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57700000008

第8章 西藏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7)

(2)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着人口结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人口结构存在明显差异。家庭的生育行为以及支配这种行为的生育观念受家庭经济条件和收入水平的制约。发展中国家,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小生产者主要依靠劳动力数量的增加来发展经济,由此而产生多生育特别是多生育男孩的愿望;而以高科技社会化大生产为主的发达国家,主要依靠运用现代科技来发展经济,由此而产生了少生优育的思想观念。因此,发达国家主要表现为老年型人口结构,发展中国家表现为年轻型人口结构。

(3)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人口发展的性质。当人口发展与经济发展相协调时,就业充分,社会生产力能以较快的速度发展。若二者比例失调,人口发展速度超过经济发展速度,就会产生就业困难、入学困难、住房困难等一系列问题。从本质上讲,人口问题是一个发展问题,是人口发展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问题。只有经济的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口问题;只有解决好人口问题,创造一个良好的人口环境,有适度的人口总量,优良的人口素质,合理的人口结构,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4.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状况的评价。

关于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一方面,协调发展是一种调节手段和管理控制职能;另一方面,协调发展是一种状态,表达了对子系统之间或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发展目标的一致性,表明各子系统或系统各因素之间、系统各功能之间、结构或目标之间的融合关系,从而描述系统整体效应①。

(1)评价原则。评价人口、经济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要全面客观地评价人口、经济的协调发展状况,需要有一个科学的指标体系,在建立该指标体系时遵循了以下基本原则。①科学性原则。即指标体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能够准确、全面、系统地反映人口和经济发展的内涵。②实用性原则。合理地选择指标,指标数据应易于统计,统计数据能确保权威性。③完备性原则。指标体

① 田成诗,盖美:《关于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状态的研究——以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统计与信患论坛》2004年7月。系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要能反映和测度被评价系统的主要特征。④可行性原则。

(2)指标选择。从实际情况出发,选择有代表性的综合指标和主要指标,有些在统计上无法量化或数据不易获得以及相对次要的指标可暂时不列入。指标体系建立如下:①经济子系统。主要指标包括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第三产业增加值、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实际利用外资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②人口子系统。主要指标包括人口总数、人口年增长率、人口密度、在校学生数、城市人口比重。

(3)评价程序。以经济子系统为例,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其综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评价的具体步骤如下:收集整理基本数据,其中个别年份的个别数据无法查到,采用推算估计获取;指标数据标准化,得到标准化后的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求相关矩阵、特征根、特征向量和方差贡献率;求主成分,可以选用第一主成分和第二主成分作为评价的综合指标,也可选择特征根大于某一值的几个主成分,这样评价的可信度较高。计算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值,将各年度数据代入所选的主成分,得到各年度的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值。同理,可得到人口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值。

(二)西藏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总体情况评估

1.西藏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数量变化分析。

(1)西藏城乡人口发展基本情况评估。2003年西藏年末总人口为259.21万人,市镇人口为98.43万人,乡村人口为160.78万人,城市化率(市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38.0%。从1991年到2003年,西藏人口从221.78万人增加到259.21万人,净增37.43万人,年均增加3.12万人。市镇人口从36.26万人增加到98.43万人,净增62.17万人,年均增加5.18万人;乡村人口从185.52万人减少到160.78万人,减少24.76万人,年均减少2.一06万人。城市化率从16.3%增加到38.0%,净增21.7个百分点,年均增加1.8个百分点。1991年至2003年西藏城乡人口发展情况见表1。

表1 西藏城乡人口发展情况(1991—2003)

