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843600000015

第15章 品 德(14)

所谓真,就是精诚的极点。不精不诚,不能感动人。所以,勉强啼哭的人虽然外表悲痛其实并不哀伤,假装发怒的人虽然外表严厉其实并不威严,虚伪亲热的人虽然笑容满面其实并不和善。真正的悲痛没有哭声而哀伤,真正的怒气未曾发作而威严,真正的亲热未曾含笑而和善。真诚存在于内心,神情表露于外在,这就是真诚的珍贵。

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愚者反此,不能法天而恤于人;不知贵真,禄禄而受变于俗,故不足。

——《庄子·渔父》

礼仪,是世俗人的行为;纯真,却是禀受于自然,自然天性是不应该改变的。所以圣人总是效法自然看重本真,不受世俗的拘束。愚昧的人则刚好与此相反。不能效法自然而体恤人的真性,不知道珍惜真诚,庸俗地地在流俗中改变着自己的本色,所以,繁琐的礼俗实在是不足挂齿。

编者手记

诚身有道,大道至真。“真”是诚之精髓。我国古代一些思想家把“真”视为道之精髓、修身之极致,主张崇尚自然、返朴归真。庄子一生,一直在追求“法天贵真,不拘于俗”的人生境界,这种境界实质上是一种精神境界,它在“天人合一”这一根本观念的影响下,把人生的最高境界与审美境界统一起来,对中国美学传统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庄子看来,“真”就是“本性”,人的本性,万物的本性,神的本性。

“真”是一种至纯至诚的精神境界,是在恒久守诚持诚修诚基础上所能达到的境界。达此境界,则要做到诚实不欺,敢讲真话,不媚上谄下、弄虚作假;坚守操守,不曲学阿世、随波逐流;以诚待人,不矫揉造作、口是心非。故而“真出于诚,诚由于真。”《陈继儒《小窗幽记》》

《庄子·大宗师》曰:“真者,不假于物而自然也。”《汉书·汤玉孙传》曰:“真者,自然之道也。”道家一贯主张崇尚自然,返朴归真,倡导学习纯洁真朴的自然之道。这种“返朴归真”的精神向往,在物化时代应唤起人们以出世心态做入世之事业,找回本态自我,把淡泊宁静、诚实质朴、超然物外作为道德追求。

老子把“道”作为其哲学体系的最高范畴,把“同于道”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庄子也认为,真本是人的自然状态,而文饰诈伪是人为名利是非之心兴起的,主张存天去人,归向宇宙最高本体——“道”。大真无言,大真为美。至诚为真,至真为道。真中有德,真中有善,真中有诚,真中有信。我们要坚持“真我”,培养“真我”,完善“真我”,从而摒弃假我、伪我和虚我,做一个“真人”,即觉悟了道的人,是与道相一致、超然物外的人。

☆☆有真人而后有真知 庄子

夫知有所待而后当,其所待者特未定也。庸讵知吾所谓之非人乎?所谓人之非天乎?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

何谓真人?

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

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

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祈,其入不距;俯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謂真人。是之谓真人。

——《庄子·内篇·大宗师第六》

一个人应当知道在追求“知”的路途上必然会遇到困难,并且还应该主动去寻找和解决困难,找到自身的人生担当。同时,也应当看到,“知”的难点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规定和确定,全都依人物、时间、地点等环境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必须由每个人自己来加以确定和解决。但是,人们是否知道我所说的人其实是“非人”(不是普通的人,而是“真人”)呢?是否知道我所说的“真人”其实是“非天”(不是人们通常所看到的“天”,而是非常意义上的“天”)呢?而且,必须指出,人只有在成为“真人”之后才有可能得到“真知”。

什么人才能算是“真人”?

古代的真人,不去违背“天”的最微小的征兆,在达至“成”的方面不去求“大”而是求“小”,尽量去追求“无事”,从而达至“无”的境界。若能做到上述三点,即使出现了“过”(做过了头)的情形也用不着以“悔”来弥补,出现了“当”(恰到好处)的情形也用不着自鸣得意。若能做到这种程度,上高处不会全身战栗,入水中不会全身濡湿,入火海不会全身发热,之所以能够如此,在于达至“知”的情形就是如此,这是“心法”所能达至的假设或虚拟的情境,且对于“道者”而言,就只能使用这样的方法,如此而已。

