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061200000059

第59章 附录:中国古代大学溯源(1)

如果说中国古代的太学、国子监、书院也算是大学的话,那么中国自然是世界上创办大学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了。也难怪,创办于北宋初期(公元976年)的湖南长沙岳麓书院及其今天的名称——湖南大学,且一直坚持办学,千余年来从未间断,就常常自称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学府,曾将1976年作为其建校1000周年的纪念庆典。但问题是,它们并不具备近、现代大学的有关特征,所以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大学。

但它们毕竟是古代的高等学府,毕竟是近、现代大学的雏形和始祖、源头。从这个角度,我们来看看中国古代大学的发展轨迹,以及其中发生的一些重要事件,出现的一些著名人物。

如果说太学(国子学、国子监)是国立、官办的“大学”,则书院就是私立、民办的“大学”。

1、公元前135年:太学肇始

汉武帝

汉光武帝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大学,全国最高教育机构,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也就是“皇家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礼记·王制》:“王子命之教,然后为学。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頖宫。”辟雍,相传即西周的太学。《大戴礼记·保傅》:“帝入太学,承师问道,”直称太学。

西汉武帝时,董仲舒说:“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源也。”太学隶属太常管辖,“太常”为九卿之一,取“欲令国家盛太常存”之意,太学隶属太常更有其实际意义。东汉光武帝时,朱浮上书请广选博士亦云:“夫太学者,礼仪之宫,教化之所由兴也。”东汉末年,著名学者蔡邕更明确指出:“太学以为博士弟子授业之所。”说明太学的兴衰直接关系到国家教化的成败。“太学”的内含和外延,是古已有之的“大学”这一称谓所无法比拟的。清朝段玉裁注《说文》“太学”条云:“后世凡言大而以为形容未尽则作太。”所以,“太学”称谓本身,即是对以往教育的革新。

两汉太学,始创于西汉,鼎盛于东汉。

西汉早期,黄老之学盛行,只有私家教学,没有出现传授学术的学校。

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始在京师长安设太学。由博士任教授,初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为博士置弟子员,即学生称为“博士弟子”或“太学弟子”,太学初建时为50人。博士弟子有免除赋役的特权。“博士弟子入选”(即可补官),内由太常负责选择,外由郡国察举;经考试合格,可补文学掌故、太子舍人等缺,其高第可为郎中。贫寒学生学业满后,多返回乡里从事教学工作,或在地方被征辟聘请为吏,亦可通过举孝廉等察举方式入京为官。武帝还下令天下郡国设立学校官,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统。太学和郡国学主要是培养统治人民的封建官僚,但是在传播文化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

此后科目逐渐加多。有《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周官》、《尔雅》等。

博士逐渐加多。汉宣帝时增至12人,新朝王莽当政时又增至50人。自西汉始,以对弟子授业传道为博士的主要职责。同时还要奉使议政,试贤举能。汉代规定博士须熟习经史,“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的一代鸿儒巨贤,方能充当博士。

博士弟子逐渐加多。汉昭帝时增至100人,汉元帝时达1千人,汉成帝时增至3千人,仿孔门弟子。王莽秉政,为了树立自己的声望,并笼络广大的儒生,在长安城南兴建辟雍、明堂,又为学者筑舍万区。博士弟子达1万余人。太学规模之大,实前所未有。王莽末年天下散乱,“礼乐分崩,典文残落”,“四方学士多怀协图书,遁逃林薮”,太学零落。

东汉初建,戎马未歇,即先兴文教。建武五年(公元29年),汉光武帝刘秀在洛阳城东南的开阳门外兴建太学,访雅儒,采求经典阙文,四方学士云会京师。刘秀曾多次亲幸太学,钦鉴诸博士相互论难,考究诸生学业,观看学生的“雅吹击磐”等娱乐活动,并物质奖励博士弟子以劝学。

东汉设博士与西汉不同。西汉博士仅以名流为之,无选试之法。东汉博士须选试而后用,很强调博士的师表风范。即“既欲其为人师范,则不容不先试其能否”。所以东汉规定,太常卿每选任博士都要经过一定测试,并要上奏其能否。极为强调“德行高妙,志节清白,经明行修”的选任标准。由此可知,博士官的选任最后要由皇上审定。

