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032500000041

第41章 学习与反思(1)

既然是“无所用其力”,梁漱溟在不断反思、不断学习的岁月中,毕竟有了“闲空”,用梁培恕的话说:“对当年的不顾家他没有后悔,如今的表现,毋宁说是父性的复甦。应看做同是天之所予。天--我们不知其所以然的事实推演。天好像是在捉弄人,父亲有‘闲空’了,却不能如所愿地那样尽其亲情。”因为在那个年代,“其中有一部分不幸者,诸如我们这种家里有‘地主资产阶级’代表的,就要注意‘划清界限’。”

梁漱溟当时住在小铜井一号,除了他与夫人,还有梁培恕的舅父、舅母,另一位舅母和她的三个孩子星期天来;20世纪50年代末舅父、舅母相继去世,这个院里13间房子只有梁漱溟夫妇居住,显得十分孤单和冷清。即便如此,没有人想过梁氏兄弟有一个搬来住。居民委员会曾推荐一对夫妇搬来住。

1959年,梁培恕和胡真婚后不及一个月便下放锻炼,一年后回到北京在小铜井住了几天,一为等待房管处分配宿舍;二为拆洗全部被褥。这时,一位女同志说:“老梁怎么住到家里去!”她似乎觉得梁培恕应该住进招待所。

1961年1月,梁培恕和胡真调到黑龙江省安达市工作,支援大庆油田。他们到了那里发现什么都缺但是不缺人。培恕的儿子钦东只有三个月也抱去了。因没奶吃又送回北京。

梁漱溟夫妇十分欢迎孙儿回来。然而培恕夫妇不得不决然把钦东送到培宽夫妇那里,另租一间小房,请一位山东大娘照看。培恕的继母脾气较急躁,总觉得请的人照顾孩子不够好,请了女工也就干不了几天就辞去。梁漱溟便陪着培恕一同在西四一带寻找收婴儿的幼儿园。找了几天,总不如意。梁漱溟迟疑地说出自己的期望:“我看你母亲还是有女人疼孩子的心。”培恕解释:婴儿一切依赖带他的人,换一个人会认生,哭闹好几天才慢慢适应,请来的女工也需要时间熟悉这个婴儿。必有一个互相适应的时间,经常换人婴儿受影响太大。梁漱溟只得用力点头,放弃了自己的愿望。

在梁漱溟的日记中,从1961年春天直至1966年“文革”,梁漱溟夫妇不间断地看望、照顾两个孙儿。从“东颇识愚”到“东能步矣”,梁漱溟夫妇不辞辛苦,照料孙儿。

梁培恕送小孩回京前,机关领导问道:“回去谁给看着?”培恕答:“奶奶。”事实上,小东平时在家是爷爷领着玩、领着睡,生了病还是爷爷当护士。如果孩子接连病好几天,就由陈二姨(梁漱溟妻妹)帮助看护一两夜,让爷爷稍得歇息。1963年春天,培恕在一个月内数次接托儿所电话通知把小东接回家。其间,梁漱溟自己还生了病。

如梁漱溟1963年3月20日日记写道:“早起照料小东。九时忽感头脑不适,即嘱棻送小东回托儿所。十一时张国富及车来,同去北京医院再急诊。”

3月24日日记说:“早起照料小东。同棻及文淦去王府井为小东购上下衣用去16元。回家午饭后挈东去蔚秀园看小元及其父母。”

3月31日日记说:“夜来视小东三次。早五时半起床,忽又感不适。”

4月30日日记说: “回家忽闻托儿所有电话促我接小东,因其哮喘甚剧。”

5月3日日记说:“愚看小东似痰多又腹痛,迟疑久久,终送其回托儿所。东似含泪,可悯。”

5月12日日记说:“六时挈小东去西郊市场进早点,入动物园散步,再进面包、汽水,十一时回家。午后再出。晚间由棻伴东睡,又自三时醒,迄五时愚伴之,但已着凉矣。”

5月13日日记说:“东益见病态,伴之一夜,竟不得解衣睡。”

5月15日日记说:“夜来三时东已醒,移至我床同卧,说话度时间至五时,愚困甚,九时后送其回托儿所。”