古代的真人,在利用“心法”时,思考“寝”的事情时不会和“梦”产生混淆,思考“觉”的事情时不会和“忧”产生混淆,思考“食”的事情时不会和“甘”产生混淆,因为真人的“息”即“思”会进入深之又深的领域,其所追求的是事物的本质之理。对于“息”,真人与普通人有着完全不同的概念,真人观“息”是以“踵”即“踪迹”作为基础的,而普通人观“息”就只是把“息”当作呼吸,从喉咙的动态来判断。表象有表象的特征,抽象有抽象的道理,例如,被人压迫而不得不屈服的人,就会出现有苦难言的样子,这就是表象的特征;又例如,欲望和天机是方向相反的两种东西,在欲望上追求得越深厚,在天机方面就反而显得越浅薄,这就是抽象的道理。古代的真人,他出生不高兴,入死不拒绝,无拘无束地去,无拘无束地来,不忘记他的来源,不追求他的归宿,事情来了欣然接受,忘掉生死任其复返自然。

古代的真人,思考“生”的事情时不会与“悦”混淆在一起,思考“死”的事情时不会和“恶”混淆在一起,“生死”都成了抽象的概念。对于“生死”两个范畴,真人可以既不欣喜亦不厌恶,既能够出生入死亦能够出死入生,一下子可以由“生”往“死”的范畴而去,一下子又可以由“死”往“生”的范畴而来,就这样“往来”不息,如此而已。在考察“天”即宇宙整体过程的情状时,也可以把“生死”的概念替换成“始终”,而且,一般地,“生”可以等同于“始”,“死”可以等同于“终”。然而,必须特别注意,千万不要忘记宇宙有一个开始即有一个始点,也千万不要胡乱去或者痴迷于追求宇宙的终结。从探求宇宙过程中接受到了道理可以因此而欣喜,一旦忘记了宇宙始点就必须返回到这个始点,从这个始点来开始一切。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这些,就可以说是掌握了“心法”,不会误用“心法”来损害或歪曲“道”,也不会把人为的误解强加于“天”,而总是以“天”的规则为规则,以“天”的道理为道理,这样的人就可以说是“真人”。

编者手记

什么是真人?即得道的人。得道之人超然于名利、物欲、生死、自我之外,和自然融为一体,即无功无名无己之人,“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这种状态才是人的本真之态。庄子的真人要阐释的不是要做什么样的人,而是什么状态才是真。真人是真的人格化、形象化而已。真人是人,却不把自己看作人,要做物我皆忘的人。从其似乎矛盾的思想中可以看到,庄子不关注人的生存,而是探讨人的存在——合于道,归于道。

一个人若能修身而得“道”,就意味着他把自身素质调谐到与“道”相适的状态,就可望超凡人圣,成为“真人”,从而获得最高的“知”,而与天地万物为一。所以说,“有真人而后有真知”。这是道家对致知前提的基本判断。道家认为,作为认识活动的主体,人的自身素质,对于认识过程和认识结果有着关键意义。

真实通向人的内心,是对感性个体的基本要求和限定。它要求人起码要实事求是,不歪曲真相,“做实事,讲实话。”这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难的。因为真实问题,是个见仁见智难以定性的问题。真实既相对于个人,又相对于时空环境。在加缪、卡夫卡看来,真实是荒诞;在梵高、雷诺尔看来,真实是模糊;在毕加索、海明威看来,真实是分裂……对克尔凯郭尔来说,真实产生于人的伦理和宗教激情中;对海德格尔来说,真实产生于存在本身,产生于主客并存所遭逢的广大领域里……

认识上倘如此,行动上更难乎其难。如果说对他人对客观事物的评判,人还能做到部分的真实,那么,对自己,对看不见的内心世界,要做到真实,更难上加难。现实社会已经很难找到“真人”了,所以庄子就以托古的方式来叙述“古之真人”的特征及其人格形象。

另外,这里的“真知”,也并不是现代自然科学意义上的“真知”,而只是相当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里价值意义上“真知”,因而也可以称之为“价值真理”。这种“价值的真知”始终与人如何根据道的要求选择适当的生存方式紧密相关。它并不具有自然科学知识超越时空、纯粹的客观标准,而是与人在具体社会条件下的真诚的生活状态密切相关。因此,“真知”奠定在“真人”的基础之上。