后来汉明帝刘庄还到太学行礼讲经,“游意经艺,每乡射礼毕,正坐自讲,诸儒并听,四方欣欣”。太学声誉日高,从事教授经学成为一种崇高的职业,匈奴亦遣人来洛阳学习。因为入学者多,又为功臣子孙另立屋舍以授其业。

汉章帝则大会诸儒于汉宫白虎观,以问难形式考详诸经同异,最后由皇帝裁决,连月乃罢。

汉安帝时,“薄于艺文”,学宫颓废。

汉顺帝采纳翟酺建议,于永建元年(公元126年)对太学进行重修和扩建,费1年时间,用工徒112000人,建成240房,1850室。其讲堂长10丈、广2丈(一说3丈)。竣工后,将试明经下第者全部补入太学,并大量吸收公卿子弟为诸生,还破格招收有成就的童子入学。自此,各地负书来学者云集京师,学生人数大增。所招学生开始正式称为太学生。

汉顺帝死后,在梁太后执政期间,太学更获得迅速发展。她曾诏令自大将军以下至六百石官员皆遣子受业。并规定每年以春三月、秋九月举行两次乡射大礼,以太学生充当礼生,盛况空前。自此,游子日盛,学生人数在汉质帝时猛增至3万多。

由于学生来自各地,师承不同,所受经书难免章句有误,更有私行贿赂太学校书机构而增添书经文字以全私文者。汉灵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诏令当代名儒蔡邕、马日磾等刊正经书文字,由蔡邕以八分隶书书写,刻成有名的熹平石经(共46枚),作为官定的太学标准教材,树立于太学门外,以瓦屋覆之,四面栏樟,开门于南,河南郡设卒看守。碑落成之时,其观视摹写者,车乘日千余辆,填满大街小巷,络绎不绝。经学之盛,于斯为美。宋苏轼曾赞誉曰:“学莫盛于东汉,士数万人,嘘枯吹生。”把当时生气勃勃的盎然景象表达得淋漓尽致。

两汉时,太学在培养人才和促进文化发展等方面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东汉著名哲学家王充、历史学家班固、科学家与文学家张衡等都在太学学习过。但随着政治的腐败,太学生开始参与政治。西汉哀帝时,博士弟子王咸曾聚集太学生1千余,以图解救执法不阿的司隶校尉鲍宣。东汉晚期陈蕃、李膺等人反对宦官的黑暗统治,得到太学生的支持和响应,于是太学生也成为宦官打击的对象,不少与党人有牵连的人遭到禁锢(即党锢之祸)。熹平元年(公元171年),太学生被宦官逮捕和囚禁的达1千余人。

由于当时学生中研读风气甚浓,很多学生都思维敏捷,“善论难”。太学亦为皇帝咨询国事之所,博士、学生都可发表意见,便于养成学生关心政治和国事的风气,东汉桓帝时太学生刘陶就曾几次上书陈事。由于太学生有关心政治和国事的政治素质,他们也往往把自己置身于社会重大政治斗争中。

班固在《两都赋》中说:“是亦四海之内,学校如林,庠序盈门”,而太学为其首。其后,经曹魏、西晋,洛阳太学至北朝末衰落,历时六、七百年,学习蔚然成风,是屹立在世界东方的第一所国立中央大学,是封建统治者顺应历史潮流对以往教育制度加以改造的产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我国古代教育史上的奇葩。

在教育上,洛阳太学之所以显示出勃勃生机,当来源于对先秦夏、商、周三代教育的借鉴,及在文化被禁锢后力量的迸发。先秦三代主要是“学在官府”的贵族教育,师长多为退职官员,缺乏青春活力。而当时又是“世卿世禄”的体制,对教育的需求只是维持而不是发展。春秋时期社会正在发生根本变革,对人才的需要量增加,教育也终于冲破“学在官府”的局面,出现私人讲学之风。至战国,更出现了学术思想领域的“百家争鸣”局面。儒、墨、道、法诸家相较,儒家以有孔学六经而尤为显赫。至秦专崇法家,焚书坑儒,对文化的摧残、禁锢,使教育向前冲击的力量暂时隐藏起来。当汉代尤其是在东汉“敦倡儒学”的条件和背景下,这种力量便以比以前更大的力量爆发出来。东汉的太学教育,在很多方面都显示了对以往教育弊端的抗击,和对于曾被遏制的教育革新的反思、继承和发扬。

