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994900000030

第30章 千古自然名句——良辰美景,赏心乐事(3)

【解析】上元二年(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正赶上都督阎伯屿重阳日在滕王阁大宴宾客。王勃前往拜见,阎都督便请他也参加宴会。阎都督此次宴客,让女婿事先准备好一篇序文,在席间当做即兴所作书写给大家看,以向大家夸耀女婿孟学士的才学。宴会上,阎都督让人拿出纸笔,假意请诸人为这次盛会作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辞不写,而王勃竟不推辞,接过纸笔,当众挥笔而书。阎都督老大不高兴,拂衣而起,转入帐后,教人去看王勃写些什么。听说王勃写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都督不得不叹服道:“此真天才,当永垂不朽!”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出处】出自北宋·欧阳修《醉翁亭记》

【释义】人们喝醉的意蕴不在于酒,而是沉醉于山水。

【解析】醉翁亭,位于琅琊山半山腰,为我国四大名亭之首。它和丰名亭都因镌有欧阳修文、苏东坡字而著名。琅琊山,位于安徽省滁州西约5公里处的群山之中,古称摩陀岭,后因东晋琅琊王避难于此,改称“琅琊山”,又名“琅玡山”。

醉翁亭初建于北宋仁宗庆历年间,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它是当时琅琊寺住持僧智仙和尚专门为欧阳修而建。当时,欧阳修因在朝得罪了左丞相等一伙奸党,被贬至滁州任太守后,常在此饮酒赋文,智仙同情他,特建造了这亭子。欧阳修自称“醉翁”,便命亭为醉翁亭,并作了传世不衰的著名散文《醉翁亭记》。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出处】出自北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释义】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那么晴朗的西湖就如浓妆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妆的西施,都是同样的美丽无比。

【解析】原诗为:“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诗的意思是:在晴日的阳光照射下,西湖水波荡漾,闪烁着粼粼的金光,风景秀丽;在阴雨的天气里,山峦在细雨中迷蒙一片,别有一种奇特的美。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那么晴朗的西湖就如浓妆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妆的西施,都是同样的美丽无比。

西湖旧称武林水、钱塘湖、西子湖,位于杭州市之西,自宋代开始通称西湖。欧阳修曾把杭州和扬州相比:“菡萏香消画舸浮,使君宁复忆扬州。都将二十四桥月,换得西湖十顷秋。”苏东坡更是直截了当地说:“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好是杭州。”而古往今来,只有苏东坡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才写出西湖的天生丽质和动人神韵,被公推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西湖千古绝唱。

中国民间自来就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说,宋代大词人柳永的一阙《望海潮》把杭州的景观着实铺陈了一番:“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据说:“此词流播,金主(完颜)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因此,北宋灭亡之时,众怨难归,因为西湖有一个“西子”的美称,硬是把“祸国”的污水泼向西湖,把西湖作为灭国的罪魁。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出处】出自北宋·苏轼《题西林壁》

【释义】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因为自己在庐山里。

【解析】原诗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庐山位于江西省北部,耸立于长江南岸、鄱阳湖之滨,自古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美称。她那瞬息万变、瑰丽奇迷的山色,为历代文人骚客讴歌不已。唐朝诗人钱起这样写道:咫尺愁风雨,匡庐不可登。只疑云雾里,犹有六朝僧。

庐山的风雨云雾使诗人感到惊异骇怪。苏轼却以他独特的感受,翻出新的意境,《题西林壁》这首诗,是苏轼在元丰七年(1084年)四月,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的西林寺时的作品。其实,十几天前他刚入庐山的时候,曾写过一首五言小诗:“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他很风趣地说,第一次见到庐山,好像遇到一位高傲的陌生人,要想和他混熟,今后就得常来常往,于是他“往来山南北十余日”,最后写出这篇歌咏庐山的名篇。

苏轼游历庐山主要是因为他父亲苏洵生前曾入住庐山圆通寺,如今自己前来,也是为了拜访老父的旧友。苏轼的弟弟苏辙,在他被贬官筠州(今江西高安县)途中,曾经过庐山,也到过圆通寺。苏辙到筠州后,曾作了一篇《东轩记》。宋代三苏这三颗文坛明星都相继光顾圆通寺,后人建有“一翁二季亭”用作纪念,圆通寺也因而成为名重一时的庐山巨刹。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出处】出自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

