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58200000008

第8章 思想圣哲(7)

1894年初,为了共商复兴奥运会大计,顾拜旦建议于同年6月举行一次国际体育会议,并致函各国体育组织选派代表参加。顾拜旦和他的支持者们还通过各国驻巴黎使馆,同国际社会上的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广泛联系。他们的努力收到了成效,一些国家的驻法使节和科教界名流纷纷表示了他们的支持。在国际上各种因素的促进和顾拜旦的不懈努力下,创办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各种准备工作就绪了。

1894年6月16日至24日“国际体育运动代表大会”在巴黎索邦神学院举行,到会的正式代表79人,他们是来自美国、英国、俄国、瑞士、西班牙、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和希腊等12个国家和49个体育组织的代表。会议期间,又先后有20几个国家致函,向大会表示了支持和祝贺。顾拜旦的精心设计和主持,唤起了与会者对古代奥运会的神往,与会代表一致同意顾拜旦的主张,决定复兴奥林匹克运动会,并通过了《复兴奥运会》的决议。6月23口,大会通过了成立国际奥委会的决议,顾拜旦从79名正式代表中挑选出15人任第1届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委员,大会还决定由奥运会举办国的国际奥会委员担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由于首届奥运会将于1896年在希腊首都雅典举行,因此希腊委员维凯拉斯当选国际奥委会第一任主席,顾拜旦为秘书长。

1896年4月6日至15日,第1届现代奥运会终于如期在雅典举行。虽然组织尚不很正规,但它却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正式诞生的重要标志,在世界体育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具有继往开来的意义。至此,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终于登上了历史舞台,它掀开了人类文明史上新的一页。

1896年首届奥运会结束后,顾拜旦接任国际奥委会主席。他担任这个职务一直到1925年,是迄今任期最长的主席。当时,奥委会作为一个国际组织,知名度很小,而奥林匹克运动会,还远没有成为世界性的运动盛会,参赛选手少,成绩平平,新闻界反应冷淡,总之,当时的奥林匹克运动还是一个襁褓中的婴儿,随时都有夭折的危险。1900年在巴黎举行的第2届奥运会结束后,有人挖苦说,奥运会只不过教会了参赛者如何接过奖品。

初期的挫折,促使顾拜旦对奥林匹克运动进行深入地思考,他的“奥运思想”在这一阶段渐趋成熟。他起草了《奥林匹克宪章》,并以历史学家的深邃眼光和文学家的优美笔调,阐述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哲学基础、教育功能和美学意义。

从一开始他就规定了国际奥委会的独立性和中立性,奥委会不受任何政治势力左右,不接受任何组织津贴。顾拜旦认为:“独立性使我们能够做许多事。”他奠定的理论基础,使得奥林匹克运动经受住了百年风雨的考验,发展成为一个持久的以竞技体育为手段的社会文化与和平运动。

每当奥运会来临之际,我们就会想起他。他说:“四年一度的奥运会是为人的精神服务的,这是奥运会的活力所在”,“奥林匹克运动应该体现双重的崇拜,即对力量的崇拜以及对身体及精神的协调一致的崇拜”“它应该体现肌肉、能力、思想三者的一致性”。

奥运会的名言“重要的不是取胜,而是参与”是在第4届奥运会上提出的。1908年7月24日,英国举行第4届奥运会的招待酒会。在酒会上,顾拜旦说:“昨天是星期天,我们在圣保尔市举行了奥运会的开幕仪式。主教用十分美好的语言谈到这个仪式,他说,重要的不是取胜,而是参与。先生们,让我们记住这句强有力的话吧,在人生中,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战斗。是的,这是最根本的一点:不是曾经战胜过,而是曾经战斗过。”

“更快、更高、更强”是奥运会最有名的格言,人们也许不知道它是法国阿尔克伊神学院院长迪东的话,他为学校体育协会写下这句勉励的话。它与顾拜旦一贯的想法相吻合,顾拜旦常常引用迪东的这句名言,以至人们误认为这话是顾拜旦“发明”的,但此话确实是经过顾拜旦的传播而成为奥运格言的。它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体育的范围,成为体现人类进取精神、激励人类蓬勃向上的名言。

顾拜旦的奥林匹克运动的哲学思想,后来他都写进《奥林匹克回忆录》这一巨著中,他为后人留下了一份丰富的思想遗产。在奥林匹克运动日益壮大的今天,我们仍然感到他的言论的经典性,感到他思想的光芒,他被称为“现代奥林匹克之父”,实在是人心所向,毫不为过。