东汉太学为东汉政权培养了大批有用人才。出身于太学的官员中,有不少号称“循吏”、“廉吏”。而太学生的“嘘枯吹生”的贡献,主要还体现在反对宦官专权的斗争中。当时的太学成了反对宦官专权的强大阵地。以贾彪、郭泰为首的3万多太学生,他们品核公卿,裁量执政,形成强大舆论,被称为“清议”,自公卿以下莫不畏其贬议,致使“三公九卿皆折节下之,三府辟召常出其口”,充分显示出了太学生的舆论威力。并由此使社会形成婞直之风,有力地推动了公卿反对宦官专权的斗争,这在一定时期内对于整顿吏治都起了一定作用。

太学对洛阳影响亦大。自东汉以降,儒学、佛学均在洛阳得以发扬光大。东汉经学大师辈出,如郑玄、马融、贾逵、郑众、郑兴、服虔等,都是饮誉当代和后世的著名大师。洛阳“自宋以前随时建学”,致使洛阳可与孔子设教的洙泗并称,并有“西邹鲁”之誉。尤其至宋代,著名理学家创始人二程夫子(程颢、程颐兄弟)即出自洛阳,这与太学数百年雄踞洛阳的实效绝对分不开的。洛阳太学的历史地位不可低估,她的借鉴价值也不容忽视。

2、公元166年、169年:党锢之祸

李膺

郭泰

东汉桓帝、灵帝时,宦官专权,世家大族李膺等联结太学生抨击朝政。公元166年,宦官将李膺等逮捕,后虽释放,但终身不许做官。灵帝时,外戚解除党禁,欲诛灭宦官,事泄。宦官于169年将李膺等一百余人下狱处死,并陆续囚禁、流放、处死数百人。后灵帝在宦官挟持下,下令凡“党人”的门生故吏、父子兄弟都免官禁锢。历史上称为“党锢之祸”。

东汉中叶以后,外戚与宦官的争权夺利愈演愈烈。桓帝时期,以李膺、陈蕃为首的官僚集团,与以郭泰为首的太学生联合起来,结成朋党,猛烈抨击宦官的黑暗统治。宦官依靠皇权,两次向党人发动大规模的残酷迫害活动,并最终使大部分党人禁锢终身,也就是一辈子都不许作官。

东汉初年的“光武中兴”犹如昙花一现。章帝以后,外戚开始掌权,他们“贪孩童以久其政,抑明贤以专其威”,所以出现了一批娃娃皇帝。外戚专权,造成政治上异常的黑暗。和帝时,窦太后临朝称制,其兄窦宪当政,“窦氏父子兄弟并居列位”,“刺史、守令多出其门”。冲帝、质帝时期,外戚梁冀势力更大,皇帝的废立全取决于他。质帝骂他是“跋扈将军”,立即被毒死。外戚专权妨碍皇权。皇帝为打击外戚势力,便依靠身边的宦官,和帝、安帝、顺帝如此,桓帝也不例外。延熹二年(公元159年),梁后死,桓帝把宦官偷偷叫到厕所里密谋,并利用宫中卫士翦除梁氏外戚势力。从此开始宦官擅权的局面。

宦官在支持皇帝反对外戚专权的斗争中,取得了皇帝的信任和重用。宦官郑众因翦除窦氏外戚有功,被和帝封为鄛乡侯,参与政事。郑众死后,其养子继任,从此打破宦官不能世袭爵位的旧制。在打击梁氏外戚集团之后,桓帝为酬谢宦官,一天之内就封单超、徐璜等5人为县侯,世称“五侯”。宦官利用接近皇帝的便利条件,假传圣旨,飞扬跋扈;许多官僚士绅为了谋求私利,也巴结宦官。宦官像外戚一样,到处安插亲信,在中央和地方培植自己的势力,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政治集团。

宦官大都是暴发户,他们到处抢掠,兼并土地。中常侍侯览“侵犯百姓,劫掠行旅”,曾夺人宅舍381所,土地118顷。其兄任益州刺史,“民有丰富者,辄诬以大逆,皆诛灭之,没入财物,前后累亿计”。宦官在朝廷上,“窃持国柄,手握王爵,口含天宪”;在地方上,“皆宰州临郡,辜较百姓,与盗贼无异”。宦官擅权甚于外戚。

