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82200000007

第7章 周览名山大川

毛泽东喜爱山水之极,从青少年时代起,一生是览不尽的山,游不尽的水。

山水是他情感的载体,或者说,是他精神世界的兴奋点。高山大河往往以其气势令人生畏,但毛泽东从不畏惧挑战。山越险峻、浪越凶猛,越能激发他的斗志,方显英雄本色。他就是要在同高手的搏斗中去征服对方,宣泄意志,抒发豪情,享受胜利的喜悦。

山水丰富了他的阅历。在中国,山是一种文化。大凡有山则有庙、有碑刻和民间传说。水不仅如此,而且有的还形成一种文明体系,如黄河文化、长江文明。毛泽东由此汲取知识,广增见闻,受益匪浅。

山水陶冶了他的性情。山巍然屹立,狂风不倒;水一望无际,容纳百川。长期的熏染,对毛泽东形成和保持坚强的意志、宽广的胸怀,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山水还是他成就大业的重要依托。井冈山的悬崖峭壁,保存了大革命失败后的火种;黄河天险,阻挡和推迟了敌人向延安的进攻。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山水是革命的保护神。他能不深深地爱着它们吗!

中国地大物博,山川河流众多。毛泽东究竟到过多少地方,难以统计,也无法统计。下面仅列其中有名的、而且在毛泽东经历中有重要意义的山河江海。

岳麓山上,恰同学少年

岳麓山,在湖南长沙市湘江西岸。南岳七十二峰之末。南北朝刘宋时《南岳记》载:“南岳周围八百里,回雁为首,岳麓为足”。总面积8平方公里,最高峰海拔297米。在南岳群峰中,是座小山。但是“山不在高,有仙则灵”,自西汉以来,岳麓山历代都有遗迹可觅,以爱晚亭、岳麓书院、麓山寺、望湘亭、唐李昌邕山诗碑、宋刻禹王碑为最有名。黄兴、蔡锷、陈天华、姚宏业、焦达峰等近代革命家均葬于此。

毛泽东在湖南长沙读书时,岳麓山是他最喜爱的活动场所之一,常使他流连忘返。清晨,他从校园出来,跑步登上山巅,迎风散怀,极目远眺,天际霞光四射,江上白帆穿梭,大自然的瑰丽风光,令人陶醉神迷。每当此刻,都会不由得想起,右山顶峰的云麓宫望湘亭上有一副对联:“西南云气开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体味着其中的意境,顿觉天地无限、胸怀开阔,大有旷然凌云之气势。夜晚,和同学在山上聚会,滔滔不绝地谈论,直至夜深人静,大家都疲倦了,才各自找个地方,相隔一定的距离,露宿到天明。有一天早晨,几个游人来到岳麓山,见庙旁露天长凳上睡着一个人,头脚都用报纸盖着。游人吵醒了他,他起身收好报纸就走了。此人就是毛泽东。原来,山上夏夜蚊子多,他想出了报纸盖身的办法。

岳麓山的爱晚亭,是备受毛泽东欣赏的地方。爱晚亭,原名红叶亭,也叫爱枫亭,是取唐朝杜牧“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意而名。该亭坐落在岳麓山岳麓书院后清风峡的小山上。亭史年久,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重建。光绪、宣统年间,湖南高等学堂监督程颂万将张南轩与钱南园游山七律诗刻于亭中方石上,题名“二南诗刻”。亭前石柱刻对联曰:“山径晚红舒,五百夭桃新种得;峡云深翠滴,一双驯鹤待笼来”。爱晚亭独立山头、秀丽精巧,两层飞檐相叠,像暂栖小山、振翅欲飞的鸟儿。亭子四周皆枫林,春夏青翠欲滴,深秋似火欲燃,别饶佳趣。亭右还有名叫兰涧的小溪和一座清枫桥。毛泽东喜欢这里的幽静和别致的诗情画意,常来这里读书、诵诗和思考。疲倦时,掩卷赏景,任山风轻拂,听枫叶沙沙作响、小溪汩汩流动,心清目明,精神即爽。甚至倚柱而眠,与山水共一体。爱晚亭给毛泽东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建国后,该亭重新修葺,朱栏藻井,焕然一新。毛泽东为事颇亲笔题写“爱晚亭”三个清洒秀丽的大字。

1918年夏,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毕业后,和同学好友寄居湖南大学筹备处——岳麓书院半学斋,一面自学,一面从事社会改造问题的讨论和探索。每天赤脚草鞋,拾柴挑水,用蚕豆拌大米煮着吃。闲时,游赏一下爱晚亭、云麓宫、禹王碑等。这种半耕半读的生活,虽然使大家精神上感到很有趣味,有时也很兴奋,但终究不是长久之计。经过讨论,大家决定下山,开展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毛泽东虽然不准备出洋,但他准备随大家同行到北京,另辟蹊径,闯荡一番。

1955年,毛泽东路经长沙,重登岳麓山,回首美好的学生时代,心情异常激动。事隔三十多年,毛泽东再返岳麓山,还清晰地记得山上的景物。在山顶的云麓宫里,他问:云麓宫壁间、柱上悬挂的“西南云气来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的联语和“一雨悬江白,孤城隔岸青”的诗句为何不见了?有人告诉他:“岳麓山经过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战火的摧残,解放后才逐渐修复,但有些东西还来不及恢复原状。”1961年10月26日,毛泽东在给友人周世钊的信中说:“‘西南云气来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同志,你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岂不妙哉?”再次表达了他对岳麓山以及故乡湖南的留恋和赞美。

井冈山上,红旗猎猎

1927年夏,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随之,南昌起义、广州起义和秋收起义也相继失败,中国共产党已无法在城市立足,中国革命有被扼杀的危险。就在这万分紧要的关头,毛泽东毅然率领秋收起义的残余部队登上井冈山,在敌人统治比较薄弱的农村,凭借大自然的天险和较好的党群基础,进行武装割据,创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使党和红军的力量得以保存和发展;同时,开辟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

井冈山,位于湘赣两省边界、罗霄山脉中段,拔峰而起,山势雄伟险峻。由群山组成,最著名的有五井,即大井、小井、上井、中井、下井,五大哨口,即双马石、八面山、黄洋界、桐木岭、朱砂冲,山外还有茨坪等。上山后,毛泽东主要在这一带活动,考察地形,建设政权,指挥红军作战。