┏━━━━━┳━━━━━━┳━━━━━━━━━━━━━━━━━━━━━━━━━━━━┳━━━━━━━━━━━━━━━━━━━┓

┃ ┃ 年末总 ┃ 按城乡分 ┃ ┃

┃ 年份 ┃ 人口 ┃ 市镇 乡村 ┃ 人口数(万人) ┃

┃ ┃ ┣━━━━━━━━━━━━━━┳━━━━━━━━━━━━━┫ ┃

┃ ┃ ┃ ┃ ┃ ┃

┃ ┃ ┣━━━━━━━┳━━━━━━╋━━━━━━━┳━━━━━╋━━━━━┳━━━━━━┳━━━━━━┫

┃ ┃ (万人) ┃人口数(万人) ┃比重(%) ┃人口数(万人) ┃比重(%) ┃总人口 ┃市镇人口 ┃乡村人口 ┃

┣━━━━━╋━━━━━━╋━━━━━━━╋━━━━━━╋━━━━━━━╋━━━━━╋━━━━━╋━━━━━━╋━━━━━━┫

┃ 1991 ┃ 221.78 ┃ 36.26 ┃ 1 6.3 ┃ 185.52 ┃ 83.7 ┃ 17.1 ┃ 16.3 ┃ 17.3 ┃

┣━━━━━╋━━━━━━╋━━━━━━━╋━━━━━━╋━━━━━━━╋━━━━━╋━━━━━╋━━━━━━╋━━━━━━┫

┃ 1992 ┃ 225.27 ┃ 37.01 ┃ 1 6.4 ┃ 188.26 ┃ 83.6 ┃ 15.7 ┃ 20.7 ┃ 14.8 ┃

┣━━━━━╋━━━━━━╋━━━━━━━╋━━━━━━╋━━━━━━━╋━━━━━╋━━━━━╋━━━━━━╋━━━━━━┫

┃ 1993 ┃ 228.88 ┃ 27.84 ┃ 12.2 ┃ 201.04 ┃ 87.8 ┃ 16.0 ┃ —247.8 ┃ 67.9 ┃

┣━━━━━╋━━━━━━╋━━━━━━━╋━━━━━━╋━━━━━━━╋━━━━━╋━━━━━╋━━━━━━╋━━━━━━┫

┃ 1 994 ┃ 231.98 ┃ 38.48 ┃ 16.6 ┃ 1 93.5 ┃ 83.4 ┃ 13.5 ┃ 382.2 ┃ —37.5 ┃

┣━━━━━╋━━━━━━╋━━━━━━━╋━━━━━━╋━━━━━━━╋━━━━━╋━━━━━╋━━━━━━╋━━━━━━┫

┃ 1995 ┃ 235.55 ┃ 39.83 ┃ 16.9 ┃ 195.72 ┃ 83.1 ┃ 15.4 ┃ 35.1 ┃ 11.5 ┃

┣━━━━━╋━━━━━━╋━━━━━━━╋━━━━━━╋━━━━━━━╋━━━━━╋━━━━━╋━━━━━━╋━━━━━━┫

┃ 1996 ┃ 239.30 ┃ 40.40 ┃ 16.9 ┃ 198.9 ┃ 83.1 ┃ 15.9 ┃ 14.3 ┃ 16.2 ┃

┣━━━━━╋━━━━━━╋━━━━━━━╋━━━━━━╋━━━━━━━╋━━━━━╋━━━━━╋━━━━━━╋━━━━━━┫

┃ 1 997 ┃ 242.74 ┃ 41.72 ┃ 17.2 ┃ 201.02 ┃ 82.8 ┃ 14.4 ┃ 32.7 ┃ 10.7 ┃

┣━━━━━╋━━━━━━╋━━━━━━━╋━━━━━━╋━━━━━━━╋━━━━━╋━━━━━╋━━━━━━╋━━━━━━┫

┃ 1 998 ┃ 245.39 ┃ 43.86 ┃ 17.9 ┃ 201.53 ┃ 82.1 ┃ 10.9 ┃ 51.3 ┃ 2.5 ┃

┣━━━━━╋━━━━━━╋━━━━━━━╋━━━━━━╋━━━━━━━╋━━━━━╋━━━━━╋━━━━━━╋━━━━━━┫

┃ 1999 ┃ 247.72 ┃ 66.87 ┃ 27.0 ┃ 180.85 ┃ 73.0 ┃ 9.5 ┃ 524.6 ┃—102.6 ┃

┣━━━━━╋━━━━━━╋━━━━━━━╋━━━━━━╋━━━━━━━╋━━━━━╋━━━━━╋━━━━━━╋━━━━━━┫

┃ 2000 ┃ 251.23 ┃ 79.51 ┃ 31.6 ┃ 171.72 ┃ 68.4 ┃ 14.2 ┃ 189.0 ┃ —50.5 ┃

┣━━━━━╋━━━━━━╋━━━━━━━╋━━━━━━╋━━━━━━━╋━━━━━╋━━━━━╋━━━━━━╋━━━━━━┫

┃ 2001 ┃ 253.70 ┃ 81.30 ┃ 32.0 ┃ 172.4 ┃ 68.0 ┃ 9.8 ┃ 22.5 ┃ 4.0 ┃

┣━━━━━╋━━━━━━╋━━━━━━━╋━━━━━━╋━━━━━━━╋━━━━━╋━━━━━╋━━━━━━╋━━━━━━┫

┃ 2002 ┃ 255.44 ┃ 83.67 ┃ 32.8 ┃ 171.77 ┃ 67.2 ┃ 6.9 ┃ 29.2 ┃ —3.7 ┃

┣━━━━━╋━━━━━━╋━━━━━━━╋━━━━━━╋━━━━━━━╋━━━━━╋━━━━━╋━━━━━━╋━━━━━━┫

┃ 2003 ┃ 259.21 ┃ 98.43 ┃ 38.0 ┃ 160.78 ┃ 62.0 ┃ 14.8 ┃ 176.4 ┃ —64.0 ┃

┗━━━━━┻━━━━━━┻━━━━━━━┻━━━━━━┻━━━━━━━┻━━━━━┻━━━━━┻━━━━━━┻━━━━━━┛

资料来源:根据《西藏统计年鉴2004》计算。

(2)人口数量变化。从1991年至2003年,西藏人口出生率从23.5‰稳定下降到14.2‰,人口死亡率1991年至1997年维持在7.0‰至7.8‰,1998年至2003年人口死亡率有所下降,维持在6.1%0至6.9‰,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6.1‰波动下降到7.5‰。2003年年末总人口为259.21万人。其中男性人口129.50万人,占总人口的49.9%;女性人口129.71万人,占总人口的50.1%。西藏人口发展情况见表2。(图略)

数据来源:《西藏自治区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

图2 西藏自治区历年人口自然增长总量

数据来源:《西藏统计年鉴2004年》,中国统计出版社。

表2 西藏人口的性别比(1991—2003)