在外戚和宦官疯狂的掠夺下,加以自耕农纷纷破产,国家经济收入大减,出现“田野空、朝廷空、仓库空”的景象。农民起义事件不断出现。质帝时暴动事件发生多起,桓帝时起义事件也有十多起。

东汉中叶以来,政治腐败,经济凋敝,阶级矛盾日趋尖锐,使东汉政权处于摇摇欲坠之势,终于演成东汉末年的党争事件。

活跃在东汉政治舞台上的,除了外戚、宦官外,还有官僚和儒生。东汉初年,刘秀注意整顿吏治,他利用兴办学校和乡堂里选等方式,培养和选拔地主阶级的子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这样,就为儒生入仕大开方便之门。顺帝时扩建太学,儒生数量发展很快,到质帝时太学生已增至3万多人。各地儒生数量更多,在郡国和私人精舍中就学的至少也有七八万人。这些儒生中有豪家世族的子弟,更多的是中小地主阶级的子弟,他们是官僚的后备军。

东汉中叶以后,外戚、宦官轮流专权,他们任人唯亲,裙带成风,使官吏选举制度更加流于形式。河南尹田歆奉命选举6位名孝,实际上早已内定5人。所以当时人说:“今之进者,惟财与力。”在选举制度败坏的情况下,也就出现了这样一些官吏:“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宦官掌权时,他们的“子弟亲戚,并荷荣任”的现象更为严重。这就更加堵塞了儒生求官的道路。因此,加深了儒生同宦官的矛盾。

李膺是个敢于主持正义的有骨气的人,他不怕五侯的威胁利诱,与其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李膺当了司隶校尉以后,执法如山。桓帝宠信的宦官张让有一个弟弟叫张朔,他任县令时不但贪污勒索,甚至残杀怀孕的妇女。张朔听了李膺的厉害,吓得逃到了洛阳的哥哥家。李膺亲自带人来到张让府中,将张朔逮捕入狱,审讯属实后,当即处决。此后,所有宦官都是谨慎恭敬,甚至连说话都不敢大声,节日也很少出宫。桓帝觉得奇怪,问他们怎么啦?他们一起叩头哭着说:“我们都给李膺搞怕了。”

陈蕃,字仲举。他少年时独居一室,虽学习刻苦,但庭院污秽不堪。一天,他父亲的好友来访,见他庭院如此杂乱无章,就对他说:你怎么不打扫打扫庭院以待客呢?陈蕃回答说:“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事乎?”后人也有人对他这番话严加贬义,“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就是这么来的。但不管怎么说,陈蕃这番话表达了他的凌云壮志。所谓少有壮志,大有高行。陈蕃在桓帝时官至大尉,他便以自己的地位与外戚、宦官进行着不懈的斗争。

同类推荐
  • 原来《三国演义》可以这样读

    原来《三国演义》可以这样读

    全书把《三国演义》进行了全新的创作和改变,根据原著的一百二十回内容,创作了一百二十篇七言押韵组诗。书稿真实而准确地再现了《三国演义》的内容,并且使用诗歌的语言。可以说,《原来〈三国演义〉可以这样读》比原著更加精炼、优美,比原著更加有韵味。
  • 时光的花瓣

    时光的花瓣

    这些年,我走过不少地方,足迹几乎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北至内蒙古大草原,南至云南普者黑,东至山东长岛,西至新疆喀纳斯。旅游,其实是向内心深处的出发。在路上,我遇见了无数美丽的风景,也遇见了无数感动,一如寻常生活中那些让人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瞬间。这一切让我产生灵感的火花,那些过往的经历瞬间在岁月的纤尘中被点亮,它们争先恐后地聚拢过来,于是,那些生命中的感动就变成了硬盘中一行行的文字,那过去的寸寸光阴就变成了片片时光的花瓣,缀在岁月的枝头。
  • 和孔乙己在一起

    和孔乙己在一起

    在春暖花开这个播种希望的季节里,作者第一本散文集《与孔乙己在一起》出版。一篇美文犹如一杯清茶沁入心脾、亦如一面旗帜指引方向、如一缕阳光照进人生。本书选载作者15年以来创作的73篇散文18万字,全书编为四辑:怀旧怀人、随想追忆、山水之间、检察官经历,这些散文抒写人生见闻、怀旧励志,希望将读者带入一段心灵阅读的旅程。
  • 毛泽东笔下的诗文典故