【释义】站在山头上,情感就好像弥漫了山;在海边看海,想象就好像海水一般的澎湃。

【解析】刘勰写的《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杰作,它全面总结了我国南北朝以前的文学研究工作,把文学批评理论推向了一个新阶段,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珍贵遗产。随着这部书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刘勰的名字在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曹操的《观沧海》一诗可以说是对这句话最好的注解。曹操是于建安十二年(207年)征乌桓时,登大碣石山(今河北省昌黎县),当时正值秋季,曹操有感于人生(作者时年52岁,也是人生的秋季),写下了这首《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首以纯粹写景闻名的杰作,而其之所以闻名,不仅仅是他写出了海的气势,更在于把情与景绝妙的交融,做到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出处】出自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释义】要想看到千里以外的地方,应当再登上一层楼。用来比喻想要取得更大的成功,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解析】原诗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梦溪笔谈》中曾指出,唐人在鹳雀楼所留下的诗中,“唯李益、王之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李益的诗是一首七律;畅当的诗也是一首五绝,也题作《登鹳雀楼》,全诗如下:“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关于鹳雀楼,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述:“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

开元中期,王之涣与王昌龄、高适齐名。一日下雪,三人一起到旗亭饮酒,正好有十多个梨园伶官和四位著名歌妓也来此喝酒,他们三人便在旁边一面烤火一面观看。王昌龄提议说,我们都素有诗名,但究竟谁更胜一筹,今天我们可看她们所唱谁的诗最多,谁便为最优。第一个歌妓唱的是王昌龄的“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在壁上为自己画了一道。第二个唱的是高适的“开箧泪沾臆”,高适也为自己画了一道。随后王昌龄又添得一道。王之涣说,这几位为普通歌妓,唱的都是下里巴人,我们看那位最佳的歌妓唱的是谁的诗。如果唱的不是我的诗,我就不敢与你们二位争衡了。待到那名妓唱时,果然是王之涣的诗,三人不觉开心笑起来。从此,旗亭画壁,就成了典故。元人还编成杂剧上演,由此可见当时王之涣诗名之盛。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出处】出自南宋·卢梅坡《雪梅》

【释义】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

【解析】原诗为:“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借雪梅的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是正理。

古今不少诗人往往把雪、梅并写,雪因梅透露出春的信息,梅因雪更显出高尚的品格。如毛泽东《卜算子·咏梅》中就曾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雪、梅都成了报春的使者、冬去春来的象征。著名学者钱钟书说:“唐诗多以丰情神韵见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题中卢梅坡的《雪梅》是一首蕴含丰富哲理的诗。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出处】出自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释义】脱离花枝的花并不是没有感情,即使化做春泥,它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

【解析】原诗为:“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清代的思想家、文学家。其祖、父皆为进士,在北京做官。他目睹清王朝的昏庸腐朽,曾写道:“官吏士民狼艰狈厥,不仕不农不工不商之人十将五六,又或餐烟草,习邪教,取诛戮或冻馁以死,终不肯治一寸之丝,一粒之饭以益人。”他屡试不第,38岁才中进士,只做了几任小京官,后辞官。他在政治上要求进行社会改革,是近代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他的诗气势磅礴,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1839年,龚自珍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眷属,在南北往返途中,写下了短诗315首,题为《己亥杂诗》。本诗是第一首,写他被迫辞官,离开北京时所抒发的感想。诗人离京时,正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他目睹了清王朝的腐朽,不愿意与封建势力同流合污,辞官回乡;但是他仍然为国家的命运忧愁,这首诗表达的正是诗人的这种情怀。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出处】出自南宋·朱熹《观书有感》

【释义】这池塘为什么这么清澈呢?因为有这源头的活水不断地补充进来,

【解析】原诗为:“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在赞美读书有所领悟,心灵中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