┏━━━━━┳━━━━━━┳━━━━━━━━━━━━━━━━━━━━━━━━━━━┓

┃ ┃ 年末总 ┃ 按性别分 ┃

┃ ┃ ┣━━━━━━━━━━━━━┳━━━━━━━━━━━━━┫

┃ 年份 ┃ 人口 ┃ 男 ┃ 女 ┃

┃ ┃ ┣━━━━━━━┳━━━━━╋━━━━━━━┳━━━━━┫

┃ ┃ (7/人) ┃人口数(万人) ┃比重(%) ┃人口数(万人) ┃比重(%) ┃

┣━━━━━╋━━━━━━╋━━━━━━━╋━━━━━╋━━━━━━━╋━━━━━┫

┃ 1991 ┃ 221.79 ┃ 109.20 ┃ 49.2 ┃ 112.59 ┃ 50.8 ┃

┣━━━━━╋━━━━━━╋━━━━━━━╋━━━━━╋━━━━━━━╋━━━━━┫

┃ 1992 ┃ 225.27 ┃ 110.86 ┃ 49.2 ┃ 114.41 ┃ 50.8 ┃

┣━━━━━╋━━━━━━╋━━━━━━━╋━━━━━╋━━━━━━━╋━━━━━┫

┃ 1993 ┃ 228.88 ┃ 113.17 ┃ 49.5 ┃ 115.71 ┃ 50.5 ┃

┣━━━━━╋━━━━━━╋━━━━━━━╋━━━━━╋━━━━━━━╋━━━━━┫

┃ 1994 ┃ 231.98 ┃ 114.62 ┃ 49.4 ┃ 117.36 ┃ 50.6 ┃

┣━━━━━╋━━━━━━╋━━━━━━━╋━━━━━╋━━━━━━━╋━━━━━┫

┃ 1995 ┃ 235.55 ┃ 116.40 ┃ 49.4 ┃ 119.16 ┃ 50.6 ┃

┣━━━━━╋━━━━━━╋━━━━━━━╋━━━━━╋━━━━━━━╋━━━━━┫

┃ 1996 ┃ 239.30 ┃ 118.91 ┃ 49.7 ┃ 120.39 ┃ 50.3 ┃

┣━━━━━╋━━━━━━╋━━━━━━━╋━━━━━╋━━━━━━━╋━━━━━┫

┃ 1997 ┃ 242.74 ┃ 120.90 ┃ 49.8 ┃ 121.84 ┃ 50.2 ┃

┣━━━━━╋━━━━━━╋━━━━━━━╋━━━━━╋━━━━━━━╋━━━━━┫

┃ 1998 ┃ 245.39 ┃ 121.40 ┃ 49.5 ┃ 123.98 ┃ 50.5 ┃

┣━━━━━╋━━━━━━╋━━━━━━━╋━━━━━╋━━━━━━━╋━━━━━┫

┃ 1999 ┃ 247.72 ┃ 123.16 ┃ 49.7 ┃ 124.56 ┃ 50.5 ┃

┣━━━━━╋━━━━━━╋━━━━━━━╋━━━━━╋━━━━━━━╋━━━━━┫

┃ 2000 ┃ 251.23 ┃ 124.95 ┃ 49.7 ┃ 126.29 ┃ 50.3 ┃

┣━━━━━╋━━━━━━╋━━━━━━━╋━━━━━╋━━━━━━━╋━━━━━┫

┃ 2001 ┃ 253.70 ┃ 126.02 ┃ 49.7 ┃ 127.68 ┃ 50.3 ┃

┣━━━━━╋━━━━━━╋━━━━━━━╋━━━━━╋━━━━━━━╋━━━━━┫

┃ 2002 ┃ 255.44 ┃ 127.38 ┃ 49.9 ┃ 128.06 ┃ 50.1 ┃

┣━━━━━╋━━━━━━╋━━━━━━━╋━━━━━╋━━━━━━━╋━━━━━┫

┃ 2003 ┃ 259.21 ┃ 129.50 ┃ 49.9 ┃ 129.71 ┃ 50.1 ┃

┗━━━━━┻━━━━━━┻━━━━━━━┻━━━━━┻━━━━━━━┻━━━━━┛

资料来源:《西藏统计年鉴2004》。

表3 西藏人口变动率(1991—2003)

