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58200000032

第32章 文学大师(10)

他的朋友美孚公司经理罗杰斯氏,准备助他一臂之力,替他还债,但被马克·吐温直爽地拒绝了。更有许多向来钦佩他的人,自动联合起来为他募捐,支票从全国各地像雪片似的寄来,但都被马克·吐温一一原封退回,因为他不愿依靠别人的力量,决定一定要由自己来还债。他一向最轻视演讲的,可是为了还债,他开始到世界各地旅行,白天作公共讲演,晚上就住在旅馆里,忍受着一切的烦闷和思乡的忧愁。他计划在六年内还清一切债务,最后他终于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还清了一切债务。

虽然马克·吐温在商业投资方面表现的十分弱智,但爱神却对他特别青睐。他获得了自己一见钟情的美女奥丽薇亚的爱情,虽然他那身为纽约州埃尔迈拉大实业家的岳父兰登认为他是个生活不安定的作家,根本不想把女儿许配给他,最终他仍没经得住马克·吐温死皮赖脸,厚着脸皮但还算真诚的请求。据说当时马克·吐温一连登门拜访多次,有一次走出他们家,要搭乘他们家的马车离去时,马受了惊吓,突然腾跃起来,马克·吐温于是从车上摔了下来,腰部重重挨了一下。就这样,他在他们府上住了两个礼拜直到痊愈,这次机会是有意安排或是偶然,就不得而知了,不过趁此期间,马克·吐温取得了他们家人的好感,改变了兰登先生的初衷。

马克·吐温与妻子奥丽薇亚的感情一直很好,曾给妻子写了好多情意绵绵的情书。据说,马克·吐温所写的每一份原稿,都请妻子过目整理。为此,他常把写好的原稿放在妻子的枕头下,以便奥丽薇亚能在就寝前看到,而对奥丽薇亚的任何修改意见,他都奉若圣旨。

前半生以幽默作家活跃于世而渐次转变为悲观主义者的马克·吐温,后来曾经告诉家人:“我是在1835年哈雷慧星出现那年生的,它明年(1910年)将再度出现,我想同它一道走。要是我不能同它走,那将是我一生最大的憾事。”没想到竟一语中的,他果真在那年病逝,结束了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

在人生的前半,有享乐的能力而无享乐的机会;在人生的后半,有享乐的机会而无享乐的能力。

——马克·吐温

想出新办法的人在他的办法没有成功以前,人家总说他是异想天开。

——马克·吐温

短篇小说之父欧·亨利

欧·亨利(O·Henry),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William Syclney Porter,1862—1910),美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之一,曾被评论界誉为曼哈顿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他的作品构思新颖,语言诙谐,结局常常出人意料,代表作有小说集《白菜与国王》《四百万》《命运之路》等。其中一些名篇如《爱的牺牲》《警察与赞美诗》《带家具出租的房间》《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叶子》等使他获得了世界声誉。

1862年9月11日,美国最著名的短篇小说家欧·亨利出生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一个名叫格林斯波罗的小镇的一个医师家庭,父亲是医生。他所受教育不多,15岁便开始在药房当学徒,20岁时由于健康原因去得克萨斯州的一个牧场当了两年牧牛人,积累了对西部生活的亲身经验。1884年以后做过会计员、土地局办事员、新闻记者。此后,欧·亨利在得克萨斯做过不同的工作,包括在奥斯汀银行当出纳员。他还办过一份名为《滚石》的幽默周刊,并在休斯敦一家日报上发表幽默小说和趣闻逸事。1887年,亨利结婚并生了一个女儿。正当他的生活颇为安定之时,却发生了一件改变他命运的事情。1896年,奥斯汀银行指控他在任职期间盗用资金,他为了躲避受审,逃往洪都拉斯。1897年,欧·亨利因回家探视病危的妻子被捕入狱,判处5年徒刑。在狱中曾担任药剂师,他创作第一部作品的起因是为了给女儿买圣诞礼物,但基于犯人的身份不敢使用真名,乃用一部法国药典的编者的名字欧·亨利作为笔名,在《麦克吕尔》杂志发表。1901年,因“行为良好”提前获释,来到纽约专事写作。