    毛泽东笔下的诗文典故

    全书基本以一句(个)诗文典故为题分篇;在两句(个)以上诗文典故出现在一段话中,其意义又难以分述时,合为一篇,以“/”分隔。篇目排列,基本按诗文典故出现于作者著作中的时间顺序编次,见于原著两处以上者合并成文,按首次出现的时间为序列次。为便于读者查找,还将这些诗文典故按首字笔画顺序做出索引,附于书后。
  • 只想记得这些好

    只想记得这些好

    张冬娇十年散文精选本《只想记得这些好》,唯美,清新,纯静。捧读文字,就像在火炉边和朋友交心,感到岁月美好而温暖。
热门推荐
  • 命运交错口

    命运交错口

    兄弟二人为首富千金,不为钱财只为爱情,反目一处激发,千金危险至极,却最后都是擦肩而过
  • 原来我们都在这里

    原来我们都在这里

    张帆再次看见俞小闲是在他们分开之后的第七年。人海茫茫,张帆从来没有想到自己会在这样的情况下再一次看见那张自己偶尔喝多了还是会回忆起来的脸。对于张帆来说,和俞小闲的爱情就像一场烟火,美丽耀眼,但终是太过绚烂。而对于俞小闲来讲,一场又一场的爱情却总是百转千回,因为有一种默默滋生的情愫控制着你的心,它来势汹汹的干扰了你对感情的判断,它从不丰满、不夸张,但对于接触爱情的人来讲,却足够以假乱真。直到最后我们终于明白:每个人都有过去,没有必要紧抓不放的主要原因在于在这个人的过去里,你没有主动参与。
  • 魔法的独眼

    魔法的独眼

    王朝十年谋划,百年家族一朝灭亡。教廷百年布局,千年世界一招动荡。我的左眼,留在过去的腐朽旧世界,我的右眼,与新世界一同诞生。我亲爱的哥哥,我的一只眼睛已经和过去的那个腐朽的旧世界一起消亡,我的眼中只有新世界!我迷茫的弟弟,我的剑为主而战,为了维护主的威严,为了主的荣光,我愿成为我主手中的利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大佬你快答应我

    大佬你快答应我

    “总有一天你会答应我的”“……”“林榆雁,你别总板着个脸哇”“……”————————叮咚“在干嘛”“忙着呢”“……”
  • 我手里就没有垃圾装备

    我手里就没有垃圾装备

    爸爸的皮带,妈妈的口红,哥哥扔掉的纸,姐姐吃了一半的馒头,到我手里全是神器!群号:791132607
  • 斗神无界

    斗神无界

    勇者大陆,冒险者们的终极乐土。新世界的唯一规则,就是没有规则。在这里,实力才是王道!咦?怎么脑袋里突然多了一个鉴定天赋?等等,除此之外,好像还有锻造、熔炼……好像发现了什么非常不得了的事情?
  • 阁中秋

    阁中秋

    是什么成就了她涅槃为皇,君临天下;是什么让他放弃所有,只为寻她?朝政风云变换,宫闱之中,真心何在?江湖险恶阴暗,却有画山绣水、花鸟鱼虫,自在逍遥!那样的年代,命运谁来安排?
  • 换个大陆装个X

    换个大陆装个X

    她是H国It界首脑,一朝穿越。她说:好吧,那我就来玩玩。庶姐辱我?这妈不是亲的?还是个fw?没关系,让我慢慢扭转乾坤……话说,这男的是谁啊,“喂!你理我远点!”“夫人在哪,我在哪。”
  • 闺蜜为男,我为难

    闺蜜为男,我为难

    一个把胸部和脸部看的比生命还重要的人遇上一个不知道别人胸部和脸部比生命还重要的人之间爆发了一场有关胸部和脸部的重要性的闹剧。云恬“谁能告诉我才两个月没见,你为什么背着我这个闺密把变性做了!”哀绮绿丝“你不是我闺密。”因为我要娶你。“纳尼!你有种再说一遍!”“你不是我闺密,我是你老公。”“纳尼哦买噶思密达!你有种再说一遍!”“你不是我闺密,我是你老公,你碰了我的胸,要对我负责。”“纳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