┏━━━━┳━━━━━━┳━━━━━━━━━━━━━━━━━━━━━━━━━━━━━━━━━━━━━┓

┃ ┃ 年末总 ┃ 人口变动率(‰) ┃

┃ ┃ ┣━━━━━━━━━━━━━━━━━━┳━━━━━━━━━━━━━━━━━━┫

┃年份 ┃ 人口 ┃ 按常住人口计算 ┃ 按户籍人口计算 ┃

┃ ┃ ┣━━━━━┳━━━━━┳━━━━━━╋━━━━━┳━━━━━┳━━━━━━┫

┃ ┃ (万人)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

┣━━━━╋━━━━━━╋━━━━━╋━━━━━╋━━━━━━╋━━━━━╋━━━━━╋━━━━━━┫

┃ 1991 ┃ 221.79 ┃ 24.5 ┃ 8.4 ┃ 16.1 ┃ 23.5 ┃ 7.4 ┃ 16.1 ┃

┣━━━━╋━━━━━━╋━━━━━╋━━━━━╋━━━━━━╋━━━━━╋━━━━━╋━━━━━━┫

┃ 1992 ┃ 225.27 ┃ 23.6 ┃ 8.1 ┃ 1 5.5 ┃ 22.6 ┃ 7.7 ┃ 15.0 ┃

┣━━━━╋━━━━━━╋━━━━━╋━━━━━╋━━━━━━╋━━━━━╋━━━━━╋━━━━━━┫

┃ 1993 ┃ 228.88 ┃ 23.8 ┃ 7.6 ┃ 16.2 ┃ 21.3 ┃ 7.3 ┃ 14.0 ┃

┣━━━━╋━━━━━━╋━━━━━╋━━━━━╋━━━━━━╋━━━━━╋━━━━━╋━━━━━━┫

┃ 1994 ┃ 231.98 ┃ 24.9 ┃ 8.7 ┃ 16.2 ┃ 19.5 ┃ 7.8 ┃ 11.8 ┃

┣━━━━╋━━━━━━╋━━━━━╋━━━━━╋━━━━━━╋━━━━━╋━━━━━╋━━━━━━┫

┃ 1995 ┃ 235.55 ┃ 24.9 ┃ 8.8 ┃ 16.1 ┃ 20.6 ┃ 7.6 ┃ 13.0 ┃

┣━━━━╋━━━━━━╋━━━━━╋━━━━━╋━━━━━━╋━━━━━╋━━━━━╋━━━━━━┫

┃ 1996 ┃ 239.30 ┃ 24.7 ┃ 8.5 ┃ 16.2 ┃ 19.2 ┃ 7.0 ┃ 12.2 ┃

┣━━━━╋━━━━━━╋━━━━━╋━━━━━╋━━━━━━╋━━━━━╋━━━━━╋━━━━━━┫

┃ 1997 ┃ 242.74 ┃ 23.9 ┃ 7.9 ┃ 16.0 ┃ 18.4 ┃ 7.5 ┃ 10.9 ┃

┣━━━━╋━━━━━━╋━━━━━╋━━━━━╋━━━━━━╋━━━━━╋━━━━━╋━━━━━━┫

┃ 1998 ┃ 245.39 ┃ 23.7 ┃ 7.8 ┃ 15.9 ┃ 16.2 ┃ 6.9 ┃ 9.2 ┃

┣━━━━╋━━━━━━╋━━━━━╋━━━━━╋━━━━━━╋━━━━━╋━━━━━╋━━━━━━┫

┃ 1999 ┃ 247.72 ┃ 23.2 ┃ 7.4 ┃ 15.8 ┃ 14.5 ┃ 6.5 ┃ 8.0 ┃

┣━━━━╋━━━━━━╋━━━━━╋━━━━━╋━━━━━━╋━━━━━╋━━━━━╋━━━━━━┫

┃ 2000 ┃ 251.23 ┃ 19.5 ┃ 6.6 ┃ 12.9 ┃ 17.6 ┃ 6.6 ┃ 11.0 ┃

┣━━━━╋━━━━━━╋━━━━━╋━━━━━╋━━━━━━╋━━━━━╋━━━━━╋━━━━━━┫

┃ 2001 ┃ 253.70 ┃ 18.6 ┃ 6.5 ┃ 12.1 ┃ 14.2 ┃ 6.6 ┃ 7.6 ┃

┣━━━━╋━━━━━━╋━━━━━╋━━━━━╋━━━━━━╋━━━━━╋━━━━━╋━━━━━━┫

┃ 2002 ┃ 255.44 ┃ 18.8 ┃ 6.1 ┃ 12.7 ┃ 13.6 ┃ 6.1 ┃ 7.5 ┃

┣━━━━╋━━━━━━╋━━━━━╋━━━━━╋━━━━━━╋━━━━━╋━━━━━╋━━━━━━┫

┃ 2003 ┃ 259.21 ┃ 17.4 ┃ 6.3 ┃ 11.1 ┃ 14.2 ┃ 6.7 ┃ 7.5 ┃

┗━━━━┻━━━━━━┻━━━━━┻━━━━━┻━━━━━━┻━━━━━┻━━━━━┻━━━━━━┛

(3)人均经济容量变化。从1991年至2003年,西藏生产总值(当年价)从30.53亿元增加到184.50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6.17%,人均生产总值(当年价)从1358元增加到6871元,年均增长率为14.47%,人均生产总值(可比价)年均增长率(各年度以可比价计算的人均生产总值的算术平均值)为9.13%,西藏人口增长与人均生产总值增长情况见表4。

表4 西藏人口增长与人均生产总值增长情况(1991—2003)