茨坪,在井冈山的中心。四周环山,中为盆地,一溪穿过,地势险要,有山路通五大哨口和大小五井。民间流传的歌谣称之:“行州府、茨坪县,大小五井金銮殿。”茨坪是当年井冈山根据地党政军最高机关的所在地。1928年11月,毛泽东先后在宁冈和茨坪起草了给党中央的报告《井冈山的斗争》一文。

大井,在茨坪西北5公里。四面环山,白云缠绕,绿树修竹,清溪流转。1927年10月,毛泽东刚上山时住此。旧居在1929年被国民党军队烧毁,剩下一堵残墙,当地人民用草席、树皮把残墙遮盖,未遭再次破坏。1960年修复旧居时,把残墙嵌在新墙中。墙后两棵树当年被敌烧损,现仍生机勃勃,称为“常青树”。门前有块大石,毛泽东当年常在此看书阅报。

小井,在黄洋界山下五公里处,山势峻峭,瀑布为练,飞溅直下龙潭,十分雄伟壮观。潭水清绿色,中有娃娃鱼。四周凉爽宜人,景色优美,是天然的避暑胜地和游览区。1929年1月14日,毛泽东、朱德和陈毅率红四军主力向赣南闽西进军,敌乘机侵犯,有一百多名伤病员因来不及转移,被敌全部杀害。解放后,在烈士殉难处,修建了烈士墓,毛泽东亲笔为墓碑题了字。

双马石,在茨坪西南的9公里处。海拔1200多米,是通往遂川及湖南的要隘。因哨口前路右侧有两块巨石在一起而得名。1927年10月底,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哨口外面的荆竹山,当地农军首领王佐在大井闻讯,即来双马石迎接毛泽东一行上井冈山。

黄洋界,在井冈山北面,距茨坪17公里,海拔1343米,是江西宁冈和湖南酃县通向井冈山的要隘。其陡壁如削,终年云遮雾锁,极为峻险。站在黄洋界哨口举目瞭望,数百里群山起伏,尽收眼底。山下白云翻滚,有如一片汪洋大海,故称黄洋界。黄洋界哨口包括瞭望哨一处,作战工事三处。在第二道哨口西面有一木荷树,高十余丈;三人合抱,枝繁叶茂,像把大伞,毛泽东、朱德和陈毅率红军挑粮上山时,常在此休息。瞭望哨在黄洋界最高点,海拔1558米。1928年8月底,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在此进行。当时,红军守山不足一个营的部队,依靠天险打垮了敌人四个团的进攻。1977年10月,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50周年之际,修建了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上面镌刻着毛泽东词《西江月·井冈山》。

七溪岭,是井冈山的门户。由两座大山组成,四周有无数小山小岭,互相衔连,像波浪起伏翻滚,景色十分奇丽。山顶有望月亭,是行人休息之处。1928年6月23日,著名的七溪岭战斗(又称龙源口战斗)就发生于此。毛泽东、朱德、陈毅等凭着山险,指挥红军用麻雀战术迷惑、疲惫、消耗敌人,一举打垮了江西杨如轩、杨池生两个师五个团的进攻,歼敌一千余人,胜利进占永新县城。当地人民流传着一首歌谣:“毛委员领兵在井冈,红军力量坚又强。不费红军三分力,打垮江西两只‘羊’”。龙源口大捷后,井冈山进入全盛时期。

毛泽东在井冈山,不全都是金戈戎马,炮火硝烟,那里还有他一段甜蜜的恋情。1927年10月登上井冈山的第一天,毛泽东意外地遇上被称为“永新一枝花”的女战士贺子珍,留下较深的印象。第二年夏,两人又凑巧一起在永新塘边村工作,朝夕相处,产生了感情。当时,处在战争年代,尤其是处在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下,外界传闻妻子杨开慧已被反动派所杀。毛泽东也曾设法捎信联系,但石沉大海,杳无音讯。就在他内心情感角落里不胜悲哀、孤独苦闷的时刻,贺子珍的到来,给了他莫大的温馨和慰藉。不久,他们结合了,并且一起度过了许多风风雨雨的艰难岁月。尽管以后因种种缘故,他们分手了。但,爱是不能忘记的,这段恋情,将和井冈山永存。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1965年5月,毛泽东重上井冈山,沿着当年走过的道路,视察了七溪岭(龙源口)、三湾、古城、茅坪等地,饱览了昔日烽烟四起的战场,今日已是“莺歌燕舞”,“潺潺流水”,“旧貌变新颜”。来到黄洋界,俯瞰群峰叠嶂、云雾翻滚的壮丽景象,他感慨万千:“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中国革命不就是经历了千难万苦,才取得今天的胜利吗!从黄洋界下来,毛泽东豪情满怀,挥笔写下了气势磅礴的诗篇《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向人们展示了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雪山中的铮铮铁骨

毛泽东率领中国工农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爬雪山、过草地的事迹,举世闻名。

长征历经了数不清的山,比雪山高者、大者、名者有之,为何雪山居冠?因为众山中,以爬雪山最为艰难。

雪山,其实不是单数,而是算数概念。主要指红军爬过的四座雪山:大雪山、夹金山、梦笔山、打鼓山。

大雪山,一称折多山。位于四川省西部,属横断山脉,南北走向。为大渡河、雅砻江分水岭。海拔5,000米左右,主峰贡嘎山(7,566米)有现代冰川。

夹金山,位于大渡河、小金川、青衣江的上游之间,为邛崃山南端高山,海拔约4,900米,主峰名大菩萨峰。夹金山又名神仙山,远观像一个披满白发端坐的老人,团团云雾在四周盘旋;阳光下,白皑皑的冰雪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据说,此山终年积雪,日落之后,月出之前,更是寒气逼人,别说人上去,就连鸟也不易飞过,只有神仙才能登越。“神仙山”便由此得名。