“真人”与道同体,是一种全面性、无遮蔽的本真生存状态,因而就能以不断敞开的方式展示事物的本真状态。“真人”顺应自然,既与人为徒,亦与天为徒,“与一者一,与不一者一。故而能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所以人要获得“真知”,首先必须成为“真人”。

☆☆彻见真性,自达圣境 洪应明

羁锁于物欲,觉吾生之可哀;夷由于性真,觉吾生之可乐。知其可哀则尘情立破,知其可乐,则圣境自臻。

——《菜根谭》

一个终日被物欲所困扰的人,总觉得自己的生命很悲哀;只有留恋于纯真本性的人,才会真正体会到人生的快乐。明白受物欲困扰的悲哀之后,世俗的情怀就会立刻消除;知道生活在本性中的快乐,圣贤的境界自然到来。

编者手记

人被外物的欲念所困累,自然感到人生是可悲的。反之,如果能彻见自己的真性,则心不为外物所累而优游自适,这时候就会感到人生是快乐无比的。孟子说:“役物而不役于物。”老子说:“人之大患在吾有身,及吾无身则吾有何患?”道理在此。我所以有祸患,是因为有我这个身体,如果我没有身体,我还有什么祸患呢?有这身,我们就患得患失,则烦恼接踵而来,很难抗衡一切外物的困扰了。修行达到无身,才可能以天下为身;只有这样的人,才可回归大道本真。所谓名利、物欲,其利害、得失,都是身外之物,大可不必看得那么重。奈何碌碌人生,总被这些身外之物所奴役,而迷失了纯真的本性,是不是生命的悲哀?

佛的精义在于消除人的烦恼,圆征无生。怎样能够去除烦恼呢?那就要从彻见自己的真性上下工夫。因此佛家才苦口婆心劝世人要在彻悟自己真性上多下功夫。人能去人欲存天理就能明心见性。人在自身修养中发现本性的过程是很艰难的,但达到彼岸便会感到一种修持的快乐,如果每个人都能不断反省自己,修养身心,人间就太平多而纷争少了。

☆☆心体莹然,不失本真 洪应明

夸逞功业,炫耀文章,皆是靠外物作人。不知心体莹然,本来不失,即无寸功只字,亦自有堂堂正正作人处。

——《菜根谭》

夸耀逞弄功劳业绩,炫露矜耀辞文篇章,都是依靠外界事物做人。不知心灵本体晶莹洁白,原来本性没有丧失,即使没有一寸功业片言只字,也自然有堂堂正正做人的地方。

编者手记

君子有三不朽,这就是立德、立功、立言,其原典是出自《左传》,这里提出了为人处世的标准:“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可见立德为最重要,其次才是立功、立言。所谓立德就是使自己的品德垂范,例如品德垂范千古的孔子、孟子、屈原等古圣先贤;所谓立功就是使自己的功业流传千古,例如汉武帝、唐太宗等开国始祖;所谓立言就是使自己的著作流传千古,例如司马迁、司马光等大历史家。不可能每个人都像这些历史名人一样名垂千古,在日常生活中,要堂堂正正做人,就必须先立德立身,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规范,保持纯朴的自然之态,在此基础上去建功立业,这样即使毫无功业,也不失为一个正人君子。

任凭一人的事业功名与天齐,或者是诗歌文章光耀海内,到头来都不过是身外之物。所以,这些由外物而建立的人生,都是止于人间一个短短的时间而已。人最可尊敬的东西不在身外,而在于本心。如果人心的本体不受污秽,像玉石一般清莹光辉,就是不建功立业、不作文章,也是堂堂正正的做人。然而,世间许多的人不明白这个道理,往往被外物夺了他的心,这真是可怜之至。禅宗修佛之道是直指其心而不求物外,所谓“明心见性于一念之间”就是必须先觉悟心体的本真,才能达到圆觉真知之境。

☆☆宁为真士夫,不为假道学 陈继儒

宁为真士夫,不为假道学;宁为兰摧玉折,不作萧敷艾荣。

——《小窗幽记》

宁愿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而不做一个伪装有道德学问的人。宁愿像兰草一般摧折,美玉一般粉碎,也不要像贱草萧艾生长得很茂盛。

编者手记

任何社会里,真正代表了文化和进步的力量和境界的,就是知识分子了,古代称做士大夫。他们匡扶着社会的正义,鞭鞑着人生中的丑恶和虚伪。也可以说,他们是真正的道德学问的化身。因为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所以才值得人们的尊敬。

正因为如此,有些人便会伪装着有道德和学问的样子,从而渴望着获得别人的赞誉和尊敬。这就是假道学。但最可怕的是,他一旦获得了众人的信任和拥戴,却因为自己并不曾真正地拥有道德和学问,就可能误导大众;或者为了一己的私利,使真正的人生事业受到损害,误人误己。因此,一个对社会有责任感和义务心的人宁愿意去做一个真正的士大夫,也不愿意去做什么假道学!