┏━━━━━┳━━━━━━┳━━━━━━┳━━━━━┳━━━━━━┳━━━━━┳━━━━━━┳━━━━━━┓

┃ ┃年末总人口 ┃生产总值* ┃人均生产 ┃人口自然 ┃生产总值 ┃人均生产总 ┃人均生产总 ┃

┃ 年份 ┃ ┃ ┃ ┃ ┃ 增长率 ┃值增长率 ┃值增长率 ┃

┃ ┃ (万人) ┃ (亿元) ┃总值*(元) ┃增长率(‰) ┃ ┃ ┃ ┃

┃ ┃ ┃ ┃ ┃ ┃ **(%) ┃ *(%) ┃**(%) ┃

┣━━━━━╋━━━━━━╋━━━━━━╋━━━━━╋━━━━━━╋━━━━━╋━━━━━━╋━━━━━━┫

┃ 1991 ┃ 221.79 ┃ 30.53 ┃ 1358 ┃ 16.1 ┃ 0.1 ┃ 6.4 ┃ 一1.6 ┃

┣━━━━━╋━━━━━━╋━━━━━━╋━━━━━╋━━━━━━╋━━━━━╋━━━━━━╋━━━━━━┫

┃ 1992 ┃ 225.27 ┃ 33.29 ┃ 1468 ┃ 15.0 ┃ 7.8 ┃ 8.1 ┃ 6.1 ┃

┣━━━━━╋━━━━━━╋━━━━━━╋━━━━━╋━━━━━━╋━━━━━╋━━━━━━╋━━━━━━┫

┃ 1993 ┃ 228.88 ┃ 37.28 ┃ 1618 ┃ 14.0 ┃ 8.2 ┃ 10.2 ┃ 6.5 ┃

┣━━━━━╋━━━━━━╋━━━━━━╋━━━━━╋━━━━━━╋━━━━━╋━━━━━━╋━━━━━━┫

┃ 1994 ┃ 231.98 ┃ 4S.84 ┃ 1957 ┃ 11.8 ┃ 15.2 ┃ 21.0 ┃ 13.7 ┃

┣━━━━━╋━━━━━━╋━━━━━━╋━━━━━╋━━━━━━╋━━━━━╋━━━━━━╋━━━━━━┫

┃ 1995 ┃ 235.55 ┃ 55.98 ┃ 2352 ┃ 13.0 ┃ 17.8 ┃ 20.2 ┃ 16.0 ┃

┣━━━━━╋━━━━━━╋━━━━━━╋━━━━━╋━━━━━━╋━━━━━╋━━━━━━╋━━━━━━┫

┃ 1996 ┃ 239.30 ┃ 64.76 ┃ 2679 ┃ 12.2 ┃ 13.3 ┃ 13.9 ┃ 11.5 ┃

┣━━━━━╋━━━━━━╋━━━━━━╋━━━━━╋━━━━━━╋━━━━━╋━━━━━━╋━━━━━━┫

┃ 1997 ┃ 242.74 ┃ 76.98 ┃ 3134 ┃ 10.9 ┃ 11.1 ┃ 17.0 ┃ 9.5 ┃

┗━━━━━┻━━━━━━┻━━━━━━┻━━━━━┻━━━━━━┻━━━━━┻━━━━━━┻━━━━━━┛

续表4

┏━━━━━┳━━━━━━┳━━━━━━┳━━━━━┳━━━━━━┳━━━━━━┳━━━━━━┳━━━━━━┓

┃ ┃年末总人口 ┃生产总值* ┃人均生产 ┃人口自然 ┃生产总值 ┃人均生产总 ┃人均生产总 ┃

┃ 年份 ┃ ┃ ┃ ┃ ┃ 增长率 ┃值增长率 ┃值增长率 ┃

┃ ┃ (万人) ┃ (亿元) ┃总值*(元) ┃增长率(‰) ┃ ┃ ┃ ┃

┃ ┃ ┃ ┃ ┃ ┃ **(%) ┃ *(%) ┃**(%) ┃

┣━━━━━╋━━━━━━╋━━━━━━╋━━━━━╋━━━━━━╋━━━━━━╋━━━━━━╋━━━━━━┫

┃1998 ┃ 245.39 ┃ 91.18 ┃ 3653 ┃ 9.2 ┃ 9.7 ┃ 1 6.6 ┃ 8.5 ┃

┣━━━━━╋━━━━━━╋━━━━━━╋━━━━━╋━━━━━━╋━━━━━━╋━━━━━━╋━━━━━━┫

┃ 1999 ┃ 247.72 ┃ 105.61 ┃ 4166 ┃ 8.0 ┃ 8.9 ┃ 14.0 ┃ 7.9 ┃

┣━━━━━╋━━━━━━╋━━━━━━╋━━━━━╋━━━━━━╋━━━━━━╋━━━━━━╋━━━━━━┫

┃ 2000 ┃ 251.23 ┃ 117.46 ┃ 4559 ┃ 11.0 ┃ 9.1 ┃ 9.4 ┃ 7.6 ┃

┣━━━━━╋━━━━━━╋━━━━━━╋━━━━━╋━━━━━━╋━━━━━━╋━━━━━━╋━━━━━━┫

┃ 2001 ┃ 253.70 ┃ 138.73 ┃ 5307 ┃ 7.6 ┃ 12.1 ┃ 16.4 ┃ 11.0 ┃

┣━━━━━╋━━━━━━╋━━━━━━╋━━━━━╋━━━━━━╋━━━━━━╋━━━━━━╋━━━━━━┫

┃ 2002 ┃ 255.44 ┃ 161.42 ┃ 6093 ┃ 7.5 ┃ 1 2.2 ┃ 14.8 ┃ 11.4 ┃

┣━━━━━╋━━━━━━╋━━━━━━╋━━━━━╋━━━━━━╋━━━━━━╋━━━━━━╋━━━━━━┫

┃ 2003 ┃ 259.21 ┃ 184.50 ┃ 6871 ┃ 7.5 ┃ 12.2 ┃ 12.8 ┃ 10.6 ┃

┗━━━━━┻━━━━━━┻━━━━━━┻━━━━━┻━━━━━━┻━━━━━━┻━━━━━━┻━━━━━━┛

资料来源:根据《西藏统计年鉴2004》整理计算。*按当年价计算,**按可比价计算,可比价为1990年价。

(4)西藏各地区人均经济增长。2003年,西藏人均生产总值7118元,按可比价计算的人均生产总值增长率为10.5%。在全区7个市地中,拉萨市人均生产总值(15274元)最高,高出全区平均值8156元,是全区平均值的2.15倍,那曲地区(4179元)最低,是全区平均值的58.7%;山南地区人均生产总值增长率(16.9%)最高,拉萨市(13.7%)最低。