梦笔山,位于四川两河口与卓克基之间,海拔比夹金山略高。据藏族喇嘛说,此山是个神妖,一旦发起怒来,会无端刮起狂风,落下石块般的冰雹,形象十分可怕。

打鼓山,位于四川黑水县与毛儿盖之间,海拔5,000米。从山下仰望,山形像一只大鼓,顶上乌云滚滚,狂风大作,咆哮如雷,仿佛是密集的鼓声,惊心动魄,震耳欲聋。

1935年5月至7月,毛泽东和红军战士一样,在缺衣少吃的条件下,冒着寒风、雨雪、冰雹,忍受着令人窒息的稀薄空气,翻越了这些人烟绝迹、鸟兽不过的雪山,到达毛儿盖,迎接茫茫草地的挑战。据黄有凤将军(当时是毛泽东的机要秘书)回忆:“记得过雪山时,寒风凛冽,雪雾迷漫。我偏偏在这个节骨眼上得了疟疾,又发烧又打摆子。主席听说后,亲自叫来医生,还把自己的担架送来,硬让我躺上去。而他却迎着刺骨的寒风,一步几滑地向前走去。天阴沉沉的,滴水成冰,我躺在暖融融的担架上,望着半山腰主席那高大的身影,视线渐渐模糊起来……”斯诺在《西行漫记》中记载:毛泽东告诉我,刚爬第一座大雪山时,“在这个山峰上,有一个军团死掉了三分之二的驮畜。成百上千的战士倒下去就没有再起来。”这是何等艰难的行军呵!毛泽东和许多红军战士终于挺过来了,他们用自己的毅力、体魄和无畏的精神;战胜了一切困难,谱写了长征这部英雄史诗中最动人心魄的一页,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光辉奇迹。

五台山,“春风得意马蹄疾”

解放战争进展神速,频频告捷。

1948年3月,毛泽东出延安,奔河北,“春风得意马蹄急”。途经山西,兴致勃勃地走访了五台山。

五台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在山西五台县东北隅,方圆250公里,由五座山峰环抱而成。五峰高耸,峰顶平坦宽阔,如垒土之台,故称五台。五峰之外称台外,五峰之内称台内,台内以台怀镇为中心。五台各有其名,东台望海峰,西台控月峰,南台锦绣峰,北台叶斗峰,中台翠岩峰。五台之中北台最高,海拔3,058米,素称“华北屋脊”。山中气候寒冷,每年四月解冻。九月积雪,台顶坚冰累年,盛夏气候凉爽,故又名“清凉山”。山中寺庙林立,清流潺潺,青山绿水,风景秀丽。东汉永平年间建寺,魏、齐、隋、唐及至清末,屡经修建。现存台内寺庙39座,台外寺庙8座,建筑壮丽,雕刻精美,彩画塑像遍及各寺。五台山在我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隋唐时已名播远扬。中唐时期五台山图传至日本,后又传到敦煌,绘入敦煌壁画。唐宋以来,日本、印尼、尼泊尔等国僧侣与五台山素有来往。

4月7日下午,毛泽东一行离开山西代县,原计划当天到达五台山区,不料车至繁峙县的伯强村时,突然遇上鹅毛大雪,填满了沟壑,封锁了山路,只得留在村里。部队战士出动扫雪,毛泽东利用空闲向村干部了解情况。他问道:“伯强村离五台山多远?那里有没有佛爷?你们信不信佛爷?”一干部回答:“和尚喇嘛才信佛爷,我们不信。”毛泽东听了连连点头,并风趣地说:“他们不是佛爷,人民大众才是‘佛爷’。不可迷信佛爷,我们要团结起来,做天下的主人。”

4月9日,瑞雪初霁,红日当空,雄伟挺拔的五台山群峰如莽莽玉龙,沐浴在五彩缤纷的朝晖之中,显得格外奇峻。毛泽东乘车走走停停,傍晚时分才到五台山台怀镇,在山上五大禅处之一的塔院寺休息。

翌日清晨,参观寺庙。毛泽东向方丈询问了白塔的历史。白塔即舍利塔,明代重修。塔上有250个风铃,山风一吹,声传数里。方丈告知,铃声非常优美动听,毛泽东赞同,接着说:“这声音的确很好听,尤其是在深山老林中古老的寺庙里,听到这响声,真是别有一种风味,令人神往。”方丈陪着毛泽东等人,一一向大家介绍寺庙里的文物古迹。毛泽东一边看一边听,还兴致勃勃地向方丈打听鲁智深和杨五郎出家当和尚的具体寺庙。临走前,毛泽东嘱咐当地干部抓紧做好对寺庙破损处的修复整理和文物保护工作,待全国解放后开放展出,供人民群众参观游览。

香山

刚进北平,中央机关在颐和园停留了一天,便搬到香山一带办公,对外称“劳动大学”。

香山,为北京西郊西山山岭之一。山峦秀丽空气清新,古木参天,鸟语花香,且远离闹市,环境十分幽静。金、元、明、清历代皇帝都在此营建离宫别院,为皇家游幸驻跸之所。共二十八景,其中“西山晴雪”为燕京八景之一。秋来红枫满山,望之如火,极为壮观。1949年3月26日,毛泽东乘车上山,住进双清别墅。

双清别墅,坐落在香山南岭的半山腰上、香山寺下。院内原有两股清泉,相传金章宗(完颜璟)时称梦感泉。清乾隆在泉旁石崖上题刻“双清”二字。1917年熊希龄在此修建别墅,因此为名。别墅淡雅幽静,山水树石顺其自然。清泉汇聚一池,池边有亭,亭后有屋,屋旁有竹,竹影扶疏,因材借景,秀丽非凡。在此春日赏花,酷夏避暑,秋观红叶,寒冬踏雪,四季景色绮丽,称为香山“园中园”。毛泽东在这里住了约两个月,集中精力抓了两件大事:一是指挥我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继续解放全中国;二是会见民主党派和其他各界人士,共商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为筹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可谓日理万机,繁忙之极。但是,一有空隙,他便走出屋门,呼吸着新鲜的空气,环绕院子散步,观赏四周的景致。有时也登上附近的山路,眺望香山青翠美丽的风光。同年5月,毛泽东下山,迁至中南海。

玉泉山

玉泉山,位于北京海淀区颐和园西,属西山东麓支脉,洞壑迂回,流泉密布,泉水清澈,晶莹如玉,故称玉泉池,山亦因此得名。水自地底上翻,如沸场滚腾,有“玉泉垂虹”(乾隆时改为“玉泉趵突”)之称,为“燕京八景”之一,清乾隆称之为“天下第一泉”。水出山名“玉河”,金、元、明、清各代,成为北京水运和民间用水的源泉之一。山下有静明园,为辽代玉泉山行宫和金代芙蓉殿行宫遗址,相传金章宗曾在此避暑。元世祖忽必烈在此建昭化寺,明英宗时又添建上下华严寺(嘉靖二十九年毁于火灾),清顺治二年(1645年)重修,改名“澄心园”。康熙十九年(1680年)增修很多园林建筑,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改称今名。园内旧有十六景,即廓然大公、芙蓉睛照、玉泉趵突、竹罅山房、圣因综绘、绣壁诗态、溪田课耕、清凉禅窟、采香云径、峡雪琴音、玉塔峰影、风篁清晰、镜影涵虚、裂帛湖光、云外钟声、翠云嘉荫。乾隆时又增十六景:清音斋、华滋馆、冠峰亭、观音洞、赏遇楼、飞云山畏、试墨泉、分槛曲、写琴廊、延绿厅、犁云亭、罗汉洞、如如室、层明宇、迸珠泉、心远阁。这些建筑在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入侵时,大部毁于兵火。静明园内的楼、阁、亭、馆、佛寺、佛塔依山而筑,交融在泉壑、山岩、林木之间,秀丽和谐,是造园艺术的成功范例。风景今以妙高峰的华藏塔、玉峰塔、裂帛湖、华严洞、玉龙洞、香岩寺、圣绿寺等最著名。建国后,玉泉山成为中央领导休息、工作的地方。