欧·亨利在大概十年的时间内创作了短篇小说共有300多篇,收入《白菜与国王》(1904)(其唯一一部长篇,作者通过四五条并行的线索,试图描绘出一幅广阔的画面,在写法上有它的别致之处。不过从另一方面看,小说章与章之间的内在联系不够紧密,各有独立的内容)、《四百万》(1906)、《西部之心》(1907)、《市声》(1908)、《滚石》(1913)等,其中以描写纽约曼哈顿市民生活的作品为最著名。他把那儿的街道、小饭馆、破旧的公寓的气氛渲染得十分逼真,故有“曼哈顿的桂冠诗人”之称。他曾以骗子的生活为题材,写了不少短篇小说。作者企图表明道貌岸然的上流社会里,有不少人就是高级的骗子,成功的骗子。欧·亨利对社会与人生的观察和分析并不深刻,有些作品比较浅薄,但他一生困顿,常与失意落魄的小人物同甘共苦,故能以别出心裁的艺术手法表现他们复杂的感情。他的作品构思新颖,语言诙谐,结局常常出人意外;又因描写了众多的人物,富于生活情趣,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

他最出色的短篇小说如《爱的牺牲》《警察与赞美诗》《带家具出租的房间》《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叶子》等都被列入世界优秀短篇小说之中。

欧·亨利还以擅长结尾闻名遐迩,美国文学界称之为“欧·亨利式的结尾”。他善于戏剧性地设计情节,埋下伏笔,作好铺垫,勾勒矛盾,最后在结尾处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或使主人公命运陡然逆转,使读者感到豁然开朗,柳暗花明,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禁拍案称奇,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有一种被称为“含泪的微笑”的独特艺术风格。欧·亨利把小说的灵魂全都凝聚在结尾部分,让读者在先前的似乎是平淡无奇的而又是诙谐风趣的娓娓动听的描述中,不知不觉地进入作者精心设置的迷宫,直到最后,忽如电光一闪,才照亮了先前隐藏着的一切,仿佛在和读者捉迷藏,或者在玩弄障眼法,给读者最后一个惊喜。在欧·亨利之前,其他短篇小说家也已经这样尝试过这种出乎意料的结局。但是欧·亨利对此运用得更为经常,更为自然,也更为纯熟老到。

描写小人物是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最引人瞩目的内容,其中包含了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欧·亨利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深谙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同时也切身感受过统治阶层制定的法律对穷人是如何无情。因此,他把无限的同情都放在穷人一边。在他的笔下,穷人有着纯洁美好的心灵,仁慈善良的品格,真挚深沉的爱情。但是他们却命运多坎,弱小可怜,孤立无援,食不果腹,身无居所,苟延残喘,往往被社会无情地吞噬。这种不公平的现象与繁华鼎盛的社会景象相映照,显得格外刺目,其中隐含了作者的愤愤不平。

欧·亨利的小说通俗易懂,其中无论发生了什么,发生在何处,也无论主人公是何等人物,他的故事写的都是世态人情,并且具有浓郁的美国风味。一般说来,驱使人们行动的欲望和动机是相当复杂的,但是欧·亨利人物的思想相对来说却都比较简单,动机也比较单一,矛盾冲突的中心似乎都是贫与富。这一方面大概因为美国是个平民社会,不存在天生高人一等的贵族阶级,既然金钱面前人人平等,贫富差距就成了社会的主要矛盾。另一方面,此时正值美国内战后的“镀金时代”,拜金主义盛行,坑蒙拐骗样样齐全,贪污舞弊泛滥成灾,似乎只要人能赚到钱便是成功,并不问问钱的来历是否清白合法,难怪金钱的占有程度便成了人们关注的中心。与欧·亨利同时代的马克·吐温说得好:“在世界上任何地方,贫穷总是不方便的。但只有在美国,贫穷是耻辱。”

欧·亨利笔下的芸芸众生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金钱主宰的世界中,他们的处境动机,他们的喜怒哀乐,大都与金钱的占有有关,所以欧·亨利描绘的世态人情,无论是善是恶,都有某种美国式的单纯。