表5 西藏各地市人口增长与人均生产总值增长情况(2003

┏━━━━━━━┳━━━━━━┳━━━━━━┳━━━━━━┳━━━━━━┳━━━━━━┳━━━━━━━━┓

┃ ┃年末总人口 ┃生产总值 ┃人均生产总 ┃人口增长率 ┃生产总值增 ┃ 人均生产总值 ┃

┃ 地区 ┃ ┃ ┃ ┃ ┃ ┃ ┃

┃ ┃ (万人) ┃*(亿元) ┃值*(元) ┃ (‰) ┃长率**(%) ┃ 增长率**(%) ┃

┣━━━━━━━╋━━━━━━╋━━━━━━╋━━━━━━╋━━━━━━╋━━━━━━╋━━━━━━━━┫

┃ 西藏 ┃ 259.21 ┃ 184.50 ┃ 7118 ┃ 7.5 ┃ 12.1 ┃ 10.5 ┃

┣━━━━━━━╋━━━━━━╋━━━━━━╋━━━━━━╋━━━━━━╋━━━━━━╋━━━━━━━━┫

┃ 拉萨市 ┃ 42.08 ┃ 64.2745 ┃ 15274 ┃ 5 ┃ 1 6.8 ┃ 13.7 ┃

┣━━━━━━━╋━━━━━━╋━━━━━━╋━━━━━━╋━━━━━━╋━━━━━━╋━━━━━━━━┫

┃ 昌都地区 ┃ 58.34 ┃ 24.6563 ┃ 4226 ┃ 6.7 ┃ 15.2 ┃ 15.0 ┃

┣━━━━━━━╋━━━━━━╋━━━━━━╋━━━━━━╋━━━━━━╋━━━━━━╋━━━━━━━━┫

┃ 山南地区 ┃ 32.01 ┃ 1 5.7601 ┃ 4923 ┃ 3.9 ┃ 1 7.7 ┃ 16.9 ┃

┣━━━━━━━╋━━━━━━╋━━━━━━╋━━━━━━╋━━━━━━╋━━━━━━╋━━━━━━━━┫

┃ 日喀则地区 ┃ 64.81 ┃ 34.3717 ┃ 5303 ┃ 7.3 ┃ 16.4 ┃ 15.2 ┃

┣━━━━━━━╋━━━━━━╋━━━━━━╋━━━━━━╋━━━━━━╋━━━━━━╋━━━━━━━━┫

┃ 那曲地区 ┃ 38.72 ┃ 16.1800 ┃ 4179 ┃ 14.1 ┃ 16.9 ┃ 13.8 ┃

┣━━━━━━━╋━━━━━━╋━━━━━━╋━━━━━━╋━━━━━━╋━━━━━━╋━━━━━━━━┫

┃ 阿里地区 ┃ 7.78 ┃ 4.6204※ ┃ 5939 ┃ 11.3 ┃ ┃ ┃

┣━━━━━━━╋━━━━━━╋━━━━━━╋━━━━━━╋━━━━━━╋━━━━━━╋━━━━━━━━┫

┃ 林芝地区 ┃ 15.47 ┃ 19.0093 ┃ 12288 ┃ 7.8 ┃ 1 7.8 ┃ 14.3 ┃

┗━━━━━━━┻━━━━━━┻━━━━━━┻━━━━━━┻━━━━━━┻━━━━━━┻━━━━━━━━┛

资料来源:根据《四藏统计年鉴2D04》计算。※为2002年数据,*按当年价计算,**按可比价计算。

(5)西藏人均经济容量的横向比较。2003年,西藏人均生产总值6871元,比全国平均人均生产总值9101元低2230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5.5 9,6,在西部地区高于贵州(3606元)、甘肃(5022元)、云南(5662元)、广西(5969元)、四川(6418元)、陕西(6480元)、宁夏(6691元);西藏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1.10‰,全国平均6.01‰高出5.09个千分点,居全国之首。

表6 不同省市区人口增长与人均生产总值增长情况(2003)