假道学害人,这是人所共知的事情。因为假的本身就已经超越了生活,是一种矫揉造作,一种对于生活真实的违背。所谓的道学,即是道统之学,也可以说是正统的理学之道,主要指的是儒家的学说。儒家讲究三纲五常、伦理道德,以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保证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转。这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对的。

但是,到了后来,尤其是宋明时代,理学高度发展,完全淹灭了人的个性和本质,以至于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也就是说,他们要彻底地否定人的本质和欲望,以使其与所谓的道理相合为一。结果,使得当时的社会在对人性的禁锢上达到了极端。也正因为如此,又使得明末的社会风俗走向了它的反面,堕落腐化到了极端。这就是所谓的假道学对于人类的反动所造成的危害!我们要活得真实,不仅对他人要负责,对于自己更要负责。负责的根本一条,就是要尊重生活的真实,不要违背社会和生命的规律!

当人类自己感到悲哀的时候,觉得寂寞而无助的时候,往往就会回归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到他的根本。所以,从屈原开始,那些真正热爱生活并且对人对己都抱有责任感的士大夫们便走入了自然,并从中找到了自己的参照物,得到了共鸣和知音。于是,香草美人,以比君子;恶蒿萧艾,以像小人。后来,这种以物寄兴的传统便得到了真正知识分子的发扬和拓展。

同类推荐
  • 南怀瑾选集:第十二卷(典藏版)

    南怀瑾选集:第十二卷(典藏版)

    《南怀瑾选集》典藏版第十二卷:1.《南怀瑾讲演录》一书,汇集了南怀瑾先生2004年以来在上海、海南等地所作的五次演讲。其内容既涵盖了对文明走向和文化教育的深刻体察,也对当下新兴媒体与传统文化的结合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2.《南怀瑾与彼得·圣吉》美国管理学大师彼得·圣吉先生,1947年出生于芝加哥,现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资深讲师,长期致力于有关学习与变革的研究。2003年至2006年间,彼得·圣吉及其团队曾四次拜访南怀瑾先生,共同探讨参禅修持、生命认知等人生问题。一问一答间尽显东西两位智者通融的人生态度,也显示出在全球化背景下东西文化融合的必然趋势。3.《答问青壮年参禅者》一书是南怀瑾先生于2005年专门针对青年出家僧众有关研习佛法的讲演。其内容包括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研习和体悟佛法的正确途径、佛法实证的精髓等多方面内容。4.《人生的起点和终站》一书是南先生于2006年回答其学友胡松年先生关于生死问题的记录。全书超越了宗教思想的限制,以更为广泛的生命变化历程,结合最新现代生命科学研究的相关成果,使读者了解了如何建立正确的生死观。
  • 张申府张岱年研究集刊(第1辑)

    张申府张岱年研究集刊(第1辑)

    张岱年(1909—2004),河北沧县人,是20世纪中国哲学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哲学家。在长达70多年的哲学研究和探索中,张岱年先生给我们留下了丰硕的学术成果,他于上世纪四十年代提出了“兼和”思想,时至今日,影响日益广泛,对“兼和”的研究成为我们洞悉张岱年哲学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 曾国藩冰鉴(第二卷)

    曾国藩冰鉴(第二卷)

    《冰鉴》以冰为鉴、明察秋毫,以神为鉴、相骨识人。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识人,识人必先观人。古今中外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可以说是有成有败,为使大家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不受任何影响,特编辑了此书。本书通过对人体的神骨、情态、刚柔、容貌、须眉、气色、声音这七个部位的论述,以达到正确观人、识人、用人的目的。在这里我们不谈论观人、识人、用人的大道理,只希望大家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能够获得厚益。
  • 儒教的使命:胡适谈国学