5月26日日记说:“夜来小东咳嗽颇剧,因而不拟带其出门。宽、颂及元来,付50元出购六一节玩具,结果得三轮车一,公共汽车一。小元勉强能骑而小东不能,乃以公共汽车给东,但临走小元哭了,东以车付其兄。”

梁培恕认为:“父亲在照顾孩子方面竟然超过了陈二姨,对于他这习惯于从不管家、不管孩子的男人,是何等难以预料的变化!而且,这一年他七十岁。”

1961年春天,梁漱溟开始阅读《十力语要》等熊十力的著作。4月初开始写《熊著选粹》一文。翌年完成两文:前文约3.4万字,后者约1.2万字。前者有历数熊著各书错误、荒诞之处,批评亦较为严厉;后者则是念及“熊先生之学固自有其价值者”而选录。

梁培恕回忆此事认为:父亲认为熊先生治学上的缺失已达到“自毁”程度,还说熊先生当年原已正确地认识儒家精神,却一任自己个性和气质上的偏失发展,这真是一种“堕落”。

梁培恕认为父亲做了一件可能不获理解的事,包括两点:一、梁漱溟认为儒学、佛学(他称为东方之学)与西方哲学是两回事。中国人引进西方哲学之后,误将东方之学看做与西方哲学相同的学问了,实则它们是两回事。东方之学实为一种生活实践,不在讲说与推究。熊先生是以对待西方哲学的态度对待东方之学了。二、如此严厉的批评是否适当和近于无情?

在开始阅读熊十力著作、准备写文章批评时,梁漱溟不知是读熊著有感而发,还是历年来的修养使然,在1961年5月2日日记中,他谈了佛、儒的出现和有世、出世,谓:

佛之出现在古印度,儒之出现在古中国,皆是人类文化的一种早熟现象。换言之,在人类文化前途发展上原自要先后次第出现而风行这两途的,却在各不相同的一定的运会(适合)条件下提前出现了。既无可增,亦无可减,不见于往古,亦必见于来今,虽巧不巧地出现在释迦孔子身上,却不关任何个人创造发明之奇妙。

要知有世间,即必有出世间,有此既有彼,道理原如此,何须怪得?出世之所以必要,就在一切众生失其清净本然圆满自足之体,而妄尔向外取足,沉陷于二执(我执、法执)二取(能取、所取)而不得出;出世者出此也。

梁漱溟与熊十力认识交往四十余年,虽然彼此学术观点不同,但“同一倾心东方古人之学。熊十力每有新书问世,必先赠梁漱溟,梁亦深感自己的不足。两人学术见解不同,脾气秉性亦非常不同,梁较宽厚,熊易生气。尽管这样,两人的来往却未中断,互传书信、论著,交换意见。因此,梁漱溟这次撰写的两篇文章,前者重在批评;后者又肯定其价值。他在《熊著选粹》后记中说:“《读熊著各书书后》一文既以愚所不足于先生者写出,求正于后世之学者矣。然学生之学固有其价值不容抹杀。因再举书中我所认识其价值者录于此,冀有助于后之治东方学者之研究。”

1961年6-7月,梁漱溟在海拉尔时阅读苏联作家叶·弗·塔尔列著的《拿破仑传》《回忆高尔基》等书,认为《拿破仑传》甚好,并摘引了书中的一段话:“我是相当善良的人,但我从很早的少年时代起,就尽力使这条心弦静下来,以致现在它不发出一点响。--拿破仑在绝无仅有的时候坦率的自白语。”

其实,这段话十分符合梁漱溟此时的心境。尽管他报国的思想初衷很高,是“我生有涯愿无尽”,但此时已心如止水,非常平静,他仍在观察着中国和世界,却吸取“敢言”的教训,不再轻易发表意见了。

1962年,梁漱溟的朋友已有多人逝世,如林宰平、王鸿一、伍庸伯,梁漱溟怀念故友,讲林宰平先生“其人品之可钦敬,其学识之可佩服,为我一生所仅见”;并忆及1916年时,林宰平看了梁漱溟的《究元决疑论》后托人致意,约会见面,从此结为至交者。梁漱溟称赞王鸿一学识“其思想正富于人民性,其人富于革命性,其内涵之侠义骨气直可平云”。梁又称赞伍庸伯先生“真切不苟”。伍庸伯逝世后,其友人伍学扬、杨遂良等人几次采访梁漱溟,询问伍先生生前事迹,梁漱溟同他们谈了很多往事,又同伍学扬同访黄阶平,查对伍庸伯1922-1923年事迹。