从1950年起,毛泽东经常来这里休憩、读书、召集会议、起草文件、制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针政策。最初,住在距天下第一泉“玉泉趵突”100米处的大瓦房里。后中央办公厅陆续盖了十几栋小楼,毛泽东住一号楼。1953年,毛泽东上山看见在他居住的地方新修了一个游泳池,立刻沉下脸:“怎么回事,哪里来了这么个池子?”当听说是为他个人专修时,发脾气了:“给我个人修?为什么不报告?我们抗美援朝、搞第一个五年计划,要节约每一分钱。我说过多少次?为什么给我个人修?”他下令封闭,费用从他稿费中扣除交公了事。其实建造设计游泳池的人并不知道毛泽东会游泳,更不了解他喜爱在大江大海里搏击风浪,仅从安全的角度考虑,建成了一个水至腰胸、长不过4米、宽不过2米的池子,充其量只是一个“大澡盆”。蛟龙、鲲鹏岂能与井蛙、池鱼为伍,这个大澡盆对毛泽东来说,确实是个废物,他生前从未使用过。

在玉泉山,毛泽东调节大脑、祛除疲倦的活动主要是散步。工余饭后,在山上四处走走,观赏古迹,感叹世道沧桑,发一通思古之幽情。伫立玉峰塔下,东望北京城区,夕阳古城,灿烂夺目;西眺颐和园、香山,湖光山色,变幻无穷。毛泽东顿时觉得浑身舒畅,心旷神怡,对北京的美丽景色赞不绝口。

庐山风云

庐山,又名匡山、匡庐。位于江西九江市南,飞峙长江边,紧傍鄱阳湖。相传周朝有匡氏七兄弟上山修道,草庐为舍,故名。山长约25公里,宽约10公里,略呈椭圆形。最高的汉阳峰海拔1,474米,云中山城的牯岭镇,海拔1,167米。庐山为地垒式断块山,多险绝胜景,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称,其中仙人洞石松横空,五老峰山姿奇特,龙首崖苍龙昂首,含鄱口势含鄱阳湖,大天池霞落云飞,白鹿洞四山回合,玉渊潭惊波奔流,秀峰碑刻如林,更有匡庐瀑布,名闻遐迩。匡庐峰奇山秀,自古有名,《史记》上就有记载。据传夏禹王疏九江,秦始皇南巡,都登过庐山。东汉明帝时,庐山成为中国佛教中心之一,有三大名寺(西林、东林、大林),五大丛林(海会、秀峰、万杉、栖贤、归宗)。历代诗人墨客慕名而来,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苏武、陆游、范仲淹等纷纷赋诗填词,岳飞、文天祥、李时珍、徐霞客也曾到此。这里,经常云遮雾绕,年平均雾日为190.6天,年降雨量1,833,6毫米,夏季气候凉爽,是游览、避暑胜地。

毛泽东曾三登庐山。

1959年6月30日,毛泽东乘坐“江峡”轮从汉口到九江,改乘汽车,直奔庐山,这是毛泽东第一次上庐山。窗外,峰回路转,景物不断变幻,令人目不暇接。汽车沿盘山公路欢快地奔驰,行走35公里,到达草木青翠茂盛的山顶,“跃上葱茏四百旋”,毛泽东形容路上的情景。屹立山顶,居高俯瞰,“一山飞峙大江边”,景色十分壮观,毛泽东兴奋异常,诗兴即起,无数个灵感、火花、形象猛烈地撞击着他的心灵。不久,他就写下了《七律·到庐山》一诗。

在庐山,毛泽东住在“美庐”。美庐是一栋二层楼的小别墅,四周松林环绕,十分清雅山静。7月2日至8月16日,他主持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八中全会。全会的会场是原来蒋介石“庐山军官训练团”的旧址,很有名气。这期间,他游览了一些名胜。7月5日,访“花径”。花径,在庐山牯岭西谷。过去迎面有一座石门,两边分别刻着“花开山寺”,“咏留诗人”的石联,上横刻“花径”两个大字。相传唐元和十三年(818年)著名诗人白居易登山游览,漫步花径,正值山下桃花已谢,而大林寺桃花盛开,即兴赋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心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故负盛名。花径亭里有一横石,上刻“花径”二字,传为白居易手书,1930年被石工发现,后定为唐代“花径”所在地。亭侧十几米外的木花丛中,有一彩色方形石亭,即景白亭。从景白亭拾级而上到花房,内有四百多种奇花异草,万紫千红。香飘四季。毛泽东到此一游,仔细浏览,白诗早已诵读,今有实感,心满意足,还在“花径”前照相留影。

出花径,上邻近的仙人洞。此系悬崖绝壁之天生洞,圆门上刻有“仙人洞”三字。悬崖旁一块横石悬空,往北伸展,叫“蟾蜍石”,石背裂缝处长一古松,即石松。石上刻着“纵览云飞”四字。洞口有“佛手岩”石刻,乃南宋室祐三年(1255年)所刻。洞深约三丈,相传为唐吕洞宾修仙之地。洞后“一滴泉”,在《后汉书》上就有记载,池边壁上有“天泉洞”、“洞天玉液”等石刻。洞北一小路,尽是悬崖和竹林,名“仙路”。石上刻“竹林寺”三字,即神话中的“竹林隐寺”。前为“观妙亭”,亭下巨石即“访仙石”,和朱元璋访周颠的故事有关。毛泽东一边观览,一边同自己在古书上读到的典故相印证。仙人洞地方不大,景物不多,毛泽东尤喜其奇险,惊叹不已。由于印象深刻,1961年9月9日,当他看到一张仙人洞风光照时,信笔写来“暮色苍茫着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第二次上庐山是1961年8月,住了一个多月。时值国民经济暂时困难时期,为了与人民同甘共苦,他一直坚持在米饭中掺着南瓜、红薯等杂粮。上山后,他依然如此,并且吃的菜大多是白菜、苋莱、空心菜、辣椒之类的蔬菜。在8月的一天,他去了庐山胜景之一的含鄱口。含鄱口,在庐山东谷含鄱岭中央,海拔1,211米。左为五老峰,右为太乙峰。山势高峻,怪石嶙峋,形凹如口,以势含鄱阳湖、气吞长江而得名。毛泽东登上山顶,坐在藤椅上,放眼口外,只见江湖波涛滚滚,来势凶猛,但一经此口,便骤然消失。大自然的气魄如此之大,使毛泽东极受鼓舞。他坚信,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是有志气的,就像这含鄱口一样,任何风浪都不能压倒他们,只能被他们所驯服,所战胜。