    儒教的使命:胡适谈国学

    适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学问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他与陈独秀、鲁迅等并称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其思想和学说在中国现代思想界、文化界都产生过非常大的影响。长期以来,在中国大陆,公众对胡适的思想观点及其在中国现代史上的意义缺乏了解。随着改革开放,思想界、学术界对胡适思想的介绍和研究日益深入,对他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的作用和地位有了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
  • 趁父母还健在

    趁父母还健在

    2006年一次社会大调查,题目是“老年父母最希望的事情是什么”,调查对象是随机抽取的10000对老年夫妇。在“老年父母最希望儿女为自己做的事情”一栏中,98%的老人都选择了“抽时间多陪陪父母”这一选项,而选择“给父母大量的生活和消费费用”的仅占不到1%。在“最希望过的日子”一栏中,竟有87%的老人选择了“和儿女一起吃团圆饭”这一选项,而选择“外出旅游”的不到10%。理由是跟儿女在一起时心情最愉快。
热门推荐
  • 玩锤子狂战

    玩锤子狂战

    发布了,喜欢牛肉干的朋友可以移步去看看!
  • 从零开始的游戏穿越

    从零开始的游戏穿越

    身为游戏制造者的唐恺穿越进了自己的游戏之中。找隐藏任务,寻游戏彩蛋,卖副本情报,公布概率公示,不再担惊受怕,穿越到了自己的游戏,就如同开了外挂。什么?你说你不知道我唐恺?现实中的世界也变了,难道我唐恺要从欧皇变成非酋了?
  • 红尘禅影1:我用《红楼梦》讲《坛经》

    红尘禅影1:我用《红楼梦》讲《坛经》

    《坛经》诞生于唐朝,是禅宗标志。《坛经》的诞生是一场奇遇,他是中国文化的奇葩。本书简单讲述《坛经》中的大唐文化,从文学、哲学、历史三个方面讲佛教归化中国,在唐代圆满融入中国文化。这段融入,使中国文化更具魅力。在文学方面:“坛经偈”影响了唐诗,反映了唐代禅诗传统,还影响了《红楼梦》的诞生,本书即用《红楼梦》的内容、情节及人物讲解《坛经》的奥妙。
  • 关于爱情的救赎

    关于爱情的救赎

    互相照耀的两个人,在命运齿轮的转动下,不得不迈出名为复仇的那一步。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高能预警:前方女王出没

    高能预警:前方女王出没

    她本是22世纪的顶尖王牌,上辈子看花眼爱错了人,竟被强行抓去做生化实验载体。刚穿来的夜晚还差点被渣男**?看我不踹你个断子绝孙!What?她竟然是全天下都知道的白痴废物?行,单单她捡来的光属性就够闪瞎你们这群鱼唇地球土著的钛合金镶钻狗眼了!诶?骚年,你挺腹黑啊?跟姐姐可真像!【你能看见我?喂渣渣怎么说话呢你!】本想调教调教这个傲娇的小“透明”,不料老虎不发威,她却被反·调·教·了怎么回事!!!她一路横行,练级打怪。本以为天下太平已无人能与她为敌,刚想拍拍袖子回家跟小傲娇过悠然自得的小日子,谁知……最后竟然杀出来个更要命的!最危急的关头,到底是敌是友?
  • 召唤异形

    召唤异形

    这是一个人类与非人类还没有分离的世界!主人公陆崆因为一场车祸来到了这里,从而拥有了能够召唤异形的能力!魔物、机械、等各种生物与异形相融合,究竟会产生怎样的怪物呢?
  • 幻神迹之女娲篇

    幻神迹之女娲篇

    女娲莫紫尘每天都在做奇怪的梦,这个梦陌生却如此熟悉。当天际裂缝出现,她突然恢复记忆。面对一直默默守护她的占卜星君,她心中悸动。找寻女娲的他却在莫紫尘与占卜星君如胶似漆的时候回归仙界。当年救下的小魔头如今当上魔界魔君。面对三人的真挚,她又会选择谁。“硕,我累了,带我走好吗?”血缓缓地顺着莫紫尘的嘴角流出。望着眼前生命迹象逐渐消逝的人,占卜星君撕心裂肺。“下一世,你一定要好好的,我等你下辈子做夫妻。”
  • 我给阴间送快递

    我给阴间送快递

    人有快递,鬼有阴差。人寄物,鬼寄魂。我就一乡野丫头,人间的速递员。平淡无奇的生活因一个鬼包裹莫名其妙的成了运鬼的阴差。原以为一切不过是阴错阳差,却不想这只是阴谋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