欧·亨利小说中感人至深的落魄的小人物在艰苦的求生环境中,仍能对他人表现出真诚的爱与关怀,作出难能可贵的牺牲。为了给丈夫购买一条白金表链作为圣诞礼物,妻子卖掉了一头秀发。而丈夫出于同样的目的,卖掉金表给妻子买了一套发梳。尽管彼此的礼物都失去了使用价值,但他们从中获得的情感是无价的。为了鼓励贫病交加的年轻画家顽强地活下去,老画家于风雨之夜挣扎着往墙上画了一片永不凋落的常青藤叶。他为自己的杰作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青年画家却因此获得勇气而活了下来。一个富人已经沦落到挨饿的地步,但他坚持履行自己的一年一度在感恩节请穷朋友吃饭的职责;而刚吃饱饭的穷朋友为了使对方满意,也忠实地扮演了自己的角色。他们各自作出牺牲,为的是给他人一点安慰。所有这些都未必称得上轰轰烈烈的大事,只是小人物们日常完成的小事,但正在这些小事上,他们达到了善,达到了自己精神境界的至高点。

欧·亨利给美国的短篇小说带来新气息,他的作品因而久享盛名,并具有世界影响。美国自1918年起设立一年一度的“欧·亨利纪念奖”,以奖励每年度的最佳短篇小说,由此可见其声望之卓著。

在纽约,由于大量佳作出版,他名利双收。但他挥霍无度,又好赌,好酒贪杯。写作的劳累与生活的无节制使他的身体受到严重损伤。1907年,欧·亨利再婚。可惜,第二次婚姻对他来说并没有什么幸福可言。1910年6月3日,他病倒了。两天后,即6月5日,与世长辞,死于肝硬化,年仅48岁。

近百年来,欧·亨利的小说在全世界一版再版,始终拥有大量的读者,足见其作品的生命力。

一旦热爱艺术,什么奉献也不难。

——欧·亨利

人的眼睛都是探照灯!

——欧·亨利

文坛硬汉海明威

欧内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1899—1961)美国小说家,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是美国的精神丰碑,1926年发表成名作《太阳照样升起》,作品表现战后青年人的幻灭感,成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他也是1954年度(第五十四届)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1899年,海明威出生于美国芝加哥市郊橡胶园小镇。他母亲让他练习拉大提琴,他父亲教他钓鱼和射击。童年似乎没有创伤。中学时他是一个热情的、好竞争的标准美国男孩:学习成绩好,体育运动全面发展,参加辩论团,学校乐队里拉大提琴,编辑学校报纸《吊架》,还给文学杂志《书板》投稿,写短篇小说,写诗。有时还中途搭别人的车,出去旅行。有一次在禁猎区打鹭鸟,事后躲藏起来,免受法律制裁。某些批评家认为,海明威离家出游说明他童年过的是正常的生活;但在别外一些批评家看来,则象征他早年反叛橡树园的生活方式,反映他家庭生活中关系紧张。

母亲格雷丝·霍尔·海明威是公理教会信徒,宗教观念强,但也是一位有艺术修养的女人,她把家庭环境布置得如同教堂组织的文化沙龙。父亲克拉伦斯·艾德家兹·海明威是一个杰出的医生,热心的、训练有素的运动员,又是一个专业的研究自然界的人,他引起儿子对于户外活动的爱好。夏天,他们居住在密执安北部近彼托斯基湖畔的房子里,海明威医生有时候带他儿子一起出诊,横过华隆湖到奥杰布华族印第安人居住地去,他们经常一起钓鱼和打猎。他们关系密切,虽然父亲严于律己,对儿子的教育甚至比海明威太太更严格,更具有清教精神。

1917年4月,也就是海明威毕业前两个月,美国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卡洛斯·倍克尔写道:“他面临的几条路是上大学、打仗和工作,”海明威选择工作。他左眼有毛病,不适宜去打仗。1917年10月,他开始进堪萨斯市的《星报》当见习记者,这家报纸是美国当时最好的报纸之一。6个月之中,他采访医院和警察局,也从《星报》优秀的编者G.G.威灵顿那里学到了出色的业务知识。海明威在《星报》头一次知道,文体像生活一样必须经过训练。《星报》有名的风格要求单上印道“用短句”,“头一段要短。用生动活泼的语言。正面说,不要反面说”。海明威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学会把写新闻的规则化成文学的原则。