第三次登庐山是1970年8月23日至9月6日,他主持召开了党的九届二中全会。在会上严肃批评了陈伯达等人煽阴风,点鬼火,搞突然袭击,争权夺利的阴谋,给林彪反革命集团以沉重打击。会后,毛泽东冒雨接见了当地群众,从鄱阳路口一直走到日照峰。

毛泽东三登庐山,三次去庐山植物园参观,还多次在山上人工湖游泳,有时风大雾浓,水温很低,他仍一如既往,劈波斩浪,奋勇前进。

黄河之水天上来

毛泽东早年的革命活动大多在黄河以南,长江流域的内地,或沿海城市,只有偶尔北上才越过黄河。

1918年夏,毛泽东为组织赴法勤工俭学,和1919年冬率驱张代表团,两次由南方来北京,往返四次途经黄河,但均来去匆匆,未能在岸边停留。火车风驰电掣,黄河景物转瞬即逝,没有给毛泽东留下太多的印象。有时,还是在夜里过河,万物笼罩在漆黑的夜幕里,什么也辨不清,只能听见黄河吞浪呜咽之声。

1936年,毛泽东发起了一次东征战役,由陕北清涧县西辛关乘船渡过了这条闻名古今中外的大河。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其源头自卡日曲出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各姿各样山麓,东流经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区,在山东省北部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24万平方公里。有众多的支流。因河的中游穿行黄土高原,含沙量增大,水色浑黄,故称黄河。

古往今来,上下五千年,黄河滋润了两岸无数良田,哺育了众多的儿女,成为华夏古文化的摇篮。同时,黄河凶猛无羁,经常泛滥洪水,也给生息在那里的人民带来无穷的灾害。

黄河,以其独特的雄姿和两岸旖旎的风光博得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留下了不少隽永的诗篇。描绘黄河气势的有宋朝王安石的“吹沙定浪几千里”,唐朝刘禹锡的“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李白的诗句更是脍炙人口“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言状出奔腾咆哮的黄河自上而下、一泻千里的壮观景象。李白还有“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等颂诗。描写黄河辉煌壮丽的诗句有,唐朝王维的“大漠孤烟立,长河落日圆”,王之涣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等。

毛泽东对黄河神往日久,在学生时代,诵读过不少赞美黄河的诗文,并熟记于心。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把侵华魔爪由东北伸向华北,中华民族正处于亡国灭种的紧急关头。但是,蒋介石继续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内战策略,从西安和山西调兵遣将,南北夹击陕甘宁革命根据地。面对这种局势,毛泽东决定渡河东征,抗日讨逆。这次战役,给了毛泽东见识黄河的机会。

1936年2月2日,毛泽东率领东征总部从延长出发。他身披着棉布大衣,拄着木棍,一路上冒着大雪谈笑风生。5日,来到黄河附近的清涧县袁家沟村。7日,大雪初露,寒风料峭,毛泽东踩着没膝的积雪,前往黄河岸边观察敌情。这时,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派奇特壮观的景致:“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因结冰“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毛泽东不由得豪情满怀,诗兴大发,一气呵成气壮山河的名词《沁园春·雪》。“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几句,是黄河赋予的联想和神韵,是一个伟人和一条大河碰撞的结晶。

东征打了许多胜仗,粉碎了敌人“围剿”和封锁,扩大了红军,筹集了粮款。同年5月2日,毛泽东从山西永和县于家咀西渡黄河,又目睹了这条河的另一种风采:解冻后的河水汹涌澎湃,浊浪排空,势如奔马,声若洪雷。毛泽东从容不迫地坐在小船上,疾穿浪中,顺利地回师陕北,到达清水关。上岸后,他回首深情地望了一眼黄河,心中默念道:黄河,我们还会再见面的!

事隔十多年,毛泽东果真又见到了黄河。

1947年3月,毛泽东和中央机关撤离延安,留在陕北,拖住了蒋介石的嫡系胡宗南的几十万重兵,为全国解放战争的迅速展开赢得了时间。在毛泽东等的指挥下,西北战场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胜利。不久,他来到了黄河西岸的葭县神泉堡。

一天下午,毛泽东兴致勃勃带着卫士,登上了位于陡峭山顶上的葭县城,由县长领路,来到城东门。

真是“一片孤城万仞山”,黄土高原群山起伏,苍凉雄浑。毛泽东走到山边,敞开衣扣,两手叉腰,迎风而立,凝神俯瞰,肃然起敬:黄河就在县城山脚下,浪花飞溅,水声轰鸣,在峡谷里回荡;极目远眺,黄河之水仿佛从天际、从云端、从山巅上奔泻而出,由北往南,浩浩荡荡呼啸而来,时起时伏,左右盘旋,纵横恣肆,婉如一条精力旺盛、不知疲倦、充满永恒生命底蕴的巨龙。即刻,正值夕阳西下,余晖勾勒出千山万姿,染红岸边丛丛柿林,水面上波光粼粼,跳动不息。山顶上的人们,全都默不出声,被眼前的景色惊住了。毛泽东睁大两眼,半晌才用胸腔音叹出一声:“真美啊!”