1925年的春天,国际奥委会在景色壮美的欧洲名城布拉格举行第23届全会。在这届全会上,担任了两年国际奥运会秘书长、近30年国际奥委会主席的顾拜旦,在完成了复兴奥林匹克的伟业,实现了奥林匹克梦想之后正式退位。

1937年9月2日,顾拜旦在湖边散步时,因心脏病突发跌倒在地,匆匆离开人世。他的遗体安葬在洛桑市郊的“小牛树林公墓”里。根据他的遗愿,他的心脏于1938年安葬在奥林匹克运动的发祥地——奥林匹亚的山下,他希望时刻感受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脉搏。此后,历届奥运会在希腊点燃圣火之后,持火炬者都首先围绕埋有顾拜旦心脏的墓碑跑一圈,以表示对这位伟大的奥林匹克先驱的无限崇敬。

顾拜旦不但是一个杰出的国际体育活动家,而且还是一个卓有成就的教育学家、历史学家。他一生著有《1870年后的法国史》《教育制度的改革》《英国教育学》《运动的指导原理》《运动心理之理想》《体育颂》等著作。其中,最有名的是他在1912年斯德哥尔摩奥运会期间发表的《体育颂》,并因此而获得该届奥运会金质奖章。

国际奥委会前主席萨马兰奇认为顾拜旦的伟大功绩在于将体育运动提高到具有普遍价值的高度,并赋予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理论和实践。为了维持奥运会的正常运作,顾拜旦本人无偿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到后来他不得不变卖了自己的家产,晚年的顾拜旦过着非常清贫拮据的生活。顾拜旦使原来古希腊各个城邦之间举行的古奥运会变成了今天全世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可以参加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同时他一生所倡导的奥林匹克精神和宗旨也在国际交往中发挥着无以替代的作用和影响力,同时他也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古希腊是人类文明的源头,恢复古希腊的光荣传统是雅典的骄傲。奥林匹克运动会能给全世界的青年提供一个兄弟般幸福见面的机会,消除种族间的仇恨,把文明的国家从野蛮的种族奴役中拯救出来,从而促使全人类的和平。

——顾拜旦

我们宣誓我们将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忠诚比赛,尊重指导比赛的各项规则,并愿意以真正的体育道德精神,为了国家的荣誉以及体育的光荣参加比赛。

——顾拜旦的奥林匹克宣言

慈善工作者特蕾莎修女

特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原名艾格妮丝·刚察·博加丘(Agnes Gonxha Bojaxhiu,1910—1997),是世界著名的天主教慈善工作者,主要替印度加尔各答的穷人服务。因其一生奉献给解除贫困,而于1979年得到诺贝尔和平奖,并被教皇约翰·保罗二世在2003年10月列入了天主教宣福名单。目前特蕾莎修女的名称也变为真福特蕾莎修女(Blessed Teresa)。

2009年10月4日,诺贝尔基金会评选“1979年和平奖得主特蕾莎修女”为诺贝尔奖百余年历史上最受尊崇的三位获奖者之一。

12岁时,特蕾莎加入了一个天主教的儿童教会;15岁时,在印度接受传教士的训练工作;18岁时,先是在一位耶稣会修道士的辅助下,加入爱尔兰修道会,这使她有机会跨越欧洲,从马其顿来到都柏林,接受为期一年的训练。结业后,特蕾莎被派到印度加尔各答圣玛利亚修道院的学校教书。她在那里讲授地理和历史课长达17年之久,最后成为学校校长。

她以前不叫特蕾莎,而是叫艾格妮丝。按照教规,成为终身侍奉天主的修女需要经过两次发誓。1931年,在她21岁的时候,她第一次发誓时,就为自己取了这个教名“特蕾莎”,以此纪念被称为传教圣女的法国加尔默罗会修女圣·特蕾莎。

在圣玛利亚修道院所在地加尔各答,一堵高墙隔绝开了两个世界。里面的世界充满蜡烛、鸽子、赞美诗、安宁与祥和,外面的世界则是遍布贫穷、饥饿、疾病和痛苦,那些瘦骨嶙峋、皮肤黝黑、衣不蔽体、臭气薰人的乞丐、孤儿、老弱、病人和穷汉缩在角落,那些行将就木的病人身体发臭,身上布满蛆虫。