有一度他为多伦多《每日星报》和《星报周刊》写特写。他姐姐玛茜琳尼写道,他刚过完21岁生日,他母亲提出最后通牒:要么找一个固定的工作,要么搬出去。海明威搬了出去,到芝加哥当了一年《合作福利》的编辑,这是一份宣传合作投资的机关报。那年冬天,他认识了他在文学界头一位重要的朋友舍伍德·安徒森,并且通过安徒森,认识了“芝加哥派”的其他成员。同时他认识并爱上了哈德莱·理查孙,她是一位漂亮的红发女郎,比他大8岁。1921年9月,海明威与哈德莱结婚,在家里的乡间别墅度蜜月,接着去多伦多,当了几个月的特写记者。

1923年,他的几篇作品被刊物采用。哈丽特·蒙罗在《诗歌》上发表他的一首短诗;玛格瑞特·安德生和琴·希普在《小评论》(1923年4月)上发表了他6个短篇(共18个短篇,原拟于次年一月发表,总题为《在我们的时代里》;1923年夏天,罗伯特·麦卡门发表海明威第一部作品《三篇故事和十首诗》(三篇故事是《在密执安》《我的老头子》和《不合时宜》)。

1926年10月,斯克利布纳公司出版了《太阳照样升起》,不到30岁的海明威成了有好评的文学家。作为一位作家第一部长篇小说,销路不错,也博得了好评。海明威晚年在《流动宴会》这部书回忆1921至1926年间的生活情景时,追忆当时的梦想,刻苦的训练和灾难。梦想是牧歌式的:对哈德莱纯洁的爱,巴黎和伏拉尔勃等美好的去处,友人的情谊。刻苦的训练——把自己写为一个挨饿的人,渴望成功心切,无情地律己,同时也为了形成自己的文学风格。

1937年初,海明威去到西班牙,官方名义是北极美报业联盟记者,他却不是不偏不倚的旁观者。他借债为忠于共和政府的部队买救护车,在美国第二届全国作家会议上发言攻击法西斯主义,协助拍摄亲共和政府的影片《西班牙大地》(1938),发表了他唯一的一出长戏《第五纵队》,描写这场冲突。1939年他在哈瓦那郊区“瞭望农场”购买了一份地产,就在地产山顶的房子里,创作关于法西斯主义、民主和个人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

同类推荐
  • 为政干事做人:向杨善洲学什么

    为政干事做人:向杨善洲学什么

    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作出向杨善洲同志学习的重要指示之后,神州大地迅速掀起了学习杨善洲同志的思想热潮。本书立足于把学习杨善洲同志与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活动结合起来,分为政、干事、做人三个篇章,围绕杨善洲同志的光辉事迹从理论到到实践、从党性修养到个人品行,用生动可信的文字语言阐述了杨善洲精神作为我党宝贵精神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从而对于引导基层党组织履职尽责创先进、党员立足岗位争优秀、干部示范引领作表率,用优异成绩迎接建党90周年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 爱国主义教育丛书:郑观应

    爱国主义教育丛书:郑观应

    郑观应,本名官应,字正翔,号陶斋,别号待鹤山人,或罗浮待鹤山人。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雍陌乡人。中年以后迁居澳门。出生于1842年7月24日。他的父亲郑文瑞是一个具有地主绅士身分的乡村私塾先生。据郑观应介绍,其父颇有学识,虽没有取得功名,但他对家乡的公益之事,如修桥架梁、赈济灾民,从来都是热心支持的。郑观应幼时跟随他父亲饱读孔孟之书,据他的老朋友回忆说他“幼读书,有大志”。从他一生的言行中看,都是以“救世”为己任的。他的家乡位于外国侵略者的巢穴——澳门之旁,又隔着珠江与英国殖民地的香港遥遥相望,从小生活在这种环境中,自然不能不有所感触,为将来以“救世”为己任打下了感性认识的基础。
  • 梁漱溟

    梁漱溟

    本书介绍了梁漱溟一生所想、所写、所为的许许多多令人不可思议的事情。
  • 明朝一哥王阳明

    明朝一哥王阳明

    在汲取中外王学研究的基础上,用通俗幽默的语言将王阳明几起几落的人生历程娓娓道来,力图全景式地展现阳明先生荡气回肠的一生。作者不止步于写一本通俗历史人物传记,而是举重若轻地将阳明心学的三大命题“心即理”、“知行合一”以及“致良知”的形成、发展贯穿其中,使心学思想的脉络有迹可循。
  • 金丝小巷忘年交