面对黄河,毛泽东感慨万千:“自古道,黄河百害而无一利,这种说法是因为不能站在高处看黄河。站低了,便只见洪水,不见河流!”“没有黄河,就没有我们这个民族啊!不谈五千年,只论现在,没有黄河天险,恐怕我们在延安还呆不了那么久。抗日战争中,黄河替我们挡住了日本帝国主义,即使有害,只这一条,也该减轻罪过。将来全国解放了,我们还要利用黄河水浇地,发电,为人民造福!那时,对黄河的评价更要改变了!”毛泽东喜爱黄河,溢于言表。

第二天,毛泽东意犹未尽,一清早又带着卫士去看黄河。他们沿着一条羊肠小道,来到黄河边。

这次是近观黄河,湍急的水面、浊黄色的波浪、浓郁的土腥味、震耳欲聋的拍岸声,以及擦痕累累的岩石,都清晰可辨。毛泽东目睹着这一切,在岸边行走,似乎要寻觅什么。忽然,惊涛骇浪中穿出一只小船,上下颠簸,艰难行驶。船工们搏风击浪,奋力摇动着橹桨,阳光洒在古铜色的脊梁、肌肉上,辉映出一片异彩。毛泽东顿时眼睛一亮,用手指着大声说:“这就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小船在不远处靠岸了。毛泽东大步上前,热情地同船工们握手问候。他兴奋地赞美着黄河,夸奖船工们是黄河的儿子,是真正的英雄。然后,心满意足地返回驻地。

这次黄河之行给毛泽东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一年以后,毛泽东在接见《晋绥日报》编辑部人员讲到报纸如何坚持正确的方向时,以黄河上的老艄公为例,说在惊涛骇浪中,黄河上撑船的老艄公不管风吹浪打,眼睛总是望着前方,双手总是紧紧握住舵把。如果老艄公不是这样,而是望着足下的浪花,就要手忙脚乱,就会偏离方向把船弄翻。

撤离延安时,毛泽东立下誓言:不打败胡宗南的进攻,决不离开陕北。时间仅过去一年,这个誓言就实现了。在青化砭、羊马河、蟠龙、沙家店等战役胜利后,1948年2月、3月,我西北野战军又取得了瓦子街、宜川战役大捷,一次就歼敌主力五个旅共三万多人,胡宗南败局已定。此时,其他各解放战场也先后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为了更好地指挥全国解放战争,党中央决定转移到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去进行领导工作。

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心中始终惦记着黄河。他曾经说过:黄河是伟大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起源。人说不到黄河心不死,我是到了黄河也不死心。毛泽东不以到黄河为满足,为什么呢?其意有三:

一是企望下黄河,亲身感受和搏击黄河的风浪。毛泽东游过许多名川大江,唯独没有游过黄河,这是他一生中的一件憾事。他一直在寻找机会,想横渡一下黄河。有一次在郑州开会,休息时,毛泽东一定要到黄河去游泳,遭到有关人员的阻拦。叶子龙叫人用玻璃杯取了两杯黄河水给他看,还用手比划着说:“河里尽是泥沙,一下去就陷到这儿(大腿根),根本没法游。”毛泽东这才打消了游黄河的念头。

二是治理黄河,造福于人民。解放前,黄河经常泛滥,为中国一大忧患。据历史记载,在过去的两千多年中,黄河决口1500多次,大的改道26次,每一次决口改道都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惨重的损失。古都开封历史上曾6次被淹,其中明末的一次洪水,37万人被淹死了34万,全城覆没。1938年,国民党政府企图以决堤阻止日本侵略军南侵,竟扒开了郑州北花园口黄河大堤,滔滔的洪水一泻千里,在豫、皖、苏广大地区整整泛滥了9年,造成了举世闻名的黄泛区。为了战胜自然灾害,使人民免遭黄泛痛苦,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多次视察黄河,研究治理措施。1952年,他在第一次出京巡视中就来到河南视察了柳园口,新乡的引黄胜利渠,在郑州看了黄河大铁桥。据说,这座桥是德国人设计的,已经过了保险期。毛泽东乘坐着铁路工人检查铁路线的平板车,一面观察这座桥,一面向一位在桥上工作了二十多年的老工人了解桥的情况,然后向铁道部部长滕代远提出,要尽快和一些桥梁专家研究,提出一个建设新铁桥的方案来,尽快实施。随后,毛泽东登上了邙山岭远眺黄河全景,描绘治理黄河的蓝图,作出了“一定要把黄河的事办好”的指示。1953年至1954年,他四次听取了治黄汇报,为审定国务院制定的黄河规划进行调查研究。1959年10月,在济南路口再次视察了黄河。在毛泽东的关心下,治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三是想彻底考察黄河的历史和地理状况。1961年3月召开的广州会议上,毛泽东在讲到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时,说他很想骑马跑两条大江(指长江、黄河)。同年6月,在庐山住处的林前小道上,他又同身边工作人员谈起这个念头。1964年,年逾古稀的他,真的准备要去实现这一愿望,骑马沿黄河而上,一路考察,直至黄河源头。他还准备组建一个智囊团随行,吸收一些搞天文、地理、地质的科学家和历史学家参加。这件事后来没有实现,是毛泽东的又一遗憾。但从中可以看出,毛泽东和黄河的情感之深,以及认识黄河、改造黄河,更好地利用黄河的一片赤诚之心。

对长江,毛泽东没有遗憾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上源沱沱河出青海省西南边境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雪山,经当曲后称通天,南流到玉树县巴塘河口,以下至四川省宜宾市间称金沙江,宜宾以下始称长江,扬州以下旧称扬子江。长江流经西藏、四川、云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省区,在上海市入东海,全长6,300公里,流域面积180余万平方公里,沿途多支流,多湖泊。沿江有重庆、武汉、南京、上海等大城市,两岸景色秀丽,风光迷人。

从青年时代起,毛泽东就同长江打交道,一生横跨长江不下四、五十次,纵向水路相加,走过重庆至上海,几近长江(狭义)全程,还渡过上游前的金沙江,到过众多的支流或分支流:湘江、赣江、沅江、汉水、赤水、乌江、雅砻江、大渡河、岷江、白龙江,以及长江支流上的我国第一、第二大湖泊:鄱阳湖、洞庭湖。或沿江步行(游览、行军、视察),或水中乘船(木船、游轮、军舰),或在江城(重庆、武汉、南京、上海),在大桥(武汉、南京长江大桥),在山巅(庐山、蛇山等),在空中(毛泽东外出一般坐火车,1956年6月乘飞机从长沙到武汉),多视角、多侧面地远观近览,充分地领略了长江的风姿和景色。甚至,还跃入江中,挥臂击浪,迎接挑战,驾驭和征服长江。