还有一个“正本清源”的成语,意思是从根本上整顿,从源头上清理,表达的其实是与朱熹的诗一样的意思。据《汉书·刑法志》记载:“岂宜惟思所以清原正本之论,删定律令。”汉代的史学家班固在《汉书》的《刑法志》中有一段讨论国家的刑法制度的话,他认为,汉朝当时的法律有很多不合宜的地方,重者太重,轻的又太轻,无法达到法律应有的效果,造成了社会的混乱。所以,班固认为,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从刑法制度的修改开始,从源头上进行治理整顿,这样,国家才能够安定,人民才能够安居乐业。《晋书·武帝纪》中也说:“思与天下式明王度,正本清源。”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出处】出自南朝梁·王籍《入若耶溪》

【释义】蝉噪阵阵,林间愈见寂静;鸟鸣声声,山中更觉幽深。

【解析】原诗为:“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若耶溪,在绍兴市东南,发源于离城区44里的若耶山(今称化山),沿途纳36溪溪水,北入鉴湖。早年,上游流经群山,下游两岸竹木丰茂,景色佳丽。本篇是王籍游若耶溪时创作的。“蝉噪”二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被誉为“文外独绝”。像唐代王维的“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都是用声响来衬托一种静的境界,而这种表现手法正是王籍的创新。

王籍,南朝梁天监中除湘东王谘议参军,他广学博涉,富有才气。初仕齐,后仕梁。喜欢游山玩水,作诗学谢灵运。《梁书·文学传》有这么一段记载:“籍除轻车湘东王谘议参军,随府会稽。郡境有云门天柱山,籍尝游之,或累月不反。至若耶溪,赋诗云:‘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当时以为文外独绝。”

此诗之后,描写若耶溪的诗作不断涌现,而且或多或少受了它的影响。如崔颢《入若耶溪》:“轻舟去何疾,已到云林境。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水影。岩中响自答,溪里言弥静。事事令人幽,停挠向馀景。”孟浩然《耶溪泛舟》:“落景余清辉,轻挠弄溪渚。澄明爱水物,临泛何容与。白首垂钓翁,新妆浣纱女。相看似相识,脉脉不得语。”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出处】出自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释义】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

【解析】原诗为:“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同类推荐
  • 这样做在学生中最有威信

    这样做在学生中最有威信

    有威则可畏,有信则乐从,凡欲服从者,必兼备威信。”有威信的老师,学生会心悦诚服地接受他的教育和劝导,做工作常常事半功倍;没有威信的老师,学生对他的劝导会置若罔闻,甚至产生不满和对立情绪,往往事倍而功半。
  • 生命政治·世界顶尖学者中国演讲录

    生命政治·世界顶尖学者中国演讲录

    收入这个集子的学术报告,是一些大学的机构在大学之外--国家图书馆举行的。大学--按照这些报告中的一个报告人丁学良教授的说法,没有一流的大学,就没有一流的国家。我们是否也可以说,没有一流的国家图书馆,也就没有一流的国家。这是一本学术报告集,按照现在开讲、学者对话、现场问答这样的顺序编排,内容涉及经济全球化与国家制度建设、全球一体化与法的变动、全球化:美元本位制与企业的治理模式、可持续科学发展观:有限与无限、社会网络与企业管理、社会资本的理论及研究任务、中国水问题等。
  • 教育新视野:中外中小学名校风采

    教育新视野:中外中小学名校风采

    虽然中国的教育经费每年都在增加,但是由于受教育的人口多,人均教育经费并不多,在长期内难以满足需求。而与此同时,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却越来越迫切,最明显的表现莫过于众所皆知的“择校”现象。有关调查表明,尽管政府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基本持否定态度,对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也采取了限制人数、钱数和分数的政策,但由于没有相关具体配套的政策法规来调节、规范择校行为,择校现象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今越来越盛行。家长热衷于择校,而名校也乐于招收择校生,以至有的学校招收的择校生人数甚至达到学生总数的1/3以上。鉴于此,我们把中外中小学名校加以整理,以为家长和社会提供一个全面的参考。
  •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丛书-持续农业初探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丛书-持续农业初探

    持续农业一词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率先提出的,它概括了当代农业的一系列先进思想,代表着世界农业的发展方向。作为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思想,一经提出,立即得到全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为世界许多国家普遍接受的理想发展模式。然而,由于各国或不同地区自然的、文化的、社会的、经济的差异,以及持续农业发展本身内涵的广泛性,不同背景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学者对持续农业的理解和解释不尽相同。
  • 金羊毛的寻找者