当这位在女子学校和修院高墙内过着优雅的欧式生活的欧洲女子第一次走到那个凄惨破败、可怕肮脏的世界中,看到那些乞丐、孤儿、老弱、病人和穷汉,她的伟大命运就开始转折了。

她在决定做这件事之前,一直过着好日子,那是一种悠闲、优雅的欧式生活。在欧洲,以教士和修女为职业的人们从来不愁生计问题,她们有一个庞大而稳固的组织,这个组织有着良好而丰厚的福利制度,在教会这双温暖而安全的羽翼下,她们可以自由成长,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现在我们已经无法知道特蕾莎修女是什么时候第一次从那道高墙里走出来的。我们只知道,有一天,她到巴丹医院开会,在路过车站广场的时候,看到了一位老妇人,倒在路上,像是死了一般。特蕾莎停住了脚步,蹲下来仔细观察:破布裹着脚,爬满了蚂蚁,头上好像被老鼠咬了一个洞,残留着血迹,伤口周围满是苍蝇和蛆虫。她赶紧替老妇人测量呼吸及脉搏,似乎还有一口气,她赶走苍蝇,驱走蚂蚁,擦去血迹和蛆虫。特蕾莎心想,如果任她躺在那里,必死无疑。于是她暂时放弃了去巴丹的行程,请人帮忙把老妇人送到附近的医院。医院开始时对这个没有家属的老妇人不予理会,但医师在特蕾莎的再三恳求下,便替老妇人医理,然后对特蕾莎说:“必须暂时住院,等脱离危险期后,再需找个地方静养。”

特蕾莎把病人托给医院后,立即到市公所保健课,希望能提供一个让贫困病人休养的埸所。市公所保健课的课长是位热心的人,他仔细听完特蕾莎的请求后,便带她来到加尔各答一座有名的卡里寺院,答应将寺庙后面信徒朝拜后的一处地方免费提供给她使用。

他们一开始受到印度教区婆罗门的强烈反对,理由是特蕾莎修女不是印度人。然而特蕾莎修女不畏反对,依然在街头抢救许多临危的病患到收容所来替他们清洗,给他们休息的地方,其中也包括印度教的僧侣,此举感动了许多的印度人,于是反对声浪就渐渐地平息了。

自从找到这个落脚点后,不到一天的时间,修女们就将30多个最贫困痛苦的人安顿了下来。其中有个老人,在搬来的那天傍晚就断了气,临死前,他拉着特蕾莎的手,用孟加拉语低声地说:“我一生活得像条狗,而我现在死得像个人,谢谢了。”

这一天过后,她若有所悟,这就是自己真正应该干的事。

于是,在1952年8月,这所名副其实的贫病、垂死者收容院正式成立,当时在入口处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著“尼尔玛·刮德”,按孟加拉语的意思,就是“纯洁之心”。

她的故事很快就传了开来,有越来越多的人被她的精神感动,有爱心的女孩子们也加入这为贫苦人献身的事业,掌权者和有钱人因为她的行为而良知触动给予她资金和物质的支持,也有更多的地方有人慕名前来寻求她的帮助。

她把她的事业迅速扩大。她和其他修女一起办起了“儿童之家”,收养从路上拣来的先天残疾的弃婴,把他们抚养成人,告诉他们“你是这个社会重要的一分子”;她建立了“麻风病康复中心”,收治照顾那些甚至被亲人唾弃的麻风病人,让他们感到自己“并没有被天主抛弃”;最著名的是她在贫民区创办的临终关怀院,使流落街头的垂死者得以在呵护中度过生命中最后的时光。她说:“这些人像畜生一样活了一辈子,总该让他们最后像个人样。”那些被背进关怀院的可怜人,有的躯体已经被鼠蚁咬得残缺不全,刚入院洗澡时往往用瓦片才能刮去身上的污垢,最后握着修女的手,嘴角带着微笑“踏上天国之路”。一个原本对特蕾莎修女的善行心存疑虑的印度教法师,当看到她一丝不苟地为一个快死的男人清理布满蛆虫的伤口,惭愧地说:“我在寺庙供奉圣母女神三十年,今天才看见圣母的肉身!”