长江(包括分支流),给毛泽东带来了兴奋,骄傲和无穷的乐趣。

湘江,一条最值得怀念的河流。毛泽东在这里学会了游泳,强健了体魄,体会到了意志的力量,悟出了许多人生的道理。“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游至江心,或静坐江中橘子洲头,苦苦地思索着。滚滚的湘江水,寄托着毛泽东的追求、理想和抱负,不可遏止地奔腾向前……后来,毛泽东每每至此,回首往事,都激动不已。

四渡赤水,机智的结晶。遵义会议开过,毛泽东重掌兵权,率部一渡赤水,北向直奔长江,蒋介石重兵设防,毛泽东挥师转身,从太平渡、二郎滩二渡赤水,回马一枪,歼敌两师又八个团,赢得长征以来第一个大胜仗。然后向西在茅台三渡赤水,又入川南,蒋介石以为红军又要北渡长江,急调大军沿江防堵。出乎意料,红军突然折回贵州,在二郎滩、太平渡一带四渡赤水。随后又南渡乌江,佯攻贵阳,乘云南敌人增援之际,直插云南,威胁昆明。搅得敌人顾此失彼,疲惫不堪。而红军又趁机转向西北方向急进,巧渡金沙江,完全跳出了数十万敌军围追堵截的圈子,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事后,毛泽东称此举是他的“得意之笔”。

越过大渡河,意志坚如钢。大渡河天险名不虚传,河水在数丈深的峡谷里汹涌澎湃,浪沫翻卷,两岸山势陡峭,泸定桥凌空而架,几根铁锁随风晃动,寒光闪烁。太平天国时翼王石达开的四万人马在这里被清兵所围,全军覆没。绝望之际,他自沉五个妻妾、两个幼子于大渡河中,写下了“大江横我前,临流曷能渡”的诗句,发出了无可奈何的悲叹。石达开的故事,又为大渡河天险平添了几分恐惧,令人心惊胆战,望而生畏。但是,这一切完全吓不倒毛泽东。红军长征向大渡河进发时,后有敌三个纵队尾随追逼,前有敌兵把守,蒋介石又调四川军阀部队急进河岸,大有重演历史旧幕的气势。在这样严峻的关头,毛泽东下令夺取泸定桥,强渡大渡河,并且很自信地说,红军不是石达开。果然,红军22勇士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英勇地攀过铁锁桥,先锋团随后,消灭了敌人的火力据点,攻下了泸定桥,创造了历史上的奇迹。毛泽东露出了胜利的微笑,夸奖了红军战士的勇敢精神。

制服荆江,人定胜天。荆江,是长江自湖北省枝江至湖南省岳阳县城陵矶段的别称,长420公里,河道弯曲,两岸地势低洼,解放前是长江中游多水灾的地区。旧中国,荆江两岸人民饱受水患,“长江万里长,险段在荆江”。上自枝江下至城陵矶的荆江,由于泥沙淤积,河床升高,每年洪峰一到,江堤溃口,洪水横溢,江汉平原一片汪洋,武汉街头涉水行船。洪水不知夺走了多少人的生命。仅1931年和1935年两次发大水,荆江两岸就淹死26万余人,落潮后,白骨遍野,惨不忍睹。国民党反动派不仅不为人民治水,而且利用水患大肆搜刮民脂民膏。这里流传着一首民谣:“荆江水啊,凶又狂,万亩良田成汪洋。官家高船饮美酒,百姓血泪汇满江。”建国后,荆江水患是毛泽东关注的一个热点,他曾和有关同志一起研究治理方案。1952年,中央作出修建荆江分洪工程的决策,他还亲笔书写了“为广大人民的利益,争取荆江分洪工程的胜利!”的题词,并派中央慰问团送到工地。工程竣工后,于1954年成功地排走了一次百年罕见的洪水,保住了江汉平原、武汉三镇和千百万人民的生命财产。1958年3月,毛泽东乘船来到荆江,视察了十分壮观的分洪大闸,在驯服的江水里徐徐而过。

三峡风光无限美。1958年3月29日,毛泽东乘江峡轮从重庆出发,晚泊白帝城。第二天早饭后,起航进入三峡。三峡即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为著名的长江天险。西起四川奉节白帝城,东迄湖北宜昌南津关,全长193公里。瞿塘峡居西,在奉节县内,全长约8公里,以雄奇险峻著称。两岸崇山峻岭,高耸入云。临江一侧峭壁千仞,宛若刀削。著名的白甲、赤盐山对峙大江南北,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山高峡窄,仰视碧空,云天一线。白居易《夜入瞿塘峡》诗云:“岸似双屏合,天如匹练开。”峡西端入口处,两岸断崖壁立,高数百丈;宽不及百米,形同门户,名“夔门”,素有“夔门天下雄”之称。由此纳长江上游之水于一门而入峡,峡中水深流急,江面最窄处不及50米,波涛汹涌,奔腾呼啸,令人惊心动魄。峡区名胜古迹白帝城、大溪新石器遗址及风箱峡古代悬棺等均有名。巫峡居中,长约40公里,横跨巫山、巴东两县。“巫山七百里,巴水三回曲”。由于山奇水秀,风光绮丽,为三峡之首。巫山十二峰,即屏列南北两岸。神女峰下大江南岸为授书台,民间传说,即神女授大禹书处。江北岸集仙峰下有石壁临江,俗称孔明碑,刻“重岩叠嶂巫峡”六字,传为诸葛亮所书。西陵峡居东,在湖北秭归、宜昌境内,长约75公里,以滩多水急闻名。长江三峡,毛泽东久仰其名,此次路过,机会千载难逢。这天,船启动后,他一直留在驾驶室,透过宽敞明亮的驾驶窗,观赏三峡风光。美丽多姿的山水,震慑着他的心。他默默无语,有时目不转睛唯恐漏过一寸山水。船至巫峡,他特别留意从几个侧面看了神女峰,直到快过完西陵峡,才回到船舱客厅。“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毛泽东默诵着李白的这首名诗,回味着刚经历过的一系列峻险奇丽的场景,心中说不出的喜悦和轻松。

当然,最令毛泽东兴奋的还要数畅游长江。长江,自古以来号称“天堑”,因其地势复杂、水深莫测、江面宽阔、风急浪大,不知吞没了多少过往的船只和生命。别说游泳,就是行舟,也要冒着极大风险,绝非易事。可是,毛泽东游过去了,凭着胆量和勇气,凭着信念、意志和力量,一次次地闯过风浪、战胜激流,到达彼岸。彼岸就是目的,目的是一定要达到的,不论有多大的困难。站在岸上,望着无可奈何的江水,毛泽东身心大快,酣畅淋漓,无比骄傲。长江的种种经历,充分地表现了毛泽东的性格,是他一生中比较传奇、精彩的一页。