    金羊毛的寻找者

    本书收集了78篇研究人类学这一课题的文章,且内容都只涉及我国本土民俗文化,如《论生态民俗链——中国生态民俗学的构想》、《茶艺美学论》、《论镇物与祥物》、《广西民间故事〈金仲和阿翘〉的采录与研究》……这些研究成果都是基于注重基层群众的实践活动而辛苦获得,因此,不似其他有些研究课题,书斋气十足。
热门推荐
  • 娶1送1:独宠替孕鲜妻

    娶1送1:独宠替孕鲜妻

    第一次见面,她被他拖进小黑屋……第二次见面,把她吓到腿软……第三次见面,她滚下楼梯头破血流,他犹如天神降临拥她入怀。--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旋风少女之原样

    旋风少女之原样

    喻原漾,世界上唯一能与少女宗师李恩秀齐名的女元武道选手,天才少女。
  • 异界逍遥王

    异界逍遥王

    龙组外围成员寇解风,在一场针对邪教的行动中被炸到了异界的兽人国度。意外得到了火神祝融的离火玄功,又融合了龙族的黄金血脉,强大的力量给他带来了金钱、权势、美女,也带来了无尽的烦恼。在众神的争斗的夹缝之中,看他如何利用自己的智慧与能力,走出一条前所未有的争霸之路!
  • 快乐的科学

    快乐的科学

    如果说《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一部哲学长诗的话,那么,《快乐的科学》则像一本哲学短诗集成。西方古典哲学素以理性为尊,而尼采大胆挑战理性,在其著作中大量注入了诗性的成分,从而开辟了西方诗性哲学的新天地。本书是尼采后期的重要作品,创作于大病初愈之后,是他心灵狂欢的产物。本书语言凝练而隽永,思想鲜明而锐利,行文多为警句或短诗,思想碎片交相辉映,绚烂者如吉光片羽,深邃者则惊世骇俗。生命、本能、个体、群体、宗教、爱、道德、哲学、文学、法律、科学等众多话题,在书中得到了简明而深刻的论述。本书浓缩了尼采的精华,是尼采哲学的入门书。
  • 爱新觉罗胤祚

    爱新觉罗胤祚

    她有两个称呼,轩辕默苒,苒苒。他有两个称呼,爱新觉罗·胤祚,六阿哥。她是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有一个姐姐一个哥哥加上爸爸妈妈一共五人。他是出生于紫禁城最尊贵的帝王之家,有几个姐姐几个哥哥加上父皇母后母妃庶母大概可能算不出来具体人数!她是一个小时候爱玩长大后爱宅的普通女孩。他是一个历史记载只有六年短暂寿命的皇子!然而在她成为了他之后,他的人生从历史书上那短短一句话变成了真实而又斑斓瑰丽的色彩。虽然这不是她所喜欢的,但却是他真实的人生!【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我在抬头你在看

    我在抬头你在看

    有一种守护是甜蜜的。她记得,妈妈曾经对她说:迷路的时候也不要慌,那颗挂在北方上空的小星星会陪伴她;那个小哥哥也和她说过:黑夜里不要害怕,北方上空的那颗小星星会永远守护她。那一年夏夜星和顾向北约定做彼此的守护星。
  • 异界变身之死亡主宰

    异界变身之死亡主宰

    当艾德文还在战火纷飞,当亡灵界的元素崩坏愈演愈烈,当败者依然不甘地扭动触手,当诸界的阴谋酝酿不休......救世抑或逆亡之人从荒芜走出,江寒只能无奈接受所有,真正对未可知的命途发起抗争。
  • 女帝伴君伴修仙

    女帝伴君伴修仙

    有没有体验过,从地狱到天堂又回地狱在至天堂的感觉
  • 复仇小姐

    复仇小姐

    她本是大户人家的丫鬟,却不想竟意外失忆,也没有想到会遇见那个人,当记忆全都回来,看见小姐害死自己的爱人她该何去何从?当一切都失去,是否只能孤注一掷?
  • 磊千源:童年的波折

    磊千源:童年的波折

    童年的曲折,无法倾诉的痛苦。。。吴磊和王源以及易烊千玺的爱情,正在慢慢发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