从那时候开始,罗马教廷准许特蕾莎创设仁爱修女会。从修会创立迄今,不断有人申请加入这个修会。

1986年仁爱修女会回应教宗保罗六世的邀请,在罗马设立(分支)办事处,随即在世界五大洲各处兴建贫苦之家等等。仁爱修女会的扩展迅速,远胜过教会历史上所有的修会。

现今,许多修会正濒临衰弱不振的颓势,唯有特蕾莎创办的修会却不断兴旺、扩展。1995年的统计资料显示,全世界已有137个国家有仁爱修女会的组织,550间慈善机构和场所。有数以百万计的人从中得到了帮助。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1982年,当她得知黎巴嫩贝鲁特一所前线医院有60余名巴勒斯坦弱智儿童处在生死关头时,她便冒着生命危险赶到那里,劝说以色列军队和巴勒斯坦游击队暂时停火,让她进入医院,把那些儿童一一抱上车,转移到安全地带。当时有一名随行的西方记者在后来的报道中写道:“她那因为孩子们得救了而显出的自豪神情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我曾经和许多国家的总统、女王有所来往,但却从来没有像那天那样对一个人如此敬畏。”

这位瘦小但倔强的修女就是这样惊动整个世界的。

她所帮助的人从来不上教堂,因为衣衫破烂;不会哭泣,因为没有眼泪可流;甚至不会请求,因为一向没有人会理睬他们。但在这位可爱的修女眼中,他们的生命同样值得享有尊严,那是同一个上帝,他们的伤痕就是基督的伤痕。

她实践了耶稣基督所说的:“你们对最小兄弟(姊妹)所做的,就是对我做的。”

回过头来看,她只是一个活在20世纪现代商业社会的普通修女,但她的行为却像圣人耶稣一样。是什么原因让一个衣食无虞的小学校长变成一个圣徒的呢?

特蕾莎自己说道,那是缘于1946年9月10日一列夜班火车上的经历。那晚,她得到了耶稣基督的启示。她这样描述当时的情景:

“我听到一个声音,要求我放弃一切,跟随基督进入贫民窟,以便我能在最穷的穷人当中服侍他。我知道这是他的意思,我要照办。”

同类推荐
  • 大清王朝之爱新觉罗

    大清王朝之爱新觉罗

    清朝是中国封建历史上的最后一个朝代,统治者为满族爱新觉罗氏。在明朝朱氏家族统治日渐没落的时候,东北苦寒之地的一个家族日益崛起,这个家族起先只是为了报杀父之仇,随着实力不断扩大,志向也由复仇变为建国乃至征服天下。清爱新觉罗家族自入关后,共历十帝,统治近三百年。爱新觉罗家族统治的历史中,家族问争斗没有前朝各代激烈,最大的问题在于“华夷之争”下的民族融合。爱新觉罗家族的统治使封建经济达到了顶峰,但同时,由于闭关自守、盲目自大,使中国在近现代落看于世界发展。
  • 深入非洲三万里:李文斯顿传

    深入非洲三万里:李文斯顿传

    150年前,李文斯顿深入非洲这块被称为蛮荒之地的“黑暗大陆”,面对异教文化、从林猛兽的强势围攻,李文斯顿满怀敬畏、热忱与信心。透过作者的生花妙笔,其千辛万苦、九死一生的探险奇遇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读之兴味盎然不忍释手。除了险象丛生的惊奇之旅外,非洲的山川河流之美,动物植物之奇,风土人情之最,莫不跃然纸上,作者娓娓道来,令人感动莫名。本书配有多幅珍贵的图片、插画与地图,更助人享受身临其境的阅读印象。
  • 一生要知道的中国文化名人

    一生要知道的中国文化名人

    本书介绍了各个时期最优秀的作家,透过他们了解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或是学习他们的成败之道,从中汲取人生智慧。
  • 人生边上,心城内外:钱钟书的围城人生

    人生边上,心城内外:钱钟书的围城人生

    钱钟书是中国二十世纪的大文学家,他从小接受传统文化教育,中学时擅长中文、英文。大学时期,他刻苦学习,广泛接触世界各国的文化学术成果。成年后,他遇见爱情,经历艰难,修成正果,继而留学深造走向世界。回国后与妻子相濡以沫,患难而来,坚持文学创作。他深入研读中国的史学、哲学、文学经典,同时不曾间断过对西方新旧文学、哲学、心理学等的阅览和研究,著有多部享有声誉的学术著作。有千古名篇《管锥编》,他的散文和小说也很出色,特别是长篇小说《围城》,其文才横溢,妙喻连篇。推崇者甚至冠以“钱学”。《人生边上,心城内外:钱钟书的围城人生》将带你走进一代文学巨匠钱钟书的人生沉浮。
  • 刘邦创业记