同类推荐
  • 名家眼中的100位中国名人脸谱

    名家眼中的100位中国名人脸谱

    不及格的政治家——王春榆点评李自成;投机分子: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柏杨眼中的吴三桂;伊非寻常女,境界堪绝伦——阎崇年眼中的孝庄;慎之又慎解难题——阎崇年解读康熙……本书收录百篇名家眼中的100位中国历史名人的评论。
  • 悲壮刺客——荆轲

    悲壮刺客——荆轲

    《中国古代武将壮士:悲壮刺客荆轲》为丛书之一,写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刺客荆轲的传奇故事。他为了信念和承诺,视生命为浮尘,在刀光剑影中挥洒游侠义气,所体现的,正是“士为知己者死”的牺牲精神。
  • 满腔热血洒空林:左宗棠

    满腔热血洒空林:左宗棠

    本书记述了左宗棠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从他的身上,读者可以看到封建社会中一位朝廷重臣的高超的军事谋略、精辟的治军方法、极高的政治才能、强烈的爱国之心。
  • 大艺术家的故事(古今中外英雄伟人故事系列)

    大艺术家的故事(古今中外英雄伟人故事系列)

    《大艺术家的故事》艺术可以再现历史,概括生活,表现人类的内心世界。艺术是人类精神的集中、高度的反映。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许多伟大的文学家、艺术家,达·芬奇便是这一时期伟大的艺术家和哲学家。贝多芬的名字是和音乐联系在一起的,他的音乐以博大的胸怀、强大的冲击力,震撼了世界乐坛,因此,他被人们尊称为“乐圣”。梵高的一生是穷困潦倒的一生,也是具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他在短短的十年绘画生涯中,为世界留下了《向日葵》、《鸢尾花》、《加歇夫人》等作品······
  • 最后的乡贤:郭连贻传

    最后的乡贤:郭连贻传

    滨州市作协主席李登建所著长篇散文体人物传记《最后的乡贤——郭连贻传》具体、生动地记叙了传主郭连贻一步步成为“乡贤”的过程,并以郭连贻为中心,雕塑了一组乡贤的群像,着力表现乡贤阶层的生存状态和精神追求,通过“乡贤”这一中华民族传统色彩浓厚的文化符号,反映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个视角独特、内涵丰富、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兼备的优秀文本。84岁的郭连贻老人是一位生长在乡野的饱学之士,一生坎坷,命途多舛,而这却正好是他艺术创作得天独厚的资本;他游曳于稼穑笔墨之间,甘于寂寞和清贫,类似深山里的隐士,但他的学问、品行、君子风范慢慢吸引了众多喜欢文学、文史、书法艺术的同道,成为一个影响当地文化发展的了不起的人物。本书形象地揭示了乡贤对地方文化发展的巨大影响,如果说官方文化倡导的东西是骨架,那么他们营造的则是其细胞、血肉,一个地方活生生的文化恰恰是由他们传承着。一代一代乡贤以令人钦佩的智慧、热忱、执着和辛勤劳动,培育了一个地方的文化生态环境,形成了一个地方的文化“地气”。在艺术上,《最后的乡贤——郭连贻传》以大量典型细节,细致的描绘、刻画,竭力突出文学性;不满足于讲述传奇故事,更多地将笔触伸向人物的精神世界,淋漓尽致地展示其内心的冲突,灵魂的挣扎,富有人性深度和思想深度。同时作者试图借助这位梁邹大地、文化、民俗孕育的乡贤,打通历史,打通儒、释、道、书法、绘画、文学……密集的知识点和成熟的文化分析力、判断力,为这本书增添了底蕴与阅读的魅力。
热门推荐
  • 星空下有你

    星空下有你

    就那样,他们误打误撞相识了,命运的年轮将他们划分在了一起。不知什么时候,一颗种子,在这两位少年,少女心中悄然萌生。似乎就像幸运绳编制的网子,网住了种种奇迹,都说轰轰烈烈的爱情不如平平淡淡的守护,这两位少年又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
  • 春风校雨

    春风校雨

    生活中,她是铮铮铁骨的假小子。爱情里,她是一个真正的弱女子。他一直的爱着她,保护她。尽管他们之间有很多的障碍,但是伟大的爱情给了他们在一起的勇气和力量。
  • 极速天神

    极速天神

    一个简单弱小的速度天赋。在刘景手里,却是化作了超强的战斗力,无限分身,以及那永恒的虚拟国度。这是关于极速天神的故事。
  • tfboys之唯爱你

    tfboys之唯爱你

    四叶草请进,文文更新不定时,但不会弃文。作者新手上路,不喜勿喷。三年前的约定,樱花树下,你的泪水,刺痛了谁的眼,伤透了谁的心。“我忘不了你,真的忘不掉。我怎么就这么犯贱!!!”“……对不起,我爱你……”“我不爱你?!那我回来干什么?我有病吗!!”梓珞坐在樱花树下,回想着一幕幕,只有心死了才不会痛吧……
  • 江海逆流

    江海逆流

    【荣家不灭,蓝天不退!】蓝天是谁?为何要大开杀戒?他会有这么大的能量,让黑夜变成蓝天形成永昼?唯一可以确定,他不是地球人!他不需穿越,也不需子宫孕育!!他本身就是金手指!!!感谢那些雪中送炭侠义相挺的推荐票,因为你们这本书才可以写到现在,因为你们这本书才可以永保安康。
  • 云裳飞舞

    云裳飞舞

    慕云裳,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七皇女!俊美的贴身侍卫,寡言的暗卫许之以心;美丽妖娆的云隐国第一美男为之倾心;邪魅的莫岱国二皇子为她倾其所有……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攀登武道至尊

    攀登武道至尊

    地球少年转世奇异世界,开启红颜知己,攀登武道之路
  • 时光荏苒原来我们不曾离去

    时光荏苒原来我们不曾离去

    一场美丽的邂逅,使他们开始有了交集,而当他们两个的心慢慢的靠近。撞出了火花。,他们便走到了一起,但因为种种原因。寒星紫的离开,使尹哲轩的心都碎了,而多年后。他们再度重逢,互道一声“好久不见”只是这一声,他们的命运又再次触碰
  • 君临天下:悠然倾城

    君临天下:悠然倾城

    筱雨悠然落花心.雨落倾城夏未凉.…四个人两男两女,一个君一个圈四个你们。…此文又名:悠然倾城…情结纯属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