——有甜有虐,结局he。
  • 混乱元年

    混乱元年

    当人类的右脑被无限挖掘会怎么样?当垃圾基因的神秘面纱被揭开又会如何?这是一个血与火的年代,这是一个敢梦就能成真的纪元。真正的乱世,由真正的强者掌控。
  • 战天破

    战天破

    龙潜于渊,蛰伏千年,一朝扶摇于九天而上,绽放自身龙之风采。愿我如龙,遇逆境而潜伏,终有一天绽放自身之光彩。叶家有子,名宇轩,经历重烧后,被地球灵魂进入,在这方天地中如何蜕化,如龙般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叶宇轩拥有灵犀妙手,可以转换世界万物,看其在天地中如何称雄,保护身边的至爱之人。
  • 爱似疯了

    爱似疯了

    爱情似毒,喝了不是死亡,而是迷惘,不会一命呜呼,而是痴,而是呆,更是疯狂。女主人公莫然回忆过去,才发现天真只能停留在那里,前方不只是万丈深渊,还是遍地荆棘,都得往前走,越走越远,连停下脚步休憩的时间都没有。另一位叫文慈的女人,像是上天安排折磨莫然的,天生的天敌,她胜过莫然有一种快感,尽管她天生丽质,天资聪慧,却被感情蒙蔽双眼,不能自拔。爱疯了,爱到遍体鳞伤,爱到无地自容,爱到痛都不晓得痛,却一直疯狂地寻找着真爱,而爱却近在咫尺,远在天涯。
  • 七殇玉之美人殇

    七殇玉之美人殇

    一块会发出奇异光芒的翠色玉佛配饰,一块会改变色彩的奇玉。每次一个女子命运的落幕,就会让奇玉的一个部位为之色变!七个不同身份的女子,七段不同的人生经历、是是非非,恩恩怨怨。它们之间究竟有何关系……
  • 后宫长梧传

    后宫长梧传

    小时,父亲让我代替长若进宫,我对此并没有多大想法。秋家总是要有一个人进宫的,不是我,就是长若,我比长若大,进宫也是自然。只是,当长大后,父亲以私访为由,引明棋去见长若时,我便知,在父亲心中,我与长若,还是不同的。青山有木,为梧非桐,雀啄其实,长栖,民呼长梧。明棋,那么多人,你选谁不好,为何偏偏是秋长若?
  • 破阵道

    破阵道

    曾经显赫耀眼的天才,在家族的阴谋中沦落为牺牲品。艰难、小心翼翼的活着。且看他如何在夹缝中生存,在阴谋里轮转,一步一步走出深渊。让这天地,再也不能阻碍;让所有阴谋,都在睿智里消散;让曾经冷漠的人,俯首称臣!
  • 九丹仙祖

    九丹仙祖

    丹田被毁,林霆意外获得远古传承混元术,从此拥有九个丹田,一路浴血厮杀,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踏过尸山血海,成为至强仙尊。
  • 王爷妖孽之妖妃很倾城

    王爷妖孽之妖妃很倾城

    世间宿命本就让人不可琢磨——“其实,我并不是清心寡欲,而是我不敢。”紫汐染艳极,魅极,似仙似妖。“染染,即便是你清心寡欲也好,不敢也罢,我也绝对不会弃你。”东方云锦明极,亮极,似神似魔。他们相遇,对兮?错兮?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