1963年8月初,梁漱溟与涂允檀、李蒸、安若定、阎熔咏、顾颉刚等部分政协委员去大连避暑。他们先是7月31日到天津,再转乘“民主11号”船去大连。在船上,梁漱溟与历史学家顾颉刚相谈甚多,顾颉刚1920年北京大学毕业,亦是梁漱溟的学生。回忆往事,顾颉刚问到蔡元培与梁漱溟的关系,又谈起陈独秀、李大钊等北大著名代表人物。同船的许多大学生听说这位老人就是梁漱溟时,也来听梁漱溟讲,并要求梁详细地讲一讲梁与陈独秀和李大钊的关系。在大连,梁漱溟还见到周培源、朱光潜等人。

20世纪60年代初,梁漱溟去看望被打成右派的储安平。

梁漱溟与储安平结识于抗日战争胜利后。那时,储安平创办《观察》周刊,储团结、联络了许多著名知识分子撰稿,期望最大限度地发挥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力量。在前辈知识分子中,“储安平特别信赖像胡适、傅斯年、陈衡哲、张东荪、梁漱溟这样的人,尤其是张东荪和梁漱溟,整个《观察》时期,像他们那样年纪的知识分子中,很少有他们那样笔勤的,经常给《观察》周刊写重要的文章”。梁漱溟虽然不在该杂志一度印在封面下方的78人名单之列,但他却是给《观察》写文章最多的作者之一。

储安平壮志未酬,1957年被迫退出新闻出版界。而此前他的两位前辈梁漱溟和张东荪也成为被批判的人。谢泳认为:储安平、张东荪、梁漱溟这些人之所以不见融于当时的环境,皆因身上的书生气太重。他们一直试图以言论来参与政治,最后又都因言论而获罪。过去知识分子当中,本来已培养起了一种用言论来关心社会的风气,那时,在无论哪种政治倾向的知识分子中,大家对用言论来关心社会的方式都是认同的,虽然观点可以不同,但对健康的舆论应该靠什么维持,彼此之间也是有共识的,正是由于他们早已习惯了在那种环境里说话的自由,所以这种气质在那些知识分子身上就很难一下子消失。张东荪未出事以前,就对叶笃义说过,我要保持沉默的自由,而梁漱溟居然天真到要求毛主席要有容人的雅量。

梁漱溟在20世纪50年代初的日记中曾提及与储安平的交往,并在《我参加国共和谈的经过》一文中说:“解放战争时期,储安平主编《观察》杂志,曾发表过我所写的好几篇有关当时和谈的文章。储安平要求我把前后首尾的情节写成一个完整的东西,我答允下来,且把书名定为《八年努力无功录》,大概得写好几十万字。不过,我当时正写《中国文化要义》一书,所以没有工夫写它。”

梁漱溟就是这样,当储安平在新闻出版界声震南北、名声显赫时,梁漱溟或欣赏、或赞同,却远远地观察储,并不接近他;而当储安平从天堂掉到地狱--划入右派时,梁漱溟却真诚地来探望储安平。梁来储安平家门前,敲了一会儿门,门才终于开了。储安平面色苍白、神情迷茫地出现在门口,见到梁漱溟竞面无表情,只解释说不想见人,所以隔了较长时间才来开门。两个人闲谈了一会儿。临别时,储安平送给梁漱溟一套完整的《观察》,并告梁这是他保存的最完整的、最后的一套。梁漱溟虽然感到老朋友给自己礼物时心情有些沉重,但并未多想。其实,储安平是把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东西托付给梁漱溟。1966年“文革”中,储安平再不愿忍辱偷生,曾投河自杀被人救起,反而落下一个企图以自杀向人民示威的罪名。多次惨遭毒打后,终于在一个夜晚他失踪了--有人说他被红卫兵打死了,有人说他自杀了。直到1982年,有关部门才终于做出了储安平已死亡的结论。