┏━━━━━┳━━━━━━┳━━━━━━━┳━━━━━┳━━━━━━┳━━━━━┳━━━━━━┓

┃ ┃年末总人口 ┃生产总值* ┃人均生产 ┃人口自然 ┃生产总值 ┃ 人均生产 ┃

┃ 地区 ┃ ┃ ┃ ┃ ┃ 增长率 ┃ 总值增长 ┃

┃ ┃ (万人) ┃ (亿元) ┃总值*(元) ┃增长率(‰) ┃ ┃ ┃

┃ ┃ ┃ ┃ ┃ ┃ **(%) ┃率**(%) ┃

┣━━━━━╋━━━━━━╋━━━━━━━╋━━━━━╋━━━━━━╋━━━━━╋━━━━━━┫

┃ 全国 ┃129227 ┃ 117251.9 ┃ 9101 ┃ 6.01 ┃ 9.3 ┃ 8.7 ┃

┣━━━━━╋━━━━━━╋━━━━━━━╋━━━━━╋━━━━━━╋━━━━━╋━━━━━━┫

┃ 西藏 ┃ 270 ┃ 184.50 ┃ 6871 ┃ 11.10 ┃ 12.1 ┃ 11.0 ┃

┣━━━━━╋━━━━━━╋━━━━━━━╋━━━━━╋━━━━━━╋━━━━━╋━━━━━━┫

┃ 内蒙古 ┃ 3314 ┃ 2150.41 ┃ 8975 ┃ 3.07 ┃ 16.8 ┃ 16.5 ┃

┣━━━━━╋━━━━━━╋━━━━━━━╋━━━━━╋━━━━━━╋━━━━━╋━━━━━━┫

┃ 广西 ┃4857 ┃ 2735.13 ┃ 5969 ┃ 7.29 ┃ 10.2 ┃ 9.5 ┃

┣━━━━━╋━━━━━━╋━━━━━━━╋━━━━━╋━━━━━━╋━━━━━╋━━━━━━┫

┃ 重庆 ┃ 3130 ┃ 2250.56 ┃ 7209 ┃ 2.69 ┃ 11.S ┃ 11.2 ┃

┣━━━━━╋━━━━━━╋━━━━━━━╋━━━━━╋━━━━━━╋━━━━━╋━━━━━━┫

┃ 四川 ┃8700 ┃ 5456.32 ┃ 6418 ┃ 3.12 ┃ 11.8 ┃ 11.5 ┃

┣━━━━━╋━━━━━━╋━━━━━━━╋━━━━━╋━━━━━━╋━━━━━╋━━━━━━┫

┃ 贵州 ┃3870 ┃ 1356.11 ┃ 3606 ┃ 9.06 ┃ 10.1 ┃ 9.2 ┃

┣━━━━━╋━━━━━━╋━━━━━━━╋━━━━━╋━━━━━━╋━━━━━╋━━━━━━┫

┃ 云南 ┃4376 ┃ 2465.29 ┃ 5662 ┃ 9.80 ┃ 8.6 ┃ 7.6 ┃

┣━━━━━╋━━━━━━╋━━━━━━━╋━━━━━╋━━━━━━╋━━━━━╋━━━━━━┫

┃ 甘肃 ┃ 2603.34 ┃ 1304.6 ┃ 5022 ┃ 6.12 ┃ 9.95 ┃ 9.53 ┃

┣━━━━━╋━━━━━━╋━━━━━━━╋━━━━━╋━━━━━━╋━━━━━╋━━━━━━┫

┃ 陕西 ┃ 3690 ┃ 2398.58 ┃ 6480 ┃ 4.29 ┃ 10.9 ┃ 10.5 ┃

┣━━━━━╋━━━━━━╋━━━━━━━╋━━━━━╋━━━━━━╋━━━━━╋━━━━━━┫

┃ 青海 ┃ 534 ┃ 390.21 ┃ 7277 ┃ 10.85 ┃ 12.1 ┃ 11.0 ┃

┣━━━━━╋━━━━━━╋━━━━━━━╋━━━━━╋━━━━━━╋━━━━━╋━━━━━━┫

┃ 宁夏 ┃ 580 ┃ 385.34 ┃ 6691 ┃ 10.96 ┃ 12.2 ┃ 11.1 ┃

┣━━━━━╋━━━━━━╋━┳━━━━━╋━━━━━╋━━━━━━╋━━━━━╋━━━━━━┫

┃ 新疆 ┃ 1934 ┃ ┃ 877.61 ┃ 9700 ┃ 10.78 ┃ 10.8 ┃ 9.7 ┃

┣━━━━━╋━━━━━━╋━┻━━━━━╋━━━━━╋━━━━━━╋━━━━━╋━━━━━━┫

┃ 上海 ┃ 1711 ┃ 6250.81 ┃ 46718 ┃ —1.35 ┃ 11.8 ┃ 11.9 ┃

┣━━━━━╋━━━━━━╋━━━━━━━╋━━━━━╋━━━━━━╋━━━━━╋━━━━━━┫

┃ 江苏 ┃ 7406 ┃ 1 2460.83 ┃ 16809 ┃ 2.01 ┃ 13.6 ┃ 13.4 ┃

┣━━━━━╋━━━━━━╋━━━━━━━╋━━━━━╋━━━━━━╋━━━━━╋━━━━━━┫

┃ 浙江 ┃4680 ┃ 9395.00 ┃ 20147 ┃ 3.28 ┃ 14.4 ┃ 14.1 ┃

┣━━━━━╋━━━━━━╋━━━━━━━╋━━━━━╋━━━━━━╋━━━━━╋━━━━━━┫

┃ 河南 ┃9667 ┃ 7048.59 ┃ 7570 ┃ 5.64 ┃ 10.8 ┃ 10.2 ┃

┣━━━━━╋━━━━━━╋━━━━━━━╋━━━━━╋━━━━━━╋━━━━━╋━━━━━━┫

┃ 广东 ┃7954 ┃ 13625.87 ┃ 17213 ┃ 8.3S ┃ 14.3 ┃ 1 3.5 ┃

┗━━━━━┻━━━━━━┻━━━━━━━┻━━━━━┻━━━━━━┻━━━━━┻━━━━━━┛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4》计算。*按当年价计算,**按可比价计算。

2.西藏人均基本经济资源情况分析。

同类推荐
  • 掘金印度

    掘金印度

    这本书的视角是冷静客观的,尽管作者充满了乐观精神,但他的分析判断确实值得对投资印度感兴趣的读者认真了解。作者用了两章篇幅生动介绍了印度的概况,其中引用了多个案例进行说明。本书并非投资指南,但详略得当,重点介绍了印度主要土邦的发展状况和特点,并让读者对于印度的国体、政体的关键特征有了深入认识。此外,书中还介绍了投资人最感兴趣的印度经济、金融体系和价值投资(私募股权和股市投资),其系统性是目前市面上其他同类书所不具备的。印度即便现在和可见的未来不会是一个发达国家,但确实给中国提供了巨大的发展和投资机遇。它的农业、基础设施、制造业、金融业都存在巨大的机会,而其民主政体也更合乎世界发展的大潮流。
  • 中国粮食市场研究第一辑