    刘邦创业记

    这是一部草根闯荡终极职场的实录。刘邦出身农家,年过而立才当上了大秦帝国的基层乡镇干部。就这么一个毫不起眼的小角色,却在秦末的动乱中脱颖而出。他仅仅用了不足三年时间就把自己的几十名追随者变成了几十万,从泗水亭长混成了汉王。他又用了四年时间,与自己的朋友兼兄弟、历史上最强悍的军事家项羽争夺天下,最终把看似不可战胜的楚霸王逼死在乌江口。刘邦在当上皇帝后,又用了七年时间收拾秦帝国留下的烂摊子,打造出了一个生机勃勃的大汉王朝。刘邦,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平民皇帝。他的成功模式历经千年仍有借鉴意义。
热门推荐
  • 三国之万界共享与掠夺

    三国之万界共享与掠夺

    没有什么是不可以掠夺的,有的只是杀或杀。。。
  • 重生之以沫槿白

    重生之以沫槿白

    上辈子楚亦沫一直认为他们的婚姻只是一场错误,伤害了自己也伤了他。临死前才明白自己对他的心意,可却早已物是人非。重生后的她为了能和顾槿白并肩作战找寻事情的真相远走他乡四年。……“没工作就只能啃老公了。”“我不介意让你啃的。”“别人还会说我是个吃软饭的。”“不怕,要吃也是吃我的软饭。”……“不管多久我都会在这里等你回来。”“这辈子除了你我不会相信任何人。”【无渣男,男强女强】
  • 灵魂密码

    灵魂密码

    《灵魂密码》是瘦西鸿的一本诗歌选集,集中展示了诗人近几年的优秀诗篇,本书从不同题材、不同角度把握和切入,使诗人深入时代的脉搏和人的灵魂深处,深深洞悉了他与时间和空间的关系和秘密,从而得以抒发对灵魂的追寻与叩问,具有较高的诗学艺术价值。
  • 我本无上

    我本无上

    一身白衣临凡尘不踏天路枉为神从下五域走出的白衣少年是否能够君临诸天,一切精彩尽在我本无上
  • 摇槐无念

    摇槐无念

    狐狸最爱的是鱼,所以我就把鱼让给你了。后来我不爱你了,所以鱼我就自己吃了。
  • 金融大厦

    金融大厦

    每一个怀揣着梦想来深圳的都幻想过,在某年的谋一天可以出人头地,可以过上体面的生活。可对于一个没有学历和背景的年轻人,成功又谈何容易,拼搏,熬夜,挫折和枯燥的工作又磨灭了多少年轻人的梦。成功的渴望和物质享受又让多少人偏离了最初的初心。原宇是个有夜心有勇气精力充沛的年轻人,他为人热情大方讲义气,
  • 火影之诅咒之瞳

    火影之诅咒之瞳

    鬼使神差的想写一本火影同人。作为一个火影迷,追剧追了那么多年,也想写点什么缅怀吧。当然,我不会写什么无敌啊,后宫啊,yy啊,我想写的是一个现代人在没有太多金手指的情况下,靠着知道的不完全的剧情努力在这个满是恐怖分子的世界活下去的故事。主角是我最喜欢的宇智波一族的,并且为着不让家族被灭而努力奋斗。故事会着重讲三战左右的事,还有我对很多事情的猜测。比如从二代开始宇智波族被渐渐削弱,日向的崛起,暗部和根的发展,嗯,应该挺有意思的。里面不光会有热血,也会有权谋。毕竟智慧也是力量的一方面。况且火影里的很多东西我觉得是值得挖掘的,并且很有最后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吧,我会很努力的更新的。
  • 国术传人的华娱

    国术传人的华娱

    这是一个国术传人在娱乐圈里肆虐的故事……这是一个国术传人和娱乐圈不得不说的故事……(平行时空,请勿较真)
  • 无上霸主

    无上霸主

    末流世家的邪小公子天才耀眼。在一次冲击地级实力时,不幸失败。天才的光环随之消失,成为世家中的笑柄。得罪世家,被逐出家族。一枚神奇的戒指,给他带来了重生。
  • 遇见诡异

    遇见诡异

    宇杰是一个大山出来的孩子,在城市他经过多年打拼,从身文分无,到负债累累,他已经无助了,却在这时,他捡到了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