曾经撰写过《梁漱溟问答录》等多部有关梁漱溟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思想活动著作的汪东林,于1962年秋到全国政协工作,后来担任政协直属学习组秘书,曾回忆自己第一次与梁漱溟见面的情况:1963年初夏的一个上午,作为学习委员会秘书的汪东林第一次参加学习会,开会时间是上午9点,汪于8点20分就来到政协礼堂门口,等候各位委员到来。学习组组长于树德等来了,接着许多委员来了,梁漱溟却未出现。9点5分时,有人说,梁漱溟来了,汪东林看到从一辆小轿车的后门跳下一个头戴瓜皮帽的小老头,别人悄悄地告诉汪东林说,这就是梁漱溟,并提醒汪不要和梁漱溟握手。谁知梁漱溟从他们身边经过时,竟然看都没看他们一眼。有人说,梁漱溟就是这样,对人爱理不理的。不过这老头的身体好极了,你看他走路的轻快劲儿,像70多岁的人吗?开会前,于树德向委员们介绍汪东林时,梁漱溟才注意到这位新来的学习秘书。会议中间休息时,大家都在一楼散步闲谈,梁漱溟却上了二楼。汪东林有点好奇,就跟着上去,只见梁漱溟在练气功,另一位在打拳。梁便主动给他们二人作介绍,打拳者是有名的武术家赵君迈,赵与梁漱溟因体育锻炼而认识并结为好友。第一次见面给汪东林留下深刻印象,感受到梁有些与众不同的东西。

1963年6月29日,梁漱溟在学习会上谈了反对个人迷信问题。梁说苏联共产党的赫鲁晓夫等人对斯大林先搞个人崇拜和个人迷信,后来又反斯大林。在中国,虽然这个话题不再有人提起,但事实上,在毛泽东个人威望达到顶点的同时,对毛的个人崇拜也很厉害。

汪东林回忆:这两年(1962-1963年),梁漱溟没有作什么长篇发言。但是他有个特点,很认真,学东西很认真,听人家讲也很认真,而且他不旷课,不无故请假,一板一眼的。但是他没发言。

1964年2月22日,梁漱溟听了北京市委张大中所作朝阳区四清运动的报告。感慨道:“他末尾的话使我顿然忆起夙日心怀社会主义社会必须以德育代法律制裁的思想。”3月17日,梁漱溟参加全国政协在京委员西城组的学习讨论会,学习了1963年中共中央有关农村工作问题的两个文件。梁漱溟在会上发了言,他主要引证马克思、列宁著作中有关阶级、阶级矛盾和无产阶级专政的论述,说明自己对马克思主义者与修正主义者不同的认识,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说明我们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

同类推荐
  • 绝顶天才的混蛋:斯坦利·库布里克传

    绝顶天才的混蛋:斯坦利·库布里克传

    对于全世界的影迷来说,1999年的3月7日是个黑暗的日子,就在这一天的凌晨,一代电影宗师斯坦利·库布里克永远地离开了人世,在此之前,他刚刚完成了由汤姆·克鲁斯和妮科尔·基德曼夫妇主演的新片《大开眼戒》。17天后,在第71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上,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主持放映了3分钟长度的库布里克电影集锦,以表示对这位影坛奇才的致敬与哀悼。库布里克一生只拍了18部作品,其中包括一些纪录短片和电视片,数量之少与他获得的盛名似乎并不相称。但这恰恰体现了他最令人仰慕的一个方面,即他是一个极端的完美主义者,他对完美的追求近乎病态,从而引发出许多为人津津乐道的故事来。
  • 丰臣秀吉套装

    丰臣秀吉套装

    《丰臣秀吉》讲述了日本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大名人,日本史上首位一统天下的平民英雄丰臣秀吉的传奇人生。丰臣秀吉出身寒微,没有依靠,但他凭借自己的力量,从一介小民,成长为一代权臣。在位时实行的刀狩令、太阁检地等政策具有划时代意义,对日本社会由中世纪封建社会向近代封建社会转化有一定成就。《丰臣秀吉》洋洋洒洒几十万言,内容详尽,翻译语言通俗易懂,有能够兼具日式风格,让读者在领略丰臣秀吉奋斗历程的同时,感悟日本传统文化。当下,人人追求成功,哈尔滨出版社的《丰臣秀吉》为我们展示了丰臣秀吉这个成功的范例,具有启示意义。
  • 艾青评传