    中国粮食市场研究第一辑

    本书主要有四篇:宏观篇、政策篇、市场篇、资料篇。主要研究了2009年中国的粮食问题,具体内容包括粮食价格波动的货币因素、粮价上涨与通胀之辨、热评政府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之举、新早稻上市七问、如何看待早稻收购价的高开等。
  • 三都澳海岸带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三都澳海岸带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三都澳地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北翼,是我国重要的天然深水良港。长期以来,如何开发三都澳、摆脱经济落后的局面,不少学者都做了专题研究,但尚未对三都澳海岸带的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进行系统性的研究。本书对三都澳海岸带建设提出了具体的对策与措施,可为有关学者和政府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
  • 惊鸿一瞥

    惊鸿一瞥

    一个在海边长大的男孩,一位遍访世界500强的高端财经主播。一轮时光,中年况味,陈伟鸿为你亲述人物和财富背后的精神,洞悉时代与人生起伏的真相。45年的半世人生,个人小传与时代大传相互映衬;13年的“对话”如流云过隙,政、经各界高手轮番登场。“惊鸿一瞥”,瞥见的是这个时代最本质、最喧嚣、最激动人心的片段。正如陈伟鸿书中所写,“我们都是这世界的一瞥风景,而自己,也从别人的风景里审视世界。”
  • 杨致恒文集

    杨致恒文集

    本书收录了《坚持按劳分配,反对平均主义》、《也评梅林的<马克思传>中的错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职能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关于发展经济学的几个问题》、《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及其重大意义》等论文。
热门推荐
  • 平凡不平庸的生活日录

    平凡不平庸的生活日录

    她是从农村里出来的,是在父母说别人家的小孩如何优秀的阴影里长大,平凡普通的成长经历,孤独而悲怆的人生,直到遇见了他…开始是欢喜,他像一缕清风一轮明月一抹阳光肆意闯进了我心里…后来,只剩一地收拾不干净的悲凉。
  • 重生嫡女:废材二小姐

    重生嫡女:废材二小姐

    在瑶池初见的第一眼,就注定了今生为他而活。随着他的脚步毅然成仙,却在刚成仙的时候听见一个惊天的消息!一怒之下,险些堕落成魔!难道仙就可以轻率地绝定万妖的生死?难道万妖的命就如此渺小?她偏不信!既然天道如此不公,那她就用手中的剑,为万妖讨一个公道!
  • 总裁狠霸道,皇后轻点撩

    总裁狠霸道,皇后轻点撩

    一杯毒酒,绝色皇后香消玉殒,重生到现代。重点是:皇帝也穿越过来陪她玩?“解除和沈自辰的婚约,嫁给我。”乔安心不可置信地盯着顾墨森。这狗皇帝是疯了么,上一世折磨了她一辈子还不够,这一世还要她嫁他?谁知,这一世的陛下居然将她宠上了天!有他相助,撕逼人生也太畅快了!
  • 天机经

    天机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青山接流水

    青山接流水

    女扮男装的蓝徽容在徽水河边祭奠母亲时,偶遇微服出巡的东朝帝国四王子宁王以及慕王府的小侯爷,却将自己卷入一场尘封多年的江湖恩怨。
  • 我曾毫无指望地爱过你

    我曾毫无指望地爱过你

    情出自愿,事过无悔;不负遇见,不谈亏欠;生不逢时,爱不逢人;所到之处,皆是命数;万盏灯起,执花敬厚;陌上红尘,一心盼归人;红尘陌上,两心遥相望。所贪恋人间烟火,不偏不倚,全都是你;你是天上皎洁明月,你亦是人间四月天。泛泛之众,皆为相逢;凡是过往,皆为序章但愿日子清净,抬头遇见的,都是柔情。正如我与春风皆过客,你携秋水揽星河;愿有岁月可回首,且以深情共白头。一个名为周羽亦的男人曾带一个名为唐末帆的人携手过感情至高点,却不料又将她抛入万丈深渊,谁知命里自有定数,她撞见了另一个男人。从此开始了叶之琛和唐末帆的故事。
  • 安即无双

    安即无双

    我不属于这个世界,我属于你。傻乎乎的顾庭安就被一句话骗回了家
  • 学园的纯美爱情

    学园的纯美爱情

    在一个充满纯真的校园里,有一个男孩曾经喜欢过一个女孩,但是这个女孩却并不知道,一直把这个男孩当做哥哥,而这个女孩却喜欢着这个男孩的好兄弟,而在这三角恋之间的关系,又会变成怎样的呢?
  • 恶魔绝宠:贱女皇后

    恶魔绝宠:贱女皇后

    在丞相府中,夏女是最低贱的人。她非主非婢!她是夏丞相在一次醉酒后奸淫了她的母亲后生下的女儿。夏丞相有太多太多的儿女了,十八门妻妾,为他生下三十个儿女。所以,无才无貌的夏女,他从未正视过。夏家的人皆知道这一点,她从小跟随母亲做着粗重的活,如所有奴婢一般生活着。
  • 异世空修改器

    异世空修改器

    施琅族制造的全功能收集器015,因未知原因降临地球,并被地球的普通高中生陈硕意外佩戴,并发现了不为人知的另一个世界。从此陈硕凭借015的功能考上了人人梦寐以求的戈尔利学院,一步步走上了强者的路,并收集015升级所需的物品,同时015也在陈硕的帮助下找到了回去的方法,施琅族大举来袭,陈硕有什么办法阻止呢?