    金丝小巷忘年交

    范玮丽作为杨宪益最后三年生活的亲历者,记录下了与杨宪益在金丝小巷的相处经历,金丝小巷忘年交主要介绍了杨宪益的生活情况及杨宪益对往事的回忆,用细节展现杨宪益的真实性格与为人品格,并融入了范玮丽与杨宪益作为忘年交的深厚情谊。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民间灵异

    民间灵异

    何为灵异?一切超乎自然之能,骇人听闻之事,称呼为灵异,在这里,我将带你走进一个惊悚,刺激且激情的灵异世界。觉得好看的,可以点击追书,下次找书就方便多了,一天三更,保证看得过瘾。
  • 江林情愫

    江林情愫

    江流在集团分崩离析的时候与林木产生了情愫,可二人的感情却不顺利。家族的崩塌让江流丧失了自己,林木在江流最沮丧的时期给予了温暖,终有情人终成眷属。重新创业几经波折后成功了,和自己的老公过上了美满的生活。
  • 混世风猴

    混世风猴

    封神?西游?天使恶魔?无限轮回?这里,有你知道的洪荒往事,有你不知的洪荒未来。我是侯风,我是六耳猕猴,让我来告诉你一切。(日常二更六千字,看情况加更,求收藏,求推荐票。)
  • 帝王欢:重生极品狂后

    帝王欢:重生极品狂后

    前一世,她低调容忍,只为苟存于世,却无奈遭人嫉恨,胎死腹中。这一生,重新为人,她要为子报仇,独占君宠,要所有曾欺她伤她害她的人都死无葬身之地!只是前世那负心之人,这一生可否还能再携手并进?
  • 回忆,那么痛

    回忆,那么痛

    愿与你背道而驰亦以抱相拥愿与你不期而遇亦以笑相迎
  • 白莲前传

    白莲前传

    元朝时期天下大乱民不聊生,白莲教韩娇儿悲天悯人心怀慈悲,历尽诸多苦难,拯救万千黎民于水火。受尽世间七情六欲生离死别之痛,终于勘破红尘,逆天改命又顺应天道,斩杀无数妖魔鬼怪,渡过七灾八难之劫得以修成无上神功大法不死不灭。
  • 精灵甜心太鬼马

    精灵甜心太鬼马

    因为突然心血来潮想做个核聚变实验拍个照片PO到网上炫一下,不小心烧了老爸的天价实验室,为免这么大了还被揍屁屁,米娅随手拎了个包就进入了热带丛林去研究微生物,没想到她借住的原始部族在某一个晚上遭遇了灭顶之灾,除了她,所有村民都不知所踪……带着族长塞给她的部族图腾,米娅逃进了茫茫林海,意外救了一个落单的亚裔男人,并为了救他,自动引开了那些人……从丛林出来,她以一个新的身份来到G城,以追查她丢失的图腾的踪迹,正式用秦家二小姐的身份生活,作为交换,直正的秦二小姐要求她必须解除与陈家二少的婚约并且追查哥哥诡异失联的内情,米娅应诺,自此便落入了一个又一个的圈套,而图腾却像凭空消失了一样。莫名其妙的与相亲对像的大哥纠缠不休不说,还陷入了一堆麻烦中,所幸,陈家大少似乎很喜欢她,不断给她解决麻烦,让她越来越心猿意马意难平……恋爱是什么?她不知道,大约就是天天被人放在手心里地宠吧,只是,她的情路为何如此异于常人?一路披荆斩棘越挫越勇,那些奇奇怪怪的女人为何层出不穷?【甜宠不傻白,温情又戳心……所以,大约是个宠文吧?!】
  • 罗晓龙人生随笔

    罗晓龙人生随笔

    思考人生的真谛,让心灵得以释放,用智慧面对自己的人生。
  • 喋血尘埃(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丛书)

    喋血尘埃(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丛书)

    第二次界大战的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我们历史地辨证地看待这段人类惨痛历史,可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灾难,使人类文明惨遭浩劫,但同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也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给战后世界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促进了世界进入力量制衡的相对和平时期;促进了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促进了许多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改革;促进了人类认识的真理革命;促进了世界人民对和平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