    艾青评传

    艾青是本世纪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他的文化命运既受制于晚清以来的中国历史环境,又为二十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剧烈动荡的社会变革所冲击、所塑造。本书对艾青的人生选择、独立的个性与艺术追求,作了详尽地分析,力图通过一个作家的经历,揭示中国现代文学的深刻的文化性格及历史进程。
  • 品中国文人(1)

    品中国文人(1)

    中国历史漫长而丰富。中国很早就有记载自己民族历史的优秀传统。本书尝试着从中国历代大文人的角度来勾画历史与文化的脉动,以这些与中国历史和文化相关联的单个生命的演进,还原历史与文化发展的真况。所有文章融文史哲于一炉,同时也注入了作者作为一个牛活在当今时代的文化人的见解和情感。本书的作者原为小说家,存对这些文人和历史的讲述中也融入了文学的笔法,展现出作家雄厚的笔力、丰富的艺术再现力和广博的人生阅历。
  • 和珅官场笔记

    和珅官场笔记

    本书从和珅的出身说起,贯穿其一生,重点介绍了他非同一般的升迁道路,以及火箭式的升官历程。从一个“反贪能臣”到一名“巨贪蛀虫”,和珅的经历,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深思。
热门推荐
  • 前尘忆

    前尘忆

    如梦如幻,似真似假,蝶梦庄周亦或是庄周梦蝶;前尘忆今世梦,或是前尘为世,今世为忆,终待梦醒皆成空。
  • 快穿的99种姿势

    快穿的99种姿势

    陆远筝:查询任务剩余数量。系统138:剩余任务数量庞大,无法计算,请专员再接再厉。陆远筝:???……我叫陆远筝,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我被绑架了,眨的眼睛都抽筋了也没人来救我。
  • 师傅你到底爱

    师傅你到底爱

    他机缘巧合下收了几个女弟子,每个都拥有倾城倾国之姿。他在道心破裂,身受重伤时,为救徒弟付出生命!他的一个意外之举让他在几千年后得以重生,且看他与美娇徒的精彩发展......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公主不可以

    公主不可以

    撞见男友外遇被一个花盆砸得穿越也就算了,有必要直接砸到这么重口味的现场吗?!真是太令人惊悚了!沈柯第一次想要对老天爷竖中指。您老敢这么不给力吗?这是什么穿越!竟然是我这个“公主”要你来扑倒我的吗?帅气男友算个什么?拥有十一个男宠这才是真、彪、悍!只是,穿越的日子果然不是那么好混的,果然是要付出赤裸裸的代价啊。(本书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修真九界

    修真九界

    修真界的道理,都是用拳头来讲的!【PS:修真九界,没有系统……】
  • 噬仙求魔

    噬仙求魔

    被七大高手劫杀,临时突破因灵气不足,被一书穿越,来到一个修仙的鼎盛年代。在地球巅峰的他还能在异世重现辉煌吗?.......我只求站在世界的最高俯视万物。仙罢、神罢、阻我着皆杀。且看他如何走出一条不一样的嗜血之道。
  • 位面系统之穿越平凡人生

    位面系统之穿越平凡人生

    杜晓凡被位面水滴砸中,从此人生再也不平凡。原来的初恋想吃回头草,对不起,已经有更好的人选。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帅哥哥,不,帅大叔,也不对,帅老前辈。好像哪里不同,因为帅哥是外星大叔……
  • 倪光南:大国匠“芯”

    倪光南:大国匠“芯”

    一直以来,倪光南院士都在为核心技术国产化奔走呼号,从80年代初开始,到现在已经接近40年时间,一直在为此目标而努力。在此期间,他经历了很多的挫折、误解和白眼,但他都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始终朝着这个目标努力。从中兴、华为被美国封锁以来,中国逐渐意识到核心技术国产化的重要性,开始重点关注,并将芯片、操作系统等技术国产化提上了日程,倪光南院士奔走半生的事业终于出现了曙光。这本书主要书写的是倪光南院士为核心技术国产化奔走半生的心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